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精选4篇)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 篇1

第〇讲、导论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之中。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特。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Answer:①中特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特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特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特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特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反映了中特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坚持和发展中特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特道路,坚持和丰富中特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特制度。

③坚持和发展中特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特才能谈得上发展中特,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特,才能更好地坚持中特。④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特。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Answer:(1)“特”在哪里:中特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其“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政治方面,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③文化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采取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④社会方面,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运行和管理机制;⑤在实践中,中特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②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⑤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开,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Answer:①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继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②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③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针对新阶段的改革深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方向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的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定的曲折和阵痛,不能因此就放弃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抓发展,促改革。改革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我们的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Answer: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③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Answer: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具体包括: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支撑。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3、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引进外资,只要能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请谈谈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Answer:①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靠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②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和认识。

Answer:①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⑤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Answer:(1)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2)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3)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②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③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④我国政治制度是组织高效的制度;⑤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Answer:(1)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2)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③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④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3)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Answer: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主要作用。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可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②虽然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可以多元化。③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后者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④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成分多样化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⑤因此,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Answer:①确实如此,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④同时我们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⑤只有努力做好这些,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nswer:(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3)这是因为:①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②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根本区别。③社会和谐是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④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Answer:(1)改善民生的意义: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2)改善民生的途径: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③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④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持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述上述观点。

Answer:①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③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看到这是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合理,收入差距一定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Answer:(1)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2)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直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Answer:(1)“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①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②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③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2)为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3、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你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Answer:①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②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③中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应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Answer:(1)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①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③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2)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①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③坚持正己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nswer:(1)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3)总之,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Answer: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②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④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⑤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Answer:(1)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顾全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③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⑤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3)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你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Answer:(1)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看法:一派观点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而提出了“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前一派观点对中国持乐观、积极和赞赏的态度;后一派观点则对中国持怀疑、消极甚至批评的态度。(2)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3)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大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为此,我们要:①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②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③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Answer:(1)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2)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③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④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毛中特复习第一章要点归纳总结 篇2

为了方面2011年广大考生复习,万学海文辅导专家为大家总结了毛中特复习第一章要点,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主要考点为: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改革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

1)时代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依据:我们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形成体系三个阶段。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党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重要内容是: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也使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时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此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既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它的提出突出地表明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一系列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论断,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践,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 篇3

来源:文都图书

党的建设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高频考点,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考研政治毛中特党的建设知识要点归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预祝大家考研顺利,马到成功。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重要)(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全面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提出后,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员思想教育要严、党的建设标准要严、执行党规党纪要严、对违规违纪惩治要严、党的各项制度执行要严,必须把“从严”作为全面治党贯穿始终的主线。

四、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思想建党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毛中特》实践调研 题目及要求 篇4

一、参考以下题目,从中选一题

1、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2、村民自治状况调查

3、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

4、“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公司与农户关系调查

5、大学生村官实践现状调查

6、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7、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

8、农村新合作医疗制运行现状调查基

9、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调查

10、重庆新城镇化调查

11、基层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12、农村义务教育制实行情况调查

13、农民工状况调查

14、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

15、重庆国有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调查

16、重庆国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调查

17、重庆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文化调查

18、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

19、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

20、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21、学校周边微小企业的税负调查

22、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调查

23、重庆街头小商贩生存状况调查

24、参观红色景点(如红岩村、白宫馆、渣滓洞)、传承民族精神的观后感

二、如果学生自拟题目,题目内容须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三、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要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的介绍。格式如下:

题目

作者学号专业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材料分析法等

正文

2、调查报告、观后感里最好附有作者实地作业的照片。

3、如采用问卷法应附有调查问卷

4、调查报告、观后感字数不少于2000,以A4纸打印。

5、建议1人1份作业。如有多人合作完成作业情况,则在内容、字数上相应增加要求,并将按照作者排序递减评分。

6、作业应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发现网上抄袭、相互抄袭情况,将被评为0分。

上一篇:房屋过户授权委托书下一篇:仁怀市高大坪小学三月份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