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3篇)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教学“=”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子和梨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拓展运用

1、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1.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 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 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说有兴趣吗?

生: 有!

师: 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那得理由。

生1: 它们的和应该在2 - 12之间。( 老师板书: 2 ~ 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 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 - 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 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 同学们做的很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 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 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 好!

师: 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 5,6,7,8,9以外的数2,3,4,10, 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 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 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 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 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

师: 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 我们知道每粒色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 - 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色子出现2 - 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结

师: 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 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 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 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 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 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 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都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摘要:通过本课的教学,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大小比多少寻找阅读理解突破口 篇3

一、端正英语阅读理解观,革除为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思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在学生看来老掉牙甚至令人厌烦的老道理其实正说明了一个永久的真理,“理解需从文中来”。而目前广大的中学生读文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每篇文章后面的几个考题。在他们看来,如果考题做对了,文章就理解了,如果考题做错了,文章就理解不到位。这种对阅读的错误理解和做题的功利做法往往让结果事与愿违,文章做了上百篇,几乎没什么用,考试的时候错误量一点也不比训练前少,甚至还要多。在哀叹和无可奈何之余,这些学生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放弃了。我认为,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就必须革除为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思想,必须把精力放在文章上而不是考题上。除了平时多读英语外,“回读”是实惠又实用的方法。每次做完阅读理解后,即使考题全做正确,也不要立即把文章搁置脑后,每次做完阅读理解后,都要做好下面几个工作:1. 对文章的考题进行分析,要把考题进行分类。考题一般可分为细节理解、确定题目、判断正误、逻辑推理、猜测文意、把握主旨大意等。2. 弄清楚在本篇文章中几个考题的设问角度,答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3. 慢慢回读文章,弄清楚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必须弄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如何提出的,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作者的观点。4. 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文章,这一遍可以加快速度,以加强对文章的感知为主,以提高语感和对文章的敏感度。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多次的练习和进行必要的讲评,而且要练习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感悟,一般来说,一到两个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有明显的提高。

二、复杂问题变简单 阅读理解不再难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明白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的命题要求。从考试大纲不难看出,阅读理解中设计难度较大的考题往往集中在逻辑推理和文章题目的确定上,而这些考题往往因为内容抽象,提问刁钻而难以应付。如何把抽象的问题变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呢?这里提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1. 问什么答什么,以不变应万变

答非所问是现在很多考题中的干扰选项,也是很多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考题的设计往往利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来扰乱学生正常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应对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问题的范围,问什么,答什么,简简单单就可搞定。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现在的彩票发行,“Two yuan + luck = 5 million”,但“Lotteries have caused a lot of crimes in the city”. 于是The government of Fuzhou has given a notice forbidding all lotteries on special holidays.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The government of Fuzhou has forbidden lottery tickets on special holidays because_____.

A. lotteries have caused a lot of crimes.

B. people have spent too much money on it

C. selling lotteries have many ill effects

D. the government wants the citizens to have a happy and peaceful holiday

题目问为什么政府在特殊的节日禁售彩票,那么,我们就必须回答在特殊的节日禁售彩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难发现,A和C表述的都是在一般情况下发售彩票带来的负面结果,所以只能做为一般情况下禁售彩票的理由,而不能做为在特殊节日禁售彩票的理由。答案D则很好的回答了作者的提问,用这种找概念之间相同内涵和外延的方法(即问什么,答什么)能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

2. 变找联系为比大小、比多少

给文章确定题目是学生难以应付的另一种题型,学也是阅读理解中拉开得分档次的题型,题中所给的四个题目往往内容互相交叉而难以判断。学生往往觉得四个答案和文章都有联系,至少有两个题目和文章的联系都很密切而难以选择。如果学生发现了某一方面的联系,他就会扩大这个联系。于是,越看越觉得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而其他的选项则越看越不像答案。既然找联系如此困难,我们干嘛不避开困难,另辟蹊径呢?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比大小,比多少的方法代替找联系,在看到有确定题目的题干后,学生立即闭上眼睛,用三五秒钟的时间在心里用一个长长的句子来总结刚刚看过的文章大意,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然后再看提供的四个选项,逐一和在心里总结的长句子比较,看四个答案中哪个选项包括的信息最多,哪个就必然是文章的题目,绝对不会有例外。在这里我举例说明:

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苏格兰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每年的爱丁堡节,全世界的艺人都聚在爱丁堡,上演各种音乐、戏剧、舞蹈等。爱丁堡节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Edinburgh——A City of Culture

B. Edinburgh——A Tourist Attraction

C. Edinburgh——A Political Center

D. Edinburgh——A City of Opera

四个答案文章都有涉及,也都有道理。但是比较一下这四个答案和上面文章大意,就会很轻松的发现,A包括了文中最多的信息,当然就是最佳答案。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复述分数的意义并展示自己的分数,挑出两组分数让学生分类,并说出的分的理由,让学生感知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和分母不同,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而引出我们要探究它们的大小问题.

二、问题的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素材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是过于关注教材,灵活性欠缺,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图随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要比老师出题或者直接完成书上的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比大小教学反思案例 篇5

回忆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积极,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日会素材。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愉快的探究数学问题,积极的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大胆的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交流着。对于5>?,学生开始答的比较散,后来有学生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有学生能讲出全部答案。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发展。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6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导入时我是让学生举例说出可用1―5来表示的物体。学生学得有些勉强,学习积极不高。于是,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一下导课的策略,课伊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习的兴趣也骤然高涨,并且还体验到原来自己的身上也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秘密。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认识符号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形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根据数字找符号;对班中两对双胞胎的比较;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从具体中抽象到数字并说出算式,使学生从说、听、动、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教师“灌输”为主,应把时间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以学生在同桌身上发现的数字来进行比较,可以使师产生互动。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懂的用符号进行连接,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自己来总结,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符号的运用。

4、课后的思考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一、猜想:激发探究欲望并建立猜想意识

第一,教师明确盒子里有几种颜色的球———提供问题情境:黄色乒乓球一个、白色乒乓球4个,摸20次,摸一次记录一次球的颜色,放回去重复摸。

第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创设猜想的氛围: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摸出绿色吗?

生(猜想):可能摸出白球;可能摸出黄球;不可能摸出绿球。

不论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猜想结果,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把猜想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黄球、白球数量的多少猜测出白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但却不能了解相同条件下,即随机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白色,这就是本试验的另一个核心所在。对于是否能摸出绿球,学生可以猜想出答案。在让学生充分猜想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和特点。

二、试验:充分体验过程并建立探究意识

第一,明确试验要求,提出学生在实验中的基本条件和规则。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让试验结果有效?”学生进行摸球实验前必须明确基本规则:球的大小必须一样;球必须放到不透明的容器中;每次摸前摇匀且不准偷看。

第二,小组合作试验,并用表格记录。在试验过程中,当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会沉浸于游戏活动本身,而很少关注这个“游戏”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但是,如果不经过摸球的实践操作或不让学生去体验,就看不到学生所呈现的各种状态。

第三,试验中的状态。有的学生轮流摸,各记各的;有的学生记录多了,记录超过20次;有的学生只顾摸,不记录或者记录少于20次;有的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把摸出的不喜欢的球放回去,重新再摸,直到摸到自己满意的球为止;有的学生为了摸到喜欢的黄球,在球上做上标记等等,很多状况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

第四,及时调控教学。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摸”,在“摸”中暴露了学生对试验的理解程度。这时,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契机,把学生呈现的问题“收录”上来,及时回应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把记录的各种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所在,引导学生明确本试验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相同条件下”。

第五,第二次试验。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试验,学生在经历过“失败”后,在第二次试验中开始有意识的记录,并观察、比较白球和黄球被摸到的总次数是否符合试验要求的20次。同时让学生加强对“相同条件”的理解,让学生明确不能按个人意愿去摸球,不能给球作任何的标记,其结果才是有效的。

三、结论:学会归纳总结并建立有序思考意识

1. 收集汇总并交流

首先,让各小组讨论试验得出的结果。大部份小组的结论是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少部份小组的结论是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有的小组没有结论。但很少有小组得出这样的结论: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有两种———摸出黄球或者摸出白球。

其次,把不同类型的结果在黑板上呈现。一边是有效试验结果,另一边是无效试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有效试验结果,师提问:每个组得出的数据是一样的吗?黄球被摸到的次数和白球被摸到的次数呈现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观察它们的异同。生回答:每个组得出的数据不一样,但白球总体被摸到的次数较多,黄球被摸到的次数较少,因为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

引导学生观察无效试验的结果,师提问:这些试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生回答:表格记录不完整,有的记录总次数超过20次,有的总次数少于20。师提问:有的同学摸出的球只有黄球没有白球,即黄球的可能性大,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生回答:没有明确试验要求,因为给黄球做了标记,所以每次摸出的只有黄球。在“错误资源”中巩固学生对“相同条件”即试验有效条件的理解。

2. 得出结论

师提问:在整个试验中,有几种颜色的球参与试验?试验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一:这一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种是摸出白球,一种是摸出黄球。

师再次提问:虽然有两种可能性的结果,但其可能性的大小有区别吗?两种颜色的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吗?结果二:可能性有大小———白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因为白球数量较多。引导学生再次尝试归纳总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有序的思考。

四、拓展:深入思考结果并建立联系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五年级安排的是简单的可能性事件。教材围绕“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在上述“可能性大小”教学中,学生开展了“4个白球和1个黄球”的试验,在拓展中仍然把问题抛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第一种是黄球多,白球少,其结果怎样?第二种是白球和黄球一样多,其结果又怎样?第三种是自定球的颜色和数量,其结果又怎样?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试验中总结得出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不管是哪种试验,学生们都可以用猜想、摸球、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去体验、去发现、去总结。所以,这样的拓展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放,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连续性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以示范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操作体验为主?是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还是要有计划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是局限于本学期教材内容还是联系不同学段的同一知识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这是值得每位一线教师用心思考探索的问题。

比大小活动反思 篇8

此次的活动,我把目标定在:1、尝试表述物体的大小。2、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中,这三个目标都能较好的达到,幼儿参与的兴趣也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幼儿来观察出示的熊有什么不同,接着以小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帮助大小熊找到自己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大小,并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在幼儿操作的环节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在这次的教研活动中,也存在着些不足之处:

1、在幼儿能够理解内容时,对幼儿不够放手,可在讲解示范时,适当让幼儿自主来尝试。

2、针对幼儿的操作,没有对操作错误的幼儿进行集体纠正、验证。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该文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教案》来源于出国留学网,网址:http://

ml

比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17页内容,第21页第5~ 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图片: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认读1~5各数。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2.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4.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鱼。”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

5.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6.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2)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2.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3.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10

1、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大小。

2、经历质疑、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画有两个完全一样图形的纸,若干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本单元分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3/4和1/4谁大?(电脑出示)

(小组活动)利用准备好的学具,看能想出几种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交流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这里,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涂色,比较涂色面积的大小,进而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数小棒的方式,发现一个整体的3/4要比这个整体1/4的小棒根数多;

3、想象某种情境,比较他们的大小;

4、利用“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的规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验证规律

对于“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个规律,多数同学没有理解,有疑问,师生共同验证这个规律。(利用电脑出示幻灯片,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

验证后的结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三、数学游戏(小组合作,体验多个分数比较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教学内容:课本98、99、100页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会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教学难点:理解随机思想。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判断老师说的话。进行抢答。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小红11岁了,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学生判断后,引入课题,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并且板书。

(二)明确目标

(三)探究新知

1、游戏。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有一个白球和一个黄球。二号盒有一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规则:从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白球的获胜。问题:让你来摸你选择哪个盒子?为什么?

让你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你怎么表示?

让学生回答,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2、问题:如果男女生两队进行PK,用一号盒的球,摸到黄球男生先开始,摸到白球女生先开始,这样公平吗?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始?引导学生说出剪子包袱锤、抓阄、抛硬币等。

3、实验验证用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

(1)、先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家中抛20次硬币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有的比10次少,有的比10次多呢?让学生感悟随机事件的特性。(2)小组内抛硬币

先说明要求,然后把小组内抛的硬币正反面的次数与个人抛的次数进行对比,看一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概率的极限思想。(3)、汇报发现,师生共同总结

抛的次数越多,出现正反面的次数越接近理论值,从而判定是公平的。

(四)、应用

1、先判断转盘的设计公平不公平,然后再设计出公平的转盘。

2、正方体的各面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字的可能性都是几?

3、一个转盘平均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颜色分别是红、绿、黄、蓝色。问题:

1、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呢? 生活链接:

1、福利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是一千万分之一。

2、摸奖游戏。

练习学生的表现进行教育。即使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也不要放弃。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教后反思

上了《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之后,沉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和学生的表现,感觉是上了一堂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的课。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我没有预测到的问题,这也和本课的课题挂上了钩,掷一枚硬币时,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预先做出确定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我感觉这才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课。

我感觉还算可以可以的地方有: 游戏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目标的认定比较具体,有一定的指向性。

抛硬币试验注重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体现了自主与合作的统一。

学生参与活动比较积极。遇到问题敢于质疑,也出现了学生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老师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在学生思维断层处有效的进行引导。意想不到和不足的地方有:

老师的要求还没有说完,有大部分小组就投入了活动,把他们拽回来说完规则再游戏不但影响了秩序,还浪费了时间,大煞风景。

有些学生在试验时为了抢时间,人为的决定硬币的正反面,不等硬币自然的停下来,就按照自己需要的结果把硬币按住,违背了试验的初衷,使可能变成了一定,从而违背了试验的意图,失去了试验的意义。

小组统计的结果200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各占100次,达到了一个理论值。这虽然能有力的说明用抛硬币的方法作为游戏规则是公平的,但对学生渗透随机思想又造成了阻碍。

根据自己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次数来谈自己的认识很多学生表达不上来。学生的兴趣仅仅关注游戏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里面蕴藏的道理的认识。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知识经验,本课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学习新内容,归纳100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并不难。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70页——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大小,能迅速、准确的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2、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1000以内数的大小,能迅速、准确的判断两个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归纳出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从数学王国里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

出示:356 89 100 536 575 1000 572(生:自己先悄声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设计意图:读数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读数兴趣,采用了先自己读,同桌互读。其目的也是为了读的过程中同桌相互教读,相互评价的过程。] 2、这些数字朋友想请同学们帮他们找家,大家愿意帮忙吗?(课件展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的房子)[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迷路的朋友送回家,既运用了分类的知识,又分出了这些数的位数,还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3、这些数字朋友经常为了争辩谁大谁小而吵架,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板书课题: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

1、请你们从刚才的数中任意选择两个进行比较,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集体交流。(1)自己说一说用的什么方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2)、同桌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3)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看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 看最高位:位数一样的时候 ★ 看下一位:最高位一样的时候

教师小结: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有三种方法:A、先看位数。B、位数一样再看最高位。C、最高位一样看下一位。

[设计意图:凭借以有的经验,先独立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目的在于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找同求异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归纳数学方法] 2、实践操作,尝试方法带来得的快捷。

做例3(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最后集体交流答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奖励自己。)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用数学语言交流,采用了先自己按照总结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别小看这次交流,其实是一次用数学方法“说数学”的过程,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评价自己,其目的为下一步练习,提醒学生认真练习。

3、小结

出示三字歌,让学生齐读。

三、拓展练习:

1、我会比

230○240

407○704

1000○999

769○762

2、排排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帮数字朋友排队)89 1000 536 356 572 100 575

出示小明同学做的结果89<100<356<536<572<575<1000 请学生说一说小明同学做对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错误的排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看清题目的重要,让每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生活中的比一比

①课件出示手机在哪家商场最便宜?

②课件出示判断这两个小朋友家可能种了()棵树。

[设计意图:生活来源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4、想一想,被弄坏的可能是几?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灵活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70页做一做1、2、3题。板书设计: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

位数相同: 1000○89

536○356 356○89

575○536

575○572

教学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3

设计背景

幼儿午睡时都把鞋子摆放在床底下,一样的鞋子尺码不一样,小朋友起床的时候却分不清楚了,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大小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活动准备

皮球 兔子 篮子 雨伞 等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做游戏。

二、活动过程

1、比较皮球的大小:黄色球最大,红色球不大也不小,蓝色球最小。

2、兔子找篮子:先把4只大小不一样的兔子和篮子贴在小黑板上,然后让4个小朋友连线,最后老师移动篮子配给一样大小的兔子。

3、展示挂图:蓝色云朵、绿草地、红花、胡萝卜、白菜、房子……

小朋友把胡萝卜摘下来。

小朋友把胡萝卜和篮子连线,老师把胡萝卜放进篮子。<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小朋友把大小不同的白菜放进篮子

三、拓展延伸

雨伞和数字搭配

1、小朋友上黑板连线:4把大小不同的雨伞和数字1 2 3 4连线

2、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图画,全体操作。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不会连线,特别是第2、3把雨伞容易连错,下次教学应该突破这个难点。

上一篇:XX年度科技局局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学校直饮水设备饮水工程及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