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13篇)
何定坤
一、教学内容
教材66至67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分钟完成PPT上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指名订正。
2、复习
师: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些练习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类型的计算?
生:同分母加减法。
师:你们还记得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PPT同时出示计算法则)
3、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PPT出示例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例题,思考该如何列式?
生:
师:这样的分数加法跟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分母不同。
师:像这样坟墓不同的分数,我们叫做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2、操作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学具(2张大小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A、同桌讨论
师: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方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B、全班反馈
师:谁来分享你的方法?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另外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然后我将第一张纸再对折,原来的纸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原来表示的二分之一,现在就表示四分之二了。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再任意指名回答2-3个学生)
C、PPT回顾推理过程
师:老师也进行了操作,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跟你们的一样吗?
3、计算方法研究
(1)加法计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操作,谁能尝试说说我们该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然后再加减。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跟格式)
师:为什么要通分?
生: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师:通分的时候,用谁做公分母呢?
生: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虽然我们通分时也可以用两个分母的其他公倍数做公分母,但是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会使计算最简便。
(2)减法计算
师:同样是这样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呢?
生: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呢?
生: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快速完成在课本66页。
(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计算过程)
师:谁来分享你的计算过程?
生: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再减去四分之一就等于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过程)
4、阶段总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补充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计算结果,它们是什么样的分数?
生:最简分数。
师:如果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该怎么办?
生: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那同学们认为在做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运算符号、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PPT出示67页练一练第一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2、PPT出示填空(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填空)
先在草稿本上完成,再在全班反馈时同桌相互订正。
3、课本66页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再作为模板全班集体订正。
(四)方法总结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做的这么多的练习,完整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PPT出示计算方法填空)
师:请全班一起将这个方法补充完整。
(学生齐读方法并填空)
(五)拓展
PPT 出示改错练习(不同类型的不准确计算)
师:老师发现有这样一些作业,同学们来帮助帮助老师,该怎么教他们改正呢?
(先独立完成在草稿纸上,再指名订正)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改得非常好,你们在计算中可别犯这样的错误。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该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
(PPT再次呈现计算方法,学生齐读)
(七)课堂作业
PPT出示课堂作业(课本67页第三题)
师:请同学们牢记这个方法,按照方法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折纸】教学反思
何定坤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中,我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在每个学生利用正方形纸片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探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巩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给了学生比较长的时间独立操作和思考,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是课堂主体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手工制作,立体纸工
一、立体纸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意义
在美术教学中, “手工是运用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的造型活动, 同时手工又是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动脑能力的教育活动。”[1]
“立体纸工, 是以纸制品为材料进行立体的造型训练, 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设计、制作的造型活动过程 (具有长、宽及纵深的空间。) 折纸, 纸花、纸浮雕, 造纸型等形式的造型都属于这一范畴。”[2]立体纸工需要学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各种纸张材料的可能性, 运用各种不同质地、纹理、厚薄和色彩的纸质制作的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
折纸, 只有通过将纸张折叠所创造出来的并且是具有造型特征的实物才能叫做折纸。纸是你可以从身边得到的最便宜而且最常用的材料。不同的纸张有不同的厚度、纹理和不同的保持折痕的能力, 所以折纸的时候对于纸张的选择很重要。“设计折纸是一个复杂的程序, 因为你要在折纸定义限制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思想。”[3]折纸有多种技法如内翻折、兔耳型折法和沉降式水槽折法等, 这些需要在反复实践中探究、掌握其规律、熟能生巧。通过学习折纸能很好的提高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并且还有其实用性, 可应用于家具装饰、节日装饰等中, 美化环境增添生活情趣。
纸浮雕是通过对卡纸、绘画纸、瓦楞纸等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的纸材料进行裁切, 弯曲, 插接、黏贴等技法, 形成半立体造型和浮雕效果。
在立体纸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法同时也需要具有三围立体思维以及立体造型能力。所以是有其重要的教学意义的:其一, 立体纸工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 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其二, 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立体纸工要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纸质材料, 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设计、制作, 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 敢于突破习惯思维, 乐于创新, 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
二、立体纸工教学课程开发
1. 立体纸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纸质废旧物的再利用
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在立体纸工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从生活中收集各种纸质材料, 就地取材,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尝试不同的工具, 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 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 大胆的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情表现出来,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4]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立体纸工的材料, 如:包装纸盒、挂历纸、招贴、杂志、报纸、瓦楞纸等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废旧物进行组合创造, 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再以一种全新的概念、方法, 重新组合出一种新的形象。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感受到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2. 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创造能力
在立体纸工的教学实施阶段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加强其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教师在立体纸工的教学中应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特别是新课导入阶段应该尽可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视线和兴趣点,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急切感。通过各种纸工的制作技法如剪、拼、撕、折、贴等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技能和模仿制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运用各种材料及变现手法展开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学会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立体纸工教学应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出现,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老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刺激学生, 给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制作过程中的审美导向, 将其贯穿于纸立体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 浸透到纸立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3. 培养创新意识, 让个性飞扬
信息时代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教授某个作品的制作技法或步骤, 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认知材料的特性和基本的操作技法自主实践探索, 感受不同材料、不同方法所能产生的不同效果, 这样才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导致他们只会简单的模仿而不会创新。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鼓励学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懈努力,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
4. 分享制作成功, 多元教学评价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2]对立体纸工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个体的综合水平为基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制作表现、协作精神、表达能力、作品创意等。对学生做出肯定的、积极的和客观的评价。评价应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让学生参与整个评价活动, 有利于让他们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检查的习惯而且能使他们在互评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从而主动投入学习。在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不同想法, 关注学习过程、突出创新探究等特点。
综上所述, 立体纸工的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纸质材料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得到的材料, 而且可塑性非常强, 如此平常的材料如何将其做成一件工艺品这促使学生对材料进行联想与想象, 积极地开动脑筋, 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把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动手制作出来, 从中拓展思维空间、使之更加宽泛、敏捷。
参看文献:
参考文献
[1]汪志萍.加强手工教学促进美术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 2009
[2]孙小燕.中师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瑞克·比奇.折纸大全[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
折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智力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折纸过程中,孩子们手脑并用,观察、想象、概括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周四下午我组织了一次折纸活动《可爱的兔子》。兔子,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当我出示纸做的兔子时,孩子们都感到非常的好奇,不知道老师怎么用纸做出来的,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想学的欲望。因此,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个个都能积极参与。在学折小兔时,我先出示范例,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知道要做什么,再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问题集体解决,然后请幼儿个别示范。让幼儿了解是先折出双三角形,再折出灯笼的一面,然后两斜边向中心线折、向下的两角向上翻折成兔子的两只耳朵,最后变成兔子。活动折纸中着重放在向上翻折成耳朵这过程,每折一步指明纸折的.标准部位、中心,以利幼儿自己检查形象是否准确。只有这样一层一层深入,他们才不会失去折纸的兴趣,才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完成作品。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关注班中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让孩子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进步!
活动设计背景
拿出各种颜色,看老师的钱包漂亮吗?(漂亮)爸爸妈妈有吗?(有)你想拥有吗?(想)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折漂亮的钱包。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幼儿用彩纸 按步骤折钱包
活动准备
长方形的彩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小朋友你想有一个漂亮的钱包吗?(想)
拿一张彩纸问:这张纸漂亮吗?(漂亮)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那今天我们用长方形的彩纸折一个漂亮精致的钱包,好吗?!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好)
2.折纸过程
首先把彩纸发给小朋友
取一张长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变成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再从长方形的中间折叠。
将纸面翻转过来,背面朝上,将下边向上折。
将上边下折。
将左右两边向中间对折。
翻过来看看,一个精致的钱包就做好了。
3.总结:做每一个步骤都要辅导孩子,多演示几遍。
教学反思
1.孩子的眼和手的协调能力很差
2.要积极调动孩子懂得互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3.如果再上这一节课的话,自己多演示几遍,活动一下手指,再让孩子折叠。让孩子多动脑 多动手 多观察
设计意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本活动通过探索折纸步骤--折小风车--体验风车变式的有机过程,既进行了必要的技能培养,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获取了良好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风车作品若干,A4纸、胶棒若干。
2.区域活动投放折纸灯笼、折纸风琴的成品、半成品以及材料(熟练掌握四角对中心折和撑开的技能)。
3.大风车片头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幼儿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大风车。<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熟悉的富于童趣的音乐可以触发幼儿活跃思维活动)
二、探索大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幼儿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幼儿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幼儿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评析:这一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操作氛围,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由自主探索——共同探索——示范强化,让每位幼儿充分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按步骤图折风车
1.按步骤图示熟悉风车折法。
鼓励幼儿按记忆结合步骤图独立折叠,完成风车作品。教师巡回观察幼儿作业情况,及时给以指导。
2.学习小风车折法。
师:小朋友都学会了折风车,折得又整齐又漂亮!
老师还折了一个小风车,它是风车的小宝贝。宝贝风车是由正方形纸四角对中心折,然后按照风车折法折成。请小朋友也给自己的风车折个小宝贝吧。
(评析:这一环节有助于幼儿养成看图示折纸的习惯,通过宝贝风车有变化的强化操作,提高了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四、探索风车的变式
风车向背面对边折、对角折形成风车的几个变式,如:帆船、双船、鲨鱼嘴等等。鼓励幼儿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变式作品。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折纸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味,通过作品的多种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触动原有固化的折纸意象习惯,持续激发幼儿思维想象与操作尝试。)
五、装饰作品
幼儿选出最喜爱的作品,用涂色、绘画、添画等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装饰。
(评析:这一环节幼儿通过装饰折纸作品,使作品本身美化、个性化,使自己对折纸活动获得更加丰满完整经验。)
活动延伸
1.交流游戏。幼儿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区域活动。投放以风车为基础折法上的变式风车、大丽花、纸盒、月亮船等几种作品步骤图,方便幼儿继续探索学习。
(评析:交流活动的目的是达到“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的教育要求。延伸的区域活动呈现了几种有难度的作品,目的是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低结构性的特点,给幼儿提供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自主发展空间。)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强调幼儿主体的探索,以折纸作品本身有意味的形式吸引幼儿探究学习,形成了伙伴之间互相激发的群体氛围,丰富了个体的良好情感体验。
个体对折纸的兴趣、敏感程度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参与度,教师应当特别做好相应幼儿的经验准备并在活动中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手工艺术活动。一般来说,折纸作品必须完全由纸张折叠而成,在折纸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剪刀或胶水,而在折纸的作品上也无需多加任何色彩。折纸发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发展,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大约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之后,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它操作简单,易教易学,在研究几何对象的形成、性质以及把抽象的几何概念直观化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国内数学界与教学界已经越来越多地把折纸视为几何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学工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折出像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上,却疏忽了对纸上折痕之间几何关系的研究,当遇到涉及几何对象性质的考试题时,又回到了纸笔画图、列算式的老路上来,没能完全将折纸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
不过,也并不是说传统的学习几何的方法不好,只是折纸的使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几何知识。它既能揭示大量几何图形的对象和性质,又能掌握几何概念和规律,还可以探索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几何教学中折纸活动的几类用法
由于小学阶段的几何学习是以直观几何为主线和基础,并向推理几何过渡的。因此,要想将几何概念、性质与规律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按照几何直观的规律来教学。结合数学(特别是中小学数学)实际,业界认为,在中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如下四种表现形式:一是实物直观,二是简约符号直观,三是图形直观,四是替代物直观。对教学中的折纸活动而言,除第二类直观很少涉及之外,其他三类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下面将具体讲述相关几何内容的“折纸化”教学:
第一类:基本几何概念的学习
小学数学从第一学段开始就已经引入了一些如角、平行、垂直等几何概念,一般情况下的教学都是用实物直观来引入的,这样的教法虽然鲜活生动,但在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之间的衔接上还缺少一个缓冲,尤其是对于那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有时离开了情境,就无法识别几何概念了。
对于这类情况,用折纸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能加深其理解。比如,平行与垂直,很多教材在引入时用的是斑马线平行、直角的两条边垂直,类似的实例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只是为什么那两条线就平行或垂直了呢?如果自己能亲自动手实践,效果应该是更好。
一张长方形纸如果对折四次,那么留下的四条折痕就能形成两两平行、两两垂直的效果,而且在折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经意间使用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这一操作性定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一种是抽象而繁琐的,一种是易懂、可操作的,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第二类:几何变换的教学
小学阶段的几何变换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由于这里设计的图形变化对小学生而言相对复杂,折纸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折的过程中有时增加一些画图、剪纸或者度量的内容都是可以的,只是要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逐个分析来看,首先是平移变换。仍然可以用图(1)的例子,图中横向的两条虚线都是通过将长方形纸片对折不同的程度来得到的,也就是说,这两条折痕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与边的距离不同,因此是平行的。纵向的两条直线也是如此,只需两次对折就可以做出平移变换。
其次是旋转变换。如果有学生喜欢剪纸花的话,就很容易将旋转的效果清晰地展现出来。将一个正方形的纸片沿对角线对折,再保持正方形的中心为对折中心,逐步对折,用剪刀剪去一部分,展开之后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图案,其中就包括旋转,其中虚线部分的右侧需要剪去,剩余的三角形展开即可得到一个图案,既可以表示每两部分通过旋转得到,也可用来表示第三部分内容———轴对称。
再次,是轴对称变化。除了通常的简单轴对称图形之外,有时还可以用纸这一个相对复杂的图形,让学生用剪接的形式来体会对称的变化。
第三类:几何变换与几何活动经验的互补
中班折纸百合花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剪纸活动,活动的重点是学习三角折剪的方法进行剪纸。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幼儿没有掌握折的方法,还有些幼儿不会画百合花的形态,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幼儿都还没有学会怎么做百合花,最后,只有个别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了作品。分析原因:课上我的讲解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让幼儿理解,此外,由于第一次接触三角折剪,比较陌生,因此,在区角活动中还需继续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阅读:中班折纸百合花教案
设计意图:
百合花形态优美,清新淡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花朵。上学期幼儿已掌握了对边折剪,这学期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剪纸技能,学习用三角折剪的方法进行剪纸。为了提升幼儿的技能,我选择了形态比较简单的百合花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了本次大班剪纸活动《百合花》,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能让幼儿学会三角折剪的方法,感受剪纸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三角折剪的方法进行剪纸。
2.能在已折好的纸上画下百合花的一半图案,并剪下图形。
2.提高动手能力,感受剪纸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初步学习三角折剪的方法进行剪纸。
活动难点:
能在已折好的纸上画下百合花的一半图案,并剪下图形。
活动准备:
各种百合花的图片、正方形手工纸、范作、剪刀、铅笔、自制的步骤图。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各样的百合花
1.小朋友,你喜欢百合花吗?你见过的百合花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各种颜色的百合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百合花的形态和颜色。
3.图片里的百合花长的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呀?
4.教师小结:百合花的颜色有各种各样的,有白百合、粉红色的百合花、红色的`百合花、黄色的百合花等。
5.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百合花店,你们愿意用彩纸来为花店来做一些百合花吗?
二、欣赏范作,初步了解三角折剪
1.出示教师已剪好的百合花,你们看,它和我们刚刚看到的百合花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做出来的?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3.教师示范三角折剪的方法,边示范边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了解三角折剪的方法。
4.教师示范在折好的纸上画下百合花的图案并剪下图形,引导幼儿了解百合花的形态。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提操作要求:提醒幼儿不乱扔废纸,将剪下的废纸扔进垃圾桶。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制作。
4.指导幼儿三角折剪的方法:先把纸对折,然后沿着中点,将纸的两边依次朝里折,折下来时要保证两边重合。
四、展示与评价
1.引导幼儿将剪好的百合花布置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与评价。
2.小朋友,看到这么多的百合花,你心里感觉怎么样?我们的花店可以开张咯!
第一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
一、学习目标:
1.充分给学生思考、探索折叠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的方法,并在折叠的基础上证明所折叠的图形满足条.
2.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折叠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的方法.
难点:证明所折叠的图形是要求的等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
三、操作与思考:
活动一:请参阅本34~35活动1、2:
应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学生参照本35页提供了的做法,也可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其它方法,重点在说明所折叠的图形符合要求
活动二:请参阅《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P2活动2:
(1)让学生了解折出三角形高线的方法;
(2)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折叠中位线的方法;
(3)可利用上面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活动三:请参阅《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P3活动3:
(1)点O是矩形的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全等,面积也相等。
(2)方法一:可以把余下的图形看成两个矩形拼成的`,只要分别找出这两个矩形的中心相连即可;
方法二:可将剪掉的矩形补回,分别找出原矩形和剪掉的矩形的中心相连即可。
四、巩固反馈
关键词:拓展,折纸,思维
近来听了工作室吴老师执教自主开发的主题拓展课“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感觉这是节扎实、灵动的课,更是有思维深度的课. 折纸对于老师和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可通过折纸引发的数学拓展学习却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从被激活后就活跃于整节课,在折纸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在折后的比较、计算、发现规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实录1】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聚焦折纸
( 折纸作品欣赏)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知道图片上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做成的吗?
生异口同声地惊奇地说是折纸.
【教学实录2】拓展运用,研究重叠现象中角的奥秘
1. 探究从一个直角中对折出45°角
师: 如果让你把长方形的这个直角折成一个45°的角,想一想可以怎样折?
生: 把一个直角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
2. 探究把一个直角对折2次、3次的规律
师: 把一个直角对折一次就可以平均分成了两份. 那么如果把这个直角对折两次又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你是怎么想的?
生1: 对折一次可以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两份,对折2次就是把第一次对折后的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两次可以平均分成四份.
师生共同小结: 对折3次其实就是把第2次对折后形成的4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3次可以平均分成八份,这里的八份可以写成2×2×2的形式.
3. 研究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
师: 这是一张长方形纸,先从一个直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线段,然后以这条线段为折痕,把右边这个三角形向上折,三角形的这个角我们把它叫作∠1,旁边这个角叫作∠2. 在这幅图中哪些角是相等的呢,谁上来指一指?
生: ∠1是把∠3向上折后所成的角,它们其实是同一个角的正反两面,所以∠1和∠3大小相等.
师: 你能算出∠1的度数吗?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折叠图形中角的度数,你们认为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要在图中找到什么? ( 哪两个角相等)
【我的思考】
老师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折纸,提取数学教学元素,然后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数学资料进行重组、建构,从而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使孩子的数学思考得以延续.
1. 找准可拓展的起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开始吴老师从欣赏各种折纸作品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与期盼,通过回忆长方形角和边的特征,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确定了今天的研究主线从角、边、面积三方面展开研究,利用学生折角已有的知识经验,先从对折一次折出45度角开始,相继加大难度拓展到对折多次,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拓展到运用对折的规律求图形的角度做好了铺垫.
2. 挖掘可拓展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吴老师在学生多次对折角后,引导学生发现了“对折的角大小相等”这一规律,为充分体现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的运用,巧妙设计了两个练习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比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到哪两个角相等. 在这样的拓展学习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悄然提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发散可拓展的衍生点,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数学,就是要无时无刻为学生思维打开搭建平台.拓展教学中,我们只有恰如其分地发散可拓展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 罗辉龙
我以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折纸》为例,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请各位老师赐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这些知识的学习都为这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这节课的学习又是为后面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做铺垫。折纸一课旨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同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概括能力。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增强估算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纸片等。
学具:三角板、铅笔及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教法研讨】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如今学生已从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 “化异为同” 的方法,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在授新课前,让学生回忆同分母的加减法规则及“化异为同”的推导过程,再次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异分母的加减法,能否从同分母的加减法计算方式中推导中得到启发呢?这样为学生的探究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大胆实践,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异分母分数与已学的同分母分数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出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推导的全过程。【学法探究】
新课标强调:教学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于情感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发现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充分让学生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温故引新
我先出示三道问题:
(1)说一说同分母的加减法是如何计算的,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用拼纸片的方法算出1/2+1/4=?(3)出示下列三个算式,先让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 3/4+2/4 12/20-6/20 4/24+6/24 再要求学生将上面三个算式中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简后观察,得出下面三个算式:
3/4+1/2=5/4 3/5-3/10=3/10 1/6+1/4=5/12 最后让学生将化简前后的算式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新课。【设计意图: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创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学由疑开始”,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操作探索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a)化成小数计算(b)通分计算(c)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直观操作,验证算理:
让学生准备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表示出1/2和1/3,将阴影部分相重叠,观察新组合的图形占这张纸条的多少。配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再次要学生明白,分数单位不统一是不能直接进行计算的,揭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先通分的算理。】
(4)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师生共同总结: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要先通分,然后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实践运用,解决困惑:
(1)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进行评价交流。
(附:例题:小华要用一张正方形纸的1/2折小船,用它的1/4来折小燕子,那么小华一共用了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来折纸呢?)
【设计意图:例题的放手学习,让学生进行尝试实践,这样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2)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A、直接填上合适的分数
3/5+1/4=()/()+()/()1/2-1/8=()/()-()/()1/3-1/24=()/()-()/()5/8+3/7=()/()+()/()3/8+3/10=()/()+()/()5/12-7/18=()/()-()/()B、看谁算的快:
1/3-1/4 1/2+1/5 1/6-1/7 1/9+1/10 【习题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巩固,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要求中上游学生能找出规律,而下游学生能理解。】
4、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探索性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想提些什么问题?
(2)如果两个相加减的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那么在计算时,可以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1/a+1/b=a+b/ab a、b为互质数;②1/a-1/b=b-a/ab,a<b、a、b为互质数。
5、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手段和形式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后反思】:
在学习《折纸》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截取生活中用到的素材,让学生在一些生活实例中的正确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数数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数数的地方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以后的学习中还得加强。【总评】: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注重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在引导观察过程、在联系对比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形成数感。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结合身边的实际说出相应的不同数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数感在比较中得到发展。
2、注重生活数学化与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许多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景素材将有利于学生的想象比较思维活动的展开,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新知的认识;体现了生活的数学化与数学生活化。【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简洁精练,条理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附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3/4+2/4 3/4+1/2=5/4 ↓ 12/20-6/20 3/5-3/10=3/10 先通分 4/24+6/24 1/6+1/4=5/12 ↓
1/a+1/b=a+b/ab a、b为互质数; 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方法
1/a-1/b=b-a/ab,a<b、a、b为互质数 ↓
最后结果要最简,验算
一、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
3、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独立完成孔雀的折法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分次新授。
1)先对折一次,再分次折7下
2)对折完以后如图所示
3)另外一边和第一步一样
4)将图3对折
5)如图所示将前端往上折,再将前端往下折四分之一,如图箭头所示
6)将其往两侧拉开,如图7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在集体活动的情景设定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唱过程了解台湾的小知识,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望台
湾的回归并愿意与台湾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
教学重点:用领唱,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望台湾的回归并愿意与台湾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科尔文手势小乐曲练习。师:1的小手在哪里? 生:1的小手在这里。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教师用不断变换的节奏以及速度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对发声做出要求。)师弹生唱:123之歌。
二、导入
师:孩子们,在我国大陆东南方向的海面上有一座美丽的台湾岛,岛上小朋友非常想到我们这里来玩,现在让我们一起折一只可爱的小纸船去迎接他们,大家说好不好?
(展示PPT课件,聆听音乐《向台湾小朋友问个好》)
师:大家看,他们已经在等待我们的小船了,同学们快折出小船,接他们回家吧!
生:(在背景视频中开始折纸船)
三、学习歌曲
1,学生在初听乐曲的时候,手拿小纸船,跟随乐曲律动。2,教师范唱,边唱边折纸船。教师的参与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1)根据节奏念歌词。(2)带入歌词演唱。
3、整体学唱歌曲:
由老师带领学习第一段,学会后,跟琴自主学习第二段。4,情感培养
(1),通过视频,更加激发学生演唱歌曲的真情实感。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手里的小纸船,它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发了,而台湾的小朋友们也等不及要来找你们玩了,你们想不想立刻就出发去接他们来玩啊?(想)那就让我们把你们非常想见到台湾向朋友的感情唱出来吧!(要求学生真挚的感情演唱)。大屏幕播放歌曲,学生合唱。
(2),全班合作小合唱,弥补发声不足,照顾部分学生独唱的胆怯心理,更容易抒发歌曲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唱的真好,现在我们选一个代表,让他带领我们同学们一起给台湾小朋友送上祝福吧。
(选出领唱的同学,在座位上,同样面对大屏幕进行演唱)
四、展示表演及评价
1,分小组演唱,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齐唱的方式,手捧小纸船,激情演唱。老师用DV等录影设备记录学生演唱的情景.2,小组上台表演,教师用DV记录学生的现场演唱,课后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更加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生生互评。
五、小结
折纸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这种手工成本低,而且能够极好地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好处。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是小鸟的手工折纸方法。
折纸准备:
自己喜欢颜色的纸。
折纸步骤:
第一步
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沿着图示虚线以及箭头的方向来进行折叠。
第二步
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往后折叠。
第三步
在尖头的地方翻折一部分。
第四步
将翻折下来的那一部分再翻折一次。
第五步
朝着图中箭头的方向折下来,将两个翅膀朝着相反的方向折叠。
第六步
将小鸟的眼睛画在鸟头的位置上。
结束语:
【折纸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折纸》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15
折纸教学记录11-08
中班上学期折纸教学计划10-06
折纸课反思07-03
折纸飞机作文05-30
折纸教案中班06-20
大象折纸教程10-03
立体兔子折纸教程07-03
简单盒子折纸教程07-19
小学校本教材折纸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