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共12篇)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又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因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主动质疑,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师围绕着“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假说的由来?”等问题展开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件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材料等。(2)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质疑激趣 1.出示短语:飞向蓝天

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飞向蓝天的白鸽,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小鸟。)(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2.板书“恐”,“恐”是生字,上面是“巩”,下面是心字底,当你看到这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可怕的恐龙等)3.完成课文题目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出示课件:恐龙的图片)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这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5.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快打开课本到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吧!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分步揭题,将“鸟儿”和“恐龙”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敏、仅”是前鼻音,“崭”是翘舌音。(2)出示课文词语,指导朗读并理解部分词语。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如: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低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茹毛饮血: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②分组朗读,当你读第一组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第二组词语呢? 3.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以“五不”要求评议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科普性读物,生字比较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初读课文环节,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以扫除课文阅读的障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段都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3.交流并小结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后归纳。

(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或: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四、把握中心,寻找两者关系

1.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2.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指生朗读句子。

(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3)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呢,它们告诉我们什么?(“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4)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生: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3.过渡:是啊,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表达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学生想象恐龙的演变过程,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抄写生字。

3.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扩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课文词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2.说说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3.那么,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设计意图:既复习了生字,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二、合作探究,了解演化过程

1.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2.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生:第4自然段。)3.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第4自然段。

(2)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4.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5.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6.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

(1)师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是啊,狗、鸵鸟我们都见过,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②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③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师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课件展示恐龙图片)②课文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什么?(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身材)第三个分句呢?(性情)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④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呢,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号。)一个分句就是讲了一个共同点,看一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

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

7.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这是它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语言得到了锤炼,提高了语言感知力。

三、升华情感,体会科学精神

1.学习第2自然段,这种假说是怎样得来的?(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画出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生: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之笔”。

(1)同桌读句子。

(2)预设:不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生: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3)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这块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此时的心情吗?(生:非常高兴。)(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吗?生读:20世纪„„之笔。

(5)“‘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学生畅谈。)4.师: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课件出示新进展)生齐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会这块化石对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对科学研究者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制作一期有关恐龙或恐龙研究的科技小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篇2

一、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确认

结合文本的特点和“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 对于本课的课程内容, 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 从语言及表达角度审视文本, 不难发现, 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根据这一假说,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据此, 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揣摩、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是语文课程内容。

其次, 课文在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 叙述思路清晰, 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这又是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课文内容, 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引领学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语文课程内容。也就是说,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手段、是凭借, 借助这个“凭借”,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目的所在。

再次, 不管作者是否承认, 每篇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倾向, 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就本文而言, 字里行间透露出古生物学家从事研究的执著和艰辛。比如:

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不过, 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而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描写表现出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是语文课程内容。

最后, 从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考虑, 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激起学生热爱科学, 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也是语文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 通过朗读、批注, 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 推想课文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艰辛。

4.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课堂再现

我们认为,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力图展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在于有多少新奇, 要从“有效”角度审视教学策略选择的正确与否。

生字词教学是每篇课文的必需内容, 此文就不再赘述。

1. 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

【课堂再现】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句话, 读着, 读着, 你会发现这句话有几个词不可或缺, 缺了它, 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是哪几个词?

生:“一支”和“漫长的”。

师:为什么?

生:如果少了“一支”这个词, 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而“漫长的”表示经历的时间很长, 不是一朝一夕就变成鸟儿的。

师:据老师查找相关资料, 从恐龙演化成鸟儿, 整整经历了9500万年。真可谓是——— (漫长的时间) 。

师: (对发言的同学说) 那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在中生代时期——— (生读)

师:你看, “一支”能缺吗? (不能) “漫长”能缺吗? (不能) 可见作者的用词准确呀! (板书:用词准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边读边找, 你能找到类似的不可或缺的词语吗?找到后, 圈起来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默读, 着重围绕“很可能”“应该”“大约”“有羽毛印痕”“其中”等词进行批注、交流、讨论、朗读。)

2. 推想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的。

古生物学家们为验证这一假说, 为寻找一块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学家历经140多年,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直到20世纪末期, 才在我国辽西发现了这样的化石, 科学家们欣喜若狂, 真可谓是“点睛”之笔。这样, 科学精神就可以借助“点睛之笔”和“欣喜若狂”进行理解, 体会。

【课堂再现】

(出示: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 什么是欣喜若狂?

(2) 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体会古生物学家们艰辛的探索之路。

(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 什么是点睛之笔?启发:如果你是一位古生物学家, 如果要证明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 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点睛之笔呢?

3. 填空、复述: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

教学中, 可通过填空形式的练习, 提取信息, 梳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形成提纲, 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复述, 降低复述的难度。

【课堂再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并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出示表格)

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能脱离课文, 离开刚才填写好的练习纸,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那你就更厉害了。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最终学会了主动飞行。 (该生思路清晰, 讲得非常有条理。)

4. 开展综合性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3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在研究大量的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课文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课文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读“凌、绘、捷”等7个生字,会写“恐、鸽、敏、崭、裔、钝”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能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能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感悟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习

1.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相关词句的意思。课文至少读三遍以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诵读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认读生字:钝 凌 盈 裔 崭 敏 捷

读准词语:迟钝 敏捷 笨重 轻盈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赫胥黎 骨骼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理解词语意思: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凌空翱翔 五彩斑斓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读通句子并理解意思:①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什么是“中生代时期”?什么是“点睛”之笔?这两句话之间有何联系?)

2.查阅有关恐龙及其演变过程的相关资料,摘录与本文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多读几遍,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二、课中学习

1.前学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下列词语。

凌空 轻盈 崭新 敏捷 繁衍 毋庸置疑

(2)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高兴得要发狂了。(欣喜若狂)

②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③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④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3)比较认读。分别请两组同学轮读下面两组词语,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4)指名读课文的有关句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得以提升。

2.细读深思。

学习活动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有什么证据?

(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什么?什么是“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指的是哪一笔?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边思考边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包括所思所想和所做的批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集体交流,提炼感悟。

(通过交流、启发,让学生明白:“点睛”之笔指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辽西的发现之所以被称为“点睛”之笔,是因为科学家们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没找到有力的证据。辽西的发现无疑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所以说它是“点睛”之笔。)

教师总结,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这项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科学家们的付出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活动二: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完成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在括号中填空)

第一代恐龙—庞大家族—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先自己说,再说给组里的同学听,最后推荐代表上台展示说。每组指名说给全班同学听,选出一个“最佳解说员”。

学习活动三:对比辨析,领悟语言的准确性。

出示以下两组句子,通过研读,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

第一组:

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②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①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②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然后让学生再找出相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准确,学习锤炼语言。

3.谈话交流,升华情感。

(1)交流: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探索帮我们了解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一切凝聚了他们的心血,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你知道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吗?

(2)小结: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外星人、飞碟等,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课后学习

1.阅读《恐龙灭绝之谜》(附后)。

阅读提示:

(1)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搞明白。

(3)思考:文中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还可能会是些其他什么原因呢?上网查阅。

2.古猿又是怎样演化成人的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举办展览做准备。

附:

恐龙灭绝之谜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在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其他生物的身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甚至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因此,到目前为止恐龙灭绝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这些恐龙灭绝有可能是气候变迁、陨星撞击或是互相残杀等。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案 篇4

目标分析:

1、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2、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3、读准凶猛、笨重、迟钝、凌空、不仅、顿时、描绘、鸽子等词语。区分顿钝的写法,明白凌空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辨析导入

1、出示恐龙和鸟的图片,说起恐龙,说起鸟类,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学家告诉我们,齐读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你读懂科学家的话了吗?一位朋友转述了科学家的话,我们一块来看一看。你认为有什么不妥吗? 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发现一支漫长的不能少,谈为什么。

瞧,科学家用词多准确啊!科学家们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文字表达中,都严格遵循着认真、准确的原则。真值得我们学习。

3、今天,我们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一块跟着科学家们探索恐龙世界的一个秘密。(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大声朗读全文,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

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轻灵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敏捷 轻盈

师:读着这两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两者的不同。

出示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结合这些词语你能说说,恐龙和鸟在哪些方面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三、细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说到科学家们得到一个推论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早在19世纪 引起注意

之后 研究大量化石

提出假说

3、围绕假说,质疑理解。

(1)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假说?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理解血缘关系和后裔的区别,从很可能体会用词准确。

(2)为什么这个假说在科学界立不住脚?到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话。

(3)这种还未得到证实,未找到证据的理论就叫假说

4、继续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20世纪末期 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这次发现意义重大,科学家们更是欣喜若狂,你能理解科学家的心情吗?如果你是科学家,面对这次重大发现,你想说些什么?

5、交流,创设情境,师引读:

师: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师:几代科学家们风餐露宿,上山入地,多少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寻找这样的一块化石,如同大海捞针。

师:这枚小小的化石带人们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大大加快了科学家们研究的步伐。

6、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本来指什么?点睛之笔在文中又指什么?

7、看了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生活上的困难,有技术上的困难,有资金上的困难,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而今他们的研究有了这么重大的突破,你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四、小结提升,质疑引出下节课内容。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目睹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过程,还领略了他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再来看看这凝聚了科学家心血的研究成果吧,齐读第二段。

2、如果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你想向他了解什么?

小结: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好奇心。因此,在设计中,我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在设计中,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诵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并在这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词语: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迟钝

描绘

毋庸置疑

敏捷

崭新

脑颅

骨骼

鸟翼

A、正音——崭

翘舌音

;“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笔顺——捷

;辨析“顿—吨”

B、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段

1.自读,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齐读。

(2)作者用词想法十分讲究准确性,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吗?(如体会不出,可再出示句子比较体会:“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多次回环朗读体会。

(3)前一句课文写道:“二者似乎毫不相干”。这“二者”指的是什么?

(4)那么它们到底相干不相干呢?默读课文第二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快速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

2、出示句子:科学家提出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1)“后裔”是什么意思?

(2)把句子中“很可能”去掉,行吗?为什么?

3、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画卷”指的是什么?

(2)“‘点睛’之笔”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欣喜若狂、顿时”等词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恐龙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知道恐龙如何飞向蓝天的吗?恐龙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附:课堂检测:

一、将下列字按韵母分类。

①钝 ②仅 ③吨 ④敏 ⑤顿 ⑥尽

1.韵母为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韵母为u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词填空,将序号填入括号。

1.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身体。

A、支援

B、支持

C、支撑

D、支架

2、笨重、()的马门溪龙

A、迟到

B、迟钝

C、迟缓

D、迟迟

三、答案:

一、1.②仅  ④敏  ⑥尽

2.①钝

③吨

⑤顿

二、1.C

2.C

三、笨重

凶猛

轻盈

敏捷

描绘

顿时

崭新

恐龙

找近义词,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第二课时

(熟读理解,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我们收获了一个让我们叹为惊奇而又让人欣喜若狂地发现,那就是: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谁来读读这个伟大的发现,你又有什么疑问呢?

2、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发现。(指名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第3、4自然段)

想去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吗?那让我们一起踏上今天的探索之旅。我们先去默读课文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描写时间的词组,想一想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到飞上蓝天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1、生自由学习

谁能根据这几个关键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恐龙是怎样演化的?

2、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

第一代恐龙-—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大约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3、就这样用十分科学的数字准确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多么有条理性呀!从第一种恐龙出现到最终飞向蓝天,这其间经历了多长的时间?赶快估算一下。

一亿三千多万年,真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访问中生代的地球。(播放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都知道哪些恐龙?

4、同学们刚刚都把自己知道的恐龙介绍给大家了,在课文中也有一段是介绍恐龙,我们去看看它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数千万年后――――以植物为食。

(1)自由读,看看文章介绍了哪些种类的恐龙?

(2)反馈

A:有的两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

这是从哪方面来介绍恐龙的?你知道哪些恐龙是两足奔跑,哪些恐龙是四足行走吗?

B: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大家见到这两类恐龙?(指名读)想见识一下大恐龙吗?(图片出示,并解释震龙名称的由来。)

C: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有些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从电视或一些带子中发现,哪些恐龙是凶猛异常的?怎么凶猛?随机理解茹毛饮血。

(3)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它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介绍和你们刚刚自己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5)谁能清晰地向大家朗读介绍一下恐龙家族?通过你的表情语气,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指名读)

(6)当然在中生代时期,庞大的恐龙家族除了书本中介绍的这些种类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种类,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在电视、视频或书上看到恐龙种类,学着书上的方法围绕一个方面来介绍介绍呢?

5、有这么多种类,真是一个大家族啊,(板画大圆圈),在这么大的家族中,有一些恐龙的身体发生了奇特的变化,是哪一种呢?(分割画板书:猎食性)是所有吗?(板书:一些)。是啊,仅仅是其中的一些啊。你瞧,它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呀!这一些猎食性恐龙长得越来越像鸟类。咦,从哪里看出它越来越像鸟类了?

出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1)自由读从哪些地方看出它越来越像鸟类了?

(2)学生反馈

(3)这种变化不是一下子就变成的吗?(4)齐读这段话

6、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在圆内画分割)后来又经过演变,最终在亿万年前,其中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它们又是如何学会飞翔的呢?默读这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7、这两种说法都还只是推测,还是不确定的,关于鸟类飞行起源还有许多其他的推测,但都不确定,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

出示:原本不会飞的——崭新的天地

(学生接读)毋庸置疑什么意思?谁来不容置疑地读读。指名读

8、经过漫长的变化,(板书:!)终于在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的发现,给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他们不断探索,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恐龙生活的画面、演化的过程、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对于你们这些未来的接班人寄予厚望,希望你们能进一步重现这一演化的历史进程。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亿万年前)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许许多多年后)

庞大家族(数千万年后)

第一代恐龙(两亿三千万年前)

附: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选项填空。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年前。

A、一亿三千万

B、两亿三千万

C、两亿

D、三千万

2.、在()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翔翔的鸟儿。

A、古代

B、近

C、现代

D、中生代

3.、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所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A、恐龙

B、羽毛

C、恐龙长羽毛

D、恐龙飞翔

4.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科学假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题答案:

1.B

2.D

3.C

4.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逐渐变小

长出羽毛

树上生存

跳跃、降落

滑翔能力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6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感悟文章有条理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视频《龙鸟之争》

2、这究竟是恐龙还鸟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去做一翻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

过渡:小小科学家们,扫除了字词的障碍,我们今天的探索旅程就要开始了。

三、研读第4自然段

1、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信息填入表格(课件出示)

2、句子理解:

句1: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预设问题: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a.什么是“形态各异”?

b.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配合读

c.“:”表示一个总起句,“;”表示各分句是并列的,并列的句子间用词有什么要求?

d 请你也试着造一句

句2: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预设问题:恐龙飞向蓝天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浏览第四自然段,划出关于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不同说法的句子。

4、句子理解: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预设问题:“毋庸置疑”怎么理解?

破折号的作用

四、设疑总结

1、是不是所以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在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1、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不是)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小结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7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如“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2)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深入体会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2.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3.重点体会第二句。

(1)齐读第二句。

(2)标出冒号后的分句(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3)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4)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5)板书:

(6)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4.重点体会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2)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3)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4)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5.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1)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2)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6.体会第八句。(1)齐读。(2)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7.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篇8

1、认识本课12个生词。正确读写“恐龙、凶猛、轻盈、敏捷、毫不相干、形态各异、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PPT出示恐龙图片

2、同学们,看,今天老师把谁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谁来说说你对这种生物的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预设:

你研学旅行时参观了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看到恐龙塑像。研学旅行,让你受益匪浅。

你看了动画片《恐龙世界》,了解了恐龙掌控地球达1亿6千万年之久。你很会学习呀!

你给大家推荐的是《DK儿童恐龙百科全书》,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进步非常大!

3、提问:有谁知道恐龙名字的来历?老师出示资料,简介。

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1804—1892),研究化石,发现其中的禽龙,巨齿龙和林龙,体形巨大,腿呈柱状,只是行走时腹部贴着地面,一副匍匐前进的样子,于是,就给它们取了一个新名字,dinosaur英[dans]“恐怖的蜥蜴”。我国科学家则把它简捷地翻译为“恐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写出它的名字。

4、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是31课,题目是?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我从你的朗读出听出了疑问;我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惊奇。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吧!

二、检查自学

1、PPT出示两组词语:

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身体轻盈凌空翱翔天之骄子

笨重迟钝茹毛饮血庞大家族形态各异凶猛异常

2、谈话:这首课文中的两组词语,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指名读,全班交流。读了第一组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哪类生物?读了第二组词语呢?

4、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生物有着什么密切联系呢?

三、概括全文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这样说。科学家研究了大量的化石,猜出了什么结论呢?

2、自由读课文,找找科学家做出了什么推测,把结论画下来,多读几遍。

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3、幻灯片出示中心句和比较句,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鸟儿。

四、学习复述

(一)整体感知

1、谈话: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穿越时空隧道,去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2、听课文朗读。

3、会读书的孩子,能把长的读短了。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好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些什么?

4、全班交流。

(二)填写表格

1、小组合作

2、质疑问难。

(三)学习复述

1、复述第一种恐龙。

谈话;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离我们太久远,听了他的复述,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怎么想出来的?(学习作比较介绍事物)

2、复述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这一句好长呀!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恐龙家族是庞大的,恐龙家族形态各异?(分类别作比较)

练习表达:假如你是这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该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呢?请试着说一说。

3、复述一些猎食性恐龙的形体变化。

提问:庞大的恐龙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吗?让我们把第四段中描写猎食性恐龙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他们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图说一说。

4、复述恐龙学会飞翔的过程

谈话:外形像鸟,不一定能飞上蓝天。只有具备飞翔的本领,才是真正的鸟类。恐龙是怎样具备飞翔能力,科学家做出了几种推测?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边说边表演。

5、同学们,看着表格,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的。

五、课堂小结

1、恐龙飞向蓝天,好一个漫长的、奇妙的过程!你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欣喜若狂”、“点睛”之笔等词语;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背诵感兴趣的部分。教学重难点:理解恐龙飞上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分别出示关于恐龙的和鸟类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凶猛 笨重 轻灵 五彩斑斓 茹毛饮血)

师:我们说也不会想到,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 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三. 顺学而导,引出下文

1、师:那么,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和今天的鸟儿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课文中哪句话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学生的发言,出示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学生自由读句子。

3、师:此时,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预设:恐龙到底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4、师:是啊,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5、师: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预设:第4自然段。)

四. 合作探究,了解演化过程

1、默读第4段,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4、在读中体会写法。

师导读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生接读: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①这三个方面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同伴再次对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交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读中感受结构。

教师、男生、女生配合读这部分内容,体会句与句之间的总分关系。④利用信息,大胆推测。

师:在这个大家族中,具备哪些特征的恐龙最有可能演化为鸟呢?

在推测中,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完成填空,了解猎食性恐龙的身体特征。指导朗读“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通过分析“一些”、“逐渐”等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师:它又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谁给大家读读?

7、小结: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无论是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中学会飞翔的,还是在快速奔跑中学会飞翔的,结论只有一个——这一支恐龙飞向了蓝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8、师:恐龙演化的这一过程多有意思呀,你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恐龙到底是怎么演化成鸟的吗?

9、回读第1自然段重点句,整合全文的主要内容。

师:恐龙就这样慢慢演化为鸟类,正如第1自然段所说: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生齐读)五. 深入体会,延展拓深

1、回顾第2自然段,深入体会“点睛”之笔。

(1)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呢? 发现相似→提出假说→寻找证据→找到化石(2)师生谈话,深入体会

① 师:不就是一块小小的化石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

② 师:苦苦寻觅了两百年,终于找到这块化石,你能想象我国科学家当时的心情吗? ③ 师:拥有这种心情的仅仅是我国科学家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心情,并把句子读给大家听。

④ 引导学生理解“点睛之笔”。⑤ 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2、信息拓展,激发激情

(1)师: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有了那些新的进展?(课件展示新进展)(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选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1课。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恐龙化石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现在我们来看课件。看看这些活灵活现的恐龙。(板书: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鸟)身体逐渐变小

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观看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

3、读中悟学领悟写法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1)、读。学生自由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a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b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5)、想。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背,水到渠成地程度,为下节课的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积累语言

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找一些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

5、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图片,又有意识地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我们观看了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化石,此时,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1)、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出一张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恐龙——————————————————————鸟类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篇11

在第一课时中,我让孩子们很好的读了课文,对生字、词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第二课时中,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熟悉课文上来,于是,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让孩子们去学习三四自然段,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看似复杂,但是有着很明确的一条线——时间,在孩子们学习课文时,我顺着他们的回答,将时间这条线板书在了黑板上,作为我的板书,这样,学生对恐龙的演化过程一目了然,就能更深刻的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了。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多的自主的提出问题,结果是自己将问题提了出来,感觉就象是老师在一步步的带着学生走,而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部分。

另外,我课前的设计准备在课堂上也出现了问题,比如:在把恐龙和鸟儿的图片出示以后,我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不知是当时我表述不清,还是问题有难度,一连三个孩子都答非所问,我不得不直接出示句子,使得课堂很被动。还有我对整个教学流程不够熟悉,课堂显得在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各环节的过渡上也很生硬,没有很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1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比鲜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庇刑趵淼馗词隹至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恐龙化石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现在我们来看课件。看看这些活灵活现的恐龙。(板书: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鸟)身体逐渐变小

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观看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

第三、读中悟学领悟写法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1)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5、想。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背,水到渠成地程度,为下节课的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图片,又有意识地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我们观看了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化石,此时,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1、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出一张手抄报。

五、说板书设计

总之,本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导。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丰富的想象,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中第四自然段讲了恐龙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段。文章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又唤起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恐龙、笨重”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找出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5.能仿照课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段话。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能仿照课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段话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解决,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品读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以恐龙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解决生字词,疏通内容。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认读,检查学生的识字和课文朗读。对易错字学生相互间监督,交流识字方法。生字书写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要注意的地方,相互补充,加深印象。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词义。

(三)读文质疑

1.默读课文,写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班级汇报,释疑解难。

(四)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讨论,交流理解。教师补充小结。

(五)阅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教师读,学生圈画相关语句。抓住动作,演示变化。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完成表格。

3.理解词句,概括阶段,复述演化过程。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学习飞行

(六)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圈画批注。

2.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具体分析,领悟语言。(结合课后小练笔,学习运用)

4.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七)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补充完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2.体会科学家的美好心愿,领会科学工作者的执着与艰辛。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全面揭示”,体会科学家的远大抱负。

(八)课文小结

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假说,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把握两点,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变过程。将课文思路明晰地呈现在板书中,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其中,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形成本次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二)设计理念

由于这篇说明性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等形式,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在此基础上依本拓展,引导质疑深入探究,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三)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

(四)说学法

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重点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点燃激情

导入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恐龙的动态画面,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感引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孩子们如临其境,他们的心灵急需与文本契合,这个时候我导入新课,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二、精读重点段,理解演化过程

接下来我直奔重点-——课文的第3、4自然段。我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中生代的地球,看看恐龙的演化过程”这一陈述,十分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学习。在学习中,我紧紧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一问题,设计了合作学习表格,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来填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不仅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有了表格的提示,学生们把课文梳理得更清楚简洁。

我又通过填空,图片解说,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了课文。读的要求明确,读的时间充足,读的层次清楚,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

三、创设情境、练习复述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自然博物馆需要一位讲解员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谁愿意应聘呢?通过这样的拓展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复述演化过程,积累、内化语言,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恐龙的资料。课上大家把交流搜集到的恐龙的图片和信息先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时主要采用课件展示和投影仪展示的形式。

让课文内容和有关的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资料,学生了解了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由课内延伸课外,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

五、激发探索、升华情感

我采用谈话法:科学家经过了百年的探索,帮助我们了解了笨重的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这一切凝聚了他们宝贵的心血,科学家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呢?很多学生纷纷给出答案。

我接着追问,人类的发明有很多,但是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吗?学生发言后,我用课件出示:外星人、飞碟,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存不存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并指出解决科学难题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努力的去钻研。同时鼓励学生用智慧去认知世界、改变世界。

整堂课的教学有多媒体课件的“相依相伴”,在“有声有色”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升华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不断探索、努力钻研)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4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七方面展开自己的说课。

首先看教材:四年级上册共有以下八组课文,分别安排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者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和科技成就”等八个专题。《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第八组里的一篇课文。本组编排了以上4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领略科学技术的威力,学习描写或说明事务的基本方法。《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二、说学情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中最要关注的是学生,那么学生的情况如何?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看,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太阳》就是一篇极为典型的说明文。通过三年级课文的学习,四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加扎实了,对于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也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生活经验来看,地处龙南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们,几乎没有去过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的,但是校园图书角、信息课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恐龙的信息。

三、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认识与理解“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凌空翱翔”等词语。

2.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校在“小班。小组。小课堂”以“学生为本,顺学而教”为基本理念的“五环导学”模式,即自学、共学、展学、固学和拓学五个环节。

根据该教学模式,我将本堂课细分为以下5个环节:

学案导航、奏响序曲

激趣导入、先学交流

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展示汇报、重点点拨

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在落实模式过程中,我们力抓“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汇报、课堂评价”的课堂四要素,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环环相扣。

五、说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法、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说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体现“学生为本,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安排以下5个环节: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3

自学反馈,字词过关5

探究演化,品味语言20

创设情境,自主复述5

激发探索,深化情感5

第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由字谜:安心平凡工作,引出“恐”字,再请同学们说说由“恐”字会想起哪些词?从而引出恐龙,并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于恐龙的知识,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以字谜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对生字“恐”的识记,从而引申到恐龙,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使学生有“课伊始,趣已生”之感,提高教学效率引发阅读期待。

第二、自学反馈,字词过关

课前自学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学习单提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课上,根据同学们自学情况的反馈,我整理出了一组较难的字词,进行检测和强调。同时,请同学们交流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

第三、探究演化,品味语言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在本环节的学习中,我主要体现的是先扶后放的原则。合作探究一:我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这一陈述,十分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学习。在学习中,我紧紧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一问题,设计了合作学习表格。第一步扶,给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小导航”和“交流小贴士”,引导同学集体合作完成“第一种恐龙”的相关信息。第二步放,在“学习小导航”和“交流小贴士”的基础上,我增加了“汇报小贴士”,从而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规范自学步骤和汇报方式,让小组合作有章可循,汇报交流的学法,抓关键词,品关键句,让小组合作有法可依。

合作探究二:在品味语言准确表达部分时,我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恐龙的演化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3.议。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本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5.想。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思考,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本环节正是“以生为本,顺学而教”教学理念的完美诠释。

第四、创设情境,自主复述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自然博物馆需要一位讲解员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谁愿意应聘呢?通过这样的拓展说话训练,复述演化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内化语言,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整合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第五、激发探索,深化情感

本环节,我用一段视频有意识地激起学生们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然后,用这样的问题结束课堂:你还想知道恐龙的哪些秘密?请你课后搜索有关恐龙的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出一份手抄报。并向同学们推荐了一系列有关恐龙的作品如《恐龙世界》、《侏罗纪公园》系列片。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七、说板书经过一节课的学习,黑板上留下了一串足迹,请看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演化鸟儿

黑板正上方是本节课的标题,中间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板书呈现的是恐龙演化成鸟类的漫长过程。右上角则是本课小组合作竞争评比。这样简洁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本课板书以重点为依托,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又突出教学重难点。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文本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丰富的想象,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中第四自然段讲了恐龙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段。文章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又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是文章的目的所在。

2.说学生

学生对恐龙有浓厚的兴趣,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不断提高。

3.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品味词句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品读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了一段恐龙的视频后,出示课题,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两个探究主题:1、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2、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主题一:恐龙飞向蓝天的依据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一二自然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历程和相关化石,师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1.引导学生抓住“一支”、“漫长”“一些”等词对比朗读,体会说明文的用词准确,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画卷”和“点睛”之笔体会科学家们的欣喜若狂,引导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就这样,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品味词句落到实处,情感熏陶尽在其中。

主题二: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合作交流,探究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让学生参与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慢慢”等词体会恐龙到鸟类的漫长演化。

2.引导学生抓住“形态各异”体会作者是从生活习性、身体形态、性情的不同角度来写出恐龙家族的庞大,让学生展示相关的恐龙图片,师出示视频帮助理解。并通过对照画面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文字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这一问题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从中领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执着,并引发思考其他恐龙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适时使用多媒体,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升华情感

展示复原的恐龙图片。此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再次齐读课题,启迪思维:飞向蓝天的恐龙变成了鸟儿,那没有飞向蓝天的恐龙呢?它们的演化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关于恐龙,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总结全文:恐龙世界奇幻无比,课下让我们继续去探索更多的恐龙奥秘吧!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刊,继续阅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由课内走向课外,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四、说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亿万年前)

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恐龙飞向蓝天的漫长演化过程。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二、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通过让学生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导入: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恐龙和小鸟的图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板书、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恐龙为什么飞上蓝天?他们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有哪些恐龙飞上了蓝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课文范读,同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4、检查预习:读词语、猜词语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这两个步骤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以及这一假说随着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3、教师展示“中华龙鸟”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2、汇报学习情况

3、根据恐龙演化过程填空。

4、恐龙经过几次大的变化?学生板书

5、根据板书复述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6、“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上,我采取“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恐龙经过三次大的演化逐步变成了鸟类。再通过填空、学生板书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演化进程。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仅仅是科学家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我们希望这一历史进程能早日实现。

(四)、积累语言

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找一些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

(五)、课外延伸

做一份关于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为了预习本课,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但课堂上仅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恐龙家族————猎食性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恐龙是很有吸引力的。但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很强。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是有一定难度。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进程,并复述就需要读熟课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演示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进程,并辅助大量的图片来增进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教学难点: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激趣导入

1、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你了解的关于恐龙的知识。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看来孩子们都很喜欢恐龙,老师也喜欢。今天我准备了很多关于恐龙的卡片,想要吗?待会儿我会把它们送给上课表现最棒的孩子。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品读课文

1、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

2、了吗?谁来读一读你勾的句子(抽生读)

最先发现它们骨骼相似的学者是(赫胥黎)这是(鸟类的骨骼)这是(恐龙的骨骼)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抽生说

3、这之后,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恐龙和鸟类化石,提出了一个假说,是?(抽生说)

4、这仅仅只是一个假说,要想证明就必须得找到证据,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抽生读)

5、科学家们听到这一消息后,他们怎么样?他们会高兴得?

6、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份欣喜,一起来读一读。

7、他们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8、这个证据对他们的研究有什么作用让他们欣喜若狂?

9、书中也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它的重要性,是?老师奖励你读一读这句话。

10、下面我们就走进化石的发现地—辽西。辽西地区是我国的化石宝库,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带有羽毛印痕的化石,我们就去看看那些恐龙化石的复原图吧。这是前肢很长的原始祖鸟,这是体态臃肿的北票龙,长满尖牙的中国鸟龙,身体小巧的小盗龙。它们有的身披原始的纤维状的羽毛,有的身披真正的羽毛,为我们提供了部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依据。

1、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进程吧。请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龙演化成鸟类经历了几个阶段,边读边勾画。

2、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出现的时间书上没有说,但它们应该比庞大家族出现得(晚)应该比庞大家族(晚)我们可以用“后来”表示。

3、这些猎食性恐龙后来都变成鸟类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最后是哪一些恐龙变成了鸟类?(板书:画箭头演变成)也就是这些猎食性恐龙中的一部分变成了鸟类。(板书猎食性)

4、恐龙演化成鸟类一共经历了(4)个阶段。

板书:(第一种恐龙两亿三千万年前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数千万年后一些猎食性恐龙后来它们中的一些种类鸟)

5、谁意来读一读第一个阶段?(抽生读)

6、最早的恐龙和狗一般大小(板书:和狗一般大小)但狗是四条腿支撑身体,此时恐龙用两条腿支撑身体,像我们人一样能够两足行走。(板书:两足行走)

7、数千万年后,恐龙演化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谁来读?(抽生读)

8、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庞明方法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庞大家族?

9、庞大的恐龙家族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共同总结特点

10、师出示图片,下面我们来看恐龙演化的第三个阶段。请同学们看图,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11、这些恐龙身体变小,长得像鸟(板书身体变小,长得像鸟)

12、它们像鸟具体表现在?(抽生答)

13、长得像鸟,就是鸟了吗?它们还必须学会(飞行)

14、它们是如何学会飞行的?(板书树栖,奔跑,飞行)

15、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学会飞行的,科学家们能肯定吗?你是从哪写词语看出来的?

16、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17、恐龙终于飞上了蓝天,变成了自由飞翔的鸟儿,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带着这份欣喜,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着这份欣喜,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18、恐龙完成了向鸟类的演化(完成板书,形成表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演化的进程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下面我从目标的确定、落实、检测三个层面来说课。

一、确定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2.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目标制定依据

1、基于课标的描述和理解

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明确指出:能复述文章大意,力求具体生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准确的语言。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基于教材的解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这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基于学情的分析

“恐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教学设计应以重点段(3、4自然段)的学习为主。

(三)学习重难点

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四)教法、学法

1、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2、通过课件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变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3、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课后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二、落实目标

(一)口语交际

今天,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宰。那么,两亿年前,同学们可知道,谁才是这个美丽地球的主人?这样引出[恐龙]。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多少?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了解的恐龙知识。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索恐龙的奥秘。[这样引出并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出示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做到学有可依。

(四)理解演化过程

1、出示学习表格,六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生抓关键词来填表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不仅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也大概了解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

(1)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

(这一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图片让学生清楚认识第一种恐龙的特点。)

(2)接着介绍了: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这一环节是学习难点,主要借助课件、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将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将语文课堂与科学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五)激发探索、升华情感

我采用谈话法:科学家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来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你是不是也希望早一天在电视、电影中看到“恐龙飞向蓝天”呢?[鼓励学生关心科学、钻研科学、献身科学。]

我接着追问:20世纪还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呢?哪些未解之谜呢?学生们纷纷给出答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并指出解决科学难题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努力的钻研。需要用智慧去认知世界并改变世界。

三、检测目标

1、创设情境:自然博物馆需要招聘一位恐龙讲解员,谁愿意应聘呢?通过这样的拓展说话训练,来复述课文内容。

2、再找一些恐龙的资料读一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堂。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读课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恐龙图片,谈感受

2谈谈你对恐龙的了解

3、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③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出示词语

迟钝??凶猛??笨重??茹毛饮血 树栖

轻盈??凌空翱翔???敏捷??五彩斑斓

①?读准字音

②?指导书写生字

③?男生读第一组,女生读第二组

④?你发现这两组词分别是描写——恐龙和鸟类

⑤恐龙和鸟类,一个天,一个地,这两者应该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们有什么关系?

二、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的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绍恐龙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找到告诉了人们重要信息的一句话,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再读,体会

4.寻找依据。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寻找依据。

b.学生交流。

(1)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的发现。

c.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辽西的发现的?

(1)读句子。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之笔”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上一篇:中学生呐喊的读书笔记下一篇:李嘉诚经典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