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共8篇)
摘要:在《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中提到“2011正值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少年强则国强,一代人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儿童作为冉冉升起的新一代,关注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国家发展的未来。如今孩子的培养费用越来越高,青少年比重降低,老年化比重升高,增强儿童福利有利于我国青少年比重的上升,积累人力资本,调整经济结构。我们应该把儿童福利视为“单纯支出”的观念转变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投资”,将用于提高儿童福利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予以高度重视,儿童福利计划不是国家出钱养孩子,而是国家的一种投资行为。同时启动儿童福利软硬件配套体系建设;在整合当前儿童福利相关政策、健全服务体系的基础之上设立专门的国家儿童福利局,和儿童福利专门部门。建立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贫富差距代际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福利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社会责任,还是国家政府应予以干涉的必要部分。应当唤起政府与社会对广大儿童的关注,并能同理看待儿童的世界,付出更多的关怀,提供家庭更多的协助。还给孩子应有的权利,提供更多的儿童福利,让孩子能身心健全成长。
关键字:儿童福利政府监管社会责任国家财政专项部门心理辅导
一、社会福利
(1)定义:社会福利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现金补贴和提供服务等方式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并且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制度。
(2)社会福利的特点
1.社会福利对象的普遍性。
2.社会福利的多样性。
3.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4.社会福利权利与义务的单向性。
(3)儿童福利
1、幼儿的养育。针对单亲幼儿、因监护人生病住院等原因得不到家庭养育和照顾的幼儿,由地方政府设立的保育所予以养护。
2、残疾儿福利。地方政府尽可能通过国民保健服务早期发现和治疗儿童的残疾,按照各种残疾儿的情况进行适宜的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义务。
3、儿童的保护。地方政府有义务劝告、知道和尽早的帮助发生问题的家题以避免儿童失去家庭保护沦为法院保护、监察及其管制的对象。
4、强制性保护。对于父母管教不了、违法乱纪、拒绝上学、犯罪或不宜由父母管教的未满17岁得儿童,经少年法院判定,地方政府可实行强制性保护并代理行使亲属权。
二、社会现状
(1)被拐儿童.1、今年6月1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实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县、市公安机关接到儿童失踪警情要立即启动查找工作,打破警种界限和常规做法,充分调动警务资源,快速查找失踪儿童。各地公安机关还将探索利用媒体发布儿 1
童失踪信息,发动群众帮助查找。
2、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1年4月,全国检查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拐卖、收买妇女儿童及拐卖儿童等犯罪案件就达6159件,涉及12034人。
3、根本的依据是我国刑法第240条的规定,同时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了一个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保障儿童的权益,通过法律的严惩来降低犯罪。
(2)留守儿童
1、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2、四川省作为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目前外出务工人员有1540多万人,全省留守学生大约280万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3、根据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
(3)孤儿
1、《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正式发布,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其中71.2万是孤儿。
2、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只有父母双方都死亡的儿童才能被认定为孤儿,这也就是说只有这部分儿童才能享受到国家的孤儿生活补助。多的是150每人每月,少的是按农村低保55元发放。
3、全国有300多所儿童福利院和800多个社会福利院儿童部,集中供养了11.4万名孤儿。
(4)残疾儿童
1、《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正式发布,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504.3万残疾儿童。
2、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特殊教育学校1672所,在校残疾儿童42.8万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全国共有高中阶段特教机构278所,11个省市设臵高等特殊教育机构14个。
3、据全国残联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21.1万人。另据统计,全国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9%,而残疾儿童入学率却只有76%。儿童专家指出,0到6岁是最佳治疗和康复训练时机,丧失了这一时机,将会带来终身遗憾。
(5)其他应予以特殊保护的儿童。
1、单亲家庭儿童或有父母但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服刑的。
2、遭性侵或虐待儿童。强迫儿童及少年婚嫁、利用儿童少年行乞、剥夺或妨碍儿童及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未及时就医造成残疾或后遗症。
3、受心理创伤的儿童。因过度惊吓导致聋哑或其他后遗症的儿童。
三、存在问题
(1)被拐儿童。
1、外界异样的眼光和同学的嘲笑,触及他们的伤痛,造成童年阴影,可能
会造成性格上孤僻和自闭。
2、被解救,呆在福利院,但不知父母是谁,和孤儿差不多,缺少关爱和照顾,失去了原本可以有的幸福生活。
3、被养父母虐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创伤,留下心理阴影,还有可能对他们的下一代造成伤害,导致恶性循环。
(2)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自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无交流对象,性格内向孤僻,无法接受批评,导致思想极端,且比一般的孩子敏感,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2、留守儿童无父母看管,爷爷奶奶溺爱,做事还不会考虑后果。部分流浪,厌学,打游戏。甚至打架、斗殴、偷东西。
3、爷爷奶奶教育程度有限,不能辅导功课,学习不能得到督促和引导,于是学习成绩较差。
4、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导致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同时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较大。
5、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残疾儿童
1、较一般儿童,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较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身体有缺陷的同时还有教育的缺陷,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2、因身体残缺或长相奇特而遭到社会的嘲笑和歧视,伤害有效地心灵,造成心理缺陷。
3、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疗设备的限制,可能导致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年龄而造成终生的遗憾。
(4)孤儿
1、认定标准过于狭窄,部分由父母的儿童实则上并未享有父母对其应有的关爱和照顾,视同孤儿,且受福利待遇较差。
2、全国范围内的孤儿院数量不足,且覆盖面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的部分孤儿未能得到及时的安臵流浪街头,甚至落入不法分子之手。
3、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同时外界异样的眼光和同学的嘲笑,触及他们的伤痛,造成童年阴影,可能会造成性格上孤僻和自闭。
(5)其他情况
1、儿童福利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其在享受儿童福利时遭到阻碍和质疑。
2、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未得到准确严厉的贯彻和执行,因此未见成效,属于无稽之谈。
3、社会关注度不够。
四、解决方案
(一)政府责任
(1)政府将儿童福利资金计入财政预算,满足其资金需求。中央电视台著名支持人白岩松在6月2日得《新闻1+1》中提到:“在算如果所有的孩子大病医疗的保险,大约要支出110亿;残疾儿童福利津贴100亿;建立儿童学前教育津贴制度390亿,加在一起正好是600亿。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多少?83000
多亿,但是这里我要说一点,如果600亿直接比它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太少了,政府掏。”孩子是国家不容忽视的下一代,“这不是国家出钱,而是国家投资”。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孤儿院、游乐场、农民工子女专门学校等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培养从事儿童教育、指导、护理、安抚、保育等专业工作的人员。
3、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基金及抚恤费用,如残疾儿童及孤儿、视同孤儿的教育零收费,0——6岁残障儿童的康复救助资金,孤儿或视为孤儿的生活费用,兴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
4、用于提供社会儿童福利的企业单位、集团部门的补偿费用。
5、儿童福利事业可能用到的其他费用。
(2)进行户籍改革及学校制度改革。在某些农民工集中地区部分学校设立无差别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孩子能够上学并且上得起学,同时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学生给予寄宿费用减免或资助。加大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同时环境改变他们的性格。远离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学习生活、安全方面以及思想教育予以关心和帮助。并学会自己洗衣叠被,独立生活能力增强。
(3)法制人员不认真处理儿童受虐、失踪案予以严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公安机关快速查失踪儿童,各警种联合作战,深入调查,打击犯罪,找回被拐、失踪儿童。
(4)对拐卖儿童者施以重刑,加大法律力度,减少犯罪。罪名一旦成立轻则监禁十年以上,严重者处以死刑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审判实施过程公开化,引起社会的关注重视,增强社会的监度职责。
(二)社会责任
(1)公共部门职员责任。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教育人员,保育人员,警察,司法人员及其他儿童福利业务人员及时通报主管机关。为残疾儿童积极调节,寻找就医机会。加强公民社会监督的责任感。在寻找失踪儿童方面社会人员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便于失踪儿童的早回,减少被拐儿童数量。
(2)建立更多的社会服务计划,社会积极宣传儿童福利工作的实施。涉及家庭主妇、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企业工作者等各方面的人士,调动社会积极性,关爱和重视儿童在、成长。企业在儿童食品的生产上更多的从儿童的健康出发。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法制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童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及触犯后的的严重后果。
(3)丰富儿童童年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如游乐设施的建设,电影电视作品的发行,儿童图书的出版。学校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力争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
(4)月嫂保姆的培训工作。新生儿需要经验丰富的专门看护人员,这些人就被称为“月嫂”或者“保姆”。妇联加强对他们的上岗培训和健康检查,达到一定标准才予以上岗资格,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月嫂的质量。对培训机构及家政公司建立统一的规范管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5)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可以是在校大学生,也可以是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孩子中间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活动,让孩子们勇于表达,增强他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让孩子们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关爱,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人关心,是个有用的人,遇到困难就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6)儿童节的优待。电影院、游乐场、动物园的等的免票,快餐店儿童套餐的优惠活动交通工具的免费乘坐等。让儿童享受作为一个社会分子的优待和特殊照顾,美化儿童心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优待计划
(1)政府专门管理
在政府设立专门的儿童福利监管部门,管理国家给予儿童福利的专项资金。主要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受过良好的道德素质教育,且和他们年龄差距小,便于沟通和交流,同时结局部分就业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利用大学生对心理,知识,艺术等方面的掌握来帮助打开留守儿童、孤儿等的心理之门增强自信心加强交流。
1、独立的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完善统一的立法以及专门的儿童福利预算。
2、全国统一、自成体系、目标明确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
3、儿童福利政策制定及管理、实施的专门人员。
4、建立完善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
(2)成立儿童专项基金。
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国家的。有社会名人组织活动与计划,增强影响力,调动全民保护关爱儿童的积极性。造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
(3)国家统一儿童福利标准
在电影观看、交通工具乘坐、儿童饮食、儿童教育等方面制定国家统一优惠政策,若因优惠过度遭城的企业,社会经济损失有国家专项儿童福利自己予以补偿。个社会单位、部门严格实行,有社会成员参与监督管制。确保制度的贯彻实施。
(4)专门性心理辅导员的重要性。
儿童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童年阴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身。随逐年受心理创伤的儿童数量上升,而单位辅导心创伤的小朋友们所花费的时间,因受虐的时间长短也相对付出相倍的时间与资源去辅导,导致众多心灵创伤的小朋友们共分享有限的资源治疗创伤,所以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小朋友是否痊愈,因此需要专门的人员长期跟踪、辅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实现目标
保护儿童和少年,让他们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专项基金,并计入国家财政预算;建立专门的儿童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儿童福利相关政策制度;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孤儿的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重视,安全、教育、温饱等得到保障;儿童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残疾人入学率达到一般儿童入学水平;儿童疾病救助和福利津贴得到切实保障;儿童生长的心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得到净化,消除童年阴影,保证心理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提升儿童成长环境的人文关怀,最终建立与儿童实际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儿童福利体系;切实保证儿童福利事业及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是的儿童福利保障不仅仅是颁布法令和计划,而是要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反响。
参考文献
1、《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
2、民主与法制网3、扬州晚报
4、《新闻1+1》,2011.6.25、《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尚晓媛执笔
6、《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
7、《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1)》
俗话说,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保障事业逐渐深入人心, 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缩小分配差距、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社会保障学》 (以下简称《社保》) 课程也逐步进入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堂, 并已成为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逐步具备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业务素质, 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增强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将社会保障理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鉴于此, 为了增强《社保》课程的教学效果, 更好地培养社会保障领域的后备人才, 本文选此论题进行研究, 这无疑对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拓展课程的应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境分析
《社保》是一门综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处于经常发展变化中。当前, 《社保》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课前准备不足、理论脱离实际、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更新、学生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四个方面。
1. 课前准备不足。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 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校外从事兼职工作, 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学校的工作当成“第二职业”, 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在随后的课堂讲授过程中, 出现重点不突出、遇到难点跳跃不讲、讲话语无伦次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使得相关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2. 理论脱离实际。
由于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在我国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授课教师过多强调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实践的运用。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保障的知识还很匮乏, 没有参与社会保障的经历, 因此教师课堂的讲解过程中, 要注重经常插入我国社会保障的案例讨论环节, 可以分为个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进行。在学生了解和分析案例后, 教师便可适当分组, 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 展开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 供大家讨论和补充。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 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也会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短短30多年从形式上几乎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历程,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 净增长108倍,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48元, 净增长77倍。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这就要求政府对于社会保障政策也要不断更新, 适时作出调整。现代大学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 更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教科书。政策的大量变化必然会对《社保》教科书产生一定的挑战, 因为大多数《社保》教科书从撰稿、印刷到最终出版需要较长时间, 有些政策可能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4. 学生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目前, 公共事业管理的业务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其中, 培养目标中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包括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知识和能力, 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而不仅仅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然而, 我从事《社保》课程教学三年多来, 在所教学的6个班级近200名学生当中, 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则是凤毛麟角。多数生源来自文科生, 数学和统计知识相对短缺, 这也给《社保》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因为, 在处理实践案例中 (如分析某种保障制度的满意度等) 仅仅使用普通的数据分析法, 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三、提升《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发展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 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10年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按照这一精神,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质量。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 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切合点, 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 结合教材特点, 尽量熟悉所授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难点, 并且要能根据不同年级段、不同学科背景的授课对象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 授课老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飞速,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满足现代高校的教学要求。如前所述, 《社保》这门课程综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无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 尤其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因为, 社会保障制度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政策需要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解释。而且, 学生有时向老师求教, 未必都是所教学科的问题, 如果教师经常不能给以圆满回答,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
3. 适时提高实践课堂教学比例。
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因为这些知识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忽视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增加实践课堂教学比例, 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养老院, 了解孤寡老人的社保问题;带领学生到中小企业进行调研, 对外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的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在教学中要运用图画、案例、视频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扮演一些特殊角色, 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 激发兴趣,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动向。
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影响, 社会保障中的各项政策也在逐步更新,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政策态势, 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动向。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观看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策, 讲授新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最新动态,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从思想上教导学生, 让他们领会到党和政府对人们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和保障水平在逐步提升, 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5. 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
鉴于《社保》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一次学期末的试卷测试是很难作出客观评价的, 会给教师带来许多错误的向导。因此, 应该在整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进行多种方式如课堂讨论、实际调查、心得体会的考核, 使《社保》课程的理念真正深入学生们的头脑。同时, 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可以促进高等教育逐步转变为文明教学的业绩观, 即改变单一学生期末测评的考核体系, 建立多重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指标为重要内容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摘要:《社会保障学》是公共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介绍了国内外社会保障的类别、制度及政策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保》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这无疑对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强化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莉.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09, (16) :238-239.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强调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社会调查已经成为了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常规的课程。然而作为热门实践课程的社会调查,其教学效果却日益受到法学教育专家的批评,乃至法科学生的抵制。笔者希望借本校启动“三学期制”模式的改革契机,结合本人多年社会调查、法律辩论等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出有益于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法,促进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系统化、高效化。
一 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
关于社会调查课程之于现代法学教育的意义,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一致,其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烟海,本文不再赘述。然而鲜有学者从实践教学的整体出发,研究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这一系统中,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法学实践课程的关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法律见习、法律辩论、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课程设置基本如下:第二学期法律见习,第三学期法律辩论,第四学期社会调查,第五学期学年论文,第七学期毕业实习,第八学期毕业论文。从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来看,社会调查属于中间环节,从法律人职业技能培养的逻辑来看,社会调查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法律见习的教学内容是观摩法院、检察院、律所等机构核心业务的实际运行流程,教学目标是让接受多年基础知识教育的大一新生,对法学职业执业情况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跳出僵化的书本知识和单一的课堂环境,逐步适应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素养教育,调整心态面对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趣味性比较强。
法律辩论的教学内容是选择法学各专门学科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专题,让学生自愿结组形成正反两方,并就各方主要观点展开对辩。该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法学前沿知识的涉猎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
社会调查正是在法律辩论课程成果——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与逻辑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弥补法律辩论课程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实践技能。
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中学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的思考固定在单向、被动模式中——老师教习知识点,老师提问,根据老师讲的知识点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而不进行主动的、拓展式的思考。与其说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偏低,不如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问个“为什么?”的思维逻辑。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观察社会现象,探讨其发生原因,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因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从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社会现实与历史文献中总结出、抽象出问题——即调查选题,并设计出合适的调查方法,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从而有效地衔接好法律辩论课程,并为学年论文选题的确定、书写打好基础。
而学年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理所当然地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前提与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是法学本科系统性实践技能培养最关键的一环,既是法律辩论效果的巩固,又是保证学年论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 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从事多年的法学实践教学工作,担任社会见习、法律辩论、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的课程教学,以及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基于对实践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估,本人认为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社会调查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实际操作更是盲目、混乱,完全偏离了系统化、科学化、明确化的要求。下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未受到充分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法学教育以来,作为热门学科的法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开遍国内各大高校。很难想象仅仅30多年的时间,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很显然,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探索出既稳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对其他学校的模仿上,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案与环节的设计,基本上都处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阶段,这从各个学校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上就可以一窥一二。
1 没有形成体系,缺少配套课程
与法律辩论一样,社会调查是法律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也是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基本课程与重要环节。然后二者受重视的程度显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为了保证法律辩论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不仅配套了理论课程——法律辩论技巧,1.5个学分,24学时;而且还设置了模拟审判1和模拟审判2这两门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
然而社会调查没有设置与其相对应的理论课程,来指导社会调查的实践过程,更没有强化其效果、巩固其成果的实践教学课程与之配套。
2 学分学时太少,指导教师任务重
如果将法律辩论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学分达到了6.5个学分,其学时量达到了104个。而社会调查仅仅1个学分,16学时,只及法律辩论的15.3%。在这少得可怜的课时里,指导老师必须挤出时间阐述清楚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几十个学生,分成十几个组,完成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很显然学时远远不够,而一个课程指导老师的安排就将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一周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太短
根据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的教学一般都是安排在学期中间的一周来时间集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会调查课程,就不难分析出,社会调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在一周内就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过程。所以这种一周集中上课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调查环节都敷衍了事。
(二)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强,实践课程联系不紧密
如前文所述,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设置并不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够,实践课程之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自孤立,联系不紧密,这就使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应当系统化统筹,并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尤其是社会调查课程,在没有理论课程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强化效果的其他实践课程而课时量又严重偏少的情况下,再失去跟其他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其教学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学实践教学培养的逻辑,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层层递进,并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征和规律,结合法律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应当为上文所述。然而根据本校法学专业最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辩论和社会调查同时设置在了第三学期,上课时间安排在接连的2周。前文提过,社会调查是法律辩论的巩固与提升,需要在吸收和总结法律辩论课程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社会调查的教学。而毫无喘息机会的课程设计,必将使2门课程的学习都受到影响。
另外,根据惯例,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效果,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但是社会调查指导老师只有1人,并没有与其相邻的实践课程进行导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资源匮乏,支撑力不够
每年都有学生结合本校校级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或者暑期社团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反观法学专业化社会调查课程中,却鲜有满意的社会调查活动与优秀的调查报告。根据对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情况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两个原因外,还在于资源的匮乏,没有支撑力,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社会调查不能很好地开展。
另外,人员的不足也是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匮乏,如果以学年论文的模式,由一个指导老师带3~4名学生,那么可以利用指导老师的课题经费来解决一部分资金的问题,否则,以一名教师之力,是难以解决社会调查的资金短缺问题的。
三 “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探索
(一)“三学期制”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我校自今年九月份开始正式实施“三学期制”模式。基本内容如下:
1 “三学期制”模式的学期划分
我校现在实行的是二学期的学期制模式,即秋季学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学期(20周)+暑假(7周)。实行“三学期制”后,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夏季学期(4周)+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维持不变。
2 “三学期制”模式的教学安排
实施“三学期制”条件下,各专业(年级)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在夏季学期。学校还将利用夏季学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区开设的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3 “三学期制”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加大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以保障学生夏季学期集中训练和暑期科研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三学期制”基本内容的分析,这种独立出专门的实践学期的创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三学期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进行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
(二)“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路径
1 强化重视程度,合理设置课程
充分认识社会调查在法学本科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设置社会调查课程,是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没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所有教学效果与改革,都是空谈。
(1)增加配套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的实践课程
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理论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操作课程社会调查相辅相成,配套完成社会调查的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是文科学生必备的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性知识和能力。开设该课程,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调查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必须尊重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与实践,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实现教学效果与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宜安排1个学分,16课时,与社会调查实践课程1学分、16课时相对应,形成2个学分、32课时的学分学时量,既没有超过法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的学分课时量,过分拔高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也没有过分低于普通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课时,从而提高对社会调查课程的重视。
(2)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
尽量增加指导老师的数量,一方面降低实践课程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老师全面、细致与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导老师跟进社会调查的每个环节,及时调整工作方向,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提高调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长社会调查实践的时间跨度
“三学期制”模式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都统一安排到夏季学期,共4周19天,大大拉长了社会调查课程的时间跨度。社会调查活动的指导老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设计整个调查活动:5个工作日确定选题(包括预选与讨论修正),5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包括调查方法的选取与实际调查),4个工作日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5个工作日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从而从时间上保障社会调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顺利开展。
2 系统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联系的紧密度
强化法学本科集中实践课程的系统化程度,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科学地职业化实践技能培训的整体,使实践教学环节每一单独课程效果的简单相加,转为彼此协调运转,相辅相成地实现法学专业素养的训练,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与集中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根据社会调查课程的特点与地位,以及与其他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可以将所有实践课程系统化、捆绑化。在确定好实践课程开设的逻辑顺序与时间安排后,根据前一实践课程的通过情况,来获得下一实践课程的选修资格,这样有利于把握每一个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促进系统化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标。
其次,社会调查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联系还可以体现在,把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串成一个整体。目前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衔接非常紧密,体现为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这一安排有利于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门课程的指导老师都衔接起来,统一化,让指导老师从社会调查阶段就开始介入,从社会调查的选题开始指导,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直致毕业论文的完成。这种安排一来可以解决社会调查这门课程资金匮乏、指导老师不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体协调与系统化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整体教学。
另外,就社会调查这门课程来说,应当将其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也联系起来,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理论课程为基础,修习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保证社会调查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增加资金投入,落实保障措施
抓住“三学期制”改革的契机,结合校级假期调查科研项目,向学校申请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 同时由院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调查课程,支持创新性选题的调查;另外可以要求学校增加校级人文社科课题中法学实践项目,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结合,增加调查类科研项目经费。最后,还可以联合法学专业的实践教研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活动,进行专项立项,获得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3-21.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梅.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实践路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126-130.
[4]胡辉,周世中.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36-38.
[5]郭庆珠,黄国富,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净月月刊,2013(2):117-124.
[6]程皓,杨熠.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研究,2009(8):101-102.
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福利国家型B.社会保险型C.国家保险型D.个人储蓄型)。3.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A.生存保障原则B.普遍性和选择性原则C.正向分配原则D.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包括(A.强制性B.专项性C.储备性D.互济性)。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向包括(A.银行存款B.国债C.股票D.投资基金)。6.属于国民健康保险模式的国家有(B.英国C.瑞典)。7.由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和社会公共政策不同,还有(A.法定退休年龄B.工龄)。8.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金的类型有(A.“普惠”养老金B.“就业关联”养老金C.“收入关联”养老金D.“缴费关联”养老金)。9.医疗救助的方式包括(A.医前救助B.医后救助D.即时救助)。10.医疗保险中所谓“两定点三目录”中的“三目录”是指(C.药品目录D.诊疗项目目录)。11.失业期间有以下哪些情况,就不能继续领取失业金?(A.重新就业B.参军入伍C.移居境外D.办理退休)12.工伤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A.医疗康复B.职业康复C.心理康复D.社会康复)。13.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A.丧葬补助金C.供养亲属抚恤金D.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4.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女性生育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B.收入补偿C.医疗服务D.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15.生育保险(保障)待遇一般包括(A.产假津贴B.医疗费用D.生育休假)。16.社会救助标准的计算方法除了收入比例法、马丁法,还包括(A.市场菜篮子法C.恩格尔系数法D.生活形态法)。17.在社会救助中,家计调查的内容包括(A.财产B.收入C.工作)。18.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A.儿童的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B.普及义务教育C.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D.孤残儿童福利事业)。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A.个人缴费B.集体扶持D.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从整体上看,以下属于社会保障管理内容的是(A.社会保障行政管理C.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填空题 :1.社会保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政府)与国民的关系。2.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税收)、(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3.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4.社会保险主要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对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5.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由(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管理)等制度组成。6.“非商品化”是指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让(福利分配)与劳动贡献脱钩。7.(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8.关于社会保障基金,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收支方式:(现收现付)、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9.社会保障费按征收方式可以分为(固定)保费制和(比例)保费制。10.“离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对待特殊群体(革命老干部)一项特殊养老安排。离休不是一项独立的制度,包含在(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之内,11.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按福利来源分,主要有“三根支柱”,即(基本养老)、(企业养老)和个人储蓄(如商业寿险等)。12.缴费工资是参保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缴费基数,通常规定为参保人上一年的(工资总额)。如果按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缴费基数就是参保人上(月平均工资)。13.作为养老保险的一部分,(遗嘱年金)是指参保人为其家属建立的附加年金,14.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格条件是到达法定退休年龄,连续工龄(10)年。15.按照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计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16.基本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17.目前我国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力求覆盖全体人民。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医疗保险中的待遇水平由三方面所体现,即(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19.医疗保险中,所谓“两定点”是指定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20.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对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支付期限长短与缴费时间长短挂钩,最长支付期限为(24)个月。21.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在法定的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的制度。22.(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23.与其他险种相比,工伤保险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的(无责任补偿原则)原则,二是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是指根据不同行业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基准费率。24.中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支付标准是产假(98)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25.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责任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事务属于(民政部门)职责范畴。26.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27.社会优抚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类项目。28.(以工代赈)是指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一种扶贫方式。2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支付终身。30.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31.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组成。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33.社会保障管理的手段包括规划、(组织)、(领导)、人事和控制等。
简答题 :
一、简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分配原则。①收入分配差距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俩自然调节,不应该通过社会保障来调节!②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越小越好,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避免损害个人的自由,商业保险和企业福利应该成为主要保障手段,同时支持发展民间福利互助组织,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福利水平负责!③政府应该负责社会救助,包括灾害救助和贫困救助,而不应该提供广泛的福利保障 ④社会保障投入不会增加社会总体财富,不如投资经济发展,最有效的保障 ⑤政府应该减少社会保障税收,反对高额累进税,反对“劫富济贫”,认为那是奖懒罚勤。鼓励懒惰弱智,打击勤劳聪明,个人财产权力得不到保护,还容易导致道德危机
二、简述失业保险的意义。①失业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②失业保险保护失业者的劳动能力 ③失业保险制度造就了剩余劳动力的“水库”,有利于劳动力重新配置。④失业保险有反经济景气消费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市场消费稳定
三、失业保险为什么要设置“支付期限”? 为了避免“失业陷阱”,除了失业金水平限制外,还有失业保险支付期限的限制,如果无期限永远支付下去,那就一定会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出许多懒汉,因此事业制度设计都给支付加上期限!
四、简述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①补偿过失原则 ②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③待遇优厚原则 ④救治,补偿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五、简述工伤预防的积极作用。答:
1、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减轻其损害,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2、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
3、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六、从哪些规定可以看出生育保险的对象包括男性? 答:
1、生育保险费由男女共同承担;
2、育儿假和父育假;
3、男职工接受节育手术享受生育保险。
七、简述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①残疾预防 ②残疾康复 ③残疾人教育 ④残疾人就业 ⑤残疾人文化体育 ⑥无障碍环境建设
八、简述社会优抚的功能。答:
1、收入损失补偿功能
2、褒扬奖励功能
3、满足社会优抚对象实际需要功能
4、激励功能
5、社会稳定功能论述题 :
一、试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中现收现付制的优缺点。答: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基金筹集方式,以规定收益的方式实施,由社会保障机构按所需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进行社会筹资。现收现付制的优点:第一,可以根据需求变动及时调整征税比例或缴费额度,保持收支平衡;第二,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互济性强;第三,现收现付制操作简单,管理成本较低;第四,由于以支定收,没有过多的资金余额沉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风险。现收现付制的缺点:第一,由于没有基金积累,在养老金支付高峰期时只能提高税率或缴费率,这会使承受缴费负担的一代人和企业不堪重负;第二,是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互济性差。
二、试论述医疗保险制度中先付制和后付制两种付费方式各自的概念及特点。答:(1)先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保鲜期初预先支付费用;先付制能有效控制医院的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支出,但易导致服务质量降低,患者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2)后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保险期末据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支付费用;后付制使参保人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但容易引发医院过度提供和患者过度需求医疗服务的行为,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试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及意义。答: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意义: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对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和保障,建立和谐社会,繁荣城乡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试论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特征。Ⅰ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功能:
1、收入补偿功能
2、保障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社会功能:
1、维持社会公平的功能
作者:快乐一生C
一、目的和意义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社会问题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甚至酿成政治危机,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莞是农民工的大量聚集的地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相当突出和具有代表性,因而对东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值此上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的机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查切实掌握和了解第一手的资料。
二、方法与步骤
1.了解东莞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产生背景
2.查阅东莞市政府对在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相关规定和政策
3.调查东莞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如何
4.调查方式为实地抽样采访谈话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调查问卷以
选择题为主,分数为100份,便于我们集中焦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统计数据
5.实地抽样采访,主要详细采访3-5个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6.通过以上的实地采访的调查方式切实掌握第一手在莞农民工社
会保障的资料,并就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归纳和总结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存在的问题
7.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8.小组就实地采访的个人想法和调查问卷的得出的数据进行无领
导小组讨论,讨论东莞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
1993年(D)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D.上海市1883年,《疾病保险法》的颁布标志医疗保险这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B)B.法国A
按照国家规定,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D)和转存为银行定期存款。国债
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AC)A.制度型C.残补型
C
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全选
从总体上看,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分为(ABC)类型。保险制度、救助制度、并存
从长远来看,实现社会保险费用(B)是必然选择。B.全国统筹
D(C)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统账结合模式的建立。C.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冬天,卖冷饮的劳动者失业属于(C)C.季节性失业
(A)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A.1951年,政务院《国劳动保险条例》
当前我国优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全选
E
儿童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除儿童福利发展外全选
G
工伤保险预防最早在(D)作为工伤保险的组成部分首次以立法形式得到规范。D.1912年,美国 国外有关专家曾经对职业病预防的经济学进行过研究,得出著名的(A)法则。A.7:4:1
工伤保险的定义包含的内容表明:(ABCD)。除所指的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指全残或部分残疾外全选 工伤保险制度可以分为(ACD)类型:除B.雇员责任模式外全选
度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助项目和群体定位的文献是(B)。B.《管子》
工伤保险的意义有(ABCD)。全选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可以分为(ABC)。除D.介于是工伤和不是工伤之间的外全选 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有哪些?(ABCD)全选
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称作(A)。A.抚恤
根据美国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现役军官退役后(B)。B.自谋出路
国家统计局采用以(C)作为计算农村贫困标准的基础。C.基本生存需求
改革后的我国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实行(A)。A.社会化管理
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奖学金包括:(ABCDE)全选
J
就业保障制度由哪些方面构成(BCD)预防、保险、补助
M
(D)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国家采用的医疗保险模式。D.社会医疗保险
目前我国最低生活标准计算的方法主要有(ABCD)。除生活形态法外
目前我国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ACD)构成。经济,公积金,廉租房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失业保险给付标准一般都在本人原工资收入的(C)之间。C.40%——60%N
(D)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我国有了统一的生育保险基金统筹办法,生 育保险从企业保险开始走向社会保障。D.1994
农村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功能(ABD)。维持,收入,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具有以下特征(ABCDE)。全选
农村扶贫开发的措施主要有(ABCDE)。全选
Q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企业按不超过工资总额(B)的资金向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 办机构交纳生育保险费。B.1%
S
社会保障体系是(B)各项制度的总和。
B.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是(A)社会保障。A.最低
社会保险包括:ABCDE)全选
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障立法、(ABCDE)、社会保障管理等制度组成。全选
(A)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A.效率
社会福利的原则是普遍性和(C)相结合的原则。C.选择性
社会救助的原则包括:(ABCD)选、人、受、低
社会保险的原则是(AC).权、统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组织体制主要包括(ABC)政、内、社
失业的类型有:(ABCDE)全选
世界上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ABCDE)。全选
业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是(ABC)在、有、愿
失业保险的意义有(ABCD)全选
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是(A)劳工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实施范围最广社会保障制度是(C)。工伤
生育保险较其他保险项目主要有哪些特点:(ABCD)全选
生育保险的意义主要有:(ABCE)除实现外全选
生育保险制度的结构和内容有哪些?(ABCD)除生育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社会救助的立法是(C)。英
(A)是贫困线计算方法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预算
社会救助的作用主要有(ABDE)。除吸引
社会救助的特征是(ACE)。国、享、受
“社会福利”一词最早见于二次大战期间的重要文献(A)。大
(D)是残疾人群体的普遍特征。经济
(ABCDE)是我国教育福利应当突出的目标取向。全选
社会优抚是一种(B)的社会保障制度,与通常按项目划分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多交叉。人群
社会优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ABD)项目。待、抚、安
社会保障管理的一般原则是(ABCDE)。全选
社会优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功能(ABCDE)。全选
(D)是实行社会保障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英
(AE)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中必须设立的机构。决、监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制度包括(ABC)。制度、动态、程序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内容包括(ABCD)除支付外全选
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的衡量指标有:(ABCD)除年金
社会保障基金全部内容包括:(ACE)筹、支、管
提升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设想主要有(ABCDE)。全选
W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是(A)颁布的。1999
我国治理第五次失业的主要措施是(C)下岗
我国生育保险工资替代率为(B)B.100%
我国为了鼓励晚婚晚育,对晚育的男方也实行为期(C)天的产假。C.7
我国现行生育保险的法律依据是(AC)1995、2011
我国医疗救助实行(C)原则。属地
我国生育津贴的支付标准是按照(C)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的。C.本企业
我国医疗救助费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BCD)。起、比、封
我国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主要有(AD)。A.实物配租D.租金补贴
为老年人提供(B)是中国老年人福利事业的主体内容。物质
我国将军人.民警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单独立法的原因关键在于保障对象具有(C)。.特
我国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必须贯彻(D)的基本原则。从
完善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设想主要有(ABCDE)。全选
我国农村“五保”制度建立于(B)。农业
我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是(A)。国家
(D),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2008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体上经历了(ABDE)等阶段。除社外全选
我国政府于()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A)1998我国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由(ABC)三部分组成。行、社、审
X
新中国成立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可以划分为(AB)两个阶段。国、社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失业保险制度是(C)年颁布的。1986
新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ABC)除改革
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病故的,其遗属享受的死亡抚恤(BD)。
一、定 新中国成立后,以救济为主的单一小规模农村扶贫实行的是(D)。输血
下列选项中(CD)属于1993年建立的农村救灾救济管理新体制。负担、管理
下列选项中,(B)是社会保障管理的主体。审
下列选项中,(A)是政府介人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理由。市场
新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代和(B)市场
Y
养老保险水平是指退休后所能拿到(C)的多少。养
养老保险的意义有(ABCD)除最长
医疗保险是(ACE),当参保人遭遇疾病时向其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政、国、依 医疗保险中的待遇水平主要体现在(ABC)起、封、报
以下国家中,(C)是典型的强制储蓄型医疗保险模式。C.新加坡
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医疗保险具有(ABCDE)特点。全选
以下(ABCD)属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和内容。除统外全选
与其他险种相比,失业保险有以下特点(ABCD)。全选
以下(ABC)构成了就业保障制度。失、失、失
(D),英国五部福利法律生效,这一天标志着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1948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有:(ABC)现、完、部
在社会救助方面,(C)年6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正式建立。1993
在社会保险中,保险涉及面最广.运作机制最复杂的是(A)保险。医疗
在医疗保险整个过程中,扮演第三方支付角色的是(C)C.医疗保险机构
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ABCD)。除商业外
在我国,雇主和雇员的失业保险费的缴费费率是(C)主2%员1%
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服务的福利是(C)。残补
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两定点三目录”中的“两定点”是指定点(AB)。药店、医院 政府资助失业保险最早起源于(A)比
“职业风险”原则包含以下(ABCE)方面的内容:除不是企业外全选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BCDE)。除不是因为外全选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扶贫重点是(BCDE)。除经济外全选
如果只注重“知”而不注重在“能”的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就必然给外语类毕业生就业造成压力, 也注定要受到社会的批评和抛弃。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是适应新情况的必然之路。目前, 正值各类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新阶段, 深入探究大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艺术性, 我们发现社会表演学可在英语课堂的情景创设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当前, 已有学者在这个新的领域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尝试, 如邱乙哲论述了教师的表演性, 杨雅?和杨帆探讨了英语教学中应用戏剧表演的原则和途径, 刘美兰、连红探讨了戏剧表演教学法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而杨连瑞和肖建芳教授也在其《英语教学艺术论》一书中阐述了英语艺术教学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 教学的境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先理论后实践或实践较少, 甚至没有实践, 这是东方式教学, 或称之为“填鸭式”教学;二是先实践后理论, 这是西方式教学, 或称之为人本主义教学, 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但有时不现实;三是融合东西方教学方式, 根据需要变通, 以“灵活”为特点, 学生学的快乐,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教学演绎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表演教学有三个角度, 即学生表演、教师表演、师生合作表演。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的论文, 我们发现为数不多的论文都是以学生表演的视角为基础观察研究表演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而在教师表演和师生合作表演方面鲜有论及。
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艺术论, 通过研究社会表演学的不同艺术形式,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表演性, 致力于提升学生兴趣和能力, 在英语教学领域探索解决“知”与“能”的矛盾, 并在情景创设和活跃气氛方面做出尝试。
一、教学表演性的理论基础
(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艺术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艺术论是英语教学论中的一个新的分支。胡春洞教授在《英语教学法》一书中就设置了艺术性教学专章, 杨连瑞教授也在《英语教学艺术论》一书中系统探索了英语教学艺术。于善至在评价这本书时提到, 英语教学艺术论不仅要研究实际英语教学艺术活动的规律, 而且要研究英语教学艺术的具体应用, 英语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用生动形象的手段, 优美感人的形式, 真挚高昂的激情, 和谐有序的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感情活动的结合, 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艺术是通过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 它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特点。
(二) 社会表演学
社会表演学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 具备和英语教学艺术的结合点。孙惠柱提到, 社会表演学是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 是人类表演学的一个分支。它正式得名于纽约大学1979年成立的人类表演学系 (其前身为研究生戏剧系) , 是理查德·谢克纳倡导的戏剧研究和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人类表演学强调自我表现, 社会表演学除此之外还强调社会规范, 它的研究重心不同于谢克纳式的人类表演学, 它首先关注的是如何使社会所规范的各种角色更加合理化, 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来把这些社会角色表演好。他还提到, 教师教学方法的刻板单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从上述论证可知, 社会表演学和英语教学具有互补性, 至少在两点上有共同之处:其一, 都有受众;其二, 都要达成的教育和劝说的目的和作用。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戏剧、小品、相声、歌曲等艺术形式, 而适当借鉴这种传播方式远比说教的影响深远。
(三) 教师表演的作用
真实的、“有生命”的教师艺术形象在学生眼中应该具有表演性, 缺少了表演性, 教师形象就失去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容易走向机械化的一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 时代呼唤教师的角色“活”起来。教师表演的作用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导入课文情景, 创设幽默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 如果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比较好的话, 那么这个人在你以后的交往中, 就会一直有个正面印象。如果教师重视每节课的开头, 并能运用社会表演学的幽默技巧做好“第一印象”, 就能让学生顺利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景, 保持学习热情, 且能安心学习。
2. 课中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教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如采用电教化的方式, 但这一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隔靴搔痒”, 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心理体验并形成能力。教师表演的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表演欲望, 缓解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表演的压力, 使学生敢于运用英语表演, 真正沉入应用英语表演的心理体验过程, 形成真实应用能力。
3. 打破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的局面
一节真正有效的活力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放松的课堂。精神紧张的学生是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 也不可能真正听懂或理解教师在讲什么, 至少对自己和别人所说的话在理解反应上是迟钝的。学生的课堂精神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受教师支配的。如果教师利用社会表演学的相关技巧使自己和学生都放松下来, 就能有条理地把各个知识点讲授清楚, 学生也就能真正融入课堂, 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
(四) 社会表演学不同艺术形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运用
1. 电影戏剧
教师除了利用电教化教学的优点外, 还可以将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有两点可以借鉴:一是矛盾冲突理论, 二是模仿假装技巧。
(1) 矛盾冲突理论及启示。矛盾冲突理论是指在戏剧表演中, 通过表演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性格从而吸引观众的一种戏剧表现手法, 或者说是给主角制造一个接一个的困难, 不断给他提出问题, 让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物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人物的精神能够得以升华。在观看影视剧作品的过程中, 我们的思想会和主人翁一起起伏, 情感被同化。教师应该运用矛盾冲突的理论把课文内容和他们的实际联系起来, 从课文中挖掘出现实矛盾, 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随着课文主人翁的成长历程, 在进行陶冶情操的同时学到技能。比如, 我们要讲解高级英语的一篇课文“Mad or not?”, 可以把矛盾设在工业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方面。先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think modern science has brought us benefits?”, 学生回答“yes”, 此时, 教师可以说“But I don’t think so.”学生会问“why?”, 教师接着告诉他们“Because I live near an airport, I am being driving mad by noise.What can I do?”, 学生会给教师提建议, 引导他们分析课文并不断给他们提出问题。这样不断设置问题和悬念, 自然导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 顺利分析讲解课文要点。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通过用英语讨论, 学生不但能把单词和短语记住, 而且提升了实际的运用能力, 高质量的英语课文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陶冶情操, 也就是不但“教”, 而且“育”, 智商和情商平衡发展, 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模仿假装理论及启示。徐学莹提出了以行动与体验为基点的教育学改革, 突出了行动与体验的特征。事实表明, 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 必须要经过相应的心理体验。表演学中模仿假装理论的具体运用, 可以给学生制造最接近真实的心理体验, 把学生带入课文设置的情景中。
比如, 可以这样开始一节论述盲人课文的课堂 (虚构) , 教师扮演一个盲人, 用英语向学生寻求帮助, 可以说“My dear friends, I am a blind man and who can help me find my lost son?”学生会问“Why did you lose your son?”教师可以回答“Because we quarreled.”学生会询问原因, 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设置的情景中,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依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表演。学习是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 才能形成真实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相声艺术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而英语教学也讲究语言艺术的使用, 相声的幽默技巧可以为英语教学所用, 常用的十个技巧是歧义发挥、反常停顿、曲解差说、错误推理、谐音偏离、横生枝节、摹声取义、情理悖反、换义错位、谬饰表义。在这里探讨另外的三个技巧。
(1) 反差不协调技巧。表演学中的反差不协调技巧可以制造幽默效果, 活跃气氛。具体如下:一是地位反差。如回答问题时, 教师在课堂上称呼某个姓王的学生为“王先生”, 即“这个问题, 我们来请教一下王某某先生。”二是古今反差。如教师在讲授Fare这个单词时, 故意把它说成“盘缠”。教师在称呼学生时可以说“某某爱卿”, 适度调侃。三是男女反差。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上的走红, 是利用了男女反差的典型幽默, 对此可以适度借鉴。四是中英文反差。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 可以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讲授课文, 如“最近Mike建了个new房子, but他can’t弄到telephone service”。
要通过反差制造不协调, 给学生“感觉”, 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反差技巧脱胎于矛盾理论, 但却高于矛盾理论, 制造幽默效果。矛盾理论所遵循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线,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真实能力, 而反差理论只是要吸引眼球, 制造幽默气氛, 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和向心力。
(2) 代入技巧。代入技巧源于相声艺术, 是通过揭短、爆料与搭档的亲人相关的事或谈论搭档的糗事来达到幽默艺术效果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拿具体的学生来“爆料”, 当然都是教师捏造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假事, 把学生设计成课文的主人翁或主人翁的亲戚朋友, 在讲授课文之前提出一系列问题, 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方言。方言集中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口音, 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方言, 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如在讲授体验英语第二册第25课的时候, 可以问学生“Where are you from?”、“Can you say something in your hometown dialect?”, 也可以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说同样的一段话, 或者先表演一段天津话或者四川话,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Do we Chinese have dialect?”、“Do you think foreigners have dialect?”方言的技巧可以从有些影视作品中学习。
3. 声音艺术
声音是教学过程的载体, 充分利用声音艺术会给课堂注入活力。首先, 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嗓音, 运用于听力教学。教师可以模仿影视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发音, 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其次, 在学生表现疲倦时, 适度引申利用歌曲艺术, 调节学习节奏, 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再者, 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 控制好班级情绪, 把握讲课的节奏。学生的情绪控制在于教师的语速, 如果教师的语速快, 学生的情绪就会较为感性, 反应不假思索;如果教师的语速慢, 学生的情绪会较为理智。在讲解课文重点难点时要放慢速度, 充分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高低反差, 才可以给学生一个较强烈的声音信号, 才足以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声音表现力。最后, 在讲解难点重点时, 在讲完一个要点后, 要给予学生几秒钟的沉默时间, 以利于学生思考讲到的内容。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社会表演学技巧的注意事项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社会表演学技巧时, 需要注意下列问题。首先, 注意避免过度滥用表演技巧, 否则课堂气氛容易失控, 应只在需要时运用。其次, 在学生表演时, 注意观察, 避免有些学生浑水摸鱼。对学习较差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尝试多说英语, 适度给予辅导和监督。再次, 表演中情绪释放程度都应与所讲内容紧密相连, 真正地用情去表达, 矫揉造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事倍功半。最后, 许多技巧要融合使用, 保持灵活性, 如在运用代入式技巧时, 可以加上中英文反差技巧。
本文从社会表演学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艺术论角度, 探讨教师表演在英语课堂的作用, 并把社会表演学中的影视戏剧、相声、声音等创作理论及技巧与英语教学艺术相结合, 分别推论出矛盾冲突理论、模仿假装理论、反差技巧、代入技巧等。矛盾冲突理论可以帮助英语教师迅速把握课文主线,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模仿理论和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心理体验, 为真实能力的形成夯实基础。反差技巧和代入技巧可以制造幽默, 活跃课堂气氛。代入技巧对于情景创设起到有益作用。声音艺术对于教师控制课堂节奏, 把控课堂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利用社会表演学是个一举三得的方法。一是糅合另外的一种形式传播知识, 将教师从知识传授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二是让学生获得真实心理体验, 形成真实的英语应用能力;三是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岩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外语教学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68.
[2]郭家碧.认知法外语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J].内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3) :33.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刘美兰, 连红.英语戏剧表演教学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举措[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5 (5) :347-349.
[5]邱乙哲.“演”好教师——论教师在教学艺术中的表演性[J].中国教育导刊, 2008 (3) :60.
[6]孙惠柱.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05 (3) :36.
[7]孙惠柱.什么是人类表演学——理查德·谢克纳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讲演[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04 (5) :21.
[8]徐学莹.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2) :46.
[9]杨连瑞, 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10]杨雅, 杨帆.英语教学中应用戏剧表演的原则与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36.
[11]于善至.英语教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体系新构——英语教学艺术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25.
形成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包括对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发展状态等做出判断。形成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养成合作精神。
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式:
1采用学习档案(或成长记录袋)、口语或听力活动(如辩论、问答比赛、角色扮演等)、项目型作业(如海报、项目、广告、宣传册等)、阅读笔记、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2.通过平时观察分析进行评价,如:制作课堂观察记录、课堂讨论记录、学生进步卡片或进步量表;
3.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师生非正式的交谈、小组讨论、同学相互评价报告、家长反馈意见等;
4.通过平时小测验进行评价,主要是语言点测验(如单词测验)等。
三、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展,分析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目标。
2.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有成就感。
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使学生有成就感。评价应侧重每个学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
3.评价活动要真实、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多种多样真实的评价活动。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应有学生没有事先准备或排练的,预测不到的成分,以考查学生运用适当的策略解决不熟悉的语言或情境问题的能力。
4.注意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的表现和进展进行评价。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评价手段和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不能为了评价而去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四、形成性评价方式举例
1.对学生学习档案的评价。
学习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比较满意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表现,如书写作业、日记、阅读笔记、自己制作的卡片、故事书、海报、小广告、宣传册以及在讲故事、辩论、短剧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此外,也可以将进步卡片(量表)、自我评价和同学互相评价结果等放进学习档案。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学生学习档案评价参考标准”,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学习档案的质量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与表现和学习档案的制作。
2.学生学习情感评估量表。
教师可以参考以下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在最接近学生真实情况的一项画圈。(4分为表现最好,1分为这方面还需努力。)
3.合作型活动评价。
合作型活动,如小组活动,是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程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以下的合作型活动评价标准,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或由学生自己评价某次活动的情况。
4.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从阅读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及阅读中的兴趣、态度等。Name: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Tide:______________1.I've understood the story.2.Thes tory is very interestine.3.I lik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4.I like the story because_____________
终结性评价
新课程注重形成性评价,但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检验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经常用来检验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的成果。在利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时,要考虑多项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在分级中的权重。以下是一名中学教师的分级标准:
测试是终结性评价最常采用的评价方式。在进行测试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
有效性
有效性,又称为效度,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是否科学的最重要的指标。一次测试的效度可以从内容、结构、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去检验,看它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内容,看它的结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考生的未来语言发展做出预测,看将此次测试的结果同另一次同时或时间接近的测试结果或者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相比较是否一致。
可靠性
语言测试的可靠性,即测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拿同一份试卷对同一组学生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如果结果很一致,那就说明该测试的信度较高。通过适当增加题量、控制好试卷的难易度、尽量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等方法可以提高考试的可靠性。
实用性
实用性指实施测试的难易程度、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成本等,也包括阅卷的难易程度和解释分数的难易程度。大规模的考试要考虑到操作、试卷保密和主观题评分的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性
测试的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反拨作用和影响。任何测试都应有益于社会,应对受测者和教育者起正确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06社会保障学答案06-03
社会保障学试卷与答案09-21
社会保障学模拟题10-03
社会保障学总复习10-07
社会保障学b卷10-28
人大社会保障学模拟题06-22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1-03
社会保障研究论文10-25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题目12-1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