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教学内容分
析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教学准备幻灯片、卡片教学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激趣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四、学习生字
五、作业设计:、板书课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观察课题,这课的课题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加引号?从“必须”和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
3、指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播放课文录音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借助生字表的注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2)
找出生字、新词。(3)
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字音情况,正音允许
必须
鱼竿
商量
情愿
低沉
上钩
坚定涟漪
小心翼翼(2)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到课文里你会读吗?(3)读准下列词语的音重点需指导和纠正的读音:遵(zun)铭唇(chun)垂(chui)(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低沉
弧形
允许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第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
(二)学习第二---四段
1、这一段里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2、说说你了解的词语。
3、这几段讲了什么?
4、齐读。
(三)学习第五---十二段
1、谁来读?
2、这几段讲了什么?
3、齐读。
(四)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1、课文讲了爸爸和汤姆之间的什么事?
2、这件事给汤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出示生字。
3、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钓
钩1.完成习字册。2.抄写词语,并默写。3.熟读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并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能力。请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另外布置了自学要求,让学生以后读到一篇就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指导自学生字,学会本课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出示生字词语。允许
坚定
铭刻
必须鱼竿
低沉
规定
丝毫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过渡:我们就一起跟随着汤姆来到那天晚上的场景中。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想象情景朗读)说说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过渡:“这条鱼”是怎样的一条鱼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讨论交流:(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5)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指导读好这几句话小结:这三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汤姆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以及当时惊喜、高兴的心情。过渡:就在这时候,爸爸却让汤姆把鱼放掉。
(三)学习课文第五——十二自然段。
1、默读第5至12小节。体会汤姆的心情。
2、讨论交流:(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比较句子: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4)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5)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6)出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斩钉截铁的口气。(7)你知道课文里面的规定是什么吗?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讲解:每年12月到3月,鲈鱼产卵,不允许捕捞)体会爸爸是自觉个自觉、严格遵守规定的人。(8)最后,汤姆是怎么做的?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9)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
2、讨论: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3、出示最后一句话:“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3、我们学校、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哪些准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准则?回到家,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通过重点词语感受环境的幽静、美好。通过品读,感受汤姆钓鱼技术的熟练以及钓着大鲈鱼后惊喜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对儿子的赞赏。通过汤姆心情变化的词句,感受爸爸的高尚人格,感悟汤姆心情变化的原因和当时的想法。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爸爸严格遵守社会规定、社会公德的行为,使汤姆深受教育终身难忘,他也和爸爸一样成了一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的人。将课文中学习的规则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不情愿
爸爸: 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反思重建
18狼和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内容分
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揭题激趣。二.了解学情。三.组块阅读。四.拓展延伸。1.分步板书课题:⊙[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提防
血泊
威胁
狩猎生机勃勃
青烟袅袅[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读错音?]⊙第二关: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功臣
祸首
王国[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活泼而美丽的鹿贪婪而凶残的狼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走进那片森林⊙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自由表达)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回忆一段往事⊙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自由交流。)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鸟在歌唱,鹿在奔跑,狼很贪婪。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导学生进一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面对一个现实⊙1.于是,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2.鹿终于可以生活在自己的“自由王国”里了。几年过去了,结果又怎么样呢?(出示:可是,……八千只病鹿。)3.默读。讨论:鹿为什么相继死去?①饿死。(哪些句子说明它们没有吃?为什么没有吃?相机理解词语“蔓延”。)②病死。(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疾病没有在鹿群蔓延?)[教师板书:八千只病鹿]4.因此,短短的几个冬天,十万只鹿只剩下八千只,而且是病鹿。此时,如果让你在这幅画面上画上这八千只病鹿,这些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此时,如果再让你在这幅画面上画上凯巴伯森林,森林又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想象。)5.多么悲凉的画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份悲凉吗?
(指导朗读。)6.在这份悲凉中,鹿怎能不回忆起昔日“与狼共处”的生活呢!(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7.男女生分别读昔日的凯巴伯森林与今天的凯巴伯森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感悟。⊙感悟一种道理⊙1.此时,在美好的回忆与残酷的现实中,八千只病鹿一定明白了“自由王国”其实并不自由。此时我们不得不问:这究竟是谁惹的祸?这又警示我们什么?2.自由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班级交流。)3.教师点拨:为什么狼反而成为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为什么鹿又成为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小结:人类“捕杀”了鹿的天敌——狼,目的是“保护”活泼美丽的鹿。可是,狼没有了,这架生物界的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在小结中完成板书,板书中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狼”与“鹿”的平衡关系。见板书部分。)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克但又相关的联系。你还了解哪些?(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给予恰当地引导。)2.教师适当补充下列材料:●
生物学家发现,鼠害严重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蛇类被大量捕杀;
●白蚁与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大获全胜,白蚁损兵折将,纷纷逃窜。于是,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
●山雀和啄木鸟是一对好伙伴。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等待啄木鸟啄出的虫子;而啄木鸟由于专心啄树皮,很容易遭到老鹰的袭击,于是山雀只要发现老鹰,就会给啄木鸟以信号;
●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是如果没有了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那么田间的植物和果实就会大量减少。俗话说:题目是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常常能为阅读文本提供诸多资源。这一揭题方式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本文题目中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指向,让学生的元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反差”,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行为首先应该从阅读的题目开始。一个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比让学生读懂一篇更为重要。因此,面对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时间与舞台,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闯关游戏”的模式亦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而设计的,重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没有狼的凯巴伯森林是一个怎样的王国?寥寥数语,但是却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鹿的“王国”的面貌。让学生触摸到此时鹿的“自由自在”有利于学生突破的阅读难点。因此,让学生把这寥寥数语“读长、读厚”是这一组块阅读的重点。“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王国”这个词语不再那么“枯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将文本所叙述的故事分割成四个组块,看似割裂了文本的内容,其实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好文本。走进那片森林→回忆一段往事→面对一个现实→感悟一种道理,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之后,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组块式的阅读历程之中,利于三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咀嚼推敲,把玩回味,从而感悟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概念。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生态平衡”的话题,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降低坡度,化解难点。设计中教师导在关键处,启在愤悱时,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对话既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的有限空间,更不能受40分钟的课堂所羁绊。让学生在读懂文本语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间的相关相克的联系之后,适时地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搜集生活中与文本故事相似的材料。这样延伸性的阅读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丰盈“生态平衡”这一本来是陌生的概念,更有利于发挥文本对于学生的育人功能。可谓一举而多得。板书设计大约四千只↓狼
和
鹿
超过了十万只
↓△
八千只病鹿反思重建
19、放飞蜻蜓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教学内容分
析本文是一篇写人的,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中勾划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
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细读课教学环节文,理解内容。
二、反复朗读引导体会。
三、继续说感受。
1、结合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个字的结构。
2、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重点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及功能。
3、讨论陶先生讲这些的目的。
4、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对孩子们的关爱。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学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19放飞蜻蜓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
散步-----看见孩子们捉蜻蜓
讲蜻蜓的结构、特点、功能
商量说:“放了它,好不好?”反思重建
20、恐龙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4)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教学内容分
析《恐龙》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和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和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第六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四)做习字册
1、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
3、展示带来的恐龙图片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试着自己解决。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并交流部分词的意思1再读课文,要求流畅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重点教学生字“窃、缩、旅”的书写教师深情描述,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自读课文,积极思考,学会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再读课文,读准句子,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堂上留给孩子做作业的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延伸(四作业
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到大约两亿年前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学生答恐龙)。虽然它们在六千五百万年以前就突然消亡,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的样子了吗?现在的科技是如此的发达,科学家们已经复制出了恐龙时代的场景。我们一起打开时光隧道去看一看。
2、学生观看第一部分恐龙
3、朗读第一自然段
1、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形态呢也是——(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2、种类又是如何多呢?姚老师就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第2到第5小节,在他朗读的同时其它同学就认真地从书上找出所介绍的龙的名称,并在名称下划横线。
3、再认真读读课文中这些可爱的恐龙,选自己最喜欢的,做一个自我介绍。拓展练习1:同学们平时也一定很喜欢了解有关恐龙的知识,你们都还知道哪些恐龙呢?那么这么多的恐龙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它们都吃一些什么呢?(板书:食物:食肉、食草)
那么它们又如何繁衍后代呢?
(板书:繁殖:卵生)
1、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默读第三自然段,并能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3、齐读第三自然段
4、用刚才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5、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自己试着用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
1、今天我们学习了好多关于恐龙的知识,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呢?能告诉大家吗?(生总结今天的知识点)
2、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是不能够亲见。因为它们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但是不怕,如今的科学技术是这样的高超,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使恐龙重回人间呢?
3、学生观看一段录象后发挥想象,异想天开任选一个,进行评比:
1、建议出一份恐龙的手抄报
2、写一张恐龙名片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两亿年前……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读懂并能把语言转为自己的积累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想高潮。整理资料,对恐龙有更全面的了解;将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名片”介绍板书设计恐龙种类
多
形态
千奇百怪
食物
食草、食肉
繁殖
卵生反思重建
21、槐乡五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分
析《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这篇有“三美”——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重点难点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借助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及孩子的勤劳、好客、纯朴,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1、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出示槐花图片,简介槐花。
4、释题:“槐乡”顾名思义是因洋槐之多而得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
2、检查:⑴出示词语。洋槐 坡坡岗岗 瑞雪初降 酿蜜 跨走 喜盈盈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蒜泥 口福 季节 槐花飘香 醇香 漩儿 浇上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酿、盈、醇、襟”。
⑶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自评。他评。
4、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齐读课文。6、用心读文,读通读顺,并能概括故事内容
1、重点指导:初、酿、挎、盈、傻。
2、唱笔顺。
3、描红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激发兴趣概括能力的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整体把握,明确感悟的方向,产生阅读期待。
二、个性阅读,走进“槐花飘香的季节”,感悟槐花之美。
三、合作探究,走进“槐乡孩子的季节”,感悟孩子之美。
四、自主创作,走进“槐乡五月”,表现生活之美。五月,我们走进槐乡,那一朵朵婀娜多姿的槐花映入我们的眼帘,那一阵阵或淡或浓的花香钻入我们的鼻尖,那一声声孩子的欢笑回荡我们的耳边,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作者在课文结尾处说:五月,是……,是……。(板书)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五月的槐乡。
1、看听范读,感受槐乡之美。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抓住“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体会槐花之多,抓住“瑞雪初降,白茫茫”感悟槐花之白。)
2、结合图自主读,赏析槐花之美。(1)槐花是怎样的姿态呢?找出句子读读,谈谈感受。(2)看图加以想象,描述你眼中的槐花像什么呢?
3、引导个性朗读,感悟槐花之香。(1)引读:嗡嗡嗡——(2)自由练读,读出你的感受。(3)你最喜欢读文中的哪句话,为什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槐花的清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生动。)(4)在这连空气都飘香的槐乡,还有谁也被吸引来了?练习说话。
4、小结过渡: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成了花的世界,满眼都是槐花,满鼻都是槐香,引来了勤劳的小蜜蜂,引来了能干的槐乡孩子,也引来了外乡的小朋友。
1、走进五月的槐乡,那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用你的眼睛“拍”下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2、同桌交流:我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3、汇报交流:哪些句子表现了槐乡孩子的好客?
4、观察,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槐乡孩子对槐花的喜爱。
5、感情朗读。
6、填空小结: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孩子多——呀,他们——。五月,真是——的季节。
1、五月的槐乡景色多么美丽呀!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游览。那么,拿起我们手中的笔,为槐乡写几句广告语吧!
2、学生交流广告词。
3、你还准备用什么方式向更多的人推荐五月的槐乡?
4、课后自主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槐乡的美。展示整体的槐乡五月的美景图片,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媒体展示了槐乡五月花开的一幅幅美丽画面,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感悟五月的淮乡之美,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感受五月槐乡的一片“白茫茫”的美丽意境。同时,为学生进行表达描述槐花的美提供了感性语言与想象空间。富有童趣的引语诱发了孩子的兴趣,读课文便成为了一种期待。借助于,学生能较好地感悟槐乡孩子喜爱槐花、享受槐花的那种心情。再次整体观察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并将作业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将课堂的学习向课后延伸。板书设计11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 花形不一
花美
花香味甜
勤劳能干
孩子 热情好客
人美
淳朴可爱反思重建
22、海底世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3.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教学内容分
析《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开篇第一段设问,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段的问题,首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象。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中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
二、初读全文检查读书识字情况
三、做习字册1.谈话。同学们,每当看到电视上放映着优美风景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那你能说说你最想去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老师说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及理由。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想去的地方
2、师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由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1、初读全文,做到读通顺课文,并用一句话说说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2、生认真读书,并能说出海底世界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景色奇异,物产丰富)3、检查读书情况。检查难读的生字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波涛汹涌、窃窃私语、反推力、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语的意思。抽读读书情况重点教学生字“窃、缩、旅”的书写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读通顺课文,并能找出中心句或训练概括能力。检查反馈读书情况课堂上留给孩子做作业的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
四、领略海底世界
五、理解第六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词语
2、回忆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海底有什么声音。
2、能合作表演一下海底的声音。
1、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默读第三自然段,并能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3、齐读第三自然段4、用刚才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5、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自己试着用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师读第5自然段,生画一画海底世界。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齐读第六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延伸1.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2.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做一张海底世界的海报或ppt。3.习作:《未来的海底世界》。选择其中一个作业复习巩固理解并能体会海底神秘的声音。读懂并能把语言转为自己的积累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欲望对全文的深层的整体感知。板书设计
景色奇异
宁静
有声音
22、海底世界
动物
多种多样
物产丰富
植物
色彩、形态
矿产
蕴藏丰富反思重建23、日月潭的传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不畏艰辛的精神。教学内容分
析本课通过学习大尖和水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故事,使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辛、不畏强暴的崇高精神。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读通顺全文,能概括故事内容
三、理清故事脉络,讲故事
四、书写习字册同学们,你们了解日月潭的传说吗?知道的请你谈一谈。
1、用心读文,读通读顺,并能概括故事内容
2、检查读书情况
1、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2、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3、默读课文回答问题,并理清故事脉络。为讲故事做准备4、讲故事比赛重点指导难写字激发兴趣概括能力的训练能讲述故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默写,讲故事
二、学习课文中需要想象的部分
三、谈自己的体会
四、做练习册拓展阅读1、默写词语2、讲述《日月潭的传说》这个故事1、第九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课文没有具体写出来;第九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镰刀制服的,课文也没具体写出来。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1.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樂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5.开动脑筋起歌名。刚才小朋友们在演唱的时候,小熊猫轻轻地对我说,它的歌曲到现在还没起歌名,它想请远方来的小客人帮忙起个歌名,你们看起个什么歌名比较好呢?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非常好!最后让我们再和小熊猫一起边唱边干活,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四、快乐下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平时写作文时,有没有出现过看到作文题目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现象?
2.其实要写好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积累,及时把观察所得随时记下来,就能写好作文了。写日记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喜欢写日记的人。介绍: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记日记,通过日记总结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他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按一定要求和方法写日记,从小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板书:坚持写日记
二、了解写日记的意义。
1.观察左上角的图,图上画了什么?都是些什么书? 2.学习小组内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1)很多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写日记的故事?(2)很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他们事业成功很有帮助。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果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也是大有帮助的。3.教师总结:
一、谈话导入。
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粮食,阅读健康的图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我们不仅要爱读书,更要细心地爱护图书。揭题:爱护图书
二、学会爱护图书。1.创设情境:
那么对于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带给我们快乐的书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它呢?(1)创设五种情境,指名上台表演:
A一位学生无视类别,将书随意插放。B一位学生将书折角。
C一位学生读书时将书卷起。D一位学生放书时用力过猛,书角已折坏。E一位学生正用软刷轻轻刷去书上的灰尘。
(2)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2.如果书不小心损坏了,怎么办? 图上(图2)的这些同学正在干什么?(修补图书)(1)他们使用哪些工具?(胶棒、胶带、剪刀、白纸等)
(2)你知道如何修补吗? 如果图书卷起角,如果图书被撕坏,如果书壳已脱落„„怎么办?(3)现场请同学示范,教师给予指导。3.练习运用。
(1)拿出自己破损的课外书,小组内合作修补。(2)几位学生汇报,其余学生点评。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任何事都应该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教育周围的人要懂得爱护图书!
四、作业:
用学到的方法修补破损的图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线)及时修补
“栽树”的“栽”是平舌音
易读错的字音:和煦(xù)栽(zāi)多音字:和 参
(3)谁能把这些词读一读呢?指名读。
(4)齐读两遍,好,最后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读两遍。(5)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易写错的字:植(右面是三横)版(左面的下方是横折)乖(易写成乘)煦(6)交流词语的意思。
和煦——温暖 回荡——回响 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7)生字词学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学习课文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联系课文,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轻声自由地朗读第1、2自然段 2.讨论
(1)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2)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3)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3.指导朗读。
我们连起来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先听老师读。谁能读好它?(指名读)4.全班一起读一读,体会少先队员植树时的愉快心情。5.集体背诵。
四、教学生字。1.指导:
“版”左右结构,左右宽窄大体相当;“乖”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1——2自然段。2.完成《习字册》
三、总结课文。1.渗透中心思想: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说一说。2.写作特点:前后照应,比喻,拟人、对仗(第5节)
3.课外的拓展: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按名称、外形特征、作用三个方面写一段话。
四、背诵课文。
五、教学生字。1.师指导。2.练习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树的古诗、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
2.给全校同学写一封信,讲一讲植树的好处,倡议同学们在三月种植树木,保护环境。3.完成《补充习题》。4.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 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 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 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 建设“四化”
(能够、可以„„)
„„ „„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2)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层次。1.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本课大部分生字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皱”左右等宽。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课后交流。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总结迁移
1.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3.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作业 1.课后练习4。
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自读情况。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① 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② 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③ 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④ 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⑤ 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3.指导朗读
(1)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2)练读。
4.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2)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指导:“翼”:上下宽些,中间紧凑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3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
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C 完整地练读——分小组比赛读——齐读
(4)指导背诵
A 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B 同桌互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1)理解内容:
A 自渎:思考这一段写了燕子的哪个方面?(飞行的形态)找出描绘的词语。(斜着、掠过、横掠„„)小结:
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B “掠过”写出了什么? ——飞的速度快 板书:快 “横掠”写出了什么? ——飞得轻 板书:轻)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小结: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
(2)指导朗读
A 小燕子飞得又轻又快,我们应该怎么读?(轻快)B 指名读,评价——齐读。(3)指导背诵
A 燕子图片演示。(指名表演)B 练背——齐背。
3.学习第四自然段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2.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江南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诗人借故讽今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奇妙的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换,才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古代许多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赞美四季美景的诗。大家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杜牧的一首诗。2.板书课题:江南春
3.同学们,看了课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美景。)
二、看图入境,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随杜牧一起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我带来了几张好看的江南美景图,请看。
3.江南美吗?我们来看看杜牧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
三、品词析句,体会景美。
7前两行——写今: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4.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背景)(古)(烟雨)。小结:
后两行——怀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夜泊秦淮》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6.小结:作者及赞美江南的美景,也感慨南朝的覆灭。
五、拓展诵读,体会韵美。
1.请你们再次来深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如《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课堂延伸,表现春美。
1.江南的春天很美,我们身边的春天怎样呢?
2.我们身边的春天也很美,仓颉元的春天,馒头山的春天,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外作业,积累运用。(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试着背诵并运用。)
板书:
江南春
写今 怀古 赞美{ } 感慨
晴天 雨天
9E 看图,说句意
——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生再读一、二句)
4.品读三、四句 讨论:
A 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
——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B 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说我返老还童了。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耍呢。C 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
所以诗人说什么了?引导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小结:
说得好,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一天,他偶然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看图,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 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D 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如果把当天你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他们会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理解。余:我。谓:认为。偷闲:忙里抽空。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的意思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四、课外延伸,巩固理解
1.诵读《春日偶成》,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
春日偶成 景美 情美
1(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 写得更生动些?指名交流。(3)学生试写。(4)朗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轻、祖“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轻、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3)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5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个多音字。
3.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①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指导:突出苹果里有什么,怎么读? 强调是哪里的“五角星”,怎么读?
你们看,同一个课题,大家理解不同,读法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板书:魅力)在写“魅”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厶”不能丢。②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二、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揭题 1.你们在家切过苹果吗?
2.通常在切苹果之前家人会叮嘱些什么?
——(模仿妈妈)小心手呀!注意卫生呀!要分得一样大小。小结:
这么多规矩呀,做父母的总是希望我们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爱学习的同学已经拿出手来跟我写了。(指名读,齐读)
今天,我不想多说,每个小组桌上都有四只苹果,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切?然后小组人员一个一个地切。一切由你作主,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交流: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拦腰切”“横切面”“循规蹈矩”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在你能读懂的地方,画上一个大大的“!”,在不太懂的地方注上“?”,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地说出你们不理解的问题。
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觉得只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把这句话读懂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出示句子: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指名读、齐读,评价
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请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那就请你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带着读后的理解去小组里讨论,然后积极举手发言。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3.你是怎么知道小男孩被“五角星”吸引了的?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7小结:
是啊,如果不是他打破常规思维,并去观察,去研究,怎么会知道“万有引力”呢?在课外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师介绍《捞铁牛》、《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五、总结
学生齐读《题西林壁》
希望大家看事物时如诗所言——横看、竖看、远看、近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无处不需要创造。愿我们每一个同学从小敢于创造,学会创造,将来用你们善于创造的双手去改造整个世界!
六、课外实践作业
1.阅读介绍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2.故事接力棒:把这个魅力无比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
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9(2)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
(3)“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他为什么能设计出“最佳路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读书情况。
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â)、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
——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小结: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1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3.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4.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他想:“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我可以用这种理念用在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上。(引导:可读读5、6自然段)小结: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3——4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段(5——6)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5、6自然段。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四、学习第四段(7)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善于从老太太这位成功者的做法中获得启示。
(2)成功秘诀在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
3人类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仿生学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清课文条理,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 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5)出示: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小结: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7)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8)投影蜻蜓的图片:
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9)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10)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1)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7(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3.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
7.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简单列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司”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司”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注意:写这三个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些。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即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2)对于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请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学习词语。(2)请学生自主学习词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再意义上的联系。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或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并不理解。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不甚了了:了了,了解,明白。不太了解,不太清楚。
天道酬勤: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到窍门。(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2.背诵《真知》。
1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激趣起思,破题开篇
1.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都知道里面有哪些人物? 2.关于诸葛亮、刘备,你们知道些什么?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们早有所闻。而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诸葛亮,曾留下一段千古美谈,这就是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4.揭题导入:(1)板题:三顾茅庐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二、预习导学
1.学习生字词(出示词语)
辅助 尊重 潺潺 策略 诸葛亮 草堂 半晌 讨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茅塞顿开 恭恭敬敬 群雄纷争 ..秀丽宜人 疏疏朗朗 .导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奔中心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学生交流。3.交流: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助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相机点拨同学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4.什么叫“诚心诚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5.过渡: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话语之中闻真情
1.过渡: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出发前的一段小故事,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小节是写兄弟三人去隆中前的一段对话。读读他们的对话,你从中听出了什么?(板书:责)
3.刘备、张飞、关羽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外人责怪生死兄弟,这一责,足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怎么样?
4.让我们分角色来感受一下刘备和张飞截然不同的态度。指导朗读,读出不同语气。
三、行动之中看诚意
1.过渡: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学习单】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尊重与诚意?请同学们边读边拿笔画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或关键词,好好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时间:3分钟。2.巡视、观察学生自主学习。3.导学:
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A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四、隆中表真情 1.过渡: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感动。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堵在刘备心头的茅草,弥漫心头的云雾是什么?顿时见到了青天,他明白了什么呢?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刘备恍然大悟,这就是——茅塞顿开。你能读一读这一小节吗?
3.过渡:三顾茅庐,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出山后,刘备依然诚心诚意地对待诸葛亮,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就是—— 谁是鱼?谁是水? 4.指导朗读。
五、作业
1.抄写《习字册》词语。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补充习题》
7课文写了祁黄羊几次举荐人才?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祁黄羊两次荐贤的事呢?剩下的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3.从两次举荐中我们看出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出示:出以公心】 理解这个词语。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过渡:
祁黄羊荐贤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受人称赞。那么祁黄羊为什么要辞职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第一、二两小节。先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这两小节的内容。2.真佩服你们!把简简单单的一段话读“厚”了。“春秋战国战纷纷”如果没有“贤人”担任中军尉,后果不堪设想啊!
祁黄羊作为当时的名将,留给后人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几次荐贤所表现出的大公无私,当时人们把他的言行当作是非曲折的衡量标准呢!
3.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吧,去感受一下祁黄羊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生字书写。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晋悼公和祁黄羊对话时的语气、语调,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
2.通过研读人物对话、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3.深入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②锤:敲打。击:撞击。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层。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朗读课文。附板书: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 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再次求教 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 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
勤学 善教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
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
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1
找同学读这件事。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 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理 想 的 风 筝 刘老师 强烈的爱 追求
(生活生命 事业)孔子游春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 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段话美在哪儿?写出了什么?
(3)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是她()的()
()是她()的()
()是她()的()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泗水春景这么美丽,所以孔子带弟子到河边游玩。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孔子让学生看水的目的是什么?
(3)对于大自然中的水你还有其它感受吗?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你对这位大教育家有何评价?
(8)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2.将第2、8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换成与上文有密切联系的具体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继续精读课文:
出示: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自由读。
比较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分角色朗读这两段话。
(3)讨论:子路和颜回的性格你欣赏谁,不欣赏谁?
(4)孔子对子路和颜回的志向持什么态度?
(5)出示挂图:请同学们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图
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6)分角色朗读课文10---17自然段
(7)孔子让学生在游玩中谈志向,你对这位大教育家
又有何评价?
三、小结:
1、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这三部分内容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指导造句:
本课中有不少成语给文章增添了魅力现在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温文尔雅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1、同桌交流、讨论。
2、指导造句,评议。
3、把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孔子的故事。板书:
看水、议水
弟子言志
23、孔子游春
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真君子
善施教化 有福同享 不好表功 明天,我们毕业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天,我们毕业
6年的学习生活
学到了
懂得了
更感受到了
敬爱的老师
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作者紧扣主题,对恐龙做了较为全面的具体繁荣介绍。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学情分析:
恐龙是两亿年以前地球的主人,属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的“龙“无关。恐龙的种类繁多,一般体大个小,生活在陆地或者水中。约在6000千年前消失了。文章直截了当的以“恐龙”为题,既可突出文章描写的对象,又可引发对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教师深情描述,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
二、初读指导
(自读课文,积极思考,学会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1、自学生字词(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
1、导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导读第2—4自然段。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1)品读第2自然段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2)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总结课文。(整理资料,对恐龙有更全面的了解)(1)朗读课文。(2)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2、学生试背。
3、指名试背。
4、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 多
形态 千奇百怪
食物 食草、食肉
繁殖 卵生
反思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浅显。
在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花瓣飘香》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6-1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09-2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09-2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09-15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06-15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09-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