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精选8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篇1

常州市兰陵小学 王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作文应与学生体验密切相连。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小学生写作文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本论文在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加以阐释,力求为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真实发生的事情。然后,现在的小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而教师也怕教作文。纵观学生的写作现状,教学中的习作练习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良好的体现,情况不同客观。教学中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学生体验的激活和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生机活力。本文结合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探讨,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中对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力求为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

一、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及新构思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运用体验式新学习模式,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教学媒体多元化,资源丰富,网络发达,它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能动性,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制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在“探索”中创新。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

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引领学生自动参与体验生活

体验式作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虽然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的生后体验,但是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小学生也无法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喜与乐,怒与哀。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指导,既可以个别辅导,也可以集体辅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每次春游或者秋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景色都是有情有味的。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三、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 2

澜,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生活,开展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假期的雏鹰假日小队,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四、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生活体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必须将读与写两者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阅读融入到写作当中,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铺路石,只有将读与写两张配合起来,写作水平一定能够得以提升。

生活体验式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但是要将生活中的素材幻化成写作,多读是必不可少的。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可以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内容,以此做小学生写作最好的模板,从阅读中可以得到写作很好的延伸,读与写两者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小学语文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巩固学生写作能力,3

提高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在生活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研究成果:

1、学生优秀作文集。

2、教师执教作文课。

3、教师论文一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篇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挥创造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也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 基本上是按“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讲评”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在以上环节中, 有四个环节由老师一个人包揽。这实际上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利, 如何让学生变厌恶作文为喜欢作文,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们搞素质教育, 不能在沙漠上建房子, 不能舍本逐末, 要追根溯源, 用一定的手段开启学生的大脑。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初始阶段, 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让学生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 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受, 而这一点是过去忽视的。作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具有和他人交流信息, 相互沟通的功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抒真情、吐真言, 让学生在运用作文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 从而产生积极而持久的作文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作文的交际功能, 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另外, 小学生作文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对作文修改, 都要有一些常规要求。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在于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培养, 直至养成行为习惯。

二、注重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提高了创新能力, 才能进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主观感受。现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相对于对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等笼统说法, 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 引发真情实感, 使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的导向更突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不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是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种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原料, 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 记忆表象丰富多彩,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强, 创新能力随之增强。

三、注重打好基础,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多写、多改, 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因而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就写作实践本身, 提出了一系列能力要求, 如“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重在自我表达, 发展个性,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重在交流信息, 传达思想, 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这与国际上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小学作文的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分阶段进行了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 这些都与发展思维能力有关。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摒弃过去的弊端, 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路子, 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创造条件促使小学生产生灵感,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它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注重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注重打好基础,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习作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杨占华.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

新时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习作;方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作能力又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不尽人意,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袖手旁观,相反应该迎难而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从而真正地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习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小学阶段语文习作教学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欢迎同仁指正。

一、充分认识习作教学意义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同时,小学语文写作是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具体体现之一,对其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写作学习是教授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手段。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由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其中,写作能力作为其他三种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既能表现出当前学生其他三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能辅助提高其他三种基本能力。同时,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写作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与人交流的一种工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尤为重要。掌握良好的写作技能对于小学生正确抒发自我,表达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写作作品,对他们当前的行为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写作学习的好与否决定了学生一生写作习惯的好与坏。小学语文的写作练习就是基础,虽然不会涉及较多复杂的文体,但对于良好写作习惯和写作观念的培养却很重要。小学生在这一慢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如何运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正视习作教学的意义,方能加以重视。

二、习作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同时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也是需要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要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不可一蹴而就。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只有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写作潜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写作方法进行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只有真正学会阅读并将其升华为自身知识储备,才能够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评析,鼓励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创造和改进。一篇经典的文章中必定有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多背诵多记忆。可以采用摘抄本的方法,对于一些绝妙的比喻句、拟人句,一些生动精彩的段落,语文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誊写到摘抄本上,摘抄本最好便于携带,以便随时翻看和背诵。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基本文学素养等等。只有提升了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东西可写,有思路可循。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此外,使用课本上的文章对小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那些文章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手法之后加以思考,最终付诸实践。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摘抄一些比较精彩的句子,用以练习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使其趋于熟练。通过积极阅读,大大增加了学生习作素材的储备,在以后进行写作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

三、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通过课件可以把文章通过图片展现给大家,提高学生们的想象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取材,每天都有新新闻,都有新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排除畏难心理。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总会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先阅读类似的文章,为直接观察提供相关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网上浏览,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通过一系列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正视习作教学的意义,方能加以重视;其次,习作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的合理引入,大大地提高习作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小学阶段学生习作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4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学 小 结

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篇5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如何破解?教育的智慧是古老的智慧!语文教育更是如此!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激发兴趣,大量阅读,勤于动笔。

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

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体系

一年级

课本中没有专门列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一年级上册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如“谁在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以及学写简单的问句。

一年级下册学习用如下句式写完整的一句话:“谁替谁干什么”“„„正„„呢!”“„„渐渐„„。”“„„一边„„一边„„。”“„„那么„„那么„„。”“„„十分„„。”“„„已经„„。”以及写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课本中没有专门提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式,可以要求学写如下的句子:“„„吗?”“„„吧。”“我要给„„。”“„„像„„。”“我说„„。”以及学习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5处写话的练习:

教材单元主题写话主题

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爱祖国,爱家乡写一段夸家乡的话

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写写小动物的样子或有趣的事

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画一幅画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走进科技世界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或暑假里的打算

三、人教版习作编排的优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彰显自由。

四下“语文园地一”的校园写景,写物,也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

“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小伙伴说、对邻居说,也可以对其他人说。提供了多项内容的选择,增加学生写的自由度。

此外,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一次习作自定内容。

2.提供多种形式,训练写实、想象、应用等多种作文类型,丰富形式。

写实:把自己观察和看到的人、景、事、物写下来;

想象:有看图想象、写童话故事、编故事等;

应用:写观察日记、导游词、读后感、发言稿、故事梗概、建议书、活动小结、演讲稿等。

3.围绕单元主题,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体现教材的整合 55

性。

如:三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下:“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上:遨游汉字王国六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此外,还有许多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整合在一起的。

4.重视习作中、习作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评价,重视习作的交际性。如:

三上“语文园地一”的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下“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五上“语文园地三”选择一种物品写说明性文章,要求“写完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介绍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四、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不足之处

1.习作范围过于宽泛,教师、学生无从下手。

如:三上“语文园地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先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然后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选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写成一篇习作。

还有自定习作内容的,如三上“语文园地八”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话题,缩小范围,便于指导。

案例: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全班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习作范围可以为: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范围适当变小,学生又能自主选择内容和形式。

2.习作要求过于模糊,训练体系不够清晰。

如:三上“语文园地七”的编童话故事。习作的要求是:“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对童话的写作需掌握怎样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适当的写作技法。

又如:小学阶段教材上共安排5次写人的习作

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三下:写自己:结合口语交际,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

四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五下:写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遇见的陌生人。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六上:写自己的小伙伴: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对策:对照年段目标,确定规则,明晰要求,重点突破

案例: 《抢糖果》活动作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不容易把一段话写具体,设计这一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写明白。

五、人教版教材习作教学建议

(一)构建立体型、网络状的写话与习作训练序列。

主要以下面三条线为基本框架: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习作训练线:

一般每个学期训练8次左右。这条线的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构思、表达、修改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基本是有序的写作训练。

二是学生课外自由练笔训练线:

在一周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选内容体裁、自拟题目写话与习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生缺乏自主发现、感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提供和他们的年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自由习作的话题范围。一个学期安排10次—20次自由弹性选择练习。

这条线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的自由写作,它重在追寻习作表情达意的价值,感受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是读写结合训练线

一是课内读写结合训练,它注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迁移,学习片段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读后感和随笔的训练。通过训练,学习课文作者的思路、结构、写法和语言。这条线的训练时间一般在阅读课内进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起每册都设计了“小练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添加或删改。

二是课外的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读书笔记,概括读书梗概,抒发感想体会等,一个学期的训练次数根据阅读量、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可多可少。小学“自由规则整合式”习作序列的构建(见附表)

(二)重视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利用身边的资源

1.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教师常常大动干戈地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往的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方式上都更显丰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无不蕴涵着习作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1)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几乎课课都有图片或照片。这些图像或作为导语的背景,起到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或作为课文中的插图,起到帮助理解,丰富感受之效用;或置于课文后练习里,起到积累运用,延伸拓展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像,或“看图写话”,或“读写结合”,或“自由习作”,引导学生与图片亲密接触,开展习作训练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

四上《巨人的花园》插图想象写话

巨人的身体成了一个特别的游乐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站在巨人宽宽的大腿上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乐得巨人眉开眼笑,伸出食指为男孩打起了节拍。几个坐“滑梯”的孩子玩累了,索性趴在巨人的腿上,缠着他讲旅行时的见闻。突然,巨人感觉肚子上像被虫子叮了一下。低头一看,才发现一些孩子吊着他藤条似的胡子荡起了秋千。一个小女孩荡得太猛,一不小心就摔到他的大肚子上。她一点也没摔疼,一骨碌爬起来,又“嘭嘭嘭”在巨人的大肚子上跳起了蹦床。其他孩子也没闲着,有的在巨人的手指上翻跟头,有的在他耳朵里探险,还有的刚从他的头发迷宫里走出来„„

三上第八组的单元导语:“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递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导语配有一幅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的情景图。利用导语中的观点让学生写写《爱是什么》、《爱的表达》的小诗;利用背景图写写运动会上同学间的鼓励,或者拓展开写写家庭里亲人之间的关爱,平时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情景。

《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半夜里妈妈为我盖上的棉被/爱是摔倒时爸爸伸出的温暖大手/爱是奶奶每天精心烹饪的佳肴/爱是爷爷不知疲倦讲述的故事/爱是什么/爱是我为妈妈端上的一盆洗脚水/爱是我为累了一天的爸爸捶捶背/爱是我陪行动不便的爷爷下象棋/爱是我教返老还童的奶奶打腰鼓/爱让我们家温暖如春。

(2)活用课文后的练习

新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等。除部分课文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几乎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词、句、段的积累,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写话训练。学生有参照物可仿,自然易于下笔。像这样积累型的练习,教师若能稍加留意,转换角度或变换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经典语言模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后有一练习:“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学生在完成这一练习后,不妨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写写考试时教室安静的场景,一个人独自在家静得害怕的情景,等等。

(3)活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与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习作主题,又加强了课堂内外习作的衔接,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习作训练活动。

三上安排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有一小组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整个过程中,学生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整个活动,“写”的过程自主,“写”的形式多样,“写”的成果丰富,习作训练贯穿始终,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善用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认为: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儿童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培养其再现生活,如实表达具有特殊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习作资源。

(1)撷取身边平凡小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作文素材的大仓库,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发引导: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少先队等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以及班级、校队举行的小型活动;还有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学科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个体在课间、在社会上、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甚至于学生之间打架了、闹矛盾了都可以写一写。

三是引导学生写玩玩乐乐的事儿。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玩艺或玩法儿,如吹泡泡、玩滑板车、玩溜溜球、„„流行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学生之间开展的比手劲、抢凳子、踩气球、筷子入瓶、“张冠李戴”、“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也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2)引导观察自然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多种动植物写文章,如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星星、月亮、太阳,风、雹、雨、露等景象和变幻,各类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的形态特点和各种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等。特别是要因地制宜,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我们鼓励学生早起,写写《城市的早晨》、《小区的早晨》、《乡村的早晨》,金秋十月带领学生来到农村看桔园丰收情景,尝衢桔香甜滋味,观桔农剪桔之忙碌,写写《来到桔园》、《剪桔子》等文章。

(3)关注学生心路历程

鼓励学生把心里想什么付诸于笔端,可以写高兴、喜悦、希望,也可以写痛苦、失望、后悔、伤心、烦恼等,总之想什么,不分对错,只求真实;怎么想,毫不隐藏,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作业多了,有学生发出抗议,写下《作业论》;“神七”飞天,有学生感慨写下《我为中国航天科技喝彩》;品尝奥运盛宴,有学生洋洋洒洒写下《2008奥运随想》等日记。学生随心所欲,任由心潮驰骋,读来虽觉幼稚,但可贵的是真实。

3.巧用生成资源

语文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巧妙利用学生状态资源

一次语文教研课,亲眼看见一位语文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进行习作训练的情景。老师引领同学们正准备美读《桂花雨》,打算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再进行一个小练笔。此时课堂里冒出的两只小黄鸭打乱了课堂。显然,这两只小黄鸭是学生们早就带进教室藏在课桌下的。

于是教师毅然决定收留两只小黄鸭,让这两只鸭子在班里安家落户。按照计划,本该让孩子们仿写一个片段。教师看看孩子们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鸭子身上,干脆建议同学们根据这堂课的整个过程,自由取材命题练笔。

(2)及时捕捉课堂意外资源

上《秋天的雨》一课,当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时,突然有学生发出抗议:“学校一次都没组织过我们秋游呢,太没劲了!”我趁机征求意见、布置习作。

写申请书递交学校

拟定一份秋游计划

推荐一处秋游的好地方

写一则简讯或写一篇通讯报道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三)降低评价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

与其努力的教,不如认真的评。意思是如果在努力的“教”和“评”这两者中做选择的话,良好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坐着——以平和的心态关注

坐着,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多做。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很多职责是引导而非包揽,是指导而非力行。

(1)把“批”留给老师,把“改”还给学生

一般的理解,“批改”似乎是同一个概念,是教师行使其“权威认证”的法宝,其实,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改”应该还回到学生的手中。

(2)把“评”让给全体,把“改”交给个体

与教师的“批”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是“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评”的重任归之为教师的职责之内。其实,“评”与“批”应该有其殊异的内涵:“批”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评”则应该涵盖学生个体对一次训练的看法和见解,不仅仅只是教师的看法。因此,把评议的权利让给学生,不仅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更能够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2.蹲着——以低视角介入

蹲着,就是将评价的视角放低。如何蹲着?

(1)把跳高杆降低,抬抬脚就能过去

学习就如跳高,把跳高杆放得很高,学生就是跳筋斗也跳不过去势必挫伤积极性。过去我们强调“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在孩子对习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让他“抬抬脚就能过去”。降低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一种免费的助推器,可以让人的潜能超常规的发挥。

一学生:第一次作文只写3句话,两句不通顺。

(2)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评价的作用是促进,而非甄别,更不是给孩子以断语。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一句话:一篇文章没有写好,没关系;十篇文章没有写好,也没有关系。因为写不好文章不会死人。你看社会上很多人不会写作文,甚至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他们却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出自己的事业。关键是什么?是做事情的态度。写作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写作是真诚的,是努力的,那么哪怕只有一句话,照样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紧张极了,要是手上有一块铁,我一定能把它捏出皱纹来!

(3)轻美文创作,重真情实感

当前日趋兴盛的以“美文”创作为主要目标指向的文学创作式作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学化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全体学生,更不可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教师的美文化追求,势必会导致大部分的中下生在作文学习中无法体会到成功感的激励。挫败感的重复必然导致作文兴趣的衰减,甚而厌倦作文畏惧作文。

我们欣赏能写出“美文”的学生,也会将这样的作文供全体同学欣赏。然而我们同样注 59

重那些普通的作文,让学生述说真情实感,反映一思一得,表达一己之见,刻画一物一人,只要是带有个体思考性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均是好文章。

例1:学校来了一群法国阿姨,这群阿姨是女的。

例2:爸爸说:“我小时候没饭吃呀。”

我问爸爸:“爸爸,你是不是吃不饱饭才来我们家的呀?”

3.躺着——以博大的视角促进

躺着,让孩子们忙碌起来吧!很多时候,老师的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我们把学生看成弱智呢?为什么我们把自己当作拐棍呢?世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不会走路吗?也许并非如此。评价,应该着眼于过程和体验,着眼于方法和情感,着眼于孩子知识的习得经历而非习得的结果。

所以我们提倡活动型作文。活动型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形式,作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建“场”——需要指点

活动作文,需要老师去建立一个活动的“场”。

A、社会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要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社会中去,让孩子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B、学校活动: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关注学校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积累身边的素材,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提醒、建议、要求、促进。

C、情景活动:生活报告会、观点报告会、事例评点会、建议设想课等带有教师设计意图又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性活动,是教师联系社会和课堂进行作文活动的极佳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组织。

D、思维创意活动: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现象力,这是我们教师教好作文的最大的帮助。活动不一定就是肢体的活动,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和动机的载体。童话续写、合作童话、儿童小说改编以及教师提供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故事编写等,都可以很好的丰富作文训练的途径。这些活动,老师动动嘴巴,学生就会忙得不亦乐乎,可谓是小杠杆可以撬起大地球。

E、单项训练活动:如说话课、观点课、辩论课、演讲课、异想天开课、笑话与幽默课等,单项训练学生的表达、思辨、想象、语言等能力。这些不妨也交给学生,我们看看,如果受到学生的邀请,有兴趣的话,咱们参与一下,指点一下,提升一下也未尝不可。

开展活动作文课:夹弹珠、托乒乓球比赛、画鼻子、吃西瓜、品尝花生、体验盲人、看动作猜成语、拔河比赛、击鼓传花、我和糖果有个约会、抓光„„

(2)解“套”——给个态度

作文之难,难在“套”多,不仅仅孩子,也包括老师,有时候成为了“套中人”。作文教学和评价,需要教师去主动解“套”。教师给个态度,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简单的说,所谓的“套”,有以下这些:

教师的“套”:“积极”、“健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自然”„„诸如此类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思想上无形的“套”。崇高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生活中全都是崇高的话,生活就是一种“理想”。认识生活,就是要认识到生活中崇高和平常同在,高尚和丑恶并存,开心和苦恼共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混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的是一个真实世界。

教材的“套”:“把教材当圣经”的思想除了教师,学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是“考试”的蓝本。因此教材的好与坏都成了学生思想的枷锁。教材的权威性代替了他原来的“教学的载体”的范畴,成其为“套”,便好理解了。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篇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积重难返。

习作,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学生自己的表达,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学生却偏偏怕了这习作。究其原因,教师心目中一切为了分数的“作文应试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覆盖之下,小语习作教学的课堂逐步变得模式化:即用一种固有的模式套取作文,以达到作文分数的提升。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可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的套取,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习作的“假大空”现象。一切都不是基于学生自由表达,不是学生内心真实语言的表述,学生需要在习作中编出瞎话,而且要编出水准——这对学生来说,难道不难吗?

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化:作文不用讲了——因为有固定的模式;作文不用评了——因为用模式去套就行了,不符合模式就重写算了;作文不用交流了——因为都不是真的。于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搞定了:我们今天写......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谁不生厌?教师不厌?学生不厌?

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系统。

学生作文既然基于表达,也就离不开“素材、兴趣、方法”这关键的三项。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形成系统,关键就是他解决了这三个难题:

1、兴趣——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管建刚带班第一年,就设计了作文的“评奖活动”:他创建了《班级周报》,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他搞“积分活动”:学生发表的文章,以字数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一点,类似于我们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成功的“积分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带班第三年,他搞“稿费活动”。管建刚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学生不仅给《班级周报》投稿,还给多个媒体、报纸、刊物投稿。发表一篇,获得“50元稿费”。而稿费也只有一个用途——到管老师那里购书。如此,乡村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并购买到自己喜爱的读物,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习作教学的促进了——学生已经开始喜欢上“语文”这个更大的学习领域。

接下来,他搞“消费活动”: 到市里任教之后,学生对“购书”没什么兴趣。于是他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B 版 1000 字 /100 元,C 版1000 字 / 80 元。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2、方法——作文教学革命的“操作系统”:

作文有没有方法、技巧?答案当然是有,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字技巧”(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描写......)。

(1)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倡导的是“文心技巧”——其中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文心技巧”,改正了学生对习作的“作业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表达,一种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

(2)教师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教师的完全放手,习作同样需要指导。在“作前指导”、“作后指导”之间,管老师选择了“作后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真研读、批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指正;学生自己的评价与完善,成为了管建刚作文讲评课的主要内容。

3、素材——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引领”孩子“留心观察”,而不是“提醒”。“留心观察”,重点不在“观察”,而在“留心”。如何留心?留心什么?留心之后怎样?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亲身引领。为此,管老师推出了学生的“周评活动”,何捷老师推出了“百字作文”——这种对生活的留心,远比我们的口头教导效果要好很多!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阅读。这一点无可厚非——阅读与习作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远不如在阅读中的文字浸润。王俊艳老师的“读书活动”给我们以启示,这也应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课堂学习。小语课堂教学,我们所能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理解,还有语言的积累,以及言语的习得与运用。习作是一步步的积累,是一次次的积淀与提升,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篇7

一、荡阅读之舟, 涤写作之愁

作文难写, 怕写作文, 是很多学生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 而“肚中无货, 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形成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 自然没有兴趣可言, 搜肠刮肚, 自然写不出精彩的文章。教师要想帮助学生突破写作中的这一瓶颈, 就要引导学生多读, 多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 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二、在读中悟写, 在读中练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把金钥匙, 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 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写作时, 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这些写作方法在课文中都有很多经典范例。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范例的过程中, 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写作知识。

2.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的仿写训练。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学到很多精彩的语言,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留白”, 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想象和创编等训练,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对接近认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课文进行仿写, 以此来训练学生布局谋篇和构思的能力。

3. 通过阅读来实现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度。

语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 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学生作文的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要想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有深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使其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 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 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 观千剑”, 在读中悟写, 在读中促写, 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写促读, 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 即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畅流”使“源”更“活”。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源”, 写作是“流”, “源”开则“流”畅, “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 是间接地认识生活, 是吸收;写作是直接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是表达。教师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 能够使学生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 也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 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 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锤炼,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写作能力的提高, 自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对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读了再写, 写了再读, 以写促读, 反哺阅读, 能使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 阅读之趣更浓。

总而言之, 以读促写、读中悟写, 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读写结合, 有利于实现“想写、有写和会写”的三大目标。教师只要持之以恒, 读中求思, 读中悟写, 才能培养起学生习作的能力, 使学生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文章来。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初探 篇8

“语言”中的“语”就是说话,“文”就是写作。这恰恰也是素质教育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可历年来“作文”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提作文,教师费神,学生生畏。如何使学生愉快地作文,就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心得,我总结了以下四点,与大家探讨。

一、阅读教学注重积累,明晰写作方向

教材中的课文语言典范、思想积极,是供学生阅读、积累的优秀材料。这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将以前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让学生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感悟,对词语、格言、警句、古诗主动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从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他们就会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赞赏之情。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艺术、观察的方式,此刻抽象的写作知识借助语言材料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就更乐于学习,并渴望自己也能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优美地表达出来。他们也就会主动观察、体验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自觉地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练笔机会,引导他们模仿语言文字材料的表达方式和写作艺术,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写出来。学生就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了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二、习作教学注重互动,激活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孩子是否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学习了每组课文,经历了多次练笔之后,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因此,习作课上教师只需根据练笔的情况对写作知识作简明扼要的归纳,让学生审清本次作文的主题,而重心则是在互动中扩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写作思路,培养积极的写作态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小组形式,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互相欣赏练笔的小作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激活思维;或选出一至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上共同评点,学生用口头修改的方式,对词句段进行修改,再对照经多次修改后的成果,他们就会明白遣词造句的功夫不会白费,主动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用词用句的能力;或先组织与此次作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他们就会产生将“玩”的情景说写出来的欲望;也可与学生一起欣赏美文,感悟美词、美句、美境,起到熏陶迁移的作用,唤起学生动笔的冲动。正如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活、唤醒、鼓舞。”所以,只有多一些活跃的交流、活动和鉴赏,学生才会真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三、评点习作,注重亮点,树立写作信心

“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自信者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自卑者从希望中看到困难。”我们可以看出自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学生的自信从哪儿来呢?从教师的关注、鼓励、肯定和适当的表扬中来。所以,老师点评作文时,应该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只有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要指出来,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就会盼望更大的成功,就会对修改意见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主动思索修改的办法。而“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积极性也来于此。学生有好作文时,应不吝惜地给予展示的空间。或装订成册在班上传看,或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或向报纸杂志投稿。学生就会得到更大的自信,创作激情也会越来越高。

但是如果教师点评作文一味地追求如何帮学生修改作文的话,学生就会形成马虎作文,懒于修改的习惯。因为他们想反正会有老师改;其次还会产生自我否定意识或抵触情绪,以为自己写不出好作文或老师不尊重他的劳动成果;另外,压抑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和个性特色的发挥,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所以,教师的点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

四、课外注重激励,铸造长久兴趣

古语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语文教师应将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样做不仅为写作铺垫了厚实的语言、方法基础,同时也是塑造完美人格,丰富人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内容,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兴趣的调动。如,读书要边读边感受,边联想,不仅要与书中主人公共悲喜,还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认识、分析,不仅要选优秀的词、句、段摘抄,还要写出读书心得体会,做到口到、手到、心到;或者教师经常和他们一块儿看书,互相切磋,针对同一篇文章交流认识看法,在交流中学生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读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读书笔记展”,“名言、警句、古诗背诵比赛”“我的读书方法介绍”“我最爱看的一部书”等活动来激励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并在写作中让学生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对于习作来说,观察是前提,积累是基础,材料加工是关键。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感到生活中有作文,学习中有作文,从而走上一条快乐的写作之路!

参考文献:

李增德.浅谈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1).

上一篇:英文慰问信带翻译下一篇:柿子红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