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诗经二首(通用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图片,提出问题。
《神雕侠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武侠作品,刚刚看到的图片中这两把剑的名字大家都还记得吗?
明确:君子剑 淑女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经》,看看《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是如何展现这爱情之美的……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关雎》就是冠于三百篇之首的作品。
二、资料助读,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关关雎鸠(jū 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寤寐(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3、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经·周南·关雎》,掌握重点字词。
2、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有何效果。
3、预习《诗经·秦风·蒹葭》,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片,营造气氛并初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梦幻的图画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梦境……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以及意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同时出示投影,提示字词。
投影显示: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采采”义同。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之:代“伊人” 沚(zhǐ):水中沙滩。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品读全诗,重在鉴赏
(一)篇章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作用: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失望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情感脉络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不可即(三)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3、虚实相生。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四、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课后作业
相信未来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灰烬()凝露()瞳孔()摇曳()轻蔑()惆怅()曙光()不屈不挠()2.食指,原名,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代表作有、等。与舒婷、顾城、北岛等同为“ 诗”的代表诗人。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
(备选词语:诉说 笼罩 叹息 倾泻 寄予 依偎 蜷缩 查封 缠绕 留给 湮没 交织)
①当蜘蛛网无情地□□了我的炉台 ②当灰烬的余烟□□着贫困的悲哀 ③当我的鲜花□□在别人的情怀 ④是□□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4.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5*.你认为诗题“相信未来”有几层含义?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说明。【随堂大家练】
6.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阅读下面两节诗歌。完成7—9题。
爱心
用心
专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7.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8.谈谈你对“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一句诗的理解。
9.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
10.《相信未来》整首诗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相信未来”这撼人心魄的信念。请根据以下两节诗的内容,说说诗人“相信未来”的精神动力。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课后30分】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蛛网 罔替 惘然 置若罔闻 魑魅魍魉 B.花圃 当铺 哺育 匍匐前进 铺张扬厉 C.瞳孔 潼关 胴体 憧憬未来 童年往事 D.凝露 露白 绿林 露一手 花露水 1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摇曳 游弋 曙光 不屈不饶 回光返照 B.睫毛 捷报 枯滕 客观公正 辛辣嘲讽 C.评定 订正 修定 老马识途 炉火纯青
爱心
用心
专心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食指写于十年**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的这首诗,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15.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6.谈谈你对第三节中“用痛苦来做砝码”“以人生作为天平”的理解。
17.试将《热爱生命》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二)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8.阅读上面的两首诗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同时说明理由。(答题不少于150字)
《相信未来》参考答案 【课前五分钟】
1.Jìn,nínɡ,tïnɡ,yâ,miâ,chïu,shǔ,náo 2.郭路生,《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朦胧
爱心
用心
专心
16.“砝码”和“天平”密不可分,则“人生”与“痛苦”总是相随。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痛苦的哲理性认识,表现了作者正视痛苦,直面人生的昂扬斗志和不屈精神。
17.选用恰当的意象表达情感,在情感表达上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18.(略)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书写•读音
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在横线上将该词语抄写一遍: 干瘪()_________ 驳船()_________ ..蜗行()_________ 胚芽()_________ ..迷惘()_________ 隧洞()_________ ..纤绳()_________ 淤滩()_________ ..2.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⑴非常疲乏。()⑵极新(多指服装)。()⑶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⑷鲜红。()⑸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理解•积累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这首诗以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
4.将“老水车、驳船、矿灯、稻穗、路基”这几个形象、填入下列空缺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是失修的;是淤滩上的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5.仿写诗句: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爱心
用心
专心
正在喷薄: ——祖国啊!
6.在第一节诗中,诗人排列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7.第一节诗通过一系列意象,写出了祖国怎样的历史面貌?
8.第二节诗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两句诗表达 了怎样的含义?
9.前两节诗都是写祖国的历史,侧重点有何不同?
10.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旬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的则没有下旬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①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 感情的?
12.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应用•迁移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爱心
用心
专心
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意对亦可)
13.对比 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14.并列 总结全诗,点明主旨
15.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阻力等 既然我们选定了人生的目标,那么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永远向前,决不回头。
16.热爱生命,不计结果,不畏风雨。(意对亦可)
爱心
用心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 指名背诵。2. 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2.《同步学习与探究》。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课后反思:
1.对扩写这一写作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
2.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3.能熟练运用扩写这种作文训练形式。
过程与方法
1.讲解扩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扩写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
2.通过朗读、交流示例,让学生体会扩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学习扩写的兴趣,让学生在扩写习作中发现、体会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作品主题蕴含的正能量。
重点 通过讲解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熟练地进行扩写。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吧?“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在课文中,作者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这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让我们在写作训练——学习扩写中寻找答案吧!
二、扩写精讲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学习扩写》内容。
2.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扩写? 扩写是一种扩充、拓展型的写作形式, 即把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扩展和补充,使内容更加丰富,景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具体,人物更加丰满,继而形成较长的文章。扩写的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话、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提纲或一首诗等。
(2)扩展应遵循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吃透原文,忠于原文。
扩写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扩展,而是在不改变原文的题旨、思想内容、题材、体裁和结构顺序的前提下,对原作文字加以增广和扩充。因此,认真阅读原文(包括注释)、读懂原文、吃透原文是扩写的前提。扩写时要忠于原文,遵循主要内容不变、文章主题不变、主要人物不变、主要情节不变,展开“有轨道的想象”,为原文“增砖添瓦”,进而增光添彩。
【雷区提醒】 规避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而将文章扩写得面目全非、荒腔走调。
第二步:找扩写点,轻重有别。
一篇文章,扩写不是处处增加文字、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合适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不同体裁的文章扩写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记叙文可以在人物和事件两个方面加以扩充,把原文中的一些概括性的语言变为描写性的语言,还可增加气氛的渲染和细节的描写;说明文可以运用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说明对象的介绍;议论文可以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诗词可以以散文化的形式进行扩写,扩写时可着重于“还原情境”“构设画境”“表现意境”。
第三步:展开想象,大胆扩写。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原文思维、情感与语言等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它。大家在学完沈尹默《月夜》后,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朦胧的画面,有人、有景、有情,模模糊糊的,但就是不具体。我们就可以通过创造想象情境,利用艺术空间,大脑假设推新,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情景描述,让朦胧的形象变成清晰可感的形象,让隐含的情感流露出来。
3.范文引路,有章可循。
精选佳作,组织学生品读,深入体会扩写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循有规律,学有方向,赶有榜样,能够根据扩写的要求写出令人满意的优秀作文。示例范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各一篇,做到文体较全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写作爱好。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雎鸠():一种水鸟。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
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寤寐():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芼():择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 思想要实现的愿望。板书:
琴瑟友之——
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今天我们认为它是一篇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4.探究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
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三、布置作业。1.背诵《关雎》。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 《 在水一方 》 的主题曲 《 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明确:憧憬、焦急、失望。3.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附: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写景
思人
蒹葭
白露---® 伊人
情 景 交 融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
年级: 九
科目:语文
备课:
审核: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 课题:《诗经》二首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10月19日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一般常识;
2、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了解比兴的有关写法 学习程序: 一. 走进《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五百多年产生的诗歌作品_________篇,当时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到了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定名为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按体制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三类。其中“风”是各诸侯国土风民谣,大多是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最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 _____ _________。《诗经》的表现手法与其体制分类,合起来,称为六诗,《毛诗序》称为六义。
3、关于《诗经》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就是直接铺叙,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_______就是修辞上的比喻;________就是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赏析《关雎》
1、译文再现
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对象。长的短的水荇菜,向左向右顺着水流吧它采。文静美丽的好姑娘,醒来梦中都在寻求都在想。寻求思念不能得,醒来梦中想更切。思念不断真难忘,睡在床上翻来覆去到天亮。水荇菜有短亦有长,左采右采在河旁。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表示友爱的弹琴鼓瑟来供她赏。水荇菜长长短短不整齐,左边右边来摘取,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敲钟击鼓来让她喜洋洋。
2、诗文初探
⑴《关雎》选自____________,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泛指洛阳以南。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心情,反应出他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⑵本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有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3、疑难探讨
(1)《关雎》第一章运用了《诗经》中那一种表现手法,请你赏析本节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章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四、五章中“琴瑟”、“钟鼓”的热闹情景是事实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这首爱情诗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很深的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三、课堂作业
1、背诵《关雎》全文,默写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习《蒹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2、体会反复咏唱的写法
3、体会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观 学习过程:
一、检查旧课: 背诵默写《蒹葭》一文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
溯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涘
水中坻
水中沚 ....
2、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译文再现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又长。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又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四、疑难探讨
1、分析此诗每章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每章三四两句引出思念者和所在地,接着后四句叙写的内容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这是否是消极情绪的流露,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歌反复吟唱的章法
本诗三章不断转换字面和声韵,但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基本不变。他们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反复吟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五、精彩链接
鹊桥仙
秦观
授课人:
授课班级:九(13)班
授课时间:2014.3.13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的文学地位。
2、《诗经》的内容分类:风、雅、颂。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学习《关雎》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他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四、学习《蒹葭》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如果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看,诗写一个男子或女子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1、兴比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叠词
六、小结。
1、《沁园春 雪》是一首 词 (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 ,“雪” 是 题目 。
选自《毛泽东诗集》 ,作者毛泽东 是湖南湘潭人。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作者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郑愁予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3、《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4、《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法国浪漫主义浪漫主义 主义作家 雨果 。本文选自《雨果文集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哲学书简》、《形而上学论》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5、《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作者傅雷 。他是翻译家 、 文艺评论 家,翻译作品达34部。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6、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著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有《故乡》、《社戏》、《孔乙己》;他的散文诗集是《野草》 , 我们学过他的《雪》 ;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 》,学过的作品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出自他的《且介亭杂文 》。
7、《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 ,作者曹文轩。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8、《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法 国著名文学家 莫泊桑 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他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
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1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奖。
11、《短文两篇》中《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
《不求甚解》的作者是马南邨 ,原名邓拓, 当 代作家。
12、《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 小说。作者施耐庵 ,是 元末明初人。
“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 晁盖 、 吴用 等人夺取的经过。
13、《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 ,它是我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体 小说,描写了三国 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 政治和经济斗争。作者是罗贯中 ,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14、《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它是我国 清 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 知识分子 及官绅 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 ,清代 (朝代)小说家。
15、《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 、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 的兴衰史,反映了 封建社会晚期 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 ,名 霑 ,字 梦阮 ,号雪芹, 清代代小说家。
16、《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 , 西汉(朝代)著名的 史学家、文学 家。
17、《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 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18、《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 。作者 陈寿 ,晋朝人, 史学 家。所著《三国志》 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 魏 、蜀 、 吴 三国的历史。
19、《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三国 时著名 政治家、军事 家。本文文体表 。该文体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的一种文体。
20、《望江南》作者温庭筠,朝代 晚唐 ,他是花间词 派重要作家之一。
21、《渔家傲 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 北宋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2、《江城子 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3、《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朝 。
2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则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词风。
课外古诗词: 《观刈麦》(白居易) 《月夜》(刘方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陆游)《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九年级语文上诗经二首】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12-1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的教学反思12-25
九年级上语文作业本答案01-05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02-19
高塘岭镇中学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06-11
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07-19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09-07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06-1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古诗二首 浙教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