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精选8篇)

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1

1.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主要从诗人、诗句分析、内容理解和手法技巧。这个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是要求鉴赏诗歌的人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足够的文言知识储备,还能够对诗歌的发展与格式特点有一定了解。知人论世,这是文学中经常要做到。

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2

怎样读

在考纲中, 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

案例:

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

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

授课流程:

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

1.关注形象 (讲了3个问题: (1) 什么是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语言

3.表达技巧 (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

4.思想观点态度

二、练习

1.教师读题 (附: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3) 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

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

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 (1) 折残堤上柳,

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1) 分:料, 料想。

(1)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 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

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 语言质朴无华, 意蕴丰富, 感人至深。

(2) 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 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 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3) 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 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 两处写景, 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 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 , 吹笛人的思乡之情, 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 (或引起诗人共鸣) 。

(3) 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 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教师疏通诗意 (逐句分析, 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3.讲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 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

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 (或技巧) 往往仅仅是方法, 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

1.从题目入手:

“闻邻船吹笛”, 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

2.从形象入手:

讲清楚三个问题: (1) 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2) 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3.从表达技巧入手:

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情节结构, 抒情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 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 (正因为环境的安静, 才有了笛声的清晰) 。

修辞手法:比喻

情节结构:卒章显志 (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前两句写景或叙事, 后两句抒情)

怎样备考

诗歌鉴赏的备考, 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 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 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 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 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的例证, 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

1.修辞手法:比喻 (如霜的月光, 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夸张 (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 就是侧面写、间接写, 写想象中的, 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 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 从自己的角度想, 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 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 而从对方入手下笔, 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 后两句直抒胸臆。

(1)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 写的是情。

(2) 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 末句直抒胸臆, 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 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3) 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 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

(4) 虚实结合

培养规范答题

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 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 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 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浅析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3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相关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生活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显然,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第一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第二步,

标准。⑤不会在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轨道上迷失。

学生完成填空以后,对于分论点、举例论证、归纳论证等概念就会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学生就能明白论证段首先要有分论点,然后用一两句话阐释分论点,再举两到三个事例证明分论点,接着对事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照应分论点。由于所留空格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在填②③两空时必须仿照第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例写出来,从而避免了学生由于无话可说,一个事例写几百字导致文体不明的情况。

以上选择的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法论证的段落。同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法论证的段落让学生填空。段落的“完形填空”训练到位以后,就可以进行全篇的“完形填空”了,这样学生在“填空”中就能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比单纯地拿一篇范文给学生,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好得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合理安排结构”,同时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完形填空”作文法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结构”,让学生在考场上拿到高于起评分的分数,但对于学生“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完形填空”作文法比较适合在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使用。一旦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 篇4

(一)形象意境

写的什么(内容)是什么?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描摹诗歌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剖析作者思想(要答具体)。

【题例】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1,形象

【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③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理解三要点】①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②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③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展示诗歌的形象;

步骤二:概括形象具体特点;

步骤三:揭示作者情感,即形象的意义。【解题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③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1.意境

2.【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理解三要点】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三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题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②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分析语言类

【命题三形式】哪个词语是诗眼,为什么?诗中哪个词语是关键词,为什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前两问应该确立以语言赏析为核心的答题意识,因为优秀的诗词作品,其诗词语言常常是经诗人精心锤炼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1、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词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语言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二)思想内容类

【命题三形式】①请分析或评价诗歌(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②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③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理解三要点】①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明确构成诗歌内容的五个要素:写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深刻意义、塑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主题、流露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倾向。②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③不要“拔高”或“套用”,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三步骤】

指出诗歌塑造的形象 说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孕含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作答时,往往可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解题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表达技巧类

【命题三形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理解三要点】①明确表达技巧包括的三要素: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②明确三要素的具体内容,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屋言志;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白描,虚实结合,用典等;

修辞方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等。③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三: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或此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综合类

【命题形式】①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②某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③某联对前后诗句起了什么作用?

【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该词在诗中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二:该词对突出主旨起了什么作用。

步骤三: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③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模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等。【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东郊(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试题:②“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分)答案:②“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第四种: “为什么”(好、不好),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06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 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注意古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1.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不顾题目随意发挥,造成答非所问的后果。

2.先用规范、准确的术语回答,再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不要只答概念不作分析,空洞无物。

3.对比较宽泛的问题,如“写一段鉴赏文字”,“你更喜欢哪一首”等,应该力求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去评价,提供多角度的答案。

答题训练

1、《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指出表达技巧)。②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指出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1:2006年全国高考卷

(一)12题

竹石牡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认为这幅“竹石牡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4、2006年高考湖北卷14 题第2问。《暮春沪水送别》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入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5、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案要素:

选出+释义+表意+效果(艺术、结构)

6、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表达技巧题及解答

(06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答案】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篇5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

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它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下面,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以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历年中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指导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复习,点拨学生中考古诗词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赏析古诗词中词语和句子及如何鉴赏诗词语言和写法。

教学课时:

(课前活动:诗词接龙比赛)

明确中考方向

明确“诗词鉴赏”在中考中作为新题型出现及考点。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5、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技巧指导

(一)、节奏划分

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指名划分,交流划分方法。课件出示诗句练习。

明确技巧:

1、主谓分法。

2、上下句对应句提示。

原则:在遵循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少分。

基本内容、情感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一)名句赏析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这两句展现了诗人超凡的艺术思维。塞外荒漠,无边无际,以致烽火台升起的一股浓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九曲黄河,横亘大漠,红通通的落日挂在长河之上显得又大又圆。一“直”一“圆”,颇有意味:“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易引人伤感,一个“圆”字,却又带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以粗犷雄健的线条勾勒出塞外独特壮美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深远。难怪清人王国维曾称赞其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二)语言赏析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

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从关键词入手抓住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及作用,去品味赏析。

2、体会诗歌的遣词。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三方面来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

3、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抒写情怀。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

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

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

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写法赏析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例句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选词填空题答题技巧 篇7

1. 理解词义

英语单词就像构成房子的一块块砖头一样, 是构成句子的基础。而每个单词都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单词选错就会造成“牛头不对马嘴”、词不达意的后果。例如, 曾有学生这么做过:Take the brother once a day, you will be better soon.要先弄清方框里所给词的意思, 再联系句意, 对号入座, 才不至于闹出以上的笑话来。要做到这点, 平时词汇量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 理清所给词的其他形式

英文句子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用不同的词性, 而绝大部分的英语单词词性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构。例如:对应汉语“我”一词, 英语就有主格“I” (作句子的主语) 、宾格“me” (作句子的宾语) 。所以我们要先浏览方框里所给的词是什么词性, 理清该词的其他形式, 进一步弄清它们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介词分别有以下变化: (1) 名词:单数、复数、名词所有格、形容词 (例如:friend—friendly, peace—peace-ful) ; (2) 代词:主格、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以及不定代词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 (3) 数词:基数词、序数词、次词 (例如:two—twice) ; (4) 形容词/副词: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名词 (例如:windy—wind, sunny—sun) 、反义词 (例如:possible—impossible, luckily—unluckily) ; (5) 动词:时态、被动语态、do、to do、doing、done、名词 (例如:visit—visitor, play—player) 、反义词 (例如:like—dislike) ; (6) 介词:反义词 (例如:with—without, like—unlike) 。

3. 通读句子, 了解句子所缺词的词性

排列顺序题答题技巧 篇8

第一,抓住句子的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了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应当纵观材料,寻找要表达的主题。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抓住了句群的中心也就抓住了要害。句群的中心往往体现在一个关键句上,这一句可能放在开头,也可能放在句尾。

第二,联系前文和下文。这类考题很多时候是要求我们把一些句子插入一个大句子中,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前文,看看前文陈述的是什么,使所选的第一个句子与前文保持一致;还要看看后文写的是什么,使所选的最后一个句子也与后文保持一致。

第三,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在给定的一系列句子中,有些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必须连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可以先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两个句子,之后再确定其他的句子顺序,把这些分句确定了,整个句子的顺序也就确定了。

第四,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在某些分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这些词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推断它与另外一个句子的关系。这些词语可以是关联词语,也可以是暗示性的词。

第五,明确句子的结构特点。这也是做好这类题很好的方法,因为句子的表达肯定会有一定的层次,要么是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要么是总分总的形式,还可以是由远到近,或者由大到小,总之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我们只要把这些关系弄清楚,就会很准确地排列好句子的顺序。

第六,根据标点符号断定。标点符号是做好排列顺序题的最好的着力点之一。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能帮助我们非常直观、醒目地确定句子的前后关系。同时,根据标点还可以确定这个句子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如果是不完整的,它的后面就会有与之相联系的句子,特别是问号和叹号,这两个符号感情色彩强烈,这样的句子只要一读就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七,结合选项一一尝试。如果实在没有好的办法和思路,就可以按照给定的选项,按照给定的顺序选择最符合语感规范的一个进行衔接。有些句子没法衔接或者衔接不够紧密,基本上就可以排除。

实战训练: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②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辞藻装饰起来的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⑥华丽辞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③⑥①⑤④

C.③⑥①⑤②④ D.⑤②③④①⑥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上一篇:优秀青年主持词下一篇: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