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精选8篇)
【颁布单位】 市水利局
【颁布日期】 19961015
【实施日期】 19961015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 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 管理。
第三条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 度。
南京市水利局是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 统一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并按照《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履行职责。
市政公用部门负责城镇供水、城市节约用水、市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地质矿产部门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 理地下水资源,进行地下水的普查、勘探、监测、统计、分析和开发利用 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政机构的管理,完善水 政监察制度。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水事活动必须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发 放取水许可证的市政公用部门的检查监督。水政监察人员在依法查处违法 案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证据。
【章名】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五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 的考察和评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水资源考察和评价成果,作为编制水资源规划的依据。
第六条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调度,应当符合兴利和除害相结合 的原则,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等需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利用的项目,应当防止水资源污染和破坏,并经水 行政主管部门论证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兴建的灌溉、供水、发电等各类水工程用水,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水计划调度运用,出现严重旱情,应 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度安排用水。
在制定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水资源调查评价为重要 依据,避免盲目扩大供水规模。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控制城镇发展规模 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项目。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水源不 足地区,应当采取各种调水、蓄水措施,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依法科学 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开发利用地表水的各类水工程,建设单位 必须按照江河分级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 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与江河湖泊防洪有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 可行性报告中作出防洪评价,按分级管理权限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后,方可立项。
【章名】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 施,防治水资源污染,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 态环境。
水资源保护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 他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站网的建设,做 好水资源量、质的监测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开展水 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 不得向湖泊、河道等水域排污。确需在其范围内排污的,必须经过清污处理,符合排放标准,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向水体排污的单位和个人,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 报登记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和浓度的同时,应当抄送所在地水行政主管 部门。
第十四条 开采地下水,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年度计划可采 总量,并符合井点总体布局和取水层位的要求。
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禁止在 没有回灌措施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取水。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 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审批程序办理。防治水污 染设施的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 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章名】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十六条 本市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 门,依据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报市计划部门审批,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水的供求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约用水计划,并指导检查节约用水工作,推广节水 措施。
各用水单位必须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 水的利用率。
第十八条 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 水许可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前,按规定提出取水 许可预申请。
第二十条 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供建设项目立项使用。
预申请的有效期为一年,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建设项目未立项,又未 重新办理预申请的,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失效。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持设计任务书等有关 批准文件和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有关文件,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取水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取水许可申请书;
(二)取水许可申请所依据的有关文件;
(三)取水许可申请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 他文件。
第二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其职权,负责下列河道的取水许可 审批和发证:
(一)长江南京段、马汊河(小头李——长江口)和新老秦淮河(东 山桥以下);
(二)滁河、新老秦淮河(东山桥以上,包括句容河、溧水河)、水 阳江、固城湖、石臼湖、县际边界河段以及大中型水库;
(三)城区河道;
(四)其他河道。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限额以内的取 水和第(三)项取水的审批和发证;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限额 以上的取水,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 证。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一款第(二)项限额以内的取水和第(四)项取水的审批和发证;第一款第(二)项限额以上的取水,经县水行政主 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发证。
上述第二款、第三款所称的限额,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四条 对城镇地下水的取水审批和管理,按照《条例》第二十 四条的规定执行。
在县、乡镇取用地下水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限额以内的取水许 可审批和发证;限额以上的,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水行政主 管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审批和发证。具体限额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 可申请之日起6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对急需取水的,应当在30 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需要经地质矿产部门审核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取水申请,地质 矿产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许可申请之日起30日内送出审核意见,对急需 取水的,应当在15日内送出审核意见。
取水许可申请引起争议或者诉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待争议或者 诉讼终止后,重新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取水许可申请经批准后,取水工程方可施工; 工程竣工后,经审批部门验收合格,发放取水许可证,建设单位方可按规 定取水。
第二十七条 地下水取水许可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 门批准,并发给凿井许可证后,取水单位方可凿井,凿井施工作业必须由 持有合格的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担,井成后经审批部门测定,核定取水 量,发给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持证人不得转让取水许可证、不得擅自更改取水用途、不得右法转售依照取水许可证取得的水、不得变更取水地点。
第二十九条 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地表水取水许可不得超过3年,地 下水取水许可不得超过2年。需要延长取水期限的,持证人应当在取水许 可期满90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原发证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 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三十条 持证人应当在开始取水前向发证部门报送本年度用水计划,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发证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用水计划,在每年1月 31日前向发证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用水总结和计量装置的率定等资料;取 用地下水的,应当将年度用水计划和总结同时抄报地质矿产部门。
第三十一条 持证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用水计量装置并按规定填 报取水报表。超过规定期限未安装计量装置的,按水文测验规范或者取水 设备额定流量满负荷连续运行计算水量。
第三十二条 对利用水工程或者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地表、地下取 水的,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灌溉取水,暂不征收水资源费;不需申请取水 许可的,免征水资源费。
水资源费由发放取水许可证的部门负责征收。所收水资源费一律缴同 级财政部门专户存储,专款用于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水政监 察等项开支,严禁挪作他用。
第三十三条 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冲 污水费。
第三十四条 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的征收标准,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按月征收,取水单位应当在收到缴 费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缴清,逾期不缴或者欠缴的,按日征收1‰的滞 纳金。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征收的水资源费和冲污水费的10%,上 缴给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第三十六条 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 的水事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 三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章名】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 者市政公用部门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 准,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按规定取水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装置计量设施的;
(三)拒绝提供取水量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或者提供假资料的;
(四)拒不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门作出的取水量核减 或者限制决定的;
(五)将依照取水许可证取得的水,非法转售的。
第三十八条 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 部门责令停止取水。
第三十九条 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政公用部 门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取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 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条例》第三
十一、第三十二条规定的 行为之一的,按照《条例》第三
十一、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 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 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 行。
第四十三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 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取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 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按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章名】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水利局负责解释。
当前, 全国各地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紧锣密鼓、如火如荼, 部分发达省份或重点城市已初步完成“一张图”系统和以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的建设。南京市自2010年开展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以来, 已完成了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和核心数据库一期建设工作, 并已投入应用, 大大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市的4大类专题数据, 分别为底图专题、土地专题、地质环境专题、矿产资源专题;进一步细分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执法巡查、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储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矿产资源等20余个小类、50余个数据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数据量大、结构复杂, 如何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管理, 直接影响着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国土资源“一张图”工作模式下规范的数据管理, 对促进国土资源“一张图”的发展、更好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市为例, 就国土资源“一张图”工作模式下如何有效进行数据汇交、管理、更新, 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应用和服务机制展开论述, 为解决当前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效率低下、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2 当前工作存在的不足
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是在地籍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坚持地籍数据生产和使用“五统一”基础上, 也在逐步规范地建设其他子类数据库。整个数据库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以地籍数据建库为借鉴, 以点带面、分步建设、逐步实施, 但在数据汇交、更新及利用环节仍存在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数据标准缺乏, 数据格式多样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建库初期, 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不一, 部分行业以图管地的业务办理模式没有完全建立, 业务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水平偏低, 业务工作中的数据支撑力度不够, 部门内低水平的系统重复开发, 标准不一或者根本就未建立;其次受制于信息化认识水平, 各部门缺乏对“数据标准”的深入理解, 很难体会到数据标准对数据建库及后续数据管理的真正作用;再者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 为什么要做一个系统、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满足什么样的需求、社会经济效益到底如何, 在开始时并未考虑周全, 没有时间充分考虑更详细的“现实需求”和系统的标准化。而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本身时间紧、任务繁杂、目标考核严峻, 只有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 发现数据已经成为孤岛、格式多种多样时才意识到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2.2 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管理意识落后
首先, 国土资源“一张图”在南京市国土管理中的深入开展和应用, 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各分局近年来也在不断充实和优化信息化队伍, 新增不少数据管理和维护人员。但新到岗人员数据掌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且缺少培训和实践, 数据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的推进。
其次, 当前地籍测绘等数据采集工作率先采用GIS、GPS、RS等技术体系, 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已由传统的手工、图件操作方式转向更加专业GIS处理及数据库管理, 部分地区数据管理手段仍旧比较落后, 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与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 导致大量数据分散, 仍由业务部门各自管理, 数据的收集、汇交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相当部分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还没有整合到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中。
此外, 近些年来南京市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在带动周边区域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相关区域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但相对偏远的地区仍然固守旧有的数据管理和应用习惯, 各地区对国土资源“一张图”的需求不均, 造就了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不同步, 部分地区在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 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 传统的思想观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 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的紧迫感不强, 对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明确目标, 主观能动性相对拖后。
2.3 数据管理机制不健全, 规范化管理缺乏保障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成果来源于各级部门的土地调查、业务分析和统计,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各级土地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理机制, 并没有充分应用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成果来开展业务工作, 尤其是在土地整理和卫片执法工作、征地报批、土地供应等“批供用补查”各项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一张图”的作用, 从而造成各类土地业务的信息系统与数据无法科学整合, 使得集中存放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与土地征收、土地整理、土地供应、卫片执法的有关资料相互脱节, 形成了数据使用过程中的混乱现象。同时, 受业务数据独自管理的局限, 各类建设用地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数据汇交、更新不及时, 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和管理机制, 造成不必要的数据冗余和信息使用不畅。
3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 其实质是加强国土资源数据管理, 规范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更新、汇交、保管和利用工作, 提高国土资源数据的应用水平, 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覆盖全市国土资源规划、调查、评价、监测的管理与应用一体化的数据管理体系。
3.1 建立全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中统一管理机制, 保证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 各地国土资源数据主管部门应明确分工和职责, 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管理办法, 明确数据库的运行、维护、升级、改造、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长效管理机制。
南京市自2010年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数据库以来, 在南京市主城六区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获取数据、集中管理数据的方法。根据主城六区建库过程的经验, 制定了南京市国土资源数据集中管理办法, 首次明确了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接收、检查、入库及保管等技术工作, 各业务主管部门统筹数据的生产、负责数据的更新、实施数据的统一汇交, 形成了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中统一管理机制, 为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3.2 明确数据生产标准, 建立数据汇交机制, 规范数据来源
南京市在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建设初期, 首先开展的是数据标准的修订, 先后完成了地形数据库、建设用地数据库、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三个数据库标准的修订, 为全市范围内的数据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 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汇交管理办法, 明确数据的汇交内容、汇交方式、汇交流程、分工、汇交要求等内容, 规范数据汇交工作, 保证汇交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确立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对各类数据的接收、集成等统一管理。
依据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汇交办法,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各部门、各分局按照颁发数据管理办法的要求, 将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形成的各类国土资源基础和专题数字化成果数据及履行业务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和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合同约定形成的国土资源数字化成果数据, 通过各种数据汇交方式及时向市局汇交, 有效保证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完整性。
3.3 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保障数据现势性
为保证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现势性、连续性、可对比性, 南京市通过规范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更新技术要求, 建立数据更新管理办法, 明确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内容、方式和技术要求, 在技术和网络安全允许的条件下, 以自动更新和实时更新的方式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更新。
同时, 按照“谁生产, 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更新责任单位、更新内容、更新周期和更新方式, 建立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与数据更新单位之间的数据更新与同步机制, 包含以下几类数据的更新:
基础层数据更新, 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更新周期长, 全市采用修编或购买的方式按年度统一更新, 遥感影像数据以国家下发年度变更调查影像为准, 统一更新。
专业层数据更新, 这是由相关的业务处室负责。规划部门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的更新工作;地籍部门负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更新;矿政部门负责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的更新地质灾害等数据的更新等。
管理层数据更新, 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国探矿权、采矿权数据等业务管理数据的变更则在日常业务审批过程中动态更新。从技术上讲, 各业务处室、分局既是业务管理部门, 也是数据更新部门。
3.4 建立数据应用和服务机制, 发挥数据保障作用
任何技术只有应用才有发展, 国土资源“一张图”的发展就是靠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应用来推动。南京市通过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应用与服务管理办法, 明确数据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规范数据服务调用接口和调用技术要求, 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调用需求,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一张图”国土资源权威数据在管理决策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 数据的应用和服务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数据问题收集必不可少, 从分析中判断发展趋势, 得出结论, 要从问题中摸索前进, 给出更合理的应用和服务方式, 以新的应用需求促进数据的规范管理, 只有更全面、更精准的数据才能实现精细的管理和全面的服务。
其次,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市局—区分局—国土所”三级办公网络, 建立网络化的数据应用机制, 加强局系统内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整合到各业务专项系统中, 同时也可以通过业务系统的运行为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提供更新来源。例如, 土地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和土地执法过程中采集的变化地块, 土地审批、登记过程中的勘测定界成果都是国土资源“一张图”成果的重要更新依据。
此外,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应用范围也要一步步拓展。数据成果应不仅用于农村土地登记、年度土地统计、土地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等传统土地管理方面, 还要应用到城市规划、公共地理信息产品服务方面上去。南京市先后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签订了国土资源“一张图”共享协议, 为地税局征收土地使用税、公安局“平安南京”基础地理服务平台建设、房产局房屋数据库建设和我市信息中心“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了最为现势的土地数据, 为南京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点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提高了全市国土资源领域地理信息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大大推动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以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3.5 加强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的监督体系建设, 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加强监督和管理, 是推动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的有效催化剂。南京市通过在系统内实行目标责任制, “数据管理员”制度, 考核评估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首先, 建立目标责任制, 出台年度《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一张图工程及信息化工作要点》等文件, 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汇交等工作以年度目标任务的形式制定并分解开来, 并交由业务处室、分局责任人亲自负责。
其次, 全系统各分局设立“数据管理员”制度, 采用应用指导、进度通报等多种培训制度, 定期召集各处室、事业单位与分局业务及技术骨干, 展开“数据管理员”培训, 深入推进各分局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
最后, 引入国土资源“一张图”考核评估机制, 依托国土资源“一张图”作为业务运行、数据统计、监察监控、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把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汇交和应用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结合季度总结、年度工作总结对应用情况定期评估、考核、通报, 对数据汇交和应用不力的部门责任人进行督查, 以考评促应用, 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
4 总结和展望
南京市自2010年以来, 在原有信息化成果的基础上, 立足于数据库、工作机制建设, 启动了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构建了“城乡一体, 集中统管”的数据管理模式。一是解决了市区两级数据标准执行不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瓶颈问题;二是大幅提升了数据共享能力, 减少了数据冗余、消除了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及重复建设现象, 从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城乡数据的管理差异, 提高了全市数据应急抗灾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建立了数据建库、更新发布和应用的数据统一管理模式。将数据的采集、编辑、检查、更新、共享等过程有效整合, 大幅提升了数据的建库速度和管理效率, 将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同时, 我们也意识到,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的业务管理过程,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不仅仅是数据的集中管理, 更是反映业务规则和关系的梳理。如何在现有数据基础上, 打破业务边界, 梳理各数据间的衔接, 是下一阶段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从横向上, 要考虑“批、供、用、补、查”各类数据之间的联系, 实现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充分共享;从纵向上, 要围绕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进一步整合市、区、所各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的主要业务系统, 规范业务关系和数据逻辑机构, 建立上下级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机制, 实现业务数据的协同与上下联动。
摘要:文章以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为例, 概述了通过明确数据生产和汇交标准, 建立数据更新和应用机制, 最终实现全市数据由分散管理到集中统管的转变, 为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规范管理、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加快数据共享、扩宽数据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汇交,更新,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EB/OL].www.chinalawedu.com, 2010-9-10/2014-04-13.
[2]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EB/OL].wenku.baidu.com/view, 2010-04/2014-04-13.
[3]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管理办法[EB/OL].www.jsmlr.gov.cn/x...397.html, 2013-09-18/2014-04-15.
[4]姜栋, 张炳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1.
[5]杨建强, 任为德.IRP的基础工作——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7) .
[6]邢立强.数据标准化框架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12 (12) .
关键词:南京市;观赏桃;品种资源;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S662.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190—04
早在《诗经》中就记载有关于桃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足见人们对桃的喜爱。桃(Amygdalus persica L.)为蔷薇科桃属落叶小乔木,根据实际用途可分为果桃、花桃,因为果桃的花也很漂亮,因此在园林中最早应用的是果桃。由于实用价值和栽培目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果桃、花桃在形态特征上,特别是在花与果的颜色、大小及花的结构、果肉质地与味道等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目前园林中的桃品种虽然很多,但是种植比较杂乱,有些品种遭到破坏和损失,因此亟需对现有桃花品种资源加以调查、整理、分类、保存,使优良品种得到应用和推广,为培育新品种提供相应材料。
本研究对南京市现有的主要观赏桃品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对主要的品种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目前在南京市园林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观赏桃的选择、品种配置等诸多问题提供参考。
1调查方法与依据
1.1调查方法、地点
在查阅文献资料、熟悉不同品种观赏桃的特征特性前提下,采取先普查后重点观察的方法:首先,在花期对紫金山、栖霞山、绿博园、玄武湖、情侣园、总统府、白马公园、小桃园、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地的观赏桃品种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然后对品种资源较集中的白马公园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与观赏有关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花的形态、颜色、重瓣性等,还包括枝姿、叶色等性状。
1.2调查依据
按照胡东燕教授制定的桃花品种性状登记表的标准登记桃花品种的性状特征,并依据《观赏桃》中记载的观赏桃分类系统,对所调查的主要观赏桃品种进行系统分类。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自然条件
南京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3℃,无霜期为237 d。岳海燕等研究表明,南京市冬季湿冷,最低温度可达-8℃,日相对湿度在70%以上;夏季日气温最高可达40℃,日相对湿度在8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的“火炉”城市。南京市年平均降水117 d,年均降水量1034.0 mm,属于湿润地区。每年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市进入梅雨季节;梅雨过后,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此外,南京市地形复杂,低山、丘岗和谷地平原相間分布。王辉等调查表明,南京市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水耕人为土)、黄棕壤(铁质湿润淋溶土)、潮土(淡色潮湿雏形土)、沼泽土(有机正常潜育土)、红壤(简育湿润富铁土)、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石灰岩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等。
2.2主要观赏桃品种资源与分布
经调查,南京市现有的主要观赏桃品种约22种,白马公园、小桃园是南京市桃品种最为丰富的景区,主要品种及其分布见表1。从本调查结果看,在调查的10个样地中,出现最多的品种是单粉、碧桃,其次是紫叶桃;晚白桃、二色桃、粉紫台阁、五宝桃均只出现在白马公园;菊花桃、绯桃、绛桃、单粉垂枝等均只出现在其中2~3个样地。可见南京市园林中应用观赏桃造景时大量选择了单粉、碧桃和紫叶桃,而极少考虑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如五宝桃、单粉垂枝等。
2.3主要观赏桃品种的形态特征
观赏桃根据枝型可分为直枝型、寿星型、帚型、垂枝型、龙游型;根据花色可分为白色、红色、粉色、复色;根据花型可分为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菊花型、铃型。南京市现有的观赏桃品种观赏性状丰富,有3种枝型(直枝桃17个、寿星桃3个、垂枝型2个),5种花型(单瓣型、梅花型、牡丹型、月季型、菊花型),复瓣品种11个,重瓣品种8个,详见表2。
2.4观赏桃品种分类检索表
桃品种分类最主要的依据是形态学方面的特征。张秀英在对桃花品种调查的基础上,经多次的调整和完善,将桃花品种分为2系、5类、16型,且这一分类系统得到了后续研究者的认同和佐证。胡东燕在对中国及日本部分地区桃花品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将桃花品种分为2系、5组、11型。根据最新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定和要求,取消了原来桃花品种分类中山桃花系和真桃花系的划分,将桃花品种直接分为6类,即山碧桃类、垂枝桃类、帚桃类、直枝桃类、寿星桃类、曲枝桃类。总之,种系、枝型及花型是桃分类系统的3个主要分类依据。南京市主要观赏桃品种分类如下:
3南京市主要观赏桃品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3.1城市美化
3.1.1水邊的配置 园林中的各种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还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增加了水体的美感。
观赏桃可用作水边植物,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南京市,常植垂柳于水边,配以碧桃、迎春等。如玄武湖上以桃、柳间植水滨,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烂漫芳菲、花团锦簇,且柳叶新发,枝条纤细、树影婆娑,相得益彰。“桃红柳绿”已成为园林春季景观中的经典搭配手法,但这一造景形式用得过于频繁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且树种稍嫌单调。可从2个方面人手,改善这略显单调的景观:(1)保留“间株杨柳间株桃”的传统配置形式,以观赏桃的花色、花型、花期等为选择依据,应用具有不同观赏特性的观赏桃品种,形成具有不同韵味的景观,如不同花色的桃花相互搭配更能够相互映衬,体现春意盎然的意境;(2)丰富植物种类,增加观花、观果灌木及地被,来烘托点缀“桃红柳绿”这一经典景观,如云南黄素馨柔韧的枝条与垂柳轻抚水面,可为水景增添一丝柔媚;紫薇与桃花配植可弥补桃花观赏期较短的缺点,保证水岸边三季有花可观。需要注意的是,因观赏桃怕水湿,其在与水体配置时,应植于较高且干燥处。
nlc202309031608
3.1.2道路的配置 (1)城市道路。道路以“线”的形式,贯穿于整个城市中,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道路绿地中,桃的应用可谓历史悠久。《吕氏春秋》中提到:“子产相郑,桃李垂于街”,足见周代就用桃作行道树了。已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南京市老城区人行道绿化带中,碧桃或丛植或与其他植物交替种植来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寿星桃较低矮,不会影响路面交通,且其着花紧密,观赏价值高,是道路分车绿带中良好的绿化植物。如寿红、寿粉、寿白三五成群,或某种寿星桃与木槿、紫薇等搭配种植,均能丰富道路分车绿带的景观。
(2)园林道路。园林道路(简称园路)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园林的脉络,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起着交通、导游、构景的作用。如南京市小桃园的园路植物配置以观赏桃为主,其平坦的主路采用规则式种植,以香樟、银杏等作为上层大乔木,以碧桃、寿桃等观赏桃及紫薇、紫叶李等作为中层小乔木,以红花檵木、女贞等作为下层花灌木,以麦冬、吉祥草作为地被,如此復合层次的搭配,丰富了道路景观;而蜿蜒曲折的支路,以自然式配置为主,白碧桃、红碧桃、绛桃、绯桃等各种观赏桃争奇斗艳,配植桂花、金丝桃、海桐等,游人春赏桃花之明艳,夏观金丝桃之灿烂,秋闻桂花之香郁,冬叹海桐之葱绿,四季有景可观,游人置身于其中可享受这如诗如画的意境。
3.1.3建筑周边的配置 植物与建筑配置,可以使园林建筑主题更突出,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赋予建筑物以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也完善了建筑物的功能,如导游、隐蔽、隔离等。在南京市挹江门城墙前,春有碧桃、寿星桃争奇斗艳,夏有紫薇百日红艳,秋有爬山虎、鸡爪槭红红火火,冬有女贞青翠欲滴,四季之景增添了城墙的美感,使其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观赏桃与建筑周边的配置最为常见的是零星地散植于机关、家庭庭院。古今中外,庭院的布置几乎都离不开桃红柳绿,在庭院一角散植不同品种的观赏桃,可选红白相间,相映成趣。南京市宋都美域锦园内某一角以1座方亭和自然式叠水为构图中心,四周散植着垂柳和紫叶桃,从留出的透景线可观亭的北面一丛丛风姿绰约的孝顺竹,可赏亭的南面三五成群的碧桃及配植的鸡爪槭和红叶石楠,“四季交替、春华秋实”已成为该方亭四周之景的一大特色。
3.1.4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桃花可作为单一或组合配植营造花墙、花山甚至花海来丰富园林植物景观,如南京市小桃园的桃花坞,成群的各色观赏桃下配植成片的黑心菊,修剪整齐的小蜡和红花檵木组成的图案点缀其中,游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桃花世界。桃花也可与多种植物相配植,营造出格调不同、色彩鲜亮的绚丽春色景观。最为著名的传统栽植方式是桃柳组合,这一搭配利用桃花花期与柳树展叶期大致同时的特点,产生物候现象重叠之美,如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两岸的“桃红柳绿”;桃李同栽,有桃李满天下之意,如一些庭院的“桃李满园”;“竹外桃花三两枝”,富含诗情画意,如南京市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营造出了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
3.2专类园
专类园是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观赏植物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观赏桃的变种、品種繁多并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宜集中于一园专门展示。我国目前的桃花专类园通常是以植物园的专类植物收集区、园的形式,或以风景名胜区、公园的桃园、桃花谷、桃花山的形式出现。目前南京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桃花专类园是南京白马公园,据不完全统计,白马公园已种植观赏桃约20个品种近万株,种植规模、数量及观赏价值均居南京城区桃林之首。
3.3盆栽与盆景
观赏桃以其树干性弱、树冠开张、幼龄树生长旺、开花结果早等特点适宜盆栽培养。盆栽桃花宜选择植株矮小、节问较短、树冠紧凑、株形优美的观赏桃花品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寿星桃。此外,碧桃、菊花桃等品种也是盆栽桃花的优良品种。观赏桃盆景是将桃树栽培技术与传统造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赏花品果,而且经过冬季催花,春节开花。观赏桃花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斜干式、临水式、双干式、丛林式、露根式、悬崖式等,有独枝悬崖型、龙曲型、双枝鹿角型、三枝杯状型、分层开心型、垂柳型等造型。胡忠惠等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观赏桃盆景培育技术,可使桃花盆景尽早批量上市,形成规模化生产。
自古以来,色泽艳丽的桃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桃花素有吉祥之花、幸运之花的美誉。目前南京市盆栽桃花及桃花盆景常用于年宵花卉的展览销售或用于装饰酒店大堂、点缀会场等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庭院、道路、公共绿地等室外绿化。
3.4切花与插花
桃切花属于木本切花,是东方式插花的主要材料,其枝条养分充足、花朵密集、开花集中,易于造型和搭配,观赏效果好。桃花作为折枝瓶插的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来切花催花技术也广为应用。已有学者研究记载,桃花切枝瓶插催花主要与桃花品种和着花密度有一定关系,例如早花品种绛桃,需冷量较低,着花密度中等,催花相对容易,又能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此外,桃花的切枝催花还可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可将剪弃的枝条插于瓶中,用于室内美化。
4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分类意识不强,缺乏专类苗圃。观赏桃品种丰富,多数苗木商甚至是园林绿化技术员不能进行区分,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品种混乱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观赏桃品种分类的知识普及,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观赏桃多与其他苗木混植于苗圃中,管理较粗放,桃花苗木品质较低。观赏桃专类苗圃的建立,有利于对观赏桃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如对其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从而提高观赏桃苗木质量。
(2)早、晚花品种较少,花期相对一致。南京市现有观赏桃品种虽然比较丰富,但花期相对一致,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造成桃花整体观赏期较短。湖南省常德地区3月上中旬的早花品种黄金美丽、迎春和北京地区4月中下旬开花的晚花品种京舞子、黛玉垂枝等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多引种栽培诸如此类的早花、晚花品种,合理地组合搭配,以延长观赏桃的整体花期。
(3)品种应用较单一,景观相对单调。南京市白马公园、小桃园及栖霞山桃花涧观赏桃品种丰富,桃花景观美不胜收,但其他如玄武湖、绿博园、居住区等地的观赏桃造景仅大量应用碧桃、紫叶桃,多数景观重复而单调。因此,观赏桃在南京市园林应用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各景点在应用观赏桃时,应考虑各品种的花色、花型、花期等观赏特性进行选择搭配,从而丰富桃花景观,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4)养护管理欠佳,病害较为严重。小桃园某支路两旁三三两两栽植的碧桃,其枝条细弱、树冠狭窄、树型矮小,严重影响了道路景观;白马公园一角多数观赏桃患有流胶病,降低了其本身的观赏价值。因此,需要加强观赏桃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桃穿孔病、桃炭疽病、桃流胶病、蚜虫、红蜘蛛是桃花的最为常见的病虫害),以确保观赏桃较高的观赏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33号)
《<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03年7月29日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王岐山
二00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实施《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森林、林木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生态公益林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市级公益林。
国家公益林的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市级公益林的范围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商品林的范围由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和本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认定,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三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条例》办理林木、林地权属登记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 因扑救森林火灾、防洪抢险、防治检疫性森林病虫害等紧急情况需要采伐林木的,组织抢险的单位或者部门应当自紧急情况结束之日起30日内,将采伐林木的情况报告当地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应当符合《森林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并提交工程建设批准文件、林地现状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补偿协议、绿化方案等资料。
因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需提交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本市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和规划选址应当符合林业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在办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林木。
第七条 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非规划林地新造的用材林,林木所有者申请采伐利用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采伐手续。
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耕地上种植的经济林,林木所有者可以自主采伐、移植。
第八条 因工程建设或者其它原因需要移植林木的,移植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照有关技术规范编制移植方案,并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木移植审批手续。
第九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市木材经营加工的原料进行监督管理。
木材(含外省市在本市的落地材)运出本市的,应当办理出省木材运输证和植物检疫证。
本条所称木材包括原木、锯材、竹材、木片和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半成品。
第十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一级、二级防火区组织一百人以上大型群众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在活动举办日15日前将防火方案报举办地的区、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审批。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在收到主办单位防火方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十一条 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保护森林资源方案。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和育林费征收工作的管理,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和育林费应当专项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第十三条 工程建设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采伐林木的,按下列标准给予补偿:
(一)特种用途林、防护林按木材价值3倍计算;
(二)用材林、薪炭林按木材价值2.5倍计算;
(三)经济林以前3年平均产值为基数,鲜果按5至6倍计价,干果按7至8倍计价,有材值的另加材值计价;未形成产量的,按实际投入计算。
工程建设占用或者征用苗圃地的,苗木的补偿标准按市场价格计算。
第十四条 盗伐、毁坏林木,造成林木损失的,赔偿金额依照前条规定的标准计算。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组织大型群众活动未采取防火措施或者未按批准的方案采取防火措施,尚未造成森林火灾的,由举办地的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组织大型群众活动造成森林火灾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经市或者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按非法改变用途林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十七条 《条例》第四十七条所称的“情节严重”是指未经批准移植100株以上的林木。
第十八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损失鉴定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公布的具有林业调查设计资质的中介组织承担。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公布的具有森林资源评估资质的组织承担。
第十九条 本市木材价值的计算方法,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木材材积,依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标准计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保护,适用本条例。城市地表水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机制,保障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辖区内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水资源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保护优先、综合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污染的原则,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六条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应当符合法律、法规 的规定。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第二章地表水资源保护
第八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水资源保护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管辖权限对辖区内河道、湖泊等水域拟定水功能区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应当向社会公告。
水功能区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由原拟定机关按照规定程序报请批准。
第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水功能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水质保护目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擅自移动水功能区标志。
第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取水、入河排污口设置以及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等行政许可事项,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
第十一条 在水功能区从事工程建设以及养殖、旅游、水上运动、餐饮等开发利用活动的,不得影响本水功能区及相邻水功能区的水域使用功能,不得降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的水质。在暂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进行开发利用活动的,不得影响相邻水域已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使用功能。
第十二条 在河道、湖泊等水域进行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应当符合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的相关要求,科学安排水工程的建筑结构,合理使用建筑材料,保持水体自然形态和水生态系统,维护水体自净能力。
对淤积严重或者富营养化的河道、湖泊等水域,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清淤疏浚,采取有利于净化水体的工程、生物治理措施。
第十三条 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港口、码头、桥梁、船台、输变电工程、隧道等工程建设项目,其施工作业、弃置施工废弃物的位置和方式应当在工程建设施工方案中明确。需要改变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第十四条 直接从河道、湖泊等水域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外,应当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本市取水许可实行分级审批。具体权限由市人民政府依法确定、公布。第十五条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扩建码头、砂场、船厂、水上加油站等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
(三)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四)在滩地和岸坡堆放、存储、填埋,或者向水体倾倒废渣、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
(五)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在一级保护区内,除禁止前款规定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从事采矿、采石(砂)、取土以及爆破等活动;
(二)使用炸药、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捕杀水生动物;
(三)设置畜禽养殖场或者在水体放养畜禽;
(四)从事运动、旅游、娱乐、餐饮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源的水上经营活动;
(五)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整治方案,限期清除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以及陆域范围内的主要污染源,控制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开发利用活动。被责令限期整改的排污口设置单位和污染物排放单位不得拒绝、拖延。
经批准的排污口整治方案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十七条 取水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已设置的取水口不符合水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应当限期调整。
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厂取水口应当设置在饮用水源地范围内。已设置的集中式饮用水水厂取水口因河床发生变化影响取水或者水质长期未能达标的,应当及时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整取水口,经批准后对取水口位置予以调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厂调整取水口还应当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第十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调水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兴建蓄水、保水工程,科学安排对农村河道、湖泊等水域的综合整治,畅通水流,改善水质。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不符合饮用水要求的饮用水源地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第十九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用水定额管理,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鼓励节水技术的研究,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产品,提高节水水平。在丘陵山区等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工业用水应当推广循环用水,降低耗水量,提高水的重复
利用率;农业用水应当推广节水灌溉方法,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生活用水应当推广节水型器具。
鼓励各行业使用中水,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装置。第三章地下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条 开采地下水应当坚持总量控制、优化利用、分层取水,并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中确定的可采总量、井点布局、取水层位的要求,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
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指标和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地表水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除符合水资源保护规划且对水温、水质有特殊需求的开发利用活动外,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新的地下水取水许可。
第二十二条 开采地下水应当按照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单元和自然分层规律,做好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止水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混采,不得将矿泉水、地热水与普通地下水混采。
第二十三条 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外,应当依法申请取水许可。
需要取用矿泉水、地热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按照取水许可规定的要求取水。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控制开采矿泉水、地热水以及与其相关的普通地下水资源。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取水计划取水。
地下水位明显低于水资源保护规划规定的地下控制水位时,所在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计划核减意见,经依法批准后,由所在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计划进行核减。在地下水位未恢复到正常水位前,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办理新的地下水取水许可。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废井排放或者倾倒污水、垃圾、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报废、闲置或者施工未成的深井,深井所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封、填处理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深井实施封、填的监督。第四章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六条 在河道、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可能影响渔业资源、渔业生态环境或者农业灌溉水环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征求农林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对建设单位设置入河排污口申请提出意见。建设单位未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口设置意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审查许可设置排污口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许可的地点和方式等要求设置排污口及排放污染物,并采取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第二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排污量削减计划下达到排污单位,并负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监督单位达标排放。水行政主管部门监测发现该水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域纳污能力或者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时,应当及时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新的排污许可证,并应当限期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二十八条 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污水管网等配套建设,逐步将污水引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城镇污水已经通过管网引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区,市政公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排污口设置单位限期废除原通向自然水体的排污口。城市新区以及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应当建设污水管网并实行雨污分流。
第二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加强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保护内河水域环境。
船舶应当采取防溢、防渗、防漏等安全措施,防止对水体的污染。
禁止船舶向内河水域排放废油、残油、货物残渣和船舶垃圾,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和船舶污染物。
禁止船舶向旅游风景区、取水口水域、水库等依法需要特别保护的水域排放含油污水、压载水、洗舱水和生活污水。
第三十条 农林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免费组织培训、发放期刊等方式指导农业生产者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治理和利用,逐步实现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置,减少农村水体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备用水源的规划和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当饮用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者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辖区内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水质保护情况等有关水资源保护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有关水资源保护的下列监督职责:
(一)检查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的实施情况;
(二)监督检查取水单位和个人遵守取水许可制度的情况;
(三)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入河排污口设置前置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等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
(四)监督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执行情况;
(五)监测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水位的动态情况,并进行水质评价;
(六)掌握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执行情况,并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监督职责。
第三十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做好相关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对水环境的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测;
(二)市政公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用水、排水和节水的监督管理,对城市供水水质以及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水质、水量进行定期监测;
(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热水、矿泉水勘查、开采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四)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对饮用水水源的卫生状况进行定期监测。
第三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市政公用、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水质监测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水资源监测档案,共享有关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资料,监测结果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向社会统一公布。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动态监测,逐步实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水资源的监督性监测不得收费。
第三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水功能区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水质不达标,或者出现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等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发现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物超标或者受到污染源威胁的,还应当及时通知取水单位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向同级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 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水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编制水资源公报,定期公告上一水资源水质水量、开发利用和废水、污水排放等情况。
第三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市政公用、卫生、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认真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责,严格监管,及时受理投诉、举报,依法查处破坏或者污染水资源的违法行为。发现涉及其他部门执法管辖范围的违法行为时,应当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查处并反馈处理情况。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水量、水位监测的,或者对监督性监测收取费用的;
(三)发现破坏或者污染水资源的违法行为或者接到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水污染事故或者隐患,未依法履行报告、通报或者通知职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擅自移动水功能区标志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按照损毁程度责令赔偿,并可以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水功能区从事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开发利用活动,对水域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依法对开发利用单位的取水计划予以限制。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市、区(县)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的,由市、区(县)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进行混采,或者将矿泉水、地热水与普通地下水混采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按照情节轻重,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许可要求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情节
轻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定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质量标准的特定区域。
水功能区划,是指水功能区划分工作的成果,其内容应当包括水功能区名称、范围、水质现状、功能要求及保护目标等。
中水,是指废水、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退水,是指各种污水、雨水和废水等向江河、湖库、渠道等水体排放的行为。止水,是指为了确保地下水分层开采,所采取的防止各种不同类型地下水之间混合开采、串通开采的成井技术措施。
北京位于全国严重缺水地区,按照联合国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缺乏更为严重,长期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地表、地下水环境恶化、战略储备水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通过北京市近年来出台的一些节水政策,人均用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北京市水资源问题任然迫在眉睫。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曾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手段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通过的主要手段是将北京建设成节水型城市,这是最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我们应该采取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用水需求管理。用水需求管理旨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控制用水需求增长速度,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促进用水主体节约用水,改变水资源管理模式,使水资源管理由以供给管理为主的节水效率型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1继续推行用水定额核算,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实行用水计量、计划供水、定额核算、总量控制、超计划加价;2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3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改进用水工艺和流程,提高谁用效率,减少用水无效损耗,社会单位做好“节水优先”的表率;4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体系,用经济手段调动全社会的节水积极性。
2.积极适度的开发各种水源。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使在加强用水需求管理的条件下,依靠当地现有水源也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必须合理的开发新的途径。一是根据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积极实施跨流域和跨省区调水,弥补水资源不足;二是积极开发洪水、雨水,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弥补地下水的透支;三是努力开发污水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排污。
3.强城市节水。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非节水型器具和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禁止在北京市场销售和使用;在城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必须采取节水型工艺,安装使用节水设施和器具,节水设施验收不合格的建筑项目不得投入使用;现有公共建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凡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施和器具要在限时更换;同时利用水价的价格杠杆,鼓励和引导居民更换已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器具;营业性洗车场点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再生水,不得使用地下水和自来水;格控制洗浴业;治理现有洗浴业,强制洗车业安装节水设施。
4.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改造步伐,同时,关停并转一些污染大、耗水高、效益低的企业。降低现有工业耗水量,建设节水型工业体系。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充分利用降水,减少直至停止水稻等高耗水的作物,大力发展节水早作农业。结合北京市的实际,调整种植结构。
5.发展生态调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起到对现有水资源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现状评价
0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内容之一[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越来越明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赵艳等[2]构建了以非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和非社会可接受性指数的三角模型,评价了2001—2009年无锡土地利用可持续状态及其趋势。周炳中等[3]利用PSR模型对江西余江县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给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雷坦等[4]在考虑了资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内江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谭永忠等[5]结合理论分析、专家知识和经验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并将该指标体系对杭州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这些研究主要是建立指标体系,然后对现有城市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分析,并评价可持续性。从长时间尺度上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这种变化给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鲜见报道。然而,从长时间尺度上考虑土地可持续利用,并给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和策略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区域,是长三角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直接影响到长三角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从长时间尺度上对南京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了解南京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南京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2000年和2010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按照2007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将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耕地、林地、建筑用地、草地、未利用地六类,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00—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状态变化,结合社会经济指标,给出引起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用可持续理论给出南京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中部地区,经纬度范围是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119°14′,东西长83 km左右,南北宽150 km左右,地貌属丘陵地区,全市以低山缓岗为主,土地总面积659 781万m2。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城市,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均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是长三角都市圈中的特大城市之一。辖区内有11个区,87个街道、13个镇,总人口从2000年的544.89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632.42万人,人口增长较快。南京市GDP由2000年的1 021.3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5 130.65亿元,经济发展迅猛。
南京市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是在ENVI 5.1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对2000年和2010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首先针对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和辐射失真问题,本研究利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工具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消除了图像的几何畸变和辐射失真问题。然后对校正后的图像利用分类算法进行分类,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是利用粗集理论进行分类,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是利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最后对分类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两种分类算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7.81%和84.09%,Kappa系数分别达到85.12%和83.5%,结果表明分类结果的精度符合应用要求,分类算法的设计是有效的。
2 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在得到2000年和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数据后,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技术常被用来分析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6,7,8,9]。本研究在Arc GIS 10.1软件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的叠加和选择模块,对2000年和2010年的分类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两个时相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与转换规律。结果发现南京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侵占耕地和草地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由15%增加至28%,面积增加87 091.09万m2。耕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覆盖面积由57%减少为42%,面积减少98 967.15万m2。虽然近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有所遏制,但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覆盖面积由1.51%减少至1.3%,面积减少1 392.14万m2。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覆盖面积由1.5%减少至0.7%,面积减少5 212.27万m2,减少的未利用地面积绝大多数被建设用地所覆盖。统计资料表明,随着南京市人口的增长,南京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2000年南京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 137.66万m2,而2010年南京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4 570.49万m2,增长率达到114%。这些建筑严重侵占了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
2.2 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不合理
随着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扩张迅速,但存在的问题是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居民区与工业用地交织分布,并存在居民区和化工工业用地在一起的状况,例如浦口区大厂地段。
2.3工业化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显著下降。农业从业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农业耕作过程中,不科学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过多的现象。这些过多的营养元素经过地表水或地下水进入到河流或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3 南京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3.1 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南京市土地利用格局
可以采用划定农田保护区等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各种非农业建设。对于一些未利用土地,可综合开发和复垦土地。同时,在维持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实现精准农业,提高土地的生态生产力。
3.2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提高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资,严格监管高危污染企业“三废”处理过程。指导农业从业人员科学合理施肥、施药。通过划定功能区,实现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的分离,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此外,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森林城市。虽然2000—2010年南京市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覆盖面积由15%增加至16%,面积增加5 278.25万m2,但增加的幅度还是不大。
3.3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市2000—2010年人口增加了近87.53万人,总体看,南京市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符合规划要求的。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势必造成对其他区域人口的吸引。因此,需继续保持人口的增长速度,避免出现“城市病”。继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00年南京市道路铺设面积为7 392万m2,而2010年南京市道路铺设面积达到9 576万m2,但增加幅度仍有待提升。
4 结语
本研究对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5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获得了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2000—201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侵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同时,南京市土地利用格局不合理,居民区与化工企业交织分布。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显著下降。为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保护耕地、加强环境保护、控制人口等角度提出了南京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尔阜,吴绍洪.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1):79-88.
[2]赵艳,濮励杰,张健,等.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5):810-815.
[3]周炳中,杨浩,包浩生,等.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5):541-548.
[4]雷坦,冉瑞平,祝清.内江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3-4.
[5]谭永忠,吴次芳,叶智宣,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6]文胜欢,师学义,和文超,等.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2):66-70.
[7]黎夏.珠江三角洲发展走廊1988—199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3):307-315.
[8]朱会义,何书金,张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1(2):104-110.
南京本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富足,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但它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尽数罗列于课程之中,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筛选机制上需要树立“一个中心”、坚持“三把标尺”。这样,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方显其语文教育价值,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习者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充分、统一的发展。建立学习者合理的智慧结构,全面发展心理品质和人才品质,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筛选的首要因素。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三把标尺
(一)选择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资源
笔者任教的学校(南京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从20世纪40年代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50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80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90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始终贯穿着一个“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继承三中百年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赋予“治学做人”新的时代内涵。
开发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学校办学的宗旨,通过发扬南京优良的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情感、知识、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选定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笔者正是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那些更能增长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资源。
1.选择能增长、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资源
南京有六朝怀古、大明胜迹、民国文化、秦淮风情,有萧衍、王导、邓廷桢、王昌龄、林散之等名士,有独特的节日风俗、婚嫁、禁忌。像这些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给学生时,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就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成为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首选材料。笔者编写了“走进家乡”“民风民俗”“历史长河”“名胜文化”“人文荟萃”等单元。对于南京本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重点选择了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选择能发展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资源
南京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一些研究性活动,例如分小组现场走访、社会调查、开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动手制作民间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学会筛选、处理信息,交流合作,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南京手工业发达,剪纸、秦淮灯彩、金箔等独具特色,云锦更是闻名遐迩,可是它们有的已经不被人们所了解,有的在慢慢消亡,传承和创新更是很难实现。在教学民间工艺篇时,笔者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云锦博物馆、金箔展览、夫子庙面塑、雕刻、大成殿灯展、南京民间艺术展览馆等,了解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体验南京民间艺术的丰富。接着教学生如何亲手制作荷花灯等简单工艺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工艺品走出南京,为政府企业献计献策,开展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结合调查报告撰写探究性小论文。把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个人与家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继承南京特色工艺的意识。
3.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选择的校本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笔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时候,主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注重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对于本土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资源,由于笔者没有相关的专业素养,故而没有把它们选入教材重点讲述,只是在介绍南京历史文化时,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欣赏。
【南京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南京市城市管理条例10-12
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解析10-04
南京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11-19
南京市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细则09-27
南京日照管理规定10-01
南京南京影评11-09
南京南京影评范文10-17
南京审计学院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06-27
南京市中考作文06-08
南京市物业条例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