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材料收集训练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作文材料收集训练(共7篇)

高中作文材料收集训练 篇1

马云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之后任教于杭州电子工学院。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创办网站“中国黄页”。1997年,加入中国外经贸部,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1982年-1984年,马云高考了三次,最后一次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而俞敏洪最后一次考入了北京大学

1988年-1995年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1995年-19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1997年-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

一提到马云,很多人就会想起,他个子不高,长得有点丑。话说因为长相问题,应聘时被拒绝了好多次。到时,谁也不会知道,如今的他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我们离马云远,所以不可能全知道马云创业过程的心酸和痛苦。其实,即使我们知道了,我们能体会到他当时内心的感受吗?

马云语录摘抄:

1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2如果马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3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4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5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成功。6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7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有用者,即是“材”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引”,引出材料,并提出论点。)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议”,证明论点,用了两段。)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献计,然后“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信陵君的判断。

(“联”,联系引申,因原用了今人事例,此则用古人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基础:表达方式

; 表现(达)手法 ; 修辞(艺术)手法

考 题 示 例

2000年高考《长城》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考 题 示 例

05全国3《张家界》

„„我不习惯这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大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灵。自始自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大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91全国高考《世间最美的坟墓》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原文)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煦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在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 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高中作文材料收集训练 篇2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在我看来,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勤动手”。

第一,“走出去”不是指一定要走出学校,而是首先要走出教科书,多阅读其他书籍。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着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读名著,理由很简单,因为认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漉下来的黄金。可是据我了解,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阅读名著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弃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密切关联,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比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等时,我们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他们的阅历还是太浅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当然,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就那样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不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据我了解,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读的多的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比如我就选择了龙应台《目送》《(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都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了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现实生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我只是采用了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还可以进行很多不同的尝试,如讨论、辩论形成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只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另外,一般学校平时也会或多或少让学生读一些杂志,积累素材,这些当然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弊端也很突出,这些杂志它把所有需要学生做的工作都提前做好了:素材整理、适用话题、评论文字等等,学生似乎只用记住就行了。但是据我观察,因为它内容太过集中,学生读完一本下来,能刻在脑子里并拿出来运用的却很少。所以我认为素材收集也应当细水长流,在这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对素材进行进一步解说,学生收效会更明显。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中精加工的道理。所以我现在每天课前几分钟就让学生轮流讲解素材,或许学生讲不出太多东西,但是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客观上也会使他们记忆得更深刻一些。

第二,“走出去”也指走进世界、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感悟。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可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能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个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每个同学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学生虽然抱怨时间短,但是从反馈的结果来看,他们完成得非常好,有的感悟亲情,有的触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的关注社会浮躁心理等等,内容不同,但几乎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的从身边找到了能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次的实践告诉我:说没有时间,只是借口。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更多地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最后,“走出去”也意味着关注现代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这一点很多优秀教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赵谦祥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书写个人感悟”。这是利用新闻素材的榜样。当代社会,我们可利用的媒体教学素材就更多元化了,微博、微信、QQ等许多社交软件上经常有许多不错的内容,它们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富有创意,针对的多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有杂文嬉笑怒骂的特点。我们教师平常自己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多留心,偶尔选取一个让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思考,当他们真正有所感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在作文中运用。比如日前引起各方热议的“小学生为女教师打伞”事件,网上出现了许多网友的评论,我把事件本身和网友评论先后给学生念了,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们都挺感兴趣,各抒己见,最后我谈到了公民言论自由与媒体的责任意识。其实讲这一事件的时候,我本来没想着要让学生作为作文素材来用,只是觉得他们日后作为公民需要有谨言慎行的意识。可是没想到,讲完后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竟然就用上了这个素材。因为课堂讨论过,他们在用的时候明显比平常用素材更有深度,而且作文的言辞竟然也带了一些讽刺意味。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可见,学生对网络上鲜活素材的掌握是非常快的。再加上现在作文出题人也会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所以我们多引入网络上的新鲜话题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作文素材的收集渠道是很多元化的,但是我想无论渠道有多少,“走出去”“勤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上只是简单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素材的收集方式也不用面面俱到,恰当地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就好,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使之常态化。相信只要师生合力,利用大家的慧眼共同去发掘,我们就一定会为作文寻到清澈的活水,让作文之树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李新敏、周旭英《高中作文课型研究》,《文教资料》2011年第7期。

刍议高中新材料作文升格训练策略 篇3

一、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1.脱离材料实际

在新材料作文中,给定的材料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材料所涵盖的范围,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只是自顾自地进行写作,所写的文章与给定的材料没有联系,偏离了新材料作文的初衷。新材料作文对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是相对的自主性,是限制在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的,而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发挥。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梳理和分析是前提和基础,这一步做的是否到位,对后面的写作具有关键词性的作用。

2.过于依赖材料

与上面写作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种情形是学生在写作中过于依赖题目中给定的材料,甚至将材料原文转化为素材在文章中使用。这一类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缺乏充分的理解,对给定的材料缺乏提炼和理解,学生刻板运用材料写出的文章不仅得不了高分,而且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依据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独特的分析视角,进行个性化创作。材料的出现是为学生提供写作视角的,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写作中的基本材料。

3.立意不够深刻

新材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发展需求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创作出有深意的文章。但是,很多学生的新材料作文审题不严,立意不深刻,学生只是对原材料进行浅显的引申、论证和扩展,没有材料的审题过程和写作思考过程,学生要仔细分析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主题,进行立意。学生已经习惯了有明确主题限定的写作形式,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使用先前的方法进行分析,使得作文失去了新意和灵活性。

二、高中新材料作文升格训练的有效策略

1.奠定语言基础,提高语言素养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写作,都需要由扎实的语言和写作技巧作为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以人教版语文为例,每一单元都是按照文章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劃分的。同一情感的表达,学生可以鉴赏到不同古今中外不同作者的写作艺术,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助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教师需要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读书会,进行读书心得的分享,在日常的不断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2.仔细分析,读懂材料

理解给定的材料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材料的分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泛泛地阅读,没有读出其中的深意。考试中的新材料作文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作文的立意和构思上,而很少对原材料进行分析。没有对原材料的分析,很容易出现跑题和立意不准的情况,很多学生表示在写完文章或者写完大部分文章时,发现文章已经偏离了主题,但是已经没有时间和卷面进行纠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文章中的文本、生活中的时事都是训练学生的重要素材。

3.选题立意,巧妙构思

好的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学生需要在立意上花功夫,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立意水平。“意”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学生在立意的时候要挖掘材料内容,抛弃浅显的,传统的主题,发挥自我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思维,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立意的角度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融入自己的个性化化观点。立意的新一方面体现在新的命题,命题是当下的创新性题目,另一方面体现在选择论述角度的新颖性,文章其实质是自我思想的一种论证,从什么角度选择素材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文章的关键。在高中生的写作中,学生的一个弱点体现在不会从小的角度选择新颖的角度进行阐述,通常选择的都是比较大的立意点,便只能选择通俗的素材和观点进行论述,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从小的方面看待生活和分析事件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材料作文是基于材料又给予学生自主性的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需要奠定语言基础,提高语言素养;仔细分析,读懂材料;选题立意,巧妙构思,以此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材料,从新的角度命题和选择立意角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 篇4

一、收集范围及要求

●第一类 履历材料

凡是以反映个人自然情况、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材料均属本类。具体包括:

1.各类人员(如:职员、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工人、学员、学生等)的履历表(书)、简历表、登记表;《干部履历表》要严格按照填表说明填写,没有内容的项目要填“无”,需要本人签名的、单位审核盖章的要签名、盖章,必须有本人的近期二寸正面半身免冠彩色照片;

2.主要内容为个人简历的审查表、调查表;以履历为主,带有鉴定的履历表、简历表、登记表;

3.个人从事革命活动的简历材料;

4.更改姓名的报告及批件;

5.本人填写的反映个人经历的材料。

●第二类 自传材料

1.本人历次所写自传(思想自传、历史自传、反省自传、小史、小传)及带有自传内容的材料;

2.以自传为主,带有自传的履历表(书)、简历表、鉴定表;

3.有自传内容的入党入团申请书(与申请书能分开的)。

●第三类 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1.考核登记表,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的综合材料、组织审定的考察材料、定期考核材料、后备干部登记表等材料;其中1994年以来的《考核登记表》应齐全,有本人签名和组织盖章;

2.各类人员历年的鉴定(包括自我鉴定);

3.以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员登记表;

4.组织上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表现情况材料;

5.出国、出境、调动、学生毕业或结业的鉴定;

6.以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材料。

●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

1.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绩、审批材料,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等材料;

2.具体要求:

⑴“文革”(1966年)以前毕业的,须有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或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

⑵1970-1976年入学的,须有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或高校选拔学生登记表;

⑶1977年以后入学的:

①大学本(专)科学历须有高校学生登记表、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

②硕士研究生学历须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硕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硕士学位决定及有关材料,参加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的,学历材料中还应有专家推荐表;

③博士研究生学历须有专家推荐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博士学位决定及有关材料。

(4)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须有学位课程进修成绩单、国家统考科目统考成绩单、授予硕士学位决定及有关材料;

(5)获得党校学历的,须有学历证明、学员登记表、学员成绩表和学员毕业鉴定表;

(6)获得其他学历的,须有教育部规定的相关材料;

(7)三个月以上的理论、专业、技能等培训材料齐全;

(8)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材料齐全:须有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呈报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呈报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

●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

1.审查干部政治历史情况的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代或情况说明材料,作为结论依据的调查证明、证据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主要依据材料;

2.家庭出身、家庭成员、本人成份、主要社会关系等政历情况的调查报告和证明材料;爱人情况登记表。

3.入党、入团、参军、提干、出国的政审材料;高等学校学生考生政审表;

4.更改民族、年龄、国籍、入党入团时间和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等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上级批复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上级批复等材料。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1.批准转正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2份系统、全面的)、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入党考察材料(如: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发展党员考察表等,归类时排在入党志愿书后);

2.中国共产党党员重新登记表、党员暂缓登记表、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

3.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被劝退或除名党员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延长或取消预备党员的组织意见(记载组织意见的入党志愿书可收集归档);退党材料;

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优秀团员事迹材料,退团材料;

5.加入民主党派的申请书、登记表、批准加入组织的通知等有关材料。

●第七类 奖励材料

1.县(团)级以上单位正式命名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的决定、审批表、登记表、先进事迹材料;

2.创造发明和各种业务、技术奖励、通报表扬、立功授勋与嘉奖材料;

3.有突出贡献和拔尖人员审批表;

●第八类 处分材料

包括纪律检查、监察、法院和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意见,上级批复,核实(调查)报告,本人检查、交待、对处分决定的意见,撤消处分的有关材料,通报批评材料;法院判决书;复查甄别报告、决定(结论),上级批复,离婚材料等。

●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1.干部工资级别登记表、职务工资变动登记表、干部调资审批表,定级和解决待遇的审批材料,保险福利待遇材料;1993年以后的工资材料齐全。

2.干部调配、干部任免(包括附件)材料,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有与任职经历相应的《干部任免审批(呈报)表》和考察材料,1996年以后的《干部任免审批(呈报)表》和考察材料齐全,平职调动的只需《干部任免审批(呈报)表》;《干部任免审批(呈报)表》须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准时间和文号,应逐栏逐项填写,不能出现空白。

3.军队授衔、提高职级待遇的登记表、审批表,军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登记表、审批表,应征入伍登记表;警察晋衔、晋级,检察官、法官等级评定材料;

4.招工、以工代干人员转干审批表、登记表;

5.退(离)休审批表,享受××级别待遇审批表;

6.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登记表;

7.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代表会、工青妇代表会、民主党派代表会等代表登记表及委员的简历、政绩材料。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1.历次运动的“思想总结”、“学习小结”或“检查反省”材料。

2.有残疾的体检表、残疾等级材料;因公负伤、职业病、可享受劳保待遇或提前退(离)休的依据及体检证明材料;

3.干部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善后处理情况、遗书等;

4.民事纠纷判决书、调解书。

二、收集方法

1.建立健全收集制度。

①移交制度。按照干管权限,凡各组织、人事部门形成的干部人事档案归档材料,应在材料形成10天内报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在报送时应认真填写《干部档案材料转递通知单》,并按干部人事档案转递的要求办理好交接手续。

②索要制度。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季度、半年、1年)或不定期索要应归档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完全坐等有关单位送材料上门。

③检查核对制度。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季度、半年、1年)对所管干部档案材料进行检查,将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退回形成单位重新制作或补办手续;不属于干部档案范围的材料,予以剔除或退回原单位处理;发现缺少的材料,应有计划地进行收集。

④补充制度。组织干部人事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或干部履历补充表等,及时充实档案内容。

2.定期、定向收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向一定的单位和部门收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

3.随时收集、追踪收集。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掌握形成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信息和规律,建立联系制度,不失时机地向有关部门收集新形成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

三、归档要求

1.归档的材料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正式材料。材料应完整、齐全、真实,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有承办单位或个人署名,有形成材料的日期。

2.归档的材料,凡规定由组织审查盖章的,须有组织盖章,规定要同本人见面的材料(如审查结论、复查结论、处分决定或意见、组织鉴定等),一般应有本人签字。特殊情况下,本人见面后未签字的,由组织注明。

3.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载体应使用16K规格的办公用纸,材料左边应留出2—2.5cm装订边。文字必须是铅印、胶印、油印或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墨汁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纯蓝墨水和复写纸书写。除电传材料需复印存档外,一般不得使用复印件代替原件存档。

4.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材料,不得归入干部人事档案:

⑴属于“同名异人”、“张冠李戴”或对象不明确的材料;

⑵虽属于本人的但不需归档的材料,如结婚证书、学生证、一般性学术论文、笔记本、奖状等;

⑶属于来往文书、资料、大小字报、会议记录等材料;

⑷凡规定由组织盖章而未盖章,应由本人签字而未签字,应说明批准机关、批准时间和文号而未说明等不完备的材料;

⑸重份和内容重复的材料,正、副本只各存一份,多余的应剔除;

⑹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不着边际,不能作为凭证证据的材料,应予剔除,不归档。

5.剔除后不归档的材料通过鉴别后,分不同情况,可做转出、退回、留存、销毁处理。

四、监督检查

1.各部门应加强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收集归档工作中的问题,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保证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忠于职守、熟悉业务、掌握政策、认真鉴别、严格把关、保守机密,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范围 篇5

一、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的履历表、简历表、各类人员登记表等材料。

二、自传和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三、考察、考核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民主评议干部的综合材料,组织审定的考察材料,定期考核材料,考核登记表,鉴定材料,后备干部登记表等材料。

四、报考、选拔中专以上学校学生登记表,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学历证明书,培训结业成绩登记表。

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登记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审批表等材料。

六、创造发明、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各种著作、译著和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获奖论文或有重大影响的论文等目录。

七、政审材料:其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证明材料及自写材料;有组织结论的“调查表”、“审查表”;更改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国籍、入党入团时间、参加工作时间等有关材料: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上级批复等材料。

八、党、团材料:

(一)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退团材料;

(二)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2份全面系统的)、转正报告、党员登记表、党员重新登记表,民主评议党员的材料(归两头,认定为优秀或不合格的);

(三)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

九、奖励材料:创造发明奖励材料;正式命名授予的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团员等称号的审批表及事迹材料;立功、受勋、嘉奖、通报表扬等以及在其他工作中形成的表彰材料;从事专业三十年人员登记表。

十、处分材料:处分决定、处分报告、复查决定、复查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个人申述、撤销处分决定、不予(免予)处分的决定。

十一、干部工资材料:工资级别登记表、转正定级审批表、调资审批表、提职晋级和奖励工资审批表。

十二、干部任免材料:录用(聘用)干部审批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公务员登记表,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离休审批表等材料。

十三、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以及民主党派代表会议登记表。

十四、因公受伤的有关证明材料、有残疾的体检表、残废等级材料。

十五、办理丧事形成的有关材料:悼词、生平、报纸报道消息、讣告、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遗书。

微型课题结题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篇6

乐都学校

李定有

一、课题结题材料(符合结题条件、能够展现研究的成果的相关材料)

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材料2:课题结题报告(研究报告)

材料3:课题研究理论成果(论文),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与课题关键词相关的论文,提供获奖证书及原稿或发表的文章复印件。

材料4:课题研究实践成果(过程资料)

围绕课题开展的有关的研究实施过程印证资料(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案、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图片、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或心得、随笔、案例评析,活动研讨记录、研究活动剪影等。)

二、.结题报告的要求(由课题名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须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从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及实用性等方面加以说明,并请注意研究报告的学术性。

科学性:研究的问题真实,研究方法恰当,论证严密充分,结论合理可信。

创新性:研究已取得的进展,成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新的教育成果。

规范性:研究体系完整;研究设计与实施规范、严格;论述全面,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资料可靠,引证规范。

实用性:对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有创新性的指导意义,有一定的应用与开发前景。具体内容包括

(1)研究报告标题: 课题名称+结题报告(2)课题提出的背景:

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言简意赅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一般400字以内即可)

(3)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4)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5)课题研究的目标

概括地说明研究已达到的目的。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例如,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目标”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样的研究目标显得过于空泛、原则。有的提出,要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德育的性质,研究对培养人素质和新型主体人格的普遍要求,探索培养目标,探索德育的基本任务,探索德育的主旋律”,确定这样的已经由国家确定了的研究目标,显然是不妥的。

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应当紧扣研究目标,表述具体准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7)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研究的主要过程”是研究的主体部分,表述要思路清晰、主线明确、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一过程。可采用归纳、提炼等方法,陈述课题实际运行的情况,其中,除对研究的时间、进程等方面据实说明外,还需阐述在哪一阶段应用了哪一种研究方法,取得了什么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什么不足等。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8)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是结题报告的重点。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研究成果可分为两部分: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理论成果: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如新观点、新认识,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或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等。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

实践成果:如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何时在何种刊物发表了文章,论文参加了何种级别的评比获得了什么等次,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哪些奖项等。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合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9)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如何引导学生收集写作材料 篇7

一、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精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永远宠爱那些对生活有爱心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题目。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拥抱生活的热情。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找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找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虽然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学生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是也应该让他们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才会关心身边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才会用心去寻找生活着的真善美,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二)观察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他的话,我们变一种说法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题目,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有所发现,就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鲁迅先生教诲青年时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在《拿起笔来之前》中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这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重要功用就是收集材料。“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耳闻目睹来体味其中的意趣。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味、新鲜的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观察各种各样的物。

观察可以分两种:一是有意观察。有意观察是指有目的的观察。即按照事先预定好的写作目的而进行的周密的、系统的观察。比如,魏巍作为一位战地记者曾三次入朝,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写出了情文并茂、拨动祖国人民心弦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一系列的通讯。

还有一方面就是无意观察。无意观察是指生活中随时随地、不自觉地进行的观察。我们第一手写作素材大多数来自无意观察。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在观察、体验生活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导向性,不要仅仅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抛弃为作文而观察的思想,否则,会失去许多有用的东西。在观察生活中捕捉信息是靠无意观察。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果戈里将自己平时的观察所得命名为“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这本“全书”,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三)思考生活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感受和观察上,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概括和提炼。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就必须进行思考。惟有多思多想,才能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悟出别人没有悟出来的东西;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来,才能炼就一双“慧眼”,反过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自觉地去寻找生活中的热点,捕捉生活中的重点,从而发现更多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总之,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生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去搜集写作素材,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写作题目。

二、广收博览,关心时事,做时代的追随者

白居易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很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应该为现实而做。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够及时地获得社会上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紧扣生活的命脉,跟上时代的步伐,谁就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现代中学生是被媒体、网络包围左右的一代。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统计,在青年的重要信息渠道排序中,报纸、电视和网络具有绝对领先优势。他们对时尚信息触角敏锐,不管是伊拉克战争,还是奥运会,不管是日剧还是韩流,都能迅速地折射到他们的文章中来。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优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收集、扩大社会信息,并能够去粗取精,获取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材料库。比如奥运圣火的有关信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来关注时事动态,也可以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各国对此的态度和行动,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有关奥运会圣火的知识。

三、博览群书,广收博采,做书海浪花的采撷者

中国自古推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书籍可以说是我们的另一种生活。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超越时空认识前人的生活,认识历史生活。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当代作家叶文玲有一篇《我的“长生果”》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她的影响。阅读文学作品给她以知识,给她以启发,给她以灵感,伴随她成长,促使她成功,因此她把文学名著比作“长生果”。的确,人不能什么事情都亲身去体验,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空白,充实人的生活,我们的许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战争与和平》,阅读参考了700多种历史著作。巴尔扎克白天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晚上再进行创作,就这样写出了《人间喜剧》。会读书的人,多读一定会有丰厚的沉积,那么,对生活的敏感度会更强,对生活的领悟力也一定会更高。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博览群书,单是《三国演义》就读了十几遍,因而能够在考场上采用文言文写出情文并茂的感人故事。阅读优秀的书籍,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生活的能力,并且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感情,观察了社会,品味了人生。为了打牢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

四、细心研读,学以致用,做课本素材的创新者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我们的教材中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之作。我们要以“举一反三”对文章进行“改造”,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一)根据需要,对课文进行“故事新编”,对它们进行改造。可以改造主题,可以改造体裁,可以改造情节,甚至是改造人物形象,使它们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阿Q正传》等,我们可以置换一下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场景,写一篇《祥林嫂后传》、《阿Q新传》,让他们置身于新时代,赋予他们新的生活,演绎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二)对原文的主题、内涵等换位思考,进行创新和演绎。比如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刺秦》其实就是对课文《荆轲刺秦王》另向思考的结果。作者没写荆轲刺杀秦王的悲壮,而是重在写荆轲为避免生灵涂炭而放弃刺杀秦王的痛苦抉择和决断,使这一历史故事有了更新的、更深的立意,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

(三)对课文中的空白之处、高度概括或者一笔带过的地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惊天之作《金瓶梅》不过就是《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个情节扩充而来的。比如《项链》的主题一向有争议,但是作品在结尾处戛然而止,我们可以以此作契机,通过补写结尾来表明自己的见解。

(四)对课文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或者做更广泛的横向拓展,以求其未尽之意。《杜鹃枝上杜鹃啼》引导学生了解了杜鹃所代表的文化物象以及反映的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推开去,收集更多的材料,从花鸟草木这一话题更广泛地来关注这个话题,去接触、理解更多文化物象,由此而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和文化底蕴。

五、广泛交流,汲取经验,做材料的集大成者

有一种非常形象性的说法:一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后,一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一人有一个思想,交换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这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积累素材同样需要进行交流。

学生每天做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对生活有什么感悟,从媒体收集到什么信息,阅读了什么书籍……及时地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有一定的写作储备。如果我们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再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交流互换一下,就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生活材料。而且还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别人的积累中得到启迪,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别人的经验来开拓他们的思路,从而丰富积累的途径和经验。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能不能找到写作素材,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关键的还要有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要有比较强烈的写作意识,要有不懈的毅力,否则,要想写出好文章来是不可能的。

要让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实现我们写作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可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写作打开思路,做到文思似泉涌,下笔如有神。

上一篇:AVR单片机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下一篇:形容女生温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