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精选8篇)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发挥学生主体,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开放学生思维,唤醒“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议论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有些甚至陈旧到七年级用过,八年级又见,到了九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本人曾作过初中三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本人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本人曾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孙丽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球赛”、“一次竞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以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以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开放选材,制造源头活水。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有校园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这样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层面只是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丰富的生活内涵则局限于课堂内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失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内涵的机遇。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教师应有意识地制造源头活水,荡起学生心中涟漪。其具体做法是:

1.扩展阅读。改革课堂教学时间,设立一节自由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说选刊》、《散文》、《意林》、《读者》等课外读物,在假期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

2.用好教材。紧扣教材材料,倡导学生发觉触类旁通生活题材,如教学《永久的悔》、,从《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写父母的关爱、教师的教诲,同学的交往等。让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撞击,启迪积极思维,碰撞情感火花,从经历的生活中挖掘出写作题材。

3.参与实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学生到旅游的景点、福利院和机关单位等地参观采访,教学生写参观访问记。学生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全都是全新的社会实践。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

三、开放训练,点燃创作火花。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外因还得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就是有了再多的作文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素材,如果不通过练习就不能化为能力。著名教育家张中行先生也认为,作家除了多读写没有别的办法,老师只能“敲边鼓”。那么,这“边鼓”又是怎样敲呢?

1.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写作的基本功包括了字词、句和篇章的训练,而这项工作不能仅靠作文课的时间去做,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这要求我们屏除那种为讲课而讲课,为写作而写作的思想,尤其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往学生作文方面引导。如,在课前让学生针对某一课文题目默想,假设要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立意,怎样选材,又从哪里入笔。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构思是否与作者的思维暗合。在词句方面,可以搞一些延伸训练。如:课后词语连词成段;如教《摆渡》一文,可以让学生仿照(船工)将(渡客)摆渡到(河的对岸)写句子,谈感受。

2.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不能引起学生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让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丑事,不论是喜怒还是哀乐,只要觉得印象深刻就把它记录下来。同时教会学生写心理日记,这有利与学生抒发真情。实践表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胆说话,勇敢面对,是作文的成功之道。我们的内心活动是外在生活在内心的反映,应当从观察生活,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时时引进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有永不枯竭的生活素材。

四、开放教师评价,提高写作技巧。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侧重议论,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藉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教师的评价应趋于开放。

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上面写朋友一样:让学生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少否定甚至无否定,多肯定多鼓励,打分不吝啬,让85分成为学生习作的平常分,这样,学生通过分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作文兴趣自然而然被唤起。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开放的思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心独特感受。面对今天开放的社会,作文教学理应成为一片开放的小天地,有了开放的理念,才能让写作与生活的外延重合,也才能让作文这片语文教学的小天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2

(一) 因型施教, 形成开放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并非是“放羊式”的教学,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 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促使学生有效的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每一节体育教学活动, 都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在更富有弹性的教学氛围中发展学生的素质。因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同内容的不同的目标, 不搞一刀切。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的目标, 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经过一定的努力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投入不同内容群体中的活动。群体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组合, 并因型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达成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的设置, 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达到教育的全面性。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教材中的《跳绳》时, 先向全体学生介绍跳绳运动的类别、摇绳的方法, 并示范几种跳法 (有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等) , 然后根据学生的体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强弱进行自由组合、选择跳法, 协作进行运动锻炼。教师则分别巡回指导学生训练, 使学生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或该组团体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 最后都能达成一定的运动学习目标。教学中由于分组的不同、项目的不同、层次的区别, 最终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着差异性, 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即最后达成的是不同层次的目标。

(二)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案例策略。教师应打破固定不变的教材安排顺序, 根据学生实际和地特优势, 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体育教材或教材顺序, 而应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去开发、拓展, 依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安排教材, 灵活地把握和操作。比如,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气温特点, 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特点和地特优势, 引领学生爬山、游泳等;可将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美学等内容引进课堂;观看体育运动赛事、NBA世界蓝球比赛、拳击赛等录像, 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内涵;根据学生的普遍兴趣设立选择他们喜爱的项目或创设符合校本的项目;用不同的丰富多彩的项目或课堂摸式吸引学生全面参与和全体参与。

在教学八年级体育时, 要把体育理论与运动实践、心理拓展等内容综合进行考虑, 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 结合运动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渗透“运动中的安全与危险”“困难与目标”“体育锻炼与身体机能的发展”等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且每一次和渗透都不能是单方面的, 要针对实际运动中呈现的问题随时、适时进行的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设计都是开放的, 具有即时性。当然, 这一点的实现需要教师全面地把握好教材, 熟练地实践教材内容, 通过开放的内容设计达成开放的目标。

在八年级教材中, 运动实践内容多, 如滑冰、游泳、足球、篮球、排球、舞蹈、武术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场地设置的局限性。根据南方的气候特征和学校的场地实际, 不可能逐一按顺序进行教学, 必须考虑当时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场地特点、器材情况, 合理调整顺序, 或对内容进行取舍、增补, 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生搬硬套, 那样既劳民伤财, 又不易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 因地制宜, 寻求开放的体育教学方式

各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和教育环境的不同, 学生的素质、经历就有所不同, 加之各校体育器材的配置和场地的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体育教学方式就不可能千篇一律, 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器材特点和场地特点的教学方式, 为此教学方式也具有开放性。教师必须把握当时当地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季节、场地器材、地域特点灵活地进行体育教学, 把学生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作为选择体育教学方式的依据。依据学生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组织实施, 把握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 形成开放的符合特点的教学形式。

比如, 在指导学生“七人制小足球比赛”游戏时, 根据条件可采用“二、三”阵形, 亦可采用“二、二、二”式, “三、三”式, “三、二”式“-、二、三”式等阵形。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地理优势,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所有学生都尽可能活动起来, 充分得到发展。

总之, 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体育的全面性 (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 , 以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为目的,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当然, 开放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还必须强调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把过程、结果评价、自评与他评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主体评价, 尊重学生的努力程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评价的个人化、主体化, 方可激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 促使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3

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观念上要树立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操作上要实行开放式学习、培养探究精神的改革。

所谓作文的开放性学习,就是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和大脑,创设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力争每堂作文课都像一扇新开启的窗户,让学生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应以广泛阅读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搜集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自觉读好书的习惯。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尝试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本学期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汇报”的读书交流形式。三月份结合第三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读英雄故事,如《红岩》《小兵张嘎》等,到学习这个单元时,学生通过提前读书,已经了解了相关故事背景,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对课文了解就会更加深入了。除此之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在月底开展读书成果汇报会,这样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把“内功”练好

要写出佳作必须掌握语言文字基本功,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功夫要下在作文课外。首先,要让学生大量读背,预先储存一笔知识财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大量背诵优秀作品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启迪学生想象。余秋雨在少年时代阅读唐诗时,曾把“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白帝想象为站在彩云间的身穿白袍的仙帝,阅读中这种误解不但不可怕,而且很重要,正因为有了这种美好的误解,读者的想象才越发丰富。二是能净化童心。学生在背诵文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中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感等,这些思想上的感悟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并在学生日后人格健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虽然小学课文里有一部分要求背诵的文章,但是毕竟有限,为了给学生充电,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背一篇文章。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每月进行一次背诵比赛,对背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只有吸收和储存了足够的语言信息,才能转化为完整的表达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定向的作品中分类摘取写作材料,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并把好词佳句运用于作文实践。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开放教学的内容

呵护学生独特性的创作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的愿望,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独立思考、独立作文。具体做法: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具有独特性的日记,日记相对比较枯燥,但倘若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有利条件,便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动机,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笔者除了让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了,可选的材料也就多了、真实了,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写情景作文 情景作文是把突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幕写下来。这种作文因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只要稍加启发就能轻松写出来。例如,去年的教师节那天早上,笔者刚进教室,学生们就一起起身向笔者祝贺节日快乐,还有几个学生给笔者送来鲜花,当时笔者激动不已,就是这样一个情景,马上激起了笔者教学生写作、教学生捕捉写作材料的想法。笔者问他们:为什么要送礼物给老师?送礼物时的心情怎样?教师表情怎样?同学们什么表情?学生回答完,笔者叫学生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为了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训练,笔者把学生的礼物逐一细看,并不时摸摸闻闻,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学生很快就说出:“老师很喜欢我们送的礼物,她左看看右摸摸。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作文口述出来了,当要求他们写作文时,个个都表现出一种急于向人倾吐的欲望,而学生们的作文内容具体生动,连笔者的表情和学生的笑声也写了进去。

在阅读中找准训练点,引导抒写个人见解 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个有利的资源,在阅读中找到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补白练写。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作者有意留出空间,让读者去揣摩、想象。教学时,教师应从这些地方切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体验感人的话语、精彩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达出来。《丰碑》中有这么一段话:“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笔者这样引导:此时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但你们一定能从上下文的学习中,体会到将军当时复杂的内心。学生体会到其中有失去战友的悲痛,有错怪战友的内疚,有对战友的崇敬,有从战友身上汲取力量等。笔者顺势引导:假如你是这位将军,面对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

插图配文。课文中有许多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大多数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插图配上小诗或写上一段话。这些小诗虽然稚嫩,但却是孩子个性化感悟和真情流露。

从生活中抓契机,引导选择有特色的素材 校园是孩子们生活的舞台,这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深切地影响着孩子们。作文教学要利用这一片“沃土”,引导学生辛勤地耕耘、收获。

出墙报、做小报、小制作等,都是孩子们经常进行的动手动脑活动。引导孩子多发现、多思考、多体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个人感悟,书写自身情绪。如:新年到了,让学生制作贺卡送给自己敬爱的师长和同学或远方的朋友,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活水源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为学生积累了丰富而个性化的写作素材。

作文的开放性学习,要开放作文的评改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教师对学生习作逐一进行细致的评改,它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消耗大量的精力,细阅精批,用红笔把学生的作文圈圈画画,修改符号贯穿全文,这样批改,快的一周完成,慢的要半个月,结果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能力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二,写作文时,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对学生过分指责,教师为求速度对学生作文批阅不够全面认真,抹杀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作文望而兴叹。因此,改革作文批改形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互改、师生评定等方法,效果较好。

学生自评 文章是改出来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改,就不是一个语文教师一意孤行所能做好的一项教育工程,这个改,是面对着几十名程度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他们的生活实例中写出的文章,可谓千变万化,这就不能大包大揽的改,只有指导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自改,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其做法:学生自改作文中的错字、不通顺的句子,汇报自评结果,展示自评情况,对自评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了学生的自评自改的积极性。

互评互改 同桌或四人小组按互评要求互换评改。主要从欣赏的角度,让学生勾画好词、好句及好的表达方式,看内容是否具体等方面评改,然后汇报互评的结果、展示互评结果,并对好的习作及评改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

师生评定 其做法是:教师巡回浏览学生习作。发现作文中普遍性问题,选出几篇,在班上进行讲评,讲评时,先让学生讨论后充分发表意见,对立意、选材、构思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抓住契机,再适时讲评、点拨、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评析再自评、修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也必须树立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思想,并在作文训练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开发学生身心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对自己的职业充满危机感和使命感,在业余时间多学习和探讨,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师德、精深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作文教学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才是永恒的。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市第五小学)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4

传统的语文阅读是以传授语文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体系。要走出阅读教学这一误区,就应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学生)的互动联系,构建一种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开放式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把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二、开放阅读兴趣,满足阅读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让学生有如置身在画中游玩,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东西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惊弓之鸟》一课时,变平时的阅读为学生感兴趣的配音,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评论。变平时的教师给目标、方法为学生在兴趣中自主探索,确定目标;变平时的分析理解为讨论后的争辩;变平时教师总结寓意为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归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保持一份愉悦、健康的心态,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学生质疑,这句话是说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脉络,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由“一小碟花生”感受其少,其次由“可以数得清颗数”表明其“少”,再由“好像”的辨析提示其“少”,这样环环相扣,步步蓄势、层层进逼,突出花生米“少”与总理生活简朴有机融合了,花生米如此之少,但是总理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对比何等鲜明!学生对此感触甚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

四、开放学习资源,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课内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搜集、积累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1、从阅读中获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取信息,掌握各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对全期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又要让学生通过多遍阅读分步解决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归纳掌握等方面的信息,打破学科界限,使教科书的阅读过程成为获取语文知识信息与综合运用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们要努力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各科教材中获取信息。从自然教科书中了解地球的知识;从社会学科中学到有关我国的资源、气候、从面深刻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各学科互相渗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课内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课内所没有的新鲜信息。信息有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有选择地读书。如读有价值的科普著作、期刊杂志、文学名著、优秀诗文等。其次是养成阅读中有所得,通过写简要笔记或做摘录积累贮存信息的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的信息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扩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指导学生适应电子阅读的需要,掌握通过电子阅读从互联网迅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5

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而成为一门艺术。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料到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幼儿的心灵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在聆听教师教学语言的同时,不是对语言原意的一种客观复制,而是作为理解者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解读。据此,教师需要用教学机智调控活动的进行,灵活使用教学语言,不断地去捕捉活动中的意外和随时创生的有效信息,从而挖掘知识内容的新见解,新思维。

教师开放性的教学语言,可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不同侧面给予幼儿质疑的方向,拓宽幼儿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充分假设、大胆猜想,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与表现,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增强师幼互动,实现教师教学语言独白与对话的共融。离开了教师开放性教学语言的提问与引导,一切都将无从实现。

案例:

《海浪》音乐活动

T:谁愿意来说一说,听完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

C:很温柔很甜蜜很优美……

T:好,很温柔,很甜蜜,很优美……小朋友在听完这首音乐后有很多不同的感觉,真不错。

C:很感动。

T:(惊讶)很感动,那你能说说因为什么而感动吗?

C:(不语,或许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T:哦,还没想好是吗?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好吗?

C:(点头)

T:好,那谁愿意再来说一说,在这首曲子里你听到了什么?

C:听到了大海的声音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有人在玩有人在游泳……

T:哦,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海浪的声音、风吹的声音、有人在玩、还有人在游泳……

不错,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这些声音连老师都没有听出来!

C:还有海浪翻动的声音还有小鱼在和小伙伴游戏还有海浪在唱歌……

T:那这首音乐里是谁在唱歌啊?

C:海浪/大海。

T:嗯,是大海中的海浪。有人见过海浪吗?

C:我在奶奶家玩的时候见过我在跟妈妈去旅游的时候见过……

T:好,那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

C:(一边哼着音乐一边舞动着自己的手指学海浪轻声运动的样子)

T:恩,小朋友看到了没有?她的手指可漂亮啦,我请她上来给小朋友表演一下。

C:(自豪地上来表演)

T:(问另一个小朋友)你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呢?

C:(一边哼着音乐一边舞动着自己的手腕学海浪大声翻滚的样子)

T:好,表演的也不错。

刚才啊,有的小朋友是用手腕来表演海浪大声翻滚的样子,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指来表演海浪轻轻运动的样子,表演的都很好。那下面我为你们来表演海浪好不好?

C:好。

(准备就绪)幼儿随着教师的音乐跳起来(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在靠手拌手腕和胳膊等上半身的运动来体现海浪的样子)。

T:请小朋友一起跟老师来表演海浪(做示范)。

C:(跟着音乐表演)

T:你们说说老师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了?

C:这一次你最后转圈了。

T:恩,这一次我的海浪转圈了(边说边做示范)。

C:这次海浪从这边转到了那边。

T:哦,我的海浪从一边转到了另一边,(一边表演一边说)从左边到右边,又从右边到左边。小朋友看我的脚,是不是也在转?

C:是(看着老师的脚,在老师的引导下,伴着各式各样的动作舞动起来)。

剖析该案例,教师教学语言的开放性是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且乐于充分展示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有效保证。既表现为提问的开放性,也表现为引导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就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听完这首曲子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啊”、“在这首曲子里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假设、猜想,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问题做出开放的、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并将这些不向的理解与感受勇敢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将幼儿引向唯一确定的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许多不曾预期的、让自己感到欣喜而又惊讶的声音,独特而新颖。幼儿的体验和理解也在与其他幼儿心灵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得以丰富和深刻,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在彼此的言语交往行为中得以澄清、明白。

当幼儿还不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为什么感动时,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幼儿,给幼儿一个确定的、封闭的、毫无任何悬念的答案,而是注意为幼儿的进一步体验和探索留白“哦,还没想好是吗?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好吗?”幼儿的自尊心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积极性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退,相反只会变得更加高涨,因为幼儿在教师赠予的“时空”内正进行着思维的激烈碰撞与生命活力的绽放,并在教师与其他幼儿语言的交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体验。整个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引导性教学语言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通过“你们见过海浪吗”先掌握幼儿对海浪了解的程度,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它展示出来。当幼儿对海浪的展现仅仅停留在依靠手指、手腕和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动时,教师没有对幼儿的想法作过多的干预,也没有武断地去控制幼儿的操作,而是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幼儿发现自己表演的问题所在,“你们说说老师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了?”“小朋友注意看我的脚,是不是也在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明白了,表演海浪不仅可以通过手指、手腕或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动,还可以通过脚、腿,乃至整个身体的活动去呈现。

教师开放性教学语言的引导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在彰显幼儿主体性的同时一步步将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问题做出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与表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在教师有目的的、开放性的教学语言的引导下被调动起来,师幼间互动性增强。教师教学语言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师幼间的“对话”,幼儿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更为深刻。在这种积极的体验与交融中,幼儿不断掌握着语言(理解与表达),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质上是使自己成为人的过程,是确立自己真实存在的过程。

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到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易于学生理解。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全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的内容精读、研读,然后在小组内研讨、交流。由于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去欣赏、去揣摩和准备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自主意识,所以学习兴趣就很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有的选择了春,有的选择了秋,还有的选择了夏和冬作为自己研读的内容。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顺其自然地学得有滋有味,讨论得畅快淋漓。只短短的一堂课,同学们就能够按照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在小兴安岭里“度过”春、夏、秋、冬,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让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认为教师应更大胆地让学生打破同桌的界限,自主地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伙伴,所以研讨时积极性高、针对性强,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积累、体验、感悟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学习方法,以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点先学一部分内容。任务一布置,学生的学习情绪就高涨起来,争相表现自己。课堂上有的读、有的说、有的讲、有的演,热闹极了。如学习“山奇”一段,有的学生拿出绘画纸,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山奇特的形状按照书中的描述画了出来;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有的学生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认真揣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学生精彩的回报,让我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迸发。让学生拥有评价的权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例如《船过三峡》一文,描写“山奇”这一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有学生在这句话的朗读上认为,三个“有的”读时语调应该一低,一高,一低,语速逐步加快,“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这句话语气更应该重、上扬。美丽的景色总是令人神采飞扬,这种处理朗读的方法,可以直接抒发出作者对三峡山景的惊叹、赞美之情。试读后,我及时让学生评价,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三峡的山景是独特的,为了能更好的体会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放慢速度,一边读一遍想象意境,一边品味文章内容。”让该生又进行试读。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这句话。

浅谈思想品德开放性教学的探索 篇7

开放性测试, 必然要求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否则教者得不到满意成绩, 又让学生讨厌政治课的尴尬境地, 更不会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 笔者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基础知识呈现的多样化

开放性测试的回答中, 有些问题看似不学基础知识, 也可说出些道理来。经过初一心理品质的学习, 更使有些学生甚至老师也产生了这种误识。其实不然, 实践也证明, 对基础知识不熟悉、不理解的学生, 考试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语言苍白, 没有得分点。但基础知识, 理论性较强的学生久嚼无味, 学生难以接受, 更不会理解和掌握了。但变一种方式, 投“生”所好, 就可化被动为主动。

1. 以歌引路, 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学生都喜欢歌曲、音乐。如果上课都能听唱, 他们当然愿意。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课都可以用音乐手段。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时代呼唤健康人格》的学习中, 一曲欢快的《健康歌》后, 讨论“为什么白胡子都练没了?”七嘴八舌中, 不仅了解了健康的真正含义, 还进一步领会到健康对人精神的重要影响。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知识自然地流淌进去。

2. 在同龄人遭遇和自身体验的思索中, 明白道理, 增长能力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是针对青少年共性问题设计的, 很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教师发现并利用好这点, 教学就很轻松了。对此, 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多收集青少年的典型事例, 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大扩散学生的思维。一个“邵帅捐髓救母”的新闻故事, 让学生在感悟交流中深深懂得了第三册第一单元《孝敬父母》的道理。心有所动, 理之深入。

3. 在小品的演绎中, 领悟真理, 增长知识

基础知识中有不少理论化的人生道理需要去领悟, 说教很难让学生明白。但用大家都喜欢的小品形式, 效果就很明显了。如第四册第九单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中, 让学生演绎了寓言小品《小鱼儿在乎》, 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对话、旁白, 一下子弄懂了道理。

二、能力培养途径的多元化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素质, 必须得到培养。在前面的基础知识开放式学习中, 学习的学科知识能力已有基本锻炼, 而对于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则需要更开放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者做好组织角色, 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开展自主活动, 从课内到课外, 从学校到社会, 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素质能力!这是开放式教学的关键部分。

1. 开展小专题研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 我们教育任务之一不是教会学生什么, 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对师生双方都是有益的。我平时更喜欢组织一些小专题的学习研究。如第一册第二单元《善于调节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的学习中,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分两组, 分别研究《情绪对人际的影响》《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两课题。学生通过彼此合作, 共同研究, 进行实际调查、分析问卷、撰写小报告等活动, 不仅弄懂基础知识, 强化了理论, 学会了团队合作, 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2. 组织参与社会活动, 增强小主人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身就是创新之一, 是学习之路的创新, 而更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还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如在第五册第四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中,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我市资源环境的状况与发展》的社会调查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 对我市资源环境等进行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的调查, 汇总讨论分析第一手资料,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进一步鼓励学生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建议。部分学生的建议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通过活动, 环境问题有关知识弄懂了, 社会小主人意识增强了, 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再是单一文凭决定性, 更多的是看你是否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正是开放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教育者要在日常的教育中, 通过各种开放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 可以培养学生口才、随机应变的社会交际能力;常看常听时政新闻, 撰写政治小论文, 增强了学生时代意识, 培养了社会观察能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提出合理化、创造性建议,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搜集相关案例, 结合知识分析、讨论, 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等。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潜移默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更不可能在纯理论说教中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在一系列开放性教学方式中, 几乎都可寓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 或情感、情操的培养, 或知行统一的要求, 或明理成行的实践。无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逐渐找准人生位置, 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准备着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贡献。

谈实施语文开放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开放性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基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教学内容,实施语文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开放性语文教学观

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指导行动,实施语文开放性教学,必须树立开放性语文教学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本位,教师的目光只是盯在了语文知识的识记上,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观念,摒弃僵化的、封闭的课程观,积极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如特级窦桂梅老师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首先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随后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然后,让学生背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学生初步感知“不遇”,教师进一步引导:“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同学们,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把要学习的古诗放到众多相似内容的古诗中学习,体现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在课程的最后,窦老师又让学生结合《访戴不遇》,深刻理解《游园不值》的意境。“王子猷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来回地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学生了解了两文的异曲同工之妙,享受到开放的语文课程的愉悦。

二、经历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是鲜活的有个性、有思想的生命体,只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活化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独特创见和个性张扬,让语文课程充满生命活力,建立起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如教学《春晓》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许多教师都教成作者在春天夜里沉沉睡去,早晨的鸟鸣之声把作者唤醒,昨夜一阵春风春雨,打落了一地春花,作者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的美景,实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联系作者的境遇,就会体味到另一番滋味,“夜来风雨声”,表明作者在夜里并没有入睡,而在听风声雨声,听到风声、雨声,想到了黑暗的社会,想到了不知多少正盛开的花朵被风雨所摧残,自己也正像这落花一样,被无情的社会风雨所摧残,最后在无奈与痛苦之中的深夜才睡去,才会有“春眠不觉晓”的情景。在教学时,有的学生就表示说,诗中并不是赞美春天,读来总有一种叹惜落花的伤感。打破教师、教参一言堂,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语文学习过程,构建起知识与智慧和谐发展的开放性语文课堂。

三、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上一篇:校本研训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