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选8篇)
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以下是薛发根在“教海探航”颁奖会议上对《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最近,我在博客上连续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发掘名教师在备课、洗课、上课上的研究资源,进而启发自己与同仁。
教海探航的活动近几年我都参加,再累再忙都会如期的参加。昨天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得更好。在学校里一直没上过。在泰州时有三个板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课文,概括,体会是怎样写具体写形象。第二是作者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三点是作者是怎样写好的。只上了两个板块。我回家后反思,这样上效率不高。我的目标没有达成。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要让学生写作,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过程。写一定要充分,15-20分钟,要有酝酿的过程。我怎么样才能省下时间让学生写呢?在张家港上时,先让学生谈我对祖父的园子有哪些了解。我与祖父生活的园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做了些什么。学生找了摘花……我与祖父在做同样的事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出哪里等词,找出这些虚词,因为虚词是表达情感的。再用一个词概括童年生活。第二板块,作者既然写童年生活,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呢,这些与童年生活有什么联系。写园子里所有的……
这里写自由,前面也是写自由,这里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前面是描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学习萧红这种特殊的写法,用了10分钟时间。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比较冷。我就琢磨,这样上有什么问题,让全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语文的状态,有什么方法。这两节课我到底让学生干什么,我教什么我知道了,让学生要动,让所有的学生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动起来,我反复地看这篇课文,生字要学,生字与内容一梳理,发现有了三种,一组是词语,是写丰富多彩的园子,第二组是写很多庄稼,韭菜等词是生字,在孩子与祖父的园子是不一样的,孩子眼中的园子是不一样的,成人关注的是做什么,孩子关注的是有什么。
第三组孩子在里面干什么,我整理出来了。三组词用出来了,这里有一个草帽这个词,怎么让他写。既要让他写,还要让学生归类,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词语只有归类,学生才会意识、进行记忆与运用,所以用了第一个环节,默写。因为学生不一定会默写,所以允许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记忆深刻,只有他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才会特别注意。我们要研究怎样让学生进行高效的记忆,语文老师从来不强调高效的记忆。第二个板块这些昆虫与庄稼在作者的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关键是让学生如何去学,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活动。首先让学生读得充分。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指导不能刻意,要自然。上课要与课文的基调结合,要让学生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要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懂。读出怎么写的,这才是本质的。语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不然学习不能课文的精髓。这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第一个学生读得没感情,所以让学生推荐一个,读得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第二个学生读时读得很好,所以我让学生说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这个学生说得很好,有感情,有想象。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离不开想象,否则是机械的,无效的。第三个学生的读摇头晃脑,这个学生很有表情。以前教材中有表情朗读,当学生的表情发生变化时进入了真情。所以让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开始学生没表情,后来有表情读了,这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如果学生水平很低,这时候就要老师读。朗读完后,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每个学生的感情不一样,应该保持学生独特的感受。然后体会作者的写法,每篇文章的写法,总有那么一处两处是独特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学生从每篇文章中学一点,学生表演的方法就逐渐丰富了。第三个板块让学生将课文写庄稼自由快乐的写法进行牵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都能基本运用了。学生能用愿意怎样就怎样,当然有学生有创造性,尤其是那个学生写到天空蓝悠悠的。这个学生的语感。要让不同学生都有发现的究竟。运用得多了,就变成自己的了。表达与阅读理解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
最后一句话是看看学生的敏感度,学生的语言这种细微的差别你不提示,你不放大,学生就会忽略。学生就会麻木。如果你经常点,学生的语感就会发展起来。现在我们发现对语感是很木讷。教学内容要集中,要精妙,要取舍,教学过程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逼迫学生,人在逼迫的情况下潜能就会发挥。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如果学生即兴地说,学生的思维常停留在一个层次,所以语文课要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气。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倒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矛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2、简介作者和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就是她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谈话,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表达。
3、提问: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都做了些什么?(栽花、铲地、捉蜻蜓、浇水)
三、细读品味,感受快乐。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拓展谈话,领悟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园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园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们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强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能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用心去领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2.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3.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4.《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5.《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6.《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教学反思
7.有关《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范文
8.《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范文
生:作家。
师:而且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女作家。《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她的一部长篇小说———
生:《呼兰河传》。
师: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 在现在我国的东北。《呼兰河传》这部小说, 写的是萧红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在这部书当中, 萧红用很多饱蘸了感情的笔墨写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故乡的人和事。其中, 有一个人, 作者用的笔墨最多。这个人是谁呢?
生:她的祖父。
师:你们猜出来了, 肯定是跟她最紧密的人。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刚才, 我看到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在阅读中针对个别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了一下, 还有的同学向闫老师提了一些问题。闫老师也询问了几个同学问题, 我发现我的问题都没有把你们问倒。比如说, 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啊, 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全部都是对我摇头的。但是你们知道吗, 有一个同学发现了文章的一处细节, 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请他把刚才的问题提出来, 让他把答案解释一下, 好吗?
生:好。
师:来, 这位同学。
生:听明白了!
师:我不用多说了, 她已经解释得那么清楚了。大家刚才有问题提出来了, 闫老师此时也有一个问题要提示一下大家。请同学们再来把课文默读一遍, 这次有一个要求, 要思考在萧红的笔下,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所谓默读就是用眼睛去扫视, 嘴巴不能动, 手也不能去指。
(生默读)
师:很多同学已经好了, 默读非常有利于我们边读边思考。对于我们五六年级的同学来说, 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接下来, 我就请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认为,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这位同学———
生1:我觉得这个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园子。
师:你一下子有两个发现,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还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其他同学跟她有一样的吗?如果有一样的, 举手示意一下。还有好几个。这样, 你把“生机勃勃”写在黑板上, 这位同学, 你把“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因为你俩的意见是一致的, 就写在这里, 要写得整齐。这是她的阅读感受, 其他同学呢?
生2: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园子。
师:刚才有同学写了“生机勃勃”, 你换了一个说法, “生机盎然”, 不大一样, 会写吗?
生2:会。
师:写上。还有谁?这位同学。
生3: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的、随意的园子。
师:和刚才同学写的“自由自在”意思差不多, 是吧?
生3:是。
师:“随意”和“自由自在”意思差不多, 我们就先不写了, 好吧?还有吗?
生4:我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师:充满爱的园子, 是吗?请把“爱”写上去。其他同学?
生5: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欢声笑语的园子。
师: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写上吧。还有吗?
生6: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仙境一般的园子。
师:像仙境一般, 对吧?把“仙境”写上。
生7: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园子。
师:鸟语花香, 和别人不一样, 写上吧。
师: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园子。我相信, 同学们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走进祖父的园子去细细欣赏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在这篇文章中, 自然段是非常多的,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 但是你能不能找到, 其中有一个段落作者用的笔墨最多, 篇幅最长, 是哪一个自然段?能找到吗?找到的同学举手, 来。
生:第13自然段。
师:对, 就是课文的第13自然段。我相信, 如果我们从课文篇幅最长的自然段入手, 就一定能够找到文本背后的意义, 找到作者情感深处的意义。那我们就来看第13自然段, 谁来读一读?不过, 这一段有点挑战, 因为里面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 谁先来试试?你来试试, 好吗?
生:“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师:我在这里要打断这位同学了, 尽管她读得那么流畅, 但是有一个音,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中的“结”, 这是一个多音字, 发现了吗?课文当中, 多音字还是挺多的。当我们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是“结果”的时候, 就读一声, 其他的情况, 比如说团结、蝴蝶结, 就读二声。在这里要注意, 你再读一遍, 好吗?从这句开始。
生:“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 我想请同学们给我解释一下,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谎花是什么意思啊?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生:谎花就是不结果的花。
师:说得多清楚呀!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 原来谎花就是那些不结果的花, 有的花是结果的, 有的花是———
生:不结果的。
师:很好, 谢谢这位同学, 用这么言简意赅的话语解释了问题。同学们, 再仔细看一下, 在这段话当中, 虽然它的篇幅比较长, 但是有一个词, 却是这段话的灵魂, 抓住了这个词, 实际上就抓住了这段的主要意思, 这个词你发现了吗?
生:是“自由”这个词。
师:是“自由”这个词, 同学们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是的, 是“自由”这个词, 找到这个词了吗?
生:找到了。
师: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如果说“自由”是这段话的中心词, 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这段话的———
生:中心句。
师:是的, 这段话就是围绕着这句话的意思来写的。一切都是围绕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你看, 在这一段的描写当中, 在萧红的笔下, 都有什么是自由的呢?她都写了谁的自由?你说说看。
生:鸟、虫子、矮瓜、黄瓜。
众生:倭瓜!
师:把我们都逗笑了。课堂需要欢声笑语。倭瓜!
生:黄瓜、玉米、蝴蝶。
师:你看, 一下子, 他把作者笔下那些自由的昆虫啊、鸟啊、植物啊, 全都说出来了。而且还很幽默。同学们, 在作者的笔下, 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快乐, 你们羡慕它们吗?
生:羡慕!
师:那么这样, 我们就从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四种当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我们变成它们, 怎么样?
生:好。
师:好, 五秒钟, 请大家定主意。
(生讨论)
师:来, 我统计一下, 愿意做倭瓜的同学举手。我发现有的同学犹豫了一下, 又放下了。有两个大倭瓜, 确实够大的, 好, 请放下。我们班有两个大倭瓜, 那么有几根黄瓜呢?谁愿意做黄瓜?三根, 好的。做玉米的呢?玉米比较多!好, 这么多的玉米, 还真符合闫老师的需要, 大丰收了。请放手。有谁想做蝴蝶呢?也有七八个同学要做蝴蝶。同学们, 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角色了, 可是现在我们这个课堂上, 还有一个人没变。
生:闫老师。
师:那么, 你们想让我变成什么呢?
生:玉米、倭瓜……
师:这样吧, 你们争来争去也争不出结果来, 谁表现得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加入谁的队伍。你是倭瓜, 如果你表现得倭瓜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加入你们的队伍, 变成我们班的第三个大倭瓜, 行吗?
生:行!
师:好, 那你站起来, 读一读描写倭瓜的句子。如果你表现得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变倭瓜了。大家听好了。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哎呀!他一下子就有些说服我了。你看, 尽管他的头都没有抬起来, 但他的语调告诉我,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
师:好, 他表现得真的是够自由、够快乐, 我就加入倭瓜的队伍了。
师:来, 黄瓜, 看你们的了。我记得我们班有三根黄瓜。我要找一根小一点的黄瓜。
生:“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师:我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真的吗?
生:真的。
师:我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是吗?
生:是的。
师:我如果一个都不结, 一朵花都不开, 可以吗?
生:也可以!
师:我真的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 不好意思, 我现在又想变黄瓜了。再来看玉米。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师:玉米的这种自由和快乐, 可是我没想到的。我想问一问, 我如果真的变成玉米, 加入你的队伍, 我真的是可以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生:是的!
师:我还不够高吗? (生笑) 我已经够高了, 是吧!但是, 我还不满足, 我还想长上天去, 行吗?
生:行!
师:行啊!哎呀, 长上天去,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我被她打动了。好, 那你就再告诉我一遍, 我就打定主意了。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长到天上去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但是, 我还不能够马上就打定主意, 尽管玉米很有说服力, 我还要看一看。蝴蝶, 就看你们的了!好, 我先请一个比较大的蝴蝶。
生:“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 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师:哎呀!描写蝴蝶的句子完了吗?你的表现自由, 还没有表现得足够充分。
生:“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师:语调多么坚决呀!一下子就让我知道蝴蝶的这种自由了。来, 我有问题要问你, 我如果真的变成蝴蝶的话, 我真的可以像你刚才所说的随意地飞?
生: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飞上墙头。
生:可以。
师:我一会儿又想从墙头上飞下来。
生:也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变成一只白蝴蝶。
生:更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变成一只黄蝴蝶。
生:当然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飞到他家, 一会儿又想飞到你家。
生:可以。
师:啊!他不断地变换着语调、语气和话语说服我变成蝴蝶, 是吗?蝴蝶真的够自由、够快乐。我不得不说, 他的打动能力很强。但是, 你们很美好, 很自由, 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纠结的那个人是谁了吗?
生:闫老师。
师:是呀, 你们都表现得如此自由、如此快乐, 我都不知道该变成什么了?这样好不好, 我一会儿变成倭瓜, 一会儿变成黄瓜, 一会儿变成玉米, 一会儿变成蝴蝶, 行吗?
生:行!
师:你们如此慷慨大方, 行!为什么可以?为什么行?难道仅仅是因为你们是慷慨的吗?
生:因为在园子中任何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是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闫老师也是自由的。同学们, 的确, 正如萧红所说, 在祖父的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都是———
生:快乐的。
师:但是有一个问题, 我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一段话当中, 萧红仅仅是写了花、鸟、虫子、倭瓜、黄瓜它们的自由和快乐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谁的自由和快乐?这个问题有一点小小的挑战。你说。
生:还写了作者自己的自由和快乐。
师:是, 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还写了作者本人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一段当中, 我们还感觉到在字里行间有萧红本人的自由和快乐。但是, 接下来闫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萧红有没有在这段话当中或者在文章的其他地方直接站出来说“我很自由, 我很快乐”?
生:没有。
师:但是我们依然像刚才那样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 她究竟在这段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自由和快乐呢?
生:我认为作者是用了以物托情法。
师:以物托情?你给我解释一下。
生:就是用一样好的事物来托自己的心情。
师:寄托是吧?
生:对。
师:比如说她用了什么好的事物呢?
生:用了倭瓜、黄瓜等事物的自由来寄托自己的自由。
师:你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知道吗?就是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同学把它称作“以物托情”, 在文学创作上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说法, 叫———
生:借物抒情。
师: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在这一段话中它叫寓情于景。当然, 同学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物托情意思都是一样的。
师:好, 他发现了寓情于景这个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其他同学有更多的发现吗?
生:这段话还有列举法。
师:列举了什么呢?
生:列举了黄瓜、倭瓜、蝴蝶等事物。
师:就是刚才说的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表达感情, 是吧?实际上, 你的意思和刚才的同学的意思是一致的。有新的发现吗?你来。
生: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可是一个新的发现。你能跟我们说说, 为什么是拟人呢?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这里运用了人的动作。
师:哦, 愿意怎样就怎样, 好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有了人的———
生:动作。
师:不光是人的动作, 还有了人的感情, 愿意怎样就怎样, 是吧?而且, 我们还发现, 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 这里也是———
生:拟人。
师:是的, 这个同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就是在这段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吗?
生:我觉得应该有排比。
师:还有排比呀!哇, 又有新的发现了。那你给我们解释一下, 哪里是排比?
生:作者对我们说, 有倭瓜、黄瓜、玉米, 还有蝴蝶等, 她分别列举了这些事物的自由。
师:你发现了吗?他们都用了一个相同的词———
生:愿意。
师:同学们, 当两个以上的句子, 用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句子, 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这样的一组句子, 我们就把它叫作———
生:排比句。
师:其实, 这个同学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如果你再来看, 这一段当中, 用排比的可不止这一个地方啊!
生:“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你这一补充, 我们就全都明白了。同学们, 你们真了不起, 你们不仅发现了寓情于景, 还发现了夸张、拟人、排比。我相信, 如果给同学们更多的时间, 你们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发现, 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阅读收获。接下来, 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读, 闫老师读前面的几句话, 同学们一起来读后面的几句话。
师:“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都是自由的。”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
师:在这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的天空下, 祖父的园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样自由, 那样快乐。我们不禁要问,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究竟是什么, 让她所见的都是这样的自由, 这样的快乐?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 就看你能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不着急, 思考几秒钟, 是什么?我请同学说一说。
生:应该是从侧面体现出的祖父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师:我明白了, 你是想说是祖父的关心和爱护让她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 是这个意思吗?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嗯!你的手举得很高, 有想补充的地方吗?
生:应该是祖父对他的爱, 和她做错事时对她的宽容, 才会让她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
师:是啊!我听了你们的答案后, 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正是祖父的爱、祖父的包容, 让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么———
生:美好。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如果没有爱呢?这个世界还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当中, 萧红还描写了另外一个女孩悲惨的命运。这个女孩只有12岁, 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 她在这么小的年纪, 就被送到一户人家当牛做马。这户人家非常残忍, 又非常的愚昧。女孩来到了他们家, 只短短几个月的工夫, 就被这户人家活活地折磨致死。多少年以后,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 她还记得女孩临死前的那个夜晚。
师:“星星、月亮铺满了黑天。冰天雪地里, 正是个冬天。学校的墙根, 风刮的窗棂, 鸡在栅栏里睡觉, 狗在窝里边睡觉, 猪在栏里睡觉, 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同学们, 如果说在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里, 透过那些美丽的景物的描写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由、是快乐, 但是在这样的描写当中, 你还能感受到那种自由和快乐吗?
生:不能。
师:那么,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生:我感到旁边很冷, 身上没有一点温暖。
师:是啊, 你感到了彻骨的寒冷。你呢?
生:我感到了无尽的悲伤。
师:无尽的悲伤, 为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悲伤。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动物是被约束着的。
师:是的, 没有自由。
生: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凄凉。
师:是啊, 人间的凄凉, 没有一点温暖, 没有一点爱。这是女孩的悲惨命运, 也是萧红写作的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命运。的确, 透过这样的描写, 我们感受到的是悲伤, 是凄凉, 是作家内心的悲愤和无声的呐喊。当这个世界充满爱的时候,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而当没有爱的时候, 这个世界就变了模样了, 是吗?
生:是!
师:你想想, 与这个女孩相比, 萧红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她拥有祖父的爱。如果同学们再来看看课文的话, 你会发现, 在祖父的呵护、包容下, 童年时代的萧红曾经在园子里做过许许多多好玩的事情, 你能跟我们讲讲吗?她都做过哪些特别好玩的事情?你说。
生:她把韭菜当作草给割了, 把狗尾草当作麦穗给留了下来。
师:她很淘气、很顽皮。还有吗?还做过哪些好玩的事情?
生:当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 她把祖父种的种子给踢飞了。
师:是的, 她不是在干活, 她是在玩, 在做游戏。还做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
生:当祖父在浇花的时候, 她抢过水瓢往天空中一扬, 喊道:“下雨了!下雨了!”
师:她是在玩下雨的游戏。这不是在干活, 而是在玩, 在很开心地玩儿啊。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当她玩得这么开心, 她表现得这么淘气的时候, 祖父有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呢?
生:没有。
师: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 祖父对她是那样的宽容, 那样的呵护, 能够包容她所有的事情、错误, 这一切都是因为祖父爱她。同学们,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萧红写祖父的园子, 其实她真正想写的是什么呢?
生:祖父对她的爱。
师:你们说得对, 就是祖父曾经给予她的———
生:爱。
师:如果我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如果让你从刚才我们学过的这些词当中选出一个最关键的词, 你选择哪一个词呢?
生:我会选择“爱”这个字。
师:正因为有了爱, 所以祖父的园子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 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园子、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仙境般的园子、鸟语花香的园子,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爱”。《呼兰河传》这本小说, 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 这部小说写完之后一年多, 萧红便在贫病当中离开了人世。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乡, 再也没能回到那个带给她多少快乐、多少自由、多少爱的祖父的园子。但是, 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东西, 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像现在, 我们仍在这儿读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 并为她的文字而深深地感动。其实, 还有一棵似乎永远不会结果的樱桃树, 童年时代的萧红就曾经奔跑在这棵樱桃树下, 找樱桃, 一边找, 还一边在大声地喊, 问祖父———
生:“爷爷, 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师: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
生:“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师: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 它就不开花。”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大多从小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村的生活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首先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感受一下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怎样的自由和快乐。学生能够抓住重要语句进行阅读,边读边写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能抓住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谈到“追蜻蜓”“捉蚂蚱”时,所有学生的兴致都很浓,于是,我放飞学生的思想,“你们做过这么有意思的事吗?”学生七嘴八舌都诉说着自己的乐闻趣事。此时,我也意犹未尽,讲到了我小时候“捉麻雀”的趣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自由快乐之中。
那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作者选材的精妙以及用词的准确,把孩子眼里的天真烂漫的童年展现给我们,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很欣赏张伟老师的“球心”教学。一堂课总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它就像是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这课的主要目标是: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始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通过景物、趣事、爷爷三方面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理解祖父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早上展示的是前面两个层次,第二节课主要是感悟祖父的爱。正是因为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瞎闹乱闹,对我倾注了无尽的爱和宽容。他的爱让我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喜爱,才有了我的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我心灵是自由的,所有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甚至是充满了梦幻色彩。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引读第17自然段。最后话题一转:可是在我18岁时,祖父离开了我。由于母亲在我年幼时过世,继母和父亲都对他不好。再加上父亲的逼婚,使她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在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离开爷爷十几年了。由于战乱,此时的她正与第三任丈夫居住在香港身患重病。在她《呼兰河传》的尾声中这样写道:引出小诗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说说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反思整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还有这样的遗憾:比如在处理“一切都活了”这个环节时,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所以想象不大丰富,有的同学还出现没有琢磨透句式,所以说出来的语言质量不高。如果让学生静下来动笔选择写一写,我想效果会更好,理解会更到位。另外,我觉得造成这个环节有问题的是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不够,我以为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没有去写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缺陷的时候,自己没有很好的调控。看来,上好一节课要一细再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到哪儿都是真理。
★ 《祖父的园子》优秀的教学反思
★ 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 祖父的园子语文课件
★ 祖父的园子教案
★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
★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 《祖父的园子》读后感小学作文
★ 祖父的园子课文预习教案
★ 五年级祖父的园子读后感600字
一、师生谈话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公开课的教学上,往往是借班教学。师生之间的陌生使得师生的关系显得疏远,势必影响下面语文课的深入开展。为此,很多的教学专家和名师都会通过诙谐幽默的师生谈话,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很好的环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放得更开,后面的课堂上会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但是,师生谈话的话题,最好渗透着本课要学的内容,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二、奇妙的课堂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的第一课时,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语。有的可以故事导入,有的可以美轮美奂的画面导入,有的可以生活实践导入,有的甚至可以一个词导入……不管怎设计导语,一定要简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三、生字的认识是读通全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课时,重在初读课文,读通全文。要达到这个目标,识字是前提,也是一把金钥匙。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识字的方式很多,可以出示生字词,个别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可以开火车读,再齐读;可以让小老师领读;可以比赛读;可以教师示范读……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易读错的字,进行纠错,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别读错。比如,多音字、前后鼻音字、翘舌音字等。
四、抓住个别重点生字进行画龙点睛地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段教学的重点,应紧抓不放。但第一课时,时间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识字的教学,这就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难写的1—2个生字,重点的指导书写。可先示范,再描红。这样,不仅每课都渗透写字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写字能力会不断提高,书写汉字也会越来越认真规范。
五、读通全文,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目的。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学生已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将生字新词带入课文读一读,不仅巩固刚识的生字新词,而且再次整体感知了全文。也可以通过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通过评价及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通课文。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设计识字这个环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类分层识字,从而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内容;也可通过填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渗透对课文的整体归纳,以便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六、切入课文细节,挖掘教材,是点睛之所在。
因为在设计第一课时,有的教师将写字的教学大部分放在了学完课文后再进行,这样,就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量时间,以进一步切入课文细节的教学。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选择了某个方面来教学,以突出教学的难点,做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有的教师选择了课文开始的部分来教学,以作为下节课教学的引子;甚至有的抓住课文重点,通过层层深入,以读感悟,从而突破重点,体悟情感……
关键词:“语用”,阅读教学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以其诗意的笔触、细腻的观察、随性的表达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多少名家演绎的课堂让我们品味到那种率性和纯真, 那涌动的自由、向上的鲜活生命, 还有丝丝闪耀着亮丽的童话色彩。文本本身极具魅力, 可以实施的“语用”教学内容很多, 但是一节课我们不能涵盖其全部, 只能择其部分, 选其精华。
笔者曾有幸聆听到管建刚、张祖庆这两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 两位大师的课都值得细细咀嚼, 两节课突破了以往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 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体现了“言”“意”互转、“言”“意”融合。
一、整体“语用”内容的确定
管建刚老师整体教学设计:淤读题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后, 初读课文梳理事件———以“在园子里到底发生哪些快乐的事情”为问题, 整理出“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摘黄瓜吃……”这些事情。于品读重点明晰学法——— 直击“ 铲地”, 理解“ 铲地”事件是作者运用了对话描写, 从而让学生明白“对话”是需要选择的。盂咀嚼语言发现特点———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调子”, 反复朗读背诵文本中描写的事情语言是有调子的, 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等。其次, 园子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语言的调子的, 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张祖庆老师整体教学设计:从“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三个层面进行教学, 从“三个园”品味“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淤初读, 感知“眼中园”———抓“样样都有”教学, 感受园中一切能看见的景物的丰富与多彩。于细读, 理解“心中园”———围绕“一切自由”, 进行读悟。盂深读, 升华“梦中园”———用想象说话, 拓展原著节选内容, 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方式, 理解萧红心中拥有阳光, 梦中园是光芒四射的, 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从而理解萧红魂牵梦萦的就是祖父的园子。
在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上, 都是剖析了文本的独特结构, 确定整体性的教学内容。管建刚老师以文本中“对话的选择”作为“整体性教学内容”, 让学生懂得平时写作的选择不仅仅要注意有详有略, 还要注意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选择, 明晰了语言是有调子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见识了文章思想精神的至高点, 感受到文本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起一个发展的平台, 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的示范。张老师引介了“寓情于景”的“语用”知识, 从理解到运用, 可谓语言纳入后的应用, 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说写发展思维”, 融会文意, 展开想象, 既内化了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可谓一举两得。
二、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
“语用”是学习文本语言本身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 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此, 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细寻之下, 文章中有着寻常的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式, 也有着作者富有十足孩子气腔调的夸张的句式, 还有着鲜明色彩词语的句子, 更有着自由的如春天般泥土清新的语言句式, 这些形式多样的句式给了我们对语言直觉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也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选择哪种句式为有价值的“语用”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两位特级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管建刚老师以朗读背诵的方式积累语言:在理解“语言也有调子”的时候, 出示:“倭瓜愿意爬 () 就 () , 愿意 () 就 () ……也没有人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样选择的积累语言不仅理解了文本中语言具有特立独行的鲜明性, 体会到作者浪漫自由的个性。
张祖庆老师以模仿写话的方式运用语言:先是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将表示事物的词圈出来, 问学生“是不是只有这些事物”, 让学生理解园子中的一切景色皆是自由的, 然后用朗读体会出这份自由, 在充分朗读后,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事物进行写话: () 了, 就像 () 似的。 () 愿意 () 就 () 。 () 愿意 () 就 () 。
“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是作者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园子中倭瓜、黄瓜、玉米是自由生长的, 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更让我们感受到给予作者如此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背后, 是祖父的慈爱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他的爱放飞了作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天性。
两位教师的“语用”教学内容是基于文本的语境考虑的, 是实践我们平时大力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传递意义的”教学理念。从显性的理解到隐性的思考再到结合文本的其他的表象指向表达, 层层深入, 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触及作者内心最为清新而单纯的思想境界, 也学会了这种最简单、最随意、最自由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达到了“语用”的学习必须和内容的理解相融合, 与情感的熏陶相融合, 更与学法的指导相融合。
阅读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并不能以“是否有语用”而评价教学是否有效。每一篇课文都是上好“例子”, 都是绝佳“样本”, 隐含着规律, 意味着示范。面对文本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我们还得有一双慧眼, 依据文本本身的特征, 以语言的感悟运用为根本指向, 以语言的发展为基本准则, 选择真正实际的“语用”教学内容, 开启新的视角。当我们慧眼识真“语”时, 语文教学的园子里一定会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C) .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幸福。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 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會。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3)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2.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四)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五)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六)总结升华
师:在园子里,我是自由的,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捉绿蚂蚱就着绿蚂蚱……玩累了,想睡就睡。
1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小练笔。(请用上“想……就……愿意……就……”)
2为什么课题叫《祖父的园子》?
3补充萧红的资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07-21
描写花园的作文:奶奶的园子10-13
祖父和他的牛的阅读答案05-28
给天堂里的曾祖父的一封信07-13
我的外曾祖父作文06-02
园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