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精选7篇)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篇1

——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中国XX有限公司党委,立足基层党组织实际,围绕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组织力为工作主线,整合工作内容、统一工作标准,探索建立党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公司党建工作“做实、做优、做精、做新”。

一、做实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常态化

学深悟透,深入开展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公司临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针对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等内容进行了多次集中学习,临时党委班子成员共举办4次专题党课,面向公司党员开展十九大精神主题教育。公司临时党委所属各支部迅速响应,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共开展征文比赛、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11项自主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党员的学习热情。17位支部书记全部开展了支部书记讲党课,引领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

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公司集中购买《十九大党章学习手册》、《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等相关书籍3600余本,《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等教育视频DVD共7套,发放给公司全体党员。公司团委书记开展十九大精神专题讲座,向全体团员和群众代表宣传十九大精神,做到十九大精神宣传工作全覆盖。同时,公司临时党委先后邀请中央党校、国防大学教授为公司全体党员作十九大精神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宣传内容深度,组织指导各支部累计开展座谈会、典型事迹宣讲、支部党员亮身份表决心等18次各类宣传十九大精神的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二、做优学习分析会制度常态化

总结梳理,切实推进党务公开。为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公司临时党委探索建立每月学习分析会制度,会议每月中旬召开,分为党建工作汇报、纪检工作汇报以及交流讨论三个环节,会议要求临时党委委员、临时纪委委员、支部委员全员参加。学习分析会由临时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对上级党组织、公司临时党委上月党建工作部署与完成情况,以及下月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与计划情况等进行全面汇报和总结,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交流研讨,及时推广最佳实践。在每月学习分析会上,公司临时党委对下属各支部上月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支部建设情况、支部特点与亮点活动等进行集中展示,促进支部交流与学习,推广最佳实践。同时,对目前公司党建工作进行综合分析与研讨,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为下一步党建工作开展提供思路。

三、做精发展党员工作常态化

建立标准量化考核制度。为更好地指导支部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考察,公司临时党委制定《发展党员标准量化表》,建立发展党员具体标准量化体系,分为基本项、重点项、加分项和一票否决项,对发展党员各流程各阶段的政治学习、工作思想、生活表现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发展党员标准量化表》由支部动员并指导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填写表格,临时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根据量化考核表得分、结合支部推荐意见,提交公司临时党委进行专题讨论。

推行政治标准考察制度。“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公司临时党委于2017年9月起,每季度在公司范围内开展党的基础知识测试,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政治标准进行严格考察。知识测试题目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从党的基础知识、党史、发展党员相关规定、党规党纪、如何增强党性意识等对测试对象进行全面检验。公司临时党委将每季度开展的知识测试合格线规定为80分,测试成绩为支部委员会讨论审议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政治标准合格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完善发展过程台账制度。为进一步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水平,公司临时党委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登记台账》,进一步完善发展过程台账制度,引导支部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进行分类跟踪管理,实行发展党员工作全过程记录。同时,召开主题接待日2次,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登记台账》填写、发展党员材料的归纳与整理、入党申请书和自传的撰写等进行集中培训与现场答疑。组织支部接收预备党员观摩会1次,以个别支部为示范,组织全体支部组织委员现场观摩支部接收预备党员的会议程序与过程步骤,促进交流学习、查找不足和总结经验。

四、做新“六好”党支部创建常态化

划高线,调动支部积极性。公司临时党委将“六好”党支部创建划为支部工作高线,与作为底线的支部KPI考核一起,纳入支部党建工作考核全面评价体系,将“六好”党支部与支部书记年度述职、支部年度KPI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支部创建积极性。同时,由临时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组织建立“六好”党支部评审组,由支部委员担任评审组委员,年底对各支部“六好”党支部创建情况进行交叉评审,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篇2

从已有的研究进展看, 研究焦点已由两个导向的争论向两者之间的融合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是互斥的; 技术导向是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 ( 或调解变量) 或者相反; 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独立的共同影响企业绩效; 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通过中间变量 ( 或调解变量) 共同影响企业绩效。然而, 研究的进展不可回避一下两个问题: 一是两者融合过程是否存在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均衡点; 二是两者的融合过程的合理步骤应该如何安排。事实上, 上述两个问题更是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基于此, 本文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融合的问题, 以期得到技术和市场协同导向的均衡条件, 并指出战略调整关键变量和步骤, 最后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案例验证理论模型提出的相关命题。

1 概念模型和假设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 将组织由分别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的两个部门组成, 对应技术和销售两个环节, 构建一个基于组织能力、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导向模型 ( 图1) 。

1. 1 技术部门对组织绩效提升机制

技术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技术研发, 从技术思维上看, 缺乏市场的技术导向的组织往往奉行技术推动逻辑 ( Zhou, Yim, Tse, 2005) [3]。技术部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新颖度以及发现和研发新兴技术实力[4], 技术导向的组织倾向将尽量多的资源投入要技术部门 ( Gatignon和Xuereb, 1997) [5]。因此, 技术部门对组织提升绩效机制的逻辑是, 在当前企业技术能力的约束条件下, 通过研发资金的投入所能提高的由附加值表征的创新绩效。但是, 考虑到组织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研发资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高程度是递减的。同时, 当期的技术研发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伙伴关系等会提高下期的技术能力, 即技术能力是有记忆的。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在当期的技术能力约束下, 研发资金投入和创新绩效呈正向关系, 并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动态地, 当期研发行为记忆式地提高下期技术能力。

1. 2 市场部门对组织提升绩效机制

市场是指发现并对客户需求进行积极回应的能力 ( Day, 1994) [6], 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 其中包括Narver和Slater ( 1990) [7]指出的关注顾客导向、竞争导向、部门间协同等文化层面的营销能力, 以及Kohli和Jaworski ( 1990) [8]关注的信息产生、传播和组织反应等行为层面的营销能力。因此, 技术部门的组织绩效机制的逻辑是, 在当前企业营销能力的约束条件下, 通过营销资金的投入所获得的客户量。但是, 考虑到市场总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 营销资金投入对营销绩效的提高的程度是递减的。当然, 营销能力也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组织市场营销行为的不断进行其营销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同样具有自我增强的动态特征。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在当期的营销能力约束下, 营销资金投入和营销绩效呈正向关系, 并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动态地, 当期营销行为研发记忆式地提高下期营销能力。

1. 3 协同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就协同能力而言, 技术只有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9], 而实现匹配的信息来源于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互动和交流[10]。事实上, 市场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沟通, 对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都是有利的[11], 最终提高组织绩效[12]。同时, 两个部门对等的谈判能力有利于促成更好的协同结果。1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 组织协同能力提高是有利于组织绩效的, 部门间能力越平衡则协同能力越高。

1. 4 组织绩效的形成机制

提高组织的绩效应该是市场导向还是技术导向的争论逐渐减少, 但是两者具体的关系仍然备受争议[13]。如Christensen和Bower ( 1996) [14]认为, 过于偏重于市场导向不利于突破性创新的发生, Han、Kim和Srivastava ( 1998 ) [15]认为技术创新是组织绩效的主要因素, 而Kirca、Jayachandran和Bearden ( 2005) [16]则认为技术创新只是市场导向和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量。尽管如此, 技术和市场对组织绩效共同作用的观点受到普遍认同[17 - 18]。如拥有新兴技术的专利而获得更高附加值的研发行为, 客户满意度提高而增加客户总量的营销行为, 良好部门沟通使产品适销都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 组织绩效可以从各个环节的完善来提高。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组织绩效是技术部门的附加值、市场部门的客户量以及两个部门协同能力共同决定的, 各因素的增量均能促进组织绩效。

2 数理模型和命题

根据假设1, 技术部门投入x的绩效函数满足f' (x) 0, f″ (x) 0, 具体形式设为f (x) =xα, α∈ (0, 1) ;根据假设2, 市场部门投入y的绩效函数为g' (x) 0, g″ (x) 0, 具体形式为g (x) xβ, β∈ (0, 1) ;根据假设3, 协同能力有市场和技术两个部门的平衡关系决定, 并正向的影响组织绩效, 设定δ∈[0, 1];根据假设4, 我们设定组织绩效是技术部门绩效、市场部门绩效和协同能力的乘积, 具体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在组织的资金投入总量为B约束下, 组织绩效最大化形式为:

2. 1 组织绩效最大化决策

根据约束条件下极值求解思路, 我们由式 ( 1)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由一阶条件:

通过对式 ( 3) 求得

绩效最大化时的研发投入、市场投入和绩效为:

由式 (4) , 我们得到。

由二阶条件, 拉格朗日函数的加边海塞矩阵为

由 α, β∈ ( 0, 1) , 得到D2L ( λ, x, y) 是半负定的。因此, 我们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 在各个时期, 组织都存在唯一的最优资金投入组合, 资金投入比率和对应投入的绩效弹性相等。

2. 2 组织能力变迁的比较静态分析

我们首先分析下期组织协同能力与当期相同, 即 δ 不变。根据包络定理得:

由式 (5) 得, 那么, 若αβ, 则V*αV*β。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2: 若组织的协同能力不变, 那么某种能力提高呈现马太效应, 即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初始能力较强的该种能力, 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

2. 3 组织行为的动态调整

进一步地, 若假定组织的创新能力高于市场部门的组织能力即 αβ, 并设定协同能力的具体形式为。那么

分析式 ( 6) , 只要投入足够大, 那么可以保证; 而 β→0 时, 随着 β 越接近 α, 更有可能大于0。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3: 当某一部门能力极低时, 加强该部门的能力会促进组织协同能力, 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尽管数理上存在一个确定的相对能力提高的幅度及其相应的策略, 但是在实践中如此精确的幅度难以把握, 具体策略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 由于阶段性的误差会导致组织能力差异的波动, 最终会导致组织协同能力的波动。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4: 组织各部门动态的能力调整形成市场和技术协同, 可以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

3 案例分析: 武汉邮科院的转型及其启示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简称武汉邮科院) 于1974 年正式成立,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覆盖光纤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是目前全球惟一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高技术企业。武汉邮科院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技术导向、市场导向和协同导向三个阶段, 实现科研院所市场化的成功转型。

3. 1 技术导向战略时期 ( 1974—1984 年) : 实现技术领先

武汉邮科院建院后, 科研院所特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技术上一向精益求精, 对于技术指标的要求, 一向非常严格。因此往往开发出的产品能够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

通过自主创新, 武汉邮科院取得了光通讯领域多个第一, 如1976 年中国的第一根符合国际标准的实用化光纤在武汉邮科院诞生, 首创我国实用化光纤的制作方法和制造设备; 1981 年在中国率先开发出光纤通信用长波长光器件; 1982 年开通中国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 中国开始走进数字通信时代。因此, 武汉邮科院在技术战略导向时期, 在光通讯领域的技术成果无论数量还是创新高度都是国内领先的,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样积累了较强的技术能力。

然而, 技术战略同时导致技术与市场的脱节。这样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技术高度的评价以技术的创新程度为标准, 具体视其是否为国内或国际第一; 二是技术发展路径以主导或者参与国际技术标准, 而并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是技术细节为考虑, 例如产品尺寸的微调就有可能带来某一模块的全面修改; 四是研究所经费来源以科研经费申请为主导, 并不通过技术产业化来获取。技术与市场脱节看似技术导向战略引起的后果, 但根本原因是科研院所的定位和体制使然。

技术导向战略时期, 武汉邮科院的技术导向战略适应了科研院所绩效评价机制, 形成 “经费拨款支持研发投入, 研发努力形成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实现增拨经费”的良性循环, 组织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同时, 技术至上的循环与市场几乎完全脱离, 组织的市场营销能力也没有形成。

3. 2 市场导向战略时期 ( 1985—1999 年) : 实现组织变革

1985 年, 中央颁发了关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了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方向。武汉邮科院党委根据中央精神及时制定了 《院综合体制改革方案》, 提出了以改革总揽全局, 促进科研、生产、开发工作的发展思路。1986 年, 原邮电部对武汉邮科院明确提出平均每年按20% 幅度减拨经费, 1990要实现自给。1987 年, 武汉邮科院坚持科研面向邮电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加快中试开发速度, 不断为民族工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推出新成果、新产品, 促进光纤通信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超前发展, 武汉邮科院开始实施市场化导向战略。

从1988 年开始, 武汉邮科院为适应市场化导向策略, 进行了内部组织的重大调整。具体为: ( 1) 市场导向式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始终不断地研究高新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把产品推向市场, 占领市场。 ( 2) 专业化营销队伍建设。营销队伍主要负责市场调研与决策, 广告宣传, 工程设计, 用户培训和售后服务。凡是用户选用该院的设备, 该院均免费进行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培训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 ( 3) 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将研究院人下属的邮电部激光通信研究所、邮电部固邮件器体研究所、光纤光缆研究部、市场经营院部等若干部门, 调整组合为光电端机、光纤度光缆、光电器件、无源器件4个复合型经济实体, 各实体具备科研、开发、产业和营销4 大功能。 ( 4) 技术市场化战略。为了迅速占领市场, 在不断提高本院装备水平的同时, 积极加强横向联合, 与10 多家工厂签订技术转让和散件组装合同, 使这些企业完成了结构调整并带动了相关省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 逍遥, 2007[19]和罗昌宏, 1998[20]) 。

市场导向战略时期, 武汉邮科院组织绩效目标设置的变革, 市场导向被动地接受, 技术和市场开始接轨。因此, 武汉邮科院将技术至上导向战略完善为市场导向战略, 并通过内部组织的调整, 不断培育和发展应对技术产业化的市场营销能力。

3. 3 协同导向战略时期 ( 2000 至今) : 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9 年12 月25 日, 武汉邮科院通过业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组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0 年全面推进企业化转制, 2001 年8 月23 日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集资金16. 3 亿元。以此为契机, 武汉邮科院逐步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制, 通过以市场和技术协同不断创造企业绩效。从1999 年成立之初到2011 年, 营业收入取得了十年十倍速的增长, 并将光通信系列产品打入海外六十多个国家, 逐步向世界知名企业目标迈进。

技术的三大创新: ( 1) 观念创新。烽火建立初期还留有科研院所的观念和习惯, 为此, 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产品立项及总体设计, 必须包括可信的用户调查报告、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征报告和自身产品的差异性报告, 否则不予审批。有如研发人员开始参与到与客户的沟通, 并且开始关注客户的需求细节; 而在研发的起点, 公司就要求市场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介入。 ( 2) 体制创新。技术信息从单一的原有国家部门申请项目拓展到符合客户市场需求开发项目、将原有技术以市场前景进行产业化改造, 引入外力开发技术成果。 ( 3) 管理创新。为同时应对既有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快速响应客户定制的技术研发, 烽火通信借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 据此建立了涉及市场需求、立项、研发、生产和客服的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分工机制, 并且建立了各团队内部的工作流程。

市场的三大导向: ( 1) 以国际化导向扩大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在国内市场一直保持着超过30% 的快速增长基础上, 凭着 “坚持走出去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烽火通信的海外版图拓展也渐入佳境。如今, 烽火已先后突破沃达丰、MTN、西班牙电信、意大利电信等跨国主流运营商, 逐步实现了从游击站到阵地站, 从专网到主流运营商的转变, 其光网络、光接入、光纤光缆、数据全线出口, 海外代表处扩张到17 个, 国际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逐渐成为我国民族通信产业迈入国际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 2) 以信息化导向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在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同时, 烽火通信还积极把握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及运营商转型的市场机会, 发展系统集成、业务与终端类相关产品, 大力拓展信息化大市场。2008 年, 烽火通信成立了业务与产品应用部, 以开拓家庭网络市场。2011 年年初, 针对广电、电力、高铁等行业信息化市场蓬勃增长的趋势, 成立了行业网营销中心。目前, 烽火在信息化大市场开始稳步推进, 其主导产品先后进入到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干线工程, 并广泛服务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国家项目, 与此同时还在家庭网络、融合视讯、移动信息化、电信增值业务、光配线等领域形成了稳健的发展势头,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3) 以产业化导向开发已有技术成果。为了使研发更有效面对市场、支撑市场, 充分激活沉淀的研发潜力, 烽火通信从2007 年起, 开始改变传统研发模式, 全面推进FPD ( 基于市场的研发管理体系) , 形成了以产品开发为纽带, 实现市场、研发、制造、采购、客服等相关部门有效协作、知识共享的研发信息平台。

自企业化改制以来, 烽火通信不断加强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积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公司的产业技术升级, 继续保持行业技术领军位置, 做大做强光通信这一主业。同时, 通过市场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形式市场信息引导技术研发, 原有技术市场开拓的市场战略。在此基础之上, 通过以市场和研发之间的协同, 大力拓展国际化和信息化大市场,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形成对主业的有效补充。

3. 4 武汉邮科院战略转型的启示

武汉邮科院的转型发展的案例, 为技术领先型科研院所等组织绩效提升提供了一个样本, 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文提出的若干命题。

技术导向战略时期的启示。该时期, 组织营销能力没有形成而研发能力很高, 并且由于绩效评价体制的导向, 组织几乎将所有资金投入了技术部门, 并且形成了自强化的循环。技术导向战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命题1 和命题2。

市场导向战略时期的启示。该时期, 组织绩效评价面临市场的考量, 市场部门的营销能力相对于技术部门的营销能力差异极大。此时组织变革主要是为了组建市场部门及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通过一系列改革, 以市场化考量的组织绩效大幅度提高。市场导向战略及其组织绩效的提高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命题3。

协同导向时期的启示。该时期, 通过市场部门的不断完善, 市场能力快速提高, 组织的协同能力能较好地实现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的沟通。各部门在自身能力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和技术之间的协同实现动态调整, 不断提高组织绩效。同时, 武汉邮科院通过不断加大队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 积极保持和加强技术上的优势, 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技术导向战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命题4 和命题2。

有序推进的战略调整。武汉邮科院的转型发展的初始条件是技术领先, 市场几乎空白, 技术与市场想脱离。该院为积极应对面向市场的新调整, 首先做了市场导向的战略调整, 而后集中大部分资源培育和发展市场能力, 在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匹配后, 实施协同战略。应该说, 武汉邮科院的战略调整及步骤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 组织绩效稳步提高。该院不同阶段的战略设置, 对于处于相应阶段的组织在战略调整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本文在已有文献关于市场和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分析上, 构建了基于技术、市场及其协同视角的技术和市场导向融合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命题, 同时用武汉邮科院市场化改革的案例对相关命题进行了证实。

主要结论为: ( 1) 短期看, 对技术领先型组织, 各时期由于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对水平不同, 投入各部门的资金存在一个最优的比率, 相对能力越强则投入越多, 这样能使组织绩效实现最大化。 ( 2) 若组织不特别注重部门能力的培养和协同, 而是根据各部门当前的能力对资金进行分配, 那么部门的相应能力会呈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有利有弊, 利在组织容易形成核心能力, 而同时部门的过度不平衡发展会降低组织的绩效。 ( 3) 从组织长期发展来看, 组织要积极利用马太效应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 同时要平衡组织部门相关能力的发展。特别地, 当组织某部门能力极端低下时, 则要进行重点扶持。 ( 4) 从组织的长远发展看, 在各部门能力相对匹配时, 组织要动态地调整各部门的相对能力, 从而形成部门间相互促进, 以市场拉动技术发展, 以技术推动市场扩张, 实现不断提高组织绩效。 ( 5) 一般而言, 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 各部门之间的相对能力是不同的。因此, 组织要根据当前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部门间的相对能力, 采取合适的战略导向, 从而合理分配各部门的投入。这样有序推进的战略调整, 可以实现组织绩效的稳步提高。

本文是以技术领先型组织为样本进行推导和分析, 若对模型进行拓展, 只需调整模型相关参数的意义, 其命题也是一致的。如互换市场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对应参数, 那么其命题甚至结论对于市场领先型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 本文的命题和结论对于技术领先型组织更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脱节问题, 即所谓的技术“死亡之谷”。提高科研院所等技术领先型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其关键在于协同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关系。在构建技术和市场协同导向模型并提出若干命题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转制过程及其绩效, 一方面佐证了研究提出的相关命题, 另一方面可为技术产业化模式和路径提供参考。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篇3

关键词:信息共享;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政法信息协同共享机制

目前,公检法司各政法部门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垂直专属网络,在部门内部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办公。而垂直信息化不断深入,横向信息孤岛的现象却越来越凸显。在确保诉讼公正的前提下,如何充分整合司法资源,实现办案效率最大化,以此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已经成为政法部门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S县在政法委的牵头下,联合公检法司四部门研究建成浙江省首个专网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了部门信息共享及刑事案件网上办理。本文结合该平台的运行实际,探索政法部门信息协同共享机制相关问题,以期为健全政法信息协同共享机制提供借鉴。

一、实践考察

近几年,S县刑事案件数及涉案人数持续增长。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数量和人数分别为:2010年339件694人;2011年413件753人;2012年478件898人;2013年524件1105人,4年来数量和人数均翻了一番,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将持续大幅增长,但辦案人数总体上并无变化。譬如,S法院刑事审判庭自2010年至2013年里办案法官人数一直保持2名,S检察院公诉科自2010年至2013年里检察官人数也一直保持5名,按照司法改革的导向及员额限制,“案多人少”将成为影响案件办理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民商事案件数及执行案件难度也在持续加大,一线政法干警压力倍增,加上区域拓展政法机关办公场所距离拉大,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无限的司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加剧。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显然仅靠增加人力编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增加编制面临的难度很大。最优途径便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以往办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为准则的信息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整合公检法司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共享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其基本内容为:一是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以公、检、法、司部门原有的业务系统为基础,初步建立中心信息库,通过建立影印系统对刑事案件有关信息采取自动采集和导入各家原有的业务系统,对原有纸质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建立对应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与公检法司各家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建立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公文传输系统,对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法律文书、提请逮捕意见书、逮捕决定书、移送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刑事判决书等实现电子印章及格式打印。建立案件信息交流系统,如对证据不足、存疑的案件可直接通过平台交流。三是建立案件预警、监督、分析系统。系统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案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特殊节点发送提醒指令。建立案件查询功能,以便诉讼结束后供相关人员查询借鉴。同时比较提取分析相关数据,生成司法信息总结报告,以便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平台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以下目标。首先,案件转递更加顺畅,办案效率得到提升。如平台可以实现多人同时查看的电子宗卷,改变以往案件案卷流转方式。经办人员可直接网上查阅案情,下载打印公文,减少移送接收环节。其次,办案协同更加紧密,案件质量得到提升。所有法律程序都在平台上流转处理,结果直接记入日志,有利于政法各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由此倒逼办案人员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再次,信息流转更加透明,执法规范、监督效能得到提升。公安立案、侦查、案件后期处理以及监管活动办理等信息,检察的批捕与起诉审查,法院的审判结果和交付执行、刑罚执行活动,司法局的社区矫正情况,均可通过平台即时传送。平台也避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多头受理,实时跟踪办理进程和结果。最后,信息统计分析更加便捷完善,服务决策能力得到提升。系统能随时对各类案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了解动态,使政法机关能快速准确地收集到公检法司各家的相关情况,为领导决策部署、超前应对提供了快速通道。

二、当下困境

当前国内有很多地方如重庆、江苏昆山、上海浦东、深圳龙岗等已经建成或者正在筹建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但结果均不尽人意。S县政法信息共享平台虽然试运行成功,但平台主系统也运行受阻。笔者对受阻的障碍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技术障碍

政法信息共享协同系统与政法各部门内部业务系统无法实现对接。公检法司各家拥有各自独立的局域网,也建立相应的不同级别的保密机制。从调研的情况反映,各单位都有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禁止外来网络接入本单位局域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势必要打破相关规定,而这必须获得上级机关的批准方能实施。目前公检法司各部门的数据库都在市级以上政法部门,各部门对开放接口心存疑虑,政法共享平台与之无法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平台的关键在于数据库的共享,这是影响平台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真正通过平台的应用减少干警工作量的关键。从各地来看,数据共享与数据库互联上受阻是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瓶颈。

2.人力障碍

办案人员运用平台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由于不能解决数据库的有效对接,政法各部门都要面临同一案件分走二套系统的问题,办案人员对案件的数据需要二次录入,大大加重了工作量,从而影响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同时,受上级部门业务考核制约以及共享平台运用考核的空白,办案人员对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较重视,却不太重视共享平台业务系统的运用。一项新事物的出现至被接受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受传统工作习惯的影响,不少办案人员有排斥心态,使用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享受不到平台运行的惠利,反而无形增加了工作量。

nlc202309020029

3.动力障碍

平台建设缺乏权力机关的有力推动。当前部分平台建设合作单位对平台建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出现多种误区:有些单位认为建立横向合作平台上级业务主管机关并没有明确工作要求,本单位也无迫切需求;有单位认为信息共享之后容易暴露自身问题,影响单位形象,而且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自找麻烦,也不利于对办案人员的个人保护;有的甚至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信息共享高度戒备,认为其容易泄密。由于认识不统一,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以及工作中不配合,从而使得平台建设工作阻力重重,无法实现新突破。在此情况下,实际工作中又没有层级较高、对各单位均有较强制约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而更为关键的是缺乏权力机关的具体推动。

4.机制障碍

平台建设缺乏工作机制的有力保障。由于缺乏必要工作机制的有效保障,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操作性不强,其功能作用发挥得也不够理想,各家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了平台建设进程。首先是技术资金保障不到位,平台建设与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当前该项目没有政府财政的专门预算,经费由各家合作单位按比例分摊,经费保障不到位,科技化水平尚低。其次是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价机制,而信息共享项目一般需要长期坚持而且基础性工作量巨大,各协作单位又分属各个不同系统,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手段,一旦在运行过程中某个部门或环节出现了问题,将影响到整个平台的有效运行。再次是缺乏信息管理使用的保密机制,平台信息共享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量十分巨大,有些信息属于本单位、本系统的秘密资料,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失密泄密的情况,这也使得部分协作单位在提供时存在较大顾虑。最后是人员培训和业务咨询机制缺乏,根据以往新软件、新系统投入应用情况预测,在整体信息化共享平台投入运行之初,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专门的软件应用操作培训。而政法系统的工作内容都有明确的法定时间限制,如何尽快使相关工作人员熟练共享平台操作,减少运行之初的误操作,组建专门的业务咨询队伍,发挥平台最大效能,将是平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三、应对之策

1.统一认识,形成共享协作共识

要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为推进平台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一是对信息共享平台本身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整合司法资源、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效能的高度,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平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使各部门在思想上真正接受。二是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各协作单位应认识到自己是平台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应当跳出部门利益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工作,齐心协力、真诚合作把平台建设好。三是对未来司法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环境的转变将对司法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信息共享作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能的有效途径,必然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也势必会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各协作部门应当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与己无关的分外事转变为本部门的职责所在和工作所需的分内事,从不闻不问到自觉接受、主动关心,从一开始对平台建设的戒备、抵触转变为开放坦诚,从被动应付、敷衍推脱转变为主动要求、积极配合。要加强对部门内工作人员的思想引导,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

2.争取支持,加大平台推进力度

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对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通过党委协调各协作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职责,提出工作要求,在政治上、组织上给予保证。其次,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与推动作用,由其出面协调地方各部门来推进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共享机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問题;最后,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目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及其他物质保障都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司法改革后将会实现司法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而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推进需要不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法检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单位对共享平台建设的支持,如江苏苏州市就是由苏州市中院、市检与各区县的政法委由上而下联合推动,保证刑事案件办理流转在平台上的正常运行。

3.完善机制,科学制定相关制度

要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意见,并由人大印发,以确保机制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规范性指导意见要立足长远、注重宏观,就建立共享机制的目的、意义、原则、协作部门范围、共享信息范围、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程序,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建设过程等基本问题作出原则性、指导性的规定,勾勒出共享平台的实施步骤。要制定平台运行的具体操作规程,作出专门性的规定。一是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如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定期情况通报制度,增强协作单位的工作互动性。二是建立业务咨询机制,加强协作各方的业务咨询与交流,对平台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参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各部门进行定期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同时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四是建立信息管理使用的保密机制。协作各部门落实管理责任人,严格信息使用审批制,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则和措施,明确有权经手信息的人员,对于泄密者追究其相关责任,谨防信息外泄和滥用。

4.加强保障,确保平台有效运转

要有充分经费保障,建议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财政部门编列专项经费,提供全额保障。要建立交流平台和技术维护组织,实时提供业务咨询,进行日常技术性维护及就运行具体事项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还要对各部门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定监督有力的制约机制,由党委、政府、人大部门人员成立督促检查组,对各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不积极配合的部门,结合考评机制,追究其相关责任,以此确保制度的执行。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篇4

机制情况调查

“>地税局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收入激励机制情况调查2007-02-02 21:55:50

×人是第二税源

×―——对县地税局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收入激励机制情况的调查

×

×几年来,县地税局树立“人是第二税源”的指导思想,以建立“四位一体”激励机制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税干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税干潜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较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

×他们在组织收入中构建和实施“四位一体”激励机制的具体做法是:

×

一、思想激励,注入活力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了恪尽职守、为国聚财的思想,才会产生克服困难、全力组织收入的行动,因此,绛县地税局实行有效的思想激励,大力强化为国聚财的意识,为税务队伍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一是开展为国聚财、爱岗敬业、勤政为税、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种会议宣讲、组织演讲、树立表彰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竞赛等方式方法,提高全体税干的职业道德修养,使税干明白,为国聚财是税收工作的中心,是广大税干的天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方正简体二是进行廉洁从税,秉公执法的廉政教育。税务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如果不能廉洁从税,就有可能以税谋私,滥用职权,搞权钱交换,从而收“人情税”、“关系税”,赞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因此,该局针对行业特点,把廉洁从税、严格执法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层层签定廉政目标责任书,严把税

收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中的定额关、停歇业审批关、欠税缓缴审批关、处罚关等主要环节,实行办税九公开,定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严肃处理了十名违法违纪税干,从而确保了税干廉洁自律,杜绝了由于税干的不廉而导致的税款流失,做到了应收尽收。同时,狠抓征管指标考核,以征管促廉政,业户的办证登记率、税款征期入库率、处罚率等指标均在%以上。在全县行风评议中,群众的满意率达“优”的始终保持在%以上,连年被授予“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全省财贸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文明单位”称号。

×方正简体三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县地税系统有党员人,占税干总数的近二分之一,并且多数党员是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所以,绛县地税局把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完成收入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

严格落实“一课三会”制度,局党组成员轮流为党员上党课,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广大党员,使全体党员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冲天的干劲,在征收一线冲锋陷阵,勇挑重担。近几年来,由党员征回的税款占组织回收入的%以上。

×

二、改革激励,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许多管理方式和方法失去了应有的效能,因此,县地税局适应新形势,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管人用人机制,尽可能地挖掘税干的工作潜能,增强队伍凝聚力,形成组织收入的合力。

×⒈方正简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实行量能划等,分级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才会有完成税收任务的能力,否则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是背离依法征税的原则胡干蛮干。为了调动

税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组织收入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性,该局对税干实行了量能划等,分级管理,即根据对每位税干上任务完成情况、业务知识、计算机操作等八方面内容的考核考评,按成绩将税干划分为五个等级,按等级确定相应报酬,依次拉开收入档次,一级与五级税干的年收入相差近两千元。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税干们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已蔚然成风,执法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已涌现出省、市级征管能手人,在组织收入过程中税干们依法治税、依率计征,未出现一起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

×⒉方正简体以激发中层干部队伍活力和竞争意识为出发点,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股所长是税收一线组织收入的直接指挥者和战斗者,能否较好地完成收入任务,他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至关重要。为了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也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局对股所长由以往的“任命制”改为优

胜劣汰,竞争上岗。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岗位目标,公开任职资格和条件,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登台演讲、群众评议、党组审定、正式任命等程序,名税干走上了股所长岗位。这些通过竞争产生的中层干部,为国聚财的责任感强烈,组织收入的热情高,办法多,干劲足。去年以来,所有基层所的任务进度达到了与时间进度同步。

×⒊方正简体以增强队伍凝聚力为出发点,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过去在税务干部的交流形式上一直采用委任制、忽视了人员组合中“情感”、“志趣”等因素,使股所长和一般税干之间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矛盾,相互扯皮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团结,造成了内耗,使组织收入的精力分散。采用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办法后,将点兵、兵选将,“自由恋爱”,实现了工作需要和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获得了人员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组合,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大家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近年来,广大税干团结一致忙征管,同心协力抓收入,没有一个单位出现闹不团结,上访告状的现象。

×

三、目标激励,加大压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组织收入中采用目标化管理,实行目标激励,加大压力,是有效发挥税干抓收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收入任务完成的有效举措之一。

×方正简体一是摸清税源。为了使下达的收入任务与当地的税源承受力基本相符,克服“探收”“虚收”和打收入“埋伏”的现象,为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创造条件,在每年任务向基层所下达之前,由分管局长带领计会人员,逐乡镇详细摸清税源,认真了解各类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预期实现的税款,并建立起了税源档案,实行税源动态监控,及时根据税源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任务数,努力做到任务服从政策,任务与政策有

机统一。

×方正简体二是确定目标任务。在摸清税源的基础上,对市局下达的收入任务,该局分解落实到各征收单位,各征收单位再进一步细化分解到税干,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同时,实行局长包片、股室包点的收入目标责任制,从而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压力的局面。去年以来,山底乡的几个造纸厂相继关闭,大的税源全部消失,但为了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收入任务,所长××带领本所人员深入山乡窝铺,狠抓零散税收征管,硬是靠捡“芝麻”填补了收入“大窟窿”。去年月,为了使所包的城镇所能完成任务,征管股的同志牺牲休息天到××化工公司的经理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催缴回税款万元。

×方正简体三是奖罚兑现。为了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敝端,我们对各单位的收入完成情况实行旬汇报,月排队,并单独设立了任务奖,按季奖罚兑现,对收入达不到

正常进度的所扣发奖金。对包片局领导和包点股室人员同奖同罚。同时,半年收入任务不过半的所,对所长警告,三季度不达进度的亮黄牌,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对所长就地免职。

×

四、情感激励,焕发动力

×人是富有情感的,在发挥税干组织收入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绛县地税局十分注重感情因素作用,以情聚人,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促人。

×⒈方正简体加强沟通。多年来,局班子成员坚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税干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县局设立了“好建议奖”,凡税干提的好建议被采纳后,每次奖励元,从而出现了人人情系税收,个个出谋献策的喜人局面。几年来,先后采纳好建议多个,奖励金额达余元。税干××关于强化五四一各分厂运输税收征管的建议被采纳后,各分厂年纳税由原来的万元猛增到万元。

×⒉方正简体大办实事。为使税干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扑在抓收入上,县局班子把税干的冷暖疾苦常挂在心间,尽最大可能为税干办实事办好事。克服困难,完成了县局和基层所共计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建设,配备了电视、电脑和交通通讯工具,建起了小食堂、小澡塘、小图书室、安装了锅炉,完成了税干住宅小区的建设,为税干的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市局分别在我县召开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解决了余名税干子女的就业问题。在税干及亲属婚丧和生病住院时,局班子成员亲自登门看望慰问,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税干们激动地说:局领导这样关心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完成任务!

×⒊方正简体身先士卒。在组织收入中,局班子成员不仅运筹帷幄,统筹指挥,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参战,哪个环节工作最艰辛,局领导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工作最难干,就有局领导临场督阵;哪个岗位需要顶替,总是局领导第一个冲上去替换。去年,局班子成员分

头到个欠税大户,制定清欠计划,实施清欠措施,共清理回欠税万元,占当年清理回欠税的%。

村党组织建设情况 篇5

一、基本情况:

xx村支部建立与

年 月,党员

名(其中:男

名,女

名,少数民族

名),支部书记1名、委员4名。

二、党支部工作职责

(一)组织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

(二)组织党员过好组织生活,教育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同志为骨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坚持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制度,安党员标准发展新党员。

(四)开好以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五)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对党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六)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随时尽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三、支部书记责任

(一)、负责召开集体支部党员大会,结合本村具体情况认真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示。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检查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按时向党员大会报告。

(四)抓好学习,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团结,搞好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五)切实了解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分析党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抓好党员干部学习。

四、组织建设情况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做出以下工作安排:

(一)狠抓党支部按安排的工作任务,开展好民主生活会。

(二)狠抓干部党员思想工作培训与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力争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狠抓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制度,严格自我约束,搞好示范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篇6

一、基本情况

知木林乡地处黑水县东北部,客龙沟风景区前沿六十里彩林之门户,平均海拔2613米。全乡幅员面积293850亩,森林面积147585亩,草场面积120030亩,退耕还林面积6039亩,退一还一1500亩;年末各类牲畜栏存13472头,人平有粮329公斤,人均纯收入1953元;全乡总人口1024户3859人,辖10个村27个村民小组,十个农村党支部,全乡党员153名,其中机关党员29名,农村党员144名(含预备党员6人,非党员积极分子14人);全乡共9所学校,2个教学点,42名教职工,在校学生638名。

二、过渡安置房建设情况

自“5.12”地震发生后,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知木林乡党委﹑政府﹑县级驻村干部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抗震救灾.为做好受灾村民临时过渡安臵工作,知木林乡政府首先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乡各驻村干部为成员的知木林乡受灾群众过渡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群众自建,政府补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受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互帮互助,用自己勤劳的的双手搭建临时过渡房.知木林乡驻点干部与县级驻乡干部于2008年7月15至20日分赴10个村对临时过渡房的安臵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验收.知木林乡受灾户数1075户,3840人,搭建过渡房1057户, 4户不搭建过渡房, 14户搭建活动板房(系热里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自查结果如下:

知木林乡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每户过渡房面积30平方米,避开不安全隐患点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段搭建临时过渡房.全乡1057户过渡房已全部搭建完,1050户过渡房的搭建合格,7户因采光不好,高度不够,平方不足等原因不达标,乡政府当即对不合格的过渡房户下了限期整改通知.通过整改后,全乡1057户过渡房全部合格.搭建临时过渡房的两批资金1000元/户已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存在的问题:

1.热里村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而搭建的活动板房至今没到位.2.全乡有18户人口超过7人的家庭,这18户的过渡房经费也没有到位.三﹑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1)、以制度为载体,切实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乡纪委与班子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辖区内业务单位负责任人签订了廉政保证书,确保了各项廉政措施上墙上册。与此同时还全面推进了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兑现村干部末位诫勉

谈话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切实增强了乡、村队伍活力。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以创新为活力,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我乡严把党员入口关,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现年党员153名,其中农村党员144名,预备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14名。统筹推进了机关、学校的党建工作,确保了机关、学校党支部继续“走前头”。在全乡10个村还全面推广村务决策民主听证工作,不断使村务公开民主化、制度化。

(3)、党建工作

1、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以构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讨论与体会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有所感的目的。

2、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廉政建设上,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与时俱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问题。第一,在财务审批上,实行乡长“一支笔”审批签字制度,定期向干部职工公布经费使用情况,接受乡纪委、人大的监督,在财务上做到了账账相符,收支平衡。同时有效防止了铺张浪费和大吃大喝的现象。第二,实行“两公开,一监督”。继续坚持对村务、政务和业务单位实务实

行公开,乡党委、政府定期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乡纪委统一保管村务公开的资料,一年以来,未出现一起群众因乡、村干部办事不公开而引起的上访事件。

3、班子勤政务实。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乡党政班子制定了更格的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做到了节假日有主要领导带头值班,一般职工轮流值班,从未出现因工作人员不在岗而造成工作脱节等现状。新的班子组建后责任心明显增强,经常自觉深入到村寨了解实际问题。

4、班子团结协作。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坚持集中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对班子成员的分工工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做好了责任落实、任务落实,各项工作进展有序。在民主方面,全年领导班子制定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6次,全体职工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4次,在班子成员间、班子成员与职工间、职工与职工间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谈心交心和个别交接意见等方式,找出了同志之间的问题和不足,让每位同志切实制定了整改措施。

四﹑稳定工作

协同组织机制建设情况 篇7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国外研究起步更早,其中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为核心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最具代表性。Grossman和Krueger首次提出了“EKC”假说[1],认为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将不断恶化,在经济发展超过某一阈值水平后,经济发展能自动减少甚至消除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其后,Panayotou[2]、Selden和Song[3]、Dasgupta和Wheeler[4]研究结果大多都证实了“倒U”型曲线的存在。然而,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对此并不认同。De Bruyn和Opschoor[5]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符合EKC曲线。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都从传统农业改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平衡发展、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等不同视角展开[6]。在研究内容上,国内主要集中在协同效应及其驱动力、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不同主体的协同关系、协同进化模型构建等方面[7,8,9,10]。

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的协同研究逐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涵盖:一般意义上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形而上的倡导上,李其林等[11]通过提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协同模式的构建上,冯刚[12]和张绪清[13]开展了新农村与生态保护协同的模式研究;新农村经济、环境等子系统的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的研究,刘晓艳[14]研究了新农村各子系统的耦合模式、作用机制及耦合仿生规律、模式、机理等问题;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时空分析上,贾士靖等[15]、田万慧和陈润羊[16]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经济协同的SWOT分析、实证研究、协同的制度和具体策略等方面,陈润羊[17,18,19,20]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总结了一些地区的实践,构建了环境经济协同的制度体系,也提出了具体的协同策略。

尽管在新农村环境经济的协同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系统研究不足,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6],尤其是关于协同的作用机制、动力演化等理论问题尚需深化,这样的研究现状难以从理论上有效指导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基于此,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挑战越来越大的现实出发,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分析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科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环境经济协同的现实背景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现代化“五位一体”的重要构成后,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意志。201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并提出了“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点和“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其既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绿色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其面临的环境挑战已成为区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农业面源为主体的原有农村污染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呈现新的形势:我国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总量和强度都居高不下,且使用效率低、土地残留大;畜禽养殖尤其是规模化养殖污染突出,而防治措施未能配套建设。据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和2.30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新的项目也纷纷立项建设,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也有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农村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基本环境治理设施跟不上农村集聚化的步伐,集中性的环境问题给原本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的农村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地方资源约束趋紧,特别是西北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等。

目前,环境问题与贫困、经济发展等问题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呈现交错的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有四大特点:原因的复杂性和影响因子的多样性、来源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元性、时空的分散性和发生的随机性、影响的纵深性和治理的困难性等[21]。因此,实施综合的环境经济协同战略,构建环境经济协同的机制,是建设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路。

2 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理论阐释

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论(Synergetics),其核心原理有[22,23]:1)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就会产生1+1>2的效应。2)支配(伺服、役使)原理(slaving principle)。各个子系统参量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此影响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的反映是不同的。当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或临界态附近时,最终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3)自组织原理(self-organization principle)。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发生需具三个前提: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也是远离平衡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干作用的系统中。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学界仁智各见。在此界定为:新时期国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体系。其基本内涵有:在指导思想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依据;在实施模式上,立足基本的国情、区情特点和农村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内容上,以发展为主旋律,同时注重民生;在系统结构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子系统的协同性;在目标上,注重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可持续性等。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由较低级、较落后、不发达状态向较高级、较先进、较发达状态过渡、变化的机制和过程,其内涵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深刻和丰富。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的是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方面。

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一般是指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各类环境问题,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广义上是对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平衡运行的维护与保护,狭义上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教育和科技等手段,调控特定区域的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的方式、规模、过程和结果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从而保障一定环境标准目标下的环境质量。在此从狭义的角度加以理解。

立足系统论,新农村视为一个由人口、环境、经济、资源和科技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环境经济的协同,主要是通过考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调控的基本原理,为政府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4]。基于协同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就是通过政策激励和约束、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升级和改造、环保研发和投入等多种外变量的干预下,努力调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形成由简单、无序演化为复杂、有序的自组织结构,促使环境经济协同效应的产生,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从时间演化的角度看,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在新农村复合系统中哪个发挥主导作用是变化的,这就需要基于时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识别某一时段新农村复合系统的序参量究竟是经济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如果是环境因素,要实现复合系统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对环境承载力进行调节、控制,促进序参量协同效应的发挥,实现新农村复合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3 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和作用领域

协同主体就是要解决谁来实现协同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强各类行为主体的合力作用,并建立各主体之间协同行动的机制。

3.1 协同主体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制约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类型主要包括四大类:政府、企业、农户及社会组织。其中,政府是主导,其职责是制定协同的政策,并监督实施;农村各类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实体,是实现协同目标的行为主体;农户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非企业性主体,数量大、影响面宽,对其进行组织管理有一定难度,其实现协同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社会组织是促进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实现政府与涉农企业有效沟通的联结主体[25]。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企业、农户及社会组织等四类主体依据各自的性质特点综合发挥在环境经济协同中的作用,而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取决于各类主体的基本素质,各类主体在实现协同目标中的利益大小或职责是否明确,刺激、调动各类主体实现协同目标积极性的政策力度和制度状况,对各类主体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等因素。

3.2 协同主体的作用领域

1)政府。在遵循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基础上,政府是经济规则、环保法律等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者,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管理协调主体。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作用领域是全国性的。主要有:制定和推行全国性的与环境经济协同有关的如环境评价、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排污交易、绿色发展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政绩考核和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协同的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推动协同有关的文化、教育,营造环境经济协同的良好风气等。地方政府根据辖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的政策和行动:制定和推行具有地方特点的环境经济协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循环农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等相关规划;进行环境治理、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培育;开展环境经济协同的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环境监管向农村延伸等。

2)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带动主体。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和农村工业、服务业的所有企业。作用领域主要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由传统型向生态型、循环型、清洁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认证;组建环保机构,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环境治理设施,加强污染治理等。

3)农户。农户是构成农村大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微观主体。其作用领域主要有:实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造成的污染,包括肥料和养分的科学搭配,秸秆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土壤肥力的保护,粪便的沼气化和归田、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使用、垃圾分类、合理装修、适度消费、家园和田园的清洁化等。

4)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新兴力量,也是环境经济协同的联结中介,主要包括涉农类和环保类两种。涉农类组织主要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一些如节水、养殖、种植等技术协会,其协同的作用领域有:架设市场与农户、生产与技术、政府与群众、农户与大学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信息反馈、价格机制推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的销售;进行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农技推广;对农民的致富能力与科学种植和养殖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普教育等,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为反映农民的意见和利益提供多种渠道等。环保类组织作用领域有:进行环境教育、向政府提供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对新农村环境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环保科普等。

4 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机制

基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客观背景,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关键要素,构建关于协同的目标、手段、主体和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和共同演化的作用关系和运行方式,是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4.1 建立协同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问题的类型、协同的目标、协同手段本身的特点、外部条件等因素,依据适用性、引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进行协同手段的优化选择。针对某一领域的协同对象时,协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一般而言,协同的手段可以分为三大类: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鼓励—自愿型。其中,命令—控制型手段是基础和保障,经济—激励型手段是杠杆和导向,鼓励—自愿型手段是动力和去向。只有三大类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形成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服务协同目标,手段支持协同行动、目标引导协同手段、手段促进协同目标的良性循环。

有效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同样是一套手段体系,具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政策创新、投资、财税、农民教育和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等。应当强调的是目标与手段具有整体联系性,目标只有符合规律和各地区实际条件,有战略远见,适应目标要求的手段也就是主要的、重大的措施才会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手段具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才能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手段要注重战略全局上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其紧密的配套性。手段有效、健全与否,就看它能否有效实现目标。

4.2 构建协同的主体作用机制

作为环境经济协同过程中的实践者,政府、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协同目标的关键。

1)协同主体的作用关系。只有政府、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各自发挥的作用形成最大合力,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基于协同主体的职能,以及环境经济协同的特点,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四位一体”协同作用机制,是实现协同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新农村这个复杂系统中,农民不仅是环境经济协同的参与主体,也是协同的受益主体(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在协同过程中,农户需要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实现协同目标的社会实践中,成为环境经济协同的基础力量。企业在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同时,还应与当地农户形成协作、互动的关系,要发挥企业经济实力强、组织性高、管理效率高、社会化生产经营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户+生产基地”等方式,给当地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将越来越多的农户吸引、组织到实现协同目标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是引导、推动环境经济协同的决策和管理机构,企业、农户以及社会组织也都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对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等主体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理顺这几个主体在环境经济协同中的利益关系,引导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趋于同向。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联系农户、面向市场、延伸产业链和对接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环境友好型活动,实现生产经营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只有这四类主体真正能“协同一致”和“四位一体”,则环境经济的协同才是持续、长效和有序的(图1)。

2)协同主体作用的动力。“四位一体”的协同作用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协同主体动力的激发。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一方面是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政策、项目、用地等方面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对于农户而言,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将提高生活质量,可进一步增收节支,进而会有助于获得政府的贷款补贴等支持。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以追求社会公益和环境公平为基本诉求,积极参与环境经济的协同,为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可增大其影响力,推动自身建设,获得政府的扶持,为其更大的发展开拓空间。对于政府而言,引导环境经济的协同,是其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政府通过有效地行使对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为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指导,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协同目标的实现,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是政府成功管理社会的重要体现。

4.3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的协调是协同作用机制的核心,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经济协同中,涉及到不同主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博弈,特别是生态地位重要的西部地区,为了生态保护,只能限制或约束经济发展行为,这就导致部分主体、部分地区的利益受损,因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使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付费、受损者得到补偿,并确保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基础设施等的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这就需要从机制上激励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基于此,以生态补偿政策为基础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协同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此涉及几个关键:第一,建立和扩大利益共同体。努力找到企业、农户和社会组织等协同主体的利益交汇点,进而通过协作共赢,从整体利益来看,使协同合作的利益大于各个利益的总和,推进经济与环境系统的不断融合。第二,对利益受损害的主体进行补偿。在协同的过程中,有时尽管整体利益大于各个利益之和,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使部分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求得协同的整体推进,就需要在整体利益中,给予利益受损的主体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利益补偿,以减少协同的阻力,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如政府给予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税收优惠;给予推广农业环保新技术试点示范、教育培训农户的社会组织给予项目支持;给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建设沼气池的农户给予生态补偿、贷款补贴等。除此之外,还需限制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制定和实行协调各方利益的政策、制度,创新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各类主体追求环境经济协同的积极性。

4.4 建立协同重点领域的互推共促机制

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涉及四大重点领域: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这“四位一体”的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并形成“四位一体”互相推动的良性格局,环境经济协同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四位一体”的重点协同领域中,生态型农村城镇化是主要推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的主要方向。通过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有效转移农业人口,减轻区域人口压力,推动农村空间的重建,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和规模化利用,同时,为重点地区和关键产业的环境经济协同,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支持[26]。农村空间是实施协同发展的微观领域和关键环节,重构农村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并为重点地区的协同提供空间布局的支持[27]。重点地区先行突破和关键产业融合推进无疑是协同推进的主要载体和关键对象,区域和产业的协同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促进的。产业协同要具体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区域上,同时,区域的协同也要靠产业协同来完成。当然,区域和产业的协同,也从另一个方面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农村空间重构创造必要条件。所以,在实施环境经济的协同时,就需要构建“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等“四位一体”互助共推的有效机制。

4.5 建立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手段、协同对象和协同目标之间内在的作用机理和动态的特征,创新和完善组织管理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以合理、有序、高效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手段、协同对象和协同目标之间有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图2)。协同主体运用协同手段作用于协调对象以实现协同目标,协同目标的实现情况又反馈到协同主体,促使协同主体调整、完善协同手段和作用于协同对象的方式,更有效地实现协同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协同主体同时又是协同对象,如农户、企业、政府等,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必须纳入协同的约束过程中,服从协同目标的要求。譬如乡政府的行为必须纳入县政府的协同管理之中。协同对象主要应包括三部分:经济发展过程;环境变化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经济发展又包括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消费、经济转型、人口素质变化等。环境变化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变化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两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作用,以及环境对经济的正面负面作用等。

基于协同目标的协同主体在实施协同手段,以发挥协同的效果时,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两个必须的关键要件。组织管理和反馈联系过程中信息状况具有重要性作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畅通,可防止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等“信息失灵”问题,便于协同主体间充分的沟通和互动。而公众参与无疑是协同的持久动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环境经济协同深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最终促成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 结论

在资源和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约束因素的背景下,构建环境经济的协同机制无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升级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机制。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就是要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实现协同目标、协同手段、协同策略、协同主体和协同领域的整体联系和共同促进。

在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机制中,协同的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是基础,协同的主体作用机制是运行的主要动力,利益协调是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核心,协同的重点领域是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作用对象;而协同的目标-手段、主体和作用对象的运行则要依靠组织管理机制的建立,协同的目标、手段、重点、进程相互之间具有规律性联系、反馈式联系,它们彼此影响、作用,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措施,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动态、协调推进。因此,这里所设计的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具有可行性。

整体而言,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在我国区域整体上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更具迫切性,因为西部地区多种属性的空间重叠功能突出: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老少边穷区高度重叠。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的实施,有赖于从政策设计层面对协同主体进行功能界定以及对协同发展给予动力激励,更需着力引导和调适农民的环境友好性行为:首先,从组织化的角度来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与协同、发出声音和协调利益提供平台和渠道;其次,从生态补偿机制上完善各类奖励、补贴、补偿等政策,保证不同生态功能区域间的基本环境公平;再次,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产品,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体系,研发和推广因地制宜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增强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度;最后,制定针对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其积极性。

总之,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扶贫问题等多种问题相互交织并呈现综合的累积效应,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突破性战略——“环境经济协同战略”——来化解当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等多种现实矛盾。无疑,环境经济协同机制是其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只有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建设,夯实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摘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构建环境经济的协同机制,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分析了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和作用领域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学、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视域,构建了五个相互依存的机制体系:“环境优先”的协同目标与综合性的协同手段体系之间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协同主体作用机制;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不同主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等协同重点领域的互推共促机制;以及达到协同目标、协同手段、协同主体和协同领域共同促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对新农村建设而言,研究阐明了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具有理论的多维性和实践的适用性,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动态和有序协同。

上一篇:目标管理理论下一篇: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