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共8篇)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篇1

侵略与反抗(1-5课)

1.鸦片战争 1840.6-1842年(道光帝)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直接原因:1839年3月,林则徐广州禁烟,英国领事义律破坏禁烟运动.6月3日至25日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琦善与英军谈判,林则徐撤职查办,19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民族英雄关天培.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Ⅰ割香港岛给英国;Ⅱ赔款2100万元;Ⅲ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Ⅳ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咸丰帝)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战争期间及稍后的一段时期,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58年《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千米(割占领土面积最多)

1860年《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千米 1864年《堪分西北界约记》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4(光绪帝)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梦想

经过:黄海战役:1894.9在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连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 结果:1895年4月,中国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Ⅱ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Ⅲ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此后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Ⅳ增辟通商口岸。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光绪帝)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到京津地区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两次被占:1860 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1900.8 光绪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1860年8月青浦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1862年9月慈溪战斗中击毙头目美国人华尔。

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1898年在山东兴起;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浩罕国陆军司令阿古柏侵占新疆,英俄想控制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新疆

经过: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从新回到祖国怀抱; 19世纪80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改定条约》,收回伊犁,俄国割占我国西北部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运动、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最大、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最大、福建三支海军。

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性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3.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没使中国富强起来。2.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序幕:马关条与签订,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发展:创办报刊《万国公报》、组建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记闻》是机关报

高潮: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

3.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发展: 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称为“辛亥革命”起义军占领武昌城,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4.新文化运动(民主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1915,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世纪的曙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

1.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导火线: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前期: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后期:1919年6月3日,以上海的工人阶级为主。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革命阶段划分-1840至五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代表:毛泽东

1.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3.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进军(1926-1927)广东国民政府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武昌战役;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合流”汪精卫将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过程:占领南昌-南下广东-转战湘南(朱德、陈毅)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湘赣边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的队伍、湘南农民武装、工农革命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5.长征 1934.10-1936.10

背景: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前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遵义

后期:四渡赤水(乱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军事指挥小组负责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1.1931.9.18,沈阳,日本以柳条湖时间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国民党态度:不抵抗政策;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3.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西安事变(双十二是边)背景:民族矛盾激化蒋介石大敌在即,还一味反共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联,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4.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首都南京,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5.平型关大捷:1937.9 山西平型关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1938 山东临沂、台儿庄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正面战场(国民党)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带领八路军,在华北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以及根据地军民,是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6.1945年4月延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7.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1945.8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8.9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朱德总司令带领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8.胜利原因:中华民族的联合团结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9月9日递交投降书,抗战结束。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7、18课)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扶蒋返共的政策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攻反人民的内战。重庆谈判: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在重庆与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四会“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1947.3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主动撤出延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4.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1948.9至11月,林彪、罗荣桓带领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余

淮海战役:1948.11至1949.1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华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歼敌55万余。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1948.11至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北平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是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推往台湾。

第六、七单元 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19-22课)1.张謇江苏南通人,状元实业家。《马关条约》签订后,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②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③一战后日本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④抗战胜利后,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特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

部门发展不平衡,重轻工业,重工业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2.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后来,照相术和电影也传入中国。

1872年上海创办了《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纸,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京张铁路(1905-1909)詹天佑居庸关、八达岭“人”字形路轨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撰写《制碱》,研制“侯氏制碱法”比欧洲降低成本40%。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写《海国图志》,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戊戌变法时期的严复,译著赫胥黎《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篇2

1. 识记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特征、简称及行政中心名称) ;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中国的主要湖泊;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 (如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 和农业区的分布;中国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

2. 理解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中国地形地势及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黄河、长江、珠江、塔里木河等主要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中国不同区域发展条件 (优势与不足) 、发展特点及整治措施。

3. 应用

能结合中国某区域图分析区域内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水文特征等;能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中国某地区工农业发展、交通线路选择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能根据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点,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环境保护措施;能结合图文材料, 比较中国不同区域之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及国土整治措施与开发重点。

二、命题趋势

中国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考试题侧重考查中国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治理等。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在2013年的全国各地文综卷和地理卷中均有考查。例如,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6题 (22分) 通过呈现一段文字材料和攀枝花的位置简图、攀枝花周边等高线地形图, 考查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以及影响攀枝花空气质量的因素 (自然和人为) 等内容。

今后, 中国区域地理仍然是高频考点, 其中气候 (气温、降水) 特征及成因、工农业生产及区位条件分析、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与防治、不同区域地理特征比较等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高考地理复习中, 考生要注意强化区域定位意识, 关注热点问题发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将中国区域地理各考点落实到相应的区域图中, 并运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和经济活动等, 提高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三、重难点梳理

1. 中国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影响气温:地势越高, 气温越低。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2) 影响降水:地势西高东低, 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空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形成降水。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 (迎风坡) , 易形成地形雨。

(3) 影响河流:地势西高东低, 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许多大河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地带, 落差大, 水流急, 产生巨大的水能。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

(4) 影响植被:地形复杂多样, 如山地、丘陵、盆地, 使得植被多样化。在山区, 植被随地势的升高呈现规律性的垂直变化。山脉阳坡与阴坡的植被有明显差异。

(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有利影响: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开发历史悠久, 交通便利, 是我国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地形多种多样, 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 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在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2) 不利影响:我国山区多, 平原少, 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和管理带来困难。山区由于地形崎岖, 交通闭塞,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山区地势起伏大, 植被破坏后, 水土流失严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

2. 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 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中国河流的水文特征及主要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1) 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 长江、黄河及其开发与治理。

4.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问题及对策

5.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影响条件

6. 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四、考题回放

例1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 (数值越大, 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 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该省区可能是

A.内蒙古自治区B.广东省

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 该省区东西跨度大, 植被覆盖度从东向西越来越小, 经度地带性明显, 这说明该省区从东向西水分条件越来越差。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 植被由温带草原过渡到温带荒漠草原, 再到温带荒漠。内蒙古植被覆盖度变化和经度位置与图示相符。

答案:A

例2 (2013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4~5题) 花椒,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多刺, 喜光, 耐寒, 耐旱, 果实需人工采摘, 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 (位置见下图) 素有“千年椒乡”之称, 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 (1) ~ (2) 题。

(1) 与四川盆地相比, 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较优的主要原因有

(1) 纬度较高 (2) 海拔较高 (3) 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4) 年温差较小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2) 目前, 武都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不便B.人力成本上升

C.土质退化D.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第 (1) 题,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花椒的生长习性是“喜光, 耐寒, 耐旱”。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 阴雨、雾天较多, 光照较弱, 年太阳辐射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 武都所处纬度较高, 海拔较高, 与四川盆地相比, 其气温较低, 光照条件较好, 更符合花椒的生长习性。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则降水较多, 这不符合花椒的生长习性。所以A项正确。

第 (2) 题,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花椒的果实需人工采摘,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武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当地劳动力成本会不断上升, 也使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所以B项正确。

答案: (1) A (2) B

例3[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地理部分第13 (3) 题]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我国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山东省从巴西等国进口优质铁矿砂, 满足省内钢铁企业的需要。

图中反映了哪些有利于山东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请列举两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根据图示及图例信息, 山东省的钢铁工业中心靠近铁路线或海港, 且省内有煤矿分布, 这有利于山东省发展钢铁工业。

答案:有煤炭资源;海陆交通便利。

五、强化训练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 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 称为“霜”。结合“某地区某年1月10日霜区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 甲地区不是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天气晴朗, 气温高

B.地表水较少, 大气干燥

C.太阳辐射强, 年太阳辐射量丰富

D.周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

2. 下列关于 (1) (2) (3) (4) 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2) 地年降水量大于 (1) 地

B. (1) (2) 两地年降水量差别不大

C. (3) 地的气温年较差较 (4) 地大

D. (3) 地的年降水量较 (4) 地多

读“我国某区域简图”, 完成3~4题。

3. 我国一条著名山脉穿过图示区域, 据图判断该山脉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4. 图示区域自然植被具有过渡性, 表现为

A.自西向东由森林过渡为草原

B.自东向西由森林过渡为草原

C.自南向北由森林过渡为草原

D.自南向北由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落叶阔叶林

下图为“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对照图”。读图完成5~6题。

5. 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 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北方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

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

6. 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

7.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浙江省位于27°03′N到31°11′N, 118°02′E到123°08′E之间, 西南部多山地、丘陵, 东北部多平原,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1) 简述浙江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 下表为“浙江省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月分配表”。简析该地6月、7月、8月这三个月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3) 舟山与绍兴1月多年平均气温分别为5.7℃、4.2℃, 试分析舟山1月多年平均气温高于绍兴的主要原因。

8. 下图中的曲线表示“年等降水量线 (单位:mm) ”, A所在区域是位于渭河以北的渭北黄土高原区, 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过去渭北黄土高原区是常年种粮, 常年薄收, 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 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

(3) 为了保证绿色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 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出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 (见下图) 。据图分析该生产模式为什么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出绿色苹果。

(4) 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什么?

9.“攀西-六盘水” (攀枝花-西昌-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是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根据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三:攀枝花钒钛产业多为中小企业, 且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 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 同时, 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被突破。

(1) “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____个省, 其优势能源主要有_____和____。

(2) 目前, 攀枝花主导产业是____产业;____产业发展速度最快, 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____。

(3) 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 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4) 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甲地区是四川盆地, 周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 使盆地内温度较高, D项正确。四川盆地阴雨、雾天多, 气候湿润, 光照少, 故A、B、C三项错误。

2.A (2) 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年降水量大于 (1) 地, 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从 (3) (4) 两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能明显看出, (3) 地的气温年较差较 (4) 地小, (3) 地的年降水量较 (4) 地少。

3.D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 图示区域为东北地区, 再根据图中水系特征分析, 河流的分水岭处即为该山脉 (大兴安岭) 的位置, 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4.B图示地区东部为东北平原, 气候较湿润, 以森林植被为主;西部为内蒙古高原, 降水较少, 以草原为主。

5.B由图可知, 我国南方人口多于北方,

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 A选项错误;北方地区耕地多, 但水资源不足, 水土资源不匹配, B选项正确;根据数据计算可知, C、D选项错误。

6.A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 结束晚, 雨季长, 降水丰富;北方雨季开始晚, 结束早, 雨季短, 降水较少。A选项正确。

7. (1) 分布特征:由南向北递减 (或南多北少) 。主要原因:南部雨季长, 且多地形雨和台风雨。

(2) 6月, 多梅雨 (或锋面雨带到达) , 故降水量较多;7月, 多伏旱天气 (或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故降水量较少;8月, 多台风雨, 故降水量较多。

(3) 舟山是海岛 (或四面环海) , 海水热容量大 (比热大) , 海洋性气候强, 冬季与同纬度大陆相比降温慢, 气温较高。

8. (1) 渭北黄土高原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虽然光照、热量比较充足, 但降水不足, 水源缺乏, 不适宜粮食的种植。

(2) (1) 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 光照强, 气温的日较差大; (2) 土层深厚, 土壤中矿物与微量元素含量高; (3) 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 环境洁净, 无污染; (4) 地广人稀, 土地辽阔。

(3) 该生产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节约了成本, 又避免了农药、化肥对果品质量的损害。

(4) 果树与三叶草、青草间种, 草木结合, 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 发挥了植被的生态保护功能。

9. (1) 3煤炭水能

(2) 钢铁钒钛原料

(3) 变化特征:呈下降趋势。主要成因: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入河泥沙减少;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作用明显。

中国区域地理专题复习 篇3

一、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点,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北京、港澳台、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新疆等地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和发展特点,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

三、以区域热点时事为背景,体现区域差异,综合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知识梳理]

一、北方地区

1.地理位置: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

2.自然特征:(1)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耕地以旱田为主,土壤主要是黑土和黄土。这里有我国天然的森林宝库,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2)河流水患严重。主要原因有:①春旱严重,夏季暴雨,降水集中。②黄河、海河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③植被覆盖率低。治理措施:①上游修建水库。②中游治理水土流失或洼地修筑蓄洪工程。③下游加固大堤或挖入海新河。(3)矿产资源丰富。这里有我国最著名的山西、陕西等煤炭能源基地,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辽宁鞍山、河北迁安等铁矿基地。

3.人文特征:(1)农业概况: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土壤为黑土地,主要作物有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甜菜等;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黄土地,主要作物有冬小麦、棉花、谷子和花生等。(2)重要的工业基地有:东北工业基地: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和船舶工业、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制造等:京津唐综合工业基地:首都钢铁(已迁出)、燕山石化、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等,另外这里还是发达的棉纺织工业和新兴电子工业基地;其他工业基地有山西太原钢铁、洛阳拖拉机制造、西安飞机制造等。(3)北方人民的生活:北方人民主要以面食为主;北方的房屋建筑用土坯垒墙、注意防寒保暖;交通以陆路为主。主要的运动项目有溜冰、滑雪等。(4)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二、南方地区

1.地理位置: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临东海和南海。

2.自然特征:(1)气候:温暖湿润,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土壤: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分布着红壤,四川盆地为紫色土,南方平原地区为水稻土。(2)作物与矿产:经济作物和林果分布广泛,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3)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主要治理措施是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3.人文特征:(1)农业概况: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等。河、湖、鱼塘盛产淡水鱼、菱、藕等。(2)带状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等。(3)南方人民的生活:南方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用砖瓦、竹木,房顶坡度大、注意通风散热;主要以水路交通运输为主,如船舶等。(4)上海:位于我国长江的入海处,全国最大的城市、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主要向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

三、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以北地区。

2.自然特征:(1)气候与植被:以干旱为主的气候和植被。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400毫米左右向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依次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2)地形与河流:以高原、盆地为主,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主要地形区有“三山夹两盆”和内蒙古高原等。河流稀少,绝大部分为内流河、内流湖。最大的内流河为塔里木河。(3)矿产资源:西北地区有丰富的地下宝藏,煤、石油、稀土、有色金属等丰富。

3.人文特征:(1)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有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甘肃(骆驼)、宁夏(滩羊)等。(2)灌溉为主的种植业:全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主要有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块状绿洲等。(3)城市与交通:城市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主要铁路线有兰新线、包兰线等。

四、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2.区域特征:(1)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较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的生长。(2)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地热能(羊八井地热电站),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3)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高寒牧区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4)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旅游宝地。

五、港澳台地区

1.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贸易港,旅游业发达。它北靠祖国大陆,南近东南亚,是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它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工业多属加1212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2.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由澳门半岛和附近两个小岛组成,因地域狭小而填海造陆。澳门是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工业有成衣、玩具制造等加工工业。

3.台湾:多山、资源丰富的宝岛:我国第一大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玉山为最高峰。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樟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蔗、香蕉、菠萝和茶叶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铜、煤和石油等。台湾有着优良的渔场和重要的海盐产区(布袋盐场),以“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为主。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

[重难点突破]

一、区域热点内容突破: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内容,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热点考查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纬度位置为切入点,考查其区域特征。以中国区域地理为背景,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入其中,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理区域认定、综合分析、读图形图及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2.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考查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始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3.以中国重大的决策、时政热点为背景。对重点区域地理特征进行考查,

已成为当前高考考查的趋向之一,如中部的崛起、东部的新跨越等。

4.通过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考查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2008年的雪灾可能是2008年高考着重考查的热点之一。

5.对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如2007年太湖蓝藻、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6.对北方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环渤海经济圈、天津滨海新区、济南都市圈等进行考查。

二、疑点难点知识突破:

1.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这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所以,干旱是本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受其影响,本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二是由东向西,地表植被从草原依次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三是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四是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这些干旱的地表景观,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上,“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基地”是本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交通线路和城市大多沿着有水草和绿洲的河谷地修建。

3.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等。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有利的一面: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农作物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积累的营养物质多。总之,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型。

[应试方法突破]

一、从区域定位人手确定区域,综合考虑其自然区域特征和人文特征。

二、把区域间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对比法是掌握区域地理的最好方法之一。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对比,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四大高原、长江和黄河的对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对比等。

三、把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引入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复习中,掌握中国四大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四、加强对中国各个区域热点时事的掌握。

[能力测试]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所在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A.水稻种植业,土壤贫瘠

B.商品谷物农业,光照不足

C.混合农业区,水源不足

D.水稻种植业,光照不足

2.图中省级行政区中,有“西南钢城”之称的城市工业发展区位条件有

()

①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钒、钛等)②水资源、水力资源丰富③便捷的宝成铁路线④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防安全,成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如果说率先发展的东部和开发中的西部是中国的两翼,那么正在崛起的中部就是华夏大地的脊梁。中部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是我国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农业产区。中部崛起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连接东西部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积累的农业、基础产业和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据此回答3~5题。

3.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这主要是因为其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便捷的交通条件

D.辽阔的冲积平原

4.湖北省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最有望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湖北省在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中分别属于()

A.东部季风区、东部经济地带

B.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部经济地带D.东部季风区、西部经济地带

5.导致我国中部地区近年来发展较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我国中部地区资源相对缺乏

B.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太多

c.我国中部地区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D.我国近年来地区发展政策相对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发展

6.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速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可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

材料二环渤海区域图

(1)环渤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

(2)天津港作为环渤海港口群的突出港口,其建港区位的有利、不利条件是:

①陆域条件:____________(有利条件)。②水域条件:________________(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不利条件)。

(3)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三个产业带(甲图)各有一个港口(乙图),将各产业带的港口城市填入下表,并仿照示例指出该产业带较为适宜发展的产业和发展该产业的自然条件。

(4)简述山东半岛发展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D 2.C 3.A 4.B 5.D

6.(1)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海盐、水资源

(2)①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附近城市合理规划提供有利条件②地处海湾内,风浪较小,河海相连,有利于海陆联运来自海河泥沙较多,淤积航道,渤海深度较浅

(3)大连秦皇岛青岛钢铁、机械海盐、沿海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初二地理复习提纲 篇4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 印尼 马来 文莱 菲律宾 日本 韩国

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中国的人口数量

世界第1:

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注入海口。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x月25日世界土地日

x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3中国的水资源

x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修跨流域的调水工程。x黄济青x水北调x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有必要兴修水库。x江(2个)x河(3个)x本途径是。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和 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

最大盐场,南方最大盐场()。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4.1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矿产:煤、铁、石油等,两大工业基地()和()。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

矿产:有色金属。

两大工业基地()和()。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宗教:藏传佛教。

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

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

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4.5补充总结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南方地区

地形特征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气候特征 水热充足

主要河流 长江、珠江

主要矿产 有色金属

主要农作物 水稻、甜菜

青藏地区

地形特征 海拔最高

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气温低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源头

主要矿产 钾盐、石油

主要农作物 青稞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盆地

气候特征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石油

八下地理复习提纲 篇5

地理是学科名,见“地理学”。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地理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对于人教版八下地理的复习,拟定复习提纲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第五章复习提纲: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在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河流有无结冰期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篇6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19,3.20)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化学十一、十二单元复习提纲 篇7

第一节常见的盐

盐的定义、几种常见的盐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碳酸氢钠) 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 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 就是碳酸氢钠, 否则是碳酸钠。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消毒用盐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 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 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 增进食欲。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 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 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 对植物有害, 会腐蚀桥梁等, 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粗盐提纯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 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仪器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 停止加热, 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盐的化学性质

盐 (可溶) +金属1→金属2+新盐 (金属1比金属2活泼, 金属不是钾、钙、钠)

盐+酸→新盐+新酸

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物都需可溶, 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物都需可溶, 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难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 (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

第四节酸、碱、盐的溶解性 (室温)

酸:大多数都可溶。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 其余均为难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 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 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 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第五节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 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 肥效快。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 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氮肥、钾肥、磷肥作用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 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铵根离子的检验 (氮肥的鉴别)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钾肥、磷肥作用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对待化肥的态度: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

初中需要掌握的唯一一种农药就是波尔多液, 农药也需要合理施用。

第六节计算题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第一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蛋白质功能、存在、构成

人体蛋白质代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 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 生成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 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 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 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几种蛋白质 (维持生长发育, 组织更新)

血红蛋白:由血红素 (含亚铁离子) 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 (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 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性 (不可逆) :破坏蛋白质的结构, 使其变质。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重金属盐 (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 、有机物 (甲醛、酒精) 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 (福尔马林) 制作动物标本, 使标本长期保存。

蛋白质的检验:点燃, 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作用、组成。

常见的糖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 (产生黄曲霉素) 。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 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4.油脂分类、功能、作用。

5.维生素存在、作用。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 需从食物中摄取。

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 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

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 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结石、骨骼变粗

缺钙的表现: (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 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钠和钾

Na+: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120g。

K+: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 H。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 (20多种)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即使是必需元素, 也要合理摄入。

第三节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 仍属于无机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有机物中, 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 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 形成碳链或碳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 (如甲烷) 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如蛋白质、淀粉等)

*含碳、氢 (含碳、氢、氧) 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 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不充分燃烧时, 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的气味。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酚醛塑料 (电木) 、脲醛塑料 (电玉)

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后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 不能装食品。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 易断的为羊毛线, 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 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 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危害:

(1) 破坏土壤, 污染地下水;

(2) 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3) 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 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解决途径:

(1)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2)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3) 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4)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浅议历史导学提纲的制定 篇8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必须重视过程的优化。由于学生历史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欠缺以及价值观和情感的不稳定,必须让他们有一定的依据来实现这一过程,导学提纲正是应这一要求而诞生的。

一、导学提纳设计原则

历史是人文科学,学会阅读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技能。教师只有精设计、巧安排、重引导、多点拨,训练学生分清主次,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多动脑,导学提纲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读时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并要求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等重难点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学提纳的内容

导学提纲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达标测试题。导学提纲根据学科特点、年级情况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以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一般不陈述结论或答案,更不强调答案的惟一性。

1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三个维度。

(3)目标应明确具体、易操作,关键是行为动词的使用。例如:记住……说出…--等。

(4)可以在目标后加备注,将学生自学中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5)引导学生认读目标,从整体上感知学习任务,自学后再回扣目标,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2自学提纲的具体要求

一般要包括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学科方法指导(怎么干)、时间限定(何时完成)、自学清账(还有哪些不懂)等几方面的内容。

(1)问题:将重点、难点和问题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几个较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要有思维价值,关键是不能以“题”代“问题”。同时,一定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切不可将学习内容孤立呈现。

(2)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做标记、做批注)等。学习方法指导包括: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哪些基本原理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注意培养哪些基本能力等。②教材重点、难点的阐述。

(3)时间:对学习过程可作比较具体的时间限定,具体时间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适当调整。

(4)清账:在导学提纲最后设置“自学中的绊脚石”栏目(方框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将自学中的难点、疑点放在其中,让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打好基础。

(5)记录: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导学提纲”的最后可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③质疑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④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⑤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

3达标测试题的具体要求

(1)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题量为宜。

(2)直击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以“题”代“知识”。

(4)一些零散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在此出现。

(5)题型要多样。

上一篇:收费自查汇报下一篇:第一学期初三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