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体现(精选7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在内部管理上通过“有效沟通”怎样有助提高决策质量,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激励员工和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并且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沟通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促进决策、促进上下级协调和员工激励的作用。但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面子”和“关系”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中出现了沟通不畅的问题。在管理中,管理者可以从注意表达方式、选择有利的时机、增强下级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和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解决。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桥梁,是企业中有协作愿望的个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沟通过程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就企业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进行交流,并共同努力完成目标。在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处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确保有效的沟通是企业内部沟通管理的核心目标。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现代企业中,沟通无所不在。如果沟通的渠道长期堵塞,信息不通畅、感情不融洽、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周转。
以下举一个有关沟通的案例:普罗维格超市的一期宣传报纸“普罗维格快讯”中,一幅关于西瓜文章的配图漫画因涉嫌映射在美国奴
隶制时期黑人的历史创伤而引发的种族歧视问题,致使黑人社区向人权委员会提出抗议并要求超市公开道歉,这次事件引起多家新闻媒体关注报道,而报道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公司失去部分顾客和市场,为了分析和应对过去几天新闻媒体的反应,维护公司形象,普罗维格分销公司紧急召开危机公关会议研究对策,面对压力分销公司总经理权衡下属提出的对策和观点,踌躇不定。
此案例中,作为负责人——普罗维格分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亚古斯·赫伯特当务之急必须迅速拿定主意。那么普罗维格分销公司的问题出在哪里?个人认为两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漠视文化差异,二是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内部沟通主要是沟通主体内部进行沟通,其中就包括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即从管理层到基层的沟通。表现为:给员工下达指令;向员工说明公司面临的实际状况;通过告知员工相关信息,向员工征询必要的反馈,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管理层解决问题。上行沟通就是下属主动向上司发送信息,表现为主动汇报各种重要信息和情况等。
沟通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有助于决策的制定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者个权、责、利的分配问题。在决策前,管理者就需要广泛地从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作为决策的基础,以便迅速解决问题。沟通对于下属人员尤其重
要,上级管理人员对于下属工作中的实青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如果下属能主动和上级积极沟通反映真实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做出决策时参考,则工作效率能得到促进反之由于沟通不足。信息的不畅通会导致企业管理层做出不切合实际热血传奇的决策。
二、沟通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协附眭。
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各个职务是相互依存的,依存性越大,对协调的需要越高,而协调的实现需要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了解也不会充分,反过来下属也可能对管理者所分配给的任务和要求产生错误的理解,最终导致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圆满地完成,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方面遭到损失。
三、沟通有利于管理者激励下属。
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以达到提高员工士气的目标需要充分沟通的支持。在沟通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除了需要技术性和协调性的信息外,企业员工还需要鼓励性的信息。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更离不开沟通。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企业有和谐的组织氛围。
四、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对企业这一组织赋予人眭,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最新传奇化为企业员工自己内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从而形成一股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合力。
企世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1]吴大军 王秉选《管理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版.[2]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王斌《财务管理 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2版.内部控制论文
沟通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体现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价工作, 通过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 为管理有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角色置于整个内控的较高层。
2. 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内部审计是全面审查、监督内控制度的专门组织, 它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 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 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 根据国际惯例, 内部审计通常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 所以它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在我国, 内部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 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 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房地产业发展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
随着房地产业开发地域的拓展, 势必加大房地产企业的管理难度。在房地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企业的资金、人员、市场等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使得企业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 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对改进内部控制相当重要。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等因素, 建立相应的内审机构, 设立并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从事审计工作, 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的权利, 对内部控制体系实行监督, 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 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有效运行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各方面非常熟悉, 清楚各项业务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加之其相对独立并在企业内部有较高的地位, 使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为可能。
2. 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是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
为了确保企业相应管理制度措施与程序得到全面准确地执行, 必须要有监督。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并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 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但又时时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 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 是实行内部监督的最好选择。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规定:“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由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由谁来实施监督检查, 但从理论或实践来看, 由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担任此责是较合适的。
3. 内部审计工作者可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为企业相关部门或员工提供管理咨询便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一项自然“服务”。尤其对于那些拥有众多二级、三级子公司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母公司或总公司) 难于有效实现对下级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时, 更需要这种“服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以下两者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咨询服务:一是母公司或总公司的职能部门 (比如房屋销售部门希望对贷款的回收进行有效管理, 可从内部审计人员处得到中肯的意见) ;二是下级公司的管理当局 (比如分公司的经理就如何在分公司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咨询上一级内审机构) 。
四、房地产企业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更大作用
1.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要加强房地产业内部审计工作, 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它是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其理想定位应由董事会领导, 但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具体的做法是: (1) 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 (或是总审计师) 由董事会负责聘任, 总经理无权解聘; (2) 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向总经理汇报; (3) 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每季度 (或半年或一年) 向董事会汇报审计工作, 阐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4) 遇有重大问题, 内审机构的部门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对董事会负责, 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被弱化等现象, 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地位;向总经理汇报工作, 能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研究或纠正。
2. 掌握恰当的审计测试方法
内部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真实性测试。健全性测试主要是指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目的是比较与评价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恰当、措施是否有效、方法是否科学、过程是否规范。符合性测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测试后, 根据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经营管理的流程、财务会计活动进行检查, 以确定这些控制环节是否确实存在, 控制措施是否贯彻执行, 是否始终一致, 有无失控之处;目的在于检查现行内控制制度执行效果, 并确定该制度的可信赖程度。真实性测试又称实质性测试, 包括检查、取证、判断、评价环节, 目的是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 对照审计标准进行分析, 找出重大缺陷与低效率问题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
3. 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评价工作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构成要素与存在的薄弱环节着手, 可以分为: (1) 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等构成要素的评价; (2) 对可能发生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的薄弱控制环节的评价。二是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着手, 主要包括:合理性评价、健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
4. 培养使用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博采众长, 广泛吸取中外内部审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不仅要有扎实的财务基础知识和技能、管理及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 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认为内审岗位只要懂些财务知识就行的观念, 为内审机构配置高素质的所需人员。
5. 尽快实行内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
必须尽快实现审计软件的选购及应用培训工作, 并在审计实施中运用。利用审计软件将各子公司财务数据导入审计系统进行分析, 不仅可较完整、全面地了解子公司的情况, 同时也可减少翻查各类凭证时影响到各子公司的正常工作, 满足房地产企业决策层实时监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张蕾.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述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述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1986年财政部印发《会计人员工作规则》,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新《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的法律。
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于2009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规范。2010年4月,财政部、审计署等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配套指引共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形成我国内控规范体系。
在此背景下,国内上市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提下,在建设和评价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共同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1 企业内控建设中的问题
1.1 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是加任务、制造障碍 内部控制是按照规范来制定程序、风险评价手册,和企业原来的业务流程必然存在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同时也存在需增加或修改的程序。各业务部门首次接触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曲解,认为是给他们的工作制造麻烦,增加工作量。在内控建立之初存在推行阻力。
1.2 机制上还不够健全 在推行内控之时,需建立一个内控组织,来负责组织、领导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同时建立一些奖惩、考核制度。该内控组织需同时涉及财务、企管等多个部门,多个部门承接,造成真正承担工作任务的部门缺失,削弱了内部控制执行的坚决性和自觉性。
1.3 与原有体制结合存在摩擦 各企业都有自身一套完整的运行管理体系,新规范的引入,为保证内控不做花架子,实实在在的发挥作用,必须同时建立简洁明快的业务流程,新、老不是简单地替代,也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二者有机的融合,融合过程难度大,工作繁杂。
1.4 过多的关注财务行为,整体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往往在日常多关注现金流、利润等财务状况,而缺乏对公司整体,包括人力、法律、知识产权、商誉等各个方面风险防控的认知,风险意识的不全面,直接导致应对措施不健全,多数业务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事前风险预测和控制较少,导致抗风险能力差。
1.5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控机制 企业内控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管理过程,要通过纳入过程中的制度和活动来实现,要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效果良好,必须对内控实施进行监督。而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监管薄弱。
2 完善内控的建议
2.1 提高认识 全员素质的提升,将提高内控工作的执行力。首先是管理层要树立内控理念,明确开展内控建设的目的意义;其次加强在日常工作中的宣传力度,适时开展专业培训,促进公司内部人员充分认识,激发工作能动性,自觉参与到内控建设中。通过系列举措,把内控理念渗透到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培育良好的内控开展环境,大力营造氛围。
2.2 健全机制 要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和实施效果,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权责分离与监控、内部监督三个机制。一是全面梳理所有的业务流程,开展流程再造,贴近工作实际,确保可操作性,把内控与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结合到一起,与时俱进,始终与公司发展保持一致。对风险较大、管理相对薄弱、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地方强化控制;对制度存在缺失的予以完善,优化细化《权责指引》。二是规范各种职责权限,特别是完善授权管理。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依据股东会、董事会授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经营活动由法定代表人分别授予到职能部门,但资金计划、采购计划等计划性事物要由董事长审签,其他一般业务可由公司其他高管或部门承担,涉及风险的业务,法律室参与审查,各被授权人在授权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三是把内部的监督落到实处,通过例行检查、财务稽核、内审等机会查缺补漏,奖优罚劣。
2.3 多体系无缝对接 在建立内控体系前,企业往往建立了自己的制度体系,以及通过ISO9000等认证体系,为确保各体系之间的畅通,必须把各个体系全部对接,一是要理清程序,不冲突不矛盾;二是结合各自要求,最大限度的精简,实现有机的统一;三是做好回头看,时时刻刻对已有的流程、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现实情况、存在风险的坚决予以纠正。
2.4 强化风险意识 内控建设要做到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以实现既定生产经营目标为基础,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风险。一是管理层要提高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责成专门部门负责风险评估、论证和制定防范措施,从领导和职权方面建立起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形成风险预警防控体系,按专业从多角度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包括岗位和人员、企业内外部环境、主要竞争对手、政策信息、项目论证、筹融资风险等,并将此形成制度化,制定科学的评估手段、时间,并制定防控措施。
2.5 完善内部监管 内控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变化既有内部的,又有来自行业、社会等大环境的,要想把风险控制在底限,需不断完善内部监管。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开展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内控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监督内控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并将结果进行反馈,针对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并修正内控程序或制度,同时加强各层面的沟通,确保内控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必要时引进外部审计,以第三者的眼光破解当局者迷。
3 结束语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机会稍纵即逝,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所在,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持之以恒的完善制度,规范内控流程,扎扎实实的提高执行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浅论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38).
[2]王嘉力.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3(4).
[3]李静莲.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
[4]黄晓波.浅议企业内部控制活动[J].当代经济,2013(15).
[5]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Z].财会[2008]7号.
IIA《内部审计职业职务准则》中将内部审计活动定义为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 前者是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提供独立的评价, 后者是指提供建议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 包括顾问服务、建议和培训。这使得内部审计的手段与方法越来越丰富, 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 评价业务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通过各种审计手段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 从而评价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职能, 一种表现为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一种形式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 并适时反映给管理层, 促进内部控制的进一步改进。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在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 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 开创的一种新的检查和评价内控有效性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领导下, 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完成对流程中的风险和控制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弥补了内部审计在传统模式当中对控制环境、控制意识、控制责任等软控制评价的困难。
(二) 持续性监督业务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实时监督
持续性监督被誉为是在流程中的监督。在业务流程设计中增加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给业务流程增添最后一道防线, 将会防患于未然, 大大降低业务流程违法违规的风险。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持续性监督。此外, 在线审计也是内部审计发挥持续性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线审计是一种持续的、实时的、预警化的审计手段, 在线审计的发展能够嵌入各业务系统中, 对系统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提取, 帮助内审人员及时发现疑点, 从而马上进行分析, 这使得事中监督成为可能。
(三) 咨询业务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的不断发展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 内部审计已由原先的“查找问题”到“大家一起想办法”, 这样的做法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咨询职能越发突显。咨询职能除了体现在自我评价中, 参与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等也常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之一。在实践中,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承担风险分析、经营效果和效率评价、标杆管理、企业流程再造支持以及协助制定业绩指标等咨询业务。
(四) 内部审计在防舞弊中的意义
COSO报告将防舞弊放在信息与沟通要素之中。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 ACFE) 2010年度的报告中表明, 一个典型的美国组织机构每年因职务欺诈行为导致的损失占其年收入的5%。实践中内部审计对舞弊的防范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内部审计行为震慑舞弊者, 二是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专业技能发现舞弊线索。除了在防舞弊中的直接作用外, 内部审计还能够引导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使内部控制不断从业务部门自身出发, 自发地进行修正。
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以及在防止舞弊职中发挥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让内部控制从一个静态的组织结构变成了不断完善的动态流程, 使企业内部控制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有助于企业实现各项目标。
二、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劳伦斯·索耶认为, 内部审计为了满足管理层的需求而不断发展, 最有效的审计师是将管理层和组织的目标作为他们自己的计划和活动中心, 做到审计目标与管理目标一致。不论在COSO报告, 还是在风险体系框架中, 都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监督角色的重要扮演者, 并且认为内部审计应当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就要求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内部审计。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内部控制状况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重点有所不同 (见表1)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起作用的目标从查错纠弊、保障合规合法性到为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是从“确认”到“咨询”的发展。实践中,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是相似的。每个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选择内部审计的重点监督方向和内容, 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下文将进一步阐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
三、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方法
(一)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全面分析企业的关键风险点, 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可运用的方法有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穿行测试法, 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了解被审单位经济业务——了解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通过上述步骤,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事后监督, 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发现本公司的风险控制点, 对风险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将存在的问题汇报给管理层, 督促管理层进行整改, 并且可以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使得内部控制处于可控的状态, 并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 认真参与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使内部审计从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事中控制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持续性监督方面, 在流程中嵌入内部审计的监督环节, 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招投标业务的监督
招投标业务的监督分为四个主要控制点“编制招标文件——开标——评标——定标”。在编制标书环节, 内部审计主要关注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标底价格是否合理, 对不符合《招投标法》的条款及时向业务部门提出进行修订。开标的审计监督主要围绕投标人的资质、标书的密封完好性和有效性以及开标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在评标方面, 要监督评标人员的组成方式是否合规, 评标方法是否科学, 评标程序是否严密。定标审计主要是审查定标程序是否合规, 在定标之后有无及时发放中标通知书以及签订合同等方面。
2. 参与合同订立过程的监督
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合同签订过程的审计, 实现合同审计的日常化。主要审查: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和效益性, 合同签约方的选择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和效益原则, 合同价格是否存在明显偏差现象, 合同条款是否合规合法, 是否存在“先执行后签订”的情况。
3. 开展在线审计
在线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 它让实时监督和全过程审计变得可能, 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在线审计软件, 通过设置好的审计模型, 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抓取, 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情况, 或是通过系统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4. 尝试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产生之初是内部审计进行内部控制评审时的新型审计方式。随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发展,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已经成为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的管理工具。
(三) 审慎进行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咨询”的职能上, 内部审计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提出建议, 由业务部门决定采纳与否, 从而实现为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
第一, 对现有的内部控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具体方式可以是参与制度建设评审。内部审计利用专业优势, 分析公司每项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 根据风险点查找公司是否有对应的控制措施。在公司的职能部门体系中, 各部门很多制度都是从自己专业出发制定, 忽视了横向联系。内部审计部门恰恰注重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最有条件发现体系上的控制薄弱, 例如控制制度之间出现重复、矛盾、缺失, 造成了执行的困难。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公司整体风险控制点出发, 提出制度制定体系和流程再造的建议, 为管理层提供参考。第二, 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意义了解最为透彻。内部审计的地位越高, 就越有条件影响管理层对实施内部控制的态度。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点以及控制措施最为熟悉,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其他员工进行培训, 阐述内部控制的原则、控制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每位员工的控制职责, 让员工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同时, 增加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认同感。
内部审计通过事后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形式, 在内部控制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作用 (见图1) 。
其中, 内部控制审计是基础。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分析公司的风险点, 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将结果汇报给总经理。总经理听取意见后, 召集管理层, 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掌握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情况, 为确定事中控制、事前预防的重点提供借鉴, 提高监督和咨询的效果。此外, 从事后监督到事前预防, 也是内部审计“确认”职能到“咨询”职能的演变。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确认”职能的履行, 事中控制业务视情况既可能是“确认”职能也可能是“咨询”职能的履行, 而事前预防业务则体现了内部审计“咨询”职能的履行。
参考文献
[1]IIA.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http://www.theiia.org
摘 要: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使其在实务操作中有很大的模糊空间。本文依次围绕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过程及方法问题就职业判断的应用展开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1 认定过程:结合公司自身情况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对于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1 理清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
按照规范原文定义,“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者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按照缺陷的成因和来源,它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照内部控制范围的分类,它可以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严重程度的大小,它可细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由于其定义的直观性,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在企业中很容易被区分,本文不再讨论。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后两种分类方法,即缺陷按内部控制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范围,这是我国不同于美日等国的创新部分。我国的定义不仅涵盖了国外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也涵盖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具体来讲,后者是指资产安全目标、合规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
关于严重程度,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而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概念均由此衍生。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其中的“可能”和“严重”两个字眼,因为对其理解的不准确将直接导致对三种缺陷的认定错误。
1.2 结合企业风险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缺陷标准
无论是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是国外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都对缺陷标准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指导,而没有进行规则性的说明。比如最早系统定义内部控制缺陷的美国的第二号审计准则(Audit standard NO.2,简称AS2)这样对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进行分类:“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大于一个极小的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表大于不重要的错报。”“重大缺陷是重要缺陷或重要缺陷的汇总,导致以大于一个极小的可能(more than a remote likelihood)不能防止或发现年度或期中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 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到AS2的原则性太强,缺陷定义模糊,可操作性差,因而后来被第五号审计准则(AS5,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参考蓝本)所替代。即使是这样,AS5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没有规则性地对内部控制缺陷标准进行规则性的说明,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判断原则,这就给企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
既然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给予了企业自身在确定内部控制缺陷中的“自由裁量权”,这就需要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在最终认定缺陷时要结合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和风险偏好来综合判断,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并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一个合适的缺陷标准。即,划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标准,以及划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标准。
1.3 两个途径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缺陷
第一个途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这也是日本等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即内部控制间接审计对象。企业评价人员可以借助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来识别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中的缺陷。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开展,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控制评价工作由于它的应用得到了流程化和标准化,大大增加了缺陷的识别效率。
第二个途径是内部控制审计。这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且这个工作可以与财务报表审计同时进行,即整合审计,因而评价工作将会更为专业和高效。即使是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也被鼓励适度运用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减少成本,当然也包括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工作。
所以,无论是从企业的自身成长来说还是缺陷的识别效率来说,在内部控制缺陷识别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是必要的。
1.4 最终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结合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情况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标准后,由此再对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这一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内部控制范围的不同,将缺陷认定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然后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分级认定,分别确定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2 认定方法: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2.1 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是否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同于美日等国之处的地方之一就是还要求披露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这就需要对是否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按照定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即指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相对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被定义为不能合理保证除财务报告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的内部控制缺陷,这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和合规目标。
它们的区别可以简单概括为是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施加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当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复杂情况下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目标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正确区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对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在实务中可以以列表方式表现出来,供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进行选择,并且该表最好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列示;同时也要增加分类的层次,如采用重大缺陷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的方式,提高缺陷认定的精度。
2.2 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衡量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
在实务中,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可以采用定性方法,而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还可以采用定量方法。
2.2.1 定性方法适宜同时衡量两种内部控制缺陷
定性方法衡量的是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反应了内部控制缺陷负面影响的方向,它可以根据关键控制点或者内部控制缺陷的迹象来进行运用,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来把内部控制缺陷迹象分为五个大类。
定性方法可以同时用于认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这里以重大缺陷为例。在衡量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可以定性分析企业存在的这几种迹象:
①控制环境无效,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出现任何程度的集体舞弊;
②财务报告发生重述(不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重述);
③内部控制在运行中未发现财务报告错报,但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实际发生重大错报。
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再比如,衡量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可以定性分析企业存在的这几种迹象:
①国有企业缺乏“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决策程序;
②企业决策程序不科学导致出现决策失误;
③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如造成环境污染和违反安全生产法;
④负面媒体新闻的出现;
⑤重要业务控制缺乏或失效;
⑥企业重要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的流失;
⑦值得关注的控制缺陷未得到整改。
2.2.2 定量方法适宜衡量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相对于定性方法,定量方法衡量的是内部控制缺陷的负面影响数量,而它又可以细分为“绝对金额法”和“相对比例法”。
所谓“绝对金额法”是指直接指定一个金额作为划分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临界值,或者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临界值。如一个盈利性企业A公司可以根据行业特征和企业自身特点分别设定100万元和50万元作为三种缺陷的分水岭,即财务错报大于100万元时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小于50万元的为一般缺陷,两者之间的缺陷即为重要缺陷。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清晰易懂。
所谓“相对金额法”是指利用利润总额、总资产或者经营收入作为基准指标,再乘以一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一个内部控制重要性水平,这个重要性水平即可以作为衡量不同缺陷程度的临界值。这一思路实际上借鉴了财务报表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概念。中注协2014年12月31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8号——重要性及评价错报》已经指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通过职业判断确定一个百分比,两者相乘即得到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笔者认定这一重要性水平的思路同样可以运用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去,“相对金额法”便由此而生。
参考文献:
[1][美]PCAOB.张宜霞译,刘玉廷主审.第5号审计准则[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2011(3):76-80.
[3]龙凤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法探讨[J].内部控制,2012(06):36-37.
[4]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61-67.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 以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 使各管理当局面对复杂的生产经营系统, 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而内部审计正是审计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从企业整体利益发,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总体目标是企业通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合理有效地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以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重点内容是控制环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控制活动审计、信息与沟通审计、内部监督审计。通过企业运用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常规审计方式获取的如有关财务信息数据和内控管理状况等方面情况, 初步评价企业相关财务信息数据和管理效果。根据初步评价情况确定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及其重点, 并按审计流程实施内部控制审计,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提出审计意见或整改措施, 对企业购产销等主要业务方面的内部控制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 并通过职业判断找准切入点。审查购产销业务流程中关键环节在运行中的实际效果情况, 并对其作出审计评价。根据业务流程运行效果状况, 据以对其内部控制评价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内部审计监督能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通过对问题的揭示与查处, 促使管理者领导整个公司依法经营, 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 为实现公司总体经营目标服务。而且内部审计十分熟悉公司经营和管理状况, 有条件深入了解公司的产、供、销, 人、财、物, 内、外运转等各方面情况, 通过审计, 能够对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是否先进可行;实现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利用公司资源;是否切实履行其经济责任的情况, 乃至对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进行有效鉴证评价, 内部审计应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损于公司利益的行为及时地予以制止和纠正, 对公司整体及各个环节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均应提出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协助管理层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并应将评价结果报告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 以此保证整个组织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脚步越来越快, 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对所有财务事项的审计, 而应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相应的拓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内部审计应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 确保各种受托关系责任的有效履行提供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 应通过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组织风险管理程序、内部控制的持续评价来实现, 它能够在协助识别风险因素, 分析结果, 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针对风险管理程序实际发挥的作用提供确认;通过咨询服务, 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等许多方面促进有效治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具有财务、工程、法律、管理、营销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 并充分运用这些人员具备的专业知识, 使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以专家的身份出现, 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强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确保管理层的信息报告质量;推进风险确认、风险分析与控制及自我评估;进一步完善受托责任环境, 帮助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方面的职责, 保护所有者及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受托责任关系中, 体现内部审计在受托责任关系中“服务于公司领导的功能, 真正成为进一步帮助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治理主体可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 能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的建议, 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 从收集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中发现存在风险和隐患的问题, 进行风险分析, 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出全面而且符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 并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 与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讨论;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 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 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 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 查找并防范风险。
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已经普遍反映, 健全的内部审计, 已成为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重要标志之一。股东和利益相关人通过董事会要求企业的各级管理当局和员工履行职责, 正确披露财务及经营信息, 防止舞弊和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审计, 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就无法保证能获得足够详实的信息来履行其职责, 只有内部审计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领导或指导下, 不断地评价并提出增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才能使企业保持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才能保障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制约, 以保障股东和利益相关人的权益与公司的信誉。内部审计已成为公司董事会实施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是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司内控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审计工作日志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一) 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不容乐观。审计风险是由三种风险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的, 且这三种风险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 而是相互制约的。审计风险产生有内外两个原因, 内在原因取决于的内部控制系统, 而外在原因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作业准则规定, 审计工作的底稿的主要内容应有“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及资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也要求应该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由于一种文本要求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 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实际审计时, 有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才编制底稿, 查不出问题则不编制底稿, 这样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则很难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 有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难以反映,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范, 检查风险增大。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 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 是谁检查的, 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 审计责任无法追究, 审计工作往往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李金华审计长曾经指出:目前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 这不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保证审计质量。因此, 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 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防范风险, 分清和追究相关责任。
(二) 有利于防止审计责任缺位
内部审计工作日志的要素主要包括“参加审计项目名称、现场审计日期、担当的审计岗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主审人姓名、审计人员姓名”, 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清楚地记载了审计人员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 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 它既可以督促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 关注和提前防范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降低检查风险, 减少“秋后算账”, 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人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 形成第二道关口, 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如果审计复核时需要进一步落实某个情况, 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执行这一事项的审计人员继续予以落实。即使被审计单位事后暴露出新的问题, 也可以分清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还是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如果是审计责任, 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审计人员个人的问题或是审计组长制定的审计方案的问题, 是哪一个审计人员的问题, 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避免了由于责任主体的模糊导致的追究对象的缺位。
二、审计工作日志能够检验审计方案执行是否到位, 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和合理
(一) 有利于检验审计方案的质量和执行力度
审计方案 (仅指审计实施方案) 是审计项目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达到预期审计目的, 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 它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 其质量对于能否完成审计项目任务、顺利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确保审计方案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工作中, 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现场审计过程中, 有的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不强, 认为审计是查问题的, 只要能发现问题就行了, 怎么做心中有数, 不一定非要按照审计方案中严格繁琐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实施审计才能发现问题, 于是辛辛苦苦做的方案在实际审计时往往丢在一边, 造成好的审计方案不一定就有高的审计质量的情况。由于审计工作日志是每名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 因此, 审计工作日志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 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 成为检查、评价审计方案的载体。
(二) 有利于检验审计方案的完善程度和重点工作落实效果
通过审计组长检查审计工作日志, 一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 即审计目标是否达到, 重要性水平是否确定, 审计风险是否评估, 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及采用的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审计和执行;二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 即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合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全面、重点审计事项有无遗漏及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通过检查, 审计组长可以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 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 这样一来, 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紧紧地联系起来, 形成互动, 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三、审计工作日志能够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准确的“注解”为正确的审计建设提供应有的依据
当前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依据不充分;二是审计评价“出处”不明;三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
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运用的审计方法等, 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工作日志时已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来, 保证了审计报告中此项内容的依据充分;审计评价意见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 由于审计工作日志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已记载审计情况、职业判断、查证结果以及审计人员的初步评价意见, 保证了审计报告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来源明了、出处清楚;实际审计时, 审计人员如果感到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应将其记录在审计工作日志的“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中, 编写审计报告时再由审计组长进行归纳和筛选, 形成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建议的针对性。
四、审计工作日志能够为绩效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 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
目前, 审计部门大多以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多少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评, 由于审计工作底稿执行中的不完整性, 决定了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准确的反映, 绩效考评效果难尽如人意。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能够发现一些重大的问题, 但审计方法有可能不够科学;有的年轻同志虽然采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 但经验欠缺, 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分工不同, 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甚至有极个别职业道德低下的审计人员, 将问题隐瞒不报或做虚假反映, 审计工作底稿更是无法反映。凡此种种, 如果不视具体情况, 一味地“以成果论英雄”, 则好的得不到坚持, 不足的无法改进,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审计项目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二) 审计日志的“阳光运行”是检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重要依据。
审计工作日志制度的建立, 将审计人员的“作业”-每天的审计过程和查证结果的记录摊在“阳光下”, 谁的业务水平高、审计方法好、工作细致和责任心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的审计人员虽然没有发现重大的问题, 但是审计程序到位、审计方法正确, 需要进一步掌握审计技巧;有的审计人员凭借经验发现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但如能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则效果会更好;将问题隐瞒不报或做虚假反映的情况也难以蒙混过关, 避免了过去“谁查处的问题多谁的水平就高”的简单偏颇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 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审计人员考评标准, 将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摘要:目前, 在企业内部审计进程中, 由于对审计工作日志内容没有规范性要求, 使审计日志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极易发生审计风险。加强审计工作日志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应对审计工作日志实施规范化管理, 以利于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有效检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及执行效果;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的“注解”, 并为正确的审计建设提供应有的依据。
关键词:审计,工作日志,质量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成, 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会计师, 2009 (6)
[2]刘安兵.试析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 2004 (2)
【沟通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体现】推荐阅读:
内部沟通控制程序10-04
礼仪中沟通的重要性10-02
论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07-05
体现沟通能力面试题09-09
管理沟通内部沟通技巧12-06
团队沟通的重要性10-01
简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09-07
人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09-24
内部沟通函范文09-0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