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4篇)
范文评课练笔:今天,我听了关万柳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感觉我又回到了五年级的数学教学课堂,是关老师在上课,又好像自己在上课,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教学知识还是记忆犹新。
听了关老师的整堂课,觉得关老师的数学教学本领还是过硬的,从她的课堂导入、学习新知等教学环节,看出了关老师对这一堂课的重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花的精力与心血,很值得我们学习!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从平面计算过渡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掌握其表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的空间思维没有真正的形成,这需要物体的实践操作与直观演示。
关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来说,教学思路很清晰,从复习、理解概念,到计算长方体各个的面积,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认为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行。
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1、复习导入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教师讲授很详细,准确,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教学循序渐进,降低学习难度。
4、每一个知识点,老师都很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对这堂课的一些建议: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如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习探索这一教学内容时,要抛出这一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学生通过实物和教师的演示来逐步教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得出重要的结论,不要急于教师直接讲授如何去计算。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入:
1、同学们认识这两个物体吗?(出示:冰箱、电视包装纸盒)
2、这两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面的特点。并出示课件: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2、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摸一摸,感受棱的特点。出示课件: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3、让学生拿出学具,感受顶点。出示课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三、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以及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带着问题观察讨论: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 个顶点。①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 ②汇报、课件验证。
2、学生反馈并总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四、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3、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分成四组。
五、全课小结、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38页-39页例1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在一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的感知与分析,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本课学习中可能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理解困难,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一个、若干小棒和连接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物体,说出它的形状。
2、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面,棱,顶点。
3、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一)、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自主观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人小组合作观察讨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异同点。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并做记录。
2、请一个小组上台板书,并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正方体的特征,首先从数量上发现它们的相同点,然后从形状和大小方面发现面的特征。
(二)、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从实物的长方体上,很不方便看出棱的特征,我们除了观察,还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1)、课件出示
: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选哪12根小棒?长度相等的小棒怎样摆放才能搭成长方体?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2)讨论后一个小组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长方体的棱分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一名同学找相对的棱,同时全班同学一起指相对的棱。
2、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几条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2)、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或验证“面”的特征。
(1)、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2)、交流演示,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发现: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4)、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4、动态演示正方体变化过程,想想正方体为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给出物体的长宽高,猜测它是什么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魔方,骰子,文具盒
2、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7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3、当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棱
分3组,每组4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度都相等
面
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2个对面是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说课稿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题06-16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06-12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9-18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06-03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11-06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