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共10篇)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1

一、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众多的指标权重测算方法中,AHP因其对数据资料要求不严格,只需要某一时点的样本数据,同时又可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而引起的混乱,所以在风险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运用。因此,本文也采用这一方法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首先,构造一个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见图1)。其次,指标权重的整个计算过程是运用AHP软件yaahp的群决策功能完成的。设定标度类型为e^(0/5)~e^(8/5),专家数据集结方法为各专家排序向量加权几何平均,并将国内五位财政学者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重要性判断问卷调查的结果输入软件,并自动生成群决策计算结果。再次,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指标权重合理性检验。当CR<0.1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经过上述三步,最终得到地方财政收入各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由表3可知,从单个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来看,税收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所占权重最大,达到16.08%,财政收入增长率所占权重最小,仅为7.88%。除财政自给率所占权重为9.19%外,其他预警指标所占权重都在10%以上。从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因子角度进行分析,结构风险因子、质量风险因子指标所占的权重大,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价的结果影响很大。

二、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根据前述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风险分数值的映射原则,将每一个预警指标实际值按照其所处风险区间的不同映射为相应的分数,再根据各预警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贡献权重(即运用AHP得到的指标权重),计算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分数,据以建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综合评价函数。其中,R代表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综合评价分数,Xij代表第i类风险因子第j个指标的风险映射分数值。与此同时,由于各风险预警指标借助0分、1分、2分、3分的指标分值表示其风险运行状态,因此,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最终加权得分仍可采用0分、1分、2分、3分反映其不同的风险区间。本文设定1.5分为轻警和中警之间的界限,两两分数之间的区间就是每一运行状态的风险综合评价分数区间。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地方财政收入的风险状况,分别用不同的灯号表示不同的风险区间,如表4所示。

三、~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实证分析

在选取《辽宁省统计年鉴》及《20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预警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将各预警指标值经过指数化处理后得到的风险分数值代入公式(1)中,运用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系统对辽宁省2006~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进行分析,得出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处于轻警区间且属于轻警偏下的状态,总体可控。从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因子的角度分析,规模因子的风险值偏高,这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变动较大,此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动较大,从的8.79%上升到2013年的12.34%,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辽宁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还是处于偏低水平的。从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指标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有三个预警指标值的变化趋势比较明显(如图2所示):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二是增值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的15.21%下降到2013年的6.85%,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主要源于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以及转型的正式实施引起增值税收入的不断减少,进而引发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不断增加。三是营业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的25.12%下降到2013年的.19.63%。尽管辽宁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仍呈现下降趋势,这必然导致以此为税源的营业税收入的减少。

四、不同进度下增值税扩围改革后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测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2

财政收入, 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 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 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前提, 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也是政府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一国的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 是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财政收入的稳定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稳的保障。因此,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者曾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做过分析, 但是根据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一是数据过于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状,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 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也日趋复杂, 各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变化, 所以仅以几年前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足以很好地解释现阶段我国财政收入变动情况;二是对影响财政收入的各个因素的定性分析较多, 即使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也很有限, 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由此可见, 利用最新数据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对我国改善财政收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年的数据, 定量地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 除了国内生产总值, 又引入了新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水平。

2 选择变量及数据分析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有许多研究文献将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 还有一些文献中提出了其他变量, 比如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多而复杂, 考虑到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本身的组成部分, 故本次研究将税收收入剔除, 引入新的变量———居民消费水平。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

为此,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 采集区间为1990-2010年, 数据真实可靠。下面用CZ表示全国财政收入, 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S代表居民消费水平, 数据见表1。

利用Eviews软件中的散点图进行定性检验, 见图1、图2。

可以看出, 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均基本呈线性关系, 定性分析通过。

3 模型建立与检验

基于定性分析的结果, 以国家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初步线性回归模型:CZ=x1GDP+x2S+x3 (x1、x2表示待定系数, x3表示随机误差项) , 利用Eviews软件, 用OLS法回归, 得出方程模型为:CZ=16 649+178.1GDP-284.3S, 见表2。

再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相关的统计检验, 由于初始模型不能通过自相关检验, 因此, 需要建立新的方程模型。我们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进行对数运算, 并加入新变量———取对数后的国家财政收入滞后一期, 建立新的线性回归模型:LNCZ=x1LNGDP+x2LNS+x3LNCZ (-1) +x4 (其中x1、x2、x3表示待定系数, x4表示随机误差项) , 用OLS法回归可得新方程模型为:LNCZ=-1.85+0.63LNGDP+0.48LNS+0.45LNCZ (-1) , 见表3。

接着对新建立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的统计检验:Jarque-Bera项的伴随概率为0.76, 与显著性水平0.05比较, 大于0.05, 即模型服从正态分布, 正态检验通过;运用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Obs R-squared的伴随概率为0.26, 与显著性水平0.05比较, 大于0.05, 表明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 自相关检验通过;运用White检验法, Obs R-squared的伴随概率为0.69, 与显著性水平0.05比较, 大于0.05, 表明接受同方差的假设, 异方差检验通过。以上3项均通过检验, 即表明模型检验通过。

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国家财政收入会受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上一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 且均呈正向相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LNGDP每增长100%, LNCZ平均增长6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LNS每增长100%, LNCZ平均增长48%。

4 序列检验

4.1 单位根检验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 将实际上不相关的两个非平稳变量用来做回归分析, 是一种虚假回归 (伪回归) 。单位根检验就主要用来判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使用Eviews 6.0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和DW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

注: (C, T, K) 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单位根检验的结论表明,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 也均在2次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 因此各解释变量均为二阶单整过程。

4.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观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没有协整关系的变量间的回归仍为伪回归。协整检验要求2个或2个以上的解释变量, 且解释变量间的单整阶数要相同。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所有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 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表6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 在5%的显著水平下, 最大特征根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都拒绝原假设, 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5 模型的预测检验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得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分别为2 058.9和1 062.6。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分别为1 864.3和1 001.6。把2009和2010年的解释变量数据代入模型方程:

LNCZ=1.85+0.63LNGDP+0.48LNS+0.45LNCZ (-1) 中, 得到2009、201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分别为62107.89亿元和73017.21亿元, 与实际水平很接近, 所以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6 结论

根据以上的计量分析, 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更大一些。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GDP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才能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从而使国家能够有更多资金投入国家基础建设中, 促进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生产力、服务业生产力、民族企业的生产力以及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力。从这些方面着手, 可以真正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促进环境友好型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实现GDP持续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国家应该大力拉动内需, 从而保持并争取提升国内生产总值,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进而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现三者间的良性循环。

(3) 国家财政收入应该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在产业创新方面投入更大支持,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更多资金与力量。促进我国创新产业方面的生产总值提升, 提升GDP, 同时促进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 尤其是那些欠发达地区、有提升空间的居民消费水平, 从而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3

关键词:湖北;财政收入;经济增长

一、引言

湖北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开发中占据着重要优势,它向东可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外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向西可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湖北的经济增长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财政收入又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

(一)财政收入弹性分析

Et=(△t/t)/(△g/g)即所谓的财政收入弹性分析,它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其中△g表示GDP的变化量,财政的变化量用△t表示。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收入富有弹性。随着湖北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只有财政收入相应的提高,才能满足地方财政的投入。由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湖北财政收入与其GD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二)经济理论与实验情况分析

经济总量指标GDP和GNP可以看做近似相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情况做了调查,得出税收比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开发程度正相关,而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率则是呈现负相关关系。根据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理论,从而可以推出,湖北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其GDP增长之间应该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进而做出第二个假设;

H2:湖北财政收入与其GDP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

二、实证分析

财政平均收入率=(当年CAI/当年GDP)%

财政边际收入率=(△CAI/△GDP)%

其中当年的财政收入用CAI表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则代表新增量。当边际收入率大于平均收入率时,它表示财政收入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则是下降的趋势。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湖北省的财政收入弹性和财政边际收入率(见表1)。

表1 2006-2014年湖北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除了2008年外其他年份财政收入弹性都是财政收入率大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表明湖北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这同时也说明随着湖北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的增长。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和相关检

按照经济理论和实践,GDP可以用来表示经济增长;GDP与GNP之间相差很小(从国民经济统计来看),所以本文解释变量为湖北省GDP,则被解释变量为湖北省财政收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湖北省财政收入和GDP原始数据,时间区间为1994年-2014年。建立相关模型如下:

F=a+bG+c

其中:各年湖北的财政收入用F表示,各年湖北的GDP用G表示,常数项是a,回归系数是b,随机变量为c。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的结果看,相关系数b=0090,它表明湖北GDP总值每增加一亿元,湖北的财政收入可增加900万元,方程的拟合优度高,整体显著性好。

由表3可以看出,湖北省的财政收入对湖北的GDP弹性为1.205,这与中国的平均水平0.7-0.8较高,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比值比中国平均水平高,但相对于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平均弹性为2.2)和美国(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平均弹性为1.2左右,90年代后期为1.42)等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四、结论

第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多年以来,虽然湖北省财政收入随着GDP增长在稳步提高,但是湖北财政收入对GDP的总体弹性在1.2左右,这一指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国内经济发达省份。

第二,在经济发展时期,一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会比较快,这也是近年来湖北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湖北GDP的增长速度的原因。湖北省的财政收入的增长正是因为湖北经济发展造成的,同时也与湖北省近年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密不可分。(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谷永芬,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2005,(11)

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 篇4

关于财政收入与就业人数的研究

背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包括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无疑是政府面临的重要目标之一。

什么是财政收入 篇5

财政收入:

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全口径财政收入: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按预算级次集中的财政收入加上当年的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即为全口径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

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通过国家预算所集中的资金。我区预算收入,是指按目前财政预算体制规定应上缴区级国库的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算外收入:

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 篇6

2009年

2010年

预算数 35983.00 15350.00 5241.00 8070.00-7070.00 190.00 8061.00 2542.00 140.00 516.00 516.00 25.00 1338.00 1580.00

单位:亿元 预算数为 上年执行 数的%

107.9 110.3 110.1 104.4 109.0 113.7 105.8 107.4 113.3 104.2 104.2 105.1 115.0 106.5项目执行数

一、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

其他税收收入

33359.48 13915.99 4759.12 7729.15-6486.56 167.11 7618.82 2366.72 123.52 495.04 495.04 23.79 1163.17 1483.57

0.04

二、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

其他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

建造合同收入计量 篇7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通常情况下, 建造施工期间较长, 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分属于不同的会计年度。由于利润不是平均分布在不同的施工区间, 若收入、成本、利润的确认在时间上不可分割, 利润核算只是简单地在合同完成时进行, 则很难反映企业每一个会计年度经营情况和潜在获利能力。如何将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进行配比, 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 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合同收入

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 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即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金额, 它构成了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第二, 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并不构成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 而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建造承包商不能随意确认这部分收入, 只有在符合规定条件时才能构成合同总收入。合同收入应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价款计量。

(二) 合同成本

合同成本包括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 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与合同有关的零星收益, 即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取得的、不计主合同收入的零星收益, 这部分收益冲减合同成本。如完成合同后处置残余物资取得的收益属于与合同有关的零星收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合同成本不包括下列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船舶等制造企业的销售费用;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

(三) 完工百分比法的应用

1. 完工百分比发的应用范围。

在新会计准则下, 完工百分比法是建造合同收入计量采用的主要方法。确定完工百分比有多种方法, 各种方法的目标都是通过成本、产出单位或增加的价值来衡量工程的完工进度。这些不同形式的衡量标准可划分为投入衡量和产出衡量两大类。投入衡量是指根据建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如实际发生的成本、实际耗用的工时等) 来衡量完工进度;产出衡量是根据产出结果 (如生产数量、实际建成的楼层数、完工的公路公里数等) 来衡量完工进度。在实务中, 并非每类衡量方法都可应用于所有的建造工程,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仔细的判断。在实际中, 不管是采用投入衡量完工百分比, 还是采用产出衡量完工百分比, 都存在一定缺陷。因为从理论上来讲, 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正是投入衡量能够成立的基础。但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了无效率的投入, 则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就会改变, 按投入衡量就会得出不准确的结果。在采用产出衡量时, 如果所选用的产出单位与为完成工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努力或成本不可比, 则也会得出不准确的结果。例:以建成楼层来衡量一座10层大楼的完工进度就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建造大楼底层所需花费的成本和付出的努力与建造其他楼层会有所不同, 其成本可能大于大楼总成本的1/10, 这时按完成的楼层数来确认工程收入就不能与所发生的费用很好地配比。

2. 对完工进度的确认。

新准则中针对合同完工进度提供了三种选择的方法:第一, 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费用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即:合同完工进度=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第二, 根据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确定。即:合同完工进度=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100%。该方法主要适合于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建造合同, 如道路工程等。第三, 根据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确定。该种方法是在无法根据以上两种方法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所采用的特殊的技术测量方法。主要适合于特殊建造合同, 如水下施工工程等。

3. 完工百分比法的核算方法。

在确定了建造合同的完工进度后, 就可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和计量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 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的收入

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合同预计总成本×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的费用

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

4.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步骤

(1) 开出工程价款结账账单时

(2) 收到工程价款时

(3) 在资产负债表确认收入、费用、毛利时

(4) 工程完工结算时

二、建造合同收入计量举例

例:宏达建筑工程公司与蓝星集团签订一项总金额为2000万元的固定造价合同, 工程于2006年开工, 预计2008年初完工。该公司采用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进度, 预计总成本原为1600万元, 后因价格等因素调整为1700万元。假定该工程自开工至完工共发生的其他税前可扣除的费用为20万元。计算该公司各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该造价合同总共应纳的所得税如下:

(单位:万元)

具体计算过程以及相关分录如下:

1.计算过程

2006年完工进度=600/1600=37.5%

2006年应确认的收入=2000×37.5%=750万元

2006年应确认的费用=1600×37.5%=600万元

2006年应确认的工程毛利= (2000-1600) ×37.5%=150万元

2006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150-20) ×33%=42.9万元

2.账务处理

(1) 实际发生成本时

(2) 收到合同款时

(3) 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结转利润时

(4) 计提企业所得税时借:

2007年收入确认及毛利计算过程:

2007年完工进度= (740+600) /1700=80%

2007年应确认的收入=2000×80%-750=850万元

2007年应确认的费用=1700×80%-600=760万元

2008年应确认的工程毛利= (2000-1700) ×80%-150=90万元

2008年收入确认及毛利计算过程:

2008年应确认的收入=2000-750-850=400万元

2008年应确认的工程毛利= (2000-1700) -150-90=60万元

三、建造合同收入计量的注意事项

(一) 做好建造合同核算和管理

建造合同会计核算程序主要包括确定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对象、明确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预计工程损失、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等。实行建造合同核算的关键是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估计, 这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 准确预测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为了保证建造合同的实施, 应加强建造合同管理工作, 建立由财务、经营、工程管理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辅助企业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收入和成本管理制度。为工程项目合同收入、合同成本的合理预计提供信息。

(二) 合理预计合同总成本

合同总成本预计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效果, 特别是在采用投入衡量百分比法时,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各会计年度分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要合理预计总成本, 需要各有关部门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熟悉现场实际情况、能科学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具有丰富的编制经验。

(三) 合理确定完工百分比

大部分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通常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 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进行配比, 准确地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确定完工百分比有多种方法, 概括起来可划分为投入衡量和产出衡量两大类。产出衡量较为简单、直观。投入衡量法是基于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但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 有时这种对应关系是不成比例的,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了无效率的投入, 运用投入衡量法需每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合同总成本, 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不能准确地预计合同总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势必会影响各期收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摘要:准确合理的确认工程收入, 是反映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准确性与否的关键条件, 其决定着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对《建造合同》的相关规定, 结合就工程收入在实际中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并就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造合同,收入,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兰喻浅淡建造合同准则及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J]广西电业2008 (08)

【2】亢月利对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几点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09)

【3】蔺在和解析建造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J]经济论坛2008 (16)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8

【关键词】财政分配;公平公正;二次分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绪论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税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高收入人群,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低收入人群。而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逐渐过大,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在收入分配的二次分配中,笔者以为政府财政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实际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一、财政的基本职能阐述

公共财政是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以国家为主体,集中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的四种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更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表现如下:(1)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3)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具体表现在:(1)划清了财政分配和市场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规范工资制度;(4)通过转移性支出,让全体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调控经济职能

(1)为了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财政调控经济职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

(2)采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帮助社会来维护促进经济活动的稳定。

(3)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大力发展农业、能源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4)逐步在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加大财政收入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财政着力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政府财政应该着重突出其收入分配的职能。政府部门在财政支出预算和实际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财政支出效率和财政支出公平应该更加倾向于哪一方面的问题。当然,在笔者看来,财政支出应该针对每一个国家、地区的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对稳定的支出方向。比如,在国家财政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在面对财政效率和财政公平上稍倾向于财政效率,把财政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方面,以提高财政的使用收益;再如,在国家财政相对富裕而且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时,政府则应该考虑把更多的财政用于民生建设、民生支出,用以调控收入差距,以实现财政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社会公平就是要求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平等。”

二、当今阶层收入差距现状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水平较高的。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职工福利待遇和工资外收入等相加起来比较,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而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较低收入行业,如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快很多。这样看来,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唯有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就形成。

(二)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特色。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相比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别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更高。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2013年发布的相关的报道,上海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达到40188元,而甘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地区,只有17157元。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差异造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也就使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例如,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4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201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达3倍以上。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就会更大。

产生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以为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政策上利用部分农村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及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政策上支持东部地区优先发展,鼓励一部分人优先富裕。有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当然城市经济就会与农村经济拉开较大的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三、政府财政发挥政策倾斜性支出调控收入分配失衡

(一)税收调节措施。

“向国家负担缴纳义务的轻重,直接影响到缴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税收调节措施是指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对个人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财富积累与转让等实施全面调节的制度。税收调节可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直接调节的税种分为所得税与财产税,而商品税是属于间接调节的税种。在所得税中,由于“个人所得税的‘量能负担’,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征税,甚至不征税”,因而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在财产税中,房产税、车船税等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课税,一般能起到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同时,笔者也建议我们国家能否适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遗产税制度,对获得遗产财产多者多征税,而对遗产财产获得少者征税少或者不征税,这样达到调控差距的最终目的。所以,“税收作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最后手段”,起作用更显突出。

(二)对欠发达地区大力投入的措施。

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引导发达企业向贫困地区迁移,需要有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当然,政策的实施主要以财政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笔者认为这些财政支持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来实现,根据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度,一般来讲改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可能依靠地方财政来实现,一方面中央财政在宏观上具有示范导向作用,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因为“中央政府掌握越多的资金分配,实现均衡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改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只有在中央财政才有能力保障相应配套措施的最终贯彻。

四、结语

调控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财政政策倾斜性支出是实现实际收入水平公平的有力措施之一。政府考虑财政支出效率的同时,通过财政的公平性支出也必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著):《财政透明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小川.《国家税收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周全林.《税收公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陳共.《陈共文集》(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纪沫,严焱,陈工文译.《公共财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6]徐霜北.《文明演化与政策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9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2011年历年财政收入数据与GDP数据,分析现状及两者之间数据增长的关系与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财政收入及GDP合理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 GDP增长 对比分析 合理增长

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担负着保障国家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国防、行政、外交等各项经费的供给,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各级地方预算和救济地方重大自然灾害等,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反作用于经济。这样的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以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GDP的合理、有效、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相继实行了以下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现状分析

财政收入与GDP对比***0000财政收入GDP************年份2011 通过1996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和GDP收入均有加快增长趋势,且财政增脏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速度。这与经济决定财政收入 及政府实施的有效财政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后,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利润等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津贴、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中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又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增长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5.00%20.00%比重15.00%10.00%5.00%0.00%******10年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2002年,2009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最快。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恢复发展,2009年经济增长持续回升,政府开始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GDP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财政收入的调节也会对GDP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以往积累的财政收入为基础,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政府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0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增加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30.00%比率20.00%10.00%0.00%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年份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从而导致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GDP增长率。GDP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职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二是产业结构因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赋影响较为明显。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占比重明显降低,二三产业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孩子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明显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偏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 篇10

改革现行房地产税费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的房地产税制存在着税费繁杂、以费代税,重流转、轻保有等问题,改革现行的房地产税费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征收物业税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我国现有房地产税收结构分析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直接征收的主要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间接的包括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所得税等。发生在房地产取得环节的税收有两种,即耕地占用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有三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仅针对外商企业和外籍人员)。在房地产流转环节,目前设置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二)现有房地产税体系存在问题

1。房产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小。尽管房地产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实现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收入规模较小。据统计,房地产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为历年最高,却仅为10。53%。

2、房地产税收负税结构不合理,重流转、轻保有。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制中,将大部分税收重点放在了流转环节,造成重流转、轻保有的现象。

3、房产税计税依据不科学,税制结构不合理,税率偏低。现行房产税规定:房产原值一次性减除10%―30%后的余值,税率为1。2%;或者以房屋出租的租金为计税依据,租税率为12%。这种计税方式和税率安排,首先是没有考虑到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房产增值;其次没有体现公平、合理的原理,对高档公寓、别墅等高收入人群住宅依旧采取和一般居住房产同样减免政策,未免有失公平,也无法体现财产税调节作用。

二、征收物业税对地方的积极影响

物业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的房地产这种特殊财产作为课征对象,以课征时点计税对象(房地产)的评估值为计税依据,房地产保有期间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物业税对地方收入直接影响。

(1)税源稳定可持续。以现行的地方税制来看,地方缺少稳定的大宗的能成为主体财源的税源。而物业税具有以下特点:房地产税税基稳定。房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土地资源是稳定的,在合理开发的范围内,土地具有恒久性和不可毁灭性,从而使房地产具有使用的长期性、稳固性。物业税征收时不易发生税基隐藏问题;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对房地产的需求必然上升,存在持续性。③由于在课税时纳税人所拥有的房地产通常并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因此不易发生税负转嫁,具有直接税的性质。

(2)税基的扩大。目前,现行的房地产税的范围主要包括对城镇的经营性房地产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地产征税,物业税改革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扩大现行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拓宽税基。

2、物业税征收对地方其他积极影响

(1)完善税制结构,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克服地方短期行为。物业税的征收基本思路是:清费立税、征税、清费、少税,规范房地产收入关系,优化房地产收入结构。将房地产税收征收由流转环节转向保有环节,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占总税收比重。物业税的开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在地方税中的比重,使其成为地方收入主体。

(2)促进地方有效转变职能,有效保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物业税征收对象是不动产,一般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无关,物业税的税收的多少取决于该地区的房产数量与房产价格,房产价格高,物业税收入越多。因此,如果物业税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地方就必然在教育、交通、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投入,从而实现职能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税作为居民对享受地方公共服务的支付,较高的公共服务质量会使当地物业不断升值,从而带动地方税收收入。通过开征物业税,可为地方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问题之下,优质、合理的`物业税设置于征收具有积极有效地意义。

三、对物业税征收的几点建议

1、规范财政分权,实现地方与中央分工。规范的财政分权是物业税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发挥地方作用,地方必须有独立的税收来源。财政分权的基本前提是要凸显地方的作用,将适用于地方税种的税收权利部分以至全部交予地方,增加地方税收收入,而不是单纯依靠其他收入来维持地方行为。

2、明确征收对象、范围和税率设计。

(1)征收对象和范围。物业税(或者房产税)应该把现有征收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土地出让金合并为一。

(2)税率的形式和模式。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确定物业税的具体内容。同时,物业税的税率应该考虑到纳税人收入情况,住宅物业和非住宅物业也要有所区分,非住宅物业要高于住宅物业。

2、建立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现在许多城市已经采取房产实名制登记,详细搜集房产资料(包括所有人、所在地、性质、面积和类型等),进行登记,方便物业税税基确定和征收。

上一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想象作文下一篇:“传统文化在我身边”队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