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日展板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宪法日展板(精选12篇)

宪法日展板 篇1

建设法治中国(主题)

一、<12.4> 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这部宪法从颁布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进行了四次重大修改。从时间上来看,基本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主要历程。从内容上来看,基本描绘出了中国国家、社会三十多年的发展轨迹。四个宪法修正案共31条,其中对宪法“序言”部分的修改有5条,对宪法条文部分的修改有26条。总的来看,四次修改宪法部分内容,除对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等作补充性修正外,大多集中在对现阶段经济制度的修正上,其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条文不止一次地进行修正,呈现出修正的渐进性。

1988年宪法修正案法律首次确认土地使用权商品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逐渐形成新的认识,对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行宪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模式作了基本肯定,但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现行宪法也突出了市场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需要及时总结宪法实施中的经验,对促进市场经济发育的私营经济的补充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至1989年出现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为了使土地买卖合法,1988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因为1982年宪法在规定经济制度时有一个严重缺陷,那就是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条规定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才是合法的。

在此背景下,1988年3月31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其中,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法律承认。

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地位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这次会议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新概括,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党的十四大报告还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了科学论述。会议作出确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重要决策。

1993年2月14日,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党中央向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该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1982年制定的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宪法的有些规定已经同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需要依照法定程序作必要修改和补充。

为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时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地位,在总结多年来宪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3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五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此为基础,宪法修正案还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和保障措施的若干规定,主要特点是仍然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民主管理以及重视经济立法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此外,1993年宪法修正案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基本法律制度作出修改,突出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该规定为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写人宪法作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对于这次修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评价指出,它不仅仅是宪法条文的简单修改和变动,还是宪法实施要求的真实反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遵守宪法关于国家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原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依法改革活动,而不是非法的改革活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各项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都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的。1999年宪法修正案用根本法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大会不仅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还明确肯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对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分配形式有了新的认识。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如何将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基本精神及时地用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社会各界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依法治国的要求,相继提出修改宪法的动议。

中共中央提出,应当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为依据,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并提出修改的原则,即只对需要修改的并已成熟的问题作出修改,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不作修改。199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的建议,依照宪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现行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正式产生。

此次修宪虽然只有六条,但意义十分重大。有宪法学家分析认为,这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既保证了宪法的稳定性,又保证了宪法的适应性。把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通过修宪的程序载入根本法,使这些经验有了崇高的法律地位,受到宪法的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充分表明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是在宪法下的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以尊重宪法的权威为核心的法治国家。没有宪法,就不可能有法治;不实施宪法,也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004年宪法修正案内容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2004年修宪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进行的。当时,全党全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法治建设成绩显著。

此次修宪遵循的总原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使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真正成为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指出,根据这个原则,这次修改宪法不是大改,而是部分修改,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规范的、非改不可的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

本次修宪是历届修改条数最多、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次,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修宪呈现出几大特点:在党的领导下的修宪;充分发扬民主;遵照法定程序;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体现宪法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修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修不修宪、修什么和怎样修的基本准则。此次修宪正是由于宪法的人民性所决定的,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修宪。”已故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曾对2004年的这次修宪活动作出如是评价。他说,修宪能使宪法更好地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而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4条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来看,无一不是关注到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做到了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党的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将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法治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活动的保障。依法治国基本法律体系建成后,应当从以下几个重点全面推进法治工作: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大报告还将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概括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的建设目标。

三、法律故事

邓小平的法律素养

一、邓小平建议把“‘全体人民’改写为 ‘全体公民’”,具有法律发展战略眼光。1954 年5 月27 日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讨论关于公民概念问题时,李维汉说:“宪法中的公民,包括所有中国国籍的人在内。”邓小平说:“把‘全体人民’改写为‘全体公民’为好。”刘少奇说: “这里的公民包括过去的所谓‘人民’和‘国民’在内。地主阶级分子也是公民,不过是剥夺了政治权利的公民。如果只写人民,就不能包括‘国民’那一部分人了。”(《宪法史》上册,第124 页)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宪法是法律范围的事物,从法律思维角度看,应采用公民这个概念。宪法当然不可能与政治隔绝,它不可能不对一定的政治成果进行确认,但宪法的确认要采用宪法的思维和术语。

二、邓小平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中的 “自治权”须受宪法、法律约束,法无授权不得行。1954 年5 月29 日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讨论到第70 条“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龙云提出:“这一条 ‘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行使自治权’,这样,自治权就受到很多限制了,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就不能做了。”刘少奇反问一句:“自治权要不要受法律规定?”乌兰夫说:“还是规定好,不规定不好搞。从内蒙古来看,规定个范围好。自治也不能超越根本法。”董必武说:“‘自治’本身就有限制,苏联自治共和国的职权,就没有加盟共和国那么多。宪法已经规定了可以管理地方财政,组织公安部队,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应有的都有了,超过了这些,还有什么权呢?” 龙云说:“那规定漏的地方,就不能做了。” 邓小平说:“宪法上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不能设想在宪法之外还可以做别的事情。要求脱离中国,加入别的国家,那不行;要求特殊,独立起来,也不行。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是充分保障的。如果现在规定得还不够完备,将来还可以补充,但也要由法律来补充。”陈云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自治权是有的,但也有限制,需要在宪法里规定。例如内蒙古有自治权,但如果满洲里的关税、境内的森林、铁路,都归内蒙古,全国就不好办了。有自治权,也要服从总的东西。”龙云说:“有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坚持我的意见。”李维汉说:“民族区域自治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少数民族关起门来搞自治,没有国家的支援,没有汉族的支援,很多事情就不可能搞。”(《宪法史》上册,第129 页)

三、邓小平认为被告的辩护权是一项庄严的权利。

1954 年5 月29 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讨论到宪法草案第69 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辩护权”时,有人主张将“被告人有辩护权” 改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陈叔通说: “我主张保持原文。苏联写的是‘被告有权获得辩护’,上面还有‘保护’二字。我们条件不够,没有律师,还是维持原文好。”刘少奇说:“他说他不会讲话,到了法院里说不清楚,要求法院里找个人能把他要说的话说清楚。是不是给他找?不一定有律师。”邓小平说:“照原文,好像我们的被告现在才有辩护权。写‘有权获得辩护’比较庄严些。”刘少奇又说:“困难是有的,但不能有困难,这项权利就不要了。宪草要公布,全世界都可看到,写‘有权获得辩护’ 比较好些。叔老怎么样?”陈叔通答:“我并不反对这样写,就怕做不到。”邓小平接着说:“找律师找不到,但可以自己辩护,也可以找别人替他辩护,也可以让法院找人给他帮忙,不一定非找律师。”讨论结果,大家同意写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宪法史》上册第 128、129 页)

四、邓小平主张“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拘留”要注意“保障人权”,这与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做法不同。

1954 年5 月29 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讨论到宪法草案第81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或检察长的许可,不受逮捕。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拘留,至迟要在三日内得到批准,否则被拘留的人应得到释放”时,黄炎培觉得“三日”太长了,问:“规定三天的期限,在别的国家宪法中有没有先例?”邓小平说:“阿尔巴尼亚就是我们的先例。匈牙利规定的期限还长点,是五天。我们规定三天,对于保障人权来说是严格的。”“过去我们搞的几次革命运动,一叫土地改革,二叫镇压反革命,三叫‘三反’‘五反’。谁否认了这一点,谁就是否认了革命。在几次运动中,也有搞错了的,但是打倒地主阶级和反革命分子,主要是靠了革命的群众运动。如果在那时,我们规定了这一条,报关革命根本就搞不起来。” 《(宪法史》上册第 131、132 页)邓小平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与“保障人权”问题相联系,非常可贵,因为直到 1978 年,我们的报纸还在批“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上个世纪90 年代“人权” 禁区才被打破。邓小平还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去革命的群众运动主要不靠法治,那是革命的需要。现在处于正常的和平建设年代,不能不注意严格保障人权。

五、邓小平认为要提醒国家工作人员注意,如果侵害公民权利,公民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54 年5 月29 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讨论到宪法草案第88 条关于公民的控诉权时,陈叔通认为可以删去该条第二句“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侵害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理由是有了公民控诉,总会有判决的。田家英对此不同意:“其实保留这一句有什么坏处?有了这一句反倒警惕了人。” 邓小平支持田家英的意见:“保留这一句好。”于是就这样定了。(《宪法史》上册第 132 页)邓小平在同时期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最有资格、最有能力犯大错误的就是我们党,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党的纪律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等。尽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法律重点约束掌握公权力的人。“法治重点约束公权力”这一观点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

六、邓小平指出要区分“单位犯罪”和 “个人犯罪”。

在1954 年宪法起草过程中,黄炎培曾问:“副总理犯了法,怎么办?”邓小平说:“副总理犯了法,总检察长可以提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逮捕不逮捕也取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刘少奇说:“例如一个副总理打死了人,常委会可以免掉他的职,然后再按普通公民处理。”邓小平说:“副总理犯罪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职务内的罪,一种是个人的罪。属于个人的犯罪行为,应当按普通公民处理,不能说是副总理犯了罪。” 《(宪法史》上册第 238 页)邓小平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刑法。但他却能明确地区分两种犯罪: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这说明他的法学功力是比较深的。他为何有如此法学功力,是他自学钻研的结果,还是因为有家学渊源的缘故?他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宪法日展板 篇2

12月4日, 首个国家宪法日, 在北京景山学校多功能厅里, 举办了首个国家宪法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参加了活动, 他表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将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真诚信仰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为坚实的基础。北京市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表示,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在学生中开展宪法教育活动, 就是通过牢记宪法内容让法治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司法部、北京市教委、东城区区委区政府、有关学校校长代表和北京景山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

宪法日展板 篇3

这个日子太重要了。虽然一不放假,二不发钱,三不狂欢,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地记住这个纪念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基石,中国人不但应该纪念自己的宪法,甚至还应该敬畏、乃至信仰自己的宪法。

如何让“国家宪法日”变得更有仪式感?《人民日报》提前一天发表了“任仲平”文章,《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家都懂的,“任仲平”不常写稿子,但只要出手,都是大文章,值得反复参详。

还有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选择在这一天开始公映。这部电影有一个会让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黄克功案件》。但是,这部电影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包括胡德平(胡耀邦之子)、罗箭(罗瑞卿之子)等标准“红二代”的力挺,都可证执政党欲借历史发声,重申“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治军”等时代命题。

事实上,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也经常通过对历史的纪念,来表达治国理政的想法。无论是纪念毛泽东、邓小平,还是纪念人大会议、政协会议、古田会议,甚至包括文艺座谈会中,也都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感。

“黄克功案”始末

这个案子发生在1937年的延安。

抗大6队队长黄克功,在延河岸边,因逼婚未果,枪杀陕北公学女生刘茜。随即因罪接受公审,执行枪决。

时年,他26岁;她据说16岁。都是真正的“花样年华”。

这两人是在“抗大”认识的。抗大为当时的抗日军队培养了大批干部,其学员基本上也是从部队里抽调来的干部,黄克功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骨干,来之前已经是团政委的职务,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1927年参加革命、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轻“老干部”了。

除了职业军人,抗大也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进步青年。刘茜(原名董秋月)是其中之一,后来随着部分抗大人员,转入陕北公学。

男女两个当事人在抗大认识,并……怎么说,产生了一段比较复杂的感情,鉴于当时这两个人各自的经历、想法相差太大,所以究竟是两情相悦,还是单相思……没有完全看过他们信件往来,大家也不便瞎猜。

总之,最后结果是黄克功想结婚,于是在延河边约谈刘茜,而刘茜显然没有同意,于是黄克功掏出配枪给了她两枪,当场死亡。

案发后,黄没有否认。

客观而言,这个案子的影响很坏,闹得沸沸扬扬,拿当时国民党喉舌《中央日报》的话来说,这是个共产党的“桃色新闻”。

最后,黄克功的案子,在延安进行了公审。由胡耀邦等人提起公诉,雷经天主审。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了枪决。尽管他死前的要求是戴罪立功,即万一有可能,让自己拿把机枪去前线突突几个日本鬼子,死在战场上。但是已经没机会了,他射向别人的两颗子弹,换取了一颗射向自己。

院长雷经天

这起案件的主角,当然是黄克功。

但这部电影的第一男主角是谁呢?是雷经天,也就是主持公审的审判长。黄克功一案发生前不久,陕甘宁边区成立高等法院,雷经天担任审判庭庭长。1937年10月,雷经天经历两件重要事情——审判黄克功,担任高院代院长,他的前任是董必武。15个月后,雷经天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正式当选为高等法院院长。

在这个位置上,雷经天为后来新中国的司法制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如果说,黄克功值得今天的干部警醒的话,雷经天显然值得今天的干部学习。

他提出“八大办案原则”:“廉洁、明辨、公正、正直、果敢、强毅、详细、谨慎”。他作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准备,亲自办理重大案件,详细修改每份判决书。为防止审判偏差,在各县组织裁判委员会,集中讨论决定各县重大案件。同时,还建立巡回审判制度和调解制度。

友情提示,刚刚结束的深改组七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看看,雷经天院长当年在边区的探索,也许也为今天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毛泽东的信

应该说,由雷经天主审的这件“黄克功案”,在党史、军史上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个意义,在当时那个历史关头,已经由一个“大人物”非常清晰的点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就在雷经天宣布对黄克功的判决结果,黄走向刑场的时候,毛泽东的信到了。如果要写成历史演义,这是黄克功一案真正的高潮。

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常常有这个情节:功臣走上断头台,千钧一刻之际来了救兵,不是兄弟们来劫法场,就是高层下达了尚方剑,不管是什么,总是伴随着“刀下留人”的一声呐喊。

但在延安当日,毛主席信(严格来说是给雷经天和黄克功两人的回信,雷去信当是汇报案情,黄去信当是申诉戴罪立功的心愿)的主题,却并不是“刀下留人”,却是类似“挥泪斩马谡”的“不得不杀”。而且要求当众宣读。

鉴于这封信并不长,而且即使放在今天,也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全文转引如下。

雷经天同志:

你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

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決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体恤。

毛泽东

1937年10月10日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就毛主席的这封信,简单为您解析几点。

第一,叫黄克功已经没有“同志”后缀;第二,承认黄在历史上有功,但功不能抵罪;第三,处以极刑是根据党纪和军纪;第四,党纪和军纪严于国法。

毛泽东对处死黄克功的态度,一是惋惜,二是咎由自取。7年之后,他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死时,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典故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显然,在毛主席心目中,黄克功的死基本上算是后一种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克功被枪毙,作为一种警示,应该在后来者的心目中,重于泰山才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要用更多的错误来掩饰已有的错误,前事不忘才有后事之师,正因为共产党全党全军记住这样的负面教材,才锻炼成了一支胜利之师,夺取了全国的最后胜利。

国家宪法日学习宪法活动心得体会 篇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必须我们应好好地学习一下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大家的日常生活都与宪法息息相关。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的运行,须以不超出宪法效力为前提。从这个角度看,宪法关涉百姓的诸多权益,是百姓自我保护、对抗外界不法侵害甚至是与扭曲变异公权力对抗的顶级保护伞,这就容易破除其在百姓心中“抽象、高高在上、虚无”的旧有印象。

宪法日展板 篇5

当我们说到宪法,心中的崇敬感油然而生,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回溯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9月20日,华夏大地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宪法;后来四次重新通过, 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其后又四次不断修订,终于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放眼如今,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契合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各项权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从谈“法制”到谈“法治”,一字之差,是从制度的完善到治理的践行。几百年前伏尔泰他说不同意你说话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权至上;几百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得到保证”,宪法保障人权,法律至上。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祖国,幸甚至哉!昨天,我们紧随革命先辈的脚步,为人生和信仰的自由奋斗不息;今天,我们从法律的角度诠释自由,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人生在世,若是想不忘初心,自由前行,须从遵法守法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所以,这颗法律的种子,应当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种下,在每一个角落种下。大到一个国家,治贪反腐势在必行;再到一个校园,身处附中的我们是幸运的,路不拾遗的事常有,违法乱纪闻所未闻,安全校园的建设工作硕果累累;小到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和熟悉法律常识,向周边的人耐心宣传和讲解法律常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杜绝朋友圈中谣言的传播,及时劝止周边的人做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公民都能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才会有和谐美好的社会。

“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而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各位同学,让我们在心中播下法律的种子,让遵宪守宪成为一种习惯;在全社会种下法律的种子,让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得以保障;在国家种下法律的种子,让全民族在法律的庇护下更加繁荣昌盛,早日实现中国梦!

第一个宪法日 篇6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在这一天中,部分民众可进法院参观。

从1986年至2000年,全国实施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六五”普法在全国普遍展开。2001年12月4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将宪法实施日定为法制宣传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寓意

该作品底色为红色,由“法”字演绎而来。“法”字的“水”部放射出三条弧形光带,穿越整个圆形,具有动感、传播、放射、扩大之效应,寓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像光芒一样在全社会传播,同时又如一只用于宣讲法律知识的喇叭。“法”的“去”部,造型如一把金钥匙,插在三条光带中,象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开启法律知识之门,启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 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因此,将现行宪法的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001年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过举办座谈会、书画展、网上论坛,印发宣传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播出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正逐步成为我国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权益的有效载体,成为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树立我国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2014年部署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2014年11月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对活动作出部署。活动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通知》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通知》明确,今年活动的宣传重点是:要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会《决定》,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原则、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各级组织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央有关部门将举行关于宪法宣传教育的座谈会。《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行业要根据实际,组织召开学习宪法座谈会、报告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宪法。

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与中央电视台举办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特别节目“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2014法治人物颁奖礼”。教育部组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开设宪法专题学习宣传专版、专栏,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宪法宣传主题公益广告。司法部、国信办、全国普法办组织开展“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各部门行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准确宣传解读四中全会精神,准确宣传解读宪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宣传活动要庄重大气,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务求实效。拓宽宣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吸引公众参与互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1] 历年主题 2001年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2002年

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2003年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2004年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2005年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

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

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2008年

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2009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11年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2012年

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2013年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2014年

小学宪法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宪法日的时间2.宪法的作用3.宪法的大概内容

重点难点

了解法律的概念,初步了解宪法。

教学过程

引导: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草稿纸,凭手和笔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 巡视,师:同学们,你们画的正方形和圆你们觉得标准吗? 生:不标准,有些线太弯,有些线太长。

师:这个是正常的,我们很难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画出标准的正方形和圆。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圆规和尺子我们很难画标准。作为人也是一样的。没有约束的行为的规矩、制度,就没有合理有序的人类生活。程序:

家有家法,国有国法。国家为了建立有序,有规矩的社会,在1982年12月4日,中国现行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实施,这一天也是中国的“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意义十分重大。

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第五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宪法日活动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活动主题:

20xx年“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三、活动内容:

(一).在学校组织发放法制宣传材料的同时,各社区组织学生阅读并记录法制宣传标语。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以下几条:

1、隆重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

2、纪念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开展十二周年!

3、20xx年“12·4”主题: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4、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莆田建设进程!

5、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6、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莆田“五大战役”!

8、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快港口城市建设!

9、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全面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0、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1、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12、认真贯彻宪法精神,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13、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14、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15、贯彻宪法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二).各社区出一期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展示的法制、禁毒等图片展览。

(三).各社区组织开展一次小型法制知识讲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在身边”教育活动。

(四).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五五”普法教师读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合同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依法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五).11月15日—12月10日,悬挂“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等法制宣传横幅标语,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六).开展“12·4”法制宣传日升旗宣誓活动。

宪法日宣传活动总结 篇9

按照司法部门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及时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为开展好“12.4”宪法宣传系列活动,我校决定提前启动系列活动,11月初,制定实施方案,安排布置系列宣传活动。召集会议,明确参加系列宣传活动的人员、所要宣传的法律法规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行宣传。

二、围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一)利用大课间向中学生宣传宪法日内容。

(二)利用主题班会向中学生宣传宪法日内容。

(三)利用中学生向家长宣传宪法日内容。

(四)中学生利用双休日向社会宣传宪法日内容。

(五)司法部门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为契机,联合学校在912余学生中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向参加活动的每位学生发放了1份《未成年人保护法》单行条文。

(六)今年的系列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000份,法律法规单行本400册,法律知识读本200册,法律法规汇编30本,解答法律咨询230人次,出动宣传人员100多人次。所宣传的法律法规有:《宪法》、《刑法》、《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

国家宪法日宣传标语 篇10

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8)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1)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1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1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16)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17)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18)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0)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2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2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24)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25)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7)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8)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9)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国家宪法日宣传标语(二)

1、弘扬宪法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2、实行依法治国 坚持执政为民

3、增强宪法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

4、宣传宪法精神 维护宪法权威

5、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6、学习宣传宪法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7、推进依法治市 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8、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9、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12、弘扬民主法制精神 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11、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XX。

1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3、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

1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做尊崇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表率。

16、人民的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靠人民维护。

17、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18、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9、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20、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2.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

3.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6.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7.法律红线不能碰触,法律底线不能逾越。

8.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9.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10.讲规范、重规则、守诚信、遵秩序。

11.法护人人,人人护法。

12.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3.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14.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15.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

16.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9.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20.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2.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23.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24.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6.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7.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

28.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9.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宪法日国旗下讲话 篇11

《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演讲人: 李建芳 时间:2014年12月5日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昨天,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可能有人会说,法离我们很遥远,但我却要告诉大家,法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当有人故意毁坏教室的桌椅,打碎电灯时;当有人骗取他人财物,甚至偷窃时;当有人上下楼梯不靠右侧通行,随意破坏学校规则时;当有人破坏草坪、花卉,随意污染环境时;当有人私自拆毁他人信件,污蔑他人时;当有人携带 易燃易爆品乘车坐船时……这些不都是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吗?这其中有你吗?

法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时候违犯法律了还毫不知情。那些犯罪的人为什么犯了罪,罪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是缺乏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我们青少年首先要懂法、知法、守法,还要爱护法,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撑上一把健康的雨伞。

如果我们不从小培养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好习惯,那么依法治国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古人说的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千万不要因小错而酿成终生大错,成为社会的罪人啊!只要我们心中有法,你就会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

国家宪法日宣传标语 篇12

2. 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3.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6.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7. 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8.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宜昌

9.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0. 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11. 依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2. 普及法律知识 倡导法治精神 彰显法律权威

13. 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法治宜昌

14.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15.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16. 繁荣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

1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8.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9. 十五、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上一篇:居民医保下一篇:《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