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共12篇)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1

学生原有的基础是已经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需要对分数的意义有较熟练的口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对于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接下去的练习过程中常常会出错,不能将它与一个数的几倍等同起来,(其实只要用学生熟知的倍数关系来理解容易多了)。意义上的理解比方法上的沟通要难得多。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分数乘法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本课教学中继续让学生讨论、交流、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主要收获有一下几点:

1、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教学中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学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师的意外,有些怪异、又有道理,多好的思维方式,可见老师不必包办太多。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 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

3、 学生发展性领域得到拓展。

这节课学生花在探究上的时间较多,老师授课的时间很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长,学生听课的时间短。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推导出结论,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个结论,所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方面都得到发展。

4、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2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内容, 教材在该部分设计了“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这一问题情境, 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列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道算式, 再通过线段图辅助理解, 直观展现出思维和推导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法则。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计算课教学是比较难的课题之一。为此, 课前我就认真观看了随教师教学用书下发光盘中的教学实录。看完之后, 我为那节课喝彩的同时, 也为自己担心:我们农村学生整体基础差, 怎样才能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虽然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可课堂教学还是不尽如人意,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线段图难画。

有的学生先画一条线段表示2千米, 接着就无法在上面表示出23小时和1小时所行的路程。于是我提示学生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1小时行的路程, 再让学生在线段上表示出小明“32小时走2千米”这一条件。尽管如此, 班里仍然只有少数学生能准确画出线段图。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只有先启发学生思考“32小时”的意义, 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2. 线段图难以看懂, 学生很难表述思维的过程。

线段图画出之后, 我让学生思考要求小明一小时行多少千米, 必须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学生思维显得有些乱。由于数字较小, 有的学生能直接看出小明一小时行了3千米。我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 很少有学生能准确完整地说出来, 有的学生用“ (km) ”计算出一小时行了3千米。

3. 推导过程学生难以理解。

教材通过“”这一过程推导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看来, 推导过程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 就是要把除以一个分数转化成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能够转化的理由。而学生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导致自己对推导过程的理解与记忆不深刻, 课后同样只记住了计算的法则。

三、原因分析

以上三个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本节课的关键与难点, 三个问题依次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 其中只要有一个难点不能突破, 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出现这三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大多数学生机械地套用数量关系式。 (2) 教材中选用的问题从分数的角度理解有些复杂。

教材选择“谁走得快”这个问题来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是想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推导过程。教材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 让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利用“归一”的思路解决问题。可学生受在列式时套用数量关系式的影响, 完全从整数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数量关系, 没有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去思考中间的含义, 把“小时”与以前所讲的“2小时、0.5小时”一样当做一个整数来理解, 而忽视了其分数含义。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也只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 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2千米, 再把2千米平均分成几份, 接着就很难看出是平均分成了2份, 导致自己更难在线段上表示出1小时所行的路程。学生思路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定势, 要拐个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很难。这时就必须由教师引导他们从分数乘法的角度去理解, 先画单位1的量, 也就是一小时所行路程, 再画几分之几的量, 也就是小时所行的路程。

如果从分数乘法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数量关系, 与常见的分数乘法数量关系相比, 这一种关系显得有些复杂, 与“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常见关系的对应不是很明显。在利用线段图辅助理解时, 由于这种线段图实际上包括了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即路程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和时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速度一定时, 路程之比等于时间之比, 这一点学生就不太理解, 他们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两组关系。画图是引导学生从时间关系上开始的, 而后面观察线段图得出推导过程又是从路程的角度推理, 这就导致学生对时间与路程的混淆。虽然有些学生也看出了小明一小时行了3千米, 但他们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述思考的过程。

四、我的尝试

为解决以上问题, 除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我尝试从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改变, 力图解决以上所述的难点。一是改变教学问题情境, 着重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除法算式的意义;二是改变推导过程, 使复杂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清晰。主要步骤为:

1. 复习引入。

黑兔有18只, 白兔只数是黑兔的。白兔有多少只?教师通过复习该题明确数量关系, 重点理解这里的意义, 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 改编应用题。

白兔只数是黑兔的, 白兔有12只, 黑兔有多少只?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中的数量关系式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能独立画出线段图, 表示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出线段图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黑兔有这样的3份, 白兔有这样的2份。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 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分之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列出算式:。由于都是求黑兔的只数, 我们不难得出的结论。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 发现规律。

5. 出示例题。

妈妈今天在超市买来白菜千克, 是买来萝卜的。买来萝卜多少千克?学生列式, 尝试解答, 并画线段图说明算理。

6. 归纳总结。

7. 巩固练习。

五、存在的疑惑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教材8--9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第1题是借助直观图示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看图时可引导学生先横着看,然后再竖着看,最后看重叠部分。提取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第2、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结合题意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列出算式,然后进行计算。

第4题是一组判断题,呈现了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进行改正,再在全班交流反馈。

第5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分数和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第二问是分数和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

第7题,练习时可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先算一算每个月各吃多少千克面粉,然后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和的大小。

第8题是一道计算比较并找规律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观察两个数相乘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其中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当其中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

第9题是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分数的综合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理清统计表所含的数学信息和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进行计算。

四、作业:课本自主练习第9页第9题

五、课后反思:

学习练习的设计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生自己编题、解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思维。

第五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等。学生准备:三角板或直尺。

预习提纲:

1、读一读:教材10页-11页。

2、算一算:

8××

3、填一填:

13×6表示()。

13×15表示()。

做一做:红点例题1应用什么方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2、读信息窗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来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得出答案,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1)讨论操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尝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

(2)小组内说想法。

(3)交流展示。指名到展示台前进行汇报。

方法一: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画图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领学生理解谁是找单位“1”,如何找单位“1”?如何在线段图中表示出已知条件“3/5”?

谈话:线段图是个很好的工具,同学们用的非常棒!它可以清楚表示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这个工具用的好,即使以后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

方法二:不借助于直观图,直接列式解决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教师适时引领:题中哪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3/5”这个分数在题中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做?

(男生做了总数的3/5,总数是单位“1”,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3份,也就是求15的3/5是多少,所以15×3/5)

2.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小组交流,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其他小组可以给予完善补充。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谁是单位“1”?怎么找单位“1”?为什么画两条线段?结合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动态演示P11图示。

(二)抽象概括

谈话:你在分析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引领: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不同点是第一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常画一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组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画两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量。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一)类化练习

1、列式计算:

15吨的4/5是多少吨?

5/9米的3/8是多少米?

2/5公顷的5/6是多少公顷?

5/12千克的3/10是多少千克

2、一条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它的3/5,再行多少千米就到达了终点?

3、谈话: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限时作业

1、计算1516××15

2、解答应用题12页4、6、7题

四、作业:课本第11页第2、3、4题

五、课后反思: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本节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就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六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教材11--12页的1、2、3、5、8、9、10题

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第1题是计算的题目,目的是掌握和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练习时,可重点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第2、3、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第2题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3题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练习时,让学生先弄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再通过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并解答。交流时,重点让学生理解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象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练习时也可以适当进行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第7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做实验的时间占了“谁”的,即将整节课的时间小时看作整体,进而推想出求“做实验的时间有多长”就是求小时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自主完成练习8、9、10题

四、作业:自主练习第12页6、7、8、9、10题

五、课后反思:

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练代讲,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6页,分数连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

读一读:教材13页

算一算:

1516×2021×15910×23×56533×22×12

想一想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1、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

2、交流做一做及算一算的情况。

3、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沙包游戏吗?不同大小的沙包有不同的玩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来制作沙包?那我们就来了解几条制作沙包的信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3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一个稍复杂一些?为什么?

谈话:同学们分析的很准确,那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这个问题。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和“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课件动态出示P13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黄沙包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方法一:先求装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60×3/4=45(克)

再求装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45×7/9=35(克)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60×3/4×7/9=45×7/9=35(克)

(4)抽象概括构建模型。

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60×3/4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7/9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13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类化练习

A、甲数是30,甲数的2/3相当于乙数,丙数是乙数的2/5,求丙数是多少?

2、限时作业:

课本14页自主练习第1、2、3题。

四、作业:课本第14页第2、15题

第八课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自主练习第7~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能熟练进行分数连乘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这节课我们对分数连乘的有关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练习。

2、自主练习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分数乘法时,有整数怎么办?

二、综合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说出4/5是以谁为单位“1”?,然后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让学生说说要求“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明确:要求黑板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4、完成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的?所求的问题分别和哪个条件有关?

三、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第15题。

这是一道图示题,首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图示出示的信息,看清所求问题。

重点明确要求牡丹的花期是多少天?要先知道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练习的第13、14、16题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多种算法,有效地落实“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

第九课时:倒数

教材内容:教材17页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教学倒数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

1、算一算4/5×5/4= 7/10×10/7=

3×1/3=6/5×5/6=

2、填一填:

1516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

3、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1、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

2、交流做一做及算一算的情况。

3、提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5×5/4=1 7/10×10/7=1

3×1/3=16/5×5/6=1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

4.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5.板书课题“倒数”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一)研究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4.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3/2是倒数。()

(二)研究倒数的求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1.提问:

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3.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5.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抽象概括

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一)类化练习

1.判断

(1)1的倒数是1。

(2)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a的倒数是1/a.

(4)因为0.5×2=1,所以0.5和2互为倒数。

2.填空。

3/4×()=17×()=1

2/5×()=()×4=6/7×()=0.2×=1

(二)限时作业

1、求出下面个数的倒数

4/35/473/44/51/74/1116/9351/5

2、判断5个

课后反思:

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简单到复杂的,小学生更是这样。当学生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后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抓住这个时机,提出一个具有新的挑战性的问题,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论辩,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倒数的概念,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十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倒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正确解答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经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知识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建立认知结构。

1、谈话引入回顾:这两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乘法的一些问题,先独立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分数乘法的意义、怎样计算分数乘法?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组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口算练习(8-10道题)

出示口算,指名口答,全体订正。

2、计算题(5-6道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说出下列分数以谁做单位“1”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a.男生的4/5是女生;

b.二月产量的6/5相当于三月产量;

c.金牌总数相当于奖牌总数的51/100。

三、限时作业

教材我学会了吗?中的1、2、3、4题

第十一课时:第一单元考查题

一.填空

1.和()互为倒数,的倒数是()。

2.×3表示的意义是(),3×表示的意义是()。

3.1小时=()小时()分,米=()厘米。

4.某班女生是男生的,是把()看作单位1,()占()的。

5.5米的是()米,比5米多米是()米。

二.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5×5××

0××2.8××

18×7×0×××3×

×××1×1

三.判断题

1.20×与×20表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都相同。()

2.一个数乘以真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3.3米的与1米的同样长。()

4.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四、选择题

1.6×5=6×5+×5=30是应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

2.乘以它的,是()

A.B.C.

3.24个比18的多多少?算式是()

A.24×-18×B.×24-18×C.×24-×18

四.在下面各式○里填上>、<或=

×○1×1○11×○2×1×1○1

五、应用题

(1)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行(2)甲数是56,乙数是甲数的17,

了全程的45,行了多少千米?丙数是乙数的18,丙数是多少?

列式:列式:

(3)一块长方形地,长42米,宽是长的57。

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动手操作

请用图形表示出×

课后反思: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反思 篇4

教材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并通过多种方法都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肯定不错,教学过程也一定自然流畅。

如何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经过深思之后,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同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在新课改实验中,面对新教材中新的思想和方法与旧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如何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5

今天进行了分数除以分数意义以及计算法则的教学,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首先自己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能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列出算式后,通过引导学生质疑、猜测、大胆地进行合理想想,学生打破课本的限制,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自己更加明确课堂上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要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财富。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学生要有勇于向课本挑战的精神。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猜想引起的数学大论,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第十一册的第23页的信息窗右边,兴趣小组的同学用4/5米布给洋娃娃做裙子,一条裙子需要4/25米,一共可以做几条裙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第列出算式:4/5÷4/25学生根据分数乘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两个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学生从两个方面猜想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完全可以根据分数乘以分数的方法进行类推。课本上没有这种方法,虽然比课本给出飞方法麻烦,但学生的这种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大胆想象提出课本上没有涉及到、是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分数乘法这个已有知识类推出来的新知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不足之处

第一方面,在教学中,我总有一些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根据新课改理念,要给学生留出比较充足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规律,往往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后面的练习题就处理得比较少。第二方面,有时学生学生探究不出来的问题,自己就比较着急,认为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自己显得没有耐心。

三、教学中的精彩亮点:

上课一开始,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既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那么,分数除以分数又应该怎样去计算呢?这时同学们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猜测:其中学生惠子欣进行如下的猜测,她认为:分数除以分数可能象分数乘法一样,用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用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还有的同学猜测,可能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针对两种猜测中的第二种做法,同学们还能接受,因为通过看书和画线段图,再加上原来已有的知识,能进行找出这种方法的依据。首先,引导学生弄清4/5÷4/25为什么等于乘以4/25的倒数。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第一种猜测:4/5÷4/25=4÷4/5÷25,再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倍数,结果是5.第二种方法:因为求4/5里面有多少个4/25,可以先求出有多少个1/25,然后再除以4,即再求乘1/4结果是5。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四、学生创新:

但对于第一种猜测,老师和同学们都缩手无策。当时从道理上无法找到依据的。这时我向学生提出,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也一时找不出什么办法加以证明。这时有个同学们说:可以多举出几道分数除以分数的练习题,并一一进行了演算,通过演算,同学们发现这种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否对于所有的题都适应呢?时间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都进行演算吧?这时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出当分母不变,分子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就缩小几倍;当分子不变,分母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反而扩大几倍;当分子缩小几倍,分母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就扩大(或乘以分子、分母缩小的倍数的商)的倍数。即:终于找到了证明的依据:“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这件事鼓舞了同学们,他们的思维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现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更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智慧能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由于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带来了同学们的欢乐,通过成功的体验,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第一种猜测:4/5÷4/25=4÷4/5÷25,再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倍数,结果是5.第二种方法:因为求4/5里面有多少个4/25,可以先求出有多少个1/25,然后再除以4,即再求乘1/4结果是5。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但对于第一种猜测,老师和同学们都缩手无策。当时从道理上无法找到依据的。这时我向学生提出,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也一时找不出什么办法加以证明。这时有个同学们说:可以多举出几道分数除以分数的练习题,并一一进行了演算,通过演算,同学们发现这种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否对于所有的题都适应呢?时间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都进行演算吧?这时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出当分母不变,分子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就缩小几倍;当分子不变,分母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反而扩大几倍;当分子缩小几倍,分母缩小几倍,则分数值就扩大(或乘以分子、分母缩小的倍数的商)的倍数。即:终于找到了证明的依据

五、再教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体现人性化教学。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6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上册) 第28~29页的例1、练一练及练习五1~5题。

教材及学情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部分, 而运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10个核心概念之一, 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分数乘法是小学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项内容,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以及分数加减法。然而整数与小数乘法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无法类比到分数乘法中, 这就需要回到乘法的意义来研究分数乘法了。而乘法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加法。学习分数乘法相对于整数、小数乘法而言, 是并列学习, 所以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时候, 可以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 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 引导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从而丰富乘法的意义, 促进知识的整体建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初步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独立探究的能力和敢于尝试的精神。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出新知

1.纵向联系, 探究意义。

(1) 出示图1。

师:回顾我们之前的数学学习, 通常我们用自然数1来表示正方形。

(2) 出示图2, 现在可以用哪个数表示这些正方形的个数?

出示图3, 你想到了哪个算式?

(预设:第一种乘法算式:4×3或3×4;第二种加法算式4+4+4。)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3个4相加, 可以用乘法计算)

(3) 出示图4, 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

出示图5, 你又想到了哪个算式?

(预设:第一种乘法算式:0.4×3或3×0.4;第二种加法算式0.4+0.4+0.4。)

(4) 出示图6, 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出示图7, 你又想到了哪个算式?

(预设:第一种乘法算式:3-4×3或3×3-4;第二种加法算式3-4+3-4+3-4。)

(5) 出示图8

你想到了哪个算式?

(预设:1-5+2-5+4-5。)

2.引领比较, 理解意义。

(1) 比较这些图, 为什么第8幅图不用乘法算式计算?

(2) 为什么第7幅图也可以用乘法?

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 这里的加数, 可以是整数、小数, 也可以是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 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 在题组中复习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意义, 加深对乘法的理解。通过直观图引出分数乘整数, 并通过知识间的纵向比较,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丰富乘法的含义。通过反例, 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建立模型, 深化理解

1.直接列出算式, 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 一块面包的质量是3-10千克, 3块面包一共多少千克?

(2) 蜂鸟每分钟可以飞行3-10千米, 3分钟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3) 一张书签3-10元, 3张书签一共多少元?

2.比较:为什么3道题目都可以用算式3-10×3表示?

3.你还能举出可以用3-10×3计算的例子吗?

指出:只要表示3个3-10相加都可以用3-10×3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列式和比较思考, 并通过举例, 丰富对算式3-10×3的理解, 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乘整数的模型, 从而加深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自主研究, 探究算法

1.多样化计算, 算法与算理的融合。

(1) 独立尝试解决3-10×3。

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写出或者画出你的计算过程。

(2) 交流方法, 相机呈现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画图法。

方法二:画小数法。

方法三:同分母分数连加法。

方法四:分子相乘, 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呈现不同的方法, 使他们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为接下来的计算法则提供铺垫。

2.引导比较, 凸显算法的简洁性。

(1) 比较各种方法, 你喜欢哪种?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不作评价。

(2)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7×3。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

通过这次计算, 你有什么启发?

(3) 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计算2-7×30。

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3.引导概括, 得出计算方法。

通过刚才的计算, 你觉得分数乘整数该如何计算?

小结:分母不变, 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增加计算难度的题组, 让学生经历方法的比较、反思, 自主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劣, 主动调整计算方法, 使计算法则自然生成, 学生的知识自然生长。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并填空。

3-7×2可以表示 ( ) 个 ( ) ( )

3-7×2 = ( ) ( )

2.计算:

4-5×3 2-27×9 6 ×5-12 3-40×8

(1) 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2) 指出: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再计算。

3.综合应用。

(1) 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吃1-2块月饼, 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2) 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4-9平方米, 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3) 小力步行的速度是1-12千米 / 分, 15分钟步行多少千米?1小时呢?

4.概括。

出示b-a×c (a≠0) , 谁能计算它?

学生尝试 概括出 :b-a×c=b×c-a (a≠0)

设计意图: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 一方面对计算法则进行了强化, 另一方面对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 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学生在不同的语言表述中, 深化了对计算法则的认识, 提升了思维品质。同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总结提升, 孕育新知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2.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 我们知道4×3, 不仅可以表示3个4相加, 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 具有两种含义。 (如下图)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推理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来由。3.熟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加以运用。4.培养分析、推理、辩证思维等能力。教学重点:运算法则。教学难点:推算过程。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1.课件出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1.独立思考,探究方法

生: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 生: 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生:列式:2÷1/5 2÷2/5 师:2÷1/5等于多少呢? 先独立思考一会儿。启发:大家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者用画图的方法,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试一试。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解决!

2.班内交流,感悟方法

先在小组里说计算方法及理由。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1:我把1/5化成小数0.2来算 2÷1/5=2÷0.2=10(个)

生2:画图分析:1里面有5个1/5,2里面有10个1/5,所以2÷1/5-=2×=10(个)生3:2÷1/5=(2×5)÷(1/5×5)=2×5=10(个),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除数各扩大5倍,把它变成整数除法。

师:这些方法思路很清晰。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一下子就研究出了三种方法。我觉得每种方法都有道理,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

3.尝试比较,优化方法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了可以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生2:我发现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生3:我发现5和1/5互为倒数,2除以1/5就等于2乘1/5的倒数。4.再次验证:(1)计算2÷2/5(2)生说算理:2里面有(2 ×5)个1/5,每2个1/5看作1份,2里面就有(2 ×5 ÷2)个2/5,写成算式:

2÷2/5 =2 ×5 ÷2 =2 ×5/2 =5 师: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师小结: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成乙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口算:

14÷7/8 1/6÷2/3 10÷1/4 2/3÷6 2.笔算练习: 5/6÷1/3 1/2÷7/8 5/6÷1/3 22/15÷11/6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不仅探究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方法你将受用终生!

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8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执教:杨锦(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设计意图

《分数乘分数》一课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一、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设计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引入阶段,在情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展开阶段,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二、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分数乘分数》一课,从情景入手,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示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课堂的“展开”阶段,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预设材料与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一、情境引入:

1、小明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该怎么列式(×)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与分数与分数相乘,这题都是分数乘分数,你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这些算式,认为哪一些算式算起来会容易些?

二、探索算法:

(一)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

1、请学生选择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小组内交流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5、组际交流。

6、小结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二)一般分数相乘

1、小组合作探究:

(1)猜想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2)请举例验证。

(3)准备汇报。

2、组际交流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积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用字母表示:

×

=

(a≠0 c≠0)

4、沟通所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前还学过哪些关于分数的乘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1、学生独立写出几个算式。汇总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得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

1、学生选择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小组交流个体学习情况

5、组际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2)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

6、学生按要求活动。

7、组际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以)

(1)可以看作是

(2)画图:把长方形的纸先用阴影表示出

,再表示阴影部分的,然后打开看一看得到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化成小数计算。(能化成小数的)

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并了解学生的计算及验证情况。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我直观导入,关注算理的推导,注重学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不能做到全部放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2、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太少,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自

3、学生在计算时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但约分的意识不强,使结果不是最简,应加强练习。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找出单位“1”和关键句。(2)根据关键句画出线段图理清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知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比练习题与例题,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不同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10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对长方形纸的涂色,很好的揭示这一道理。将抽象的算理与直观的示意图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算理时,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从而启发计算思维。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二、关注算理的推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新知教学时我出示“1/2×1/3”猜一猜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看一看适合分数与分数相乘吗?最后学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我想肯定有同学能够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接着要求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也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法则的理解。

当学生画出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从图中你能看出“1/2×1/3”的结果吗?学生一下子就说了结果1/6,然后我又出了几个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说出得数这样经过几次动手操作,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学法的渗透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画图、折纸、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样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 分数乘分数人教版教学设计

★ 分数乘整数练习题

★ 分数乘小数说课稿

★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总结参考

★ 六年级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 《分数除法》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11

第二,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如同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是一条永远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1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张秀运

学习内容:分数乘整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情境结合,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4个12是多少? 8个15是多少? 12个5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计算: ++= 计算

162636333++=

101010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

101010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1)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9292929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9236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99么关系?(互相讨论)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29292929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上一篇:古代诗人的爱情祝福名言下一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