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精选4篇)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篇1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

2一、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开设了任选课——科技英语翻译及英语摘要写作。在两年多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收集 了大量的学生作业,深入研究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忽视联立关系和上下文关系所犯的错误。文章采取英译汉的形式,由6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以考试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一篇文章。

二、忽视联立关系导致的误译

英语的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一个词的词义往往取决于与它的搭配或组合,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仅就其本身而言,无法确定[1]。但一旦与相关的词搭配,位于特定的联立关系之中,就明确无误了。现以原文中的专业术语为例说明联立关系。

(一)专业术语的误译

原文是一篇天文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典型的专业词汇是 “supernova”和“White Dwarf”。由于 “supernova” 有前缀super-,容易翻译猜到词义,所以本文只考察 “White Dwarf”的翻译情况。学生总数63人,有36名同学将 “White Dwarf” 译为“白矮星”。有些译文,例如“白的矮星”、“白星”、“矮星”、“小白矮星”、“侏儒星”、“小星球”,虽然不贴切,却也还像天文学术语。“质子”、“白点”、“白光”只能算作普通科技术语。“白矮子”、“白色矮子”和“白色侏儒”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丝毫没有专业术语的味道。“白色矮小的植物”译得很 令人费解,笔者试图找到学生翻译的证据。“dwarf” 作为形容词时有如下解释:[only before noun](of a plant or an animal 植物或动物)much smaller than the normal size 矮小的:dwarf conifers 矮小的针叶树[2]。这名同学可能是看到有“植物或动物”字样出现,误以为 “dwarf” 指的是植物或动物,见前面有 “white”,就干脆译为了“白色矮小的植物”。如果说“白色矮小的植物”笔者勉强找到了错误原因的话,“白色垃圾”却怎么也找不到证据了。有的同学还 选择了讨巧的方法,仿照有些人名的译法,干脆将 “White Dwarf” 抄上,或是将其简写为 “WD”,有的则直接按读音译为“怀特迪瓦弗”。还有四名同学没翻译出来。

(二)词义判断的错误

在原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Imagine the earth reduced to the size of a marble, but still having the same mass and a stronger gravitational pull, and you have some idea of the force of a black hole.其中的 “a marble” 很容易译错。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发现有45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 “一块大理石”,而另有十八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一个弹子”、“一个弹球”、“一个弹珠”、“一个玻璃球”等,教材给出的参考译文也是“一块大理石”。“Marble” 既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作为不可数名词用时,译为“大理石”,“a slab/block of marble” 要译为“一块大理石板”。当作为可数名词用时,译为“(玻璃)弹子”。“Marble” 前的不定冠词 “a” 证明了 “marble”是可数名词,应该译为“一个(玻璃)弹子”,而多数同学和教材都错把 “marble” 当不可数名词,译为“一块大理石”。那么这句话应改译为: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 吸力就会有所了解。最有趣的是一名同学开始时译为“大理石”,然后改成“弹珠”,是唯一一个在试卷上能看到思索过程的同学。她的译文很有意思,所犯的错误 具有代表性。她的译文如下: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的大块,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这个译文明显有三处错误:(1)词汇翻译错误;(2)分句间连词使用错误;(3)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些错误和和下文中即将讨论的上下文关系有关。

三、忽视上下文关系导致的误译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的词义很难仅仅依靠它的毗邻联立词,就能判断和确定下来。这时就必须观上下文,瞻前顾后,通观全句甚至全段,才能依情景析出词义。我们先来讨论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汇意义。

(一)上下文中词汇的翻译

有一名同学先把 “marble” 译为了“大理石”,后又改译为“弹珠”。“Mass” 前的定冠词 “the” 既可修饰可数名词,又可修饰不可数名词,不具备提示作用;前面的形容词 “same” 也只有修饰限定作用,在语法上也不具备提示作用。所以就将 “mass” 译为了“大块”,这说明翻译时没考虑上下文,也说明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困难。就拿“mass”来说,作为不可数名词时是“质量”,作为可数名词时是“团、块、堆”。在普通文体中可能是“团、块、堆”,但是一旦进入科技文体,就摇身一变成了“质量”。

有些普通词汇进入科技英语,在字典上都找不到,完全得依靠上下文去揣度词义,以“thing”为例。八名同学将 “thing” 译为“物体”,在这个上下文中,翻译得比较贴切。一名同学将其译为“单一个体”,两名同学译为“实物”,五名同学译为“东西”,五名同学译为“物质”,三 名同学译为“事物”,多达三十九名同学没翻译此词,说明学生不熟悉科技文体中普通词汇的翻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使学 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上下文中连词的翻译

我们再来看看译文: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质量,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根据分 句间的关系,这里的“并且”用得不恰当。“并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小句,多用于书面[3]。而在翻译这个句子时,没能真正理解 “and” 在上下文中的意思。“And” 除了连接两个并列的分句外,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译为“只要……就”。我们改译后的译文: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 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在译文中,偏句是“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块大理石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正句是“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偏句中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正句中有“那么” 与之呼应;偏句中还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要是”,正句中有“就”与之呼应。通过这两套连词的使用,不仅使句子间层次更加分明,语义关系更加清楚,而且 更符合汉语节奏,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四、结论

通过分析学生的误译可知,翻译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涉及到修辞,是一项复杂的转换过程。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有些名词既可以作可数名词,又可作不可数名词,而且两者词义不同。联立关系则是判断词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定冠词、名词单复数等语法手段辨明词义。

(二)有些名词在普通文体和在科技文体里词义不同,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还有一些普通名词一旦进入科技英语就被赋予特定意义,翻译时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篇2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笔者所要讨论的是动物习语, 包括动物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动物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 往往对同一动物习语产生不同的联想, 使得各种动物类习语千姿百态, 各具特色。但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或者欣赏过程中常常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就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对不同的译文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 我们忽略了这些表达所赖以存在的语境。本文将从文本文化 (语言语境) 及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英汉动物习语翻译过程中误译产生的原因、结果并对其进行纠正。

1. 语言语境层面上的误译

误译的产生有时是在语言语境层面上的, 包括我们说的错译、用词不当、未注意美学原则、译语与源语风格南辕北辙等。

例如,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乍一看我们很容易将其翻译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这就犯了未理解原语句要表达的意思的错, 是明显的错译。我们仔细推敲下不难知道, 将该句翻译成“朽木不可雕也”要贴切得多。相似的例子有: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臭先臭头) , 应改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而将“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翻译为“狗仗人势”, 显然说不过去, 这里我们最好将其译作“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有人将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翻译成“猫在鸽群中”, 这里没有注意一个美学对称原则, 或是翻译为“鹤立鸡群”, 这和原习语的风格即褒贬义完全相反, 根据语言语境, 我们应翻译为“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同样的,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如果我们翻译成: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rope.译文读者也能明白其中意思, 可是我们如果运用美学原则, 改译为“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或者“Once bitten, twice shy.”, 不仅看上去简单许多, 意思也更贴切, 而且采用了对称美, 很是令人赏心悦目。

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非常普遍。译者在翻译中往往对某些多义词, 某些句子的意义理解把握不定。如何选择和处理一词多义、一句多义, 笔者认为, 根据原文的语境来分析、理解词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

(1) Mont caught a little crab, and answered, “That was a nasty one!”

“Please row.”

“I am.”And 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looking at her with rueful eagerness.

A.孟特捉到一只小螃蟹, 回答说:“真讨厌!”

“快划吧。”

“我划着呢”, 他荡了几桨, 满眼的忧郁和焦切。

B.孟特划桨时用力不当, 回答说:“真讨厌!”

“快划吧。”

“我划着呢”, 他荡了几桨, 满眼的忧郁和焦切,

从“please row”, “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可以看出, 这是两人在划船时的对话。若把“caught a little crab”译为“捉到一只小螃蟹”与下文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另外, to catch a crab是一条习语, 意思是“划船时用力不当”。因而, 根据上下文, 译文B是正确的。

(2) It seems to me what is sauce for the goose is sauce for the gander.

A.我觉得煮鹅用什么酱油, 煮公鹅也要用什么酱油。

B.我认为应该一视同仁。

例 (2) 中, 译者若不懂得其内在含义, 很可能译成A。这样, 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译者若能透过表层理解其深层意义, 就可能译成B, 从而把原意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

2. 因为译者对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解有误而产生的误译

例如: (1) a bull in a china shop

“a bull in a china shop”源自1816年, 英国外交官阿默斯特 (William Pitt Amherst, 1773-1857) 代表英国前来中国商谈贸易工作, 因不遵守中国宫廷的礼节, 没有完成任务。当时英国报纸发表了一幅漫画, 将他画成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 讽刺他在中国鲁莽行事, 有辱使命。所以用a bull in a china shop (瓷器店里的公牛) 一语双关:“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国人”, 因为John Bull是英国人的绰号;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国”, 所以以后这个短语就被用以比喻“ (行动或说话) 鲁莽的人”。

(2) 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译者很容易联想到汉语中与之颇为相似的成语:“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有的翻译家也十分赞同这种译法, 并将之归为归化译法的典型例子, 然而读者在译文中看到这类十分熟悉的中国谚语, 也就像在译文中遇到诸如“说曹操, 曹操到”之类的中国传统谚语一样, 不免产生怀疑, 至少有几分滑稽的感觉。而且, 两者的意思实际上并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这个习语除了表示“得不偿失”的意思外, 还附带了表示律师打官司, 向原告和被告收取尽可能多的钱财的意思, 反映了西方民族习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 这些意思是中文谚语“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所不包含的。

(3) “现在是满街都在议论上海的战事了。小伙计们夹在闹市里骂‘东洋乌龟’!竟也有人当街大呼:‘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 (茅盾:《林家铺子》)

译文:Now the whole town was talking about the catastrophe in Shanghai.Young clerks were cursing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People were even shouting, “Anyone who buys Japanese goods is a son of a bitch!”

句中“乌龟”和“忘八”都是骂人的脏话。在古代, 乌龟本是神灵动物之一。可是至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有两句嘲弄一破落大家贵姓的诗:“宅眷皆为撑目兔, 舍人总作缩头龟。”“撑目兔”指不夫而孕的荡妇, “缩头龟”喻纵妻乱淫的男人;从此乌龟从圣灵之宠一落千丈, 沦降为卑贱之物。至于“忘八”的来历, 明代赵翼《除余丛考》中谓“王八”即“忘八”, 即“忘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道德标准的人。“乌龟”、“忘八”是对人最刻毒、最卑贱的咒语。在西方, 龟无此文化附加义, 通常只把它看作一种行动迟缓的甲壳类水生动物而已, 因此译者要把例句中的“乌龟”、“王八”准确形象地译为英语, 需要跨越汉英文化差异的鸿沟, 非得详加注释或说明, 舍此别无他法。本例译者为简洁起见, 仅译出其语境含义而舍弃其形象, 把“东洋乌龟”译为“the Japanese aggressors”, 而把“忘八”译为“a son of a bitch”。

(4) “为头一人, 头带武巾, 身穿团花线袍, 白净面皮, 三绺须, 真有龙凤之表。” (吴敬梓:《儒林外史》)

“龙凤之表”:have an appearance of dragon and phoenix

地球上本无这种动物, 汉、英民族却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汉民族视龙为一种神异的动物, 封建时代则用以专指天子帝王, 现在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代表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圣经》中dragon代表邪恶和恐怖, 致使在英美人心目中常有“凶神恶煞”的联想。句中“龙凤之表”实指“帝王之相”, 由于汉英民族对龙的喻义大相径庭, 因此译语应舍弃龙的形象而直译其喻义, 翻译为:look like a king/look every inch a king, 以免英美读者曲解。

汉语中有些成语样的习语, 本身带有典故或者强烈的文化色彩, 例如, “缘木求鱼”, 我们就不能按照字面翻译为: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 目的语读者会困惑不解, 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应该相应地找到目的语文化中的动物形象或者直接根据意思进行释义。例如这里就可翻译成为: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to milk the bull/a fruitless approach。相似的, “画蛇添足”不应翻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 而应翻译为:gilding the lily (锦上添花) /overdo it。

3. 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综合作用的产生的误译

例如:

(1)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从语言语境推断, 第一个语句与第二个语句的意义不连贯, 约翰值得信任和他“不吃鱼, 玩游戏”并没有必然联系, 译文让人觉得文不对题, 不合逻辑。其实英文的“eats no fish”是有言外之意的:英国的天主教规定教徒斋日那天只能吃鱼。后来清教在政治舞台上取代了天主教的位置, 清教徒为表忠诚, 在斋日那天是不吃鱼的。于是, “不吃鱼”就逐渐被引申为“可以信赖的 (being reliable) ”。

再如, 某些含有动物形象的英语谚语和成语, 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方式, 还有一些谚语虽然字面意义相互对应, 但其附加意义、感情色彩、评价目的不同, 翻译时。如果译者不考虑语言语境和文化的综合因素, 往往使人不知所云, 很难把握其真谛。例如:

(2) “You old buffalo!”she thought.Her face crimson with suppressed fins.

小说“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全译本) 将它直接译为:

“‘你这条老肥牛!’她心里直骂, 由于压着一腔怒火, 所以涨得满脸通红。”牛在汉语里面代表勤劳、吃苦、任劳任怨, 而在英语中则带有恐吓、愚弄别人、令人厌恶的人的意思。从语言语境上分析, “老肥牛”和骂人的话逻辑上不连贯, 严格意义上讲, 它不能算作一种骂人的词语;而从文化层面考虑的话, 我们显然发现这个形象在汉语里面并不能让人产生什么相似的联想或者共鸣。这样, 译语中保留的动物形象就会被读者误解, 而汉语中也没有相似的动物比喻, 因此要舍去原文的动物形象, 直接采用解释的语句, 试译作:“‘你这令人厌恶的老东西!’她压着一腔怒火。满脸憋得通红。”这样, 不仅语句地道通顺多了, 我们从情感上也能接受并且想象出小说中主人公当时那种愤怒的状态。

(3) rain cats and dogs

如果我们直接翻译成“下得和猫狗一样”, 从语言语境上分析, 整个句子让人看了不明就里。

它其实出自希腊或者罗马神话故事, 据说巫婆骑着猫从雨中经过, 而神仙Odin, 他掌管智慧、诗文、战争和农业, 常把dog带在身边, 把它作为刮风的信号。这样dog也就被看作是强风的象征了。还有一个说法:古代街道排水设施太差, 一下大雨, 许多猫和狗都被淹死, 雨水流走后, 街上满是猫和狗的尸体。第三个说法是该成语来自希腊文的catadupe, 意为“瀑布”, 下瓢泼大雨时犹如瀑布, 后来慢慢演变成了rain cats and dogs。所以应把它翻译为“倾盆大雨”。

另外, 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 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 而在于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 以及对翻译的根本理念的认识, 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 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 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 很难说孰对孰错, 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 对应不同的时代, 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而且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 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我们必须不断摸索, 不停推敲, 善于观察, 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

高职日语翻译教学中的误译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日语;误译;句子成分

在我国,对误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列举某个具体行业术语的误译例证;评论某些书籍以及字典中的误译现象;从字词的误译反思翻译方法存在的问题;从误译出发探索某种语法现象或句型的翻译方法;讨论误译与语境、理解、逻辑思维、认知心理因素、文化等的关系;讨论误译现象的存在对教学等领域的启发。将误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结合是目前应用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杨仕章教授、许建忠、郑海凌教授等都有相关的论文发表。

国外也有学者关注误译现象。如日本著名的翻译家别宫贞德就著有很多关于误译的书,但是他的误译研究是从日英互译的角度来进行的。马克修金娜的论文《误译在翻译教学方法中》,阐述了误译产生的原因,翻译教学中错误的判断和修正方法,指出运用错误分析优化翻译教学的途径。但是关于误译现象对翻译教学的启发的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是从俄汉互译、英汉互译或日英互译的角度进行的,鲜有涉及日汉互译的角度;即使有一些论文是研究误译对日语翻译教学的启发,也主要是探讨误译对本科院校的日语翻译教学及日语翻译课程改革的作用,对高职院校日语翻译教学中学生出现的误译进行的研究却很少看到。基于此,本文将展开对高职日语专业学生误译现象的分析及相应的教学对策的研究。

一、高职日语专业学生误译的表现

根据本人长期在高职日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误译现象的总结,可以将他们出现的误译分为以下两种。

(一)汉译日时对汉语句子成分的理解不当造成的误译

本人在对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汉译日时出现误译,除了由于词汇和语法的误用导致的误译之外,大部分是因为对汉语原句的句子成分理解不当。而且让学生把汉语原句的句子成分进行划分,很多学生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而对句子的成分进行准确的区分和辨别是与对句子的理解密切相关的,如果对句子的理解出现错误或者偏差,那翻译时就必定会出现误译。因为翻译的过程是先理解,后表达,表达在此处的意思即是翻译。现对学生在汉译日过程中出现的误译案例进行分析和加以说明。

例1、此保安公司也有防止产业间谍的专家。

译1:この警備会社にもあった産業スパイの専門家を防止された。

译2:この警備会社に産業スパイが防止の専門家もいる。

如上所示,译1和译2的误译都是由于对原句的句子成分分析不当导致的。译1是认为“专家被防止”,并且,“专家是产业间谍方面的专家”。译2认为是“产业间谍来防止”。以上的误译显然是因为对于原句中的“防止产业间谍的专家”这一句子成分的理解错误才导致的,其实,原句的主干是“保安公司也有专家”,“此”作为定语修饰“保安公司”,“防止产业间谍”作为定语修饰“专家”,“专家”是能够“防止产业间谍”的“专家”。参考译文为“この警備会社にも産業スパイ防止の専門家がいる。”事实上,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提到“定语”这个词,很多学生听了后是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定语”为何物。这说明他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对于句子成分这一内容是没有掌握得很好的。对汉语原句的句子成分分析不准确,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汉语原句的误解,而这误解又导致了误译。

(二)日译汉时分不清句子主干和枝叶造成的误译

日译汉时,如果对于句子的主干和枝叶没有很清晰的判断,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误译。例如下面的误译案例。

例2、結婚祝いや誕生祝いといった他の国にもある贈り物はもちろん、ちょっとした訪問にも手土産を持参して、敬意と好意を表すというのが日本的な習慣になっています。

译1:说结婚祝福和生日祝福,在别的国家也会有这样的。当然要带上礼物,提着特产去拜访别人,来表示自己的好意和敬意,在日本已是一种公认的习惯。

译2:在其他国家婚礼上、生日庆祝会上,当然也会赠送礼物。带着土特产去拜访别人,以表敬意和好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

译3:结婚祝福或生日祝福在别的国家当然也会赠送礼物,去拜访时带着土特产,表示敬意或好感,这是日本的习惯。

从以上的误译可以看出,学生们都没有准确判断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其实句子的主干就是“というのが日本的な習慣になっています”,而“結婚祝いや誕生祝いといった他の国にもある贈り物はもちろん、ちょっとした訪問にも手土産を持参して、敬意と好意を表す”则是句子的枝叶,它修饰的是“というの”。参考译文为“不用说其他国家也会存在的在婚礼、生日之际赠送礼品,就连平常的拜访也要带些礼品,以表示敬意和友好,这是日本人的习惯。”学生们对日语原句的理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没有主次之分,从而导致误解,进而导致误译。

二、相应的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对于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在日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的分类及其分析,现提出如下相应的教学对策或者建议。

(一)详细讲解汉语的句子成分

通过本文作者多年的日语翻译教学实践,发现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对于汉语的6种句子成分是分不清楚的,而且对于什么样词性的词能够做主语,什么样的词能够做谓语,宾语,定语等等,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汉语的句子成分及其构成,因为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做汉译日时分析汉语原句,从而提高汉语原句的理解正确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能提高翻译的正确率了。因为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二)着重训练找日语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日译汉的翻译实践时,要经常着重训练学生抓住日语原句的主干,分清句子的枝叶,这是做好日译汉的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如果第一步就迈错了,会导致全盘皆输,后面的正确翻译就无从谈起了。

本文从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出现的误译着手进行研究,根据误译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进而根据不同的误译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2]武洁.从文化误译看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石家庄:河北企业,2014.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篇4

文学翻译, 从内容上讲是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它的语言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审美性。误译, 即错误的翻译。根据其产生的原因, 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该书现已有多个中译本。本文将通过比较阅读王科一译本 (以下简称王译) 、孙致礼译本 (以下简称孙译) 、张经浩译本 (以下简称张译) ,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二、误译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1. 有意误译

所谓有意误译, 指“译者为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需要, 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著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1在《傲慢与偏见》中, 有意误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例1、Miss Bingley I am sure cannot.She is not such a simpleton.Could she have seen half as much love in Mr.Darcy for herself, she would have ordered her wedding clothes.

我相信彬格莱小姐也不会怀疑, 她不是那么一个傻瓜。要是她看到达西先生对她的爱有这样的一半, 她就要办嫁妆了。 (王译)

宾利小姐当然也不会怀疑。她才不那么傻呢。假使她发现达西先生对她有这一半的钟情, 她早就定做结婚礼服了。 (孙译)

宾利小姐肯定也一样, 她绝不是什么大傻瓜。如果她看出来达西先生对她也有意, 哪怕情意仅仅是宾利先生对你的一半, 她也会去定做结婚礼服了 (张译) 。

这段话出自原著第二十一章, 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劝说姐姐简不要被宾利小姐误导, 应相信宾利先生对她的情意的一段对话。在孙译和张译中, 译者都采取直译手法, 将ordered her wedding clothes译作“定做结婚礼服”, 而王译却综合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将西方女子婚前定做结婚礼服译为中国待嫁少女出嫁前须完成的“办嫁妆”, 王译本在此处合理运用替代的翻译手法, 达到了行文连贯、畅晓易懂的目的。

例2、This invaluable friend was a very young woman, and very lately married.A resemblance in good humor and good spirits had recommended her and Lydia to each other, and out of their three months’s acquaintancethey had been intimate two.

这位尊贵的朋友是位很年轻的女人, 刚结婚不久。她和莉迪亚都是脾性好, 兴致高, 因此便意气相投, 虽然只结实了三个月, 却做了两个月的知己。

这位贵友是位很年轻的夫人, 新进才结婚的。她跟丽迪雅都是好兴致, 好精神, 因此意气相投:虽然才只三个月的友谊, 却已经做了两个月的知己。 (王译)

上文选自原著第四十一章, 在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去布莱顿, 接着发生私奔事件前。比较两个译本不难发现, 译者在翻译时都不约而同的转换句式, 对原著错综复杂的复合句进行调整, 译为几个简短句的组合, 孙译“结识了三个月, 却做了两个月的知己”一句, 译出了原著刻画的两人的亲密状态和感情的迅速升温。而对最后一句的翻译, 孙译和王译都将原著形容词intimate (亲密的) , 转译为中文名词“知己”。

2. 无意误译

所谓无意误译, 是指“因为译者知识、水平等的欠缺, 对原著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够了解与把握, 将有的内容译错。”2其在原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例3

Hunsford, near Westerham, Kent15th October

Dear Sir,

The disagreement subsisting between yourself and my late honoured father always gave me much uneasiness......your wellwisher and friend,

William Collins

(原著)

肯特郡韦斯特汉姆附近的亨斯福德

10月15日

亲爱的先生:

你与先父之间发生的龃龉, 一直使我感到忐忑不安……

你的祝福者与朋友

威廉·柯林斯

(孙译)

以上文段出自原著第十三章, 节选自柯林斯 (伊莎贝拉的表亲) 给贝内特先生的一封信。原著中按英文书信格式, 写信者地址及日期均置于正文右上角, 最后落款正文右下角。一般来讲, 译者在翻译书信等常用文体时, 应该在中文常用文体中寻找对应格式, 尽量将译文译成符合中文行文习惯的表达方式, 避免产生阅读障碍。上文孙译中将写信者的地址直译过来并放在正文左上角, 对一些不熟悉西方书信文体的读者而言, 该译文显得有些不知所云。

例4、But even this partial communication gaveher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and she bewailed it as exceedingly unlucky that the ladies should happen to go away just as they were all getting so intimate together.

可是班纳特太太光是听到这片段的消息, 已经大感不安, 甚至还哭了起来, 埋怨自己运气太坏, 两位贵妇人刚刚跟她处熟就走了。 (王译)

但是, 贝内特太太光听到这点消息就够惶恐不安了, 伤心地抱怨说自己运气太坏, 两位女士刚跟她们处熟就走了。 (孙译)

上文节选自原著第二十一章, 描写的是贝内特太太听到宾利一家离开乡下后的反应。其中bewail一词有悲叹、痛哭等意思, 但原著中“she bewailed it……”是将该词作及物动词用, 其意应为“悲叹”, 但是王译却望文生义, 译成“甚至还哭了起来”, 夸大了原意, 让读者误以为贝内特太太多愁善感, 极易落泪, 在一定程度上为塑造原著人物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存在误译的原因

1. 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 中外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和英美等国从属于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其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这些差异造就了中外迥异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经验、靠直觉、重灵感, 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上就是作者侧重描写主观思维和抒发情感。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重逻辑分析、推理论证和客观理性的分析。所以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明显表现出直观可感和自然理性等特点。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及其固有的行文习惯是造成有意误译的原因之一。

(2) 汉英语言差异导致有意误译

英语属于形态语言, 而汉语则属于非形态语言。两种语言在词、句以及文章结构方面都大相径庭。“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翻译要保存原著风格特点, 因此要求译文生动形象、形神毕肖、雅俗等同、简洁精美、词情并茂。”3因此, 译者为了在译作中追求语言的艺术美, 再现原著的艺术性, 会有意识地对原著所包含的情景、意向进行取舍以保证译作的音韵美和形式美。所以汉英语言差异是导致有意误译的另一原因。

2. 无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 望文生义导致无意误译的产生

翻译切忌望文生义。英汉语言各成一套体系, 英语结构严谨, 通常一长句仅一个动词, 其余均采用形容词或名词补充句意;而汉语着重写意, 惯于使用动词以求文章生动形象。加之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具有多个意思,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旦疏忽或稍欠斟酌, 译文就极有可能不合中文行文习惯且显得生硬, 更有甚者还会将原著意思译错, 有碍于读者对通篇文本的理解。

(2) 对中西方习语及惯用法不够注意而产生误译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关于习语和惯用法的翻译。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差异繁多, 这些差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各异的习语和常用法, 这要求译者在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的深厚积累, 属于文学翻译中的难点, 稍不注意就可能歪曲原著的意思或者导致阅读障碍。例如前文提到的对西方书信格式采取直译, 没有恰当地对格式进行转换, 导致许多不了解西方书信文体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

四、解决误译的措施

1. 注意东西方思维方式, 合理运用翻译方法

鉴于前文已经提到, 中国和英美等国的差异, 为翻译带来了困难。中国文化底蕴深厚, 对译者的影响清晰地反映为, 译者在面对某些中外文化冲突时, 有意省译甚至改译原著以求译作更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当译者在翻译中不得不用中国读者可以接受的行文习惯进行翻译创作时, 译者此时应注意到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意地合理运用替代、转换等翻译方法, 灵活变通, 以达到在保持原著原汁原味的情况下, 被广大中国读者更好接受的目的。

2. 把握翻译的“度”, 防止过度翻译

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 是文化的交融。翻译不仅涉及到双语或多语间的转换, 还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不仅要对不同于我国文化的地方做适当调整, 同时也要介绍外来的新鲜事物, 保存异域风情, 促使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此期间, 译者必须对具体实例内容的社会功能和交流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并将此作为对原著进行取舍的依据, 不偏向任何一端, 避免产生过度翻译。

3. 加强文化意识, 提高译作水平

对于一位优秀的译者而言, 强烈的文化意识必不可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异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本国文字, 要求译者在中外文学、文化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所以译者在从事语言文字转换工作时, 除了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 还要学习研究多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不断积累翻译经验,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去排除干扰, 克服障碍, 时刻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力争做好对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的处理, 达到减少误译, 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可以得出结论:适当的有意误译有助于提高译文水平, 帮助读者理解原著;因作者对原著理解不透彻或文化冲突等因素导致的无意误译则不利于提高文学翻译水平。如今的世界盛行多元文化, 文学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必将获得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探寻它无穷无尽的奥妙。

摘要:中西方交流不断加强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交流以文化交流最为突出, 而文化交流需要翻译在其中架起桥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时常因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造成误译。本文将参考《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 对误译现象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学翻译,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存在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0.

[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经浩,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3.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7]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邹卫宁.论积极性误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神秘的舌头》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