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政府调研工作情况的汇报(精选8篇)
绥化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孙景山
(2006年6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与全省政府调研系统特别是大庆市政府调研战线的同志相互学习交流工作。下面,我把绥化市政府研究室的情况和工作向大家作以汇报。
绥化市政府研究室成立于2000年11月,是机构改革后设置的48个市直属正处级单位之一。单位设独立党组,人员编制l3名,领导职数5名,一正两副、2名副调研员,下设5个科室(秘书科、综合科、经济一科、经济二科和社会事业科)。现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科级干部5人,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70%,平均年龄36岁。
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政府研究室的指导和支持下,坚持突出工作质量,提升服务层次,重点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提高调研和文字水平上狠下功夫,努力使研究室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部”和“智囊团”。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类讲话起草任务。我们把高质量地完成大型会议材料和市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的起草任务,作为研究室工作的基础和服务领导决策的重要途径,集中精力,精益求精。注重把握讲话的科学性、理论性和指导性,在提高讲话内涵和实际效果上狠下功夫,坚持把上级精神研究深、研究透,把本地情况了解准、了解深,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途径和措施。平均每年为政府主要领导起草在人代会、全委会、政府全体会及政府各类专业会议讲话上百篇,文字量在80万字以上。完成发言材料和署名文章20多篇,文字量l0余万字。同时,还撰写了大量上级领导到绥化检查指导工作时的政府工作汇报。
二是立足成果转化,有计划、有重点的搞好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阶段性重点、热点问题,积极搞好调查研究,主动为政府决策当参谋。先后组织开展了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市本级经济发展思路、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房地产开发等项专题调研,形成了10多篇比较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多数调查报告都在政府工作中得到转化,调研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贯彻落实省委常委现场办公会议精神,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绥化市区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查报告”,均以市委、市政府正式文件印发。
三是坚持从严从细,认真开展了政策协调把关工作。按照市政府领导意见,由研究室负责对市政府出台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和拟提交政府常务会讨论出台的政策性意见、规定、办法进行协调把关。这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几年来,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深入实地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先后对强化市区环境卫生管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强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涉建部门收费管理办法、对俄经贸战略升级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意见进行了审核把关,与有关部门深入协商,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推敲论证,增强了政策法规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在各方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反复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市
委常委会议讨论时顺利通过。
四是积极主动谋划,努力做好参谋咨询工作。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向政府主要领导反映情况,当好参谋;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载体作用,超前提出参谋性意见。重点创办了内部刊物《决策参考》,就如何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解决好本地发展中苗头性问题,为领导提供超前性、预见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创办了《工作研究》刊物,为各县(市)区、各部门经验交流和拓展思路提供了有效平台。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一专多能,不断完善干部知识结构,努力提升综合素质。立足岗位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竞赛活动,提高全体干部适应岗位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实行激励制度,鼓励全室同志多研究问题,多发表文章。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坚持求真务实,树立良好工作作风,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工作实绩突出单位,有2名同志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干部,有l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公务员,有3名同志提拔为科长,有l名同志光荣入党。
地方政府通过组建融资平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由来已久, 但投融资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则是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开始。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 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 这被视为对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飞速发展, 其潜在风险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体现了管理部门在肯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关注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某地区融资平台公司的调研, 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以促进其规范发展。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情况
1、融资平台主要集中在区县, 但融资总额各区县相差较大
在该地区可以界定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公司中, 23%的融资平台公司隶属于市本级, 77%的融资平台公司隶属于区县级。在该地区的融资金额中, 64%的资金为市本级的融资平台公司所融资, 36%的资金为区县级融资平台公司所融资, 在区县融资的总额中, 融资最多的区县占区县融资总额的33%, 融资最少的区县仅占区县融资总额的0.8%。
2、资金主要投向公益性项目, 且以基础设施为主
目前, 融资平台公司所筹资金用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59%, 用于准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22%, 用于非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19%, 由此可见, 融资平台公司所筹资金的81%用于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在用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中57%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融资方式单一, 且融资期限较长
截至2010年3月, 融资平台公司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所获取资金占融资总额的85%, 其他方式融资仅为融资总额的15%。在通过银行贷款所筹资金中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4.69%, 短期贷款仅为全部贷款的15.31%。
4、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差, 还款以政府性资金为主
从某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 该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 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值。融资平台公司只能依靠政府资金来偿还剩余的银行贷款, 需要政府还款的金额占总额的47.67%, 项目收益还款占总额的36.7%, 单位自有收入还款占总额的15.63%。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
1、宏观经济方面
(1) 政策规定强调整齐划一, 未能体现地区特点。从目前国家颁布的有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来看, 在文件中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管理规范及建议, 都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 没有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及职能一并进行考虑。根据这种统一标准的政策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必然会造成某些地区管理上的扭曲。
(2) 政策变动频繁, 影响融资平台的预期。2008年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被视为鼓励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时隔一年, 国家有关部门又出台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 前后政策变动使得地方融资平台处在“冰火两重天”之中。政策的这种逆转式变动, 会严重影响地方融资平台的预期, 使其无所适从。
(3) 货币政策趋紧, 后续融资不足。“十二五”期间,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向“促转型”转变。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变为稳健, 这表明未来五年, 我国货币信贷的增速将会放缓。同时, 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货币从紧的背景下, 要确保全年的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当年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见, 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额度将会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供给不足。
2、银行系统方面
(1) 银行收益压力大, 贷款金额迅速膨胀。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收入还严重依赖息差, 净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平均高达83.74%。商业银行要保持收入增长就必须扩大信贷规模, 以量保利。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大量资金的同时, 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收益需要大量放贷, 二者一拍即合, 这就造就了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金额急剧增加。
(2) 银行风险控制严格, 政府贷款有保障。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一直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放在首位。虽然大多数企业经营面临资金压力, 但依托政府信用的地方财政, 包括其直接担保或隐性担保的政府融资平台, 成为商业银行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为了能够吸引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 各商业银行对政策的把握不同, 放贷标准也不同, 行业内的不规范竞争问题严重, 而政府融资平台倾向于选择条件宽松的银行作为合作对象, 这些反而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 监管不力, 存在多头放贷。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期限较长, 且有政府背景, 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地位不对等, 信息不对称。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前调查和贷后资金监控困难, 政府融资平台间相互担保问题普遍, 这虽然既满足了银行贷款担保的要求, 也满足了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需要, 但是这种担保必然会对以后的还款产生影响。同时, 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往往同时运作多个项目, 在多家银行都有贷款, 存在多头放贷现象。
(4) 还款过于依赖政府, 风险加大。根据对某地区的五家重点融资单位的调查, 截止到2010年3月需财政资金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85.3%;银行贷款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7.0%;单位自有收益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6.6%;企业债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1.1%。可以看出, 需要由财政性资金还款额度约占全部还款额的八成以上, 债务风险高度集中。加上各区县土储分中心的债务, 政府还款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必然导致债务风险的加大。
3、融资平台方面
(1) 融资平台各自为政, 缺乏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在资金需求压力下, 政府融资平台“各显神通”, 自行融资。目前该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各自为政、一事一议的现象, 缺乏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的年度融资和债务收支计划。各融资单位根据建设任务、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 自行确定融资规模, 自行筹集资金, 游离于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监督, 政府无法全面掌控和统筹管理, 导致应由政府承担还款责任的债务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财政部门综合控制, 由此导致政府债务风险被放大。
(2) 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成本增加。目前, 政府城建资金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于银行信贷和财政拨款两种方式。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导致地方财政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而在其融资结构中, 银行信贷的比重却较大。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下, 资金需求难以为继, 与地方城建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资金需求量不断上升形成明显的对立, 融资压力将不断扩大。
此外,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采用的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 其融资成本相对于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较高, 未能充分发挥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同时, 由于存在多个职能相近的融资平台, 也会分散政府资源、增大局部风险。
(3) 融资平台债务管理不规范, 缺乏风险应急机制。从目前政府债务和融资初步核查情况看, 政府债务专网中的统计数据只是全部债务余额的一部分, 还有不少实际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并未统计在内, 且对潜在风险的应急机制尚未形成。
(4) 平台资产以土地为主, 还款能力与还款期限错位。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是以土地为抵押进行的借款, 土地的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由于多数政府融资平台所投资的项目具有公益性, 其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土地的变现, 然而在还款期内, 投资项目相关土地出让难以实现, 打破了原有的还贷对应关系。
四、政策建议
1、明确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责任
要杜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间的相互担保现象, 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之间可以采取委托代理关系, 对不同类型城建项目的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 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等途径, 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改善股权结构。在全面了解政府投融资需求的基础上, 将融资计划与财政中长期预算平衡理念相结合, 根据财力增长情况估算当期合理的融资规模;提出科学的融资建议、整体的融资计划, 协调各部门, 监督指导重大投融资活动。
因此, 应由财政部门牵头, 制定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意见, 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财政部门要逐步实行债务收支和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要与财政中长期预算平衡计划相结合, 统筹安排融资预算。融资平台公司要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定期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送财政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构建有序管理的高效机制。
2、加强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的信贷监督
现阶段,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货币信贷政策的相对独立, 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放贷管理, 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 由市金融局牵头, 引导和协调各金融机构, 对各项融资进行审慎处理, 保证政府重点项目资金链的完整。对符合地方发展长远利益的融资项目, 应按照信贷规定, 尽可能予以资金支持。其次, 审慎评估地方财政未来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不仅要看准确反映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若干重要量化指标, 更要关注政府对资源使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再次, 稳妥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发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实行总量控制, 按一定比例计算设定融资总量限额, 杜绝其过度融资。最后,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防范融资平台风险的统一行业标准, 确保风险可控。银行金融机构应增强风险调控意识, 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和自律, 防止出现信贷风险。
3、规范债务管理, 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体系
当前, 因没有独立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 缺乏集权式的行政纠错与风险化解机制, 致使多头管理、多重举债、约束软化等诸多问题并存。建议适时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对政府债务的“借、用、还”实行一体化管控。建立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报告和会计核算制度, 实现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动态监控。在对现有债务进行清理和分类的基础上, 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 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 逐步消化历史债务, 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纳入规范运营的轨道。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 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审计部门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风险监控的过程中, 要实行跟踪和重点检查相结合, 对地方政府负债和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严密监管。建立债务率、偿债率、短期债务占比和担保债务占比等指标体系, 采用余额控制和增量控制的方法, 进行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 按照风险的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监控。
摘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保增长,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 融资平台的迅速增长也带来大量问题。在此背景下, 本文以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为例, 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对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公益性项目,债务管理政府性还款
参考文献
[1]王雍军: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基于庆阳的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马苏南、吉伦奇: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金融风险与对策[J].时代金融, 2010 (7) .
[3]袁亚敏、李亚敏、林祖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近忧远虑及相关对策建议——浙江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情况调查分析[J].浙江金融, 2010 (1) .
[4]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和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52) .
[5]马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及分析——以昆明市西山区为例[J].时代金融, 2010 (11) .
[6]沈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及风险探析[J].金融与经济, 2010 (3) .
[7]人行海东中心支行课题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价及化解[J].青海金融, 2010 (8) .
[8]新疆银监局课题组:“平台”发展“路”在何方?——关于政府融资平台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查[J].新疆金融, 2009 (12) .
[9]周亮: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防范研究——以南京市政府融资平台为分析对象[J].时代金融, 2010 (11) .
一、调研内容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落实情况,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了解新课标落实情况等。
二、调研方式
1.听:听学校领导汇报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及听、看本校的课堂教学。
2.谈:与主管领导(区、校的主管领导)教研组长及本校的体育教师座谈。
3.查:查体育教学计划(学期、课时计划、训练计划)。
4.看:看所到学校的校容、校貌,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存在问题
1.体育教师情况
我市有小学体育教师65人,按照小学1~3年级每周四节课,4~6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要求,(1)体育教师严重缺编。(2)培养的骨干教师有的提干、有的改行、有的当班主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严重受到影响。
2.体育教学情况
(1)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体育教学认识不足,认为体育教学无足轻重,没能把“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由于教育观念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忽视,轻视体育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认为无足轻重,体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把体育课堂教学简单地与竞技项目联系在一起,在某一层面上学校对体育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2)教学内容单调,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长期以来的《体育学大纲》背景下的教学是按照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授课,而《新课程标准》在灵活性、选择性、创新性加大的过程中注重兴趣、选择单调,普遍存在运动量,运动密度达不到要求,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身体达不到合理的锻炼与均衡的发展;再有,在课堂教学中唯恐学生受伤,在内容上更是单一,有危险的教材根本不选用,严重影响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
(3)电子教案泛滥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方便与帮助,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子备课则从网上找一些相应的教案。没有修改或根本不修改,有的甚至没有教案,更谈不上课后小结了,为了应付检查下载教案,计划不符合学校学生实际。
(4)体育器材配置不足,教师待遇不够
体育器材配置不足,有的学校仅有的器材破乱不堪,体育器材跟不上新课程的需要,课改资源匮乏。六所小学大多数是水泥场地,有的学校人数多,场地小不符合中小学体育卫生标准,体育教师待遇不到位,严重影响教学。
四、思考与建议
1.注重提高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与管理
国家规定必须保证中小学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解决教师紧缺问题,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并能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体育课。
2.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及进度,各项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希望有关部门能把场地器材配备好,提高教师的待遇,以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等最终要靠老师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學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艺术水平的发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城乡教学实际运用灵活多样、有趣的教学组织措施。同时在课后,一定要有教学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教学艺术的提升,才会有教学效果的提高。
4.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推进校本教研
今年初以来,在省非遗办精心指导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我市按照省政府、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指导原则,结合我市实际,确定前期准备、线索排摸、项目普查、材料制作和市级验收五个普查工作阶段,组织全市普查工作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至今年9月顺利完成普查任务,成效显著。
一、主要成效
我市普查工作尽管实质性起步较晚,实施普查时间不足6个月,但由于开年以来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抓后进促平衡,抓重点促发展,攻坚克难,快速推进,卓有成效,同时发挥好了后发优势,因此普查工作总体态势和质量良好,并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一)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
我市普查工作尽管实质性起步较晚,实施普查时间不足6个月,但由于开年以来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抓后进促平衡,抓重点促发展,攻坚克难,快速推进,卓有成效,同时发挥好了后发优势,因此普查工作总体态势和质量良好,并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1、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民间曲艺、戏曲以及民间美术等7个类别,有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拉场戏、绥棱二人转、望奎皮影、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兰西挂钱、海伦剪纸、农民画、海伦黑纸刻画、绥棱米醋制作工艺、唱菜、“乌拉草”编织工艺、拔火罐疗法、柳编工艺、木片粘贴画、源升河酿酒法、版画、手工艺笤帚、根雕、邹氏膏药、耿氏微创无痛疗法、周氏探针刀药系列疗法、工艺筷子、墨纸刻画、咔戏、玻璃画等26个项目。
2、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海伦市6个、绥棱县6个、庆安县5个、北林区2个、肇东市1个、望奎县1个、兰西县1个,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3、传承人状况。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艺人,全市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23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二)发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及时抢救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是对全市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2493个项目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如秀洲区抢救不同版本的民间文学《呆头女婿》、《徐文长的故事》和一批传统曲艺作品等。
2.结合普查推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海盐滚灯、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桐乡和湖州德清联合申报)等5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嘉兴灶画艺术等12个项目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遗名录,“嘉兴端午习俗”、“海宁硖石灯会”、“桐乡轧蚕花”和“平湖市迎大蜡烛”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数百个项目列入市、县级非遗名录;平湖市还公布了一批镇级非遗名录。其中民间文学《桐乡蚕歌》、传统音乐《南湖采菱歌》、传统舞蹈《秦山老虎嗒蝴蝶》、曲艺《海宁滩簧》等众多市、县级名录,均为这次普查新挖掘的项目。此外,我市积极配合省文化厅做好《中国蚕桑丝织》“联合国非遗名录”申报工作。
(三)初步建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这此普查涉及18个门类100个种类,涵盖我市境内所有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尽管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普查骨干,但根据非遗普查涵盖面广的特性还是需要培养一大批新的普查员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普查工作开展以前,大部分文化馆(站)业务干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许多老同志尽管多年前搞过民间文学“三集成”以及此前的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范围、要求却是知之甚少,对新加入的普查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普查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标准细、资料全,许多项目的调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所有资料都要使用电脑操作。因此,这次普查对新老普查员来说,从知识结构到工作强度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涌现出了许多催人奋进、令人尊敬的感人事迹。一年多来,我市通过层层选拔、多级培训、深造进修、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和途经,共组织和培养了16973名专业和业余普查工作人员,在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县两级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主干,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员为基础,社会协查员等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二、基本做法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有”:一是普查工作有力度。全市共投入普查骨干2914人,投入普查经费478万元,投入普查设备910件;二是普查范围有宽度。共涉及17个门类,多达近200个种类,几乎涵盖嘉兴全部农耕文明;三是普查对象有广度。全市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摸和调查,排摸线索基本达到每村100条以上,每社区50条以上,做到种类、线索、艺人、村镇“四不漏”;四是普查内容有深度。对普查项目特别是重点调查项目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记录,如实反映原貌,力争不走样。五是普查声势有强度。利用各种途经和手段,大造普查声势,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措施有力。
1.搭建领导班子,加强统一协调。去年9月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及时制订普查工作方案,先后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或文化局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宣传、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协调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海盐县、平湖市、海宁市先后经编委批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全市74个镇(街道)相继成立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认真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一是加强行政推动力度。去年10月,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各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大会,分管副市长亲自作动员,有关部门和镇、街道作表态发言,全面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期间,我市各级领导深入普查第一线开展调研和督查工作。7月24日,副市长柴永强、市长助理鞠飞带领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嘉善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海盐县委副书记姚沈良、县委宣传部长张新民、副县长马小平等领导专题调研非遗普查工作;平湖市文体局局长沈力行多次参加村级普查座谈会,与村干部、村民一起进行座谈交流,摸排线索。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督促检查。通过定期召开每月普查工作例会和每季度分管局长工作例会,加强县(市、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传递有关信息,了解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和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相互借鉴,相互督促,切实加快工作进度,高效完成全市普查任务。如南湖区普查办将区文化馆业务干部分派落实到全区各个镇(街道),建立对口联系和联络员例会制度,既加强各镇(街道)之间的情况交流,又检查督促基层普查工作。此外,省、市两级督查组先后对各县(市、区)非遗普查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确保了普查质量和进度。
3.争取财政支持,落实普查经费。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积极争取下,财政部门在普查经费设备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先后落实了普查经费,其中全市每个镇(街道)普查经费投入不少于3万元。海宁市按全市常住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落实了非遗普查和保护经费90多万元。全市共落实普查经费478万元,其中县级180万元,镇级248万元,投入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和档案柜等普查设备910件。财政的有力保障,提高和加快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效率、质量和进度。
(二)动员各方力量,壮大普查队伍。
1.选择普查人员,组建工作班子。市、县(市、区)根据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去年9月开始都陆续成立了以群艺馆、文化馆业务干部为主要成员的普查工作机构。全市各镇(街道)、村相继成立非遗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普查工作联动机制和工作网络。
2.利用各方资源,壮大队伍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我市在组建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鼓励和吸收广大热心非遗保护的志愿者加入普查行列。一是发挥“五老”(老艺人、老教师、老专家、老干部和老村民)及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直接参与普查工作;二是聘请热心于非遗保护事业的有识之士担任普查专家;三是发挥当地师生资源优势,结合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参与普查和提供线索;四是联合广电站、图书馆等文广系统有关专业人员协同作战;五是联动教育、工青妇等部门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以此作为后备军,补充和壮大普查队伍力量。据统计,全市共有16973人直接参与普查工作,其中普查骨干力量2914人。
(三)把握主要环节,确保普查质量。
业务培训工作对普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因此,我市十分注意把握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注重培训对象和时间上的针对性。2007年12月,针对普查工作启动的态势,及时举办了由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参加的全市非遗普查培训会;今年3月,针对各地普查队伍全面组建之时,在省非遗普查工作试点地区平湖市举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平湖试点经验,以会代训,为全市普查工作进一步提供样板,作出示范,加快推进全市非遗普查工作进度;7月,针对普查工作如何更好地转入具体实施阶段之际,又在桐乡市凤鸣街道举办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项目调查培训会,进一步明确线索筛选、调查项目确认原则及项目采集方法等。二是注重培训方法上的可操作性。为使普查培训行之有效,我市坚持将辅导培训和现场示范结合起来,如将经验推进会、业务培训会开到镇村基层,组织一线普查员现场提问讨论、观看普查录像片、实地考察非遗保护项目等。三是注重培训内容上的实用性。先后印发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手册》、《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筛选、项目调查工作指南》和《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调查文本制作示范样本》等各类普查手册,成为全市广大普查员释疑解难、规范普查的实用工具书。全市累计举办市、县两级培训班161期,培训业务骨干6000多人次,从而建立了一支培训有素的普查队伍。省非遗办主任王淼、副主任陈顺水等专家为我市普查培训作了有力的政策和业务指导。
(四)营造舆论强势,宣传深入人心。
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普查和保护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普查的良好氛围。我市各地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非遗普查宣传策略和形式:
1.广场宣传。去年6月以来,市、县两级文化部门抓住“文化遗产日”活动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了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多达百余项。海盐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大型宣传活动,向过路群众、社区居民、学生等发放非遗普查宣传资料数3000多份,并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幅签名活动。
2.媒体宣传。一是电视宣传。抓住我市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百分之百的有利条件,各地在电视媒体黄金时段播出非遗普查游动字幕,并与电视台一起拍摄制作普查专题节目,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宣传活动。二是广播宣传。利用乡镇广播站,对农村居民进行非遗知识普及性宣传,鼓励农村居民自觉参与到非遗普查中来。三是报纸宣传。2007年以来,仅《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对全市非遗普查和保护的新闻报道就达500余篇。《南湖晚报》开辟“寻找嘉兴民间文化绝活”专栏,寻找范围是散落在嘉兴民间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高手,引起社会很大反响。四是网络宣传。开设“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非遗普查QQ群,为各地普查机构提供交流平台。海盐县还通过移动公司短信平台,向县、镇级机关部门和单位发送5000余条短信进行非遗普查宣传。
3.展览、讲座宣传。一年多来,全市共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讲座达50多次。重要活动项目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风采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嘉兴市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联展、江南民间石刻艺术展、嘉兴市运河文化图片巡展、嘉善•干窑窑文化系列活动、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桐乡市民间手工艺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端午节”讲座等。
4.普查简报宣传。创办市、县两级普查工作简报,及时交流和宣传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动态。《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开辟了要闻聚焦、工作动态、经验介绍、简讯等栏目,面向全省寄发,至今已出刊16期。嘉善、海宁、桐乡、海盐等县(市)均办起了普查工作简报。
5.部门联动宣传。采取多部门合作联手的方式,开展群众参与面广泛的非遗专题宣传活动。如海盐县文化局与教育局、团委、妇联等部门携手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活动,通过少先队员、青年志愿者、妇女干部广泛开展非遗宣传活动。
非遗普查规模空前,收获巨大,影响广泛,是新形势下对祖先宝贵遗产的一次大盘点,民间智慧创造的一次大总结,嘉兴精神探源的一次大梳理。然而,由于受普查时间过短、普查人员知识储备不足、普查手段欠丰富等影响和限制,我市不少普查项目还存在着资料采集不翔实、普查种类不齐全、历史沿革不清晰、项目归类不准确、文本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普查转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后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补充。
三、后续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旨在摸清资源家底,重在后续保护,关键在活态传承。面对硕果累累的非遗普查成果,对我市来说,就是要如何抓住申报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非遗普查后续保护和传承工作,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一个非遗保护规划。
1、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拟由市政府制定出台《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纲要(2009-2015)》,进一步明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建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目前已进入规划起草阶段,拟于2009年一季度完成任务完成规划制定工作。
2、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今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将“嘉兴端午习俗”、“嘉兴五芳斋粽子制作工艺”、“嘉兴掼牛”、“秀洲火凉伞灯彩”、“西塘八珍糕制作工艺”、“平湖糟蛋制作工艺”、“海盐腔”、“海宁潮习俗”、“桐乡高杆船”等21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列入“十一五”期间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规划项目,并作为我市申报第三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申报项目。其次,充分利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对这次普查中新发现和挖掘的“濮绸丝织工艺”、“三塔踏白船”等一批确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普查资料完备的非遗项目,我局已发文要求各地可以通过增补嘉兴市级非遗名录的办法,积极申报第三批省级名录。
(二)出台一项政府补贴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保护、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有效途经,是巩固非遗普查成果的重要举措。我市现有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庞大,总数达上万人,这次普查走访了其中8664人,他们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当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独门技艺人亡艺绝;重要传承人大部分经济困难,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后顾之忧。
今年年初,我市把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列入《嘉兴市2008年度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和《嘉兴市文化大市建设2008年行动纲领》。目前,我局已完成文件起草工作,正在呈送市长签发,拟定第一批享受政府补贴对象为20人,补贴标准2000元/人,补贴每年发放一次,直至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去世。申报周期视情3—4年确认一批。预计10月底前出台实施。
(三)建设一批非遗展示场馆。
与文物保护要建立市、县级博物馆同样的道理,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和实物进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传。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今后三两年内,建成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今年6月14日,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开馆(设在市文化馆),投资50万元,展览面积200余平方米,展出蓝印花布、三跳、剔墨纱灯等48个重点普查项目。该馆已成为当地学生乡土教育的实践基地,上海市文化系统已先后两次前来参观考察。桐乡市还将把乌镇创建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此外,秀洲区计划在嘉兴市区月河历史街区成立农民画艺术展示中心,嘉善县拟在古镇西塘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落户人气旺盛的景区不失为非遗展示场馆建设值得尝试的一种新模式。今年8月,市委办、市府办制定《关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实施意见》(嘉委办[2008]53号),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嘉兴市民间艺术馆)建设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目标:2008年提出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的初步方案(包括地点、建筑面积、投资经费等);2009年征集民间艺术实物资料,提出陈列布展的框架,启动非遗展示中心建设;2010年完成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并对外开放。展示中心利用现有嘉兴大剧院一流的建筑设施,建成集收藏、研究、展示及产业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展览面积1800平方米,项目总预算380万元。
(四)编纂一套非遗保护丛书。
制定《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编纂出版计划,按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统一设计、统一出版的要求,于2010年前分阶段分专辑编纂出版15种文化科学普及类非遗丛书,力求融知识性、通俗性、审美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嘉兴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普查验收工作结束后,我们将集中精力编纂出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第一辑),主要包括《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大观》、《嘉兴南湖荷花灯会》、《嘉兴轧蚕花庙会》、《嘉兴灶画》和《嘉兴市民间艺术家调查报告》等5种,目前部分专著已完成初稿,拟在2009年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举行丛书第一辑首发式。今后还将陆续规划出版专辑。
(五)掀起一场非遗复兴运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避免出现“重申报轻保护”、“重普查轻传承”的倾向和现象,普查的目的不仅在于收集保存,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利用和传承,否则普查资源仍然会枯死和消亡,也就失去了普查的意义。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掌握了大量非遗新项目、新资源,这应该是群众文化创作生产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用之不尽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至少可以通过非遗普查改变乡村文化资源贫乏的状况,为老面孔、旧节目充斥的城乡文艺舞台带来新气象。因此,要珍惜成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以构筑非遗保护、利用和管理新平台为基础,以非遗演出展示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广大群众受惠为目的,在全市掀起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运动。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2009年我市将突出抓好“嘉兴端午习俗”国家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申报工作,并策划开展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重大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嘉兴端午习俗”文化特色品牌。
XXXXXXXXX
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9月4日)
尊敬的XXX书记、各位领导:
为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转发XXX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实施问责办法(试行)的通知》(怀办发XX号)和全市城市管理高位执法问责工作会议精神。xxxx年x月xx日,我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责任人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赖馨作重要讲话以及xxxx对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的工作要求,认真学习《xxx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实施细责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明确了各部门在城市高位过程中的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按照市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公司城立了高位执法工作领导小组,下级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现就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工作落实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对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实施目标责任制
公司按建设项目将高位执法工作责任分解到片区、项目部及责任人,及时研究制定了《xxxxxx讷闰执法目标责任分解表》,将其投资建设项目内的渣土管理和工地围栏作了具
体规定,并转发在建的各施工单位,建管中心,项目部,监理公司和讷闰执法工作的牵头领导,分管领导及各个责任人,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推进城市管理高位执法工作开展。
二、目前为止,投照城市高位执法领导小组要求,完成了xxxx,xxxx、xxx、xxx、xxxx以及村(居)民安置区,配置用地临时围栏总计xx公里,投资约xxxx万元。
三、督促各项目施工单位办理了渣土运输许可证,渣土运输公司化、密闭化,工地施工做到日产日洁,并指派专人对运输过程中进行保洁工作。
四、需领导解决的问题
1、请求市领导同意城市建设渣土运输管理取费标准继续按以往惯例标准执行。
屯溪区人民政府(2010年10月9日)
各位领导:
服务中心城区建设是我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自我、推进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决心在今年强力推进“一控双拆”的同时,继续发扬“5+2”、“白+黑”工作作风,扎实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中心城区建设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全区今年征地拆迁情况和明年征地拆迁计划
2010年全区计划征地10761.7亩,已完成征地6973.73亩;拆迁任务数6500户、133万平方米,已累计签约3953户、完成拆迁72.86万平方米。
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宅基地换房,预计2011年征地7000亩,拆迁30万平方米,征地拆迁主要分布在阳湖兖溪村、紫阜村、三充村、兖山社区一片,黎阳闵口、三门呈、高枧一片,奕棋博村、江村、查塘一片和珠里、徐村一片。四个区域拟实行宅基地换房共有11个村和1个村改居,涉及总人口14557人。
二、关于城区四片区民房拆迁进展情况
家得利东侧地块、老汽车站地块、金属公司地块、酒厂地块已完成现状调查摸底,总拆迁面积为37916.5㎡,其中住宅181户,面积17406.29㎡;店面39间,面积3513.87㎡;2家单位产权面积16711.34㎡,自建285㎡。区已成立拆迁办公室,抽调了专人办公,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确定了拆迁公司,制定了民房拆迁安置方案,并着手双测工作。下一步,将强化与市直相关部门的对接,确保尽快进入谈判拆迁阶段。
三、关于江南新城建设
2010年着力加快三江口地块、政务中心两侧开发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江南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和江心洲地块高端商贸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中心城区新地标。
四、建议
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 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 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为了配合改革的稳步推进, 本报告在总结16个试点县改革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 围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提出了统筹协调, 创新五大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建议。
财政“省直管县”本身并不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正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一项具体措施。
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007年, 我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 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得到一定改善,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一是由于省财政按财政体制直接结算到县, 省对县级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省财政对试点县的项目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都明显加大。改革两年来仅省对试点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到位, 就比改革试点前增加了1.5亿元左右。二是县级征收的各项税收收入市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 县级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增强, 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三是县级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及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市级不再参与分成, 原市级参与分成部分留归县级。这些措施使得试点县一般预算收支和可用财力总量增加都十分明显, 如2007、2008两年, 直管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3.4%, 比非直管县高4.4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56.2%, 高出非直管县11.6个百分点, 人均财力年均递增28.4%, 比非直管县高出3.4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试点县落实各项增资政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消化历年财政赤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减少了管理层级, 财政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 简化了工作程序, 省情下达和县情上达更加便捷畅通。财政收入报解、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资金留用、债务管理等方面直接由省到县, 省与县财政的互动集中表现为“四快”, 即项目申报快、指标下达快、资金调度快、政策措施转达快, 显著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同时, 由于减少了管理层次, 加强了省与县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沟通, 省上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有了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宏观调控更加准确有效。
(三) 资金调度及时快捷, 县级财政支出均衡性明显提高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后, 试点县各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财政, 减少了中间环节, 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 县级资金调度总量明显加大, 增强了县级财政的资金调控能力, 资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存量, 及时安排各类支出, 并兑现了部分历年结转专项, 加快了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县级财政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明显提高。
(四) 试点县财政运行成本降低
随着改革后县级财政资金调度能力的增强, 县级理财水平也随之提高。不仅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提高, 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在减少, 管理成本较改革试点前明显降低。如从2007年开始, 静宁县彻底结束了以前一直靠贷款发放工资的局面, 仅此一项, 每年可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将近500万元。
(五) 增强了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主权, 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过去由于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权力下放不够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项目信息直接落实转达到县, 使试点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有更充分的自主空间。县级对省上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导向的理解也更加正确及时, 项目筛选申报有的放矢, 促使县级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省上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甘肃省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实施,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 行政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对称, 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不顺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在财政管理方面省财政直接到县, 市级对县级没有了直接的财政管理权。但是行政管理仍然是省管市、市管县, 造成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对称。如县级的人事、审批等诸多行政权仍由市政府部门直管, 县级财政收入的目标仍由市级来确定与考核、项目申报要经过市级“中转”、日常财政工作中发生文件重复下达、会议重复召开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方面的单方突破, 其他相关各项配套改革还没能跟上, 导致工作程序难以理顺, 许多工作难以协调。
(二) 经济发展滞后, 县级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3年的体制调整一样, 把原体制下不尽合理的利益格局带入了新的体制。对原体制基数的延续, 使地区之间财力不均衡的状况继续存在。特别是由于我省大部分县是农业县,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税取消后,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同时, 由于人口基数大, 就业渠道窄, 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快, 财政支出的基数大、刚性强, 一些县无法全额兑付干部职工的津贴及工资附加等。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试点县干部群众期望值较高, 特别是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领域财政投入的呼声强烈, 但是因省内财力总量不足,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县级对教育、卫生、医疗、文体、广播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仍然明显不足,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市级配套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 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目前, 国家政策要求和省、市列办的各项实事、项目, 都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按照试点方案, 市级财政对县的配套政策以2006年为基数, 2007年以后新增配套政策的市县负担部分将全部由县级承担, 县级财政配套责任增大。
由于近几年解决民生问题政策出台较多, 原由市财政承担的配套支出快速增长。以镇原县为例, 经清理, 2008年市财政应补助试点县配套资金3228.6万元, 减去市财政实际配套367万元, 省财政补助110.3万元, 尚缺项目配套2751.3万元, 只能从新增收入和省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同时, 县财政要保证省和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需求, 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 地震灾害后庆阳市实施的农民告别窑洞工程建设项目等, 都需要县财政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2008年由于财政债务负担重, 县级财力有限, 落实配套任务就显得非常困难。
(四) 试点运行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办法在以下方面与现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还需要明确和规范:一是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管理方面仍按原体制实行市级财政统筹管理。二是省直管县仅仅是财权的直管, 事权管理依然维持省对市、市对县的管理方式。由于市级政府承担管理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职责, 但又不参与直管县税收分成, 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全局的工作, 如为民办实事项目、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要在包括直管县在内的全市范围内统筹开展, 市级财政明显承担着与财权不相匹配的支出责任。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市县收入划分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区没有实行比较彻底的分税制体制, 市级集中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收入,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后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体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四是省市部分经济部门对财政省直管县政策执行不到位, 大部分项目计划仍逐级下达, 滞后于资金拨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效。部分专项资金仍通过市级财政下达, 增加了各级衔接对账的业务量。五是省上对县乡财政的激励性机制缺位, 很难持久调动基层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另外,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对县级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试点运行情况来看, 县级财政在管理思想、手段和技术等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完全到位, 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工作要求, 突出地表现在省直管县对资金安排的自由裁量权大, 自身管理改革跟不上, 又缺乏原有市管县体制下的有效约束机制, 省级财政对省管县的监管工作责任和压力明显加大。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使省对市、市对县的两层管理改为省直接管理县的格局, 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为达到发展县域经济, 协调城乡关系, 逐步消除地区间横向财力差异, 实现省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下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统筹协调, 建议通过创新各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改革等措施, 以充分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
(一) 创新各项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 还需要在保证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建立和创新以下各项保障机制。
1.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工作协调机制。
对于目前运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试点办法, 合理划分三级财政工作事项, 明确市级财政对县级财政支出的保障责任,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对财政收入安排考核、项目申报、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财政结算、工作部署和检查等各项工作职责都应予以明确, 使改革彻底到位, 从体制上解决省、市、县三级财政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顺的问题。
从目前各试点县反映的具体问题来看, 特别要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县级财政收入目标的下达和考核, 省财政应根据全省和各直管县经济发展目标, 结合各直管县的收入计划建议以及国税、地税部门收入计划, 提出各直管县年度财政收入指导性目标, 项目申报也应直接上报省财政审核。二是在行政尚未直管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市级财政在对直管县财政的指导、检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尤其是收益或效益跨行政区域项目方面的安排、协调和支持义务。三是尽快明确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等遗留问题的相关管理办法, 以便直管县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好地操作和落实。
2. 完善市级配套资金的保障机制。
对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运行后新发生的配套资金, 需由市级承担的, 应明确分担比例, 以确保直管县不因改革而增加额外的支出压力。特别是要明确今后市上出台政策而增加的支出的承担办法, 防止市级因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支出责任向县级转移。
3. 建立和规范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建议同步考虑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相关联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完善问题, 解决体制遗留问题, 在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基本对等, 规范各级财政收入划分格局, 改善县 (市) 发展环境。对于目前试点县与市之间的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问题, 要本着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的原则, 保证税收来源地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失。从而保证直管县应得利益, 避免市级通过不合理的体制集中财力。
4. 建立合理的省对市、县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前提下, 为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制定激励措施, 对支持省直管县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州给予适当的奖励。二是要建立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质量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 激发财政省直管县加快发展, 加强管理, 缓解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
5. 建立健全省对县的监督管理机制。
针对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省级管理半径增加的新情况, 为避免省级财政对直管县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 建议加强预算、国库等涉县业务的管理力量, 并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直管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 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同时, 协调审计部门, 将直管县财政运行情况列入省、市审计监督范畴。
同时,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债务负担较重、新债不断发生、大量的政策性债务难以消化的问题, 建议加强对基层债务规模的监管, 督促县级政府设立偿债准备金,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 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为妥善处理好省直管县改革财政先行一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除了财政体制要进一步调整外, 建议其他相关配套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如涉及审批权、人事权等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 省直相关部门及省财政厅各业务处室都应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改革试点。
建议借鉴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改革经验,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试点改革。通过清理划分, 给条件好的县市更大的自主权, 削弱市级对县的经济干预, 增强省级政府的经济协调能力。
2. 认真清理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省厅各业务处室应主动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不符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规定和要求的规章制度, 予以修订和完善。在工作部署、制发文件、项目安排和专项资金分配上要明确到县, 保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运行。
3. 规范配套资金办法。
建议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或省财政厅同意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对配套项目, 每年进行清理, 对不合理的明确予以取缔。切实减轻县级财政压力, 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引导和支持各试点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4. 深化县乡财政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受财力所限, 县级财政尚未实行部门预算, 目前也未建立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局限于工资统发, 大量的专项资金依然沿袭旧的支出办法, 支出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县级财政要积极创造条件, 与省市各项财政改革接轨, 大力推进县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积极实行部门预算, 逐步建立完整、规范、成熟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 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专项资金报账制。四是综合运用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手段, 按照“量财办事、综合平衡”的原则, 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五是全方位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 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下, 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 改进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同时, 还应积极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减轻财政负担, 切实缓解县乡财政收支压力和困难状况,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全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专业培训、会议、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分专题对实行财政省直管的县级财政和财务工作相关负责人员及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促进试点县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6. 积极进行行政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的前期研究和探索。
为解决财政省直接管理县而行政尚未实行省直接管理县二者不配套、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 建议积极进行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期调研, 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的省直管县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本文是2008年立项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完善财政体制, 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2007年, 甘肃省在16个县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 省政府决定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本调研报告以分析16个试点县在改革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了在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应该创新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绥政发〔2008〕 30号
绥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绥化市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绥化市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绥化市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满足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是指城市旧建城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人均建筑面积小、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交通不方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
第三条 棚户区改造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在拆迁改造区域内,实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统筹开发、统一运作。
第二章 改造方式
第四条 棚户区改造实行政府组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第五条 对每年的改造项目,由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根据改造计划,本着突出重点、有序改造的原则,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意见(包括改造区域、相关要求及具体对策等),报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六条 对确定的改造项目,由规划部门提出控详规划和设计要求,并由棚户区改造办公室
组织搞好调查摸底,根据规划条件和相关政策进行详细测算,制定每个项目、不同类型住宅的开发改造方案,经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第七条 对列入本棚户区改造的项目,同一地块有2户以上企业申请开发改造的,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企业。对同一项目只有一户开发企业申请开发改造的,按邀请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企业。
第八条 开发建设单位取得棚户区改造地块后,须与棚户区改造办公室签订《绥化市棚户区改造承诺书》。
第九条 开发建设单位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资本金不得少于项目总投资额的30%,存储到指定银行账户,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十条 棚户区改造项目享受优惠政策后,须按新建楼房总建筑面积配建廉租住房,原则上配建比例为:5万平方米以下配建4%,5—10万平方米配建5%,10万平方米以上配建6%。第十一条 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分期建设的,须由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审定批准。未经批准擅自分期建设的,先期建设部分正常缴纳税费。
第十二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向房屋买受人(包括以产权调换方式回迁安置户)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第十三条 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综合验收。对开发商品房的,应执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
第十四条 实行棚户区改造的小区,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条件进行开发建设,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改变的,须经规划部门批准,并报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备案。
第三章 建设标准
第十五条 拆迁改造的棚户区,新建用于回迁安置的住房,设置建筑面积45平方米、55平方米、65平方米、65平方米以上4种基本户型,用于拆迁居民的回迁安置;配建的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普通商品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应达到总开发面积的70%以上。
第十六条 新建的回迁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应进行初装修,不得建设毛坯房。其中,厨房应设置洗菜盆、灶台,并预留排油烟机等设施的位置;卫生间配置洗手盆、座便等洁具,同时具有防水和便于检修的措施,采用普通瓷砖粘贴;其他居室墙面刮大白,地面铺装普通地面砖,安装普通照明灯具;设单元电子门、进户防盗门;室内安装普通实木门,采用单玻
璃双层塑钢窗。
第十七条 棚户区改造新建小区应保证供暖、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且要按照规划要求,搞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做到道路畅通,环境整洁。
第十八条 建筑节能符合规定标准,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不低于50%,并且要选聘具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实行物业服务。
第四章 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 对经批准列入棚户区改造的项目,安置回迁用房和公益性用房的建设用地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配建的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按实际用地面积予以行政划拨;其他用地以出让方式供应,所得净收益全部用于政府回购廉租住房。
第二十条 棚户区改造项目所涉及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一律免收,经营性和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详见附表)。
第二十一条 在棚户区改造项目地方税收中,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投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其中,配建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二十二条 对实行棚户区改造的新建小区,涉及10千伏以上的干线供电工程项目,所需资金由供电企业负责,并组织设计和施工建设;从上级电源出线到小区住宅楼进户点的供电设施及工程,由供电企业无偿提供设计,施工时只收取工程材料成本费和人工费;允许供电行业外的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设施安装,供电管理部门应负责监管并积极给予验收。第二十三条 对在建工程完成投资30%以上的项目,允许进行在建工程抵押贷款。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四条 棚户区拆迁工作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拆迁安置补偿以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方式进行,鼓励以产权调换方式进行拆迁补偿安置。具体按照《绥化市区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棚户区改造项目由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实行“一会制”审批,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二十六条 对被拆迁人或承租人临时过渡期间子女上学的,可持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介绍信,由市、区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就近免费安排上学。
第二十七条 开发建设单位因自身原因拖延回迁安置、侵害被拆迁人、承租人利益和拖欠工程款、民工工资的,由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建城区棚户区改造,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与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不一致时,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应免收的收费项目
序号 名 称 备 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包括供热管网建设费)用地管理费土地变更登记费土地出让金工程定额测定费工程质量监督费人防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公共消费设施建设费噪声超标排污费再就业基金新型墙体材料开发费散装水泥发展基金防雷设施检测费占道费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水资源费 不使用自备井水的不收费
二、应减半征收的费用
【绥化市政府调研工作情况的汇报】推荐阅读:
向市政府工作汇报07-26
关于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情况的汇报10-01
市政府实施城乡规划法工作情况汇报06-26
县政府全面工作汇报06-19
县政府党组工作汇报09-13
乡党委政府工作汇报07-07
县人民政府新农保工作汇报06-29
镇政府工作情况总结和工作要点汇报09-15
政府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汇报材料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