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感想800字(共10篇)
第二篇讲的是关于春天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人们把早安说成是格得毛宁,因为跟英语里的早安的念法是谐音,我心想:原来人们在那个年代就开始赶潮了呀!
其中一篇,我非常同情那个团圆媳妇,她忍受着婆婆的打骂,最终,被活活的吓死了,这么小小年纪,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真可怜。这一篇中,我体会到了非常严重的封建社会,那种重男轻女的制度。
这一本书中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和好词好句,可读起来却包含着一种和谐朴实的情感和那一张张灰色的画面。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家萧红幼年居住在呼兰河时经历或者目睹的各种事情,顺带展示出了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从文中一些事件的叙述可以看出那里的人热情、喜欢帮助他人。此外,还有那里的大泥坑,那里的田地等等都被萧红在书中描绘出。可以说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
在书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祖父的园子》,因为里面充满了美好、欢乐和温暖。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拥有各种昆虫如蝴蝶、蜻蜓、蚂蚱等和各种各样的植物蔬菜,我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通过文字已经可以想到这园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童年时祖父的陪伴以及他们相处时的种种欢乐场面,因为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对我的好了。
不难看出,祖父的这个园子中埋藏着萧红生命里一个无形宝藏,而这个宝藏就是快乐的童年。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园子里嬉戏,该是多么地快乐啊!五彩缤纷的蝴蝶绕着你飞,玩累了还可以随手摘一根黄瓜吃。呀,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遗憾的是,这个园子只存在于萧红的笔下,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最近,我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但它在萧红的笔下却生动独特。
书中,萧红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景色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小城里的“大泥坑”,它常常会吞噬许多动物。每当下雨时“大泥坑”就会变成河,总是让车夫和马翻了好几次车,而在一旁的民众不但不帮忙,反而还有喊:“噢!噢!精彩!”十分热闹。这也使民众能够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为此还有许多人想过一些办法。如:拆墙,种树。但就是没有想到要把泥坑填平。
此外萧红也写了她的童年,其中她多次提到与祖父嬉戏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呵护她,所以当在书的尾声里,萧红多次提到祖父与她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欢笑、伤心、愤怒……
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同时感觉自己还身在童年而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惜天妒英才,萧红31岁就去世了,否则,说不定她还会写更好的书来给大家看。
但是这本书也有灰色的一面,萧红侧面写到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可是她却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这个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年代,人们始终放不下那些旧思想、土办法,而正是这些旧思想、土办法而使我们的祖国在那个年代显得那么懦弱。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有讽刺也有幽默。它使我懂得了要珍惜童年,同时也让我侧面偷窥到当时社会的腐败与和黑暗,让我了解了过去。我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与此同时我也用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珍惜我现在的美好时光。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读了《呼兰河传》之后发出的感慨。
《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它是一篇叙事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萧红虽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呼兰河传》,羡慕小时候无拘无束的萧红,又为成年后的萧红默默垂泪……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祖父家的园子,那里留下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印记。
那个“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间乐园。那里的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那里的小鸟,爱怎么飞,就怎么飞,无忧无虑;想铲地,就铲地,想浇水,就浇水。在这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一个园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江都工作,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门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条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轻轻地搂着我,一只手拿着扇子,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对我眨眼,对我笑,我也对它们眨眼,对它们笑。流汗了,泼泼井水……
后来,我被爸爸妈妈接到江都上幼儿园、上小学,坐着旋转木马,玩着蹦蹦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也开始了艺术熏陶,学芭蕾,学钢琴……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那个“祖父的园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3
《呼兰河传》是一部记述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童年。萧红的童年是萧红一生中唯一快乐的。至少,在她的童年,有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就像一缕淡淡的阳光,轻轻的拨开她人生中的阴影······
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的五章叙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的折磨死的悲惨而荒唐的故事。这件事简直是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愚昧而丑陋的灵魂的展现和证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竟然把小团圆媳妇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小团圆媳妇的脚心。对于一个12岁的女孩子,竟然如此狠毒,读到这里,我十分气愤,又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而感到悲哀。
可见,萧红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人们迷信,没有同情心,没有道德。和萧红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但我们每天还在抱怨:父母不给零花钱了,父母不买新衣服了,父母不买零食了······但萧红,不管生活有多艰苦,但她依然乐观,不抱怨,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文学巨匠矛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让我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让我更加了解萧红。我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4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所写的一本侧面感谢祖父的书,她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写了自己童年的事情。
萧红小的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所有的亲人当中,只有祖父一个人疼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一个人。所以,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表达感激之情,也能让父母欣慰,因为她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5
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情绪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咱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愉悦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小时候,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情绪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6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作者萧红写得真是太棒了。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呼兰县人们的生活是平凡的、落后的,呼兰县的人是平庸的,愚昧的。《呼兰河传》一书中,萧红把呼兰县的风景描写得很生动。一开始作者就写到“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满地则裂着口,”读到这里,仿佛那刺骨的北风就在我耳边呼啸而过。还有作者写火烧云的那一段,作者把美丽的,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写得惟妙惟肖。《呼兰河传》不仅是风景描写的好,人物更是描写得活灵活现。你瞧瞧,那有二伯,性情多古怪;那冯歪嘴子,他的一生多悲痛。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中的人们实在是太迷信了。你看,一个好好的人,本来只是小小的感冒,却被说成是被“鬼”附身了!结果用滚烫的水浇头,生吃大公鸡……硬是被各种各样的偏方治死了。
我觉得,书中的人们之所以迷信,是因为那时的人们不懂科学,也不相信科学,以为各种事物都是神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我们懂的科学技术多了,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清楚,也可以用科学解决问题。比如我感冒了,我会吃药打针,很快就会好的,不会用以前那些吓人的偏方。因为科学证明用水浇头会加重病情,生吃大公鸡更是不卫生。我希望人人都能相信科学,利用科学为我们服务。
我觉得《呼兰河传》真是一本好书,它的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把上个世纪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写的生动具体。
关于呼兰河传200字读书笔记7
前几天,我读了本《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讲述了在童年时代发生在呼兰河城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她讲述了那里的贫穷,人们生活的艰辛,精神的愚昧等等。我们学过的《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都节选自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写的呼兰河城里的大泥坑,和房顶上的蘑菇。
先说大泥坑吧,萧红小时候住的呼兰河城里的大泥坑和我们平时在河边见的泥潭相比差距实在是大,呼兰河城的泥坑在车来人往的马路中间,在众人畜的共同努力下,它是肮脏的是粘稠的,不仅能溺死猪还能溺死一匹马。这样的状况,没有人想着去改善,贫穷的人们艰难地从泥坑边上扒着墙抓着树过往,一直到雨季过去地面干得尘土飞扬。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 。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用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1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初二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2《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二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3“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初二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4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xxx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
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小镇上世态人情,继续自我童年生活的点滴。开始读有简单的趣事,可愈读愈会感到心头一点点沉重苦闷起来,直到最后情感波澜而久久不能平复。
它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作者的眼里处处是新奇。春天。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蜒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是很好看的,变化极多,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秋天。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冬天。储物室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必须有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带给作者性命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的歌尽情流淌回荡在后园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纯真、未被世俗侵扰玷污的年华。
但是,不幸,童年的乐趣总共加起来就这么多了吧。尽管还有唯一的一个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授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
但是,小小的一点乐趣,怎样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欲望。在第四章,每节开头都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院中摆着的破旧物,没有缘由,任其自然,更没什么乐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资料空虚;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邻居们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单调,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作者描述童年生活是为了给在呼兰河的人的生活反衬和预示。
呼兰河的人是寂寞的。他们都是像作者这样由小长到大的,但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觉得理所当然。因此他们抓住一切看热闹的机会,不放过呆板单调生活中极少有的乐趣,哪怕只是一个时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举,是令人窒息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也能让那些精神极度贫乏的人争吵上三天三夜。他们生活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热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是精神上的盛举。
呼兰河的人是愚昧的。节日的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但是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说,此刻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相比起来,作者没有鲁迅那样强烈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和嘲讽,而是以点滴的笔墨,缓缓地渗透作者对封建恶习的厌恶和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封建观点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之后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汤一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因此他们乐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买票,而且趣味无穷”。作者满含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性命,蔑视性命的行为,鞭挞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这能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的人是消极的。那些漏粉的人一向唱着歌,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你说我的性命可惜,我自我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我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都是这样。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歪嘴子,他本该绝望,却镇静下来,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那样无意的反抗,而是虽受限制,却寄寓着期望。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
之前没有读过萧红的文章。在图书馆踌蹰时,看到很多她的书。便选了一本呼兰河传来看。
看起来,才发现她的文风干净利落,且轻快幽默,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苍凉。既然是一个城的传记,文章中大街小巷都写的透彻,大到十字街,小到卖豆腐的串的小巷。细细的描写却不觉着琐碎,比如五个小孩子买麻花,在筐子里挑来拣去,形象憨态可爱。
本来以为作者会主要些十字街道,文中也提到东二街道和西二街道店铺很少,且“灰秃秃的”,然而她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一个普普通通的泥坑也变得趣味横生。比如
雨后在泥坑沿上走过时情景,如临大敌,却又幽默风趣。
对于民生的描写,写实的笔触不带半分煽情。想想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着”。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天亮了去上班,天黑了下班回家,虽说日子每天有些不同,昨天和前天具体有何不同又说不清楚。生老病死,正常人还是正常的生活,就算为此拖累,世界好像也没什么变化,照样太阳升起天亮,太阳落下天黑。照样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们,别人过的怎么样,又有谁在乎,自己过的也是麻麻木木,一天一天。不知我们这一天天都奔着去做什么,但时间却不停息,我们是跑不到它的前面的,只能被拉扯着向前。似乎某天会有个停歇,然而没有。
看到唱大戏这段,不禁想起小时候,纵使是小村落的大戏也感觉比过年还热闹。我们幸运一些,不用远远的看。我们可以幸运的坐在小板凳上,仔仔细细的听,虽然小村子的戏台简陋,道具简到不能再简,小孩子的兴致一点不减。唱到好时,也有不少人喝彩。小孩子就觉着戏里的故事也是惟妙惟肖,记得看了还魂的戏,我回家还会做噩梦。那片段也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久久没有离散。
后园的生活大概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了。五岁的时光描写的的那么清楚,五岁的光辉事迹记录的如此细致。这都是五岁的小朋友真真正正会做出的事情,比如”拿起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上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比如“把玫瑰花插到祖父的草帽上;
还有在储藏室里探寻。那么多时光,那么多欢乐都是和她的祖父一起。童年的时光在作者的描写下跃然纸上,这里的文字不带一点悲伤,全是嘻嘻哈哈,整天乐呵着。这样的快乐怎么能不记一辈子,往后的人生苦短,若是没有这些快乐怎么坚持。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快乐无忧无虑的时光,就算作者在那么苦的日子里,写出文章虽然底子是悲凉,文字确是轻快的。作者没有把笔墨分给父亲,母亲,似乎是忽略了,似乎是不存在。童年虽然欢快,但是也写到自己玩累了在屋檐下睡觉,在蒿草里睡觉,若是父母手里的宝贝,怎么会让孩子这么做。
团圆媳妇的章节,实在不忍看,从这里开始作者的笔触开始悲凉了。虽文字里不易察觉。
有二伯也是可爱,可怜,可悲,可叹。不尽想起孔乙己,虽然完全是相反的人物性格,孔乙己带着鲁迅刻意刻画的迂腐作态,有二伯却更贴近生活,更加立体有血有肉,可爱,可怜,可悲,可叹。
萧红说,她最大的悲哀是她是一个女人。然而是女人本没有错,只是她生错了时代。她的离家出走走出了文坛的洛神,不知她那与她矛盾重重的父亲又作何感想。虽听到她的死讯没有任何表情,但是否背后也有流过几滴眼泪。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
人们都说童年快乐,自由自在,那些放牛、钓鱼、砍草的时光是那么有趣,无忧无虑;长辈们都说童年像金子,闪闪发光,回味无穷。我们都说童年像沙漏,一去不返,童年的时光让人铭刻心底,是因为,我们迅速地长大了……
萧红,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她以自己的童年写出几本精彩无比的书。《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自己在呼兰小城以及祖父的家发生的各种奇事趣录,让我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就仿佛来到了这个20年代的绿茵草地。祖父的园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黑漆漆的地下室、花园、谷仓、卧室等,都是小萧红的玩耍天地。她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园子里没有恶语,没有烦躁,没有悲伤,也没有压力。只有天真、单纯、可爱以及善良的存在。在祖父心中,萧红就像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天使,不想去伤害她,不想去干扰她,在她发挥想象的空间,任她去干一切她想做的事。所以,萧红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
呼兰,一个冬天出不了家门,夏天光膀也热的小镇,像《城南旧事》中的京城一样,发生了许多悲剧而又引人深思的事,那个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后来被折磨致死;那个坚强的风歪嘴子,努力获得爱情;疾态的二伯,有着扭曲的性格。总总,这些人物的生平,仿佛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阴影,让一个个人物败落下来。
呼兰,祖父家的园子,两个让萧红永忆的地方,让世人所发现。童年的味道,让大家引人入胜。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
《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书啊?它断断续续,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个片段跳入另一个片段,让人摸不到脉络。它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小镇上世态人情,继续自己童年生活的点滴。开始读有轻松的趣事,可愈读愈会感到心头一点点沉重苦闷起来,直到最后情感波澜而久久不能平复。
它是一篇叙述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串凄婉的歌谣。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作者的眼里处处是新奇。春天。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蜒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是很好看的,变化极多,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秋天。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冬天。储物室随便打开那一只箱子,里边一定有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带给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梦幻,童年的歌尽情流淌回荡在后园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纯真、未被世俗侵扰玷污的年华。
呼兰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团圆媳妇是书中被封建观点迫害最深的,在那个没有一点人性—点温暖的非人间。“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汤次昏一次“;而周围人呢:“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
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他们眼见如此残忍的行为却大声叫好,一个人的死若是能带来点乐趣的话那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乐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买宗,票,而且趣味无穷“。作者满含悲痛地描述了这种践踏生命,蔑视生命的行为,鞭挞又同情他们。是啊,这能怪他们吗?这能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他们其实还是善良的,实在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们同是被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终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本书,风格明朗,笑里含着沉痛。以一个孩子的小视角,反映出中国的一个大时代。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
童年,他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人们最难忘得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爸爸对她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她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她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耐烦。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5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如萧红所说,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节,而有充满童真的想象;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而有朴素情感的流露。读来感觉像偶尔听到的老人之间聊起家常,琐碎而又生动;又像看了一部画质极好的儿童动画,每一帧都是那么鲜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着呼兰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那么一一铺排开来,好像长镜头缓缓地推进。后来,作者介绍着后园及后园的一切、家人及周边的一切人,也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好像短镜头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就在长短镜头的交替中,我们得以走进这段回忆。
关于平静
这回忆,关于平静。小城并不大,只有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尔遇到掉进泥坑淹死的猪,就能吃到便宜猪肉,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并不贫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就是精神的盛举。“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座城几乎没有时间和悲喜的痕迹,夜以继日地重复平静的往昔。
关于温暖
这回忆,关于温暖。这里有给了作者最多爱的人——祖父,这里有留下作者最多欢乐的地方——后园。在孩童口吻的生动叙述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后园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气象,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和祖孙俩有爱的日常对答,也仿佛能嗅得到满园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个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但是捣乱比帮忙多的时候;在她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在她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的时候.....很多个这样的时候,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动容,越是了解萧红后来的颠沛流离,越是感动她曾经拥有的短暂温存。同时,我也总是会对号入座,换了时空与对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后又开始疯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发生了怎样温暖的故事,然后不自觉的红了眼眶。萧红后来说起,“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关于悲凉
这回忆,也关于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家里宽房大屋,童年仍算圆满,作者却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家是荒凉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吧?租户们的心很小,因为采到雨天屋顶长出的蘑菇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渐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里睡觉。漏粉的喜欢唱歌,拉磨的夜里通夜的打着梆子,养猪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这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冯歪嘴子的女人在诋毁和饥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气怪,对人说怪话却对地上的砖头和天上的鸟说正经话......透过作者儿童的视角、懵懂的语言,就算写的是有趣的事和热闹的场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活的艰难,艰难的让人心疼,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凉薄。萧红形容“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萧红才会意犹未尽地想起呼兰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与自己有过关联的人,甚至蝴蝶、蚂蚱、蜻蜓,甚至黄瓜、倭瓜、樱桃。人们怀念过去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时间不够久,二是现在不够好。《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于香港创作的,此时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距离她的童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萧红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此后,她经历了出逃、饥寒、战争、背叛,一直到孤单地在异乡等死。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后,她心有不甘,却只能凭着这回忆,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6
当我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时,被这首唯美的诗深深感动,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我看到了为了生活,天真烂漫,勤劳能干的小团圆媳妇千里迢迢卖给老胡家做童养媳,只因爱笑吃的多,使她婆婆觉得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为她好!后来小团圆媳妇给他们吓出病,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滚开的热水澡,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烫,烫了三回,不能动弹了。读到这里,我多想冲上去大喊:“住手!”一个只有12岁的小女孩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度过童年,却成为童养媳,最后被那些所谓好心帮她治病的婆婆们折磨而死,就像还未盛开的花朵,早早凋零了。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萧红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够听见萧红在哭泣,在呐喊,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71、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3、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5、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6、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7、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8、老胡家跳大神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老胡家二月搬走。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8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的向前跑。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9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
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
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
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
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
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
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
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一定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
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
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
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对于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团圆媳妇的一举一动,她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只是真实的表现自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在那个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偏僻的呼兰河城里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在这种无知,不科学的行为活生生的折腾致死,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作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后来,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美好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可以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非常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3
我读了呼兰河传,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写作方法,也会让人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现在的我们懂得去努力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也可以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知道我们祖国的花朵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一章让我了解了这个地方,比如学校或是一些小店,读完第一章以后突然让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家乡的感觉。作者像把这里的人物写活了一样比如一个卖馒头老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过路的人趁老人不注意拿几个馒头就走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后面几张都是写在这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每天开开心心也很好他们在这里很幸福不用天天那么伤心。
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家人更幸福。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4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留意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正因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能够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正因“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不好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但是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能够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联,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向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一样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能够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主角,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持之以恒的名言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群众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透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搞笑,而且每个章节的资料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能够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之后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向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适宜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因此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正因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十分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样滑稽怎样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爱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在午后闲置的时光里,《呼兰河传》在我眼前徐徐展露出她的容颜。
我惊讶呀!呼兰河冬天的寒冷。小说一开笔就说“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早就听说北方的冬天寒冷无比,但哪里晓得是这般模样:严冬到了,老人的胡子结了冰。豆腐盘子翻了,豆腐就被冻在地上,捡不起来,这是多么奇妙呀。缸会被冻裂,门会被雪封住,推不开。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淡了他们的快乐呀。也许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早做了防犯。也许他们就是一群简单而快乐的人。
又也许这些人本来不是这样,是因为作者深深的热爱而把这一群人塑造得这样开朗幽默。
呼兰河人在严寒面前,会撒娇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这娇嗔可比《红楼梦》里“风霜刀剑严相逼”温柔得多。面对大雪封地,馒头散了一地,此时此刻,如果是你,看到装着馒头的箱子翻了,馒头滚了一地,还有路人拣到了吃着走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会怨天尤人,雷庭大作吧。而卖馒头的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行路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了,我也笑了。穷困艰难的日子里竟有这样的乐观与幽默。我真的很佩服这群呼兰河人。
当然,我还特别喜欢作者的祖父。那个笑口常开的老人就那样自然而然的从作者的笔下走进了我的记忆里。当作者把谷子和狗尾草混为一谈的时候,“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我想不论生活是什么样子,会笑的人理应获得上苍的眷顾。祖父活了八十岁。古语云:“耋耄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八十岁的高龄难道不是福吗?
祖父不仅爱笑,也极富耐心。他会把我叫去,慢慢给我分析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祖父会容忍我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会任由我拿着水瓢把水向空中扬去,而不往菜上浇。会糊里糊涂地让我把玫瑰花插满他的帽子。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惹得祖母和父母亲大笑起来。而我也笑得最厉害,在炕上打着滚的笑。
此时祖父也才明白,并不是雨水多,花开得香,是因为我这个捣蛋鬼在作怪恶。
祖父真是能文能武,不仅会侍弄园子里的花草,还会讲诗。“小少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重重叠叠上阳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迎红”,“两个黄鹂鸣翠柳”,“春眠不觉晓”。原来,唐诗汉赋在时间的每个缝隙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而作者的调皮也是愈演愈烈,不仅一念起诗来,五间房都可以听见。还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祖父还是个手艺高超的厨子,祖父会烧全猪,掉到井里的小猪,鸭子被祖父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炕里烧,烧好了就把那小猪撕开,立刻就冒了油,香气扑鼻,馋了作者也馋了我。
在呼兰河还有一个令我敬佩的卑微的小人物,冯歪嘴子。他自食其力,又当爹又当妈养活了二个孩子。
呼兰河里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让我想起了学校里以前的电工师傅。有二伯寄养在作者的家里,别人若不给他吃的,他就骂,给了他吃的,他又客气地推辞。他常和麻雀说话,和黄狗聊天。在院子里乘凉,一大堆人讲闲话,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的坐着。他若和人说话,使听的人半天不得要领。这和电工师傅是多么相像呀,就像亲弟兄。
在呼兰河我最讨厌的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把年仅十二三岁的团圆媳妇给活活整死的。阿米徒佛,她是愚昧的,就为了要给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而一步一步走向杀人的境地。团圆很刚烈,不肯屈服在婆婆的淫威之下,婆婆打了她一个月,吊她,用皮鞭子抽她,团圆想跑,婆婆就用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锁链子锁她。凡是那恶毒的婆娘能想到的治人的办法,全用上了。不过,她最后也没得到好下场,开始是被云游真人骗走了五十吊钱。后来,团圆媳妇死了不久,她的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她自己也死掉了。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另外一个因为她的儿媳妇跟着人家跑了,令她羞辱不堪,疯了。
老胡家从此就不大被人记得。这就是因果报应呀。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
火烧云的`变幻多姿并没有养育灵秀纯朴的呼兰河人。这里的人们愚钝、麻木、安于现状。作者也说,她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纪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地这里了。而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就是写了萧红小时候的一些小事情。当我读到第三章的时候谢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事。其中这一个地方我能感受到那个时候的萧红很天真。抓住一只蚂蚱,拿根线儿,把线捆在蚂蚱的大腿上。抓着线儿一阵疯跑,“我”才发现,线上只剩下那条大腿了。从这儿我又能看出他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撒欢儿,不受拘束的玩儿。
这本书里的修辞手法我也很喜欢,如读到“我”买了12只小鸡仔,在“我”细心的照顾下,这12只小鸡仔长大了一些,我就给他们分别在脑门上点上红色和绿色的小点儿,可爱极了。我能看出小红很喜欢小鸡,也很爱护他们。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觉着很好,那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的淋淋尽致。我是真想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在读上一遍。
【呼兰河传读书感想800字】推荐阅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600字09-11
呼兰河传第三章读书笔记10-04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12-01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00字07-08
有关《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000字10-08
读呼兰河传有感07-27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12-20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11-09
《呼兰河传》中的好词好句06-30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