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共6篇)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篇1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分析穆巴拉克及其家人的净资产至少为50亿美元。二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利比亚2月15号出现大规模示威,卡扎菲直接派飞机去镇压,飞机在天上直接对街道上游行的人扫射,很快矛盾激化,导致国内的局势处于失控状态,突尼斯首都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本·阿里进行镇压,警民冲突造成死亡,局势最终失控。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篇2

关键词:经济政策,西亚北非动荡,阿尔及利亚

一、阿尔及利亚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

阿尔及利亚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是与其政治体制的变迁密不可分的, 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1962年之前, 阿尔及利亚作为法国的海外省, 实行与法国相同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但在法国的经济体系中, 阿尔及利亚仅仅担任原材料和食品供应基地的角色, 工业基础薄弱, 并且大多数农场主都来自法国本土, 殖民地经济色彩十分浓厚。 (2)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至1990年前后, 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有限度的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独立之初, 在短暂的经济恢复之后阿尔及利亚迅速实施经济国有化。特别是在布麦丁时代 (1965—1978) , 政治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上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 先后执行了多个类似于中国“五年计划”的发展规划, 国家控制了绝大多数经济活动。1982年前后, 经济适度放开, 实行有限度的市场经济政策。 (3) 从1990年以后, 阿尔及利亚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获得较好发展条件, 只有1993年、1994年经济负增长, 其余年份均实现了经济3%~5%的增长率。但1991—2001年持续十年的战乱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二、西亚北非动荡之前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经济状况

1999年布特富利卡总统通过竞选上台, 实行民族和解政策, 获得广大民众支持。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 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政府打击恐怖活动大力支持, 战乱基本得到平息, 政治经济秩序得到恢复, 经济迅速发展。1999—2009年, 阿尔及利亚经济连续十年增长率4%以上, 多个年份达到5%~6%。2009年, 阿尔及利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 000美元, 外汇储备超过1 700亿美元, 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也隐藏着如下问题: (1) 经济过分依赖石油。石油出口占全部出口的97%, 石油及相关产业也占GDP的55%以上, 仅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一家企业的产值就占GDP的45%左右。其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缓慢, 甚至逐渐萎缩。农业生产委靡不振, 以前被誉为“法国粮仓”的阿尔及利亚现在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粮食和蔬菜。第三产业更是无足轻重, 丰富的旅游资源没人开发, 零售业基本都是个体小商贩的天下。 (2) 外国公司和外籍劳工数量在阿迅速增长。大多数大项目都被授予外国公司, 例如中建承揽了该国大型建筑工程的60%工作量, 初始合同金额超过60亿美元的高速公路授标给了中信—中铁建联合体, 总合同额超过400亿美元的石油工程项目分别给了意大利塞班、加拿大兰万灵、韩国三星等公司。据说高峰期有4万中国劳工在阿尔及利亚的各种工地劳动, 还有相同数量的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马里、肯尼亚等地的劳工。 (3) 贫富差距巨大, 腐败严重。全国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但不到10%的富人过着阿拉伯石油富豪一样的生活, 享用别墅、豪车, 拿着法国或者加拿大的护照 (阿尔及利亚承认双重国籍) , 到国外度假, 娶多个老婆 (最多可以娶4个) , 他们的消费占据社会总消费的40%以上。问题更大的是导致他们能够如此高消费的收入大多都不是合法收入。 (4) 失业严重,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布特富利卡任期的第一个十年, 社会失业率都在15%左右, 28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则达到35%,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大量工程项目被外国公司承揽, 本国年轻人被招聘不多, 而且在外企主要担任秘书、司机、力工等低收入岗位, 升职空间受限, 抱怨和不满在社会中迅速蔓延。 (5) 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阿尔及利亚石油收入锐减, 经济出现疲软势头, 失业增加, 贫困人口增加, 社会不满情绪加剧。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扶持本国企业。增加本国就业, 维持社会稳定, 阿尔及利亚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投入巨资从事基础建设。新的五年计划 (2009—2014) 预计投入1 500亿美元建设百万套住房、南北高速公路、高原快速路、港口、码头、水利工程等等。同时上一个五年计划没有完成的1 360亿美元也要在这个五年计划完成, 也就是总共有2 860亿美元将在五年内投入基础建设。同时, 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也将投入600亿美元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2) 通过2009年和2010年两个年度财政法案, 以及新的《公共合同法》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国内企业的政策和办法, 主要有:1) 外国投资者在阿注册新公司必须与当地公司或个人合资, 当地公司或个人所占股份不能低于51%。进出口公司的注册资本由10万第纳尔提高到1000万第纳尔, 当地人所占比例不能低于30%, 并限期以前注册的进出口公司完成注册资本的提高及与当地的合资。2) 政府和国有企业招标项目给当地公司的优惠由15%提高到25%, 当地公司的定义为当地人或当地公司所占股份不低于51%。3) 外国公司承揽当地政府或国企招标的项目, 必须与当地企业联合实施, 当地企业必须作为牵头公司, 占据不低于51%的份额。当地公司没有能力承担的项目除外。4) 当地公司进口物资必须以信用证为唯一支付方式。5) 当地公司只能办理永久进口, 且必须是全新设备。为此, 海关新设立质量控制部门, 对永久进口的物资进行检验。6) 对当地年轻人创业给予无息贷款。 (3) 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外国公司的发展和外国劳工的进入。政府各机构实际上终止了外国公司 (主要是中国公司) 注册新公司、设立代表处、企业升级、扩充营业范围的审批。各省成立了就业局, 对各外国公司申请外籍员工劳动配额和工作许可进行审查, 如果达不到外籍员工与当地员工1∶4的比例, 将不予批准新的劳动许可, 后来比例升到1∶7。

在上述社会、经济问题丛生, 各种措施陆续出台并争议不断的同时, 又发生了与权力斗争相关的政治问题, 主要如下:根据阿尔及利亚宪法, 总统只能担任两届, 每届五年, 到2009年4月, 布特富利卡总统到期。但布特富利卡通过议会修改了宪法, 取消了总统任期的限制。在74%的投票率下, 布特富利卡以超过90%的高票再次当选总统, 开始了第三届任期。由于某些政治议题的分歧, 总统与军方、总理之间出现较大矛盾。军方通过其对政法机构的影响力发起了反腐风暴, 以某外国公司承揽的大型公共工程腐败案为开端, 风暴很快波及公用工程部、能矿部、电信和海关总署等。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的总裁、两位副总裁和总裁的儿子被司法羁押, 大多数局级以上高管都被限制出差, 随时等待约谈;那个能够不通过秘书就能直接面见总统的能矿部长下台, 公共工程部长秘书被司法控制, 多个海关关长被司法调查, 国家电信公司副总裁和多名高管被起诉, 还有国家议会前主席, 农业部原部长、公用工程部部长都受到指控。一时间, 政府高官和国企高管人人自危。这种情形加上前面介绍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很快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表现如下: (1) 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几乎停止了所有新项目招标, 对已招标项目暂缓授标和签约。部分已授标项目取消授标。2010年2月9日当地阿拉伯语报纸EL KHABAR NEWSPAPER (独立日报) 说:近期阿尔及利亚总统助理、阿尔及利亚能矿部部长、Sonatrach代理总裁M.FEGHOULI举行会谈, 会谈后M.FEGHOULI发出Sonatrach内部正式通知, 取消从2009年12月21日至2010年2月5日之间签订或授标而未进入商业实施阶段的所有合同, 这可能影响到包括工程施工、设备租赁在内的275个招投标项目。公用工程项目, 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也面临同样情况, 中土公司中标的两条合同额在3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也被取消, 意大利塞班公司在半年内中标的总额60亿美元的多个石油工程项目被取消, 加拿大兰万灵中标的合同额高达5亿美元的石油新城设计项目 (注意:仅仅是设计费就高达5亿美元) 被取消。其他正式实施的项目也举步维艰。只有住房项目稍好, 在反腐风暴中受影响也最小。 (2) 由于媒体在反腐风暴中把高失业率怪罪于外国公司, 政府各部门对外国公司的业务广泛不作为, 为外国公司正常办事都有受贿嫌疑, 对外国公司、特别是中国公司的正常工作进行推诿和设置障碍成了深得人心的事, 是一种“政治正确”。这样, 外国公司、特别是中国公司无法正常申请劳动配额和办理劳动许可, 设备清关受阻, 工程量单没人签字认可, 这些原因导致大量工程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工程进度受到阻碍。 (3) 由于永久进口必须信用证付款, 银行授信额度不足的当地公司无法正常进口原材料, 导致停产。外国公司在当地注册的子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所以, 这一条旨在保护外汇不外流的政策实际上保护了外国供应商, 对本地公司不利, 让当地老板们叫苦不迭。由于永久进口必须是新设备, 那些主要依靠迪拜二手设备的当地施工队伍就无法补充设备。 (4) 由于对外国公司的限制, 外资开始减少。2009年阿尔及利亚外商直接直接投资 (23.1亿美元) 比2008年 (26.5亿美元) 下降了近15%, 这是十三年外商直接投资首次下降, 2010年虽有所好转, 但仍然低于2008年。外国投资下降与世界金融危机有关, 但阿尔及利亚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毫无疑问也对外资进入产生了巨大影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西亚北非的动荡开始了。

三、西亚北非动荡对阿尔及利亚政治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应对

西亚北非动荡于2010年年底从阿尔及利亚邻国突尼斯开始, 很快蔓延到中东北非多个国家, 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政权更替, 叙利亚政府也岌岌可危。

阿尔及利亚反对派想复制这些“成功”, 打出了“我们也可以”的口号。反对派成立了“民主与变革协调会”, 计划于2010年2月12日举行盛大游行。他们提出的要求是:

———民主与变革

———解除国家紧急状态

———释放在骚乱中被逮捕者

———一个民主与社会化的阿尔及利亚

———政治与传媒领域的开放

———就业与社会公正

1992年因反恐战争的需要, 阿尔及利亚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游行被禁止, 所以, 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组织游行和机会的进行。最终仅有200人左右参加了游行和集会 (尽管组织者声称有上万人参加) , 现场警察远多于集会人员。

随后, 在多个城市和地区, 反对派组成了数十场游行、集会和罢工, 每次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罢工的参与者有教师、医生、国企职员、政府公务员等。物价上涨、收入低下, 失业率飙升、廉租房分配不公是引发民愤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种状况, 以布特富利卡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主要有: (1) 2010年2月3日, 总统宣布解除国家紧急状态, 并责成政府立即着手起草相关法律, 以使国家能够在法律框架内继续进行反恐斗争, 同时又能在近期解除1992年以来实行的紧急状态。 (2) 对进口面粉、白糖、食用油等涉及民生的关键物资进行补贴, 并限制零售价格。 (3) 大幅提高教师、医生、国企职员、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并将涨工资时间从二年前算起, 从而可以补发大笔工资。 (4) 加快廉租房建设, 百万套住房尽快发标, 并授标给能够保证工期的外国公司。同时加强廉租房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5) 尽快结束反腐风暴, 启动项目招标, 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反腐风暴的惯性, 这项工作实际上2011年才真正开始。 (6) 结束或放松了一系列对外国公司不利的政策。主要有:1) 不再要求外国公司在承揽工程项目时必须与当地公司合资;2) 不再要求公司申请聘用外籍劳工时必须由就业局审查公司聘用本地劳动情况;3) 对于不开信用证紧急进口配件的额度由200万第纳尔提升到500万第纳尔;4) 积极受理外国公司的注册和变更, 改变以前基本不受理状态; (7) 改变官方媒体为政府喉舌的做法, 做出更加开明和开放的变化, 主要有:1) 不再有意把失业率高怪罪于外国公司, 反而客观报道外国公司的贡献, 例如中信—中铁建承揽的东西高速公路、中石化—中地承揽的南部沙漠输水管道等大型项目都受到媒体好评。对本地公司建设的项目工期滞后、成本超支等也进行批评。2) 官方电视台开始报道反对派的活动, 反对派的新闻不再仅仅只出现在反对派自己的报纸上。

政府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很快取得了效果, 2011年经济增长超过4%, 达到1 834亿美元, 外汇储备达到1 822亿美元, 失业率下降了3%。在西亚北非动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阿尔及利亚政局反而是越来越平稳。主要表现在: (1) 游行、示威、集会大幅度减少, 从2010年上半年的几乎每周都有, 下降到2012年第一季度基本上没有。 (2) 外国投资注册公司增加, 2011年阿尔及利亚外商数量由2010年的8 309家增至8 605家, 增幅3.56%。 (3) 2012年5月的议会选举, 执政的“民族解放阵线” (简称民解阵线) 大胜, 保持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在对总共462个议席的角逐中, 该党获得220席, 占47.6%, 比上一次选举多出12.6个百分点。这说明, 现任政府的政策受到民众认可和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本来计划借西亚北非动荡大幅扩充地盘的伊斯兰政党“绿色阿尔及利亚联盟”, 仅获得48席, 排名第三, 说明民众并不认可宗教倾向明显的政党。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 西亚北非的动荡将不会对阿尔及利亚的政局产生严重影响, 主要原因如下: (1) 阿尔及利亚的政体并非独裁专制, 有相对完善的多党制, 有比较规范的选举制度。反对党有自己的媒体, 新闻自由度远大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总统布特富利卡是通过公平的选举上台的, 执政仅仅十多年, 与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的统治者动辄三十多年甚至四十年的统治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暴力而不是正常选举实现政权更替, 在阿尔及利亚缺乏正当性。 (2) 阿尔及利亚人民对1991—2001年的十年内乱心有余悸, 人心思稳, 惧怕战争。利比亚、也门和埃及的乱象使阿尔及利亚人民决心远离这种政权更替模式。 (3) 以总统布特富利卡先生为首的政府应对得当, 对反对派的活动给予温和的阻止, 既防止了事态的扩大, 又没有出现流血事件, 没有给反对派制造新的事端和西方势力的干涉留下借口。人民的大多数经济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得益于政府充足的石油收入和外汇储备) , 失去了“闹事”的动力。同时, 通过政府和石油公司的投资加大经济发展力度, 继续创造连续高增长的经济奇迹, 以获得人民的支持。 (4) 外交上与西方、中国、俄罗斯、阿盟和非盟都保持良好关系, 制造了相对友好的外部环境。

可以预测, 阿尔及利亚政局将持续平稳, 经济将保持4%左右的增速发展, 石油天然气仍将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农业、制造业和非碳氢化合物能源也值得期待。中国公司在阿尔及利亚的前景看好, 现给出如下建议: (1) 不要局限于承揽工程项目, 也要着眼于长远, 投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随着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和石油天然气的海量投资, 钢材、水泥、石材都是值得投资的领域。 (2) 农业大有前途, 阿尔及利亚可耕地充足, 日照时间长, 水源丰富, 政府扶持, 与欧盟有互免关税协议, 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投资条件。 (3) 与当地公司合作势在必行。尽管短期内民众对外国公司的疑虑甚至敌视不再明显, 但一旦失业率再次飙升, 社会矛盾再次激化, 外国公司就又有可能成为替罪羊。所以, 与当地公司合作、合资, 提升当地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共同发展, 共同壮大, 才是外国公司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门径。 (4) 提高当地员工比率。当地员工经过认证挑选和培训, 是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外籍劳工水平的。使用当地员工的理由同上述3。 (5) 积极提高员工 (包括当地员工和中方员工) 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他们的HSE (健康、安全和环保) 的水平, 是保持企业员工尊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赵慧杰.列国志:阿尔及利亚[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6.

[2]TSA新闻网.

[3]El Watan, 2010-2011.

[4]阿尔及利亚咨询网.

中东北非的动荡“钱景” 篇3

动荡已是常态

进入现代以来,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除了一贯作为国际新闻焦点的巴以冲突和局部战争以外,动乱从来就没有完全中止过。

1952年,纳塞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在埃及发动起义,并最终于1952年6月制定宪法成立埃及共和国。进入1960年代以后,埃及经济发展停滞、连年参与中东战争,使纳塞尔后期的统治具有了悲剧色彩。纳塞尔继任者萨达特使埃及成为中东地区政治大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政治空间。至今,埃及依然被西方国家视为在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盟友之一。

萨达特本人在1981年10月被极端宗教分子刺杀。随后,穆巴拉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统治时期。上世纪90年代,穆巴拉克也多次险些被宗教极端势力和其他激进组织谋杀。进入新世纪,埃及经济发展失衡,失业率大幅上升,多年的统治又使埃及政治经济极杈化程度提高,穆巴拉克的政治生涯终于在发对浪潮中结束。

和埃及一样,阿尔及利亚、统一前的南北也门、黎巴嫩、苏丹、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在经历了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建立以共和制为主要形态的宪政国家以后,也多次经历社会局势动荡、政局变化,甚至是全社会的暴乱、冲突和地区战争。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利比亚多次发生对抗卡扎菲集权统治的社会骚乱。阿尔及利亚在1988年发生了持续一周的全国性骚乱,最终实行以多党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1992年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并爆发一定规模的流血冲突。近年来仍多次发生社会动乱局势。

与埃及、苏丹等实行共和制的阿拉伯国家不同,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曼、卡塔尔、巴林、约旦、科威特(也包括北非的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或君主制政治制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各酋长国也有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的特征。约旦、巴林、摩洛哥等国在王权更迭时,也多次诱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局面。经济之“困”

因其丰富的石油储备和国际地理战略区位优势,阿拉伯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中东北非各国却面临相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来看,“茉莉花革命”的蔓延并没有从宏观层面根本性地改变中东北非的总体社会状况,该地区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仍然相当严峻。

过高的经济对外依存度中东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石油工业体系,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具有相对独立完善的石油工业体系。在国际能源供应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东北非各国,被边缘化于国际能源体系分工之中。

因此,中东北非国家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居民消费品如粮食、肉禽蛋类等都需要大量进口。水果、大部分蔬菜等市场自给率也很低。日常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轻工业产品更是中国制造的天下。至于汽车、家用电器、设施设备等,则是欧美日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企业近几年来在这类市场的开拓方面也有长足进展。

目前发生社会动荡局势的各个国家,从两年前开始普遍面临一波远高于全球物价和通胀平均水平的全方位物价上涨,居民相对收入下降。诱发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便是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

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经历了民族独立运动和社会局势多次动荡变革的中东、北非各国,良性的国民收入体制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并未形成。巨额石油收益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在传统政治集权、宗教传统影响下,社会财富分配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色彩。

沙特、科威特、巴林、阿联酋、卡塔尔等君主制国家,社会财富集中化、极权化特征也比较明显。埃及、叙利亚、突尼斯等国虽然石油产量相对较少,但政府集权专制特性也导致经济势力相对集中,社会财富向少数阶层聚集。因此,整体上阿拉伯国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平民阶层与社会权贵阶层的对立日益突出。

油价飙升与物价上涨从2007年至今,笔者在也门、苏丹、卡塔尔、沙特、阿曼等各地工作生活,也多次前往卡塔尔、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地,明显感受到消费品物价的持续性上涨。多家在中东北非地区经营业务的中资企业都提到,通胀是最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埃及中央统计局的统计,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埃及的通货膨胀率达12.1%,其中食品和饮品的价格平均上涨16.8%,黄金价格上涨18%。

惊人的失业率阿拉伯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单一,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机制相对较弱。除卡塔尔、阿联酋等少数国家之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远远少于经济和劳动力数量的增长。

虽然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免费教育福利,高等教育培养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但年轻一代的失业率也随之快速上升。根据突尼斯官方统计,近年来该国失业率为14%。研究突尼斯经济问题的一些专家表示,该国失业率实际超过了20%。2005年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高达27.3%。今年来部分城市地区15~2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失业率更是高达52%。

失业率的快速上升,使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感到阵痛和困惑。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物价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新一代年轻人成为带动社会变革的生力军。

西方化的中东和北非

在很多人看来,阿拉伯与西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事实上,阿拉伯世界是属于“西方”的,至少对西方是开放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中东北非和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之间,并没有普遍意识的文明冲突对立。大多数阿拉伯人对西方文化或者基督教文明,甚至是犹太教文明,并没有多少文化对立意识。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谈问题,很多阿拉伯人的看法出乎意料。他们说:“我们并不是痛十艮犹太教或者犹太信徒,这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问题,是民族的问题。”

阿拉伯人独特的服饰、饮食和宗教习惯,更多是对自我文化的自信。现实生活中,很少有阿拉伯人对非阿拉伯人有抵触情绪和认识。在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西方式教育、电影、文艺作品、日常的饮食习惯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甚至普及。埃及、叙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生态,已经具有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典型特征。

市场开拓早有渊源

中国政府90年代初期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随后,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陆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浪潮逐渐展开。中东、北非是这波浪潮的最早落脚点。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中东北非地区的非金融性投资,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比重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估算,中国2009年海外投资累计存量达2475.5亿美元,其中对中东北非国家的投资存量总额比重不到3%。除石油和矿产勘探外,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业务并不

多,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工、石油工程等领域的合同项目承包或经营。

一位在中东工作多年的商人告诉笔者:“这里大部分中国人,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这里有卖中国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华人超市,有中国农场,中国员工平时工作生活也在一起。我们会出去参观游玩,但平时交流相处还是在中国人圈子里。”在迪拜、多哈、开罗等中东北非城市,中餐馆、中式酒店旅馆甚至中国人开的理发店、歌厅、网吧都有,顾客也多是在当地工作的中资企业员工。

与欧美传统华人社会不同的是,大型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资背景的企业对当地华人有绝对重要的影响力。往往因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大型项目,形成与之相关的中国企业和商人聚集,并形成业务往来和交往圈。

前往欧美世界的跳板

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但我们仍然对未来中资企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首先,上文已经提到,中东北非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政治经济局势从未有过根本稳定的局面。即便在长期不稳定市场形态下,中资企业在中东北非各国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建筑行业企业和通信设备、交通运输、道路基建等中资企业的经营表现来看,其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经营业绩增长、利润率水平都远高于平均水平,和其他国际市场相比也具有很大优势。

其次,在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短时期内尚没有其他企业或者经济体能完全取代中资企业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产品规格、产品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近两年来连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几乎波及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但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相对竞争优势反而会更加突出。

第三,虽然利比亚局势继续动荡,甚至可能恶化,中东北非多个国家也相继发生了社会动乱局势,但世界性的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中东北非市场对工农业产品和建筑、现代工业、服务业的投资需求强劲增长在宏观层面上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毕竟中东北非有22个国家,总人口接近4亿,国民生产总值在2007年达到24304亿美元,年增长保持在5%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000美元以上。除了极个别相当落后贫穷的国家之外,整体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第四,经历短暂波动之后的市场前景值得关注。西方企业在地区动荡局势之后的重新选择、决策过程相对缓慢,周期拖延比较长。

值得重视的是中东北非市场对中国企业开拓非洲、西亚、欧美市场的跳板作用。中东北非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不仅使该地区具有国际经贸交流的咽喉战略地位,更因为其市场开放性和与西方高度融合的市场环境,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故而成为中资企业开拓非洲、进军欧美的中转地和试验场。

目前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几家中资企业,在其“走出去”战略的初期,中东北非市场的开拓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石化、中石油系统的石油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和技术服务企业,都是首先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开展相关业务经营并站稳脚跟后,逐步参与到全球化的行业竞争中去的。华为、中兴等新兴企业更是在早期开拓中东北非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项目运作经验和品牌效应,对其进入欧洲、北美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至于中东北非地区的企业经营风险,用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来解读更为恰当:更大的利润源自更大的风险。对前往中东北非市场的中资企业来说,风险,尤其是政局动荡的风险无法完全回避,但仍不能阻止中国企业和商业资本“掘金”阿拉伯世界的脚步。从波斯湾到阿拉伯半岛,到北非的地中海岸,会更多地出现中国企业和商业资本的身影。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篇4

期末论文

课题:西亚、北非局势分析

姓名:孟萌班级:学号:

2011级金本三班 110111309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姓名:孟萌 专业:金融学

班级:2011级财政金融系金本三班 学号:110111309 内容摘要:

从2011年3月爆发冲突以来,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叙国内多地武装冲突不断,美欧对叙进行制裁,阿盟不断施压。2012年3月27日,叙利亚政府接受安南建议同意停火。

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当地时间12日6时开始实施停火。新华社记者当天在首都大马士革街头采访时看到,当地市民生活一切正常。历时一年多的叙利亚流血冲突能否结束,各方拭目„ 关键词:叙利亚 利比亚 西亚 北非 **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西亚、北非历来就是一个动荡与战争频发的地区,持续的战争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威胁了人们的安全,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下面来举例说明一下。

正文:

关于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 首先关于北非的利比亚战争,利比亚是一个部落国家。这句话颇能说明利比亚的政治现状,部落政治的确是利比亚一个特殊的政治现象。据统计,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正是因为部落众多,也导致了各部落之前冲突矛盾不断,从而导致了利比亚战争的发生。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来因为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引起了反对派的极大不满,从而利比亚内乱爆发,之后其他各国以法国和美国为首开始武力干涉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妻离子散、生活贫困,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然后关于西亚的叙利亚动荡,叙利亚的现总统巴沙尔是前总统的次子,前总统是靠军事政变起家,并一直执政到死。今年三月,在叙利亚南部,一些学生张贴反政府宣言遭逮捕,然后引发叙利亚全民抗议热潮。为避免人道主义危机(防止因政府武力镇压而造成的屠杀),阿盟,北约,欧美开始介入。从去年三月份至今叙利亚国内的动荡局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期间死亡人数超过8000人,伤者更多,许多无辜平民流离失所,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经济方面,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十分丰富,因此石油经济是中东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边缘地位,非常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大势的影响,经济危机以来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另外虽说石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可是主导权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从而导致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分化悬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变的更加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加困难导致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上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是引起动荡的原因之一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的独裁统治和某些国家实行的领导人世袭制,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某些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强行干预中东国家的内政使得西亚北非的局势更加复杂。同时出现了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在整个地区的恶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部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从而使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以及政府严重腐败,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文化方面,由于前期受到殖民统治使得西亚北非很多国家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而且有的国家大国心态非常浓厚,有些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在西亚北非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从而引发了地区动荡。

中东向来是一个宗教繁多种类复杂的地区,中东的宗教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其内容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这三大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分化再发展,各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融合,很难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从而导致严重的宗教歧视甚至是欺压,因此宗教和文化问题成为导致西亚北非地区冲突不断的思想根源。

西亚北非的**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和机遇

由于西亚和北非的局势动荡会导致世界市场陷入严重恐慌,原油价格飙升,世界油价大幅上涨,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法杖。另外由于美国在中东的几个盟友的下台,新政府态度的转变会使美国的中东战略发生改变,只是在利比亚扶植亲美新政府,可能有所弥补战略损失。

西亚北非的**不仅严重的破坏了世界和平,而且会导致大量战争难民颠沛流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对我国的启示是,首先在经济方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在政治方面,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文化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外交方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维护人民利益。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虽然现在面临动荡的局势,但我们也大可不必一味地悲观消极,西亚北非的动荡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阿拉伯国家与我们从一般的商业合作到战略合作的意愿加强。西方抛弃穆巴拉克,令海湾国家失望,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向东倾斜。同时阿拉伯国家寻求稳定的外部支持,充分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我们资金、技术和经验借助的诉求有所提高。据悉,有北非的国家提出来,希望加强和我们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合作。此外,在农业、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交流领域我们也迎来战略合作机会。

阿拉伯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有分析认为,这次地区动荡之后,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服务、电信、旅游等行业私有化进程将加速,如果我们企业能够借投资私有化进入,对于拓展商业利益,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商机和服务,都会有很大帮助。

我国可以利用西方对阿拉伯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合作规模。美欧这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他们地区的战略利益,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给这个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在合作区内进行了投资。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扩大我们投资规模,以加快我们产业转型。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篇5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

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关键词:西亚北非 动荡 原因 影响 启示

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

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分析穆巴拉克及其家人的净资产至少为50亿美元。二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利比亚2月15号出现大规模示威,卡扎菲直接派飞机去镇压,飞机在天上直接对街道上游行的人扫射,很快矛盾激化,导致国内的局势处于失控状态,突尼斯首都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本·阿里进行镇压,警民冲突造成死亡,局势最终失控。

4、青年就业形势严峻。在埃及、约旦、突尼斯等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随着教育的加强,青年学历的提高,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具有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转型价值观和政治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崛起的青年一代与老一辈以及政治决策者的代沟越来越明显,这将对未来的阿拉伯世界国内政治结构和民主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北非动荡对我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经济。

非洲和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

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由于中东北非社会局势动荡对国际石油供给及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在中长期内增加了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

此次中东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而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抄到这)

(三)影响我国能源战略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从中东北非和非洲原油进口量占到其中81%。中东北非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东北非和北非国家的动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同时,今年还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大选之年,大选可能造成的动荡,都对我国在这一地区企业的投资和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我国在北非中东北非能源合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中东北非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中东北非局势将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我国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长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变革国家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北非中东北非地区赢得新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中东目前局势下,中国应采取积极举措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国面对石油供应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石油进口多样化,扩大石油进口来源,适当减少对中东北非石油的进口,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获取石油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四是开展能源外交。五是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

三、北非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认清西方势力已经成为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如果顺着历史往前推衍,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次较大规模的地区动荡或是战争,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直接相关。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中亚颜色革命、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都是美国等西方势力挑唆、鼓动、甚至直接发动的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的西方国家,不顾当事国的实际情况和民众要求,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等幌子,动辄挥动制裁大棒乃至使用武力,以此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就只有**和贫穷了。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二)要明白政局稳定才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东北非在西方势力的鼓动下发生政治骚乱,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当事国的民众。动荡给各当事国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经济结构雪上加霜,民众生活更加艰难。政局动荡还给当事国的安全带来一些威胁,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抢”、“烧”、“砸”等暴力犯罪现象,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更严重的是,内战使得利比亚有40 多万人逃离该国,沦为难民,而且难民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这导致利比亚的人道主义灾难日益严重,同时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11]政局动荡还波及世界的经济和安全。利比亚持续的动荡推高了油价,可能再次引起世界能源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甚至导致极端势力抬头,进而对整个世界构成新的威胁。中东北非发生的政局动荡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须以经济发展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而为了保证国家的发展,首要前提就是维持政局的稳定,只有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只有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顺利,才能消除动荡的根源,长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 [J].现代国际关系,2006(6).[2]宋文富.警惕中东、北非[N].光明日报,2011-03-23(8).[3] 黄培昭,焦翔,张梦旭.战争带来巨大人道灾难[N].人民日报,2011-04-18(23).[4]虎翼雄.利比亚乱局:原因何在、去向何方?

中东北非诸国动荡局势解析 篇6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之死的消息一经传播,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死不仅宣告了利比亚“卡扎菲时代”的终结,也从侧面标示,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动荡由来已久而且涉及广泛。从政治领域来说,第一,中东北非各国政治体制落后,民众极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国家极容易处于混乱阶段。第二,中东北非地区在各大西方国家的政治干预下,各个党派大搞街头政治,进行不利于本国发展的势力角逐或专制独裁。由于各个政党和各方势力为各自的利益而煽动游行,甚至引发战争,久而久之,中东北非诸国的国内战争会被不断激化,政府职能逐渐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保障。第三,中东北非自古就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咽喉要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中东北非者得亚欧大陆。于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美国就试图一步步地把中东北非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而慢慢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东北非诸国的既拉又打,不仅有利于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政治民主的形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亚洲,抑制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壮大,从而独自坐大。因此说,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自上世纪对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及军事干预搅乱了中东北非格局,加剧了中东北非诸国的局势动荡。

从经济上来说,一则,中东北非诸国的市场发育不完整、经济结构单一,因为其他资源相对困乏,只能够依靠有限的石油发展经济。除此之外,中东北非地区的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国外。也因为伊斯兰国家对妇女劳动的限制,所以这些地区往往缺少劳动力,只能靠进口国外廉价劳动力来补充国内所需。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才导致其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二则,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出现了双重特征,一方面显示出大工业、小农经济及游牧经济和小企业并存的传统特征,建立的是以资源密集和农产品、原材料为基础的原始贸易模式;另一方面又将科技视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呈现出现代经济体制的特点,如此矛盾的经济思想不仅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诸国国内因经济落后引起的社会动荡。

从文化及宗教领域来讲,中东及北非诸国文化多元、宗教不同。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从古至今,这三大宗教就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不仅如此,各个宗教内部尤其是伊斯兰教各教派之间也是暗流涌动。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的矛盾在二战前后表现为巴以冲突,而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则上升为伊拉克和伊朗战争。宗教是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中东北非地区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正是因为这种宗教上的冲突导致了文化上的冲突,所以才会出现诸国为宗教纠纷不断,为领土及资源战乱不休的局面。

从国际格局及发展趋势方面来说,当今的国际形势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国际形势的多极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东北非动荡。一方面,鉴于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能源(石油)的需求,他是不会放弃通过鼓吹和平民主的观念来煽动中东北非**的机会的。如此,中东北非地区便被美国通过政治恐吓、经济援助和军事制裁的手段变得争端不断。其他的西方国家大多是北约的成员国,从十九世纪以来,他们就习惯了瓜分世界,而且渐渐不满于美国的领导,希望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他们往往采取了和美国相似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等其他国家呼吁和平解决中东北非问题,并对其积极提供不同程度的援救。在上个世纪两极世界体制结束后,俄罗斯和中国都在飞速发展来对抗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从这一方面来说,中东及北非地诸国成为几个大国暗地较劲的战场,各个大国支持或是干涉的中东北非诸国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国际各大势力相互角逐的缩影。

关于对未来中东及北非地区动荡局势的发展趋势预测。鉴于对中东北非地区政治体制落后、经济长期退后、文化多元复杂,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以及大国干涉等多种现实情况的考虑,我个人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该地区仍会处于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形势中。当然,中东北非局势瞬息万变,但是如果中东北非地区如果不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话,就算有短暂地和平,也是无济于事的。若中东北非诸国仍处于这种状态下,那么它们极有可能会因石油枯竭、水资源奇缺而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沦为大国的势力范围。

上一篇:在同桌100学习网学英语我开窍了下一篇:难忘的学科竞赛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