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共17篇)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1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2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3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2

我们知道, 所谓的反思教学, 其实只是教育理念中的一种概念, 那么反思教学中效率极佳的使用工具就是数学写作. 我们知道数学科目是初中生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难点就在于过多公式与理论需要掌握, 它不单单是一种算术学习, 也要拥有专业的数学理论概念知识. 那么, 在反思教学中, 想要探析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全面反思, 就要使用作文形势来探讨、反思作业结果.

二、反思教学中数学写作的应用方向

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2.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步骤, 是教师针对于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的有效方法, 不少初中学校发布数学写作任务, 并且从中寻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教案需要改进的地方. 那么, 数学写作对于反思教学来说, 更加的能够加强其指导作用, 从作业中寻找学习弱点, 而自身教学方案中的不足. 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后都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对自身的教学水准定位, 这其中也包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习方法指导重点. 一次数学作文的完成意味着教师应该抓住哪些课堂知识重点和实际应用方向. 所以数学教导是灵活的, 是在反思中体现教学方案的, 数学写作就是指导教学的工具, 也是一次指导方法改进的整合, 从中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 进而达到优质的教学水准, 那么由此一来, 学习方法就会得到质的改进.

针对于反思教育, 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对于数学领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那么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我们所学习的信息系统当中, 执行控制整个信息流动过程, 并且从中知道认知活动, 作为学习评估和学习策略拟定, 评价策略的使用效率, 从而达到学习效率, 执行控制功能的使用基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元认知. 所以在反思教学当中, 元认知就是对于学习活动与学生思维的掌控和认知.

3. 反馈体系的建立

当代教学反思的形式有许多种, 我们常见的具体模式有随堂和课后笔记, 每学期总结、考试试卷分析、学习案例分析等, 这些都是教学当中非常常用的反思形式, 那么, 在每一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同时利用的反思过程当中, 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教学反馈体系, 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完成, 都是总结的开始.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教学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 ”这对于教师教学来说, 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如今的很多初中学校习惯利用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当中的反思与总结, 学校可以根据常年累计的数学写作案例来寻找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那么, 例如教师每周都会提出数学写作任务, 每次的课题任务都是学生周末需要完成, 数学写作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和所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案例, 经过整学期的数学作业总结, 从中寻找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以周反馈、月反馈、学期反馈来完成教学中技巧与能力的改进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数学写作增加学生自学的效率

1. 纵向横向分析法

数学写作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作用, 一般情况下, 激发学生学习意识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 所谓的纵向教育就是学生根据自己阶段性的写作作品来进行比较与分析, 横向教育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作用交流. 教师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学习指导, 学习总结的反思过程就是教师提出数学写作题目, 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从整个过程中完成指导教学, 再从结果中反思教学改进之处, 让学生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成熟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纵向横向分析法的应用彻底杜绝了学生刚愎自用的形象, 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也吸取其他学生的作业优秀之处. 而对于教师本身来说, 也是同样的概念, 教师可以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这种实际应用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利用分析总结来完成教学任务.

2. 创新式讨论研究

我们可以在不少初中名校中看到, 教师的指导构不成一个完成的教学体系, 而如今的数学作文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 它极有可能是结合时事来完成一道曾经看起来较为死板的数学题, 也有可能以灵活的智力测试来完成数学题目, 也有可能是一生活体验中发展的数学公式. 它应用于我们所熟悉的各个领域方面, 巧妙的结合当代社会中学生所接触的生活领域来完成数学作业, 这种在新意识领域下的教学反思, 一定是结合实际又具备突破的. 而对于创新课题, 不单单教师单方面出题, 也可以引领学生一起选择适合他们和学生自己喜欢的数学写作, 写作是一个兴趣过程, 它不是死板的, 是利用趣味性写作, 在其中较为复杂的数学课题, 让学习气氛与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增加, 进而达到实际的学习效果.

摘要:一直以来, 数学写作作为一种潜在教学价值应用于初中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们不难看出, 提高学生数学科目学习能力, 建构元认知水平, 从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反思教学的中心思想在于根据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数学写作的兴起让初中生产生了良好的认知情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反思是学生学习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数学科目在写作的基础上降低了难度, 提升了自我理解能力, 让很多教育工作者认可数学写作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学写作,反思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振萍.例谈新课标下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措施[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6) .

[2]郑英.课堂: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障碍,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突破解应用题这一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应用题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教材中的应用题的问题背景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反差较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2)学生读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习惯运用算术模式解应用题,缺乏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3)在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七年级)中,老师对由运用算术方法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过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以致学生遇到复杂的应用问题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4)学生解答应用题缺乏信心。根据调查统计,多年中考应用题的得分率都在20%~35%之间。

二、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1)激发学习应用题的源动力——培养兴趣和夯实基础。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与信心,激励人们有勇气和力量面对难题,引发人们因实践而有新发现。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能引发其因好奇而主动实践。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引发联想而产生浓厚的探讨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上正处在逐步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过程,要让他们学好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必须要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方面下功夫。大家知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备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实际和经历)当地社会生活实际编辑应用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把握学习应用题的必要条件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落实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关。从小学到初中,数学逐渐由具体转化到抽象,开始使用字母表示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也由小学的算术解法过渡到用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的代数求解法,作为转化的关键时期七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简单的应用题,学生普遍习惯用算术方法求解,虽然这阶段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使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还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用算术解法比用方程求解更简单,但作为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从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从简单的应用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重视方程解法,甚至要指定必须使用列方程解应用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代数解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代数的解题方法,逐渐体会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并通过反复训练增强其自信心。

(3)抓住学习应用题的关键——重视构建数学模式的发生过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把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式,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求解。解应用题一般有分析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不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求解、检验和作答等六个步骤,而构建数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分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重视解应用题要书面表达的后五个步骤而不重视分析这一解题环节,导致不会解答复杂的应用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忽视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七年级教学中没把握好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造成了大面积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以致在八、九年级这一阶段有部分教师认为应用题只是少数聪明学生会解的,在教学应用题时也产生面向少数学生的倾向,最终使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出现很不乐观的局面。

(4)巧走学习应用题的捷径——类比归纳解题方法。应用题的类型题比较多,有列方程(组)、列不等式(组)和列函数关系式等类型,看上去繁杂无序,但是只要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在不同题型中很多应用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常见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商品买卖问题和溶液配制问题等,都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找出了各种应用问题中的这个共同特征,解决许多应用题就有章可循,事半功倍。例如: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3450字

例1:(见前面(3))的分析:已知甲乙两人走路所用的具体时间,求甲乙两人的速度,从第三个量路程入手找相等关系: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36。

例2: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①设生产x件A种产品,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组;②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请你帮助设计。

分析: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与B种产品所需的甲种原料数和乙种原料数,求生产的A种产品和B种产品的数量,从第三个量原料总量入手找不等关系:

①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360;②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360。

这两道题都是三个量的关系问题,都是已知一个量和求一个量,从第三个量入手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或函数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多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联系对比,探索出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那么对学生克服解应用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有较大的帮助。

(5)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挖掘隐含条件。数学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已知的信息(包括文字叙述、图表等)中没有明显表述,但与题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数学信息。大多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比较明显,根据题目中的某一句话就可以直观找到数量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但是有些题目的数量关系是没有明显呈现的,要根据题意进行分析,有的还要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应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多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隐含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

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最后一人得到的玩具数不小于0。”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环境不同而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多年,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着眼于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着眼于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究[J].文理导航,2010,(30).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5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课,我们高数组研究的内容要求是解决问题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学进度,解决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应用和正反比例的应用了。后面一个内容我去年参加区赛课时上过,不想再上了。这次想挑战一下自己,选择了《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最初我研读完教材和教学用书后,觉得这个内容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最开始我定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把例

2、例3都上完。后来再一次重读教学用书以及找中上等学生进行个别摸底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若告诉比例尺和其中任一个量,求另一个量,这些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师提醒他们把比例尺写成分数时,他们才很快觉悟。看来数量关系之间的变换是有难度的。本来初次备课是上完例2接着上例3,再练习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经摸底之后,我把练习调整到例2之后,将例3略去,(例3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再增加书后的做一做第一题。课基本上是按预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几个做得不足: 1.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了解不够。学生虽能够答出比例尺的意义,但学生对这个意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从应用不熟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足可以体现出来。2.教学重点突出不够。在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特别是在推导公式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加以读来增进理解。而我在让一个学生说出求实际距离怎么想之后,没有回头再引导学生看公式或是再请听懂的学生可以复核一遍,或者是让同桌说一说。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效果就不太明显。3.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不够。学生课堂上气氛活不活跃,除了引导要得法之外,赏识、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人在被肯定的时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篇6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同学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假如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假如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同学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同学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同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同学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战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同学能对之整体掌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协助同学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假如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同学自身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协助、点拨和补充。因此这节课虽然化的时间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同学经过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同学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篇7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段式”教学法在我国一直为主流方法,“五段”即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教育研究课题“JIP实验”的主体教育指导思想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全国初中名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改流行的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天津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创立的和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三环六段整体建构”,即“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全国初中名校山东茌平杜郎口中学是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应该说每种教学法都是专家学者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都有它的长处,同时也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任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而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选用的形式必定是多样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兼收并蓄,形成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更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风格,不囿于前人的已有方法。但这些方法必须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教育界同行认可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要讲求质量

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将“接受式学习”全盘否定是不妥的。新课程改革积极推动、大力弘扬了发现式学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接受式学习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大量的文明成果,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来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为一条规律。

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必要性”。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动机,小组合作将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再次,小组合作要有“组织性”。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教师要求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刷刷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教师看看表,规定时间一到,喊停,问学生:“谁来说呢?”学生回答:“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也谈不上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科学组合、分工明确,有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目的是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问题情境要适度有效

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境”是辅助的。

情境创设要适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数学化”原则。他将数学化分为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是指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垂直数学化是指水平数学化后进行的数学化。问题情境应该处于初始阶段,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垂直数学化部分,所以情境创设务求适度。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该遵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原则,在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内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样才有效。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要一味追求最佳的问题情境而在日常的备课中占用大量时间,也不要在课上喧宾夺主,占用较多的时间理解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纯数学的,应简单明了。

四、教学反思要持之以恒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好的解法、观点,或者常见的错误,我们也时常会出现一些灵感、顿悟,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汇集大量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学笔记便形成了。它是日常教学、命制试题、编写材料、撰写论文的第一手材料。

当然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在孤立、零散的点上的反思,没有构成“反思链条”,更没有形成“反思网络”,下一步要通过理论学习去找到理论支撑后,反思的高度就有了,可以更好地把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写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多年研究行为习惯的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把做一件事情的行为分为被动去做、主动去做、自动去做三个层次,一个多年的习惯应属于自动的层次。有研究表明:一种动作重复21天会成为一个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会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有心人,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所思所得,坚持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措施 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规律,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围绕教学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着教学知识点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可以围绕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SSS、SAS、AAS和ASA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利用判定定理进行简单推理,并且可以利用尺规画出全等三角形,提高学生作图能力;②经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体验操作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③在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做图和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形成直观的形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与生活,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 依据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很多初中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集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梯形常用的辅助线”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图形分割中设计如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1)有一张梯形的纸片,要求你只剪一次,你能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吗?(2)有一张梯形的纸片,要求你利用其剪出一个矩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你最少需要剪几刀?应该如何剪?(3)在上面实践操作中,你对两种教学活动有什么感受?

通过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以及学生对教师提出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考,不但可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傳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会僧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矩形时,就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平行和两组对角相等,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温习,为学生自主探究矩形性质与证明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当其中一个角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学生很容易得出其为长方形的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矩形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长方形),然后让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总结矩形的性质。学生结合观察和对比,很容易得出矩形特有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为直角;矩形对角线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和对边平行等性质,矩形也都满足,从而认识到矩形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讲解,而是通过启发和引导等途径,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 注重以作业练习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初中生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进行练习:(1)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边长为12,另两条边长均为自然数,则其周长为_____;(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2,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则其周长为______;(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同时扩大同意背书,得到的三角形为_______。虽然题目很简单,但是对勾股定理性质的考察却很全面,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5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围绕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供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 促进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陈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探讨[J]. 才智,2010,02:65.

[3]白瑞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9

《比例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比例尺,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感受到课堂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概念的教学必须要经历感性的认识,只有经历过感性认识后看到的概念,才是学生真正理解了的概念。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从作业中看出)。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照葫芦画瓢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为了使学生对比例尺两种问题的计算不混淆,只有让学生经历感性的认识,只有经历过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作业正确率也高。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10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探讨初中数学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师;有效反思;意义及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101-1

一、有效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二、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训练

1.典型剖析,样板指引。典型具有教育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是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的。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了一个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可以构成经验型教师超越的思想库。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这些教育实践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事业之价值的广博和丰富。我们的一项调查发现,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便获得了产生必要知识的某种性格;同时,也促使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都介入其中。

2.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德性。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更宽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则是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现会渐渐消失。当然,随着教师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

3.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的内化,这是新观念确立的标志。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和持续的修炼过程。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然而,现实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态度,着实令人焦虑。须知,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则成为必然的和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1.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其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以教师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只要我们立足于平时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我们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实践理性层次,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总之,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目”、思之有“物”、思之有“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 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情, 采取课前发自主学习题签的形式, 自主探究, 课上引导, 合作交流, 生生互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大家看老师手里现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如果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 可换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换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0.5元的人民币, 各可换几张?现在我们把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列成一张表格.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格, 我们可以发现当面值由大变小的时候, 张数会怎样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做了准备.)

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今天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预习“反比例函数意义”的情况.

(解决预习题签问题.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提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交流、合作, 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思考题由学生归纳出: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几种关系式:

3.自变量取值范围:x≠0的一切实数.

(教师点评: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时, 要弄清楚谁是自变量, 谁是函数.)

一、识别反比例函数

在下列函数关系式中, 哪些函数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指出k值.

补充: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教师点评: (1) 判断反比例函数的方法:一看解析式 (自变量指数为-1) ;二看k是否不为0;三看自变量要有意义;四看函数值要有意义. (2) 要注意对反比例函数实质的理解,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 如中, y是x-1的反比例函数, 而不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二、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1.根据定义确定解析式

例1:当k为____时, 是反比例函数, 其解析式是.

教师点评: (1) 要熟悉反比例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 不要忽视k+1≠0这一条件 (易错) .

如何区分正、反比例函数?注意:一看形式;二看实质.

练习: (1) 已知:函数

当m=-1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当m=0时,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 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则y=nx2n+3m是一次函数.

2.根据已知一对对应值确定解析式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当x=2时y=6. (1)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当x=4时y的值; (3) 求当y=6时x的值.

解: (1) 设y=k/x由题意得6=k/2.

解得k=12.∴y=12/x.

(2) 当x=4时,

(3) 当x=6时, 6=12/x.∴x=2.

(教师点评:本题中蕴涵着一种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一种数学思想:变化与对应.)

三、运用巩固, 拓展新知

(解决预习题签的问题.意图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道题分层训练,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做, 在7分钟内看谁做得快且准.)

练习: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 且当x=3时y=4. (1) 写出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x=1.5时y的值. (注意: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的不同.)

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 且x=-3时y=4.求:y与x的关系式.

3.已知:, y1与x+1成正比例, y2与x成反比例, 且x=1时y=0, x=4时y=9,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y1=k1 (x+1) y2=k2/x, 则y=k1 (x+1) +k2/x.

由题意得, 解得:.

∴y=2 (x+1) -4/x.

(注意:在同一道题中两个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的比例系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小结感悟, 沉淀新知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得与失、困惑与质疑、方法与规律、知识要点与数学思想 (变化与对应、类比、特殊、一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言, 相互补充,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提炼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加深理解

P53———2、4、5、6.

教学反思:

1.开篇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思维, 增加了其求知欲望.

2.注重了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引导学生“以例找法”“习例悟法”, “基本概念习题化”“两线”交融, 增大了课堂容量,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基本技能方法, 并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3.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 课前给预习题签, 在课堂上关注互教环节, 让学生自学并有效合作、讨论, 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提醒、评价和引导前行, 帮助深入.教师有效地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 解答学生自学时的疑惑, 突出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通融.

4.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 节奏稍快, 关注全体不够, 一部分学生没跟上.

总之, 这节课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在探、思、学、感悟中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个性, 升华了情感, 培养了能力.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13

三、本节课知识点的传授主要采用了与正比例函数相对照的方式进行的,这是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关知识的联想激活学生原有的函数知识,巧妙的引导学生发现正,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新知。由于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思想,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引入时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下节函数内容做好铺垫。

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尤其关心后进生的学习状况,适时的给予鼓励,使每位学生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五、用多媒体教学解决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思维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缺乏逻辑严谨性,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从而对数学中抽象的性质定理较难理会,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其图象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在教师的操作下,层层深入地引导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减少学习困难。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我都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在学生讨论反比例函数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结论是不完善的,必须补上“在每一象限内”这一条件。我处理这个问题时是利用多媒体图象的分解和组合技术通过在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上各取一个点,引导学生去比较相应的x、y值的变化情况,让他们自己领会出应将上述结论改为“在每一象限内,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九年级反比例函数应用教学反思 篇14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与性质的基础之上而学习的,并且上学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于例题中的信息并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另外对于本节的问题,文字多,阅读量大,所以我应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效果要好,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效果较好。

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15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凸显学生地位

新课程是带有开放性目的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地位与学生地位平等, 不存在课堂上只有教师讲课, 学生只负责听课的传统看法.首先教材内容上,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知识有广泛、浅显的特点, 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又让学生好记易懂.比如在数的方程、函数中, 与之前的传统内容相比, 除去了生涩难懂的偏难知识, 以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为主, 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显示数学研究的重要性.教师学生运用的是新教材, 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于该教材的运用,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努力去适应新的教学时代.教师应该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 承认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 而且, 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 这是关键的.除了平等师生地位, 避免教师单一灌输的尴尬局面之外, 还应该将教师地位明确, 教师的角色为引导者, 而不仅仅是教学中心的角色, 即不仅仅只是传输知识.应该要培育学生, 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锻炼自己发散性思维, 不要让学生困在思维墙里!学生个性各异, 有不同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师要鼓励、引导, 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适时使用教育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已经是人们公认的真理了, 教师在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很努力地灌输, 采取互动的方式仍然不可避免的迎接沉默?我们开始反思这种“冷场”现象.笔者认为, 教师采取的灌输方式, 互动形式在课堂上十分重要, 要懂得抓住时机, 适时采取互动, 不能盲目地运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应适时地运用在相宜的场合, 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让学生在“刚好的时候”做“刚好的事”, 那样比在学生已经没有兴趣的时候再来激发学生兴趣实在且容易!教师可以通过讲寓言、说故事、讲笑话等方法让学生领悟学习兴趣.

三、结合理论与实践, 在生活中学习

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数学是在实践中的运用最多的一门科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数学生活化.新课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在教学要求中将这一点列为教学目标,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类比问题、联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 最好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方式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比如出租车收费问题、硬币问题、概率问题等比如在讲同类项归类时, 用一袋子物体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分类, 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同类项的概念, 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是在讲解代数式时, 就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买铅笔, 一支y元, 两支铅笔2y, 提问这个式子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式子成立的原因, 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将数字放到字母的位置, 运用替代的方法, 使学生受到启迪, 并且很容易举一反三, 运用到生活中.

四、变革教学课堂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的学习气氛对于新课程课堂很重要, 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如果一直都是一种方法, 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 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学习激情慢慢就会被泯灭.没有教师在课堂中的变革, 没有办法的不断更新就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落后于学生的需求, 就不会带出一批批优秀学生, 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笔者建议可以用课堂讨论法、自由发言法、课上活动法等,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是活跃课堂气氛必须的, 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总在一个水平上, 没有前进、没有发展, 教师要不断的进步才能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新的感觉, 更让学生看到身边的榜样.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发展、深入, 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应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不断地强化自身素质, 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不断寻求方法中的变革, 让学生能够接受有趣的、不断创新的学习方法, 力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独立地面对困境.教师要在教学中表现出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加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完成新课程目的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维.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

[2]程小清.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J].宁夏教育科研.2006.

[3]高明, 张志强.论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之新课程理念三维度[J].成都大学学报.2008.

[4]唐璠.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大改变[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1.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16

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先学后导,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后,就给每一个初中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其慢慢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农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完成之后,为了确保该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教师要对每一个初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满足了初中生受关注的心理,所以容易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当教师布置完初中生的学习任务之后,初中生为了快速地完成任务,会利用一些闲暇时间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因而实施“先学后导,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初中生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就让初中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知识,因而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另外,初中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能够让他们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针对问题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案。

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模式的流程

通过本校师生的不断研究,大家已经明确了“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首先,教师要进行课前预习,然后给初中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

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模式注意事项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于一些传统思想较重的教师来说,新的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果这些教师顽固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学,那么就无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无法在数学领域上有所建树。

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好预习案。要想让初中生在新模式下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设计好预习案,努力提高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初中生才能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而对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掌握大量数学知识。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初中生能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没有找到学习的重点,那么也无法帮助初中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因为重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后续的检测中也无法取得好成绩,这会严重打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要及时对初中生进行测试。一方面可以检验初中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模式遇到的问题

教学模式无法获得实施。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数学课程改革之后,由于农村初中学校缺乏素质较高的教师,因而无法确保“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部分农村初中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生是否拥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大多数初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反而无法提高初中生的成绩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突然转换教学模式之后,教师无法明确教学重点,因而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较低,使初中生丧失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师的后导工作不够完善。通常情况下,当初中生完成自学任务和探讨之后,教师就要对初中生的反馈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一些教师缺乏总结能力,无法找到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而难以解除初中生的困扰,降低了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模式解决方法

提高人们对新教学模式的认识。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按照教学模式的流程进行数学教学。以平面图形为例:教师可让初中生寻找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定理,并让初中生思考同位角、对顶角、补角和内错角等内容,最终明确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让“先学后导,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努力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以平面图形为例: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做一些平面图形,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为了切实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要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进而帮助初中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让初中生掌握考试内容,从而让初中生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并进行知识的创新,为数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后导工作。

时代在进步,教师要提高对“先学后导,激活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好教学重点,并做好后导工作,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争取未来在数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意义

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30+24=

30—24= 差 30÷24=

倍数

30:24= 5: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

(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

3、学生试做。要求:

(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2)想办法验算。

(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

5、沟通联系。

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

分别想一想,5/

4、4/

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

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

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

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

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

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

A、3600×+3600× B、3600÷(5+4+3)×(5+4)

C、3600×

D、3600÷

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 比是8∶12∶7,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

【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

【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 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4+5=9

90÷9×5=50(本)(本)

90÷9×4=40(本)

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

4+5=9

90×=50

上一篇:高中学年评语表自我鉴定下一篇:高手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