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整治规划方案(精选8篇)
为巩固流动摊贩管理成效,维护良好的城市容貌秩序,规范流动摊贩经营行为,加强市容市貌常态管理,有效治理乱摆乱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中队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结合坎墩辖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标
此次流动摊贩专项整治行动,主要针对中心农贸市场、二灶市场、六灶市场周边的流动摊贩乱摆乱设,违法占道经营,需要进行有效的整治与大力查处,确保市容市貌整洁靓丽,保持工作常态化。
二、领导小组
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由队长***任组长,执法队员为成员,具体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日常事务。
三、整治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10月8日—10月10日)执法队员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人员工作到位”。对辖区内流动摊贩业主进行宣传教育,给仍不听劝导乱摆摊点的业主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并保存好视听资料,要求他们积极配合,营造浓厚整治声势,争取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配合整治工作。
第二阶段:重点治理阶段(10月11日—10月16日)针对辖区实际,全面掌握管理现状,针对重点区域建立基础
台账,全面梳理流动摊贩管理问题,明确每个问题的责任干部、责任领导和整改措施。需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先行登记保全物品时,要固定好证据,发放法律文书,并对全过程进行同步录像。
第三阶段:完善巩固阶段(10月17日—10月20日)。要抓好薄弱环节的集中整治,全面查漏补缺,总结成功经验,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大巡逻管控力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保持常态精细管理,确保市容市貌恢复,城市各项秩序良好。
四、注意事项
(一)细化目标,定人定责。要对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务必把辖区每一块区域、每一项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每个专项整治、每个管理环节、有人员落实、有力量管控,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人员工作到位”,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二)依法监管,维护稳定。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强化执法办案,提升城管执法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注意工作方法,要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大家自觉整改,防止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确保不因整治出现恶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一线执法人员必须着装规范,文明执法。
附件:活禽经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农业部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
活禽经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为加强活禽经营市场监管, 规范活禽经营行为, 有效降低高致病性禽流感通过活禽经营市场传播的风险, 保护人体健康,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根据工商总局、农业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开展活禽和活体鸟类经营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 (工商市字[2009]51号) , 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6]89号) 、《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管理办法》 (农医发[2006]11号) 以及《关于印发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开展活禽和活体鸟类经营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 (工商市字[2009]51号) 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切实做好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通过专项整治, 进一步改善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 提高活禽经营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不断完善活禽经营市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机制, 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 降低活禽经营市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 有效保障家禽及禽类产品消费安全。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
(一) 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 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做到活禽交易区与市场其他区域相对隔离, 水禽与其他家禽分开, 宰杀间与活禽存放区域隔离, 宰杀间与出售场地分开, 并有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及定期休市等防疫制度。对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活禽经营市场, 责令市场主办者和经营者限期整改。拒不改正的, 移送工商主管部门予以查处。
(二) 加大活禽经营市场监督检查力度。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查验活禽经营市场经营活禽的检疫证明持有情况。对未经检疫上市经营活禽行为, 伪造、变造检疫证明行为或经营病死家禽的违法行为, 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查处经营病死禽及其产品的行为, 监督做好病死禽及死因不明禽类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三) 加强活禽经营市场监测工作。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农业部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 (农医发[2009]2号) 要求, 因地制宜地制定辖区内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方案, 重点活禽经营市场要每周监测一次。对活禽经营市场出现的死亡禽只, 要及时采样进行检测。对疫情监测结果要进行分析, 及时做出风险预警。
(四) 完善活禽经营市场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所有活禽经营市场进行建档立案, 掌握每个活禽经营市场的基本情况, 并定期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的风险分析, 及时发现防疫漏洞, 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落实。要完善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积极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演练, 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专项整治工作自2009年3月至5月, 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组织自检自查工作, 查找活禽经营市场检疫监管以及疫情监测工作的突出问题, 落实各项整治措施, 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第二阶段:4月中下旬, 我部组织对部分省份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阶段:5月上旬, 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组成联合督查组, 对部分省份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四阶段:5月中下旬,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 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 并将有关情况总结上报我部。
四、工作要求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周密部署, 精心组织, 切实做好专项整治行动。将活禽经营市场监管工作作为2009年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工作来抓, 认真分析活禽经营市场防控禽流感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程度, 研究探讨有效的控制措施, 进一步强化活禽经营市场监管。加大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活禽经营市场规定的宣传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与卫生、工商、质检、林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确保活禽经营市场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五、其它事项
请各地按照本方案的要求, 积极开展自查, 并于5月15日前将专项整治总结报我部兽医局。
联系人:兽医局朱航
联系电话:010-59192834
传真电话:010-59191855
E-mail:shyjjdch@agri.gov.cn
【关键词】水利综合规划;河道整治
在农业的发展中,加强对河道的规划和整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对水利工程的建筑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由于河道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进行河道的治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对其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可靠整个流域的规划和治理,同时还要考虑到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状况。对于河道进行系统的规划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河道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从水利工程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整治。
1、河道整治规划的类型
1.1按照不同的条件划分
可以将河道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将其分为山区河道规化、平原河道规划以及河口规划等类型。首先,对于山区河道来说,由于其河床的组成部分多数的岩石,加上坡度比较陡峭,因此水流的速度相对较快,在水位上涨的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让人毫无防备。因此,对于山区河道进行规划和整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航空运输或者是进行工业以及农业的取水。同时在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形和气候条件等相关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其次,对于平原河道来说,该河道的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土质主要是以淤泥为主。另外,对于平原的河道整治来说,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以抗旱泄洪为主,因此,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措施。尽量保证河道规划的规范和有序。最后,对于河口来说,这断整治是最为复杂的,因为河口的受力是多方面的,既有径向的流水作用,由于潮流的作用,因此,河床的变化较快。河口段和山区以及平原的河道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和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河滩的稳定性,同时要对河岸进行维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水体的流通,实现农业的灌溉用水。
1.2按照对河道的影响进行划分
可以将河道的规划和整治分为库区、坝区以及和坝下游的河段整治,这种划分方法就是根据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程度。库区河道主要是对回水变动进行整治和规划,其中回水变动区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天然河道、一是水库。对这一河段进行整治主要会受到涨潮和落潮的影响,出现大量的淤泥堆积,不仅对河床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水流的冲击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河道整治规划中对附近的建筑物或者是和水利工程相关的基础设施加强重视。坝区河段的整治工作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需要将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工作渗入到其中。实现上游和下游的河段整治才能对水势进行合理地控制。在整个河道中,上游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其进行控制的质量和力度对水利工程建筑物和电站等基础设施的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现水利综合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对下游河坝进行整治,需要充分考虑到水中的砂石对工程的影响。河坝的下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刷,使得水位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河段变形或者是其他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之前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3按整治的程序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那些需要整治的工程,如果量比较大,又或者是遇到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河道,那么河道的整治工作就不能够一步完成,而是只能够将其进行分析,进而分阶段地实施该项整治工作。在该过程中,通过对河段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来做好河势的控制规划研究,从而使得该整治措施可以稳定有序的进行。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稳固河水,护住河岸的一项基本措施,然后再采取其它的一些措施加以辅助。当交汇水流的角度较大,在岸边将会形成回流构成淤积区。节点的断面不仅狭窄而且深度很大,滩槽高差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对中枯期水流的控制作用,但节点处的堤距特别狭窄,对洪水水流具有相当的阻碍作用。一旦河势基本上得到稳定,就可以进行局部河段的整治规划工作了,因为在该条件下,是有利于整治工作进行的。
2、河道整治规划的原则
在河道整治规划的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使得整治工作能够更为有条不紊的进行。整治原则主要包括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等这几点。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在对各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之后,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工作,并且还要有侧重点,实现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指的是对需要整治河段的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根据以往的整治资料总结出经验教训。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在规划中要将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还要做好实施计划,使规划工作可以在遵循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3、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
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是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的研究内容,尽量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可能引起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航运等建设的发展规划的研究。根据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措施。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对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以及整治后航道和港口水深的增加等各方面的分析,并且还对航运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河道的整治规划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分析对河道的整个运营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做出一个全面的安排。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工作来说,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另外要对河道的可变性进行重视,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治理。要迎难而上,对于棘手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将河道的整治工作进行落实。只有社会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河道整治的最优化,提高水利综合规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允霞.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的规划[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2]曲鹏飞.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規划的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汤山农贸市场是全街道最密集的人口车货集散地,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是街道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农贸市场周边街巷环境的现状,我们将结合城市管理的实际,按照“疏堵结合,方便市民,规范管理”的原则,重点整治背街小巷,为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购物环境。
一、组织领导
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张正佳任组长,副主任丁强任副组长,汤培富、王桂生、刘训进、张凤峰、李巧英、刘兴凤任成员。
二、整治内容
(一)市容秩序:对农贸市场街巷环境进行清理,取缔市场商户非法占道经营、乱摆乱占行为;清理店外牌(灯箱);按照规定拆除市场周边乱拉蓬布、乱搭乱盖的各类违章建筑;疏通市场周边的消防通道,取缔影响市民生活环境的经营户小吃摊等脏乱点。
(二)环境卫生:组织人员对市场三个大棚进行全面清理,尤其是肉类和鱼类大棚路面油污的根除;清理前期雨污分流施工后余留的各类工程垃圾;更换路口破漏垃圾桶和窨井盖;清洗“牛皮癣”和墙体“涂鸦”。
三、实施步骤
部署动员(10月26日--10月31日)分析当前农贸市场及周边背街小巷管理现状,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源头,针对性制订专项整治方案,研究下步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宣传环境整治相关管理规定,细化定人定责,突出“钉子户”、“邪头户”难点对象的查处。
集中整治(11月1日--11月30日)分批次对市场管辖门面房、棚区摊位进行“瘦身”整治,严厉制止占道经营、门(摊)前堆放杂物等溢摊行为;对路面卫生进行“洗脸”除脏整治,增置大型号垃圾桶,更换破旧窨井盖和路牙;两侧停车场及十字路口增设交通劝导员,疏导过往车辆和规范停车场管理秩序;店面招牌拆旧换新,统一大小和位置,清除安全隐患。
巩固提高(12月1日--12月31日)总结整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强化定人定责制度,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管理台账,对所有经营户建档监督,突出管理成果的良好延续性。
四、建立市场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做到把背街小巷整治与经常性的日常监管相结合,克服“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落实定人定岗普查制度,并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活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克服“遇蛮服软”、“人情管理”等不负责行为,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把专项整治工作以及长效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工作要求
1、重视整治中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整治技巧,讲究方法,避免矛盾激化。
2、对整治中出现的暴力抗法、阻挠执法、寻衅滋事的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处理,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实施。
汤山农贸市场
为进一步规范滨湖新区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新区旅游市场的监管,推进新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旅游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规范、依法行政、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方针,突出衡水湖湿地公园、广场码头、梅花岛、沙滩浴场等重点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市民出游以及来衡水湖旅游观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新区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整治范围
(一)旅游景区景点。重点整治旅游景区、景点中的商店、饭店、酒店。
(二)旅游交通枢纽。检查十八路车站、码头出入口等旅游交通枢纽地点的商店、饭店、酒店。
(三)旅游定点单位。检查旅游定点商店(购物点)、饭店、酒店。
(四)旅游相关市场。检查旅游纪念品市场、烤鸭蛋市场特产品市场、景区(景点)购物市场、摊区等。
三、整治内容
(一)加强旅游市场准入管理
1、检查旅行社是否证照齐全。旅行社是否具有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亮照经营,是否有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执照的行为。
2、检查旅行社是否具备经营条件。是否抽逃注册资本,是否按照核定的地点、范围、期限经营。
3、检查旅游商店、饭店、酒店等旅游购物服务场所及其他旅游相关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质和登记事项。
4、检查景区经营者是否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经营。
(二)加强旅游商品的管理
1、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属原产地产品,是否存在伪造产品,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问题。
2、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有假冒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等问题。
3、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是否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
4、是否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5、是否经销国家明令禁止交易的商品。
6、是否经销“三无”商品。
7、是否经销“三期”不全商品。
8、是否经销过期变质商品。
9、进口商品是否有中文标识。
(三)加强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
1、检查经营专营、专卖商品是否具有相应的许可证。
2、检查经营旅游食品的是否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
3、检查经营旅游商品是否建立购销台账。
4、检查经营旅游商品索证索票是否齐全。
5、检查经营商品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出具信誉卡。
6、检查经营者是否有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欺客宰客、缺斤少两等行为
(四)加强旅游合同的管理
1、检查推进旅行社使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和境外旅游合同示范文本。
2、检查补充合同、行程单、店堂告示等是否有“霸王条款”。
3、检查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的旅游合同时,是否对旅游合同的具体内容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说明。
4、检查旅行社是否按照合同履约,是否存在未经旅游者同意,擅自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
5、检查是否有拒不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行为。
(五)加强旅游广告的管理
1、检查是否存在旅行社利用广告对旅游者作虚假承诺欺诈游客或做虚假宣传的行为。
2、检查是否存在中介机构利用广告在办理签证、护照中存在虚假宣传和欺骗旅游者行为。
3、检查是否存在旅游商品经营者利用广告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六)加强旅游投诉举报的管理
1、检查旅游景区、景点是否设立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
2、检查旅游景区、景点消费者投诉网点是否健全。
3、检查旅游景区、景点发生消费纠纷是否能及时得到处理。
4、检查经营者是否对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履行“三包”责任。
四、实施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从xxx年4月10日开始,至10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xxx年4月10日至4月30日)召开旅游市场专项治工作动员大会,下发《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二)整改阶段(5月1日至10月20日)各科室按照方案安排,深入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枢纽、旅游定点单位、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整治。
(三)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对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完善各项措施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五、整治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旅游市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xxx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合执法科,主要负责此次专项整治的整体组织、协调、检查和工作总结。
(二)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成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假辨假意识,大力宣传重质量、讲信誉的优质商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及时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三)积极探索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各科室在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中,要加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监管工作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责任等。
Xxxxxxx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净化我镇文化环境,健全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查处文化市场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文化市场环境, 根据镇委镇政府的工作部署,特制定文化市场整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大力净化文化市场,力争实现 “建设文化强镇,构建和谐**”的目标。
二、领导小组
为确保此次整治行动的圆满成功,特成立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次行动的指挥、落实工作。组长:
副组长:
成员:工商所、电信支局、派出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整治时间
2010年2月6日
四、工作重点
由党政办牵头组织文化、电信、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
(一)规范网吧市场。要把网吧市场的整治作为此次整治的重中之重。工商所严厉查处超台数、超范围经营行为,对于黑网吧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坚决取缔。综治办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对于发现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或未对上网消费者核对有效身份证件的,要进行严厉处罚,绝不姑息。对于问题严重的网吧,该责令停业整顿的要责令停业整顿,该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要坚决予以吊销。
(二)强化娱乐市场的监管。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推进娱乐市场的平安建设。对娱乐场所的文化活动加强审批和管理,对活动的内容、场所进行严格把关。相关部门要做好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重点督促经营者严格按核定人数经营,严禁超员,认真落实娱乐经营场所证照和标志的悬挂问题,文明经营行为的规范问题,有效防止各种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对无照经营的酒吧、歌厅要摸清底细,彻底进行关停。
(三)落实娱乐场所消防配套设施。对全镇所有娱乐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对消防设施设备、消防器材配置不齐或过期使用等达不到要求的,特别是消防安全出口数量达不到要求、设置位置不当的以及安全疏散通道被堵塞占用的,统一登记造册并限期予以整改。对问题特别严重的网吧要坚决予以关门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相关部门要把该项工作作为目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一抓到底。
(二)明确责任,协调配合。电信、文化、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作战,搞好配合。
(三)广泛监督,督促落实。对集中整治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现场办公,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整治无成效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将整治工作动态及时上报县文体局。
**镇人民政府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是城市文明的渗透过程, 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表现为城市数量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大的都市区和都市群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的变化、乡村-城市的转型是各国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因各国受不同的城市历史、经济制度等的影响而以不同的形式展开。自1980年以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全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1978-1998年的20年中, 全国新增建制城市475个, 城市化水平明显加快。“城中村”就是在我国转型背景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居住空间现象。
(一)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城中村”位于建成区内, 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 但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各方面处于明显的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之中, 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 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
(二) “城中村”现状
“城中村”从出现开始, 就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而存在的。作为“都市里的村庄”, 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 “城中村”以下诸多问题:社会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规划滞后, 建设混乱;就业和村民发展问题突出;人口构成复杂, 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严重。“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 也阻碍城市化进程,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瘤疾”。
二、目前存在的类型
结合各时期形成的“城中村”目前在城市中的分布和发展形态来看, 整体虽呈现一定的零散, 但从“城中村”作为具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的聚居点在城市中的地位来看, 却已经显示出城市集聚效应对其发展的影响, 也显示了其自身的阶段发展类型,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 已经完成土地转型 (包括已完成村转居, 但保留宅基地和虽未转居, 在用地性质中已经没有农业用途的“城中村”) ,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将要融入城市体系中的“城中村”。
二是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市建成区周边, 正在进行土地转型, 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上升迅速, 将要被纳入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城中村”。
三是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乡结合部中或内缘区与外缘区交界处, 其土地已经或正在被城市新的功能增长点利用, 进行跳跃式转型的“城中村”。
这几种类型也说明, “城中村”未来的发展是与其目前和今后所处的区位条件是分不开的。
三、整治规划措施
(一) 整治的必要性与难点
“城中村”目前尚无统一规划指导下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 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增加, 而经济实力和区位较优越的村庄在新的建设中, 急需城市统一规划的指导来理顺城市, 更新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关系。
目前“城中村”整治的难点集中在以下几点:“城中村”土地 (包括少量耕地、闲散地和宅基地) 在城市建成区基本呈不连续、无规则分布, 且所有权混乱, 给更新改造过程中土地的获得、利用和规划的实施造成困难;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在不断进行, 在城市土地极差地租及房地产开发影响下, “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资金平衡、有关赔偿安置基准的认定遇到困难。随时间的延续, “城中村”土地既得利益不断滋长村民的“食利”惰性, 更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城中村”村民素质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 就业处于弱势, 城市对这些特定人口的消化遭遇下岗流, 加上仍具一定活力的农村政策, 使城市政府过去多采取回避矛盾的态度。大量转居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最突出问题。
“城中村”土地的“硬”约束与现实中的“软”执行暴露出, 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 根据土地本身价值来实现土地的最佳收益, 从而带动“城中村”土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置换来达到改造开发的目的。
面对一系列错综的矛盾, 重要的是认清矛盾产生的根源, 即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联系的纽带。只有把这些主要矛盾和联系纽带理清, 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认准“城中村”改造的目的, 从而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
(二) 整治规划措施
政策法规是使“城中村”改造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子, 而真正能带动“城中村”改造的内部诱因是“城中村”自身的条件, 包括其区位、可利用资源状况等。其中土地是实现“城中村”改造的最为有力的条件之一。用土地本身的价值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协调因子, 也有利于实现城市与“城中村”关系的整合。根据“城中村”特征和存在类型分析, 拟订相应的整治规划措施如下:
第一类“城中村”:结合土地置换的改造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城中村”。它们已经没有耕地, 现有土地主要用于居住和依托城市而建立的市场、商业、租赁等, 从土地利用形式上已经完成土地转型。这类“城中村”可以利用城市土地置换调整的契机, 打破土地的封闭状态, 通过流动的城市土地市场达到“城中村”土地的有效配置, 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城中村”土地评估阶段的公正、合理、有效是这类“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关键因素。旧村改造与城市更新改造的结合是“城中村”面貌改善的契机。城市更新改造必然带来原有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调整, “城中村”土地作为未经开发的“生地”, 既可提供城市更新中的后备用地, 完善其整体布局, 又可在开发中实现其最佳利用、发挥增殖潜力。通过原地拆迁改建、易地安置重建, 逐步引入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和小区配套化设施管理, 实现“城中村”空间物质形态的彻底转变。通过合理的置换和补偿, 原有“城中村”居民在迁入新型城市社区后, 可以享受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在具体操作中, 建议城市政府把握对土地所有权交易市场的控制, 这样有利于对“城中村”土地统一整备和统一规划的实现, 由政府进行前期的开发后, 通过协议、招标或拍卖形式出让地块, 尽量减少划拨, 保证土地收益的获得。所得土地收益用来协调各方利益, 保证村民得到合理安置和补偿。例如, 珠海市近年来, 通过合理的补偿和盘活“城中村”土地, 带动了“城中村”改造的有效进行。如居民合法住房按建成年份以1∶1至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旧村居民的原有宅基地, 给换发房产证, 成为商品房, 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 土地升值的收益由村集体、旧村居民和开发商共同享有。
第二类“城中村”:控制无序蔓延, 引导其有序发展。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 正在进行土地转型的“城中村”, 其发展与城市的扩展有直接的关系。扩展带来城市用地和原有农村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间矛盾和竞争。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用地与农村各项用地的关系,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 及早控制和安排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 是预防第二类“城中村”土地利用无序蔓延的前提保证。政府应适时地制定这一区域内农村土地的征用计划, 加强对征地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结合城市建设, 引导村民进行都市化的旧村改造, 改变过去避绕的做法。制止无序建设活动的蔓延, 是现有城市治理“城中村”最为紧迫的整治环节, 在第二类“城中村”的整治中尤其重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则又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制定过程中应按不同发展状况的“城中村”来区别对待。“城中村”的建房活动以早期纵向加盖、中期横向扩充与加盖并举、晚期独户多层楼房密集林立为特征, 对于“城中村”的这种建房活动如不及早控制和引导, 必将加重未来整治的难度。对于后开发城市, 这类“城中村”中设立市场或扩建市场用地是引起其蔓延的一个诱因。所以在规划控制中, 应合理配比各项用地。在村民新的建设改造活动中, 引导其集约利用土地, 及时配套各项设施, 使建设标准逐步向城市型过渡。政府部门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应以积极引导为主, 避免消极控制。改造初期一定会面临宣传、动员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工作, 如果把优惠政策的享受和控制目标相结合, 不但有利于遏制旧村无序建设的进行, 还能调动人们改造的积极性。政府与改造“城中村”的沟通也是“城中村”改造工作贯穿始终的环节。设立合适的中间机构来协调两者的联系, 达到信息的畅通是必需的。“城中村”所属区政府可以担当这一角色。这样, 不但可以简化改造中涉及的层级和程序, 各区也可以针对自身发展情况, 合理引导“城中村”的发展。
第三类“城中村”:开展城郊村镇规划, 建立城乡生态系统。对已经进入城市规划区内部的村庄, 缺乏适时、有效的管理, 使城市政府丧失了对“城中村”土地统一管理的主动权。已经暴露的问题提醒我们关注演变中的城乡交错地带, 及时、全面地制定城乡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位于城市内缘区的城乡结合部中, 其土地已经或正在被城市新的功能增长点利用, 进行跳跃式转型的“城中村”, 曾经是分散在城市远郊的一个个自然村。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 它们被赋予新的活力, 在给城市功能分散提供空间的同时, 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如何预测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集镇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城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有效衔接等一系列问题, 显示出这类“城中村”现象背后城郊规划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已经提出城郊村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等针对城乡结合部规划的原则, 主要是在这类村镇发展的过程中, 从规划标准上考虑与未来中心城市发展的衔接, 防止无序、不符合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的出现。城市边缘区在经历城市边缘工业化、城乡经济混合增长、城市经济结构提升、乡村经济结构蜕化的阶段中, 优化这一地带的布局和衔接, 保证农业一定的持续发展, 营造城乡生态系统的发展空间, 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无疑都是有益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之一。从而各级城市必将处于快速的开拓阶段, 这就对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各执一方、兼具城乡特色的城乡交接地带的规划力度跟不上的局面必须打破。
这3种整治措施虽然针对“城中村”3种不同的发展类型, 但对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和动态演化中的“城中村”来说, 必须结合“城中村”的演化趋势, 针对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和运用以上的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所提出的改造措施主要是从土地使用、规划控制角度来制定的“城中村”整治规划, 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即将转制的村民在过渡期间的管理和服务, 对转制村民如何把城市社区管理制度逐步引入新的社区之中, 转制村庄原有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以及对外来人口的安排等。这些说明“城中村”整治规划是一项需要政府、村民、规划人员、开发商等众多方面协调的综合工程, 以上提出的措施只是在“城中村”整治途径上迈出的有限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娟.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农贸市场整治规划方案】推荐阅读:
农贸市场策划方案范文06-03
农贸市场物业管理方案11-23
农贸市场体系12-27
农贸市场市场管理制度09-21
农贸市场应急预案06-08
农贸市场提升改造10-10
农贸市场改造升级11-08
农贸市场设计规范12-08
农贸市场运营模式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