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散文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南的散文(精选14篇)

江南的散文 篇1

我是个恋旧的人,也是个恋物癖,旧的书,石头,徽章,古币,酒瓶,甚至多年前夹在书里的落叶,那种静美总是会震撼我,似乎越老越旧的我就越喜欢,于是,曾经的一个黄昏,我和一个老人走在旧巷子里,去看雕花的门窗和做工讲究的建筑,他说他们的生命,我感受他们的灵魂。后来我闭上眼,把脸贴在古老的墙壁上,倾听他的声音,听,他在讲我的故事呢,他记住了我的前生。

有时我想,我应该活在很久之前,或者是古时候,现今的繁华与我毫无关系。是不是我的前生生活在青砖瓦黛朱红雀门的深闺,那时江南一片姹紫嫣红,十里桃花随风飘然,我一袭白衣,斜插朱钗,轻提裙钗,微雨打湿额前发,我巧笑嫣然的偷出柴门,窥见无人后调皮的伸出舌头,脱下银铃绣鞋一路狂颠,微微带着气喘在小雨里和春风嬉戏,任性到极致,毫无收敛的肆意张扬,然后攀上围墙去摘枝头的梨子,在淫雨绵绵的天空下,小女子般的狂野,荡在墙头的双足是我对这个朝代和世界的挑战。

在芳菲中策马而来的少年,在树下墙角底一遍遍喊我的名字,他说,别顽皮了,随我回家去。温润如玉的那个男子笑了又笑宠爱的看着我,我抛了梨子给树下的人,喊给他,你接得住本姑娘,自是会随你回去。话音未落,梨子落,我就把自己成抛物线的姿势抛了出去,如果你接得不住我,我便陨落。那个像风一样的男子慌了眉眼,眉眼处都是千军万马的焦灼。马儿嘶叫,我还是稳稳的落在他的世界里,他用双手接着了我的全部嚣张,只是马儿扬起了头抗议我的顽劣,在落英缤纷之中我和他策马而去。他的惊恐变成假嗔,即是焦灼仍是半分没舍得责怪于我,他只是轻声说,有时候我害怕这会是真的,你是我的,如果承认你是我的,我的世界便是你的底,永远盛着你。那个女子,那个前世的我便没有了任性与嚣张。羞红了脸,低到尘埃里去

江南擂鼓正响,战事正急,他说男人不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马革裹尸是一个男人的荣耀,保护身后的老幼妇孺才是顶天立地的男人,谁人不爱温柔乡?可是一段情不应该是扼杀作为男人的依据。

于是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

等待复又等待,节节不见归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声声寒彻骨。

无定河边骨,疑是深闺梦里人,人人寒戚

那日,江南下了一场大雪,似乎在悼念一个人的离去,他终离我而去,接到战报的手一颤,竹简散落在地,提了提裙钗,欲拾起竹简却感到怎么也站不起来,含在眼里的泪水也终究是无法掩饰的涌出。浸湿了素白的衣襟。

那个冬夜,如花的我,寒蝉的我,长成大女子千娇百媚的我独自嚎啕,哭得竟像个孩子一般

至此我的那段过去终成落寞,我在小巷口等待永远不会回来的人,用手抚摸墙壁,把光阴和心酸都融进了高墙,嵌进了晨昏的光束里。

梦里,又见桃花纷然,那个疼宠我到极致有着温润笑容的风样男子,你在前生寂寞吗?

有时候,女子适合活在梦里,自己编织的梦里,疼爱自己到了极致

江南的散文 篇2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样思考”板块中, 第一篇散文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对于这样的名篇, 有太多成功课型了, 笔者处理该课文时并没有什么创新, 只想把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尝试是否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有不同收获。

一、创设情境

笔者开篇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 即 “我们恰巧地处江南, 对江南四季有切身体会, 那么作为一个家乡人, 你要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会写什么”。 这个问题刚抛出, 学生就议论起来, 听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下笔。

近年来,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新宠”, 这样一个与自身相关度很高的问题,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管说得漂不漂亮, 关键是让学生愿意张口, 愿意动手。 南师附中的张小兵教师就有很好的经验, 他曾经在课堂中差点被绳子绊倒, 灵机一动, 以“绳子”为话题, 让学生创作“一句话格言”, 效果甚好。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只要利用得好, 就可以创设良好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好话。

二、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作, 平常教授课文时, 一般从文章的几个画面 (谈天曝背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部图) 入手, 然后以“鉴赏你喜欢的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鉴赏散文中语句。 这样提问是散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 也是学生熟悉的, 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散文, 老师都是这样提问、这样教学的。 如此既让学生审美疲劳, 又让学生只能说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套话, 显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鉴赏散文的问题, 何乐而不为? 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果你想写家乡江南的冬天, 会写哪些东西”的问题, 原以为不管写作水平如何, 学生都能写上几句。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谈得非常好。

附:如果让你写关于家乡江南冬天的文章, 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罗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动

和亲人的故事———亲情

过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对比 (空间)

过去有雪和无雪比较, 现实批判

记忆中雪景 (虚写)

其他作家笔下的雪景———诗词歌赋中的“雪” (虚写)

学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思路脉络, 省了老师多少口舌, 效果奇好, 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文章设计, 写作规律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江南的冬景》, 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怀类散文, 创作规律之一就在于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手法的综合运用。

此类问题设计是符合散文教学的, 能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作家思维是如此接近, 和名作并没有区别。 相信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无论是散文还是写作教学, 学生都能给我们惊喜, 给他们自己惊喜。

三、重点突出, 语段对比讲解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慢慢认识的, 前两个问题设计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和鉴赏思维, 散文重点段落的精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教学和写作的深度认识。 笔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无雪》片段比较为例, 让学生从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 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 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 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 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 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 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不一会儿, 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 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 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 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 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 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 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 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 屋外, 清冷的月光下, 没有人踏雪而行, 用不着着急, 像林冲那样, 一步高, 一步低, 踉踉跄跄, 捉脚不住, 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 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 上下旋转着, 左右飞舞着, 飘飘洒洒, 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 忽而前展双臂, 然后, 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 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 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 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 关于云的彩衣, 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 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 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 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 镶上他家的窗台了, 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 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 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 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 现在被大雪所掩盖, 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 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 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 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 听不见流淌的声音, 没有桥, 也无须桥,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 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 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 “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 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

(《江南无雪》 刘长春)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能发现, 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存在异同, 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虚写, 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诗词写出了雪景的意境, 后者是儿时记忆中的雪景, 写出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喜爱。 学生通过比较, 认识到前后雪景虽然都是虚写, 但是不同处理会有不同效果。

如此, 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层, 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鉴赏层次, 对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

四、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

散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上, 对于高中生而言, 由此及彼的审美与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可以补充学生阅读苏教版读本一中的张岱的 《湖心亭赏雪》、李汉荣的《雪界》、鲁迅的《雪》等, 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笔者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时拓展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序》、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 教学《赤壁赋》时增加了“水与月”意象的重点解读, 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为题进行了写作形象思维训练。

五、总结

杜长明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说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 那么阅读则是自行车的后轮, 只有借助后轮的驱动, 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的‘红线’。”将写作和现代文阅读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间接体悟生活中的情感,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思, 才能将生活和文章打通, 从而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材是一块读写结合的最佳阵地, 值得老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次教学尝试, 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既把散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了, 又提升了写作认识,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问题, 往往讲了很多却效果甚微, 但是作文却在高考语文中占据70分, 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都有“想要爱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 效果都不是很显著。教师应该反思作文教授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

[2]胡春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J].考试周刊, 2013 (96) .

忆江南:最忆是周庄(散文) 篇3

在一个初冬的雨夜,我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一个被碧水环绕着以河为街道的村庄,“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村庄,中国明清建筑保留得最完美的村庄。

站在周庄,我就站在了中国的江南。

在我印象中的周庄,是陈逸飞的画笔下温润细腻的飘逸的江南水乡,是三毛哭着舍不得离开的世外桃源,是摄影师镜头里深邃宁静的梦幻泽国。

当我呼唤着她的名字,轻轻来到她的身旁,还是被那瞬间流露出的绝世风骨震撼……

入夜,周庄正静静地依偎在江南的细雨里,是那样含蓄,就像穿着斜襟衫的江南女子,搅着衣角那般临风的妩媚。时空中飘逸着独特的古朴与典雅。我的脚步声就回响在历史的屋檐下,月影与红灯笼交映下的氛围让垂柳颤动着,风随意地流动,流动的还有江南水乡清澈的暗香,一脉浮雕般的画境洗练得神神秘秘。让人体会到徐志摩笔下的文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如果说夜雨里的周庄是一个清秀的江南女子在水边伫立成一首婉约的宋词,那么清晨雨中的周庄就如一片泊在湖上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荷叶,我不得不惊叹那出神入化的江南神韵了。在周庄,俯拾是诗,仰首是画,随意切换一个角度,都是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风景画,这“画”中既有大写意,又有精工笔。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它是把家建在水上的,所以它也是睡在水上的。船是它的床,河是它的路。水乡人家的门前几乎都停泊着小小乌篷船,小河自然是人们随意徜徉的大街小巷。家家面河而居,户户窗轩临街。如在庄上的张厅,我看到了后花园中的一方水池,池子是灵动的,连接着外边的河道。水池边上有缆船石,可拴紧船只。屋里的主人可以在这里坐上小船,驶向通往外部大千世界的水路,来访的亲朋好友可乘扁舟直抵后院,活脱脱一道“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水乡奇观。

在周庄,只有沿着水的痕迹,才能找到通往外面的村道,“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舟楫”是周庄人的“水鞋”。三百首唐诗有一半浸在水中,而周庄却是整个儿。周庄与《水经注》,原是一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啊。

这样无处不在的水的环绕,再加上纯粹的明清建筑配上青青的石板路,周庄,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水乡”。

有人说周庄是“东方威尼斯”,我偏要说威尼斯是西方的周庄!

放眼细雨之中的水乡,犹如一双江南女子的秋波美目,水灵灵的充满灵性,是那样不可抵御地诱惑着我。视线之内,小桥流水岸边的垂柳,在绵绵的雨丝中迎风婆娑而舞,湿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浸润的心绪是那落下的雨滴,一半沁入水巷,一半洒在青石上。我站在小巷口看水,我倚在桥栏上看水,我追着河道上的小船看水。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出神,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仿佛看到水巷深处,摇出一舟,舟上那明清时代的女子穿着蓝印花的衣裳,载满鱼米和莲藕,一路唱着江南小曲从外面的湖泊回到这样宁静的家园的时候,那些炊烟从每户人家的屋顶飘出的时候,周庄,应该是最美丽的时刻和最动人的时刻吧。

我与明清之间,只隔着一个周庄的距离? 冥冥中我生出这样一种幻觉。

河里游弋着一艘艘木制的小船,船橹击水,绿波翻涌,船上传来游人们欢乐的嬉笑和船妇舟子们演奏的江南丝竹的悠扬旋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我急急地寻找了小码头。等候了一会儿,上了一只小船。天上飘着雨,我的指尖撩拨着周庄的水,那感觉是清凉凉的,好像触着了少女的肌肤,好像握住了温润的翡翠。小船徐徐地穿过了一个个月亮般的桥洞。岸上垂下的柳条,轻轻地拂着前边船娘头上的诗意斗笠,抚摸着船脸。船夫约有六十开外,手执木桨,轻车熟路,领着我们在周庄的水巷河街里悠游。河面被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和着雨点迷离闪烁。

离船登岸,撑一把雨伞,走进石缝里长着苔藓的青石小巷。一阕一阕的雨,很缠绵,很轻松地从水中跟着就移过来,淅沥沥地洒在青石板上那些古朴的旧事上,有淡淡的水的气息从小河边忽忽悠悠飘散过来,我感觉自己好似正漫步在戴望舒的诗句里。

在三毛茶楼前我驻足良久,好似嗅出了三毛残存着的味道。没有错,曾经三毛就是在这里,倚窗而望。听周庄人讲述那般情景,三毛曾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老祖母哭泣,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啊。三毛临死时还念叨着周庄。

周庄是让三毛浓浓乡情得到最大释放和挥洒的地方,三毛把她的泪水蕴合在周庄的水里。

水托周庄,周庄托水。从陈逸飞的《故乡的记忆》画卷,到三毛生命最后的呼唤,我明白了,周庄最终托起的是人灵魂的乡情,她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啊。

在我离开的一瞬间,周庄这个美丽的女子,她浑身妩媚通透的灵秀感、不加修饰的自然本色感、天地作合的融通谐美感、浓郁的乡土风情感、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已湿漉漉地淋透了我全身。

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想,虽然现在不是烟花三月的季节,没有桃红但却有柳绿。那种流淌着的江南味道就是用吴侬软语浸泡的清茶,浸泡的不仅是茶水的绿意,更浸泡出水乡人的淳朴淡泊。

江南的水稻散文 篇4

水稻似乎遍布着全部的江南农村,它们倒映着江南清秀的身影。水稻在它的秧苗时期格外的碧绿而柔软,它们像一群江南的小姑娘一样抚媚而又动人,它们喜欢成群结队的紧紧挨在一起,它们在水田里亭亭玉立着,吸纳阳光和纯正的江南气息和味道。

水稻生长的姿势令我无限遐想,它们在我的视野中扬花抽穗,乳白色的花粉在阳光下闪耀着,风吹过有一阵阵清香拂面。江南的风有时在水稻的绿波上荡起涟漪,它们一圈圈扩大,与别的.涟漪连在一起或溶为一体,也许只有江南的风,才能使江南的水稻有如此的从容闲雅而又显得生机勃勃,这种风骚的涌动又意味着什么?

在这一望无际的绿波空隙里,你还可以看到炊烟斗笠草帽、白鹅水鸭芦花的身影,这些江南农家田园的景色,给予了水稻以安宁和亲切的慰籍和无限的梦幻……

我有时也会沉浸在水稻的梦幻之中,清晨;水稻的叶片上有一颗颗小水珠在发亮,它们晶莹的远离城巿的喧嚣,似乎每一颗水珠子里头都有一个赤足少女,头戴斗笠裤脚高挽,她们脸色红润双眼透着秀气,充满着健康的朝气。秧苗经过她们舞蹈般的传递,如蜻蜒点水般的插入水中,碧绿、俊秀、苗条的秧苗和少女一样亭亭玉立……

江南的水稻养育着整个江南,它们广阔而又夺目,像给整个江南铺上了一层绿毯,它们比小草更整洁,更水灵,它们沿着田梗在奔跑,穿过弯弯的小河、石桥、乌蓬船、还有青石板的雨巷、古朴的宅院和枯井……

走进江南的散文 篇5

一路清风缓缓轻吹,吹皱西湖春水;那柔软的如女儿腰肢的柳条,轻轻荡漾着西湖的波浪,把我的心带到了江南,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婀娜多姿的白素贞的倩影,还有那一身侠肝义胆的青儿姑娘,正和一个身背药箱的白衣后生,在西湖上袅袅行船……

此刻正是潇潇细雨凉生颊之际,一曲悠扬的西湖小调飘荡在耳畔;西湖岸上,一群年轻姑娘,正排着队,头戴斗笠,腰际短短的蓝色花围裙,把那细长的如葱一般的手指,做了个兰花指状,瞪着艳羡的目光,在心里构思着自己心中美好的爱情故事……

忽然,法海出现了,他的眼里放射出恶森森的杀气,顿时,西湖水面上,波涛汹涌,水底的妖怪纷纷登场,眼看着白素贞又要遭遇不幸,此刻西湖水面上的莲花在水中摇曳不停,它们企图用身躯捍卫这人间满好的姻缘……

西湖岸上的雷锋塔转眼间将要倾斜了,法海顿时一惊,他大喊一声:不好——转身一跃,飞快的朝着雷峰塔跑去,忽然天放晴了。一轮太阳从西天突然钻出来,伴随着一声断喝:雷峰塔还不快快倒掉吗?

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位永远都流着短平头的男人的呐喊声。这声音一直呐喊到今天了……

当我从教科书上认识了这位伟大的人物,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鲁迅,我更加对西湖关于白娘子的传说有了兴趣,因为那是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期待……

可是,白娘子的传说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却出现了更多的法海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故事只能永远是故事,而人们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法海永远都是表面上谩骂而心底里充满了热爱,我不知道这是人们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之所以喜欢江南,是因为江南的风光和美景,常常叫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而这种情形更能令人想到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爱情。

于是我就闭上双眼,去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有一个身躯健美的少年,一袭白衫,手里拿着古色古香的扇子,与一个美丽的姑娘,并肩而行在西湖岸边,侃侃而谈,眉目生情,时而走进白堤,仰起白皙的面孔,露出洁白的牙齿,窃窃私语,互倾衷肠,私定终身。此刻一阵阵清风缓缓吹过,西湖水面上荡漾起一阵阵令人遐想的波浪,夕阳西下的余晖,照射到水面上,那些可爱的五颜六色的鱼儿,纷纷跳将起来,似乎为这对情侣祝福着,牧童从远处骑着牛儿,一支悠扬的江南小调从水面上荡漾开来……

我此刻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了……

邂逅江南的烟雨散文 篇6

人们常说北方给人的感觉是狂野的,南方的感觉是温润的,假如把北方比喻成体格健魄的汉子,那么南方就是一位体态静娴的淑女,时常听从南方回来的人们提到“烟雨江南”,也时常从古诗词中体会江南的温润,却从来不曾亲自感受过!

当列车踏上通往西塘古镇的时候,那温柔的古镇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一条静谧的小河上氤氲着浓厚的烟雨,两岸垂柳在清风中飘浮,小船儿融合着清风慢悠悠的轻抚着河面,乳白的墙壁撑起的是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建筑,挥发出一丝高雅的韵味,脑海里浮想着秦淮河畔当年的风花雪月,兴许那风月往事今天依然被后世所乐道!

没有邂逅过南方,这个半遮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只能浮游于梦幻或诗词中,然而此刻,驻足温润的江南已有时日,说江南像美人却不如说江南像美玉,玉有温润的特点,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

夏季的江南是个多雨的季节,初次涉足,便接受了一场夏雨的`厚待,雨下的很平和,淅淅沥沥的滴落在荷塘里,泛起缕缕波痕,南方的雨是感性的,感性的似乎说下就下,忘了携带雨伞,所以便要接受雨水的洗礼!雨是情感的载体,“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雨生来就像是为文人承载离愁的,雨也让江南多了一份诗意,孤行于江南的烟花之地,尽处皆是白壁灰瓦,如果再增添一丝蒙蒙细雨,让南宋的美人撑起一支墨色绝妙的油纸伞,也许江南的多愁善感尽被这幅美丽的丹青画卷所衬托!

朱自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将夜半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只不过他所描写的是北京颐和园的荷塘月色,对于江南来说,虽然美但颇有一丝遗憾;江南的斜塘古镇里到处蕴藏着各色的荷塘,只是因为陌生,所以我很少夜半出门,却出于对荷塘夜景的渴望,我还是夜半踟蹰在了古镇的魅影中,江南的夜半静的祥和,连清风走过都要踮起脚跟,徘徊于荷塘阡陌之上,灯光透过树的缝隙,一簇一簇的投进了河面,在清风邂逅的时候,波光粼粼的煞是好看,河面上到处飘浮着荷花,只是月色朦胧,不能与之相映,荷花只能孤傲的静放,站在荷塘之畔,我知道自己言微词浅,不能用文字尽收江南荷塘的韵味,却只能一个人静倚独赏!

提起江南古镇,则不可不提古镇那白壁灰瓦的建筑,中国古代文人画里面,不乏人们对它艺术形象的造就,不仅仅是水乡的缘故,也不仅仅是它造型结构独特的缘故!简而言之,兴许是它灰白相衬的色调非常符合古今人们的基本审美标准!简约而不奢华,古朴而不俗气,因此,千百年来这样的建筑模式被完好的继承下来!走进西塘,处处都是水乡宜人的蕴气,傍水而居,推开门是水,打开窗户依然是水,这里的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屋檐勾心斗角,长廊曲折漫回,部分建筑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经典架构,除去古典建筑的元素,另一些红瓦小洋楼式建筑让古镇和谐而不单调!

追溯曾经,这里是吴越腹地,地理位置的显赫造就了它承载历史的作用,“吴钩越角”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次膜拜赋词,千百年太短,烽火硝烟,毁了再建,建了又毁,将历史的兴替在此演绎!走进吴越故地必然要翻开那浩瀚的历史典籍;回眸曾经,是非成败皆已是过往云烟,慢慢的往日的恢宏厚重被细腻温情所取代!

如诗的江南 篇7

一个七月的早晨,我怀揣着一个关于江南馥郁的梦,带上一颗旅行的心,来到了江南水乡……

烟雨蒙蒙,杨柳依依,掩映着片片静房黛瓦;点点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乌蓬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桥下穿行,人轻轻地在桥上行走,一如在画中。

我穿行在这青瓦白墙之间,徜徉在小桥流水之间,不由得想起了“江南水乡展旖旎,屋衍风铃声悦耳,小桥蕴涵古城貌,青石幽雅怡心矣”这首诗。世间忽地变得清丽、润滑、透亮,因这目及的一切,心境也缓缓地潜入万籁无声之河。

江南的水流入了越师侠的“无共水,水远与天连”。江南的水保持了江南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后来河水在入海的时候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站在石板桥上,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木雕栏杆内,明眸皓齿的少女操一口吴侬软语,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轻弹琵琶,歌声婉转。“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望春风又绿,杨柳依依。醉月迷花,深闺梦里,看春风乍起,池水凄凄。”悠扬乐声融于这江南雨中,让我沉醉。

桥栏上凿了一些兰花,纤细的叶脉被时间冲刷得略显粗糙,原本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也缺了不少往日的神气。然而桥面上的块块石板仍很坚硬,流年没有抹去它们的身影。于是它们就与兰花、石狮在一起,守在这座桥上,看着河水不含昼夜地流过;看着身旁的老树一年一年长出新叶,又渐渐枯黄;看着每一个走上桥畔,凝望桥下流水的人。

走下石板桥,穿过水乡来到小巷之中。小巷的围墙不高,上有斑驳的苔痕,挂着一串串不知名的花草,像古朴的屏风。墙里人家的后院,修竹森森。小巷曲折回环,前面好像已经不通了,可走过去依然是巷陌深深,更显幽静。行走于此,我不由想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走过几家墙院,门都紧闭着,偶然出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正如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这里,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巷陌,如诗如画;这里,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它,是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不,它是一本飘逸恬静的诗集。

在江南水乡旅行,穿行于小桥巷陌之间,如同带着一本精美诗集,一路阅读美丽。

江南春的散文 篇8

喜欢乡间的泥土气息,春泥夹杂着花的香气和土壤复苏的腥气。

春天踏青总是不知不觉的进行,拍些照,取些景,写点文字记录一下,也不知道能不能留下这些岁月的片段,但总比没有的好。也许是多年的习惯,也许是在乡间生活了太久,我喜欢观察四季的更迭和变化,很亲切,生命无比的放松和愉悦,我们是大自然的子民,自然也要回归到这个生养我们的天地中来,微风吹过,仔细听,可能是他们托风帮忙带给我们的问候。

要说到油菜花开的地方也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的景,长江以南,一到春天三月一过,四月便开始了它们的演出,花枝招展的出现在江南的大片田野,稻田的田埂上面,河岸上,家家户户的院落周围,这种花简直是无处不在,绿油油的叶子衬托着娇嫩的小黄花,星星点点,一簇一簇的小花,一丛丛,有阳光的日子里更是千娇百媚,金灿灿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光激荡着看她们人的内心,眼中的景便也心之所向了。

若是阴雨不停的下,则又是另外一种美景,如同出水芙蓉般,被水洗后焕然一新,更加清新脱俗,以前没有发现的景,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总能让人感到欣喜与满足。江南的春天阴雨绵绵,但也阻挡不了花期,特别是生长在村间寻常阡陌的那些小黄花,遍布田间地头,稻田里干枯的水稻杆儿映衬着娇嫩的.花儿,印在了眼里,更进入了心里,如果再也看不到也会让人惦念。

一束排列的花骨朵,零碎的开放着,如果这不能吸引路人停下来观赏它们优雅的姿态,那你就错了,花虽然小,但是她们“人多势众”,这么水灵的花,和这么美的景,在北方的人是不可能见到这么庞大的阵势的,当然城里的人也没有多少的闲情逸致,浪费在她们的身上,不像我,我和她们从小就有过接触,虽然不是生长在江南的她们,但也都是花中翘楚,桃花,梨花,樱桃花,漫山遍野,那场面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见过的。

只有在江南水乡生活过几年的人,才会发现这里的可爱之处,到处纵横的河流静静的流淌,春天的水是活的,不仅仅是因为万物复苏带给它的活力,还有春风和阴沉沉的天空会带给它更多的雨水,水是它的生命,也是万物的,就像是长在岸边的小黄花需要它一样。

乡间泥泞的小路旁,车辙印还清晰可见,可以肯定的是,春天已经到了,看那油菜花旁的绿色植物,早已经郁郁葱葱了。

运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汽笛声交相辉印,混着油菜花的香气,也开始轻快起来。

桑树长在荒废的稻田里,抽出了嫩嫩的枝芽,羞涩的绿意还带着一丝丝的嫩黄,枯藤和腐朽的树枝衬托出了春天应该有的 生机。

一枝嫩芽出墙来,而不是红杏,这个寓意不好,桑树在这里也是随处可见的,以前很多人家种桑树养蚕吐丝织布,丝绸就是从这一棵棵看似不起眼的小树上开始的,这些冒头的小叶子会在春天的雨水里,慢慢撑开自己的骨架,越长越大,然后郁郁葱葱,这使我想起了生命最开始的时候,伴随着美丽的期待,茁壮成长的过程,妙不可言。

也许有些张牙舞爪,因为阴天的缘故,所以黯淡无光,但是明显的感受到了那么一股子生命力,十分强烈。

一眼望不到头的路,蔓延着似乎没有结束的江南春天,还在继续。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见到了油菜花,刚下过雨的乡间小道,满是泥泞的田间地头,被打扮的荣光焕发的大地,还是选择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今时不同往日了,物是人非了,新的春天也是选在了南方度过,其实我早应该把自己家乡的春天也带过来较量一下的,我猜应该会是平局。

相对于去年的春天,已经没有那么美丽的油菜花海,但是好在天气万里无云,晴空万里,今年的春天算是待我不薄了。

阳光很暖,把河对岸的垂柳全都暖出了芽,千丝万缕的垂下来,河面倒映着她们的影子,如同亭亭玉立的女子。

让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写的《春》,《绿》,倒是自然天成了,有些符合描写的景,虽然不知道“祖母绿”是怎样的一种绿,总之绿是由春天开始的。

河面的倒影告诉我们阳光到底是有多明媚,仿佛是浮在水面的一架梯子,仔细看你会发现细小的波纹,那些是水中的鱼儿浮在水面晒太阳呢,一群群的鱼儿聚集在一起,光和树的影交接的地方,成了它们的聚集之地。

这些照片如果画下来应该会很美吧,新生还是和以前一样,总能让我激动异常,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这树有些年头了,头上的太阳投下来的光全都被绞碎了,只是星星点点的,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油菜花,如果有更多的阳光,一定更美。

水里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好几种鱼,叫不上名字来,很小的一条一条,我还萌生出了在这里钓鱼的想法。

住的小区楼有一股子岁月的沧桑感,不是我拍出来的效果,而是它本身就是岁月的见证者。

看着都很暖。

像是水彩勾勒出来的油画,只是不太容易调和其中的色彩还有倒影的视觉感,水中的鱼如同落在水中的落叶,一灭一生间,便造就了我们眼前看到的春景。

优美散文《江南的雨》 篇9

以前,我不知道江南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很向往,常常想着怎么样漫步走在江南水乡的地方,只是想着,拿着相机,拿起笔,一点一滴的把这些美丽的风景用相机,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如今,我体会着江南从远方吹来的风儿,从漫天当中下起了雨儿,慢慢的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当我撑死雨伞走在路中央,走在江南的村落里,划过的小雨滴在了地上,屋檐上雨水慢慢的滴落,还能看到人群在等待停雨的时刻,在等待雨停时好能欣赏雨过的江南村落。

之前,只是听说南方经常下雨,却没有漫步走在江南水乡下雨的感觉,我喜欢下雨时的感觉,下雨时,会清凉,空气会变的很清新。在房间时,可以听到下雨的声音,一滴一滴的落在了地上,还能听到风儿刮来的声音。有时,一阵风吹来,还能听到树上的水滴被风儿吹洒在大地上,这种意境很美,也许是向往,也许是想象。

小时候,很向往在江南水乡漫步的感觉,向往下雨时在雨中漫步的场景,然后拿着雨伞走在雨中,看着江南村落被雨水像是化一层淡妆一样,雨水过后,看着雨过江南,呼吸着清晰空气,记录下江南水乡浪漫的风景,这就是一种小时候的浪漫的想象吧。

现如今,我真的与江南相见,真的与江南的雨水拥抱。只是觉得语言的描述太单调,抒发此时江南的雨,江南的水乡,雨过的江南只是文字很有限,以前的.想象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的真实。江南,不只是下雨时那么浪漫,还有江南的水乡,江南的建筑,江南的风土,这些都很让我着迷。江南的雨把江南打扮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很让人着迷。

有时,拿着雨伞,漫步走在江南村落的小桥上,听雨滴落的声音,看雨水滴落江南水乡,看着屋檐上的水滴慢慢滴落小河里,下雨过后,看到江南村落装扮成了水中的镜子,树上的水滴慢慢滑落,我漫步走在了小桥上还有人在摆渡小船,虽然小船很古老,但是很喜欢,我好像被穿越了古代,这种感觉真的很浪漫。

江南的闺塾师们 篇10

“时至今日,我们对明末清初社会变化本质认识太少!”

十七世纪,相隔似有四个世纪的路程,而每当笔者从对这段历史的探幽之旅中惊醒,彼时的梦境却又是那等令人惊异,令人感同身受。

历史,当真就是一种重复与轮回吗?

笔者过去阅读西洋人的著作时就曾留下印象:十五世纪海德堡印刷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督教文明的扩传获得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条件。而起始于十六世纪末,由商业经济快速滋生的江南地区引发的疯狂的刻书贩书之风,使那些在黑暗中蠕动的、被台湾学人唐文标博士称之为“昏睡的,而且是又聋又瞎的”(《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农民和城镇小市民,获得走近阅读的机会多了一些。当然,通常被理解为深锁于闺阁的妇女,也自然成了这一历史时刻不同程度的受益者,周淑禧与黄媛介、梁孟昭当属其中,阅读让她们有了思想的媒介。

2. 黄媛介,楷书扇面,天渡楼旧藏

周淑禧是周荣起的次女,而周荣起则是十七世纪第一个年头出生在江阴,颇具声名的出版家。他24岁已得二女,为善好施,以时兴的出版业为全家生计谋。自然,其子女得到了较早和较好的阅读条件。议论家明人姜绍书、清人吴麒都对周家二女的才艺予以了盛赞。当周荣起制作生产《本草图谱》时,淑禧甚至担当了写生、插图的重任;而笔者收藏其《仿李龙眠莲社图》,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其绘画技艺的早熟程度。

此图长124公分,宽66公分,绢本设色,上段有荣起手书一千六百余字,并记:“女淑禧今年才十五龄耳,六法殊工,绝无师受,而得女婐之遗,长夏试以伯时此图,规模人物器用酷似其本,予亦间缀层云高树,重岩素波,凡踰月而成。并书其记以便览者□未必神明焕发,顿还旧观,而伯时当日□□经营,予父子双腕传之矣。崇祯戊寅(1638)六月二十日周荣起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从中,我们更可体察推想到一种我称之为江南水域文化圈的生态状况。而周淑禧——一位十五岁少女,不正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成功实践者吗?她所见证和引发的,当属一个对更为深刻、复杂的现实社会的思考。

如果说周淑禧所代表的是周荣起的、以至那个社会文化的一个乖乖女形象的话,那么,被吴伟业论之为“诗文、学问、节义、经术皆粲然于胸中”的黄媛介则以其更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勾划出一个具有强烈叛逆倾向的女性印象,更为生动地为高彦颐关于十七世纪中国女性之论述作出了注脚,那就是:

受教育女性既是这一新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其创造者。

崇祯年间,柳如是的绛云楼在虞山落成了,作为闺阁密友,黄媛介自然得到了邀请并前往小住。钱谦益将此雅事为我们作了记述:在新居雅筑中,她们日以“砚匣笔床,清琴柔翰,挹西家之翠微,坐东山之画障。丹铅粉绘,篇什流传,中吴闺达,侈为盛世。”关键着落在后两句,它向人们传达出的另个重要信息是:闺阁女性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当然的那种自闭的状态。在一定的层面,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持续进行着作品的创作和传递,并借此以达至一种心身自由的境界。黄媛介曾有诗句:著书不费居山事,沽酒恒消卖画钱。这也是她生活日常及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而另一位出生于杭州的才女梁孟昭(主要活动于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叶,字夷素),则以其文采名誉江南,她性情娴静,兼善书画,作山水,深远秀逸,风雅不群。陈继儒称其作“非人间所易得”,作品传世甚少,作诗文有清新幽异之誉。清代王端淑推赞她为“女中元(稹)、白(居易)”;史称其“一代作手”、“女士之表表者”。诗文有《墨绣轩集》等,《杭州府志》有传。

江南的水优美散文 篇11

粗略一看江南的水,你会觉得,它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寻常,这里,不过是———周边有青山环护,水岸是村庄围绕,一道道长堤,将水分成南北,两方明镜,容纳些云影天光。

但如果你已经见惯了名山大川,已走过天涯海角,而要进一步发现山水之美的真意,在这里驻足一番,你便会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正熟稔那些高贵的艺术殿堂的人,一旦深入民间,发现了一方构思别致的剪纸,一只年久日深的瓷碗,或一块古朴动人的蓝花布,往往会怦然心动,便是这个道理。江南的水,就是这样,它照样可以入画,可以入诗,但更可以入心,因为它离民间最近,离乡土最近,离人,也最近。

明代著名诗人张岱曾说,西湖之胜,不在水,而在山。其实,若把这种概括用于江南的水,则更为准确,因为江南恰恰是一个山水的系列,恰恰是一种风景的组合,山水山水,只有山,没有水,便显得单调,只有水,没有山便显得空寂。从水面看山,这里的山,有不尽的远近高低,从山上看水,这里的水,有无穷的波光潋滟。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是的,在江南,有山水田园,那一番古意便能鲜活起来,就像那悠悠的湖水。只要你稍加留意,在湖边,在水畔,你便会见到许多久违的景况,这白鹭,这桃花,我们早就熟悉,熟悉于张志和的《渔歌子》。但那桃花流水毕竟只是古代词人的绮词丽句,而在江南这样的地方,你却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那美妙宋词的还乡。

古代诗人们曾这样勾勒他们心中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景:“数间茅屋,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江南这一方山水,不正是一个最为形象,最为现实的注脚吗?

烟雨江南的四季经典散文 篇12

很早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你。孩童的岁月,穿一身紫色长裙,在阳光下飞舞旋转。那是一个怎样的四季如春的美好时光。不曾流泪,春风吹过,杨柳拂岸,对着青青河岸,撩拨头发,轻轻柔柔,缓缓梳妆。忽的发现,那柳眉杏眼的五官,竟是如此精致,是江南女子特有的美貌。

是啊,春天,淅淅沥沥地下一场毛毛细雨,伸手,触碰,晶莹如针的水珠,滴到屋檐上溅起水花,四散,好像一把透明倒挂的伞。烟雨江南,在四季的春里,跳跃起轻盈曼妙的音符,滴滴哒哒,清脆微妙的声音,将你的柔情,将你活泼,将你的美丽,将你的稚气,全部洒向岁月的春天。

无忧无虑的童年,活蹦乱跳的童年,爱哭爱闹的童年,这是一种春的萌芽,这是一种美丽的初现,这是一种春花烂的盛开,这是一种花香弥漫的烟雨江南。

风吹,雨飘,见斜阳。绿柳,花香,觅春归。

又是一年烟雨江南梦。那位可爱的少女,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年年长大,如出水芙蓉,不是吗?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若少女丰硕圆满的体态,在烟雨里,洗一个出尘脱俗的澡,一颗颗晶莹的水滴,挂在脸上,更显柔美,白里透红的肌肤,更显水润,嫩嫩的,白白的,泛着微微的`红晕,那是一种羞涩的成熟美。

花香,悠悠飘远,引来彩蝶,招来蜜蜂,纷纷向荷花表露爱慕之情,花开一万朵,也不及少女半分的柔美,所以,满塘的荷花,在它们黄色蕊芯上采蜜的蜂蝶,穿着波浪型绿色的裙摆,江南的细雨,微微轻风,不耀眼的阳光,微微灰白的天空,这一场美丽的江南烟雨盛宴,有动有静,有清楚有迷蒙,有彩色有暗色,有暖有清凉,有一望无际的荷花随风飘曳,有少女撑着伞在远处观赏,好一幅江南的烟雨图。

少女,你盛开在夏季的荷雨里。少女,不知不觉,你衣裙飘飘,款款而至,来到秋季的枫叶林。那又是下着一场细雨。朦朦胧胧,你却又在林间漫步。此时的你,又是另一种凄婉的美。

你依然长发垂肩,柔顺的发,飘着秋的香味。秋,本来是带着一点点凉意,一点点秋燥,而你的出现,让秋多了一份淡淡的又唯美的哀愁。江山的枫叶林,一片片红色,红色里又透着令人哀伤的黄色。落叶,满地都是。秋雨,不停下,斜风细雨,自古以来,多少唐诗宋词,以诗词托秋言伤:古道西廋马,断肠人在天涯。秋,或许真的就是断肠人的心境。枫叶,一片,一片,一片,落下,又被秋风卷起,秋雨打在落叶上,似乎有气无力。少女,此时,你放下手中的伞,拾起一片枫叶,对着微弱的阳光,观察它的纹路:千丝万缕,纵横交错。少女啊,它是不是你的百结柔肠,点点滴滴的心事结成了红叶上的纹路,也许,它太复杂,令你无所适从;也许,它有着太多忧伤的美丽,令你也陶醉;也许,你的那个他,令你爱他成痴,爱他成狂,爱他成伤,痛到分手后留下淡淡的哀愁。

冬天的雨季,又是那么几场小雨。寒风凛冽,吹得少女不禁裹紧了衣服。冬天的雨,太小太小了,又太冷太冷了。许多绿叶变成枯叶落地成泥,原本夏天绿色的草坪已寥落成满地的黑土。少女没有撑伞,把自己蜷缩在冷风冷雨里。她走在校园满是尘土的小路上。两眼充满忧伤,分手,是那样的痛,痛到已不知春天还会不会来临。

少女低头,默默地走着,心绪低落,眼含泪水。一阵冷风刮过,一片绿色的叶子落入少女怀中。少女忽的有些惊喜:莫非春天来了?她抬起头,满树的紫荆花正悄然绽放。紫红,紫红的,巴掌大小,像一个个在燃烧的皇冠。少女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少女将目光移到另一棵树上,满树的杜鹃花,粉红色,像一团团火在燃烧。少女不再惊诧,似,明白了些什么。

烟雨江南的冬天,原来,那小雨,不仅为黄色的落叶而落泪,它还滋润着紫荆和杜鹃,让那些只看到悲伤的人,也拥有了春天般火一样美丽快乐的心情。

江南的散文 篇13

学校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太湖之滨、雪浪山麓——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蠡湖校区 (唯一校区) 落成于2005年, 占地面积3200亩、水域面积4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 以“曲水流觞, 生态校园”为设计理念, 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 入选教育部、住建部首批“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高校”。

学校以“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为校训精神;以“彰显轻工特色, 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 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

学校办学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5个;4个学科进入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前五名, 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蝉联第一, 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 设计学并列第四, 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五;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

学校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部省级平台29个;“十一五”以来承担并完成了“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150项;获部省协会以上级奖励392项, 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专利申请数、授权数稳居江苏省前三位、全国高校前列。以2013年为例, 学校全年到账科研经费4.41亿元;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880篇、CSSCI论文325篇, 最高影响因子达24.892;申请发明专利1392件, 获授权发明专利451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 国际合作奖、何梁何利奖各1项,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科) ”2项。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96人, 其中专任教师1753人 (含研究生导师788人) , 高级职称比例69%, 博士学位比例52%, 一年以上海外研修比例28%;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千人计划”入选者14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在新一届教育部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占据25席;拥有部省级创新团队24个, 其中国家优秀教学团队3个;设置教师卓越中心, 实施“至善青年学者”提升计划。

学校现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 国家精品教材3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6部、“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2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2014年在51个本科专业招生。

学校现有各类在籍在册学生8万人, 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931人、博硕士研究生7627人、留学生782人;在全球建有校友分会65家, 拥有海内外校友近15万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25%;学校位列教育部全国就业工作50强, 被微软、宝洁、中国电信、百威、强生、联合利华、中粮、三一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列为校园招聘目标高校;获批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目前学生入园创业企业70余家, 成活率超70%, 获评“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校”。

学校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 于2009年成立荣誉学院——至善学院, 在不改变源学院、原专业的前提下优选各专业前3-5%的学生, 通过能力强化、资源倾斜、荣誉吸引, 努力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至善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比例达100%, 海外交流、交换比例83%, 继续深造率83%。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有校史馆、科技馆、酒科技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等校内博物馆, 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每年举办“创新江南”科技文化节、“江南之春”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在校生参演广州亚运会闭幕式、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型主题晚会, 获文化部“文华奖”;推进体育精神育人, 建有棒球、女足高水平运动队, 其中棒球队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总决赛高水平组冠军。

学校倾力打造优质、舒适的学生成长环境, 目前校内仪器设备总值8.1亿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1.87万元;建有教学楼群组团2幢, 设施先进齐备, 可同时容纳50000人学习;建有各式楼宇152幢, 其中图书馆为江苏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之一, 藏书240多万册, 可同时容纳3000人学习;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各类球场、拓展训练基地等运动场馆;建有食堂4个, 涵盖各地风味菜肴, 可同时容纳10000人就餐;学生宿舍组团实行公寓社区化管理, 本科生4-6人/间, 研究生2-4人/间;学校位列全国高校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

经典散文 梦中的江南 篇14

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从小就诵读有关江南的诗词歌赋,就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写写江南。也许因为太熟悉,眼睛看见的竟然没有了景致。可在南下途中,我细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镇》,想起凿在江南一小桥上面的楹联: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一曲《江南烟雨》中,飘浮着淡淡的清梦。

梦中的我,有时候是千年的蛇妖,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携着一缕清风,舞动着飘飘的衣袂,踏浪而歌,闻筝起舞。我用千年的灵性挥毫而出江南的婉约与清新!我掬起一片落红,抚筝而唱,江南的古老与灵动在一曲江南烟雨中飘然而出。这依旧是千年前的曲调,依旧是千年的古筝,江南依旧,依旧的江南……烟雨江南,始终躲不开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他们的笔下的素墙黛瓦,黑的彻底,白的坦然,让无数没有到过江南的人们神往,让读者充满美丽的想象。与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相比,江南的小镇少了一分古朴庄重,浑朴奇险,却多了一分轻巧灵动,畅达平稳。它的前面没有险滩和激流,后边没有荒漠,有的只是潺潺河水,有的只是乌蓬船上袅袅升起的`一缕缕白烟,有的只是一座座雕刻得异常精美的石桥……

不只一次入梦中的江南又现。却见江南的芬芳太浓,桃花太艳,就连名满天下的淮扬菜也甜的腻人。我不明白梦境和现实为何如此大相径庭?亦或是我要刻意淡忘了些什么?现实中,那长长的雨巷风化后的沧桑,亭台楼阁风月无边的容颜,吟唱成一首歌曲在碧水波光中蜿蜒,泼洒成一幅画,万种色彩画不出的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拉住了千古的视线。

千年时光缓缓流过,曲曲回环中岂能尽是空灵与安逸?江南小镇历来就有藏龙卧虎的本事。小桥流水,养育了一个富可敌国的财神沈万山。多情的江南,曾经那样深情款款地接待过漂泊在外的游子。江南自古多才子,他们收敛了狂士的傲气,失却了江南游侠的潇洒。他们渴望荣登龙台而终不可得志,于是寄情山水,学做半个林和靖罢,隐于江南,在梅林间高唱低吟。伯牙抚琴,子期安在?

上一篇:三打飞蛾作文500字下一篇:环保作文议论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