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精选8篇)
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1998年1月4日)
为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现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常委会1993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 [1996]4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省计经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1997]105号)、《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银发[95]24号)以及《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计委、经委环然[1997]142号)等文件的精神,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项目建议书阶段实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制度
(一)凡从事《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苏环委[88]1号)规定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统称“建设单位”),在申请立项时,必须把项目建议书抄报当地环保部门,并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附件一),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项目的预审。
外商独资建设项目,在向国家规定的审批机关申请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之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申办审批手续。
(二)当地环保部门接到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单位上报的项目建议书、《申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及时提出审查意见,并将签署意见的《申报表》根据国家和省规定的审批权限(附件
二),报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进行预审。
(三)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在接到上报的《申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在十日内,对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及项目选址的合理性等,提出审查意见,告之应该办理的环保审批手续,并及时将审查意见抄送有关部门,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同意建设。审批原则如下:
1、对环境无影响或基本无影响的中小型建设项目,签署同意建设的意见,登记备案后就属办毕环境保护审批手续。
2、对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但有较成熟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的小型或部分中型建设项目,签署同意立项的意见,但须在可研阶段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附件三)。
3、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环保政策,但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和各类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签署同意立项的意见,但须在可研阶段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环评结论确定是否允许建设。
4、对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那些工艺或设备落后、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包括在淮河流域、太潮流域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地区禁止建设的项目)以及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签署不准建设的意见。
(四)经环保部门确认对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需委托有环评资质的单位,结合选址、工艺技术、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初步分析报告,报环保部门审查,作为是否同意立项的依据。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价制度
(一)对要求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各地环保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后切实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为了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质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加强环保部门的廉政建设,原则上我省所有大中型新建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改、扩建项目(含工业和非工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均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具体办法按照《江苏省环保局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招标技改管理办法(试行)》(苏环控 [1997]111号)实施。其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也应逐步执行招标投标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程序,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必须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分析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按《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省政府第38号令)需实施总量控制的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在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基础上,还必须符合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下简称排污指标)。建设单位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同时,必须递交《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附件四),一并履行审批手续。
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应会同地方环保部门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现状、环境容量和技术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核定排污指标,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中予以明确,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和核发《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依据。
根据国家关于“到200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995年水平”的要求,排污指标审批原则如下:
1、对改建、迁建和技改项目以及一般扩建项目,应体现“以新带老”、“总量控制”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
2、对新建或较大规模的扩建项目,当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可以允许的排污量或建设单位内部无法平衡时,建设单位须向区域污染集中(控制)治理工程投资,增加该区域处理污染物的能力;或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采取“以大带小”、“工民互带”、“淘汰落后”的办法,削减区域内其它单位的排污量,以平衡新增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或用排污权交易的办法,从其他排污单位获取排污指标。
3、安排大型或特大型建设项目,其污染物排放有可能降低区域环境功能时,计划、经济、建设等有关部门应会同环保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纳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4、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影响到其他省、市、县的水体功能或空气质量功能时,须以交界断面水质或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为依据,核定该项目排污指标。
(四)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以下情况之一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1、选址不符合地区总体规划或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
2、不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所用技术或设备已被国家和地方列入淘汰名单的;
3、污染物排放不能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
4、污染严重的地区,新增的排污量无法在本区域内平衡的;
5、污染严重的企业,老污染问题没有解决,而且也无法通过“以新带老”解决,又要增加污染物排放的。
(五)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听取可能受影响的公众和社会团体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接受监督。承担环评工作的评价单位要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调查,并填定调查表(附件五),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关章节的依据。
(六)由国家环保局审批的建设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和国际金融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甲级评价单位承担,其他项目可以由甲级或乙级评价单位承担。
建设单位在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必须同时报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中表一一四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件六,委托评价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项目,上述两表由评价单位填写,否则由建设单位填写),连同上年建设单位(新建项目除外)填报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作为附件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后,一并审批。
三、设计、施工、试运行和竣工验收阶段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一)加强工程设计环境保护的审查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按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国务院环委会[87]国环字第002号)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的措施以及环保投资概算。初步设计环保篇章必须报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保部门审查。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意见中明确规定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单独组织环境保护设计审查。
2、环保部门应认真审查初步设计环保篇章的内容,并提出意见,主要包括:
(1)设计中是否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
(2)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审批文件中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和“以新带老”、“总量控制”等要求是否全面落实,是否按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污指标设计;
(3)相应的环境保护投资是否列入工程的概(预)算内;
(4)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审批文件中要求在设计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
3、承担环境保护设施(工程)设计单位,其资格必须符合《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15号令)的规定。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国家和省环保部门推荐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最佳实用技术,选用的装置和设施必须是通过正式鉴定的,且有应用实例,供货厂商应提供质量保证书。
4、对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审批文件中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和要求在环保设计中需作改变的,必须经环保部门认可;设计审查通过后,又有变更的,必须取得环保部门书面同意,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对重大变化应进行环境影响补充评价。
(二)加强施工阶段管理
l、各级环保部门应按管理权限和上级环保部门的授权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及施工现场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2、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认真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和经批准的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对施工期的环保要求,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防止和减轻粉尘、噪声、震动等对公众造成污染和危害;及时修整和恢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环境。
3、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工程)施工计划应纳入工程总体计划一并实施和管理。对环保报批手续不完备、环保工程未纳入施工计划或未按计划建设、挤占挪用环保资金等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应及时查处。对环保贷款挪作它用行为,应根据省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环计[96]52号)中的有关规定,暂停对建设单位的贷款支持。
(三)加强环境保护设施试运行和竣工验收的管理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规定》(国家环保局14号令)及《江苏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办法》(省环委会苏环委[94]12号)的规定执行。
1、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准备试运行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试运行申请报告。环保部门在核实环保设施是否全面建成,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批复;若同意试运行,则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规定试运行的时间。
2、试运行期满,污染物排放及其他环保工作基本达到要求(包括对排污口整治的要求),建设单位应编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报告》或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表》(附件七),同时委托负责验收的环保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部门编制《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报告》并填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附件八),一并上报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和当地环保部门,申请办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手续。
3、对须采取“以新带老”措施削减污染的改建、扩建项目,或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保证区域污染物总量不增加而作出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承诺的新建、扩建项目,在竣工验收时应一并对“以新带老”措施或区域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包括“排污权交易”内容)进行验收。即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环保设施建成,但“以新带老”措施或区域污染综合整治项目未完成的,也应视为环境保护验收不合格,不予批准正式投入生产。
4、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由环保部门颁发或换发《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注册证》(附件九),对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单位颁发或换发《排放污染物许可证》(附件十)。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不合格的,由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保部门责令其停产整改,金融部门停止提供相应的流动资金贷款。
四、严格执法
1、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不得擅自越权审批、违法审批和不按规定程序审批。
2、各级环保部门应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自觉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
3、对违法行为,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由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或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略)
附件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权限划分
附件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略)
附件四: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申请表
附件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表
附件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附件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表
附件八: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附件九: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注册证
附件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苏环委(98)l号]
附件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权限划分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上级环保部门的委托,负责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及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
一、省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权限是:
1、大中型建设项目(须报国家环保局审批的除外)。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划分按国经贸企
[1992]176号文关于《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执行(见附件);
2、新增设计能力达《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或规模)或总投资5000万元(包括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
3、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内的化学制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项目;
4、设计处理能力5万吨/日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
5、省计经委、外经委批准设立的外商独资建设项目(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建设项目按国内项目管理);
6、省政府批准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旅游度假区及其他成片的土地开发等);
7、环境影响跨越省辖市界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8、生产或储运放射性物质及剧毒化学危险品的建设项目;
9、豁免水平(按《电磁辐射保护规定》(GB8702—88)执行以上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
10、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及国家环保局授权的建设项目。
二、省辖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权限是:
1、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包括500万元)的小型建设项目,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5000万元以下的技术改造项目;
2、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以外地区所有小型化学制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酿造、电镀等项目;
3、设计处理能力5万吨/日以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
4、市计委、经委、外经委批准设立的外商独资建设项目(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建设项目按国内项目管理);
5、位于市区的小型建设项目(包括兴办公共饮食、娱乐、旅游及其他服务性项目)。
6、环境影响跨越县(含县级市)界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县(含县级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权限是:
国家、省、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以外的小型建设项目。
四、市辖区环保局管理权限划分,由省辖市环保局决定。
注:
一、自本文印发实行之日起,以前我省所发文件中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权限划分,凡与本文有矛盾的,以本文为准。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饮食行业;环境管理;问题;改进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方面它对繁荣我国经济、解决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餐饮店存在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设施等问题,营业时产生的油烟、异味、烟尘、污水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饮食行业如何保护大气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环境管理中的问题也随之突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控制难,环保执法难
项目建设前,环保部门从源头上入手,严格把关,是控制饮食服务行业环境污染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现在我们主要实行的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但在现实的工作中,饮食服务行业的环保审批率非常低。一些项目往往是不经过环保审批这一关就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防治污染,无从谈起,待投入营业后,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再去处理时,很难得到彻底解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把环保审批环节纳入为核发执照的法定前置条件。
2.布局不合理,取证困难
当前,饮食业基本上都未经过合理的规划,这些餐馆点多面广,且多建在居民密集区,与居民楼混为一体,房店功能不分,形成楼下开店、楼上住人的格局,产生的油烟直接外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基本没有规范的排污口,在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时,取样非常困难。地方环境监测能力有限,饮食服务行业排污的特殊性,致使一些污染物难以监测出实际的排放情况。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监测数据,没有有效的证据做保障,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就很难进行。在这方面,洗浴业的污水,餐饮业的油烟、炉灶等显得十分突出。
3.治理污染技术不够成熟,处理难
饮食服务行业基本处于居住和商业混杂区内,受建筑结构设计上的限制,处理时非常棘手。在油烟治理技术方面,原理主要为三个方面:水处理吸收除油烟、吸附过滤除油烟、高压静电除油烟。所有这些技术的治理效果都不太稳定,处理效率不尽人意,且不能消除气味。且治理费用较高,用户难以接受,推广油烟净化装置难度较大。
从环保部门自身来看,缺乏有效的手段,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时,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奈。特别是对饮食服务行业这样小型排污者,更显得束手无策。出现了环保部门下达的行政处罚无数,而真正完全履行的却很少的局面。根本原因是环保部门本身没有强制手段做保证,遇到不主动履行的,只能依靠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来解决。而法院的人员,精力有限,不可能件件执行,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另外,60天的行政复议期,也加长了办案时限。饮食服务行业的特点是,开的快,出兑的也快,名称、业主更换比较频繁,往往是法律程序履行到一半,因上述原因环保部门又要重新走法律程序。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上访人怨声载道。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来解释法律规定。
4.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环保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业主对环保法规不了解,往往是在开业以后,遇到问题时才来咨询有关环保方面的规定,使一些选址不当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环保不同意其开业,业主往往为减少经济损失而强行开业,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纠纷。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以下五点建议:
1.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环境执法手段
建议尽快修订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如查封、扣押、没收等,使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真正落到实处。环保第一审批权问题应上升到法律的层次上,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对现有饮食业单位应加强对其现场检查和监督管理,对本辖区内现有饮食业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油烟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限期治理群众反映强烈、居民集中地区的饮食污染企业,逾期不达标的,应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还可以制定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饮食业油烟治理实施方案,逐步推广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全面实现达标排放。
2.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增强可操作性
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应明确环保部门审批权的程序和内容,把批建和验收统一起来,把验收手续做为工商部门核发执照的法定前置条件。应尽快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特别是中小城市更是紧迫。并且要建立年检制度,建立长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加强饮食娱乐服务行业环保管理,今后凡新开业的经营户在向 卫生、工商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同时必须经环保部门允许和消防部门许可,不符合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新开饮食业一律要求安装油烟净化器,油烟经净化处理后,原则应高空排放。排气筒应尽量高出本建筑与周围10米距离范围的建筑物1.5米以上。如需低空排放,必须达到浓度标准且排放口不得影响周围群众生活。
3.严把审批关,从源头控制
饮食服务行业要设立规范的排污口,为环境监管创造有利条件。对新、改、扩建饮食业单位,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居民住宅楼底层禁止建设可能扰民的饮食业单位,可通过建设“饮食一条街”等措施,把饮食业单位集中在一个地方。新、改、扩建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在开业前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擅自投入使用,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
4.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齐抓共管
环保部门应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齐抓共管,及时通报饮食服务娱乐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逾期不能达标的单位,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情节恶劣的单位,有关部门要联合执法,依法取缔关闭。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形成抑制滥用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制约机制,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落在实处,现规定如下:
一、试行公司重大事项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制度
(一)在股权分置情形下,作为一项过渡性措施,上市公司应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股股东对重大事项的表决制度。下列事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经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1、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含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或其他股份性质的权证)、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但具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在会议召开前承诺全额现金认购的除外);
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购买的资产总价较所购买资产经审计的账面净值溢价达到或超过20%的;
3、股东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偿还其所欠该公司的债务;
4、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附属企业到境外上市;
5、在上市公司发展中对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项。
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大会通知后,应当在股权登记日后三日内再次公告股东大会通知。
上市公司公告股东大会决议时,应当说明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人数、所持股份总数、占公司社会公众股股份的比例和表决结果,并披露参加表决的前十大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持股和表决情况。
(二)上市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社会公众股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比例。鼓励上市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时,除现场会议外,向股东提供网络形式的投票平台。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审议上述第(一)项所列事项的,应当向股东提供网络形式的投票平台。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实施网络投票,应按有关实施办法办理。
(三)上市公司应切实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权利。股东可以亲自投票,也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投票。董事会、独立董事和符合一定条件的股东可以向上市公司股东征集其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
征集人公开征集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应按有关实施办法办理。
(四)上市公司应切实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选择董事、监事的权利。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的过程中,应充分反映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意见,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
本规定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有表决权的每一股份拥有与拟选出的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五)上市公司制定或修改章程应贯彻上述规定及有关实施办法的精神,列明有关条款。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应当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尤其要关注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与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
(三)重大关联交易、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应由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同意后,方可提交董事会讨论。经全体独立董事同意,独立董事可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对公司的具体事项进行审计和咨询,相关费用由公司承担。
(四)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工作制度,董事会秘书应当积极配合独立董事履行职责。上市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及时向独立董事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定期通报公司运营情况,必要时可组织独立董事实地考察。
(五)独立董事应当按时出席董事会会议,了解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运作情况,主动调查、获取做出决策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独立董事应当向公司股东大会提交述职报告,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说明。
(六)独立董事任期届满前,无正当理由不得被免职。提前免职的,上市公司应将其作为特别披露事项予以披露。
三、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一)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上市规则的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充分地披露信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应方便公众投资者阅读、理解和获得。
(二)上市公司应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度,董事会秘书具体负责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三)上市公司应积极主动地披露信息,公平对待公司的所有股东,不得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
(四)上市公司应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加强与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设立专门的投资者咨询电话,在公司网站开设投资者关系专栏,定期举行与公众投资者见面活动,及时答复公众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四、上市公司应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
(一)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应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
(二)上市公司应当将其利润分配办法载明于公司章程。
(三)上市公司董事会未做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当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原因,独立董事应当对此发表独立意见;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
(四)存在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的,上市公司应当扣减该股东所分配的现金红利,以偿还其占用的资金。
五、加强对上市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
(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股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得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不得违规为关联方提供担保,不得利用关联交易、利润分配、资产重组、对外投资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权益。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对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造成损害的,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资金,或上市公司违规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在上述行为未纠正前,中国证监会不受理其再融资申请;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在其行为未纠正前,中国证监会不受理其公开发行证券的申请或其他审批事项。
(三)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未能忠实履行职务,违背诚信义务的,其行为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并适时向社会公布;违规情节严重的,将实施市场禁入;给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上市公司不得聘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董事、监事、经理情形的人员,被中国证监会宣布为市场禁入且尚在禁入期的人员,被证券交易所宣布为不适当人选未满两年的人员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六、本规定适用于股票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依法治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决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必须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奖励惩戒相结合。
第三条 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公仆意识、法制意识,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第四条 机关效能建设应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制,各级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为本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各级机关应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第五条 福州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福州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以下简称投诉中心),负责受理对机关效能问题的设诉,并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县(市)区均应成立相应的机构。
第六条 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应当依靠群众,群众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问题,有权提出检举或控告。
第七条 各级党委、政府应在离退休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企业界人士中聘请效能监督员,对各级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进行监督。
第八条 本规定适用于福州市乡(镇)以上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 单位(简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章 制度建设
第九条 机关应当根据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公约性的原则,结合本机关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各项工作责任制、管理制度、监督制度。
第十条 机关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依法明确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同时,要建立首问责任制。
第十一条 机关效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使行政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政令畅通。
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十二条 机关应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对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应以公开明示的方式,将办理的依据、标准、条件、程序、时限、收费等内容向社会公布,实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或因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能办理的事项,应实行否定报备制,并向当事人解释说明。
第十三条 机关应当本着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积极改革审批、审核制度,合理确定内部管理程序、要求和时限。
第十四条 加强机关内部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执收执罚部门要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禁止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严格依法办事,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行为。
第十六条 加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不断完善听取和审议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查、执法工作评议和任职评议等方式,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加强对党委、政府所属部门和下一级党委、政府的监督,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依法行政。
第十七条 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进一步畅通新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施监督行为。
第十八条 机关应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科学的、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效能考评制度,将效能考评与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机关应建立失职追究制,明确失职追究的范围、程序及应承但的责任,使失职行为得以及时发现、追究和处理。
第三章 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
第二十条 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由投诉中心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效能告诫。
(一)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至第十九条其中之一的;
(二)对所属工作人员效率低下、作风恶劣的问题,长期失察,管理不严,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反本规定的工作人员,不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的;
(四)在查处所属工作人员违纪违规问题时,设置障碍、干扰调查或提供伪证,给查处违纪违规工作造成困难的。
第二十一条 凡有本规定第二十条情形的,应追究机关领导干部的责任,情节轻微者,投诉中心给予诫勉教育;情节严重者,投诉中心给予效能告诫;构成违纪违法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投拆中心给予诫勉教育;情节严重者,由其所在单位提请投诉中心或投诉中心直接给予效能告诫;构成违纪违法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对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的事项拖延不办、互相推诿扯皮的;
(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管理对象造成延误或损失的;
(三)程序繁琐,办事拖拉,工作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以及利用管理和审批权“吃、拿、卡、要”的;
(四)工作作风生硬,态度粗暴,违反群众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刁难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六)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
(七)其他失职、渎职的行为;
(八)其他妨碍机关效能建设的行为。
机关实施的诫勉教育处理,应向同级投诉中心报备。
第二十三条 被告诫人对效能告诫不服,可在接到效能告诫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效能告诫决定的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复核决定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
第二十四条 诫勉教育、效能告诫与考核挂钩。
(一)机关工作人员被诫勉教育两次或效能告诫一次的,本不能评为优秀;一年内诫勉教育三次或效能告诫两次的,考核应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由所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调整岗位后当年再被诫勉教育两次或效能告诫一次的,考核应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并由任免机关按《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二)机关被通报批评一次的,本不能评为先进单位;被通报批评三次或效能告诫两次的,年终效能考评为不合格,交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五条 投诉中心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
建设的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使各级领导班子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根据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精神,做出如下规定。
一、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长期以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加强新形势下工商系统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在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
(一)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学习。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做认真学习的表率。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中心组学习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4次(每季度至少集中学习一次),中心组成员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同时把领导干部学习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工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工商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全局中去考虑,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和对工商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工商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远虑,未雨绸缪,对工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牢牢把握工商工作的主动权。勤于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思想、知识和技术,坚决克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全面推行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精细化管理。
(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加强廉政修养,常思贪欲之害,长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和保持高尚的情操,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提高领导班子在干部群众中的威望。
二、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
要认真抓好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强化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建立起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集聚优秀人才,为工商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增强和维护班子团结。“一把手”对班子团结负主要责任,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思广益,用大局观念和意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解决矛盾。坚持和完善党组领导下的“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强化对领导班子的监督。班子其他成员要摆正位臵,做到及时补位,支持和协助“一把手”做好工作。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班子内部问题。市局党组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基层局班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个别搞不团结的人,应加强教育,经过教育仍然不改的,要果断采取组织措施,做出必要处理。
(二)全面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今后在全市工商系统除少数特殊岗位外,科、股级干部原则上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产生。坚持党管干部方针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不断完善和规范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切实做到坚持制度一丝不苟,履行程序一步不错,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拔到科、股级领导岗位上来,形成选拔一个干部,树立一面旗臶,推动一方工作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大交流轮岗力度,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要有计划地易地任职。完善干部任职回避制度,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探索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首先,要配好领导班子。要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年轻干部要占一定的比例。基层局领导班子原则上要配备1—2名35岁左右的干部。要形成合理的知识、专业、性格结构,既要有懂工商业务的,又要有会管理的,并在性格气质上实现互补。同时,要高度重视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今后,新任用的科级领导干部原则上要实行易地任职。
(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要坚持后备干部选拔程序,后备干部的选拔要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推荐,统一组织笔试和考察,经所在局党组和市局党组反复酝酿产生。要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对后备干部进行经常性有计划的考察了解。后备干部要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年至少写出一篇调研报告。要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后备干部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今后,科级领导干部出现职位空缺时,原则上要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补充。
三、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当前,加强全市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重点是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六个能力”,即分析形势、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能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代好队伍的能力,拒腐防变、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的能力。
(一)大力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提高执政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勤于学习。要努力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结合工商系统实际,当前要突出抓好学政治、学管理。学政治,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管理,就是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培训,是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一种好形式。市局将积极组织科级领导干部参加省局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并按干部管理权限抓好科级以下干部的培训工作。
二是勇于实践。加强实践锻炼,是加速干部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男46周岁以下,女42周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缺少综合工作经验的干部要安排到综合部门任职锻炼,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要安排到基层任职锻炼,只有业务工作经历或只有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的干部要安排他们进行岗位交流任职。对那些素质好而又“缺课”的年轻干部要抓紧时间安排他们“补课”。要鼓励干部到困难多、环境艰苦、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摔打磨练,在危难险重的重要岗位和关键时刻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也在实践中考察他们。
三是善于总结。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思考重大问题,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新时期工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以推动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六个能力”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工商工作的要求,必然要通过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来体现。市局将根据省局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既要看业务工作的成果,又要看队伍建设的成果;既要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既要看当前工作的实绩,又要看以前的基础和发展后劲。要通过制定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予以重用;对那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的干部,要果断予以调整,从而促进领导干部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政绩,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政绩。
四、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要不断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推动工商事业发展之真,牢牢抓住工商工作的主题,务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把握工商工作灵魂之实;务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打牢工商工作基础之实;务以人为本、从严治队,提高工商队伍素质之实。要大力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岗、把责任落实到人。要继续落实好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不断提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经常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市局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了解和掌握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减少各类应酬活动,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工商工作上来。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领导督查与职能部门督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牢记“两个务必”。全市工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起,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风尚,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搞迎来送往。要进一步完善机关工作规则,健全和落实会议、接待、礼品等制度,坚决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从事高消费娱乐活动。要加强财务管理,严禁巧立名目滥发奖金。要规范基本建设,严格项目审批,不得违规自筹资金和相互攀比、追求豪华搞基建,不准无故拖欠工程款。
(三)自觉遵守机关的工作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做出榜样,抓出成效。
坚持领导干部离开工作地报告制度。基层局“一把手”离开自己的工作地区,必须事先向市局请示,履行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
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一)加强上级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廉政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巡视制度,按照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不违规以打电话、写条子、打招呼等办法插手干部任免调配、工程建设和经费使用等;不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各种宴请或其他社交活动;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收受公务关系对象送的“红包”、礼品、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等。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市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严格落实“一岗两责”制度,认真履行职权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组织协调,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措施,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逐级签定党风廉政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
2、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基层局每半年要将本局有关市场监管、经费、基建项目、人事任免、领导班子现状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向市局党组写出专题报告。坚持“一把手”工作述职制度,各基层局“一把手”要将本人一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局党组报告,必要时应当面汇报。纪检组长要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星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市局党组汇报所在领导班子的工作情况、廉洁自律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和行风建设情况。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好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谈话制度。一是任职谈话。在市局党组决定科级领导干部任职后一周内,由市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同新任职人谈话,也可委托所在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决定及任职的主要理由,组织对新任职人的基本评价和群众的反映,新任职岗位的基本要求,贯彻民主集中制、廉政勤政方面的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听取新任职人的意见和建议等。属于交流任职的,还应当介绍任职单位及其领导班子的主要情况。二是免职谈话。在市局党组决定科级领导干部免职后一周内,应由市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同被免职人谈话,也可委托所在局分管人事工作的局领导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决定免职的主要理由,组织上对被免职人基本评价和廉政情况反映,听取被免职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日常谈话。市局党组每年至少要与基层局“一把手”谈一次话,对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根据需要安排谈话。领导干部本人主动提出谈话要求的,应及时安排。日常谈话由市局党组成员负责。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听取思想、工作和班子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等。对领导干部反映的重要情况,必要时可向其所在党组的主要领导通报。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个人要求或需要组织答复的问题,经研究后应给予认真负责的回复。
4、诫免谈话制度。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诫免谈话: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及市局党组决定不力的;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不认真履行职责,给工作造成一定损失的;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作风不民主,执行集体决定不力,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的;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选人用人上出现问题,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廉洁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反映比较多,或者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不严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有需要提醒注意或纠正的问题的;其他需要诫免谈话的情况。
5、提醒制度。要定期对“一把手”进行谈话提醒。市局党组每年至少与基层局“一把手”谈一次心,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醒。对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发生的问题,将根据情节进行提醒谈话。
6、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基层局“一把手”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前,必须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由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委托建议,由负责审计的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内容包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7、巡视制度。市局党组每年要有计划地对基层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个人廉政勤政方面的情况进行巡视检查,检查面不少于1/2。
(二)加强同级监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信访、机关党委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和配合,形成干部监督工作的合力。
1、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学习教育,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弄懂基本要求,了解基本程序,学习基本方法,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要在适当的范围公开,与干部职工密切相关的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班子成员之间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班子团结,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一把手”的带头作用,“一把手”要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实行集中,既不能凌驾于党组之上,也不能优柔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软弱涣散。
2、党组议事制度。全市工商系统各级党组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党组议事规则。凡涉及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重要部署以及在干部任免、人员录用、调动和奖惩、大额资金的安排使用、工程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等重大事项,都必须召开党组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领导干部个人不得擅自决定重大问题。党组会议必须有2/3以上成员参加。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会前主要领导要与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和商量,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会上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实行正确的统一,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自觉维护集体决议。如遇到意见不一致时,要搁臵一段时间再议,暂不要匆忙做结论。会后要认真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原则,党组成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向“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汇报,保证集体决议的贯彻和落实。
3、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认真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提名,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上会。必须有2/3以上的党组成员到会。对拟任免干部人选,应逐一表决,以应到会成员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或人事部门负责人,要全面、准确、清楚地介绍所讨论干部人选的考察情况。到会成员应当发表明确意见,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楚时,暂缓作出决定。干部任免通知下发之前需要复议的,须经党组1/2以上成员同意。讨论的干部人选,凡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不得以局长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严守纪律,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不准泄露酝酿讨论情况。
4、民主生活会制度。全市工商系统各级党组(含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班子,下同)每年必须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特殊情况可以另行安排。市局党组要派人参加基层局党组民主生活会。会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民主生活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会上,党组成员要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会后,要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有关材料。
5、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必须严肃党的各项纪律,自觉保守秘密,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班子成员对集体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级报告,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不允许向群众散布个人的不同意见,更不允许另搞一套。领导班子内任何人都不能自视特殊,超越权限,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下级组织,更不能指示下级违反原则办事。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切实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顶风违纪有下列行为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处理。一是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按照组织程序一律先免职再依据规定处理。二是“跑官要官”的要批评教育,不能提拔重用,在重要岗位上的要予以调整,已经得到提拔的要坚决撤下来;对“跑官要官”制止不力造成用人严重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及子女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影响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牟取非法利益的,要辞去现任职务或者由组织责令辞职,并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四是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的,要严肃查处。五是参加赌博的,应予以免职,在依据规定处理;到国(境)外赌博的,要从严惩处。
(三)加强群众监督。要结合干部考察和考核,组织领导干部进行公开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考察和评议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履行职责、思想作风和廉政情况,并将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使接受群众监督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1、考核制度。市局按要求对基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考核。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公开述职述廉,并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考核每年组织一次,由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述职述廉制度。各基层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结合考核在机关全体职工大会上述职述廉一次。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决定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执行干部选拔工作制度和规定的情况;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述职述廉一般与考核一同进行,必要时也可另行安排。
六、本规定由市局人事教育科负责解释。
1.控制难, 环保执法难
项目建设前, 环保部门从源头上入手, 严格把关, 是控制饮食服务行业环境污染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 现在我们主要实行的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但在现实的工作中, 饮食服务行业的环保审批率非常低。一些项目往往是不经过环保审批这一关就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 防治污染, 无从谈起, 待投入营业后, 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再去处理时, 很难得到彻底解决。造成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没有把环保审批环节纳入为核发执照的法定前置条件。
2.布局不合理, 取证困难
当前, 饮食业基本上都未经过合理的规划, 这些餐馆点多面广, 且多建在居民密集区, 与居民楼混为一体, 房店功能不分, 形成楼下开店、楼上住人的格局, 产生的油烟直接外排,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基本没有规范的排污口, 在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时, 取样非常困难。地方环境监测能力有限, 饮食服务行业排污的特殊性, 致使一些污染物难以监测出实际的排放情况。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监测数据, 没有有效的证据做保障, 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就很难进行。在这方面, 洗浴业的污水, 餐饮业的油烟、炉灶等显得十分突出。
3.治理污染技术不够成熟, 处理难
饮食服务行业基本处于居住和商业混杂区内, 受建筑结构设计上的限制, 处理时非常棘手。在油烟治理技术方面, 原理主要为三个方面:水处理吸收除油烟、吸附过滤除油烟、高压静电除油烟。所有这些技术的治理效果都不太稳定, 处理效率不尽人意, 且不能消除气味。且治理费用较高, 用户难以接受, 推广油烟净化装置难度较大。
从环保部门自身来看, 缺乏有效的手段, 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时, 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奈。特别是对饮食服务行业这样小型排污者, 更显得束手无策。出现了环保部门下达的行政处罚无数, 而真正完全履行的却很少的局面。根本原因是环保部门本身没有强制手段做保证, 遇到不主动履行的, 只能依靠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来解决。而法院的人员, 精力有限, 不可能件件执行, 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另外, 60天的行政复议期, 也加长了办案时限。饮食服务行业的特点是, 开的快, 出兑的也快, 名称、业主更换比较频繁, 往往是法律程序履行到一半, 因上述原因环保部门又要重新走法律程序。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上访人怨声载道。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来解释法律规定。
4.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环保宣传力度不够, 使一些业主对环保法规不了解, 往往是在开业以后, 遇到问题时才来咨询有关环保方面的规定, 使一些选址不当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环保不同意其开业, 业主往往为减少经济损失而强行开业, 造成环境污染, 引起环境纠纷。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实际工作提以下五点建议:
1.完善环境法制, 强化环境执法手段
建议尽快修订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 如查封、扣押、没收等, 使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真正落到实处。环保第一审批权问题应上升到法律的层次上, 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 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对现有饮食业单位应加强对其现场检查和监督管理, 对本辖区内现有饮食业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油烟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做到心中有数。限期治理群众反映强烈、居民集中地区的饮食污染企业, 逾期不达标的, 应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还可以制定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饮食业油烟治理实施方案, 逐步推广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全面实现达标排放。
2.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增强可操作性
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 应明确环保部门审批权的程序和内容, 把批建和验收统一起来, 把验收手续做为工商部门核发执照的法定前置条件。应尽快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特别是中小城市更是紧迫。并且要建立年检制度, 建立长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加强饮食娱乐服务行业环保管理, 今后凡新开业的经营户在向卫生、工商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同时必须经环保部门允许和消防部门许可, 不符合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对新开饮食业一律要求安装油烟净化器, 油烟经净化处理后, 原则应高空排放。排气筒应尽量高出本建筑与周围10米距离范围的建筑物1.5米以上。如需低空排放, 必须达到浓度标准且排放口不得影响周围群众生活。
3.严把审批关, 从源头控制
饮食服务行业要设立规范的排污口, 为环境监管创造有利条件。对新、改、扩建饮食业单位, 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居民住宅楼底层禁止建设可能扰民的饮食业单位, 可通过建设“饮食一条街”等措施, 把饮食业单位集中在一个地方。新、改、扩建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在开业前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验收, 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擅自投入使用, 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
4.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 齐抓共管
环保部门应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齐抓共管, 及时通报饮食服务娱乐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 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逾期不能达标的单位, 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情节恶劣的单位, 有关部门要联合执法, 依法取缔关闭。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实施时间:2006年11月6日
问题一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包括哪几类人才?
答:《关于进一步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京创业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07]44号)明确规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指我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为首都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才。
问题二
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工作的有关事项?
答:对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拟接收的本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符合本市接收条件的,可收集有关材料,报送单位注册地所在区、县人事局或单位委托立户存档的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由其汇总后集中报市人事局审批,北京市人事局将优先为其办理接收引进手续。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1)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审批表(一式两份),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分别盖章,经办人签字;
(2)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盖章;
(3)毕业生已修全部课程成绩单,学校教务部门盖章;
(4)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毕业生本人签字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引进协议书》复印件;
(5)毕业生英语四级证书或成绩报告单复印件;
(6)毕业生电子数据信息。
问题三
首都杰出人才奖的特殊地位表现在哪?
答:“首都杰出人才奖”为北京市人才奖励的最高奖项,用于表彰奖励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是“首都杰出人才奖”的二级奖项,也是其评选的基础。“首都杰出人才奖”及“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首都杰出人才奖”每次奖励不超过5人,无符合条件者可空缺,奖励金额为每人每次100万元;“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每次奖励10人,奖励金额为每人每次10万元。奖金的40%属获奖者个人所得,60%用作获奖者的科学研究经费。
问题四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2000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京政办发[2000]19号)明确规定,市政府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重点奖励在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人员。
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协办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11-24
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11-13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06-03
关于加强后勤及管理人员工作纪律的规定06-24
精选煤矿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管理规定doc07-07
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校友工作的若干意见05-29
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规定11-08
关于加强项目工地春节期间安全管理的通知06-13
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管理的思路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