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教学教案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教学教案

《傅雷家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创设朗读情境,把握书信内容,体会书信的情感。

2. 研读赏析,质疑讨论,走进傅雷,了解其人。

3. 生活链接,采用书信的形式,书写心得体会。

教学重点

创设朗读情境,把握书信内容,体会书信的情感。

教学难点

研读赏析,质疑讨论,走进傅雷,了解其人。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课时

板书

傅雷家书

家书真情人格

平等真诚的父子情、朋友情

真挚的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书信,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家信,家书则是家人书写的家事、传递私情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信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究竟书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两则,来共同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投影)

明确重点字词: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气吞牛斗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朗读速度舒缓,语重心长。

3.提问:

① 如果请傅聪为这两则家书配上钢琴曲,你会选择怎样的曲调(或怎样基调的曲子)?

讨论明确:

会选择曲调舒缓的具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这样才与信中父亲真诚、平等与儿子交流的语态相一致。

师选择一首钢琴曲为背景,生结合背景自由朗读课文。

②在信中,父亲“真诚、平等”的语态,体现在何处?

讨论明确:

10.2日,当儿子精神消沉时,父亲对儿子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充满了理解与安慰。

理解、关爱:“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那里去发泄?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尊重:“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出这些信来重读几遍。”

平等、真诚的鼓励:“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景吗?”“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修养,方能廓然无痕,真正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对伤害自己的感情,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1.26日,当儿子在音乐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父亲不是简单的赞扬儿子几声,而是,娓娓地平等地对孩子道出人生的忠告。

“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池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③在父亲真诚的语态中,我们看到父子间是种怎样的关系?

讨论明确:

慈父情深、朋友情重。

三. 研读赏析,走进作家

1. 在充满深挚的情义家信中,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一个人?

讨论明确:

希望儿子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吸取前车之鑒。希望儿子取得巨大成功之时,仍能谦虚,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共同的主旋律:希望儿子无论经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 家信虽小,但傅雷的家信境界高远,展现了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阅读其真诚、平等的书信时,你除了感受父子间平等、真诚的交流外,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光彩?

讨论明确:

傅雷拳拳报国赤子心,殷殷报国志,这也是他希望儿子所拥有的品质。如:“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新!……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其实还大……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小结:在《傅雷家书》两则中,我们在真诚、平等的氛围中,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对艺术、人生、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

3.再读课文,体会深意。

四. 生活链接,书写感受

请以“给傅雷的一封信”为题,谈谈你学习这两封信的感受。

《傅雷家书》教学教案 篇2

江泽民同志的谈话为我们新时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也为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危险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深

入挖掘教材, 利用典型事例,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特别注重学生做人方面的培养。以便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 我在讲解《傅雷家书两则》这篇文章时, 在“探究与合作”教学环节中设置两个中心话题:一是如何看待情绪的高低起伏?二是在鲜花与掌声面前, 我们应如何面对?要求从课文的文句出发, 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让大家在感受傅雷先生拳拳的爱子之心的基础上, 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课堂片段:

一、导入文本, 引出问题

两封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 我们深深体会到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其中许多教诲, 或许也能对你有所启迪, 终生受益, 请大家用心体会, 想一想文中的哪些话对你有所启示?

生:面对人生的“高潮”、“低潮”, 傅雷教育儿子做到“只求心理平衡, 不至于受伤而已”。

(这句话的提出正合吾意, 与第一个中心话题大同小异, 只表述形式不同, 能达到预期目的。)

生:“不为胜利冲昏头脑。”

(这在我的预料之内, 与第二个中心话题呼应)

生: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 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出乎我的意料, 在备课中没有想到能提到这句话, 试看同学们的理解。)

师:大家找的句子都很有价值, 值得我们去理解去感悟, 这节课我们一起谈谈对这几句话的感受。

二、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

从这三句话中找出最感兴趣的话作为小组探讨的中心,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 有人在翻课本, 有人在和同学讨论, 有人凝神思索, 还有人翻阅课外书。5分钟很快过去, 很多同学在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 我约法三章:一要明确要谈的对象, 二要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生:我们小组选择第三句话, 我们认为那是父爱的流露,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 含有欣慰、激动和骄傲之情。

(这种见解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的理解很全面。)

师:能不能详细说一下这种复杂的情感?

本小组另一成员补充:欣慰的是父亲对儿子曾经的付出, 终于有了结果, 缴动的是在波兰的儿子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 骄傲的是儿子为国争光。 (同学们的掌声)

(我对这个小组有独到的见解而深感意外)

生:我们小组对第一句话感兴趣, 我们小组认为“心理平衡”是一种良好的心态, 有时“脑子一热”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事后后悔莫及, 害人不浅, 要等到冷静的时候再做决定。

本组成员补充:不能在失意时, 痛苦不已, 怨天尤人, 更不能在成功时, 迷失自我。要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这种回答与我不谋而合, 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感受如此深刻, 特别是能想到范仲淹先生的名言, 联想丰富。)

生:我们小组想对二句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当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时, 要有自知之明, 面对别人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师:这是文中的句子, 但运用的恰到好处, 你们真了不起, 真棒!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文所探讨的几个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没有想到同学们想得很深刻, 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认识、他们的热情、探究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足以让我感到欣慰。

一、将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紧密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教师积极的探讨与思索, 深入挖掘教材, 制定培养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感染与熏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本课时, 大家在感受傅雷父子情深的同时, 也学到不少做人方面的知识。比如: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 也是为了鼓励儿子, 凡是成功的人, 都要经历许多挫折, 关键在于勇于面对, 学会解决问题。要学会抱有平和的心态, 控制情绪的起伏。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理智地分析, 吸取教训, 引以为戒。傅雷的教诲对同学们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其人生道路犹如一盏明灯, 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学习方式与培养合作联系起来

新世纪的到来, 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在教育战线上就应该培养学生个体的竞争意识, 更应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这是群体参与的重要举措, 也是时代赋予人们的使命。对此, 教师应给予极大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一点, 本节课在探究活动中, 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参与人员多, 谈话内容涉及范围广。这样, 才能让学生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最后小组形成共识, 小组之间互相竞争, 培养了合作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学习热情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词音、字义,了解书信内容。

2.具体感知作者的劝子艺术。

3.通过文中的父子情谊,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重点难点

1.具体分析文中关于“劝子”的重点句子。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深入挖掘文中“坚强”的含义。即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做到“败而不馁”“胜而不骄”才是真正的“坚强”。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讲解);对话法(问答、讨论);实践法(作业);电教法(PPT课件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傅雷家书》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对待字词上,不再像小学一样陌生,但是处于初级教育阶段,还是有必要注重字词的累积,拓展词汇量。其次,该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会出现大量的诸如情感挫折、学习困境、社交障碍等情绪问题,通过学习本文,恰好可以起到“讲授知识”和“启示学生”的双重目的。再者,青春期最大的特征是叛逆,通过感受本文中雷氏父子间的舐犊情深,也可以起到教育学生“亲情之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上课前呢,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上,有遇到过挫折吗?比如说考试不太理想、或者跟朋友发生矛盾?那如果有过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办呢?

(预设)

学生纷纷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有的选择更好朋友倾诉,有的会去打打球或者做其他的体育运动发泄情绪,还有的说,会跟信任的长辈诉说心中的烦恼。答案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师:那么,老师给给你们看两幅图片,看看你们认不认识他们。(在课件上先后展示傅雷和傅聪的图片)

(预设)

有的学生说不认识,有的学生说好面熟,就是想不起来,也有的学生说,是傅雷和傅聪(或许是较认真学习的学生,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

师:看着大家或迷惘,或期待的眼神啊,那么由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他们吧。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傅雷、傅聪。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傅雷家书两则》,我们来看看,当傅聪遇到问题时,傅雷是怎样劝解儿子傅聪的呢?

二、课文探究

1.人物简介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傅聪--傅雷之子,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2.把握字音字义

请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或者有疑问字词,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解答。(老师将字词写于黑板上)

庸碌( yōng  lù)              枘凿(ruì)

相契(qì  )                        谀辞( yú )

扶掖(yè)                           廓然无累(kuò  )

重蹈覆辙( zhé )              涕泗横流(tì  sì  )

羲皇上人( xī )                舐犊情深( shì)

3.具体分析(第一则)

*设置问题

介绍了人物,理解了字词之后,现在请大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先来仔细地阅读课文中的第一则家书,等会老师将要请同学们来解答老师给出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在阅读中,标识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到时候咱们一起探讨。

1)第一则家书是在儿子什么样的境遇下写的?

2)傅雷是怎么劝慰儿子的?

3)第一则家书的目的是什么?

* 问题分析和解答

1)傅雷在儿子什么样的境遇下写的?

消沉苦闷的时候(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2)傅雷是怎么劝慰儿子的?

a.在称呼上的用心良苦

第一封家书得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聪,亲爱的孩子”。当时傅聪正是处于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亲切的称呼,既是传达了傅雷夫妻的关爱,也能令傅聪感到温暖。

b.运用比喻和引用,来劝慰儿子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通过这个比喻,告诉儿子做人做事要掌握分寸,在过多与不足之中,寻找平衡点,才不至于受伤。即不要太过于沉浸在挫折当中,在挫折中,允许失落,但是要尽快的调整好心态,不要放任心绪在消沉中继续消沉。

(引用克里斯朵夫),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依照贝多芬为原型而塑造的一位小说主人公。他也是一位历经挫折但伟大的音乐家。傅雷引用克里斯朵夫,贴近了傅聪的理想,用傅聪与克里斯朵夫某种经历的相似,再以克里斯朵夫的成功,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引用“心灵的灰烬”,使用“古战场”的比喻。“灰烬”,“古战场”都是带有“已经成为过去”的含义。美好的事物化为灰烬是一种伤感,曾经旌旗蔽日、战马奔腾、硝烟弥漫、血染黄尘的古战场,如今凭吊起来,是感慨的,但是那种曾经的美好、那些残酷的血雨腥风都已经成了回忆。作者引用这两个比喻,是要告诫儿子,苦难纵然难免,但是终归还是会过去。苦难来临,我们首先应该要坚强,然后要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挫折苦难,要淡然处之,而后洒脱尘世,宠辱不惊。

c.鼓励儿子将痛苦向他们倾诉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压在心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去那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苦呢?”

3)第一则家书的目的是什么

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挫折,要坚强,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泰然处之,做到败而不馁。

4.课后任务

按照第一则的方法去预习第二则家书,下节课讲解。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点出了重要的字词,总体把握了第一则书信的大致内容,赏析了其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这些句子也就是第一则信中,傅雷劝慰儿子的方法,明确了第一则书信的写作目的。希望同学们课后要复习,牢牢掌握这些重点难点,以及不要忘记了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探索方法,预习下一则书信,看看这两则书信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石元群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不由得让人欣喜地感觉到: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傅雷家书>两则》为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优秀的文本载体。只要教师牢握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落实“双性统一”的基本点;就能为发挥学生应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性平台,也为熏陶学生思想情感和夯实文化底蕴营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

一、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即“语言文字”,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语言文字不但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是传承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工具。“人文性”是人类亘古久远的文明精华的积淀。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奠基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傅雷家书>两则》就是体现语文“双性”特点的优秀例文之一。

1、《家书》是傅雷父子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方面,儿子借“书信”把个人情绪的起伏跌宕、苦闷颓废向父母倾诉,也激动地把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急于与家人分享。另一方面,傅雷也通过“书信”向儿子陈述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第一信在于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信在于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虽然两信分别处于儿子消沉苦闷或欣喜成功的不同背景下回复,但它们都发挥了沟通心灵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傅雷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到儿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思想、情感趋向;同样傅聪也可以接受到父亲高尚人生观和事业观的深深教化。由此,父亲的“信”就成为傅聪获取学术、人生、社会等知识的源泉之一。

师生反复品读文本,不由深感:书面文字的交流比说话交谈更具工具性和持久性,它记录着笔述者的深广思考和瞬间的感念。这就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化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乃至学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功能。

2、《家书》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典范之一。书信往来是营造人文氛围的有效方式,傅聪把内心的苦闷或喜悦告知父母,实质是在找寻情感上赖以依托的精神港湾。傅雷的复信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饱醮舐犊深情。前信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信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从而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如“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等语句都艺术性地编织了一道强大有力的“人文”网包围着傅聪,让他在深深的理解和关爱中感悟“平衡心态、控制情绪、泰然处之、理智分析和平静超然”的必要。尤其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更是耐人寻味,他不但希望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在成功时更保持坚强,不为胜利冲昏头脑,而且希望儿子始终怀着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创造一个世界和结交更多的心灵朋友。这样的交流既有长者般的企盼和祝福,也有朋友式的沟通和理解,由此形成了让人羡慕的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

二、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而开展的一种传承知识、培养技能和教化思想的活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都在教学活动中交织渗透而得到落实。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为体现语文教学的“双性”任务,笔者以课后“练习二”为例与学生进行探讨——“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子如朋友’的理解”。

1、“朋友”是青年人最关注又较为朦胧的一个生活概念,问题刚提出,就炸了课堂,同学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阅课文,有的低头沉思。其实,这时大家都在运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和知识的重组。一方面调动起原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朋友”的内涵,使相关知识得以整理概括,继而综合内化;另一方面又进行着思维碰撞、知识传送和思想交流,继而集智慧之大成地阐述——“朋友”就是互相支持、相互理解、平等倾诉、无教条无顾忌的交往关系。在这样抽象、理性的认知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教学课堂转化为“小社会”,为学生的表情达意和思想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2、语文的“人文性”重在文化积淀和精神奠基,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感念等因素。对学生而言,如果单纯从理性来阐释“朋友”的要义是明显不足的,而更应适时地走近学生生活,从感性切入,调用师生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感悟,努力激发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力。为此,笔者尝试从“人文”角度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朋友”的深层理解。笔者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材,把握“朋友”的作用;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筛选恰当准确的词汇进行感性表达。如:什么是朋友,她是崎岖路上的扶手棍;她是悲伤心灵的创可贴。……在教师引导下,如此种种表述也不乏妙语如珠、斑斓纷呈、富有人文味的佳句。为了把课堂教学推致更博大的人文氛围中,笔者及时捕捉了教学的瞬间灵光,着意引导学生把那些优美的、哲理的妙语摘录下来,并给予艺术性的处理和整合。结果让学生乃至自己惊诧不已——原来,师生居然携手成就了一首题为“朋友”的诗:“朋友是什么/她是草丛的萤虫/她是海港的明灯/时刻提醒着你的崎岖/指引着你的航向/朋友是什么/她是忠实的听众/她是博大的谷野/每每接纳着你的哭诉/分担着你的伤痛/朋友是什么/她是梢头的百灵/她是沉甸的稻穗/永远分享着你的喜悦,盛载着你的收获/朋友是什么/她是精神的支柱/是心灵的慰藉/是平等的交往/是人生的伴侣/朋友没有如火如荼的奔放,没有海枯石烂的永恒/就是这曾经的知己/给了对方深深的理解。”就这样,课堂教学的人文味在“自由诗”中活跃,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三、生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教学效果往往都在生活中获得检验,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应用,那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和导引的意义。笔者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后,也不忘把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向学生索取一封“校书”,并敦促学生只要是真情实感,不管天南地北的话题都可“任我行”。结果,“我”仿佛都成了学生们的挚友,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执笔倾情,把积聚多时的话语诉诸笔端,向“我”倾诉了许多我未从知晓的故事和心声。在学生热情的感染下,笔者无一不认真地通阅了学生的所有书信,而且每信必复,要么给学生的写作提几句评语,要么就学生的话题交流一点心得,要么为学生的沮丧鼓点气,要么为学生的成功添点花,或提个醒。此间,笔者深深感悟到:语文的“双性”最能在师生的文字交流得到落实。一方面,学生把自己较为关注的信息、了解的趣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坦诚地告诉老师;有些还把关于青春年华的朦胧、疑惑和憧憬都急于与老师交流;甚至对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愿望、对自身的估量、对人生的理解都可成为学生的话题。由此,“文字”在师生的书信和点评间就架设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在流动的“文字”中,学生的文字功夫和语言表现力都获得锤炼、修正。语文的“工具性”在师生的交流传承中更获得了彻底的落实。另一方面,其“人文性”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撰写书信时既反思自我,自醒自励,又调用生动词汇,运用最佳形式把个人情感不设防地倾诉;而教师在批阅学生书信时既可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又倾听到学生青春的呼声。这样,师生的思想得到交流,精神得到理解,情感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高,从而共同提升了人文品位,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涵养。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篇5

1、上这课时注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 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 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 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 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 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 人寻味的议论,也不亦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

从《傅雷家书》中学习钢琴 篇6

傅雷 (1908—1966年) , 1908年出生于江南望族, 因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为名, 以“怒安”为字,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傅雷还是一个严格、尽责的父亲, 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 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信编汇成册, 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部能比较真实全面了解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 甚至可以说是其毕生重要的著作, 因为这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 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 也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在傅雷看来, 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从与儿子傅聪书信的内容来看, 他提倡做一个艺德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正如他给傅聪的信中所说:“先做人, 次为做艺术,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另外, 傅雷是一位良师, 指引着傅聪在艺术道路上正确的前进, 不厌其烦地为其排忧解难, 在学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也是一位益友、知己, 与傅聪语重心长地倾心交流, 互相鼓励, 共同进步, 展示了他无所不通的艺术思想。

《傅雷家书》是一部文学著作, 更被人们推崇为“艺术学徒的入门向导”, 傅雷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对艺术修养的要求, 不仅造就了傅聪, 而且造就了更多的艺术青年, 使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傅雷用他艺术的心灵、理想的境界、自严自尊的人格和他睿智的思想家的内涵执著追求播撒爱的种子。

二、从书中“学”钢琴

(一) 论乐理与礼仪

在信中, 傅雷多次强调除了要练习钢琴技巧, 更要注重加强对乐理方面的学习, 他认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 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 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现在社会钢琴教育的一个弊端, 就是只注重对钢琴技巧的训练, 而完全忽视了对乐理的掌握, 以至于问起乐理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知。傅雷注意到这一点, 认为一切都应以理论为基础, 进而再谈实践。他还认为一个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感情“升华”, 最好的手段就是作曲, 他在信中说道:“……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 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 (作曲) 来发泄, 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 才能于人有益。”此话的目的就是帮助傅聪整理一些心情, 用音乐使自己走出苦闷。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 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傅雷在1954年8月16日晚给傅聪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傅雷对傅聪平时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批评并使其改正, 比如在别人家里脱去大衣的时候也要摘下围巾;和别人特别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的时候“手要垂直, 人要立直”;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 手该如何放, 不要使刀叉掉在盘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出台行礼或谢幕的时候“面部表情要温和, 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些繁琐的礼仪细节完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也想到了“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二) 论上台紧张

在家书中, 傅雷多次与傅聪谈到了上台紧张的问题。紧张, 是在上台演出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也是很多人最难克服的。关于这一话题, 在1954年9月4日的谈话中, 傅雷就对傅聪比赛紧张进行了分析, 认为“场面太严肃”, 也是由于没有试琴的原因, 最后结出一个结论:“……今后你切须牢记, 除非是上台比赛, 谁也不能先去摸琴, 否则无论在私人家或在同学演奏会中, 都得先试试触键与踏板。”第二次谈论紧张是在1954年10月22日, 当时傅聪离比赛还有3个月的时间, 可能是压力太大, 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傅雷是这样回应的:“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 时时刻刻注意放松。”除了这一点, 还让傅聪“多想想人生问题, 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 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舒泰, 工作反而顺利!”对待紧张问题, 傅雷从演出技巧和人生哲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给我们提出了最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 论演奏技巧

在乐器演奏的音色、音强、音质方面, 傅雷就“柯子歧送来奥艾斯脱拉与奥勃林的Frank Sonata”, 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 进行了对音色、音强、音质等方面的分析。他通过对小提琴、钢琴及两种乐器的合奏, 提出了好与不好的地方, 他在信中说道:“第一印象是太火爆, 不够Franck味。Volume太大, 而melody应付得太粗糙。第三乐章不够神秘味儿。第四乐章violin转弯处显然出了角, 不圆润……钢琴也有一个地方, tone的变化与上面不调和……”傅雷又和别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进行了对比, 显出了他的修养与对钢琴的了解。通过他对此方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傅雷对音乐方面了解的深入, 傅雷的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1954年11月17日的信中, 傅雷去音乐学院听了一场苏联钢琴专家的个人演奏会, 除了对演奏效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外, 还对其教学与傅聪进行了交谈,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合理。 (一) 背谱的快慢, 人各不同, 与音乐才具的高低无关;背不出即不上第一课, 太机械化。 (二) 改正不许看谱, 也大可商榷。因为这种改法不够发挥理智的力量, 学生必须在理智上认识错的原因与改正的道理, 才谈得上‘消化’, ‘吸收’。”并且十分想知道傅聪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看法。

对于情感、技巧和音乐三方面的处理, 傅雷在信中说:“中国哲学的思想, 佛教的理想, 都是要能控制感情, 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 使他们如醉如狂, 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 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 才是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傅雷的观点, 也是音乐存在于世的最终意义, 而现在的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只注重个人弹的如何, 像弹琴的机器一般, 从不带半点感情, 使音乐变得那么枯燥乏味, 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关于技巧方面, 傅雷在信中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 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 (对每一个乐曲, 每一章, 每一段的感情) 分辨清楚, 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你弄明白了, 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 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 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 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 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 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多么深刻的语言, 多么深刻的教训, 给现在的艺术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在艺术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阐释了艺术的真谛。

在信中, 傅雷就傅聪在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方面也进行了讨论。当时傅聪在弹琴时的动作和表情过于剧烈, 傅雷

WENJIAOZILIAO

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并以李斯特为例加以说明, 他说:“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 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 说像磐石一样。”最后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唯有肉体静止, 精神的活动才是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今的钢琴演奏家也有很多在表情和动作上过于夸张的人, 导致了很多钢琴初学者的盲目崇拜,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融入到音乐当中, 而并不是做几个表情和动作才算融入进去, 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音符, 理解作曲家赋予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

(四) 论文学与音乐

中国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傅雷在1954年12月31日晚的信中就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解说, 他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 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 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 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 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大夫, 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 所以弄来弄去, 发展不出。”如果不对文字和音乐的历史有相当了解和深厚的积累, 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评价的。这封信足以说明傅雷对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文学知识功底的深厚,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音乐与文字拿来对比,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傅雷在音乐上的造诣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 还对古今中外音乐家和作品风格, 对外国音乐术语, 以及肢体的动作、哼唱对弹琴所起到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其专业程度让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士都自叹不如。傅雷渊博的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傅聪, 像指路标一样指引着傅聪前进的方向。

三、结语

傅聪在回忆《傅雷家书》时, 说了几句这样的话:“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 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 就是这个东西,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 东方的西方的, 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 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 我父亲其实也是, 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 只要我还活一天,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还是干下去, 坚持我的这种理想, 坚持我的追求, 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傅雷家书》由傅聪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演变成今天我们大家的精神食粮, 那些坦诚的语句, 循循善诱的教导, 让我们鼓起了勇气, 挑战我们的梦想, 让我们懂得了精神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解读艺术、解读钢琴,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人, 怎样做好一个人。

摘要:《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对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写的一本家信编摘, 书中主要和傅聪围绕艺术与人生来进行讨论, 让傅聪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文从这本书中提到的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入手, 学习傅雷是如何与傅聪共同讨论这一问题的。以本书为镜, 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具有借鉴作用。

《傅雷家书》教学设计 篇7

《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无比珍贵。既是书信,则关联着写信者、读信者双方,而读信者又不只是傅聪一人,还有其他众多人。众多人读《傅雷家书》,可能会读出众多的感悟,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也。因此,教学时宜采用发现法,即充分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其珍贵的价值,在发现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

一、在搜集中发现并走近傅氏父子

通过课外查找、搜集傅氏父子的资料及阅读《傅雷家书》,去发现、提取、整合最重要的信息准备在班上交流。

信息要点:傅雷、傅聪生平及事迹;《傅雷家书》;阅读资料时生发的个人感悟等。

二、在品读中发现并走进《傅雷家书两则》

1、站在父亲的角度品读:

⑴ 默读:

不出声,用心读,整体感悟父亲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读后用第一(二)封信针对儿子为开头进行归纳。

归纳要点:第一封信针对儿子精神消沉想表达安慰、劝勉、鼓励之意;第二封信针对儿子演出取得成功想表达高兴、激励、劝勉之意。(大意对即可)

⑵ 朗读:

读出声,用心品味父亲表达了什么。读后用第一(二)封信为开头,尽量用书上的词语、句子归纳。

要点:

① 指导朗读:

既是站在父亲的角度,则应仔细揣摩父亲的心情、情感、声音、语气及语态等。如第一封应读得语气轻柔与清脆,读出满腔慈爱与牵挂,读出满心阳光与爽性,读出诚挚的关爱与鼓励,读出理性的思考与人生的坚毅。而第二封则应读出收到儿子书信后的喜不自禁,得知儿子演出成功毫不矜持的激动和兴奋,对儿子面对成功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谦卑的欣慰,以及鼓励儿子要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追求艺术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② 指导表达:

指导学生大胆提取、充分运用信中的雅词佳句进行准确的表达。

2、站在儿子的角度品读:

⑴ 默读,整体感悟:

读后用第一(二)封信让我读到了父亲或两封信让我读到了为开头归纳感受。

感受要点:宽慰、慈爱、鼓励、博大、胸怀、骄傲、追求

⑵ 朗读,具体感悟:

读后用从一(几)句,我读到了的句式谈感悟。

① 朗读指导:

既是站在儿子的角度,则应细心揣摩儿子在收阅两封信时的不同情绪、不同心境下的语音、语调、语态等。如第一封信应读出在父亲的慈爱、劝慰和鼓励下重又感到自信、振作、愉快、充满信心的情绪;第二封信应读出父亲为儿子取得成功感到的激动和骄傲之情,读出父亲要求儿子在艺术人生之道上保持谦卑不断追求的殷殷期望之情。

② 感受示例:

从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清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几句,一方面我读到了人生充满了起伏跌宕的曲折经历,对此应该尽量处之泰然,保持心态平衡;另一方面我读到了父亲书信语言表达的优美贴切,比喻的形象生动,从中窥见了父亲作为一个翻译家其学识之渊博,语言功底之深厚。这启发了我,一定要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3、站在旁人的角度品读:

⑴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要点:

① 从父亲傅雷处读到了对儿子的慈爱、理解,对挫折所持的乐观、积极态度,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以及学识的渊博深广等;

② 父母应在儿子精神消沉时给予阳光与春风而不责备或埋怨;在儿子事业成功后应与之分享其快乐,同时给予劝勉和鼓励,使之取得更大的成功

⑵ 从为人子的角度读到了什么?

要点:读到了理解、关爱、谦逊、追求;读到了应像傅聪一样为祖国为民族为事业不懈努力

三、在积累中发现并感悟家书的语言魅力

家书虽为书信,但语言优美,应让学生勾画、摘抄、积累。

1、大量运用词语,使语言显得精致、文雅和富于内涵:

如:大惊小怪、发泄、庸碌、廓然无累、惊心动魄、重蹈覆辙、感触万端、刻骨铭心、凭吊、涕泗横流、发扬光大、自知之明、孤军奋战、扶掖、气吞斗牛

2、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使书信内蕴丰厚又透出强烈的文化和哲理气息,启人深思。

如排比: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能里去发汇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一连串的反问构成排比,表达了父母的慈爱和理解。

如比喻:如把感情上的创伤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像对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等,表达出对过去的事情要有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态。

如引用:引用克利斯朵夫的经历,表明要冷静客观,吸取教训,引为借鉴;引用古诗词,既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信心,又鼓励儿子要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新中国的钟声。

四、在仿写中发现并展示自己的语言天赋

自主选择下面的一项小练习进行先书面后口头的训练,让学生挑战自我。

1、选用信中五至十个词语,写一段话;

2、自选一个句子或语段仿写。如句子一个人惟有──才不至于──或者世界上最──莫过于──更莫过于──;如语段音乐院长说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3、自选一句话或一个语段写一段感悟(200~300字左右)。

五、在反思中发现并挖掘自己的内在需求

通过《傅雷家书两则》的品读与仿写,学生反思自己收获了什么?

反思角度提示:

1、从对父母理解的角度去反思:如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父母之爱

2、从追求理想思考人生的角度去反思:如应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并为自己的追求不懈地努力

3、从读书方法的角度去反思:如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从名著名篇名言阅读的角度去反思:如应多读多积累多思考

六、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并加深对父母的理解

1、了解并掌握书信的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辞、结尾署名、日期。

2、给父母写封信,倾诉自己的心曲:或烦恼或快乐或理想或追求

【设计反思】

《傅雷家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杰出翻译家傅雷的生平。

2.体会文章中讲道理和抒发情感的两种写作方式。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两封信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

2.深入剖析,理解信中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深刻体会,领悟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2.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2.理解第二封信中所写“孤独”“赤子之心”。

三、教学策略

节选的这两封家信,倾注了浓烈的父子深情又饱含着人生哲理,阅读时需要用心灵去感悟,一面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和忠告,一面感受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对于文中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可以通过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加以分析、领会。另外,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及《贝多芬传》等名著,有助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以“还记得那封令我……的信”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围绕该题目进行口头作文。

(2)说出何人、何时、何地,因为何事给你写了一封信,你又是怎样回信的,其中有哪些话令你感动。

【设计意图】多数学校会在八年级的时候为学生过十四岁生日,很多家长会应学校的要求给学生写信,学生也要写回信。利用学生曾经的活动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引出: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的作品达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雷家书》于1981整理出版后,为众多读者所注目。

(2)写作背景

简略的说,《傅雷家书》是一位翻译家与国外学习的儿子通信。通信时间,信的数量有180多封,这些“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雅,又微妙又率真”的信件,起先是父亲给儿子的训诫,中途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最后是两位艺术家之间平等的交流。

(3)傅聪简介

1934年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9年起为艺术背井离乡,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封信的内容。

(2)找出两封信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

2.学生通读两则家书,填写下表:

写作时间

主要内容

语言特点

第一则

第二则

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快速梳理与概括两封信内容,初步体会两封信所传达的主旨。

(三)内容探究

1.研读第一封家书。

思考: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谓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傅雷在信中写了几层意思?

(3)请学生用下列句式说话。

“______________”这句话打动了我,因为它告诉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句话打动了我,它使我联想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

(1)明确:称呼:“聪,亲爱的孩子。”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2)首先宽慰自己的儿子,别为父母担心;父母永远是孩子倾诉的对象;情绪起伏是人生难免的;怎样面对情绪的起伏。

(3)言之有理即可。

(4)“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地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小结:第一封家书的主旨及说理方法。

主旨: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说理方法:比喻说理和举例说理。

2.研读第二则家书。

根据第一封家书的分析思路,引导学生提出阅读第二封家书的问题。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补充思考下面的问题:

(1)收到儿子的来信,傅雷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

(2)儿子来信告诉傅雷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傅雷的情感是怎样的,文章是怎样表述的?

(3)傅雷仅仅是为儿子的成功而激动吗?

(4)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快乐与矛盾”的问题,比较第一、第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总结文章中“做坚强的人”的具体含义。

讨论并明确:

(1)比喻成新年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傅雷的情感是喜悦;傅雷把自己的喜悦和激动,表述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其次是欣赏艺术的喜悦,第三是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两封信形式上独立成篇,其实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之中始终有一条主旋律,即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坚强在本文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第一封信里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说的都是这方面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封信的关键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及领会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突破重难点。

(四)语言探究

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或从哲理或从情感或从技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结合研讨与练习三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

(五)写法探究

两封书信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但展现的风格不同,引导学生比较两封信的写作风格。

第一封信的语言风格是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第二封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第一封偏重理性,第二封则充满感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中,归纳文章的写作方法。

(六)活动学习

1.假如你是傅聪,读了这封信(任选一篇)以后,你会对傅雷说……

2.以“情绪消沉时,我是这样度过……”为开头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在换位思考中体会两封信的主旨,同时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青铜葵花读后感500字五年级下一篇:听听那冷雨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