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流专业(精选8篇)

物流专业 篇1

姓名:***

出生日期:1986-01-02

目前城市:北京市

目前年薪:1000

E-mail:

应聘方向

求职行

业:

应聘职

位:

求职地

点:

工作经历

2008/03—现在 ***公司

所属行业: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备件运营部 物控专员

主要职责:

在 实习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有:进行中心库的管理,审核

其出入库数量,通过统计,每日,对前一天出现的挂单进

行处理,每周做出预算,对其补库,并动态调整相关 系数。每月计算周转率,对长期周转率较低的物料进行呆废料处理,对命中率较低的物料,进行监控,提出解决方案。在实习期间,熟练操作SAP系统,在系统上进行数据的导出,录入,和维护。

2006/08—2006/09 社区居委会

所属行业: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情报信息分析人员

主要职责:

在社区超市做问卷调查,了解本社区居民的需求方向,消费档次,总结归纳,提出合理化建议,撰写规划书。

批发/零售,贸易/进出口,交通/运输/物流,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制药/生物 采购,物流/仓储,交通运输服务,生产/营运,贸易 北京市 薪资要求: 面议 性别:女 籍贯:XX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联系电话:1590000XXXX

教育培训

2004/09—

2008/07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 本科

该 专业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

与工程学科,掌握物流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能从事商业企

业物流管理、制造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组 织和经

营的应用型人才。其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观

念、掌握各类企业与组织的物流系统化管理知识和拥有物流

各个环节的运作能力。主干课程有:线 性规划与运筹、现

代流通学、物流学、运作管理(双语)、战略管理、物流系

统论、信息系统管理、运输经济与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

与运营、供应链管理(双 语)、采购战略与库存控制(双

语)、国际物流管理(双语)

2007/10—

2007/11

职业技能

外语: 证书: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不畏竞争。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对工作有耐心,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有良好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性情温和,易于他人合作,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

物流专业 篇2

关键词:中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体系,课程对接

一、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对接研究背景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产业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 据统计,我国目前物流岗位的从业人员总数3000 余万人, 是所有实体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在物流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的人才结构很难跟上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构建中高职紧密衔接、专升本渠道畅通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 “立交桥”, 实现不同层次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是构建与时代配套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办学工作试点的通知》(京教职成 〔2012〕3 号)文件精神,2012 年初,北京市启动了“3+2”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实验,并选取了部分北京中、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衔接的改革试点,其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北京商务科技学校对接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此次改革试点之一。 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诸多省市的中、高职院校相继探索实践衔接转段可行模式.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对口单招等。

中高职衔接旨在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衔接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行业指导、教师培养和集团化办学等。由于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对接成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点。 因此,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实践过程中,研究物流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对接现有思路

课程体系将社会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连接起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什么思路和步骤形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中高职院校衔接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以下思路。

(一)遵照知识发展构建课程进度

在当前中职和高职的物流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常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依次展开,其间穿插职业素养课。 如此整合重构中高职物流课程对接体系,会将整合后形成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集中至中职教育阶段,到高职阶段着重开展职业能力课。 这种长学制的课程体系,增加了中职学生应对文化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难度,同时拉长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的间隔。

(二)采用对比合并进行课程排重

即在进行中高职课程对接时, 将现有的中职和高职物流课程内容进行对照,将两者间重复部分的内容整合排重形成衔接课程内容, 再酌情分配到中职或高职教学时段,不重合的课程则保留原有状态。 对于重复内容,依据中职学生的认知度和现行中职教学实际效果,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要求的理论和技能部分优先考虑继续保留在中职教学。对于中职学生掌握起来确有难度的重复内容提升到高职教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有效降低课程的重复率,也比较符合中高职学生学习认知的成长程度。

(三)以高职为基准进行课程调整

类似于“3+2”中高职课程对接模式,由于高职课程时间压缩为两年,原本高职开设的部分课程,在中职院校能承担的情况下移至中职;为避免中职教学总时数超标,可考虑将高职两年内保留下来的课程中凡有与中职原有课程内容重复部分,在中职原有课程教学中省略。这样形成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也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平稳过渡。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现有课程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充分借助于中高职衔接的契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水平并发展学生更为重要的技术能力。

三、中高职物流专业对接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节约教学资源, 中高职物流专业对接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关注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统一性, 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 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主旨。 具体设计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职业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面向职业岗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 中高职物流专业对接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基于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注重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

(二)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物流是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市场规律,顺应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发展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合理调配物流课程体系构建。

(三)层次递进和完整性原则

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排列,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即需要体现两者间的统一和递进关系,还要保持自身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四、中高职物流专业对接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一)构建统一的标准

可以考虑以全国物流行业协会为领头,联合有代表性的企业和院校,构建基于我国物流行业实际需求的职业能力标准。在统一的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里包含不同层次的物流职业能力等级。每个级别对应有具体岗位群。对每个级别的岗位群可从物流行业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详尽的能力需求描述,并明确不同的等级对应的学历层级和职称层级。例如按物流职业能力由简到难在纵向分为6 大层级, 横向上又分为仓储类、运输类和综合类三大细类。物流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模拟表如表1 所示。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综合构建能力培养体系

要构建中高职物流专业对接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应简单的沿用以往高职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合作院校资源及培养总年限进行整体综合规划。

首先充分发挥物流行业、 企业的作用,形成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实际的统一的物流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其次,最大限度的利用校际合作优势,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因需互助,实现资源整合绩效最大化;其三,根据中职入学人才实际学识能力基础,考虑合作培养总年限,确定人才培养可提升幅度及特色,合理制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及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

(三)开发能力模块,构建课程单元

根据物流职业能力标准,可将物流职业能力划分为不同的能力模块, 这些模块可演变成教学单元。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高职课程对接过程中不乏此种思路, 比如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

中高职课程体系整体构建时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特点进行教学单元组配,并形成对应的教学资源。 教学单元可根据知识关联性进一步组建成课程,利用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开发形成相应的教材和学习资源。这种基于能力模块的课程单元构建模式, 可以打破已有既定的中、高职课程的束缚。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程和物流职业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重构,并有助于实现差异性教学。 例如根据国家颁布的物流岗位能力标准进行职业能力模块划分,对于每个模块形成单元化教学设计,再根据知识关联性组建成物流课程,进而根据总培养年限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学期分配,从而构建出基于能力模块的全新课程体系。 可考虑“以任务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物流能力模块可按由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由普通任务到特殊任务、由单一任务到综合管理任务的趋势形成阶梯递增式的能力培养提升通道。 这种采用“模块单元、逐阶进级”式培养形式即符合中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规划的整体性和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适应学生对全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统筹规划管理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物流专业 篇3

关键词: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2-0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科学更加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称为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物流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给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伴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2001年,我国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拉开了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物流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资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运作规律,要求培养能够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复合性管理人才。为配合高校专业调整后其它专业教学的需求,有上百家大专院校在经管类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而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何设置,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完成物流教学内容的配套讲解,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工商企业及其他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适当配合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2.针对性原则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区别于物流类专业的高级技能型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特点,增强专业优势。

二、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国内非物流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名称多为《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拓展课或公共选修课。由于课程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教师讲授,教学对象也处于非物流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基本遵循各出版社出版的经管类《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等教材的编写体系,少有创新,和课程所属专业存在严重脱节。目前非物流专业所采用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物流功能”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物流教学最初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是“物流功能”主导型。现在很多高校非物流专业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采用这种简单清晰化并且适用面广、灵活性强的教学内容走线,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物流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物流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物流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物流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物流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物流管理”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后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该体系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者挑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物流,强调物流在企业中的跨职能模式,总体上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对象全面认识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物流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类型。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系统管理、物流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人员管理和物流质量管理。该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不同管理模块的设置,把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先进理念融入到各模块的内容中,有利于教学对象挑战现有的思想,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更加深入地掌握物流实用知识和管理技能,但对教师来讲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该体系的应用需要较强的知识驾驭能力。

3.“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覆盖面广、专业领域跨度大、内容极具创新、引导行业前沿是该体系的最大亮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的融入体现了该体系超强的知识囊括力。目前,“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设置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消费者物流、数字物流和精益物流,不仅详细剖析了所有的传统物流形式,还对新型的物流形式进行了介绍,内容上更加丰富完整。该体系较为适合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的《物流管理》课程采用。但在物流形式讲解之前,还应从物流的历史和相关概念出发,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避免因内容突兀而影响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4.“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该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新颖的“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物流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

nlc202309010352

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有专业针对性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四种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千篇一律,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针对性。以下以经管类非物流专业为例,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可侧重对企业物流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物流部门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协调、监控以及评估的机构,是平行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者,物流部门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内部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产业已经引发国内外各生产、流通企业争先研究和开发,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视企业物流作业系统的管理,可从成本优化方向引导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对于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物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物流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物流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物流”,国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在国贸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物流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物流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物流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同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物流管理》课程,应在内容体系中加大物流信息技术的内容比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基于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物流信息技术跨越了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两大领域,并综合和应用了物流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该部分内容的丰富,使教学对象将物流基础知识和物流市场开拓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对象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物流信息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对象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向的拓宽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打破了传统物流“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物流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物流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物流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物流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非物流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物流管理》课程,足以体现高校经管类专业对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物流相关课程在各经管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物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物流管理》为课程名称的非物流专业物流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校已逐渐认识到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物流课程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物流专业物流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如《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采购物流》等更具专业特点的物流相关课程,在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物流专业实习笔记 篇4

物流管理专业业务性实习

实习笔记

2011年8月1日

今天是实习工作的第一天。在工作的地方我发现,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2011年8月4日

在公司里,别人一眼就能认出我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说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也许没有经历过社会的人都有我这种不知名遭遇吧!我并没有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没有经验而退后,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我的工作是物流部门助理,虽然每天上班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公司里虽然我是以核对货物信息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有时要做一些文秘、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1年8月8日

在这次实习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2011年8月12日

这次业务性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物流专业见习报告. 篇5

一、见习目的通过在北京石景山古城物美超市的物流管理专业见习,熟悉和了解物品从进货到销售的整体过程。

二、见习对象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物美超市

三、见习地点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物美超市

四、见习方式

实地参观考察

五、见习时间

10年10月8日—22日

六、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组员:负责收集资料,整理报告

组员:负责拍照

组员:负责PPT制作及演讲

七、见习单位概况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国内最早以连锁方式经营超市的专业集团公司之一。秉承“发展民族零售产业,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经营理念,以振兴民族零售产业为己任,在连锁超市领域辛勤耕耘,目前物美已经拥有满足消费者一次购足需求的大卖场,是北京市及中国北方的大型消费品流通企业。

经营范围:日用百货、化妆品、工艺品、玩具、电器产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饮料、保健品、烟酒零售等。

八、见习过程及内容

超市工作人员先是简单介绍超市商品类别和分布状况。古城物美超市因其目标市场面对的是附近居民区,且以中老年人为多,所以其产品结构比较独特,结合中老年人的消费特点,以家居用品和食品为主打产品。各种商品价格也比较便宜。

物美超市的商品从进入卖场销售到顾客手中的整个流程,共分四个流程。即:订货-→进货→上架陈列-→销售(此过程不断循环)

(一)超市订货程序

物美的订货分两种;一是直接的供应商,二是物美的配送中心即第三方物流。在这过程中物美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其他供应商向物美物流配送中心供货,物美再向配送中心订货。一般情况下物美会在订货系统中下订单-→规定到货时间和日期-→发给供应商。(其中有特殊订单级保质期商品需要今天定明天送的情况)此时完成订货环节。

(二)超市进货环节

1.验货由仓库管理部门负责验货,这期间仓管部门会接到供应商的预约电话。商品的验收需要仓管人员、课组人员、防损人员、科组组长四人一起完成。验收时,生鲜类需要检验票,白酒和红酒需要流通票,同时收货过程中供应商会拿着送货单(一式两份)和他们自己的出库单待四人到后开始验货。验货时要注意:同类开箱检查、查国际条码、生产日期,所有的QS(质标)、保鲜期及数量。待所有的检查完毕,员工在员工栏签字、填写验货日期,验货完成2.入库课组人员负责入库,库房的管理;所有商品按分类放,以便好取出。仓库实行先进先出管理制度,且库房的商品要集中。库房分三种:保鲜库在4摄氏度左右、冷库在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常温库一般没有太多的温度要求。

(三)超市上货程序

货物上架,要层层把关。须认真核对其数量,检查生产日期和品牌名称。最后按货物类别上架。什么样的商品有什么样的陈列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为品牌供应商向超市要求专架陈列的商品,并且为租用的货架支付租金。超市经营者不得在此位置再陈列其他商品;第二种是针对畅销商品。根据商品销售情况,销量好的产品将有超市自己专设销售货架;第三种为自由摆放的商品。此类商品为购买频率较低,价格较高的产品,一般放在货架的顶端或者最下层。

理货员告诉我们,他们不仅要熟识产品或产品包装上应有的标志,以及自己责任区内商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品标价知识,能熟练使用标价机;注意查看商品有效期,防止过期商品上架销售;同时要了解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的基本方法,熟识卖场内商

品摆放位置,并对陈列商品进行整理;随时注意商品销售动态,及时提出补货建议或按规范操作要求完成领货补货上架作业;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注意商品安全,努力防止商品损坏和失窃;完成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超市销售环节

商品陈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的引起顾客的注意力,刺激购买。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标志,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卖场内商品摆放位置都是与消费者消费心理有关的。商场会根据商品销售动态对陈列商品进行整理,及时提出补货、撤货和进新货的建议。还是有些品牌忠诚顾客的,这一类消费者会在要买所需商品时,走到相关货物区就会直接走向自己要的品牌。同样有消费者要求物美价廉,就看价格去买商品的。比如一些商品是在特价时期,其销售量才会上升。在超市后门的入口进来一点的货台上,就摆着特价的棉拖鞋、各类毛巾等。价格和原价就相差很多。超市里面悬挂着各式各样的降价打折广告,五彩缤纷特别引人注目。当班班长说这些商品有的平时销售量真的很低,但是在搞特价的期间,销售量就会上升很多。但也有好多人走过这个货台,看了看并没有挑就离开了。买完东西的顾客再去收银台结算。

九、见习收获及体会

个人物流专业简历 篇6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男民族:汉

所学专业:物流管理学历:专科毕业学校:**** 联系电话:E-MAIL: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物流助理/仓管员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面议

职业技能

国语水平:良好

外语能力:一般

计算机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第三方物流软件、office等办公软件、ERP操作系统,网络等

主修课程

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配送中心营运与

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

社会实践/实习经验

2011年暑假,做了一个半月的暑假工

大一下学期在美的工作实习一段时间

大二参加安徽省的物流技能大赛

自我评价

做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中,谦虚好学,勤奋踏实,积极进取,刻苦钻

研。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曾担任班级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勤勤恳恳做

事;踏踏实实做人。

本人工作积极主动,以工作为导向。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计算机

技术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熟悉电子产品物流企业的运作。

在校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能成为一名多方面发

展的优秀大学生。同时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因此,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我多次利用课余时间做 兼职,另外多次参加校院组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定的接洽客户和

管理能力。这些都培养了自己良好的组织、合作、沟通、创新已及社会工作能力。

物流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物流园区,联动模式

浙江省物流园区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是各类企业物流运作集聚的场所, 是物流业发展建设的重点, 是各级政府推进物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浙江省的物流园区建设在全国领先。

(一) 物流园区总体规模大, 人才吸纳能力强

浙江省的集群经济促使物流业集群发展, 而物流园区就是物流业集群运作的平台。截至2009年底, 浙江省物流园区数量达到51个, 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 10万平方米 (150亩) 以上的物流园区21个, 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又加快建设28个物流园区;2011年推进7个物流园区、启动3个物流园区建设, 完成2个物流园区前期准备;2012年重点扶持12个物流园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物流园区20个, 到2020年, 全省共规划形成22大物流园区。最近几年, 浙江“大物流”建设将重点抓好物流园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 环杭州湾、宁波—舟山、温州—台州、金华—义乌四大综合交通枢纽, 利用其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 已成为承载全省物流需求的集聚中心, 物流的布局体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布局, 此布局涵盖了学生生源和就业分布。物流园区功能综合、企业性质多样, 涵盖了高职教育中物流岗位群的主流, 企业数量多, 人才吸纳能力非常强。

(二) 物流园区与块状经济联动发展, 吸引就业

浙江省块状经济明显, 从其发展规模和趋势来看, 分布于全省, 但主要集中于宁波、绍兴和温州等地, 约占全省“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的65.9%。浙江省有三大产业积聚区: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衢丽地区, 产业地理集聚派生出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要求, “块状经济”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集中。相应地, 物流节点也呈现集中化发展, 逐步向物流园区集中, 形成较强的集聚效益。块状经济造就了物流业就业和创业的平台, 吸引人才的集中化, 形成较强的人才集聚效应。

(三) 物流园区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 吸引就业

浙江是个市场大省, 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 均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园区为其服务, 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以物流市场带动专业市场发展, 以专业市场反哺物流市场, 商贸物流发达, 吸引众多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已由以前的“2+1”细化为“2+0.5+0.5”, 即第三年的实习期分为两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顶岗实习承上启下, 指导就业实习, 两者成为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 合作企业数量少, 性质单一, 就业吸纳能力弱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企合作中, 相对于学生人数而言合作企业数量少, 性质单一, 岗位面狭窄, 不能覆盖专业岗位群, 缺乏对“岗位群”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未能充分考虑到毕业生未来发展要不断更换岗位的可能性, 限制了学生对职业人就业岗位的认知甚至将来的就业选择, 让学生看到的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这样的合作, 使得学生的职业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甚至让学生看不到专业的未来, 一就业就转行, 更无法满足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需要。这样的实训企业在顶岗实习、就业实习方面几乎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最终校企合作流于表面。而选择一个物流园区等于选择一批物流企业, 行业覆盖面和岗位覆盖面宽, 就业吸纳能力强。

(二) 选择的实训企业性质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很多学校对物流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带有较强的盲目性。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应能代表物流的主导方向, 代表学校培养的方向, 代表学生就业的需求方向, 应做到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较好地吻合。经考察, 往届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与校外实训企业性质有许多偏差。如有些学校选择清一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而学生更多选择的是第一方物流。这种盲目选择的实训企业无法发挥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出现偏差的同时, 许多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企业和岗位选择的引导也非常有限, 甚至是空白。这也是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非常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学生不是对本行业没有兴趣, 而是缺乏引导以致转行的。

(三) 选择的实训企业地理分布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目前, 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所选企业的地理分布和校外实训企业的地理分布吻合度极低,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管理方便, 校外实训企业选择在学校附近, 而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时学生是分布在全省各地区, 真正进入校外实训企业顶岗的学生很少, 能够就业的学生数量更少, 大多数学生主动选择回流生源地自己解决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问题, 其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自己无力解决, 导致学校完全失控, 更无法引导。

(四) 所选择的企业分散、就业吸纳力不够

据调研,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选择的企业仅能满足参观式、认识型实习, 实训企业数量少、地理位置分散。物流业已经过了粗放式发展阶段, 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前的大批量, 单个的企业就业吸纳力弱, 不具备实现全部学生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的功能, 学生不得不分散选择实习企业, 学校无法监控学生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且管理成本高。

(五) 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的管理规模效应相矛盾

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管理规模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 却降低了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学校最好寻找更多的校企合作企业, 但地理分布的分散却失去了管理规模效应。另一方面, 顾及到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 却限制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 批量安排学生到一家公司进行实习, 虽然管理规模效应提高了, 但批量进入公司顶岗的学生不得不在公司竞争有限的发展岗位, 并且容易互相干扰, 难以做好同学到同事 (甚至是上下级) 角色的转换, 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学校所期望的是把学生分散在众多企业中, 这样, 学生在公司里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但是, 这多家公司在地理位置上要相对集中, 便于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批量管理。

浙江省高职物流专业与物流园区联动职教模式的实施

(一) 根据地区经济选择物流园区

结合块状经济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在本省就业, 同样也是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 在园区选择时应紧密结合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 重点选择典型块状经济中的物流园区。浙江省2009年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镇海石化和新材料、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慈溪家电制造、萧山汽配。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 块状经济总规模排在前5位的是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 以上5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全省的71%。这些块状经济对应的重点物流园区有:宁波的慈溪、庄桥、石砌、江东、宁海、空港等物流园区, 杭州的传化物流基地、下沙综合物流园区、普洛斯物流园区、康桥物流园区, 绍兴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基地, 温州瑞安江南物流园区, 台州物流园区。在选择物流园区时需重点考虑这些服务于重点块状经济的物流园区, 物流服务于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又反哺物流发展, 这样的物流园区发展快, 功能综合, 人才吸纳能力强。

结合专业市场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是个市场大省, 全省有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22个, 全国性大型的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中国颐高数码连锁集团、杭州浙江汽配城等, 目前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物流是专业市场功能的重要延伸, 大多的专业市场都有了自己配套的物流园区或增加了物流功能。这种类型的物流园区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体支撑, 人才需求旺盛, 发展稳定, 易于就业和职业发展, 甚至会与许多学生家族中的实体企业相关联, 易于学生做好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这类物流园区在“院—园”联动中能够发挥较好的就业作用。

生源集中地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回流”生源地的现象, 尤其是高职院校, 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在回流生源集中地选择代表型的物流园区, 选择学生最终就业所在地的物流园区, 可以使学生将实习单位直接转化为就业单位, 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真正“零距离”衔接, 将就业工作做到家, 让家长、学生安心。

(二) 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企业

选择了物流园区, 意味着与园区中的企业都有了合作的机会, 但物流园区中企业众多, 从学校的管理和影响力角度需要对园区中的企业进行选择, 园区中的企业属于物流中的细分行业, 可以把他们进行分类, 在与学校职业人培养目标吻合的每一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3家企业作为重点来培养关系和维护关系。这样, 一可以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 二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校在园区和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 沟通渠道构建

建立政府 (主要指物流园区管委会) 、物流园区中的企业、高职院校一体化沟通渠道和机制, 沟通实施方案需要有良好的组织、人员、机制等保障, 积极探索合作新方式, 随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物流园区与职业院校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在沟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 统筹协调, 积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 为企业和院校协商、沟通创造条件。许多新规划的物流园区, 如嘉兴物流园区, 出于企业和院校双需与双赢的目的, 园区功能设计上已包括了“物流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做好学生技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企业要积极接纳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学生实习, 并提供便利的条件;院校要有稳定的人员保障和体制保障做好合作关系的经营和维护。目前,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所以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差。校方需深入调研企业的各种需求并给予满足, 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相对而言, 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在挂职深入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作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积极主动反哺企业;另一方面, 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 开展各种互动项目。园—企—院三方共建稳定的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 为校企沟通及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四) 联动关系的经营与维护

健全的运作机制是联动关系得以良好经营和维护的前提。由物流园区管委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提供政策和财政扶持。院校优化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在管委会的支持与主导下, 校企双方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学校需要建立上下贯通的多层次的合作组织体系, 最高一层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 专业建设委员会用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开辟和制度的建立, 相关内容可以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及专业教师提出建议;中间一层为分院或系部的校企合作具体实施部门, 由实践指导教师、挂职锻炼教师构成, 具体对合作关系进行运营及专业指导, 是组织的轴心;基层为园区中的学生组织, 对实习学生进行基层管理, 包括基本情况反馈、信息传达等, 是组织的纽带。三个层次职责明确, 有机合作, 形成一个完善的运作系统。在合作中还要积极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 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院—园”联动培养模式的实效

(一)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占高职院校30%的教育时间。学生通过这两阶段的实习后走向就业, 实习阶段的管理直接关乎学生最终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院—园”联动培养模式通过园区的选择、园区中企业的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等方面探索物流专业深度的工学结合模式, 在物流园区中实习的学生看到的企业多, 涉及的岗位多, 使学生在实习中明确就业方向, 最终真正将实习转化为就业。

(二) 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物流园区的选择

“院—园”联动模式中, 合理地选择和布局物流园区, 在选择物流园区方面, 要考虑物流园区的定位、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等。浙江省高职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有“哪里来哪里去”的倾向, 所以要做好生源分析, 兼顾浙江省物流园区的分布和生源情况, 合理选择物流园区, 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

(三) 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企业的选择

在对物流园区做出选择之后再进行有代表性企业的选择。同一个物流园区内每一类企业可以联系几家, 兼顾不同的类别, 涵盖物流专业核心岗位群, 满足学生不同的实习和就业需要。对在校物流专业学生期望的就业企业和就业岗位进行前期摸底, 并对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性质和岗位进行调研, 做好物流园区中重点合作企业的选择, 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 并且通过重点合作企业打响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

(四) 兼顾学生就业和企业职业培训, 达到双赢

在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多, 类型多, 覆盖的物流专业岗位群全面, 人才吸纳能力强。一个物流园区就能满足大量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职业培训, 为物流园区提供社会服务。园区内企业众多, 具有一定的规模, 便于组织培训, 让院校成为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五) 落实实习管理, 控制实习效果

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管理难, 评价难。院—园联动实施后, 学校做好物流园区的调查及生源分析, 合理选择与学校合作的物流园区, 通过校、企、政合作, 学校按地区、按专业统筹安排, 对学生进行分区, 集中委派专人管理, 减少管理难度, 进行实习控制, 保证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陈皞.新形势下的浙江省物流园区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27-28

[2]欧阳恩剑.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学结合校区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 2010 (8) :33-40.

[3]石纳芳.民办高职“五位一体”物流实训基地体系构建探讨[J].物流科技, 2010 (11) .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浅析 篇8

关键词 高职;物流专业;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28-02

1 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

就业生毕业单位分布状况 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性的行业,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经验。因此,物流专业毕业生刚走上社会暂时不具备一个优秀物流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大部分就业单位集中在中小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类企业占就业单位的八成,其余为国有企业或者非物流行业。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是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

就业生岗位分布状况 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刚工作的一两年内工作岗位相对集中在订单员、理货员、库管员、拣货员、调度员等岗位,几乎没有涉及管理的岗位。在就业的两到五年内,逐渐向仓库主管、配送主管、运输主管、信息主管等迁移,涉及管理崗位的占到了一半之多。由此可见,高职的毕业生在刚开始就业时都要从基础的操作层开始做起。

就业薪酬情况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物流专业划入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根据毕业生的薪酬跟踪调查,1000~1499元的比例占到15%左右,1500~2499元的比例占到35%左右,2500~3499元的比例占到30%,3500元以上占到20%。从就业薪酬分布比例来看,整体薪酬较低。

2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岗位的衔接不足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高职类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初、中、高级应用性人才。在实际课程设置中,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科研能力参差不齐,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有所差异。高职学校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实训条件、生源情况等客观条件来设置课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层次不清、课程顺序颠倒的现象,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课程与岗位有效衔接。同时,在设置好课程计划之后,缺少对于课程规划效果的有效评估。

忽视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管理中,综合评定体系不健全,偏重考试成绩,学生都是围绕课程考试来学习。这一体系导致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素质的培养。致使就业生在就业初期,无法适应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自由散漫等习惯也带到了工作中。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在对即将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在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估时,普遍存在高估或者低估的倾向;

二是学生对职业定位模糊,只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忽略自己能否匹配所选的职业;

三是盲目追求大企业,缺乏对企业以及从事职位的深入了解,随大流地就业。

在对出现以上问题学生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系统地上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对于如何定位自己职业模糊不清。

3 制约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人才定位不清晰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培养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关键。按照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要求,但何为高技能却不清楚。按照国家职业大典的定义,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是否具备解决难题的能力。以高职物流专业为例,学生应该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从而在工作中去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如果单纯地只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一个没有任何学历在物流行业打拼一两年的操作工区别不大。

人才培养与实践结合不够 在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受科研水平、经费、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混同于一般日常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经费支持不够,或者缺少企业支持,只能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教学标准或者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摘抄课程,这样形成的课程方案有的只有目录架构,缺少具体内容支持,系统性不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如何实施、如何编排不具体。这样制订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混乱、内容空洞,与将来学生要就业的岗位衔接不足。

企业培养学生观念陈旧 在传统的观念中,培养学生被认为完全是学校的工作,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一种营运成本,忽略了学生作为一种储备资源未来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这种观念下,企业不愿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一方面,他们认为投入过多的精力会对本企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害怕投入过多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到自己的企业就业,或者跑到其他竞争企业中。基于这两个原因,企业只想和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比如以企业的名字设置个奖学金或者向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来提高自己企业的影响力,从而吸引优秀的毕业生,但自己并不想投入到学生培养中。这样造成了许多学校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化,成为招生的工具。

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以行业协会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自治性民间社会组织,具有沟通协调、整合行业资源的功能,完全可以成为学校与企业的纽带,协助学校帮助企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的人才。行业协会能够以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会员企业,获取第一线的人才需求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学院,将这些需求信息转化为人才的供给。这样既利于学校课程的建设,又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同实施培养工作 以行业的认证证书作为参考,学校提供理论教学,协会支持学校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认证所需要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在企业中进行。

三方共同参与教学与考核 打破传统教学与考核的单一模式,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教学与考核中,行业协会来监督与协调双方的教学实施,以保证学生能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以物流专业中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一般学校都在开设,也是助理物流师的考试科目。在这门课程开课之前,首先由企业的教师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为什么开设、学好这门课程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在未来工作中什么环节,什么岗位会用到专门课的理论知识等问题。后面的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来完成。快期末时候,将学生再放到企业,去自己实践操作一次,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为走上工作岗位后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最后,由企业和学校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共同考核。现实条件下,学校的生源比较大,单个企业不太可能一次吸纳大量的学生,这时就需要行业协会也参与进来,利用会员企业的资源,协助学校和企业来完成这门课程。

坚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旨思想 物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率较低,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不尽相同,改变企业内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人才视作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兼顾到短期与长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林度.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9(14).

[2]冯涛.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流科技,2012(12).

[3]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4]张彤,赵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

上一篇: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表下一篇:区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