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初中作文700字(推荐10篇)
去年的除夕夜我和爸爸妈妈是在海南度过的,我的姨夫出生在海南文昌,去年他邀请我们去海南过年,这让我有了一个难忘的快乐除夕夜!
除夕那天,村里的孩子是不愿意和大人们一起坐着看春晚的,他们吃完年饭后都三五成群的到外面放烟花。这不,春节联欢晚会刚一开始,我便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不看晚会,出去放会烟花玩呀?”“可以呀”妈妈回答道“不过要和哥哥一起,一定要注意安全!”得到了妈妈的许可,我便跳下沙发,叫上哥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烟花,跑出了家门!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但我心中却有一团快乐的火焰在燃烧。
开始放烟花了,我拿起了一个冲天炮射了出去,随着一声哨响飞上了天空,它五彩缤纷,像一只只小蝴蝶在风中微微起舞,它还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乐的玩耍!
“咚!”你听,我开始放彩珠筒了。刚放出去的时候,它像一条五光十色的彩带,过了一会,又变成了颗颗宝石镶嵌在夜幕中,最后,变成瀑布慢慢的坠落而下,漂亮极了。
“放春雷啦!”随着哥哥大叫一声,我们远远地围成了一个圈,春雷放在圈中间。只听见引火线“嗞嗞”的响,随着引火线的烧尽,春雷向空中洒满了五颜六色的漫天繁星,然后又像金黄的蒲公英,随着微风轻轻飘动,许许多多绚丽多彩!
现在到了最精彩的环节了,放礼花。只见大礼花放出了第一炮,随着一声巨响在天空中炸开了花,它的形状像一个闪着红光的爱心,代表了这一年家庭幸福美满!紧跟着第二炮也在空中开了花,它更像是一个闪着金光的五角星,代表着国家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繁荣昌盛……
然后我们放飞了孔明灯,许下了好多的愿望,希望来年能一一实现!
1971年的春节,我在上海崇明农场负责稻谷管理工作。除了日常晒稻谷外,还要完成各种杂活,所以我所在的班被称为“小工班”。为防止稻谷霉烂,我和班里的“七零届”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大年初二就返回农场,把仓库里的十几万斤稻谷全部翻晒一遍。
大年初二,我们乘船回到了崇明农场。发现生产队的宿舍、食堂等处一片寂静,往日人声鼎沸的情景不再。大年初三一早,我们“小工班”的十个工人就在打谷场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崇明气温一般要比市区低2-3摄氏度,正值正月,虽然我们被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着,但活没干多久,大家的背脊后面就有点出汗了。一筐筐二三百斤重的稻谷,大家两两搭伙,扛起就走,动作麻利而娴熟地扛到水泥场地,再摊开晾晒。干得起劲时,有的人还会情不自禁地对着旷野大声吼叫两声,毕竟四周也没有其他人。
等到傍晚时分,大家把场地上几万斤稻谷堆拢,再收回到仓库里。虽然一天下来稻谷也没有晒到什么太阳,但经西北风一番劲吹,原有的潮气和湿气被吹去了不少。负责生产的武装部沈部长,看到我们大年初三就回来劳动了,既惊讶又感动。他热情地向大家表达了节日的祝福,并夸赞我们为“晒粮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家听后都很受鼓舞。
放假期间,队里食堂不开灶。我们就到崇明老职工家里,请他们帮忙,随便做些饭菜,再配上我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吃食,倒也蛮热闹的。大家一边吃菜,一边喝着崇明老白酒,时不时地互相交流些在沪所听所见的新闻,气氛融洽而热烈,颇有几分水浒英雄好汉齐聚的景象呢。
之后几天,我们仍没有丝毫懈怠,坚持每天把仓库里的稻谷扛进扛出,进行反复翻晒,保证全部仓储稻谷的安全存放。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对于过年穿新衣服更是没有了小时候那急切的期盼。怀念儿时过年,成为增加年味的调剂品,虽然是久远的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鲜活生动。
小时候的过年,除了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能收到压岁钱,更重要的是能穿上新衣服。女孩子爱美,在年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开始想算着过年自己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催促着自家的母亲快去扯布,裁缝那儿快不收衣服了,过年穿不上新衣服可怎么办?
我印象中好像没有那样去催促父亲,到过年时父亲准能给我带回新衣服和我意想不到的好吃的。记得那会儿只要供销社到了新货,只要与我有关的学习用品、吃的、穿的、一些小玩意儿,父亲都给我买,好多东西已经在前些时给我买过了,但还是重复着买,尤其是学习用品。清楚地记得那年供销社回来的年货中有我穿的花尼龙袜,四元钱一双,父亲都给我买,周围簇拥的购年货的婶子大爷们都说,小孩子还买那么贵的。
我九岁那年春节,在快过年的前两天,父亲从乡政府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拉开挂包找新衣服,一看又是学生蓝,左上兜还挂好了明晃晃的两支笔,一支钢笔,不同的是比前两年多了一支红蓝芯圆珠笔,我满脸的高兴劲儿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连着两个“年”的新衣服父亲都是让裁缝给我做的学生蓝,一样的蓝上衣、蓝裤子。我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说:别的女孩子都是花布衫、花灯芯绒布面料的花鞋,我穿上一身学生蓝再配一双蓝网鞋,跟男孩子似的,不如其她女孩子的新衣服那样花哨和俏美。父亲说:这才有学生样,钢笔能随手拿出来写字,红蓝笔可画图画,要么再给你装支毛笔,过年出去玩看你给谁家写的春联掉了,随手给补一笔方便。父亲这一说让我哈哈地笑起来,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要有学生样。
到了除夕的头天晚上,我就把新衣服拿出来,套在我厚笨的棉袄棉裤上试了试,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感觉有点肥大,便对父亲说,父亲说你长得快,等夏天的时候就不大了。我觉得父亲说得还是对,高兴地把新鞋、新袜叠好摆在枕头边放平,生怕乱放压出褶皱。
想着明天就要过年了,穿上新衣服去和同伴比美,真是高兴啊!想着想着,带着甜甜的笑意进入梦乡。
除夕一大早,我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父亲叫我起床去放鞭炮。我穿好新衣服装了一挂鞭炮去找小伙伴玩,在花花绿绿的新衣服中,我那身学生蓝显得神气十足,左上兜的两支笔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晃眼,我打心眼儿里多了一种傲气,是因为兜里的笔,还是那身四个兜的学生蓝,我也不知道。
在鞭炮声和打闹的欢笑声中年三十的白天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夜色渐浓,玩了一天的我们各自准备回家,拍拍身上的新衣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亮,摸爬滚打了一天,衣服上斑斑点点沾了许多脏迹和吃东西随手抹的手印。此时,家人唤回家的声音在张灯结彩的冬夜回荡,煤油灯火苗亮起的灯笼在冬夜的黑暗里跳动着,在白雪的映衬下充满了祥和与神秘感,我们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身后隐隐约约有一种沙沙沙的声音,但不敢扭头看,怕看见鬼。
乡村的除夕夜,守岁叫熬年,据说要是一夜不睡的话,会变得聪明,脑子反应快记忆好。这一夜,感觉到穿着新衣服熬年真是好累。
零点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和烟花旺火的燃烧声响彻除夕的夜空,预示着驱散旧年的所有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等这沸腾的烟花爆竹声渐渐远去,我们几个同伴相跟着,迎着有点刺脸的风,去挨家挨户的院里,在铺满炸碎的鞭炮纸堆里捡没有响过的瞎捻炮。一地的碎红弥漫着火药味儿,捡来的花炮筒把新衣服的兜子塞得鼓鼓的。
长大以后,告别了童年,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一次比一次走得远。对家乡过年的红火场面渐渐地变得遥远而模糊起来,关于新衣的期盼,已积压在记忆的最底层,早已被随时想买就买的现实生活所取代。
又是一年春节时。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情怀。对于家庭来说,无论工作多忙,无论有钱没钱,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不论多晚都要回家过年,带着妻子,领着孩子,提着礼物,和爸爸聊聊工作,和妈妈唠唠家常,贴春联、挂灯笼、蒸馒头、包水饺、走亲戚等,是最为盛大的节日。曾经,刘德华的一首《回家》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春节,对于亲朋好友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相聚机会。大家聚在一起,嘘寒问暖,交流见闻,天南海北,畅所欲言。对于故乡来说,春节是一个游子回家的期盼,哪怕山高路远,哪怕一票难求,游子都要回家,因为故乡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牵挂。记得看过一首微诗:故乡很小,小得只能容下两个字。简单一句话,但韵味悠远,寄托着游子对故乡所有的感情。
一进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孩子们热切盼望期末考试,因为寒假可是他们的天地。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终于来临了,手里高举着奖状一路飞奔回家,大人们看到孩子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自然很欣慰。放假了,大街上满是小伙伴的身影,男孩最喜欢的自然是鞭炮,奶奶早就给我俩准备好了,我和堂弟拆开包装,逐个清点起来,总共多少个,每天可以放几个……我俩调皮得很,放鞭专挑晚上,躲在路口的柴火垛里,见有人过来点燃扔到人家脚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离“犯罪现场”,结果还是被人家追上找家长。
农村大集别有一番滋味。最喜欢和弟弟缠着奶奶去赶集,我俩左右搀扶,哦,不,是绑架奶奶带我们去玩。孩子嘛,就是喜欢热闹,大集上,卖烟酒糖茶的、耍杂技的、写春联的、菜贩子的吆喝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摩肩擦踵的人群,好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这时,可乐了我和弟弟,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捉迷藏,急得奶奶到处找。记忆最深的就是卖鞭炮的小贩竞赛放鞭,嘴里还大喊:不响不要钱!当时恨不得将集上所有鞭炮都据为己有。一直到现在,鞭炮情节尚留心底,每逢春节,总拿外甥作掩护,过一把放鞭炮的瘾。
我们是村里的大家族。爷爷是个老八路,另外几个爷爷以前也都在公社里任职。父亲这一代有十七个叔兄弟,受特定时代影响,除四叔在部队、三叔在机关任职外,大都以外出打工为生。到了我们这一代,说来也巧,每年都有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的,村里人都羡慕说:“大学生都出在你们家族了,祖坟冒青烟呀!”每逢春节聚会,这也是父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年三十,一大早起来,姐姐和我帮妈妈和面、包藕荷、炸鱼、准备上供的物品。傍晚,两代人三十余人由爸爸带领,端着贡品、纸钱、好酒,都会去祖坟祭拜,来跟先人们汇报、祈福,除夕傍晚这次在老家称为“请先人”,意思是请先人们回家过年,大年初一傍晚,一行人再为先人们送行。
年夜饭最是隆重。每年都是在我家吃,二叔三叔全家悉数在场。晚宴丰盛自然不必说,最让我期待的是另外两件事:每年除夕,家宴上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版块:文艺表演,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爸爸拉二胡,二叔吹口琴,三叔说快板,姐姐妹妹跳舞,我和弟弟表演相声……来拜年的人们都会说:“这活生生一个文艺世家呀!”
给长辈们敬完酒后,我们做晚辈的都迫不及待地给长辈们磕头,当然是为盼了一年的压岁钱啦!领完打赏,赶紧压在枕头底下,那时候天真地想:“真不想长大呀,那样每年都会这么无忧无虑呢!” 不过还好,父辈们现在还保留着给我们晚辈压岁钱的传统。吃完饭,女士们喝茶聊天,男士们拉开桌子打扑克,守岁嘛!
大年初一拜年不可少。一家人全体出动,兵分两路,去给村里长者拜年。那时候,我和堂弟很功利的,谁家给鞭炮就去谁家,预测谁给压岁钱进门就磕头,为此还闹过笑话,人家没准备,我俩硬是给磕头,害得人家破费……一进大门口,我俩先去捡拾地上没响的鞭炮,回家掰开把火药连成一排,点燃看火龙,在烟雾弥漫中,我俩笑得前仰后合。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好吃的、好玩的,无尽地回味。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最期盼的节日。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于是,看吧,叔叔阿姨,爸爸妈妈都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了。去购物,大扫除,蒸馒头,换新衣。在这欢天喜地的日子里,到处都散发出忙碌却甜美的年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和爸爸为我们家的门也换上了一件“新衣裳”,那就是又大又红漂亮的“福”字。人们常说把福倒着贴,福就到了。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家贴上了福,福就到。
放鞭炮,几乎是小孩子们过年最愿意做,最开心的事情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手里拿着的烟花放出来不仅好看,更代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爆竹声中,烟花闪耀,飘进屋里的烟火味也让这个年的年味越发的浓了。
当然,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守岁,吃年夜饭了。妈妈端上了热腾腾的饺子,红红的大虾,金黄的浇汁鲤鱼和各种翠绿的美味蔬菜,真让人垂涎欲滴呀。闻着刚出锅,水灵灵,白胖胖散发着麦香味的饺子,我真想马上咬上一口。当然不行!要等到亲爱的姥姥先动筷子啊。姥姥笑着吃了一口饺子,赶忙夹起一个送到我的碗里,我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咦,有一个饺子破了,我刚要开口,妈妈却拦着我说:“过年了,饺子开口笑了,就叫“挣”了”。哈哈,“挣了挣了”,这也算是一种民俗的喜庆味吧。
滴滴,手机微信的铃声响了。是河南农村老家发来的视频通话。大大,大娘,二大,二娘,哥哥嫂子,姐姐们围坐在奶奶身边,也正在吃年夜饭呢。爸爸妈妈,姥姥和我,连忙也举起酒杯,通过视频祝91岁的奶奶新春快乐,健康长寿!欢快的笑声响彻在偏远的农村老家,也萦绕在我们这个大连的小家。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带上行李,收拾好心情,怀着对这座城市的美好留念。我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为了让我体验一把“春运”的滋味,我们这次买的是硬座票。以前只是听大人们提到“春运”很可怕,可这次的亲身经历,将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们提前2个小时就来到了候车大厅,那叫个人山人海,椅子上、地上到处都是人,大厅里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方便面的味道。我根本找不到位子坐,只有提着行李,排在最前面。快到检票的时间了,大家都陆陆续续的起身,拼命的往前挤。不一会儿,我就被挤得根本透不过气来,脸都贴在了检票口的门上,让我有些烦躁了起来。但这只是我“春运”经历的序幕。
由于是区间车,停靠的时间不长。刚一开门,我拔腿就向18号车厢狂奔,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生怕火车开走了。好不容易上了车,可列车上已满满的都是人,连我的座位也被人占了。这是我无数次预想中的场景,不免的开始紧张了起来。还好,座位上的人知趣的起身让开了,这才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环顾整个车厢,坐着的,站着的,过道上、开水间、厕所边、吸烟区,早已被挤得了水泄不通。
到了咸阳站,我对面坐下了一位大哥哥,一脸得无柰。他说,他从西安上的车,本来是16号车厢,跟人换了座位,“翻山越岭”般,好不容易到了咸阳站才挤到了18号车厢。中间不过1节车厢,却花了一站路的时间。着实让我惊叹不已,回家的人可真多呀!这时,不知从那儿传来一声尖叫,“唉哟,谁踩着我脚了?”
火车向前开着,我忽然想上厕所了。只见过道上站着的,自带小簦坐着的,横七竖八都是人,多得连脚都插不进去。短短的不过几米的距离,却走得跟“取经”一样的艰难。好不容易挪到了门口,因为挤满了人,堆满了行李,门都被堵死了,只能开一条小缝儿进出。
可即便是这样的人挤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每个人的眼里都流露出回家的期盼。就算“春运”再苦、再累、再难,人们也无比珍惜这回家的机会,更抵挡不住的是人们的团圆梦。
在笔者印象里,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是每一个除夕之夜的三道必选“佳肴”,“佳肴”齐全,才有最完整的幸福味道。在一系列的年度“春晚”中,又有这样“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满载盛誉的经典,并始终贯穿于你我记忆之中。
《相约一九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这首由那英和王菲联袂演唱的歌曲,有着十分动听的旋律,加之那英的“质感通透”和王菲的“空灵华丽”相结合,一举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那是,我三岁,刚开启记忆,就迎来这首特别之曲;那是19,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一年,当香港和祖国“再度相拥,并热泪盈眶”,来自内地和香港的歌坛新秀携手登台,深情献唱;那是年,改革开放第二十年,人们满心欢喜感受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共同“相约98”。
《吉祥三宝》。“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这首由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作词作曲,并和妻子乌日娜以及他们的小侄女英格玛演唱的歌曲,以对话问答的演唱形式,展现出美满家庭的温馨,歌曲一经播出,随之风靡全国。那是,我十一岁,每天早起早睡,满操场奔跑也不觉得累;那是20,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那是年,备受关注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连战率领台湾各界重要人士参加并发表讲话,主题为“和平繁荣,两岸期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期盼,台湾早日回家,因为我们本就是吉祥的一家。
《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首由王铮亮演唱的歌曲,以朴实无华的歌词曲风,伴随着真挚的演绎,舒缓敲打了人们内心,触发了情感共鸣,成为春晚“催泪”的演唱曲目,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声。那是,我十九岁,正处于努力拼搏的高三,还有说不出的苦辣酸甜;那是20,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这告诫我们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那是年,北京APEC会议再度召开,时隔多年,再次为中国的“主场外交”添上精彩的一笔。“柴米油盐酱醋茶,门前老树又开花”,不管时间去哪了,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一、记忆中的期盼
对于新年的期盼,是从放寒假开始的,我每天都会掰着手指头倒数,距新年还有几天。然后提醒母亲,该去买新衣了。母亲被我念叨烦了,便带我去铁塔商场。商场里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热气腾腾,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母亲紧紧地攥着我的小手,从人堆中挤到了服装区,手拿样衣在我身前比量。选中衣服后,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抱在怀里,心满意足地离开。这身叠放在床头的新衣服常常让我兴奋得难以入睡。初一清晨,我早早地换好新衣,迫不及待地外出炫耀,渴望着众人对新衣服的夸赞。那时的日子纯粹而质朴,但孩子的快乐却简单又真实。
二、记忆中的味道
百节年为首 ,民以食为天,年的味道必定是美食的味道。大年三十,我和父母早早地来到奶奶家,为过年做准备。大人们分工明确:打扫屋子、贴福字和春联、备菜……我们小孩子则穿梭于各个房间,嬉笑打闹。随着一声“噼里啪啦”,屋子里顿时充满了香味,我们被香味吸引,双脚也似乎被那香味勾住。来到厨房,看着一个个裹上金色外衣的小面团从锅里,被捞到盘中,我的心立马兴奋起来。我用脏兮兮的小手挑了个稍大的丸子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响,一股热气在嘴里散发,香气四溢。谁能抵挡住这美味香甜,不一会儿,盘子里的丸子便消失大半。没等中午开饭,我们这些孩子早已吃饱,心满意足地离开厨房。午饭是炸货荟萃:丸子、藕合、带鱼、湖虾……酥脆的外皮裹着嫩滑的肉,唇齿留香。
夜幕降临,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亮起了灯。除夕夜,我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鸡鸭鱼肉,诉说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这一刻,家才有了家的味道。然而,再丰盛的菜肴,也抵不过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吃完年夜饭,大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打扫“战场”,取而代之的是面团和馅。一大块面团在三四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可爱又美味的饺子。我也会拿着面团学着母亲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包饺子,然而成品却是瘫坐着,“垂头丧气”地根本站不起来。奶奶会挑一个饺子,在里面放入硬币,谁吃到这个“幸运”饺子,便寓意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大年初一,饺子会在鞭炮声中下锅,第一盘饺子是要放在供桌上,让祖先吃的。我眼巴巴地看着这一个个“小白船”从锅底漂上来,静静地躺在盘子里。饺子配上翡翠色的腊八蒜,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醇厚。奶奶说,初一的饺子是不能全部吃光的,得留一两个,意味着新的一年有余粮。我的心思全部放到了那个有硬币的饺子中,为了吃到它,会多吃几碗。直到大伯发出一声惊呼,把硬币放到桌上,我才遗憾地放下手中的筷子,摸摸圆圆的肚子,暗自期待明年初一的到来。
三、记忆中的声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离新年越近,鞭炮声越响。除夕夜的烟花色彩斑斓,流星般的火花落下,璀璨了夜空;伴着院子里的鞭炮齐鸣,大地随即铺上了一层“红毯”。我和小伙伴们点燃“窜天猴”,比赛谁的炮飞得更高。“观众朋友们,过年好!”“亲爱的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每当听到《春节序曲》,我和小伙伴便往家里跑。嗑着瓜子,看着春晚,无比惬意。宋丹丹、赵本山、蔡明、冯巩……喜剧演员们用自己生动的表演,为我们带来了快乐。这一场高质量的晚会,让新年更加和谐完美,也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温暖与希望。
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后,我们就开始走街串巷拜年。脸上的笑容、甜甜的祝福换来了糖块、瓜子、压岁钱。一声声的祝福,一句句的关切,化作一年最美的开始。鞭炮声、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为我的童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在我母亲的记忆中,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到春节,就会有一朵红花戴,到我的母亲有儿有女,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记忆中,每年从腊八节开始,过年的氛围就逐渐浓厚起来了,等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扫了尘,就是正式置办年货的时候了。年底的集市总是分外热闹,农村的蔬菜几乎不需要另外采购,家里的鸡鸭养了一年也可以开吃了,故而赶集更多的是买花、买炮、买新衣、买春联、买干果、买零食……这时候最开心的无疑就是孩子们了。东西买回家,父母开始准备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孩子们就只有两件事,除了吃就是玩。
过年,母亲通常都不会让我们帮忙的,怕我们说错话,比如我们说“太多了”“吃不了”“不好吃”等等。说错话总会挨顿训,但我们也乐得自在。新出锅的黄团子一手拿一个,我吃掉了豆沙馅,再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把剩下的皮扔掉。在上衣和裤子的口袋装上瓜子、花生,我就能出去疯玩半天,揣两盒擦炮也能引来一群小伙伴。
家里每年都会蒸很多很多的馒头,足以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几乎什么都能吃得到,再也不用提前准备那么多的年货,但是每每想到儿时过年的情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傻乐。会回忆起妈妈把面盆埋在柴火下面保温“发面”;会想起哥哥用“呲花”把我的新衣烧个洞,惹得我哇哇哭;会回忆起我过年吃饺子时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吃到钱币和蜜糖会兴奋得蹦起来,吃到麦麸和辣椒会苦着脸看着别人笑;还会想起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爸爸在院子里挂满小彩灯,满院子放烟花,一家五口坐在同一张床上裹着棉被看春节联欢晚会,在零点倒计时的时候,我们在屋里给父亲数数,父亲在院子里拿烧火棍点燃那串盘在晾衣绳上的两万响的大鞭炮……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初中作文700字】推荐阅读:
写过年的记忆的作文900字10-23
过年包饺子日记作文700字12-25
五年级过年作文:我的春节记忆06-20
关于过年真好为话题初中作文600字11-11
过年回家的路上作文800字07-05
过年的那些事儿作文600字11-16
过年的作文400字 新年饺子12-10
过年感受作文200字:过年真热闹12-05
过年的味道四年级作文500字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