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险政策解读(精选8篇)
日期:2012-10-28 16:21:50 点击:37 属于:服务信息
1、什么是农村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凡户籍在该地,出生90天以后的农村居民及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均可参加(没有年龄上限)。另外,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的人员不必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2、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史
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际,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农村医疗保险,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参合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情况。
二、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是多少
1、报销比例
(一)住院、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
年封顶线金额 住院:80000元 门诊慢性病:5000元
(二)普通门诊报销不设起付线金额,报销比例:
年支付限额 300元
(三)为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参保孕产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住院分娩,城乡医疗保险基金给予定点医疗机构定额补偿,医疗机构不得再向参保人员收取任何费用。开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县(市)、顶效开发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先执行项目规定的定额补助政策,不足部分再由城乡医疗基金给予补偿。上述资金合计补助数不得超过下列补偿标准:
乡镇卫生院 一级医院 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
平产
500元
1000元
1200元
800元 难产
800元
1500元
1800元
1000元 剖宫产 1200元
2000元
2500元
1200元
对参保孕产妇出现严重产科并发症(如产科大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子宫破裂等)导致医疗费用不可避免地超出补偿标准的特殊病例,由医疗机构书面专题报告产妇所在县(市)、顶效开发区社保经办机构,说明理由,并提供病历复印件,参保的孕产妇超出部分全部由城乡医疗基金报销,若无正当理由,超支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确保所有城乡居民孕产妇住院分娩不花钱。
一产多胎,从第二胎起,在原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每胎增加30%的补偿。
二、部份特殊疾病报销比例
(一)儿童(14周岁以下)白血病(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在黔西南州内定点医院(三级以上)住院治疗,医药费用实行定额补助,免费治疗。经审核同意转院至黔西南州外公立医院(三级以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90%的比例报销。
(二)宫颈癌、乳腺癌。在黔西南州内定点医院(三级以上)住院治疗,医药费用实行定额补助,免费治疗。经审核同意转院至黔西南州外公立医院(三级以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90%的比例报销。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含门诊透析治疗),在黔西南州内定点医疗机构按90%的比例报销。经审核同意转院至黔西南州外公立医院(三级以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80%的比例报销。
(四)白内障。参保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术,城乡医疗保险基金给予定点医疗机构定额补助,每例(单侧)患者1600元,医院不得再收取其它费用,如患者要求提高晶体标准,超出部分由患者自付,并填写申请书,患者签名备查。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术先执行项目规定的定额补助政策,不足部分再由城乡医疗基金给予补偿。
三、器官捐献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对于捐献器官的参保人员,捐献器官所发生的医药费用按100%的比例报销
四、参保患者在乡(镇)、村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报销比例
1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政策面临的挑战
到2004年,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出台了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办法、意见和方案,943个县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建成示范点347个,筹集医疗救助基金8.8亿元。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 900万农村困难居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约为32%,加上因病致残的约为50%;其中,大病人数比例为3%~5%。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医药费不足100元[1]。到2005年年底,全国农村低保和传统救济人数仍有1 891.8万人,临时救济人数为1 359.9万人,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8%[2]。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报销医疗费用滞后以及报销比例低,使这部分人群仍然负担不了报销后的医疗费,存在“小病拖、大病挨、急病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3]。
1.1 政府医疗救助政策主体缺位,供给外部支持不足
任何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4]。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了城市工业,成本—效益很高的农村卫生和防保工作面临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2005年,我国卫生机构总数达298 997个,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达60 397个,门诊部达207 404个。但全国1 633个县只有综合医院2 009所,县妇幼保健院(所、站)1 526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 586所[5],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降低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
1.2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差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供方垄断,供方诱导下的过度消费不可避免。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大约为3 254.9元,比2001年的2 366.4元上涨了1.4%;而2005年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约为127.8元和4 668.9元,均比2001年上涨了1.4%,医药费用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6]。从2000—2005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却增长了11.8%。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化趋势日益明显,到1998年全国有大约50%的村卫生室已变成个体医疗点[7]。
作为需方的贫困农民获医成本较高。第3次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农村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3.9%,就诊者占病人总数的54.2%,未就诊者占病人总数的45.8%。对未就诊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经济困难占38.2%,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0%是由于经济困难。从患者未就诊的比例来看,1993—2003年城乡居民未就诊率、未住院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收入越低未就诊比例越高,未就诊率提高的幅度越高[8]。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即使他们对医疗救助有需求,也可能因此而不去接受医疗服务。同时,农民接受医疗救助还存在另一种机会成本,医疗救助的申请程序复杂,先要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和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区)民政局审批。程序办理时间长,浪费劳动时间,而得到的实惠还不能补偿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
1.3 农村医疗救助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结构不合理
1.3.1 政策衔接出现断层和错位。
我国目前实施的农村医疗救助政策没有统一的责任主体,划分依据各异。这实质就是医疗救助工作“多头管理”的问题。(1)救助政策的衔接问题。如现行五保政策和五保医疗救助政策之间,就存在五保对象确定不严格、救助起付线规定不科学等矛盾,有些地方还将医疗救助资金当成五保供养资金平均发放,将20世纪60年代精简、辞退职工也纳入了医疗救助范围。(2)国家和地方医疗救助政策衔接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象界定不严格,各地与中央文件规定有出入,致使应救未救,非贫困人口却享受救助。
1.3.2 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是由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落实的,农村医疗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救助的服务质量[9]。2005年年底,全国3.6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4.1万个,人员101.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1万人;61.5万个行政村共设立58.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86.4万人、卫生员5.3万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人[5]。对比而言,2005年我国各类医疗机构人员达542.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6万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务人员3.6人[10]。不难看出,农村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例很小,每千人口拥有医务人员比例农村只有全国水平的1/3。由于乡镇合并等原因,乡镇卫生院个数、卫生人员数减少,但床位数及工作量增加。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量为9 379万人次,平均每站提供4 558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日均门诊量13.0人次[6]。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业务收入增幅不明显,财政对医疗救助的经费没有落实,农村医疗救助的管理人员太少,缺乏积极性,工作基础薄弱。目前,只有个别地区提出解决工作经费问题,这就是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困难的症结所在。
1.3.3 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不稳定,运作不规范。
(1)筹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医疗救助基金基本采用的是财政拨款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按比例划分出医疗救助资金,但是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划分救助资金的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往往是越穷的地方越需要救助,却越缺少资金。全国医疗救助配套资金不到位,往往是没有省级投入,少部分地区有少量的市、县投入。(2)社会动员不足。在将近9亿元的医疗救助基金中,来自社会捐助的不到1/10;民政部门的彩票公益金盈余使用不到10%;救助基金的运营利息收入更是少之又少。(3)基金来源不稳定。民政、卫生、财政、扶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很多是为了提升部门形象和政绩而暂时给予救助资金,这些救助资金来源和数量都不稳定,救助也不及时。(4)监督不力。一方面,医疗救助主管部门将医疗救助资金采取预付制的方式交给医疗救助服务提供的定点机构,但是却无法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因此,救助资金并没有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民;另一方面,对救助对象的救助资金用途也缺乏监督。
2 东亚各国医疗救助政策比较
医疗救助作为一种支持和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社会政策安排或实体资源输送,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医疗资源分配在机会和结果上的公平,也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下就东亚各国有关的医疗救助社会政策比较分析,希望在他们的经验中找出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构建路径。
2.1 东亚各国的医疗救助政策
2.1.1 日本实行的是“全民皆保险”制度。
对那些运用自己资产和能力等仍不能维持生活的家庭或个人,按照1950年颁布的《生活保障法》实行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的出发点是国家以帮助其自立为目的,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或个人提出申请后,政府对其进行“自立调查”,看其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来克服目前的贫困状况。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或个人在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当贫困家庭或个人因支付医疗费用使收人低于最低生活标准时,由政府支付现金给予帮助。另外,日本还设立了许多民生委员会(即一些由热心救助的人士形成的自愿组织)来协助实施国家救济,参与生活救助和城乡居民的福利事宜。
2.1.2 新加坡以其“自保”的福利模式响誉世界,在医疗救助上采取的是信托基金办法。
作为一项由政府为贫穷的国民设立的救济信托基金,保健基金(Medifund)获得政府拨款2亿元作为医疗救助的启动基金,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可获得政府拨款1亿元进行补充,社会各界募捐、投资所得每年分派给公立医院,专门协助他们支付医疗费用,以帮助穷人或因个人承担医疗费太多而影响基本生活的人。该基金委员会由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人士组成,根据援助准则和申请者的经济状况来决定援助的款额[11]。新加坡还建立了贫困病房床位等级制度,不同级别床位的付费标准不同,由病人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自行选择,以此提高贫困人口的费用意识,将过度使用医疗救助资源的可能减到最小。
2.1.3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闻名于世。
它保证了绝大多数人享受近乎免费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一般人群的看病费用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支出,这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印度看来,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实施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不但有违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而且破坏了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安定。所以,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坚持扶持政府医院的稳定运转[12]。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等3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享受国家免费医疗待遇。目前,印度政府还在增加公共投入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补贴部分医疗行业以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医院秉持“先看病,后收费”的原则,照顾经济困难患者。
2.2 各国医疗救助政策的比较分析
2.2.1 不论是强调个人责任、市场导向的新加坡,旨在鼓励贫困者自立的日本还是强调国家、社会责任的印度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将医疗救助视为政府的职能,由政府提供资金,指定特定的公立医疗机构,解决特定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事实上,医疗救助的前提就是贫困人口无力满足自身医疗需求,因此,只要申请就有资格获得救助,其权利义务是极不平等的。由于医疗救助行为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补偿性极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营利性组织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供给。所以,这种与患者贡献、权利、义务不挂钩的资助行为最终只能由政府实现[13]。其实在东亚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尽管都形成了多方位的医疗保险筹资渠道,但是从各国的医疗救助社会政策来看,都十分强调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责任。
2.2.2 医疗救助政策的对象界定清晰。
首先是考虑了救助对象的经济特征,比如新加坡就考虑了救助对象的收入水平,并在救助水平上根据其收入有所划分;其次是医学特征,比如印度会根据贫困的患病对象的伤残或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医疗救助;再次是考虑了救助对象的社会特征,比如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要对申请人有无职业、何种职业等进行调查,还要看其是否“善用”已有资产克服贫困,这可以视为对“社会人”标准的一种考察。
2.2.3 在主导医疗救助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筹集时,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参与。
首先是在管理上,比如日本设立了许多社会人事组成民生委员会协助医疗救助实施;其次是在资金上,比如新加坡的保健基金每年都吸引社会募捐资金增加运作基金。
这样的医疗救助社会政策得以在东亚几国实施运行并非偶而为之。由于体制是植基社会文化结构的产物,是自东亚特定的历史脉络,即自东亚的发展性国家中所滋生出来的[14]。虽然这几国政府在整个福利提供中扮演较低的角色,即便是在有限的财政福利支出中,也主要集中使用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包括与政权维护有关、受雇于政府部门的军公教人员、与政权合法性有关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在医疗救助社会政策上却同时以提供者和规范者两个角色介入,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此外,他们的医疗救助政策实现了内部制度化,并充分利用了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资源,为政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国作为东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背景与其他国家具有相似性,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3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发展的选择
根据著名社会政策学家林德布罗姆的观点:现代决策者由于时间的限制、财政的困难及完整政策考量所需的资料难求,因此,无法按时将整个政策的年度计划(包括现有的及初步计划的政策)做整体性的审计与评估,因此,决策者只好退而求其次,以现有的政策方案及支出水准为基础来增减或改进政策。在我国,城乡二元的基本制度矛盾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在这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中,需要我们寻求一种制衡力量来推动新形成的社会力量和各种组织关系不断演进。促进城乡一元化和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化才是我国社会政策的根本目标。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清楚农村医疗救助政策的对象是农业社会里分散经营的贫困农民,救助不仅是社会公德和责任,而且还是对后发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农民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间除了经济收人的差距、思想观念差距和教育差距以外,更显著的是健康水平的差距,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和创业精神的差距。因此,重视并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全国各地贫困农民的情况各不相同。无论是资金筹集渠道还是服务内容多样性提供,单凭政府或者民政部门的力量来解决贫困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显然是不够的。
借鉴东亚几国经验,本文认为目前在制定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的时候,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考量公立性外部支持定位偏差的纠正与内部结构制度清晰化的问题,减轻短视效应,尤其要充分利用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资源,为政策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社会基础。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要提升贫困农民在整个政策框架中作为医疗救助需方的地位,使其对医疗资源的拥有和使用情况有所改善。由此,我国需要构筑一个政府主导的,以“健康卡”为媒介的,医方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发展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以提高贫困人口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促进贫困人口摆脱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目的。其基本架构见图1:
3.1 推行主体是政府:外部规范者的角色定位
在建立制度化的农村医疗救助时,为贫困农民建立免费医疗“健康卡”,除大病住院的费用补偿外,享受的免费医疗服务包括:慢性病检查、围产期检查、小儿预防接种等妇幼保健项目,做到“防患于未然”,管理在前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卫生检查设备,主要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小伤小病的治疗,做到资源配置合理,保证救助工作基础;救助资金由各级财政分配比例筹集,中央可为3/4,用于住院补偿;地方可为1/4,用于免费医疗服务,当然也应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捐助;资金由专门委员会管理运行,政府审计部门每年审计资金运行使用情况。
作为医疗救助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责任清楚界定其社会政策的事实对象,即从经济特征、社会特征、医学特征以及保险特征上清楚界定需要医疗救助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认为凡是因为经济因素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基本医疗的人群都可以称为医疗上的弱势群体,当然,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自然是因为经济因素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基本医疗的农民了。由此,政府还必须严格申领程序,即农村家庭或农民个人提出免费医疗“健康卡”的申请后,政府应对其进行寻访调查和公示。对于需要进行住院救助的对象,政府应在“健康卡”的卫生服务提供机构设置有等级的床位,让患者有一定的自付比例,以有效控制费用增长和医疗救助资源的过度使用。
3.2 传导者是非营利的社会工作者团体:第三方机制的引入
社会工作是从西方社会对穷人的慈善救济发展起来的一项“助人自助”的社会服务活动,可视之为社会福利与接受人群间的传导输送者和桥梁。宏观层面的救助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为贫困者提供物质经济上的保障,但是这种抽象的、理性的救助并不能适应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人生境遇;不能解决由于贫困和社会排斥造成的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无助;更不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者自身的潜能和他们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救助政策和制度造成的“贫困陷阱”问题[15]。因此,由社会工作者从贫困者角度,尊重其主体性,向他们提供专业的、差异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才能解决个人精神、心理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往往忽视了社会工作的作用,只是将社会工作当成社会保障的附属品,或者是用行政方法将社会工作的发展扭曲。这种长期的错误定位导致了社会工作的职业缺失,专业社会工作难以开展,其真正的功能无法发挥。这无疑制约和影响了我国福利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
鉴于此,在医疗救助制度中,政府筹集的资金可以交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团体,让该团体与贫困农民代表通过竞标方式选择与信誉良好的医药供给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作为救助对象的贫困农民,宣传“健康卡”的服务内容和使用程序,解决其由于疾病或医疗造成的心理问题,鼓励其自立脱贫的信心,并监督“健康卡”的使用情况,作为激励,工作人员可免费持有“健康卡”,享有一定的医疗优惠或凭证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3 提升贫困农民地位:是接受者也是监督方
持“健康卡”的农村贫困农民可凭证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住院时可根据等级获得费用补偿。他们可根据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与社会工作者团体代表商讨医药供给者的选择问题,淘汰服务质量较差、在药价和管理上混乱的医疗机构;可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者团体代表成立“健康卡”管理委员会,既提升了贫困农民的地位,又监督了救助资金的使用;可直接向委员会提出帮助要求和增减服务项目建议,真正做到有效需求,也提高了贫困农民对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别是什么?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相比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主要有:(1)老农保没有明确的财政补贴标准,只有集体经济适当补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集体经济补助也没有了。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确规定,国家财政直接支付基础养老金,省、县两级财政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2)老农保是参照商业保险模式设计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出资,今后的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递增。
3.新农保试点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答:2009年试点面达到省县(市、区)总数的10%左右,参保人数占全省农村居民总人数的10%以上。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尽早实现全覆盖。
4.参加新农保政府如何给予补贴?
答: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时,地方财政为参保人员给予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100元补贴30元;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缴费400元补贴45元;缴费500元补贴50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补助60%,试点县(市、区)财政补助40%。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试点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
答:行政辖区内具有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自愿参加新农保。
6.缴费档次如何划分?
答: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标准为年缴纳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缴费档次,参保人每年可自主选择一个档次缴费。
7.领取养老金的条件有那些?
答:新农保实施后,参保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经试点县(市、区)农保经办机构审批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支付终身,但其在试点地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8.新农保的缴费年限是多久?
答: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其间因特殊情况可以间断,只要累计满15年即可。地方可以采取按年缴费方式收缴保费。
9.离退休年龄不足十五年的如何参保缴费?
答:新农保试点开始时,年龄在46~59周岁之间的农村居民,缴费不足15年的,可按实际年限缴费,也可采取一次性补交保费的办法,最多不超过所差年限,地方财政补贴应同时到位。试点启动后,45周岁以下参保人不享受一次性补缴政策,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得少于15年。摘自《慧择保险网》
国家出台了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大的社会福利,以下是该新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
十二、相关制度衔接
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1.中青年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中青年人员目前年缴费标准有100元、200元、400元、600元、900元五个档次,由本人自愿选择,按年缴费。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中青年人员按规定完清养老保险费后,政府在其个人账户中每人每年补贴30元。其中,对残疾等级达到1、2级的重度残疾人,政府每人每年再代缴40元养老保险费。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资助、政府缴费补贴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并按规定计息。
2.中青年养老金领取条件
a、参保缴费的青年人员年满60周岁且缴费年限满及其以上的,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b、参保缴费的中年人员,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二、老年人参保规定
1.老年人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缴费金额:月缴费档次乘以缴费月数;月缴费档次:有40元、60元、90元三档;缴费月数:按本人距75周岁余命的实际月数计算。最低不得少于60个月;缴费方式:一次性缴清,缴费档次一经选定,不得变更。对选择缴费的老年人员,政府还将给予补贴。按其缴费年限,每人每年代缴30元养老保险费(从应缴费金额中扣减)。其中,残疾等级达到1、2级的重度残疾人,政府每人每年再代缴40元养老保险费(从应缴费金额中扣减)。
2.老年人养老金领取方式
a.选择不缴费的老年人员: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目前为每人每月80元。
b.选择缴费的老年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目前为每人每月80元)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即一次性缴纳时所选择的月缴费档次)两部分组成。
(一)老龄化加速。
跟着都市化步骤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生齿进入都市,年数布局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排场。据统计,我国农村 8.33亿生齿中,65岁以上的晚年生齿预计占7.36%,到2030年6.64亿农村生齿中,65岁的晚年生齿将到达17.39%为1.29亿。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包围范畴太小,包围工具有缺陷。
今朝中国拥有天下上数目最多的晚年生齿,个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生齿还许多。成立社会保障收集的州里仅占世界州里总数的41%,成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其它,据国度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良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进到的1.14亿人,以是很有须要思量这个非凡群体的养老保险题目。根基方案中没有浮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夫和进城务工的农夫给以区别看待。进城务工的农夫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系统中,也没被纳入到都市养老保险系统中,处于法令掩护的空缺地带。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成果被减弱了。
养儿防老的见识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向是最重要的养老方法。以自给自足为根基特色的农业社会中,出产技能根基不变,社会分工水平很低,“子承父业”高度归纳综合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亲近相关。这种不变的世代瓜代,能在家庭内部天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响应的道德类型。可是跟着以社会分工为特性的家产社会的到来,这一天然不变的相关就被冲破了,“子承父业”不复存在,父子两代除了血缘相关和未成年时的供养相关之外,险些没有其他相关。后世的劳动
手艺要靠本身的全力去把握,劳动时神秘靠本身去争取,为此每每必需分开生育之地、分开怙恃。怙恃不行能像传统经济前提一样节制后世的劳动和收入,后世也不行能像小农经济前提下一样效率于怙恃。家庭布局也产生了重大变革,代与代之间的独立性加强,农村同样是4-2-1的家庭布局,后世的承担很重。这统统使赡养老人只有传统道德这一个束缚力,而这个束缚力也在日益递减。跟着农村经济改良的深入,农夫的养老见识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养儿防老的见识则在逐渐削弱。
新农保制度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二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
1. 老农保如何与新农保进行衔接?
现在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么那些参加了老农保的人该怎么办呢?其实也不用发愁, 根据有关规定, 在新农保试点地区, 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 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按照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 待符合规定条件之时便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2. 新农保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新农保参保范围及对象是年满16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3. 农村居民如何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凡年满16周岁, 具有当地农业户籍, 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时, 需携带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 到户籍所在地经办点办理即可。
4. 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标准是什么?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而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定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100元、1200元12个档次。试点县 (市、区) 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设更高缴费档次。农村居民自愿选择、自主缴费, 原则上每年缴费一次, 可以根据不同年份的收入情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
5. 新农保的缴费年限是怎样规定的?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 应按年缴费, 也允许补缴, 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 应按年缴费, 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6. 村集体如何对村民参保进行补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其成员所共有,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以调动其参保的积极性, 而相应的补助标准可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
7. 新农保制度实施当中, 政府是如何进行补贴的?
政府补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 (福建省目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设定为每人每月55元) , 二是对个人缴费政府予以缴费补贴 (福建省目前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定为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
8. 新农保对缴费困难群体是否有相应的倾斜照顾政策?
福建省《实施意见》规定,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 农村低保户, 农村计生对象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手术并发症人员等缴费困难群体, 市、县政府应为其代缴不低于50元的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
9. 新农保中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有哪些倾斜的政策呢?
福建省《实施意见》规定, 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45~59周岁生育两个女孩或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 在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缴费补贴的基础之上, 省财政厅再增加20元缴费补贴, 以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倾斜照顾。
1 1.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如何查询个人账户信息?
参保人可凭社会保障卡到试点县 (市、区) 农保经办机构、代办银行窗口查询本人个人账户信息。
1 2. 享受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条件?
(1) 按有关规定参加新农保,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2)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 (指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当地农业户籍、与父母同村居住的儿子、儿媳、未结婚女儿以及招婿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 应当参保缴费。
1 3. 参保农民如何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
凡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 在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时, 应携带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材料, 到户籍所在地经办点办理即可。
1 4.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会有所调整吗?
新农保养老金的待遇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国务院在主要参考了农村低保的水平、贫困线标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之后确定的。而在国家确定的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之上, 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福建省政府则会视财力适时调整福建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1 5. 如果参保人员死亡, 那么个人账户资金该如何继承?
参保人死亡, 无论是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 还是尚未开始领取养老金, 其个人账户中属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的资金, 可以依法继承, 但是政府补贴的资金是从公共财政支出的, 这部分资金余额不能继承, 可继续用于其他长寿老年人的养老金支付, 以体现社会互济的原则。
16.福建省新农保试点地区有哪些?
截至2010年10月份, 福建省共有两批新农保试点, 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为:福州市晋安区、厦门市海沧区、宁德市福鼎市、莆田市荔城区、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龙海市、龙岩市上杭县、三明市大田县、南平市武夷山市等9个县 (市、区) 。
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为: (国家级) 南平市邵武市、三明市明溪县、三明市清流县、三明市建宁县、漳州市诏安县、龙岩市长汀县、龙岩市永定县、龙岩市武平县等8个县 (市、区) ; (省级) 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连江县、厦门市同安区、漳州市南靖县、泉州市南安市、莆田市城厢区、宁德市福安市等7个县 (市、区) 。
链接——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组成部分及计发标准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按月支付给参保人, 直至其终身。目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市、县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 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例如:某农民45周岁, 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缴纳500元, 政府每年补贴30元, 缴费15年, 按当前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率2.25%计息, 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9333元, 除以139, 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67元, 加上基础养老金55元 (计算时假定15年不变, 实际上要调整提高) , 养老金待遇合计每月122元。
注:以上测算的基本条件:一是个人账户按当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计息;二是基础养老金为55元/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30元/年保持不变;三是连续缴费15年。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3-0117-12
一、引言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乡城流动、土地制度改革等因素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特殊现象。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42%,高于城镇3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不断升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面临家庭和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养老人群与需求激增,缴费能力不足、基金筹集困难等多重困境,对于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扩面、规避农村养老金失衡风险、提高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严重阻碍。
新农保是国家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惠农政策,参保人数不断增多、覆盖范围日趋扩大,但政策效应并不显著,政策执行效率、实施效果亟须提高与改善。在新农保试点扩面迅速推进阶段,客观定量评估试点区县政策效应,分析促进或制约新农保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满足农民养老需求、缓解农民养老压力、促进制度覆盖、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新农保政策效应的三维分解和理论模型构建,选取潜变量和观测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基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服务对象两类群体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新农保政策效应与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与内在机理,从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受益群体、政策外部性的不同视角提出政策建议,为完善和修订新农保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为提升政策有效性、优化政策效应,提供实证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
关于政策效应研究,约翰(Johns)等以最初目标为切入点分析政策效应[1]。罗斯刚(Rothgang)研究了德国社会保险中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效应[2]。阿扎(Arza)对拉丁美洲新养老金政策效应评估后指出,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是导致养老保险制度不平等的主要因素[3]。阿格耶旁(Agyepong)等对南非国家全民健康保险政策效应进行研究,强调公共社会政策对低收入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4]。潘思琦等分析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和农民生命周期生活消费水平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宏观上侧重于整体制度的实施推进,微观上关注试点运行的存在问题,较少研究新农保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且实证分析不足,研究结论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受限。
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中,以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制定特定的政策初始目标,按照一定的执行流程实施,对作为目标群体的农村居民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的作用结果总和。1997年,瓦当(E.Vedung)提出政策综合评估模型,从整体进程对政策进行评价和判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共同构成政策评估体系[6]。结合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应用,本文将政策综合评估模型引入新农保政策研究领域,选取新农保政策制定目标、新农保政策执行力、新农保政策效果三大潜变量构建新农保政策效应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推进的先后顺序和不同维度对新农保政策效应进行分解,有利于提高分析精度,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新农保政策实施与制度运行。
(1)新农保政策目标。新农保政策于2009年颁布并展开全国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新农保政策秉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目标,使农村居民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扩大制度覆盖面,尽可能将未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个人缴费金额和养老金待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个人收入状况弹性调整;追求制度、基金可持续发展,力求政策可长期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
(2)新农保政策执行力。新农保政策目标受益群体集中在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农村居民身上,其执行主体由地方政府与新农保经办机构组成。根据政策综合评估模型,新农保政策执行维度评估应重点考察经办机构政策执行能力与效力,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经办机构构建并负担执行成本,经办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优质服务提供满足参保群体的养老意愿与需求,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增强政策执行的满意度、信任度。
(3)新农保政策效果。新农保政策的目标受益群体是农村居民,其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认同与满意程度,直接反映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检验新农保政策是否真正地缓解了农民养老压力,是否使农民老有所养。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双通道循环机制,使新农保政策与农民群体的期望趋于一致,使其具有强烈的参保意愿与积极的参保行为,参保率与覆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政策有效性得以明显提升,切实发挥社会养老保障功能。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政府支持[7~8]、经办机构[9~11]、参保期望[12~13]、待遇水平[14~15]、土地养老保障功能[16~17]等多维视角展开。新农保作为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的典型公共政策,以政策制定为基础,以政策执行为过程,以政策效果为结果,具有完整的公共政策循环过程与反馈机制。政府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制定主体,其支持程度直接反映政策受关注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经办机构作为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主体,其管理服务能力体现政策的运行效率;农村居民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对象和受益群体,其参保期望和待遇水平着重表明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受益水平;土地是农村传统养老保障的载体,由于土地流转等相关制度的推广,加速推動了土地流转行为,使农民土地拥有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的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为此,土地支持程度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对于新农保政策及农民参保率、缴费率产生了关联性的重要影响。
nlc202309040742
结合国内外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访谈结果,本文从制度主体、执行主体、受益群体、政策外部性四个视角构建由政府支持、经办服务、参保期望、待遇水平和土地支持组成的新农保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1)政府支持与新农保政策效应。政府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制度政策推进和落实具有重大的责任和作用。为了提高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政府需要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充足的财力支持,使广大农民信任、关心新农保政策,相信依赖该政策能够解决未来养老问题。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当充分考虑农村整体收入水平的现实情况,在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中,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保意愿、新农保基金筹集与财务可持续性,最终影响新农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执行效率和实施效果。
(2)经办机构与新农保政策效应。经办机构是新农保制度推进的依托载体与组织保障,经办机构及村委会、街道办工作人员是政策执行主体和经办服务的提供者。高效的经办机构能够有序运转,经办服务流程和业务经办资源可得以优化设计与配置,经办机构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推进成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劳社部发〔2007〕2号)规定了相对统一的经办人员服务规程,尤其关注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等细节。经办机构人员的优良素质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对于增强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新农保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3)参保期望与新农保政策效应。与老农保相比,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参保期望明显提高,希望政策能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社会统筹资金大幅增加,个人账户足额积累,未来老年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科学合理地确定个人缴费水平是新农保制度的重点和难点,缴费基数、比例、档次和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参保决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多渠道增收,农民对老年生活水平和质量期望也同步提高。参保群体对于新农保政策的稳定性、缴费水平和预期养老金额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其参保意愿与行为,进而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整体效应。
(4)待遇水平与新农保政策效应。根据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参保农民享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总和,其中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取决于60岁之前选择的缴费档次与缴纳年限,而基础养老金高低取决于基金筹集规模和当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个体健康差异和期望寿命的延长,待遇享受年龄的确定标准对农民参保决策倾向与年限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参保人死亡后,可由其继承人依法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参保人对于财力投入风险的担忧。农村居民对于基础养老金、待遇享受年龄和个人账户继承性是否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直接影响新农保参保意愿、政策效果和效应。
(5)土地支持与新农保政策效应。土地是农民的传统生计保障,为农民提供必须的住所和食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民风险意识增强。对于土地经济价值的认可程度反映其自身养老观念,间接表现为土地对其养老需求的保障程度,并影响其缴费能力;土地流转政策已在全国推广,农民可通过流转土地提高经济收入,使弱化的土地养老功能产生新的效益,尤其适用于外出务工人员和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满意度和是否愿意通过流转土地参加新农保,间接反映出农民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程度与社会养老方式的选择倾向,制约了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从而影响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图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
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基于上述新农保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本文构建政府支持X1、经办服务X2、参保期望X3、待遇水平X4、土地支持X5五大因素对新农保政策目标Y1、新农保政策执行力Y2、新农保政策效果Y3的三維度新农保政策效应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见图1),设计具体观测变量(见表1),并提出相应基本假设:
【农村医疗保险政策解读】推荐阅读:
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民医疗状况调查09-07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如何报销07-0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告11-02
农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报告09-29
浅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0-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标语11-05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的状况的报告06-19
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生孩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