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大班同伴交往(精选6篇)

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篇1

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高天

现在社会发展,不仅要求要有知识能力,人际交往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同他人的交往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中的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要。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与父母及其他人的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个性,拥有安全感,发展正常的智力,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幼儿“娇生惯养”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也就更加明显,频繁的冲突对幼儿发展不利,不但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对幼儿的思维定式造成影响。

一、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准则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子领域包括四个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及关心尊重他人。这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我中心是幼儿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常常会有任性、霸道、蛮不讲理、自私、骄傲自大、支配欲强等特点。独占玩具;喜欢指挥别人,却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故意捣乱;侵犯他人;当别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有反抗表现,如哭闹、摔东西等。

(二)反社会行为

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如打人、推人、骂人、说脏话、故意毁坏物品、刁难小朋友等。这一类幼儿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挤,大家不愿意跟他们玩。

(三)退缩行为

而另一类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社会领域最根本的教育原则是:关爱、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家园关系;成人以身作则,提供良好榜样。根据学习纲要和指南的要义,结合我们班实际,总结出该怎么做,如何做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1.体验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 《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中经常出现“感受”“体会”等词,说的都是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往往也是深刻的。在大班,有些孩子喜欢别人东西,不好意思说或是索取遭到拒绝后,会产生偷偷拿来的想法,我也是经常在班里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小华和小楠是好朋友,小楠有个很好的玩具,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小华对这个玩具却是情有独钟,希望小楠能晚上借给他玩玩,却遭到了小楠的拒绝。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早来的小华今天没来学校,小楠却急慌慌的告诉我他心爱的玩具不见了,问了好半天都没人看见,直到下午小华来到学校,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今天上午怎么没来呢,他没有回答,我问他是否见到了小楠的玩具,只见他欲言又止,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开口了,其实上午是因为害怕被好朋友发现而不敢来学校,而且也后悔了,不知道该如何做,我告诉他应该诚实面对,知道拿人东西后的忐忑心情了,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回去后,小华主动和小楠道歉,并归还了玩具,小楠大方的原谅了他,小华也正送给小楠自己的玩具。有很多事情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有些只有孩子体验了才能明白,而老师要做好辅助和帮助的工作。

2.鼓励或惩罚也是促进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老师不仅要鼓励他自己要多多接触同伴,还要鼓励班里的其他孩子来和他做朋友;鼓励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比如在班里建立“我是小帮手”的评选,每周一位,并奖励小红花;但是对于那些经常和小朋友闹矛盾的小朋友,在说理的基础上也要进行惩罚,比如,总是有些孩子来的晚还要插队站在第一个,总是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老师就要请他站在后面两次;不经别人同意抢东西的或是爱动手的孩子等等就要在认识错误后加以惩罚,规范孩子的正确行为,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3.灌输同伴交往的常识。有些孩子喜欢交往,但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孩子特别爱闹,喜欢一个小朋友,就上去打人家一下,或是推人家一把,自己还挺开心,可是别人就不高兴了,还以为他在打人,所以交往第1条,不要随意去碰别人,如果别人感觉不舒服或是不喜欢你这样就要收手。还有些孩子,想让别人和自己玩,就送给别人一些小礼物,可是闹一些小别扭后,就想要回,两人就争论起来,所以交往第2条,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如果送了就不要老是想着要回来。有些孩子很霸道,喜欢当老大,总是想自己说了算,不顾别人感受,总是和别人冲突,所以交往第3条,不要受欺负,也不去欺负别人!等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才会有好朋友。

4.需要家庭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同伴关系。有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偏激。我们班齐齐,个性活泼开朗,有眼力价,讨人喜欢,可是就有一点,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一不顺心就打人,如果你不和他玩了他就要“报复”,比如故意把你的水瓶放到别人的书包里,故意打你等等,表现的很愤恨,经过了解才知道,父母忙于工作关注不到位,姥姥溺爱,而爸妈就是做错事情直接打,但是根本没什么作用。这个孩子想要关注,可是他不会交往被溺爱的自私,但是得不到关爱又学会了用打人等等来发泄,错误的教育引发错误的想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配合才能弥补孩子内心的渴望。

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篇2

一、研究的概念界定

借用朱智贤的定义, 研究者对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界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口头语言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当然, 有些交往中不仅言语参与其中, 还有其他的交往中介, 比如动作、表情等非言语交往行为, 对于难以界定其属于言语交往还是非言语交往的行为, 本研究的处理方式为:只要一方的言语行为引起了对方的言语反应或行为反应/改变, 就界定为双方之间发生了言语交往。本研究中对一次独立的言语交往的界定, 依据交往者、交往主题两个因素来确定, 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 一次独立的言语交往就界定为结束, 另一次独立言语交往便界定为开始。具体界定如下:

1.言语交往的主体 (两个幼儿或者以上) 同时在场。

2.言语交往事件有一定时间限度, 交往者在一定的时段内进行着连续的言语交往, 一旦出现中断, 且中断超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度 (5分钟) , 无论言语交往的结果如何, 先前的这一言语交往事件就界定为结束。

3.言语交往事件有其自身特定的背景与主题, 正是这种特定的背景和主题构成了特定的言语交往内容, 如果言语交往的特定背景与主题发生变化, 那么先前的言语交往事件也就相应地以此为标志而界定为结束。

二、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记录, 具体方法如下:

1. 观察法。

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研究现场,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记录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 采取日记性描述方法 (事件取样) , 收集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案例以供分析。

2. 访谈法。

在观察法的基础上, 研究者主要通过非正式的个人访谈来了解研究对象, 为研究提供充足而深入的背景资料。由于幼儿教师对班中的幼儿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因此访谈对象也包括幼儿教师。

(二) 研究的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拟了解幼儿园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言语交往。为此, 研究者随机选择三所幼儿园, 采取整群抽样和目的性随机抽样对三所幼儿园四个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进行研究。

2. 研究时间。

本研究正式观察时间为两个月, 具体的观察时间为:每个班各观察半个月;正式进行观察记录的具体时间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时间, 包括早晨入园时的幼儿晨间自由游戏时间 (7:40~8:40) 、幼儿一日活动的自由游戏时间 (10:00~11:00) 和下午离园前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 (4:00~5:00) , 确定这样的研究时间是因为追踪探究的基本原则就是假定某些东西是持续的, 关注这种持续性会产生在孤立状态和短期内不能发现的事情。

3. 研究资料的编码。

通过预观察, 研究者界定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言语类型包括:陈述言语 (针对外界事物和表述自身立场等) , 分为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疑问言语;祈使言语, 分为命令、要求言语, 请求、恳求言语, 安慰、劝告言语和询问、建议言语;表态言语 (针对同伴的要求和行为表现等) , 分为认同、肯定言语, 赞赏、表扬言语, 反对、否定言语, 讽刺、挖苦言语, 威胁言语。其中对于谢谢你、不用谢和对不起、没关系之类的礼貌言语交往, 因为模式比较固定, 在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故研究者不再把它们单独划分成言语类型, 当观察到幼儿同伴间这样的言语交往的时候, 也不对这样的言语交往进行记录和分析。

根据言语的感情色彩和言语本身所表示的语气, 把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言语性质划分为三个维度:积极言语、中性言语、消极言语。言语策略分为一般策略、强制策略、亲社会策略。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将采取日记性描述方法 (事件取样) 收集到的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案例, 进行逐步的分析和编码。研究者通过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下表是研究者在幼儿园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的情况, 共收集有效的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事件492件, 交往语句2001条 (见图一) 。本研究的统计分析是基于对这些事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类型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一显示, 在大班幼儿的同伴言语交往中使用的言语类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肯定陈述>命令、要求言语>疑问言语>否定陈述>询问、建议言语>请求、恳求言语>反对、否定言语>讽刺、挖苦言语>认同、肯定言语>威胁言语>安慰、劝告言语>赞赏、表扬语言。

研究者认为, 造成上述情况的大部分原因是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在幼儿期间幼儿最初掌握的就是陈述句, 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是幼儿使用的基本句型 (1) 。因此, 幼儿间同伴言语交往使用的肯定陈述言语类型的频率最高。而有些言语类型的使用频率较低, 也是由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或环境因素决定的。比如, 安慰、劝告类型的言语之所以使用的频率较低, 研究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在整个幼儿期间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还是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因此幼儿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移情和观点采择, 所以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之间的安慰、劝告类型的言语发生得较少;二是当幼儿出现需要安慰和劝告的情况下通常会有幼儿教师的介入, 幼儿教师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同伴之间发生这种类型言语交往的可能性。

(二)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性质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二显示, 在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过程中, 使用的言语的性质以中性言语为主, 其次是消极言语和积极言语。

结合言语性质划分的维度来看, 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幼儿使用的言语类型和它具备的言语性质存在着很大的相关度。既然幼儿的肯定陈述类型的言语使用的频率最高, 那么相应地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的性质更多地也就体现出一种中性的言语性质。而消极言语的使用多于积极言语, 研究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幼儿与同伴言语交往的社会技能还没有很好地掌握, 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

(三)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策略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三显示, 幼儿在同伴言语交往中所采用的言语策略以一般策略为主, 强制策略和亲社会策略为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与幼儿的言语发展和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幼儿的言语发展决定了幼儿使用语言的类型多为陈述句,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发展特点, 决定了幼儿在同伴言语交往的过程当中, 以自己的要求为中心, 不能很好地采用积极的言语、亲社会的策略进行言语交往。

(四)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性别差异与原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 因为研究采取的是事件取样法, 因此男女幼儿言语交往的比例并不一致, 男幼儿的言语交往1105次, 女幼儿的言语交往896次。因此, 在对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时, 研究者采取了随机选择的方法使得男女幼儿的发起次数均为896次, 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幼儿的性别和言语交往中各个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

1.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类型使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和言语类型使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 p=0.684, 研究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即在大班幼儿言语交往的过程中, 男女幼儿的发展水平是类似的。

2.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性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言语交往中使用的言语性质中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p=0.085, 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男孩使用的积极性质和中性的言语均少与女孩, 在消极言语方面, 男孩使用言语的性质显得更有“攻击性”。

3.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使用言语的策略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 (p=0.111) 。但男孩在强制策略的使用上略多于女孩。如同麦考比和杰克琳 (1980发现的那样, 6岁以下儿童的攻击性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显著地高于女孩, 而且这种差异既存在于身体攻击之中, 也存在于言语攻击方面 (2) 。女孩在言语交往中比男孩表现得更好, 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何在, 结合对幼儿的自然观察和对文献的分析, 研究者认为, 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和同性同伴交往, 这形成了男女幼儿不同的言语交往的文化氛围, 在各自不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形成了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例如, 男孩的游戏群体更大, 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中游戏, 较少受成人的控制, 并且男孩游戏更加粗犷, 身体接触多;相反, 女孩同伴交往更多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这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还有研究者 (3) 认为, 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的言语交流、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合作的目的, 而男孩间的合作则更多地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 言语交流相对较少。

四、研究的一般结论

在幼儿园游戏中,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使用的言语类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肯定陈述>命令、要求言语>疑问言语>否定陈述>询问、建议言语>请求、恳求言语>反对、否定言语>讽刺、挖苦言语>认同、肯定言语>威胁言语>安慰、劝告言语>赞赏、表扬语言。其中肯定陈述的使用频率最高, 而安慰、劝告言语和赞赏、表扬语言使用频率较低;使用的言语的性质以中性言语为主, 其次是消极言语和积极言语;所采用的言语策略以一般性策略为主, 强制策略和亲社会策略为辅;言语交往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幼儿在消极言语的使用和强制策略的采用上略多于女幼儿。

参考文献

①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9

②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23

《如何与同伴交往》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的

1、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喜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便会接受它的全部,不会因为某些缺陷便减少对它们的喜爱。和同伴交往也是这样。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引导学生恰当地面对自己的各种特点或缺憾。

3、通过对自己的肯定及同伴的评价,增强自我认识、树立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多与同伴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活动重点

通过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感悟对自已和同伴的正确认识,培养自信心。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心有灵犀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创造快乐的氛围。

二、边想边选

1、请看,鲜花、太阳,哪些是你非常喜欢的、哪些是你能够接受的?并根据你的选择,快速坐到非常喜欢事物的一边。

(1)请女同学来说说你喜爱鲜花的理由。

(2)男同学来说说你喜爱太阳理由。

小结: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喜欢这些事物,可我认为太阳虽然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但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灼伤人的皮肤,宠物虽然给主人带来欢乐,但照顾它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找一找我们喜欢的事物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请各队同学思考一上再说。

2、发现我们原本喜欢的事物有缺陷,这时你对它的喜爱是否有变化?

小结:大家的这种感觉套用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就是“爱屋及乌”,就是说爱一个事物便会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它的缺陷、不会因为某些不足而改变对它的喜爱。每个人也一样,有缺点也有缺点。和同伴交往,也要接受他的优点和缺点。

三、心灵激荡

1、同学们,在我的悄悄话信箱中经常收到一些来信,信中说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便非常担心同伴因此不喜欢自己,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学生谈感受、体验)

四、分享你我

1、大家想一想,令父母感到骄傲和欣慰的你有哪些优点,可以说说身体、外貌、能力等方面的优点,用肯定的语气来描述。如:“我的眼睛黑又亮”、“ 我的身材细又长„„”

2、想一想,她还有哪些优点没说,谁愿意来夸夸她?

3、在同学们眼里你这样优秀,你的心情怎样?

五、肯定自己,大胆自信和同伴交往。

古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鸟的歌唱得再好,也有走调嘶哑的时候,花儿不管如何芬芳也有枯萎、凋谢的时候,同样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喜欢的特点,也有让自己不满意的特点,我们该怎样面对呢?怎样和同伴交往?

小结:对于能改变的特点,我们接受,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也要用接受的态度,象太阳,爱鲜花那样爱着有某些缺憾的自己,愉快的接纳自己,现在让我们进行一项“自我肯定训练”让你更加喜爱自己。自信和同伴交往。

1、找出自己的不满意的地方,并大声说虽然我„„但是我„„。

幼儿园同伴交往心理健康教案 篇4

1、在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只有互相帮助、相亲相爱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2、愿意主动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最喜欢的活动及最爱吃的`食物。

3、体验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学会相互欣赏、相互照顾与配合。

活动准备:

1、有与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交往的经验。

2、8种水果挂饰,每种2份。

3、小河场景布置,塑料筐、呼啦圈、地垫、积木等过河的工具若干。

4、小兔子家的布景,一位扮演兔姐姐的幼儿,提示卡片每位哥哥姐姐人手一份,礼物人手一份。

5、剪刀、胶棒若干,幼儿照片每人一张,展示台一个。

一、导入

1、请出小班弟弟妹妹,每个哥哥姐姐找到一个弟弟或妹妹。

2、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挂上与自己相同的水果卡片,并领其入座。

二、展开

(一)请幼儿做自我介绍

1、教师:请小朋友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喜欢的活动和最喜欢吃的食物。

2、请个别幼儿上前对着全体幼儿进行自我介绍(注意:先请哥哥姐姐,再请弟弟妹妹)

(二)去兔姐姐家做客

1、“过河”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小朋友们要互相帮助,不要掉到河里去,哥哥姐姐要带好弟弟妹妹。”

(2)提问:“小朋友们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过河?”

(3)请幼儿过河

2、 “找礼物”

(1)兔姐姐介绍“找礼物”的规则

(2)兔姐姐给哥哥姐姐发卡片

(3)弟弟妹妹在哥哥姐姐的提示下进入兔姐姐的家找礼物。

3、 回家

幼儿用各种方法再次“过河”

(三)制作相框并互相赠送

1、制作相框

2、互相赠送相框

请每组幼儿互赠照片,并说一句夸奖对方的话,做一个表示亲热的动作。

三、结束

总结:“小朋友都做到了相亲相爱,玩得很开心,以后哥哥姐姐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以后我们还可以请弟弟妹妹一起来参加其他的活动。”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5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第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互选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大班幼儿选择朋友的标准与中班幼儿一致。喜欢同伴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略微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更多提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大班幼儿在选择不喜欢的同伴时往往凭借以往形成的固定印象,而不是同伴在当前交往中的表现。大班幼儿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缺乏合作技巧导致的,但是在来自小群体内同伴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篇6

一、同伴交往能力和角色游戏的概述

1. 同伴交往能力的概述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指幼儿能够与成人或者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吸收环境中的各类信息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个体共同进行活动并相互合作的关系, 或者同龄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2]可见,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是指幼儿在游戏、学习等活动中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3]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包括许多不同的形式, 有合作、分享、索取、求助以及游戏行为等。[4]虽然交往的形式种类不一, 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即具有“相互性”的特点。这种同伴之间的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公平和公正等人际关系与社会准则。所以, 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同伴交往, 有助于幼儿良好社会品质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2. 角色游戏的概述

角色游戏, 是指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的方式, 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环境的游戏。[5]它是一种典型的幼儿游戏形式, 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决定其所要扮演的角色, 自由、创造地发展游戏内容或者转换情节, 也可以构建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领悟,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培养其与同伴交往的能力。[6]幼儿通过开展角色游戏形成两种社会性关系, 即真实的同伴关系以及想象的角色关系, 这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充足的互动、交往机会, 在此过程中, 幼儿同时认识到他人会存在与自己不同的主张与见解, 从而能够学会协调不同的关系, 解决人际交往之间的问题与冲突, 进而改善同伴关系。[7]

二、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价值分析

1. 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意识状态, 它不是天生具备的, 而是受后天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的, 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方式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从而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8]角色游戏中不同的角色给予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 通过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和接触逐渐区别自己和他人, 这是幼儿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 帮助幼儿度过“去自我中心”阶段

以“自我为中心”是婴幼儿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逐渐发展, 这一心理特征会渐渐消失。然而,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多的溺爱和包容行为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蛮横、骄傲等社会行为。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去除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从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 幼儿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游戏, 必须学会与同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学会协商、合作, 从而更有利地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3. 推动幼儿合作行为的进步

角色游戏是幼儿模仿成人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 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在此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内涵和情感,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加入游戏、参与游戏, 并且为同伴所接受,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应用策略

1. 创设自主环境, 激发交往兴趣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个温馨、融洽、有爱和公平的环境, 对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9]因此,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首先, 教师应创设和谐、和睦的心理环境。在开展角色游戏前,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明确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关系, 并且把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 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选择游戏材料的自由和选择角色的自由, 给予其自主的游戏空间。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 幼儿就可以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从而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其次,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想象、创造的基础, 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教师既可以购买成型的玩具, 例如理发工具、医疗器械等, 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 比如用牛奶盒做小茶杯, 用饮料瓶做漏斗, 等等, 从而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物质保证。

2. 实施科学指导, 提高交往水平

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应当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它是以幼儿的“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10]幼儿能够自主、自由地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体验角色意识, 并且进行协助、合作、交往, 这与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要把幼儿限定在游戏的框架里, 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教师只是作为幼儿游戏的帮扶者和参谋者。[11]因此,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进行科学指导尤为关键。第一, 学会观察游戏, 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教师应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时的反应, 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 并且从中查出幼儿游戏的意愿、幼儿的情感等。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消极情绪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 教师应当及时介入。第二, 注意指导方法, 实施隐性参与。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困难时, 教师理应帮助幼儿继续进行游戏, 但这种介入和参与要采取隐性的方式, 自然而然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不能强制、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例如在开展角色游戏《汽车》中, 一位扮演司机的小朋友角色意识不浓, 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可以以售票员的身份介入, 和幼儿共同游戏, 使其能够增强角色意识, 从而促进角色游戏的顺利进行。第三, 关注个别幼儿, 做到因材施教。在角色游戏中可能会有胆小、羞怯的幼儿不愿意参加角色游戏, 这时教师应该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 鼓励内向、害羞的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 帮助减少和消除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进而获得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技能, 提高其交往能力。

3. 开展跨班游戏, 提升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中各种任务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存在, 使幼儿能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 扩大其交往范围。在幼儿园实施跨班游戏, 能够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拓宽个人的游戏空间, 并且增加游戏的互动性, 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更有利于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跨班游戏的环境, 丰富游戏主题材料。由于是两个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游戏, 因此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方面尽量做到丰富和新颖, 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游戏的主题和内容。这样也可以使有共同兴趣的幼儿一起游戏, 从而在游戏中学会友好地交往与合作。其次, 教师要引导跨班幼儿多接触、多对话以及多交往。幼儿在模仿成人的行为之前, 加以引导, 从而通过礼貌的言行实现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例如在《超市》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学会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教师要使幼儿明确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和情感态度, 并在游戏中通过扮演经理的身份要求每个服务员都要先向顾客说声“欢迎光临”, 这样既不会干扰幼儿的角色游戏, 又帮助幼儿明确了角色的行为。同时也把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 向幼儿传递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再次, 教师要对跨班角色游戏进行科学的指导, 使两班的幼儿更清楚角色游戏的主题、规则, 同时可以采用集中指导或是换班指导的形式, 启发幼儿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并将其结合运用到游戏中, 进而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和情节。

4. 重视游戏评价, 分享交往心得

角色游戏的结束不代表整个游戏活动的结束, 最后阶段的评价环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游戏评价是幼儿教师掌握游戏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和深化游戏内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12]幼儿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脉络和活动方向, 从而进行有选择性地改变游戏主题或者适当地进行延伸, 最终扩展出新的游戏主题。[13]幼儿自主反思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总结, 久而久之, 幼儿会将游戏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评价过程, 进而使幼儿提升游戏的经验和水平。第一, 教师应当在有限的评价时间中突出重点, 不泛泛而谈, 在评价中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评价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表现, 重点评议幼儿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社会性方面的表现, 同时通过采用榜样法为幼儿树立榜样, 激励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比如教师要对在游戏中表现出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14]第二, 分析游戏中幼儿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评价幼儿是否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质, 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 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第三, 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畅谈其在角色游戏中的感受与想法, 进而从幼儿的诉说中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进步,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游戏经验, 为下一次游戏活动的开展作充分的准备。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角色游戏是幼儿感兴趣和最喜爱的活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应善于从幼儿交往结构的改善与交往能力的提升入手, 积极利用现有的游戏类型, 充分挖掘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而使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更为灵活、有趣和有效。

参考文献

[1][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6][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9]吴宗英.角色游戏中的幼儿交往培养过程[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7) .

[10]李建群.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6) .

[11]徐丽玲.试论幼儿角色游戏及其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7) .

[12]阎平, 曹爽英.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9) .

[13]杨文尧.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离职率的分析下一篇:画方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