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教师备课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一位教师而言,主要的备课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部分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备课工作的好坏也要讲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首先是备教材。备课中把握如下环节:
1、熟悉课标对各年级段的具体要求。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根据青少年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知识积累的逐渐加深,新课标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基本上符合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接受能力程度,认真吃透这些要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备课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2、熟悉教材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理清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包含了绝大部分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在熟悉教材方面,教师参考用书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每一本教材和对应的教师参考用书都是大批资深教师呕心沥血编辑而成,对于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有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新人而言,教师参考用书就是备课时最好的帮手。
随着教师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仅仅一本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这时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广泛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总结在实际上课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在备课是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备课时要博采众家之长,联系实际,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扬长避短,显出个人特色,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备学生。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备课自然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突出这一点,备课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分析学生,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模式,尽可能以最能被学生接受,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备课,让“兴趣”这位最好的教师一直陪在学生身边。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当绝不是教师唯一的工作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不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相比较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都要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加重要。毕竟前两者比起后者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2、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于学生而言,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大障碍就是自身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因此,在给学生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尽最大可能将知识点以更简单、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传统课堂教育中,学生多是眼看、耳听、手记,不能充分运用大脑,也无法调动那些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在新课标中,教师更多起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对教师在备课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能正确引导课堂活动走向,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前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充分准备。
3、贴合学生实际,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准备教案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的眼界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和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对于某些抽象、艰涩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直观化,具体化,分散并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学生对哪些教学活动有兴趣,教师就应该协助或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如课件、实验、实践、练习,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4、课堂练习设计要有的放矢。
课堂练习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考虑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可能有哪些问题。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学习成效反馈的重要途径,在备课时应做好准备,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多套应对方案。
5、课堂、课后作业准备。
作业是反馈课堂学习成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为了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避免题海战术,习题要做到精心挑选,难度适宜。总体上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的原则。围绕差异教育,分层次布置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地了解层次和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对于具体的备课工作,应做到如下几点:
1、每学期教学计划在熟悉课标、通读教材、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学校课程安排及现有条件制定。包括:
(1)教材分析(版本、体系结构)。(2)学情分析。
(3)教学内容(全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及学时分配。
(4)教学总目标及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5)教材的重难点。
2、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学校备课组统一制定,教师最好在开学一周内完成)。
3、每单元或每课教案要求:(1)备课课题
(2)课型(综合课、实践课、互动课、开放课、创新课、探究课)(3)教学目标及任务
(4)教学中的重难点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教具准备
(6)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围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学生活动内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如何指导、协助学生活动,体现学法指导)
(7)设计板书和作业(板书可用红笔在过程设计内勾划;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分层次布置。)
(8)写好教后信息反馈
关键词:初中物理,备课,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及意义
1.因材施教的溯源
自初中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能看到“因材施教”四个字。何为“因材施教”, 较常见的定义是:“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方法, 施行不同的教育。”[1]
追溯到春秋时期, 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早已存在。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给两人回复的答案却截然相反。孔子让逞强好胜的子路多听兄长的意见, 却让性格犹豫的冉有立即行动。可见, “因材施教”的思想可以弥补学生性格上的不足, 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2.因材施教的意义
现代教育, 全然不同于古代, 不再是由一名教师传授多方面的知识, 而是由各专科教师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多采用集体授课制。集体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 一名专科教师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学生, 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有各自的特点、爱好及特长。传统的集体授课制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往往是教师“顾中间, 两头不管”的状态。为此, 有些学校在编排班级的时候, 将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分派至不同层次的班级, 可谓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实际上这样的分班模式, 使少部分优等生感到胜人一筹外, 对大部分学生造成的是一种伤害, 让他们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特别是被派至最后层次班级的后进生, 没有认同感, 更没有榜样的作用, 觉得学习无趣, 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为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准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那么, 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真正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 显得尤其重要。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和乐趣。”[2]只有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 才能保护每个存在个体差异学生想要继续认识世界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 将所有学生的潜能力都发挥出来, 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二、物理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
初中教学阶段, 每门课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一堂好课的 “预设”阶段, 只有将课堂的 “剧本”编写好, 才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 落实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能“各取所需, 挖掘潜能”。
1.充分了解学生, 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中, 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基石, 教师的指导对象就是学生, 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使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发展。当同一个班级出现那么多不同个体的学生时,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主要的八种能力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擅长物理学科的同学, 其优势在于数学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发展较好。
教师在认真了解学生后, 可根据每个学生在数学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的不同, 将学生大致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学生。第一类为这两项智能较强的学生, 而三类学生在这两项智能上较弱, 居于中间层次的二类学生人数最多。教师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6~8个小组, 每个小组由6~7人组成。每个小组都有1~2个一类学生、3~4个二类学生和1~2个三类学生。建成学习小组后, 可以让组内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小导师, 让自制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的管理者, 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 带动后进学生共同进步。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 既有“知识与技能”的A (知道) 、B (理解) 、C (掌握) , 还有“过程与方法”的A (感受) 、B (认识) 、C (应用) ,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A (体验) 、B (感悟) 、C (形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类别学生, 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课程标准的等级要求应普遍适用于二类学生, 一类学生可以将其标准定为C级别, 而对于三类学生, 可降低等级要求。如“日食成因”的教学目标的设置, 三类学生只要求知道成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二类学生则需要理解月球将太阳挡住的光路图, 而一类学生则要求掌握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区域。
给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后, 教师就能使实际课堂的提问有所侧重, 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各类别的学生只需“跳一跳”就可以够到自己所需的东西, 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驾驭知识的情感更加强烈。
3.有针对性地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分组实验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第三类学生相对其他两类学生而言, 他们更喜欢生动的物理实验。结合物理实验特点, 教师在备课时, 应多设计生动的物理实验,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备课中, 设计让学生亲自尝试“易拉罐被压扁”、“纸片托水”、“瓶吞鸡蛋”和“拉吸盘拉不开”等实验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使三类学生能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二类学生, 则可以用讨论法分析易拉罐为何能被压扁的原因。
教师应合理采用不同的方法, 启发各类学生主动思考, 备课时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的台阶, 让学生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4.“导学案”上设置不同的分层练习
“导学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不仅仅限于几个被提问的学生, 加大了教学的宽度。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多尝试使用集体备课的结晶———“导学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当然, 在“导学案”中要为各类学生设置相应的练习。如在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习题内容时, 可编制适用于第三类学生的必做题I:如上图所示的杠杆, 请画出杠杆动力F1的动力臂;适用于第二类学生的必做题II:在杠杆逆时针转至水平位置的过程中, 分析F1的变化情况;以及适用于第一类学生的选做题III:当图中F1的方向换作始终垂直于杠杆或竖直方向时, 请分析杠杆转至水平位置过程中F1的变化情况。这样的习题设置可以使教师体现因材施教, 让学困生受到鼓励, 中等生看到激励, 优等生接受挑战,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他们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
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若能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定能使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保持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 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一、突破束缚,宏观把握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材已经成为教师头顶的尚方宝剑,导致很多的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却看到,很多的教材内容和当前的学生接受能力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脱节的现象。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吃透教材,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地发挥,突破教材内容当中的束缚,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宏观的角度上掌握整个教材。
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运动无疑符合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教师就可以着手将有关于运动的相关知识引入到其中,还可以加入自身的肢体语言,从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教材当中的内容。例如,在本单元后接-ing模式的知识点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肢体语言将各种不同的运动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配合相关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明白,哪些是可以后接-ing的,而不可以接动词不定式的。
二、确定目标,逐个击破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教师备课方案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确定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保证班级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收获,从而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的制定过程当中,由于不同单元所讲述的内容不同,会有些许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包括掌握目标、运用目标、文化目标以及策略目标。所谓的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之后,所应该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内容。运用目标则为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该能够将当天所学的知识,熟练的运用到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文化目标则是需要学生去了解不同语言中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习惯,更好地适应英文对话当中的语境,从而提升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策略目标则是需要学生自我反思的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学生通过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和之前的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能力。
例如,掌握目标为:动词+ 后缀-er 构成名词、动词+后缀-or构成名词、在英语构词中,动词加-er或-or变成名词,表示该动作的执行者,此时多指男性;运用目标为:学生能够明确动词后接后缀变成名词的基本要求并可以熟练地运用使役动词make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His words make us happy. (他的话使我们高兴。)We made him our monitor.( 我们让他成为我们的班长。)My mother made me do my homework everyday. (我妈妈使我每天做家务。)明确make后接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的不同表述模式;文化目标为:英文的表述和汉语的表述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其中动词和名词的转换很多时候就容易让人眼花缭乱。所以,本课程当中的文化目标则是通过动词名词的转换了解中西方的语言差异,使学生有效地摆脱学英语中的汉语语言习惯;策略目标:通过之前的学习,使得学生慢慢的学会自我的反思。从而有效地找到自身的不足。在学生互相之间的对话过程当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前后兼顾,举一反三
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确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框架,还需要对于整体的教学目标框架进行完善,填充血肉,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最后达成整体教学的最优结果。
框架完善的过程主要就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堂前期的引导工作和教学结束的巩固学习。课堂前期的引导工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入到学习情景当中。以U2为例,在上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布置学生对于sport有一个相关的了解,从而在讲课的过程当中,通过个别学生积极发言的带动,让更多学生融入到其中。具体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幻灯片,展示相关的运动图片,让学生尽情地发言,从而将整个课程有效地导入。在导入之后,就可以讲述运动和运动的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动词加上后缀-er/-or/-ress变为名词。在这个环节当中,因为教师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播放设备,并且引领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运动,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内容结束后的巩固学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合理运用。在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求学生运用当前所学习到的知识,同学间分成小组进行互相的英文对话,从而打破哑巴英语的桎梏,让学生敢于张嘴说话。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得出结论,并且在讲台上指出大部分同学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记忆上的强化。第二种则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例如,动词加后缀变成名词,课堂上讲述的是player(运动员)。教师在留取课后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将teacher(教师)、reader(读者)以及singer(歌唱家)等词汇编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当前所学习到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作用。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的备课则是有效地实现这门艺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最根本力量。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就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备课的重要性,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条件。集体备课能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突出合作探究意识,弥补个性不足,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备课质量。因此,学校特制订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
校务会是集体备课的领导机构,教导处是集体备课的管理机构,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员。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成立一个备课组,七八语文、七八英语各成了一个备课组,物理、化学一个学科成立一个备课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两个学科成立一个备课组,每个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
二、备课流程
集体备课基本流程图:
制定计划—→主备人书写《集体备课记录表》交打印室打印—→集体备课研讨—→教师个人二次备课形成详案—→教后反思
集体备课具体要求
1、备课组长每周星期五负责通知全组成员会议,商议下一周工作安排,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内容、主备人等。
2、每一节课的主备人提前一天备好课,到文印室复印备课内容。3、集体备课环节:
第一个个环节:由主备人组织大家讨论,反思上一节课的得
失,提出今后教学建议。
第二个环节:主备人备复印好集体备课记录表》发给备课组成员,每位老师学习5—10分钟,写好点评和教学建议 第三个环节:主备人讲述自己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程序的设计;主备人讲述自己的教法、学法设计;主备人讲述自己在备课中遇到的困难和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备课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进行讨论,特别要突出教
学活动的设计,重点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练习、作业的设计,预测课堂上师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理
科还要突出例题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疑惑,主备人做好
记录。
第五个环节:根据集体研讨结果由主备人执笔写出本节课教
案,并于当天发到每一个成员手中。
4、集体备课后把《集体备课记录表》带回,进行详案备课。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把《集体备课记录表》上交存档。分管领导并每周检查教师的详案。
三、工作要求
1、包组领导每周要检查本组集体备课的落实情况,每周参加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指导教学。
2、备课组长要认真履行职责,按时组织活动,每个成员不得迟到、早退,不得干与备课无关的事。
3、集体备课不能走形势,做样子,要突出针对性、预见性、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以学定教。要避免搞“拿来主义”的依赖性,不能把集体备课制定变成一人写教案,大家“受益”。
4、备课形式要力求创新,教案要突出个性特征,树立本组特色,形成品牌优势。
5、集体备课要准确把握课改精神,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教材的外延拓展和知识间的衔接联系,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前应对中考,提高高中升学率。
摘 要: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常规板书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板书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从而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深化情感教育,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板书设计 创新
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不仅体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能够全面展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印象。板书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沟通文本的桥梁,是信息的传递媒介,是启迪学生智力发展的动能。板书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板书的重要作用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揭示学习材料之间内部的相互关系,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的一种教学行为,“是用精炼的书面语言及图示符号对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概括”。它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文本的成文思路及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艺术审美再创造。是教学中知识美与视觉美的融合、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并融。板书对教师而言,它反映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艺术构思的水平,显示出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对学生而言,它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视觉、听觉、视听结合)识记十张画片。结果是:视觉识记效果为70%,听觉效果为60%,视听结合识记效果为86.3%。这一实验表明视听结合效果最佳,而板书图示恰恰是视觉形象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过程,这不仅增加了信息剌激的强度,突出了教学信息的强化特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加快了学生大脑中信息的编码和贮存。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视听结合的板书。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记忆效果,还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和能力锻炼,更要注
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们通过对板书的精心设计,使板书在引领知识的同时,升华了教育主题,强化了其情感教育的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板书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板书的目的是提炼主要观点,强化道德认识,增强明理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板书时,要求做到准确、凝炼、实用、美观,还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是不同的,教师在板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
2.实用性原则。板书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去分析、理解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面,构建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形式的板书。
3.直观性原则。板书要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学生通过学习简单形象的图画,从形象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从整个板书的排列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一看板书就回忆起本课的内容。
4.灵活性原则。课堂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所授内容不同、学生实际状况不同,需要灵活处理包括板书在内的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预先设计的板书也需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5.艺术性原则。板书是教学艺术奇葩,它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一体,是老师的微型教案。板书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字体美:正确、工整、美观;其次是结构美:板面排列均衡不单调;再次是内容美:板书内容与授课内容吻合,内容简洁,前后出现的顺序、板书的时机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好的板书和教学小结一样,对教学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板书的创新性设计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见的板书形式包括提纲式、结构式、表格式、摘要式、对比式等。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规性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的还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不能很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痕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常规板书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板书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从而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深化情感教育,2
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1.提纲式板书创新。提纲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板书形式之一,它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在教学知识容量较大的课时多采用这种板书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又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有利于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听讲、思考、讨论、总结。例如,讲《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享受权利,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充满欢乐只有一次,无比宝贵。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珍惜爱护我们生命,自我保护爱护、尊重他人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简明的板书, 浓缩了一节课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点,突出知识的关键词,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把握。
2.摘要式板书创新。对摘要式板书设计,有时可以根据教育目的,把课题与教学要点恰当组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如我在教授《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将课题“中华文化”设计成树干,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设计成树的根基,将特点、力量、地位、影响等设计成树叶,寓意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将更加茁壮成长。
3.图画式板书创新。图画式板书以简笔画代替文字,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引人入胜,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板书内容加以创新,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如在 2012年全国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黑龙江的李冬武老师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板书设计成中国志愿者标志,一个手的形状,四个手指设计成“为国分忧,维护尊严,关爱社会,立足岗位 ”。从而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形式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此外,在安徽省第七届中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有一位老师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把板书设计成“3.15”的形状,使学生牢记:“3.15”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
4.内涵式板书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板书形式,在揭示内涵的同时,对学生寄予鼓励和期望。如在颍泉区 2012 年思想品德优质课课评选中,邵先亮老师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把课题和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设计成一只帆船的形状,并以“扬帆远航”为网名对学生寄予期望,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此外,在 2012 年全国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陕西咸阳的霍梅梅老师在讲授《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将课的标题设计成树干,将尊重、理解、回报、教育成人、哺乳成长、给予生命作为树的叶,将爱化成太
阳,寓意家在爱阳光下,家这棵大树在茁长成长。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家的眷恋和感激之情。5.寓意式板书创新。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有时可以采用寓意式板书。把课内的教学要求延伸到课外,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如我在教授《礼仪展风采》这一课时,把板书设计成一扇门。寓意礼仪是一种素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勤加锻炼才能掌握,而具备了这种素养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交往之门,使交往更加顺利与和谐。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朱绍禹教授所言“没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不重视板书,也没有一种教改方案能够排斥板书。”通过对板书的创新性设计我们可以发现,板书不仅承载着教学的基本内容,体现着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情感教育的气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准备,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为了使教师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全面落实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目标,切实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备课的作用,特提出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备课要求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须持教案上课。
2、备课前:
⑴弄清教材的知识点,例题、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⑵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
3、备课中:
⑴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⑵教师的直接经验选择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
⑶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思考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备课后,要理顺和简化教学思路,抓筋抓点:
⑴进行教具、学具、课件及学生学习资料的准备。
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总结得失,并对后续教学作适当调整。
二、教案书写:
1、教案是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有效方式,教案的书写格式通常由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七部分组成的。
2、提倡对教科书的圈圈、点点或在教材中的补充、插入,把教案的思想和方法直接反映在课堂上。
一、传统的备课模式———手写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 其格式大致包括:课题、课型、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过程。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 教师将课本、教案集、练习册进行加工整理,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案, 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准备工作, 备课的完成以写好教案为标志。教师备详案的话, 得花数小时。备课成了教师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 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教案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产物。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 它承载着教育的希望发过热、发过光。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每位一线教师深感传统的备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并暴露出一些弊端:第一, 教案本是“一次性物质。第二, 教案本补充、完善不方便。第三, 教案内容每年重复书写。第四, 个别学科备课、教案“两条腿走路”。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一直受到传统备课模式的困扰, 并且成了制约教师发展、提升的瓶颈。
二、创新的备课模式———电子教案
如何才能克服传统备课模式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改革备课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 各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深刻领悟素质教育的精髓和新课程的理念, 紧跟素质教育步伐, 虚心学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理念和做法。以“讲学稿”为蓝本, 创设了各有特色的电子教案。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准备阶段、试点探索阶段、全面推广阶段、规范管理阶段。目前, 电子教案已经是多数学校的主要教案形式。
三、精美的备课形式———多媒体教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多媒体教学已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弥补以前教师授课时“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 有着巨大优势。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图像、动画等于一体, 形象逼真、生动新颖, 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态为动态, 突破学习难点, 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已是蔚然成风。许多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了自我、提升了品位。
【关键词】初中教师;管理;信息素养培训;专业化成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师队伍建设范畴。处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教师,须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素养的老师吸引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的评价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使信息技术培训中学教师建立一个科学、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概念,但也逐渐增加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素养的教师。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在不断创新的教师教育政策引导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初中教师信息化管理培养方面来看,依然存在教师自身信息需求意识不强,教师信息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初中教师信息教学应用效果不佳,以及初中教师信息道德法律意识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而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初中教师自身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从总体上来看,在当前的初中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的信息需求意识已经逐步培养了起来,但是仍然不够强烈,特别是对信息内涵的认知上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缺乏敏感性,或者说是对网络社会的信息洞察力不足,从而造成在教学中信息运用不到位。其次,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基础的信息知识和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运用上不够牢靠。第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整合缺乏紧密性,特别是在专业学科的结合上难以做到具体融合,专业信息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得出部分初中教师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二)初中教师信息技能水平良莠不齐
从大部分初中教师的信息技能掌握状况来看,许多教师在高级程序技术较掌握和利用、掌握程序语言用于教学实践的非常之少,没有真正发挥教学效果。同时,虽然大多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利用演示文稿进行讲课和利用校园网备课,但是不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教学。教师发展自己的课件的能力弱,没有专业培训在使用软件,没有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质量信息,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意识。
(三)初中教师信息教学应用效果不佳
许多教师和课堂整合不清楚思考,意味着不足够强大的应用程序,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多媒体知识的缺乏。教师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演示,没有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结合,没有更好强完成目标。老师并没有成为主导因素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的集成环境。这表现一部分初中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效果不理想。
二、从信息素养培训角度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对策
(一)强化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理念,做到培训常态化
一方面,要注重对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国家有关教育文件里就要求,要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管理,从师德、业务等方面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那么,就要从培养教师积极地态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创新信息素养理念等方面强化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理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初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只有建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会把完全消化掉继续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信息理念与技术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改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条件,做到培训制度化
其一,在初中教育阶段,要加大信息资源的投放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以及教育环境。一方面,要不断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提高教育投入保障能力方面着眼,切实补助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短板,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改善和利用,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写进制度,形成规范性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化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制作开发网络学习和教师培训课程,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其二,要为完善初中教师信息培训制度提供保障。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要确定初中教师信息培训的目标以及手段方式,实现目标和方式的制度化;第二是要强化初中教师培训的考核方式,用考核制度严格检测教师培训成果,并指导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第三是要加强培训管理措施,改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条件,做到培训制度化。
(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做到培训多元化
一方面,要完善和建立初中教师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性质和要求,力争做到规划性与统一性,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推进教师信息素养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培训项目的多元化、培训形式多元化、资配备多元化、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训研究活动多元化等,不断提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捷.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达成:以中国为例[J].课程·教 材·教法,2011(2).
[2]艾吉尔·伊米提.新疆中学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何建武.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陕西省中小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曹县王集镇理想学校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专业化提高的重要措施。为推动这一工作的进程,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集体备课是各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期的集体备课应在教研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有计划地开展,各教研组应切实列入计划,高度重视。
二、集体备课将作为考核评价教研组及教研组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集体备课应注重实效,合乎实际的需要,在形式上应多样化,备课内容广泛化,参与教师全面化。
1、集体备课备单元教材,应在各单元章节即将开始上前,组织本组全体教师,由专人进行章节分析与教法指导。
2、集体备课备具体课节,在教研组长的统一安排下,由专人主持对某课时进行备课,再共同讨论修改,指定一位上课或两位教师对比上课,讨论上法的优劣。
3、各教研组应对教材各单元都要进行教材分析备课。
4、集体备课与推荐教师上优质课同步进行,即:教师个人备课——小组集体备课——修改教案——推荐教师上课——选拔优秀教师上优质课。
四、开展集体备课要求教师人人必须参加,无故不参加者或迟到、早退的教师,按学校出勤制度处理。
五、集体备课的考核、督查分阶段随时进行,主要查教研记录,集体备课的讲座、教案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一、要精通教材的字、词、句、篇章结构和内容。
二、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
三、要设计好教材的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作业设置。
四、要做到“五备”:
1、备课标。按标准要求,做到深浅适当。
2、备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备方法。掌握授课的技能技巧。
4、备学生。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施教。
5、备教具。要通过教具演示,使深奥的复杂的变为直观教给学生。
【关键词】集体备课;资源的整合;群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 6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95-02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以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广而深,容量很大,老师对有些知识也是陌生的,因此,集体备课尤其重要。
一、集体备课的程序及方法
集体备课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期计划——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
(一)划分学期任务和要求
学期初就定出本学期的目标,整体规划本学期该做的事,并布置每个老师的具体任务。
(二)个人提前一周初备,并提出相关要求
1.个人初备时,要求老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要求、教材编写意图、教参建议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求抓住“八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同时,要求教师摸请学情,就是既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分析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2.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和自己在处理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3.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之处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
4.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5.超前备课。集体备课前一周要做好教案,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研究中提出问题。
(三)集体研讨
1.一位中心发言人,八位评论员
每次集体备课有一位中心发言人,用说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制定的单元目标,以及这个单元分几个课时,每一个课时的重难点和怎样上每一课时。然后其他组员就这个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细节研究,一步一步分析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2.达成共识,形成教案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上课的教案。
3.课后交流,进行总结和反思
每次在备另一单元课程前,都要对上一个单元进行总结和反思,交流教学中的得与失后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总结反思的具体内容有: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任务目标设计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知识点是否落实、课后检测效果如何、下一单元设计应注意什么。
二、集体备课的成绩
(一)开发了自己的课程资源
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教学媒体资料,通过修改形成了的课件集、电子教案、试题集和各种课型的教法,既让下一轮地理教学变得轻松,又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校本课件资源。
(二)老师得到了发展
通过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其他老师也通过集体备课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教材的把握更加恰当,教学流程更加清晰。
(三)学生获得了成功
集体备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通过集体备课,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阶段测试。尽管老师之间有个人差距,但每次考试班级间成绩差距很小,在区级统考中地理学科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是个人优势资源的整合
集体备课是个体优势的整合。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集体备课不是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使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老师通过互相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之短,通过集体备课,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有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的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发挥、拓展和创造。
(二)集体备课能提高工作效率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进入紧张的高三复习阶段时,划分若干专题,一个老师主备一个专题,明确重难点,具体到怎样上每一堂课,一些老师专门出练习题,一些老师做课件等等,通力合作,发挥团队的精神,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集体备课应处理好整体规划和细节处理的关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集体备课教师应有整体意识,应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的时候,就一起制定整个学期计划,而且要求老师熟悉教材,制定好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出重难点,这样让每个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教材;当具体到单元和课时备课时,教师既服从整体规划又不拘于整体,出现问题及时研究。
(四)集体备课应以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为根本目标
集体备课是一项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集体备课要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让骨干教师担当主讲任务,但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给新教师压压担子,让新教师来当“中心发言者”,所以新教师成长很快。通过集体备课,新老教师所教班级的地理水平都相当。每周集体备课时,都应对上周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方面还须改进,还有那些困惑,一一做出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样反思,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备好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
包括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这里主要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等, 领会指导意见中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 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 统观全局, 抓住主线。
二、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 必须确定教学目标, 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 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三、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 既了解一般情况, 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 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 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 这样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将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 备调试好, 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 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五、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地教学, 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 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 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六、备好教学评价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 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浅论初中教师备课】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备课10-31
初中科学教师总结05-28
初中教师事迹材料10-10
初中数学教师年度述职05-27
教师招聘初中英语答辩05-31
教师资格初中语文06-20
初中毕业典礼教师寄语06-24
教师节诗歌初中06-27
初中英语教师个人规划07-15
初中教师教育笔记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