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试题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标试题

语文课标试题 篇1

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

4、 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语文课标试题 篇2

阅读文本《鞋》是刘庆邦的一篇短篇小说。刘庆邦,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鞋》是刘庆邦描写农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获鲁迅文学奖。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青年守明为未婚夫做鞋子的故事, 在极其平淡却又极其细腻的描写中,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少女形象。小说构思精巧, 观察细致, 描写细腻, 各种小说技巧的运用极为纯熟, 尤其是小说最后用一个写实的“后记”结尾, 将一个封闭的文本变为开放的结构, 有着非常独到的创新性, 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好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 以这篇小说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由于原文篇幅较长, 为适应考试需求, 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 试卷选用这篇小说时作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 (1) ~ (4) 题。 (25分)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 十八岁那 年就定了 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 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 母亲眼睛弯弯的, 说:“给, 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 我不要!”

“不要好呀, 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 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 坚决不让妹妹看, 她把包袱放进箱子, 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 守明才关了门, 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 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 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 张开指头拃了拃, 心中不免吃惊, 天哪, 那个人人不算大, 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 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 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 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 把鞋做得稍小些, 给他一双小鞋穿, 让他的脚疼, 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 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 由于用力提鞋, 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 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 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 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 抱住了。她抱 的动作大 了些, 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 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 在动剪子剪袼褙时, 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 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 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 叫什么名字, 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 这个男孩子, 年纪不大, 胆子可够大的, 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 想着想着, 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 要是没对象的话, 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 家里来了个媒人, 守明正要表示心烦, 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 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 一时浑身冰凉, 小脸发白, 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 守明说:“妈, 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 说那个人 要外出当 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 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 让那个人念着她, 记住她, 她没有别的可送, 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 托媒人传话, 向她约会, 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 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 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 那个人若说正好, 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 鞋就是你的, 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 她又改了主意, 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 还得让他脱下来, 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 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 说声谢谢, 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 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 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 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 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 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 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 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 概怕她害 臊, 就把她的 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 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 她大吃一惊, 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 扑进那个人怀 里, 让她的那 个人救她, 人影说话了, 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 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 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 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 先是舍不 得穿, 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 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 姑娘接过 鞋后, 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 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 我辜负了她, 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 守明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 寥寥数语, 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守明的美好形象, 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 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 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 影, 大吃一惊, 原来是母亲, 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 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 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 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 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参考答案】C、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往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本题的设计上, 多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由于整个试卷中, 理解能力的考查已在多处出现,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 分析鉴赏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的能力。因此, 2014年本试题的设计稍有变化, 不再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 而主要从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 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小说叙述艺术 的分析与鉴赏。好的小说特别注重从人物细微的言行中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篇小说就非常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奥秘。守明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她为何叹气?为何鼻子酸酸的?虽然小说没有告诉读者, 但读者却完全可以体 会出来。尽管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但当爱情在突然间到来时, 还是不能及时地适应身份与角色的转变。由于对未来生活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尤其是对“那个人”可能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命运没有把握, 所以心里不免有些惴惴不安, 但她又无法对人诉说, 因此只能暗暗叹气, 鼻子也酸酸的, 也就很自然了。因 此, A项是正确项。但是由于选项中没有把守明微妙心理的具体内容指 出来, A选项的分析与鉴赏不 到位, 所以给2分。

B项是对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与鉴赏。对比手法虽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 但在这篇小说中, 对比手法并不明显。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 她收彩礼, 只是遵从当地习俗, 不是因为她贪财。她在女儿与未婚夫约会时跟在后面, 是出于保护与关心女儿的目的, 并不是监视女儿的约会。因此, 母亲与守明之间, 不是一种正反对比的关系, 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短篇小说由于故事相对比较简单, 因此情节的处理非常重要。刘庆邦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出不平常的效果, 给人以惊奇之感。《鞋》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守明往回走时, 见一黑影, 大吃一惊, 原来是她母亲。这段描写确实很有匠心。这一情节的出现, 一扫前面叙述的平淡, 让读者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但又不生硬, 因为这一情节虽在意料之外, 但仔细想想, 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时候, 出来保护女儿的当然是母亲。小说的这段描写, 不仅有助于情节从平淡到惊奇的转变, 给人以阅读上的喜悦, 从人物上来说, 也有助于人物心理的深度发掘。虽然这一情节的处理只体现在一个小的局部, 但它对整个小说情节产生了由平淡到不平常的效果, 且对人物的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具有整体意义上的作用。所以, C项是第一选项, 得3分。

D项是对小说地方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成功的小说, 尤其是乡土小说, 都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因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助于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鞋》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庆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着鲜明的豫东特色的乡村世界。凸显地方特色的方法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当地生动独特的语言。《鞋》的语言很有特点, 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 虽然不是方言, 但都带有豫东特有的地方色彩。因此, D项中说“小 说地方特 色鲜明”是正确 的, 但接下来 举的例子 就不对了。“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的确很有特点, 但是它们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语言, 也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更没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 当然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说, D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E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小说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 人物的性格常常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刘庆邦的小说就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鞋》中的人物性格, 大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守明的未婚夫在小说中出场不多, 只有与守明约会的时候, 对他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比如他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 分手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 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等。这些细节描写, 虽然不多, 却从中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 比如比较大胆、主动, 但有些大大咧咧, 对女人的心思不太在意。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现代意识, 则是不准确的。因此, E项的分析与鉴赏虽有道理, 但不准确, 可以酌情给1分。

(2)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 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 又有时代特点;2以鞋为线索, 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 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 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 认识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 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从故事层面上来讲, 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 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鞋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 同时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 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符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 常常会用鞋作为双方的定情物, 表达彼此的感情, 做鞋、送鞋成了一种规矩或习俗。虽然这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了, 但“鞋”却凝聚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生活气息, 成为过来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 又有时代特点, 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

其次, 从结构层面上讲, 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毕竟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篇幅有限, 不可能进行更多“节外生枝”的描写, 但是一些必须交代的故事, 却可以在做鞋的过程中自然地叙述出来。比如守明与未婚夫的初识, 就是通过守明做鞋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来的, 而决定着她与未婚夫命运的约会, 也是通过送鞋时的不同表现, 隐约体现 出来的。所以说, 以鞋为线索, 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再次, 从人物层面上讲, 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 尤其是她的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 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鞋, 是爱情的象征物, 守明爱与渴望被爱的感情, 正是在做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她做鞋初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的表情变化, 到做鞋期间令人心跳火热的“瞎想”, 再到送鞋时未婚夫坚持不试鞋时的希望, 可以说, 守明做鞋的过程, 就是她情感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说, 守明做鞋的过程正是守明形象逐渐形成并立体化的过程。因此, 以鞋为中心, 有助于守明形象的塑造, 特别是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1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满怀憧憬;2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 人物形象 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守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当从她的品性上去品评分析。所谓品性, 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从品性上看, 守明作为一个农村女性, 为人朴实、善良、柔顺, 比如她在为未婚夫做鞋时, 因为怕他“脚大走四方”, 就想“给他一双小鞋穿, 让他的脚疼, 走不成四方”。但最后做鞋时还是照着鞋 样做了。送鞋给未婚夫时, 尽管她很想让他试穿一下, 但他坚持不试, 她也就算了。这些都说明她品性朴实、善良而又温柔。同时, 她又有着传统的美德。一旦喜欢上了自己喜欢的人, 就把全部的爱与感情寄托在他的身上, 有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可以说守明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那么, 小说中的 守明有着 什么样的 心态?从整个小说来说, 守明的心理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比如, 守明一个人时打开那个人家送来的彩礼,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 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 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她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在做鞋时的“瞎想”, 更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是, 小说的精彩处不仅表现在对守明“瞎想”的细腻描写, 更表现在对守明更为隐秘的心态的揭示。虽然守明对美好爱情与幸福非常向往, 但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 渴望着爱, 更渴望被人爱, 但她又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内心深处也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在照镜子时, “不知为何, 她叹了一口气, 鼻子也酸酸的。”以及后来做鞋时别出心裁地想做一双小鞋, 送鞋时计划的落空等等, 都是她这种不安心理的微妙表现。应当说, 对守明心态的这种细腻描写, 是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4)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1从形式上看, “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 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2从内容上看, 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 “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 两者无法融为一体;3从人物塑造上看, “后记”的“真实”事实, 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 的有机组 成部分。1从形式上看, 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 “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2从内容上看, “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 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3从创作倾 向上看, “后记”中的自我审视, 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小说结束部分有一个“后记”, 这个“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呢, 还是作者在完成小说之后而附于后面的“创作说明”?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道理。要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文学的知识, 以及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 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

观点一认为,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第一, 从形式上看, “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 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 从小说形 式上来说, “后记”出现之前, 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小说, 如果加上“后记”, 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结构。其次, 从一般的小说文体上来说, 作家在写完作品后再写一个“后记”很正常, 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个“后记”也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这个“后记”应当是另外的一个内容, 只起写作说明的作用, 不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 从内容上看, 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 “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 两者无法融为一体。从内容上来说, 它的确表现出了对温馨的乡土生活的脉脉深情。尽管当时的中国农村比较贫穷, 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 但是小说中的守明一家的生活却很温馨, 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守明, 由于有了爱, 她变得多情、善良、美丽, 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幸福的感觉, 世界变得美好了。但是, 如果“后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 那么, 这一切将被破坏与颠覆, 显然, 这不是小说作者的目的。因此, “后记”无法与小说融为一体, 它只能是一篇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小说, 但却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 从人物塑造上看, “后记”的“真实”事实, 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从小说的描写看, 守明与未婚夫未来的命运到底是什么,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未婚夫离开农村以后, 由于环境的变化, 对守明的爱发生了变化, 还未及组成幸福家庭, 他们就分手了。也许守明的未婚夫忠于爱情, 对守明不离不弃, 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 如果“后记”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 “后记”中的“我”与正文中守明的未婚夫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我”的悔婚也就成为小说中的一种事实, 读者就会认定小说中的守明被抛弃了, 这其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认为, “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有三。第一, 从形式上看, 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 “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说在形式上都比较完整, 自成格局, 但受后现代影响的一些小说却常常打破常规, 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形式, 《鞋》就有这样的特点。第二, 从内容上看, “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 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一般认为, 这篇小说是作者进入城市之后, 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深情回望与诗性想象。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是有局限的。事实上,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他对过去的乡村深情回望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已过去, 现实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严峻。“后记”的出现, 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的田园旧梦, 让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而忘却了更为残酷的生活现实。这使得小说更深刻、更有思想力度。第三, 从创作倾向上看, “后记”中的自我审视, 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后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自己对“定亲”的“背叛”, 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自审意识。虽然“我”对没有充分爱情却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亲”的背叛, 对于女性对象是一种伤害, 但从现代的、发展的意义上来说, 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 从实际效果看, 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 这是因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 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 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 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2014年继续沿用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命题思路, 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也使高考更加贴近、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实际;也为未来考查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选材、增加多种信息呈现形式, 为能力素质考查提供情境等改革措施进行测试。

本大题取材于沈其益、吴中伦、欧世璜等著的《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一书, 主要是邓庄的《赤子之心, 天地可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邓叔群的自述。为了命题的需要, 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同时增加 了两条“相关链接”, 一是《辞海》第六版对邓叔群介绍的节选, 二是邓叔群谈外祖母对他影响的文字。邓叔群 (1902~1970) , 福建福州人。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科学报国强国, 在真菌分类学、植物病理学、农林教育等领域, 都曾做出巨大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文革”中, 由于受其胞弟邓拓的牵连而被迫害致死, 后被平反昭雪。根据测试的需要, 我们选择了传主海外留学、真菌学研究、林学研究, 以及为国分忧等最为人称道的若干片断, 以突出他爱国科学家的风采。

传记作品之所以深受青年学生欢迎, 就在于传主身上洋溢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当代青年, 就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脚踏实地, 知行合一, 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人, 自觉把个人志趣与国计民生结合起来,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选邓叔群传记作为阅读内容, 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 无疑也有利于引导、激励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实现青春梦想, 创造精彩人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 下 面 的 文 字, 完 成 (1) ~ (4) 题。 (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 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 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 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 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 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 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 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 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 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 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 他手提竹篮, 攀山入林, 一样一样地采集, 逐一鉴定, 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 分隶于数百个属, 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 新种121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 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 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 邓叔群转 向了林业 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 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 顶烈日, 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 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 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 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 举家奔赴甘肃, 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 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 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 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要根治黄河水患, 就必须三 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 邓叔群当选 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随后, 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 表示决不 离开, 还动员其他同 事共同抵 制。他对家人 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 人, 要为民族富 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 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 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 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欣然接受邀请, 并在半年时间内, 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 他辛勤工作, 调度有方, 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 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 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 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 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 他受林业部委托, 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 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 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 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1邓叔群 (1902~1970) , 中国真菌 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 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 (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2我自幼被外 祖母严氏 收养。她教我 劳动, 晓我勤俭, 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 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 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 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 域的卓越 贡献而得 到世界同 行认可。

D.抗战时期, 邓叔群与 助手开展 森林勘察, 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 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 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 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 以往E项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容易形成套路, 所以从2013年开始, 本题命题思路作了调整, 2014年仍沿用这一命题思路, 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 原文第一段指出, “留学期间,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 只是“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与原文有出入, 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 所以A项只能给1分。

关于B项, 原文第一段说:“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 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 导师惠凑推荐了他, 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当即回国。”可见, 导师惠凑只是向岭南大学推荐了邓叔群, 但建议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再回去, 并没有要他“当即回国”, B项说“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 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与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 所以选B项不得分。

再看C项, 从原文第 二段看, “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 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对他“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 新种121个, 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的正确概括。这一段最后说“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说明邓叔群“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由此可见, C项的分析 概括是恰 当的, 因此是正确选项, 给3分。

再看D项, “抗战时期, 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 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是从原文第三段中“抗战开始不久……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等信息中分析概括出来的。因为较选项, 原文的信 息更明显, 因此选D项者给2分。

最后看E项, 原文第四段最后, “邓叔群认为, 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而E项的分析概括“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 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显然是颠倒了“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与“提出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二者的因果关系, 即把期望实现的当成已经实现的, 在逻辑推理上犯了“变或然为已然”的错误, 所以E项是错误选项, 不给分。

(2)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 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 既有现实因素, 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参考答案】现实因素:1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2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1从小受外祖母影响, 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2不忘自己是中 国人, 愿为中华 民族富强 奋斗终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 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这一选择,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五段, 也与“相关链接”2有关。原文中“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 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 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 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 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欣然接受邀请”, 以及“相关链接”2“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显然, 这些信息的提炼、概括, 已经点明了他作出这一选择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考生的具体行文, 可以有所不同, 意思答对即可。

(3) 在国家需要时, 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1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 中断学业, 提前回国效力;2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3带病编写教材纲要, 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 和归纳整 理能力。能 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在国家需要时, 能够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 这是邓叔群不同于常人之处, 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此题的答案信息, 既见于原文最后一段, 也散见于传记其他段落, 这就需要考生真正读懂材料内容, 把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出来。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第 (4) 题是要求分析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 本题就要尽量回避他作为“科学家”的内容, 原文第一段中“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 中断学业, 提前回国效力”, 第五段中“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 并主动提出减薪”, 以及第四段中“带病编写教材纲要, 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等, 都表现了他“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可贵品质。以上这些内容, 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 意思答对即可。

(4)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 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1为中国建立了自 己的真菌学, 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2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选学农林专业;3为国计民生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4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 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语文试卷的探究题, 一是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 二是出现在作文题中, 作文实际上也体现一种探究过程。经过多年来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完善之中。往年文本阅读的探究题, 要么是就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中, 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所 给的四点中,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8分。我们认为, 高考试卷中探究题的命制, 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具体文本材料, 二要根据试题本身的考查指向, 不宜机械 地套用某 一种固定模式。

本题就邓叔群“作为一位爱 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 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要回答此题, 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答案共有四个要点, 1“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 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 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也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 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2“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3“为国计民生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 文第三段 相关内容 的概括;4“为新中国农林业 的发展, 努力培养 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些信息充分说明, 邓叔群是一位爱国科学家。

本题“参考答案”提出的四个要点, 不是唯一答案, 所以“评分参考”提出“答 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允许有不同答案, “如有其他答案, 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语文课标试题 篇3

1以极值点定范围

此类试题是赋予极值点以一定的条件,通过对条件的数学表达而求得某字母的取值范围.

例1(新课标Ⅱ理科)设函数f(x)=3sinπxm.若存在f(x)的极值点x0满足x20+[f(x0)]2

A.(-∞,-6)∪(6,+∞)

B.(-∞,-4)∪(4,+∞)

C.(-∞,-2)∪(2,+∞)

D.(-∞,-1)∪(1,+∞)

图1分析如图1,f(x)的周期为2m,试题提供的式子x20+f(x0)2的几何模型可以是图1中Rt△OAB(也可以在紧挨原点的其它象限)斜边的平方,图中清晰知道:OB=m24+3,OA=m2符合题意,故不等式可翻译成m24+32,故选C.

抓住具有普遍性的图像模型快速实施突破是此类试题的特点.

2以零点定范围

此类试题将函数的零点与函数的单调性相联,再结合函数极值的情况控制零点个数,从而确定某字母的取值范围.

例2(新课标Ⅰ理科)已知函数f(x)=ax3-3x2+1,若f(x)存在唯一的零点x0,且x0>0,则a的取值范围是().

A.(2,+∞)B.(-∞,-2)

C.(1,+∞)D.(-∞,-1)

分析f′(x)=3ax2-6x=3ax(x-2a),选原点作为参照点讨论如下.①当2a<0时,有a<0.若x∈(-∞,2a),则f′(x)<0;若x∈(2a,0),则f′(x)>0;若x∈(0,+∞),则f′(x)<0.从而f(x)在(-∞,2a)上单调递减,在(2a,0)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并且在x=2a取极小值,在x=0处取极大值,如图2,若要存在唯一零点x0且x0>0,则必须f(2a)=-4a2+1>0,注意到a<0,解得a<-2.作为单选选择题,此时已知答案为B.(-∞,-2),但作为对试题的深赜索隐,继续分析如下.

图2图3②当2a>0时,有a>0.若x∈(-∞,0),则f′(x)>0;若x∈(0,2a),则f′(x)<0;若x∈(2a,+∞),则f′(x)>0;根据单调性和极值,示意图3的曲线(1)和曲线(2)均不能满足:唯一零点x0且x0>0的条件.结合图像得启示:变换有关零点的限制条件可以求取a的不同取值范围.

以区间端点的变点与区间端点的定点进行比较,找到讨论的突破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妙法.

3以范围点确定范围

此类试题以某范围内的点的函数值设置限制条件,仍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解读限制条件,最终求出某字母的取值范围.

例3(新课标Ⅰ文科)设函数f(x)=alnx+1-a2x2-bx(a≠1),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斜率为0.(1)求b;(2)若存在x0≥1,使得f(x0)

分析(1)b=1.(2)f(x)=alnx+1-a2x2-x(a≠1),故f′(x)=1-ax(x-a1-a)(x-1),(a≠1).这里有一个难点是讨论区间的确定.经探索发现从1-a的正负入手,脉理清晰易懂,试看:(Ⅰ)若1-a>0,则a<1.(ⅰ)由a1-a≤1知a≤12.此时,当x∈(1,+∞)时,f′(x)>0,即f(x)在(1,+∞)上单调递增.存在x0≥1使f(x0)1知a>12,又a<1,故120,在区间(1,a1-a)上,f′(x)<0,在区间(a1-a,+∞)上,f′(x)>0.从而在x1=1时取得极大值,在x2=a1-a取极小值.存在x0≥1使f(x0)aa-1,不合题意.(Ⅱ)若1-a<0,则a>1.(ⅰ)由a1-a≤1解得a≥12,此时在(1,+∞)上由f′(x)<0知f(x)单调递减,且f(1)=-a-121解得a<12,这与a>1矛盾.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2-1,2-1)∪(1,+∞).

先确定含待求取值范围字母的系数的符号,再对区间端点变动情况进行讨论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参考程序,思路自然流畅,不至于对试题的解答束手无策.

4以动点定范围

以图形上的动点设置限制条件,要求确定某字母的取值范围.此类题目常常需要定出极端点或极限点,以窥见结果.

例4(新课标Ⅱ理科)设点M(x0,1),若在圆O:x2+y2=1上存在点N,使得∠OMN=45°,则x0的取值范围是.

图4分析如图4,确定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几个极端点M0、N0、M1使∠OM1N0=∠OM0N0=45°,仔细观察M、N的位置变化知:只有x0∈[-1,1]时才有∠OMN=45°的可能.适当利用图形使这道填空题轻松得解.

语文课标试题 篇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3)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 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 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语文课标试题 篇5

快乐大本营

1.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bó zi qī hēi zhuàng dǎn jiāo yì()()

()()

答案:脖子 漆黑 壮胆 交易 小镇

2.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画“√”)。系在(xì jì)

假日(jiǎ jià)..无奈(lài nài)

凝视(níng líng)..答案: 3.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忧()

担()

综()

犹()

胆()

踪()

答案:忧愁 担心 综合 竖起 犹豫 胆量 跟踪 坚强

4.读句子,我能用带点的词语造句。(1)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xiǎo zhèn

()

竖()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能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映,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2)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滩,表示一脸的无赖。()答案:(1)应(2)摊 奈

6.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我”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国旗是神圣的,不能用国旗来交换食物。

轻松加油站 深夜里的敲门声

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我没有一个朋友,在郊外一条小巷里花100元钱租了间小屋,住下后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那个冬天,我的心也冷到了极点。这里的人都用怀疑、冷漠的目光表示了对我这个外来工的轻视、疏远和不欢迎。

但是有一个人除外。

他是一个已十一二岁却未上学的痴呆儿,整日在小巷里这里坐坐、那里摸摸,还经常受孩子们的欺辱、大人们的呵斥。他一见到我就笑着点点头,他是这里唯一一个对我微笑的人。有时,他也到我的小屋里坐坐、摸摸,说些我半懂不懂的话。

一天傍晚,劳累的我早早就睡了。而此时,全城的电视、广播、电话里正传播着一条可怕的消息:晚12时左右可能发生地震。所有的人都倾巢而出,站在寒风中躲避这场灾难,包括那个痴呆儿,而我却睡得沉沉的。“笃笃笃„„”睡梦中我突然被一阵重重的敲门声惊醒了,急忙披衣开门,原来敲门的正是那个痴呆儿„„当灾难来临时,没有任何人想起我,但是他想起了。望着瑟瑟发抖的他,我泪如泉涌。第一站 我会写近义词。

轻视——()

冷漠——()欺辱——()

呵斥——()

第二站 文中出现了两次省略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A.声音的延续

B.说话断断续续 C.内容的省略

D.不一一列举

第三站 我能把句子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所有的人都倾巢而出,站在寒风中躲避这场灾难。()..答案:

第一站 轻蔑 冷淡 欺侮 训斥 第二站 AC 第三站 逃避

趣味语文

读读下面的成语,试着和同学说说每个“张”字的意思。张牙舞爪 张灯结彩 虚张声势 明目张胆 ....东张西望 . 开张大吉 .

张冠李戴 .

数学课标试题 篇6

一、填空(26分)

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与()。

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计算、()、()等活动过程。

4、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能”包括()、()。

5、数学的基本思想就两个:一个是(),一个是()。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四大领域;

7、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创新意识。

二、判断(4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过程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结果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

述。„„„„„„„„„„„„„„„„„„„„„„„„„()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选择(10分)

1、“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A、一B、二C、三D、四

2、《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如下例题:

你是否喜欢数学?如果用5,4,3,2,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你选哪个数?说明理由。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立比较喜欢数学,他最可能选几?

该例题的编制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会用数来表示事务,并能进行交流,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哪种数学观念?()

A、符号感B、数感C、统计观念D、空间观念

3、()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

C、信息技术资源D、生成性资源

4、第一学段在百以内加减法口算学习结束后课标中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是()。

A、8~10题/分B、2~3题/分C、1~2题/分D、3~4题/分

5、根据评价的目的合理设计试题的类型,为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

A、探索规律的问题B、阅读分析的问题

C、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D、开放性问题

6、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属于()

A、正、反比例B、探索规律C、数的认识D、式与方程

7、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A、运算结果估计B、变化规律C、图形描述 D、理解运算的算理

8、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属于()内容。

A、图形的认识B、图形的运动C、测量D、图形与位置

9、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

A、知识现实B、元认知现实C、数学现实D、应用现实

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几何直观D、运算能力

四、简答(24分)

1、简述模型思想的意义?

2、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四个关系是什么?

3、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中,“图形与位置”的内容有哪些?

4、第一学段中“数学思考”的目标有哪些?

五、论述(36分)

1、请为下面教学内容(见附录1:苏教版五下《圆》)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具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统一;行为主体、行为环境、行为表现和行为程度清晰可辨;课堂教学可观察、易操作、能评价”。

2、实施建议中“统计与概率”的实例38: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你认为可以关注哪些要点?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试举一个“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的例子。

语文课标试题 篇7

从知识考察的角度看, “数感”类试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 它不是考查具体的一个知识, 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形成的“序”的思想的应用。从题目的难度、梯度来看, 这类题在解答中可因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题过程与方法, 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此类试题除了要求考生写出规律性的答案之外, 还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方案, 要求考生能大胆动手实践、尝试, 用图形说话, 体现出了“课改改到哪, 中考就考到哪”的命题思想。笔者现举例剖析如下。

例1 (2009年江苏省) 下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

那么, 在第10个数、第11个数、第12个数、第13个数中, 最大的数是 ()

A.第10个数B.第11个数

C.第12个数D.第13个数

评析:本题表面看上去十分冗长繁杂, 但我们只要去掉其“伪装”的外表, 就可发现其本来“面目”。化简第1、2、3个数如下:第1个数可化为:即可发现各数所隐含的规律是:各数的第二项是一个常数, 只需考察前面一项, 故可确定在第10、11、12、13个数中最大的数是第10个数, 从而确定选择A。

解决此类问题需借助计算与归纳思考, 去“伪”存“真”,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类试题是考查、训练学生“数感”的新颖试题, 可以启发考生用灵活的方法对问题做出数学判断, 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对“数学思考”的考查具有较好的效度和推广性。

例2 (浙江省2008衢州卷) 23, 33和43分别可以按如图所示方式“分裂”成2个、3个和4个连续奇数的和, 63也能按此规律进行“分裂”, 则63“分裂”出的奇数中最大的是 ()

评析:由于23, 33和43分别按图示方式“分裂”成2个、3个和4个连续奇数的和的形式, 按此规律进行“分裂”, 则53就可“分裂”成5个, 即21, 23, 25, 27, 29;63就可“分裂”成6个, 即31, 33, 35, 37, 39, 41, 故应选择A。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 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例3 (2008年太原市) 已知m≥2, n≥2, 且m, n均为正整数, 如果将mn进行如下方式的“分解”, 那么下列三个叙述:

(1) 在25的“分解”中最大的数是11。

(2) 在43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13。

(3) 若m3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23, 则等于5。

其中正确的是____。

评析:观察mn进行“分解”的方式, 可知发现2n“分解”成两个连续奇数的和, 所以25应“分解”成15、17, 故25的“分解”中最大的数是11的叙述是错误;4n应“分解”成四个连续奇数的和, 所以43可“分解”为13、15、17、19, 所以在43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13的叙述是正确的;当m等于5时, m3=53=125, 而当m3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23时, 三数为23、25、27, 之和不等于125, 故不成立。综上所述, 正确的叙述是第 (2) 项。

例4 (2008年台州市) 课题研究小组对附着在物体表面的三个微生物 (课题小组成员把他们分别标号为1, 2, 3) 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这三个微生物第一天各自一分为二, 产生新的微生物 (分别被标号为4, 5, 6, 7, 8, 9) , 接下去每天都按照这样的规律变化, 即每个微生物一分为二, 形成新的微生物 (课题组成员用如图所示的图形进行形象的记录) 。那么标号为100的微生物会出现在 () 。

A.第3天B.第4天

C.第5天D.第6天

评析:因为微生物繁殖的方式是:第一天各自一分为二, 产生新的微生物, 接下去每天都按照这样的规律变化, 即每个微生物一分为二, 形成新的微生物, 即按照2n进行, 一个微生物随着天数的增加, 个数为1+21+22+23+…+2n, 所以三个微生物随着天数的增加, 个数为3 (1+21+22+23+…+2n) 。

当n=1时,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

当n=2时,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19, 20, 21;

当n=3时,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43, 44, 45;

当n=4时,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1, 92, 93;

当n=5时,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187, 188, 189;

所以标号为100的微生物会出现在第5天, 故选择C。

语文课标试题 篇8

(1)讨论f(x)的单调性;

(2)g(x)=f(2x)-4bf(x),当x>0,g(x)>0时,求b的最大值.

解 (1)略.

(2)法1 g(x)=f(2x)-4bf(x)=e2x-e-2x-4b(ex-e-x)+(8b-4)x,

g′(x)=2[e2x+e-2x-2b(ex+e-x)+4b-2]

=2(ex+e-x-2)(ex+e-x-2b+2),

因为x>0,所以ex+e-x-2>0,ex+e-x-2b+2>4-2b(由于4-2b值的正负影响g(x)的单调性,故需讨论).

(1)当b≤2时,g′(x)>0,g(x)在(0,+∞)上单调递增,g(x)>g(0)=0.

下面证明:若x>0,g(x)>0,则b≤2,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的等价性,只须证明其逆否命题:若b>2,则x>0,g(x)<0.

(2)当b>2时,令g′(x)<0,得ex+e-x-2b+2<0,

解得0<x<ln(b-1+b2-2b),g(x)在(0,ln(b-1+b2-2b))上单调递减.

又因为g(0)=0,所以当x∈(0,ln(b-1+b2-2b))时,g(x)<g(0)=0,不符题意.

综上,b的最大值为2.

点评 当b≤2时,g(x)>0(x>0)恒成立,说明b≤2是x>0,g(x)>0成立的充分条件;若x>0,g(x)>0,则b≤2,说明b≤2是x>0,g(x)>0成立的必要条件;命题“若x>0,g(x)>0,则b≤2”与命题“若b>2,则x>0,g(x)<0”是逆否命题.

法2 由(1)f(x)在R上单调递增,所以当x>0时,f(x)>0.

由g(x)=f(2x)-4bf(x)>0,得f(2x)>4bf(x),

分离参数得b<f(2x)4f(x)=e2x-e-2x-4x4(ex-e-x-2x),所以b≤limx→0e2x-e-2x-4x4(ex-e-x-2x),

由洛必达法则得

limx→0e2x-e-2x-4x4(ex-e-x-2x)=limx→0e2x+e-2x-22(ex+e-x-2)

=limx→0e2x-e-2xex-e-x=limx→0(ex+e-x)=2.

所以b≤2.

下面证明当b≤2时,不等式b<e2x-e-2x-4x4(ex-e-x-2x)成立,

只须证明2<e2x-e-2x-4x4(ex-e-x-2x),

只须证明e2x-e-2x-4x>8(ex-e-x-2x),

令h(x)=e2x-e-2x-4x-8(ex-e-x-2x),

则h′(x)=2[e2x+e-2x-4(ex+e-x)+6]=2(ex+e-x-2)2>0,

所以h(x)在(0,+∞)上单调递增,h(x)>h(0)=0.

综上,b的最大值为2.

点评 (1)b≤limx→0e2x-e-2x-4x4(ex-e-x-2x)是b<e2x-e-2x-4x4(ex-e-x-2x),对x>0恒成立的必要条件,解法2先利用必要条件求出参数b的取值范围,再证明所求范围满足充分性;

(2)解法2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证明问题,降低了思维含量,

也减少了运算量;

(3)本题难在求limx→0e2x-e-2x-4x4(ex-e-x-2x),用洛必达法则求出了极限,突破了解题障碍.

法3 当x>0,g(x)>0,所以f(2x)>4bf(x),

即e2x-e-2x-4x>4b(ex-e-x-2x)

令h(x)=e2x-e-2x-4x,u(x)=4b(ex-e-x-2x),则h(x)>u(x),

则问题等价于在区间(0,+∞)上,y=h(x)的图象恒在y=u(x)的图象上方.

h′(x)=2(e2x+e-2x-2)>0,h(x)在(0,+∞)上单调递增,h(x)>h(0)=0.

h″(x)=4(e2x-e-2x)>0,h(x)在(0,+∞)上是凹函数.

u(x)=4b(ex-e-x-2x),需分三种情况讨论,

当b=0时,u(x)=0,所以h(x)>u(x)成立,

当b<0时,u′(x)=4b(ex+e-x-2)<0,

u(x)在(0,+∞)上单调递减,u(x)<u(0)=0,

所以h(x)>u(x)成立,

当b>0时,u′(x)=4b(ex+e-x-2)>0,u(x)在(0,+∞)上单调递增,

u″(x)=4b(ex-e-x)>0,u(x)在(0,+∞)上是凹函数,

图1

如图1,要使h(x)>u(x)在(0,+∞)上成立,则必须且只须h′(x)>u′(x)在(0,+∞)上成立,所以2(e2x+e-2x-2)>4b(ex+e-x-2),

分离参数得b<e2x+e-2x-22(ex+e-x-2),

因为e2x+e-2x-22(ex+e-x-2)=ex+e-x+22>2,所以0<b≤2.

综上,b的最大值为2.

法4 (充分条件法).当x>0,g(x)>0,易发现g(0)=0,我们自然想到,若函数g(x)为单调递增函数,那么g(x)>0一定成立,

导函数g′(x)=2[e2x+e-2x-2b(ex+e-x)+4b-2]

=2(ex+e-x-2)(ex+e-x-2b+2)>0即可,

因为ex+e-x-2>0所以ex+e-x-2b+2>0,

分离参数得b<ex+e-x+22对x∈(0,+∞)恒成立,因为ex+e-x+22>2,所以b≤2.

下面只需说明b>2时,g(x)>0不恒成立.

当b>2时,令g′(x)<0,得0<x<ln(b-1+b2-2b),g(x)在(0,ln(b-1+b2-2b))上单调递减,

当x∈(0,ln(b-1+b2-2b))时,g(x)<g(0)=0,不符题意.

综上,b的最大值为2.

上一篇:学生交通安全协议书下一篇:学校宣传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