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小组课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乐小组课(精选9篇)

声乐小组课 篇1

一、教学内容:

1、呼吸练习

2、发声练习

3、歌曲练习

4、复习歌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解决气息不稳声音虚弱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2、知识目标:通过呼吸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让学生体会横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体会气息的支撑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中去。

3、能力目标:通过歌曲的辅导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

三、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嗓音条件也各不一样,有的喉头过紧压喉,有的声音唱得过重而僵,有的是不当地过早地多唱高音等问题,根据学生各人的特点,嗓音的条件,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曲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喉头过于紧张的问题,换声区统一的问题,咽腔打开的问题,头腔共鸣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2)循序渐进扩展音域。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发声练习找到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

六、教学过程:

(一)呼吸训练(1)

慢吸慢呼 4/4 x x x o | ||

吸 停

呼(2)慢吸快呼

2/4 x x | x x | o

停 呼(3)快吸慢呼 4/4 x o ||

吸 停 呼

训练目的:加强横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进行练习,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长健壮,逐步增长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长,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发声练习:

(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

(a)2/4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 1 - ||

en........(b)2/4 5 4·| 3 2 · | 1--· ||

u........训练方法和要求:

1、同无声的呼吸训练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

(2)打开喉咽腔、口腔、鼻咽腔训练

2/4 5 0 | 3 0 | 1 0 |

a a a

训练目的:打开口腔、喉咽腔、鼻咽腔。

训练要求:无论开口音还是闭口音练习,气息力度要一样、声音宽阔而统一。(3)连音练习

2/4 1 2 3 4 | 5 4 | 3 2 | 1--||

mi

ma(4)训练目的:使气息均匀支持,声音连惯流畅。

训练方法和要求:(1)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声音都要做到气息均匀的支持。一口气唱完。

(2)母音准确清楚,母音或音节的转换过度要保持均衡,圆润而自然过渡。

(三)歌曲练习:第一首《七色光之歌》

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一首新时代的少年歌曲。歌曲通过形象的语言,歌唱了祖国的花朵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的成长与生活。此作品是一首属于二段体歌曲。后半部分为合唱部分。整首歌曲欢快活泼。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特点。歌曲一开始以那独特的节奏、简洁、明快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少年儿童们,象一股涓涓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训练目的(1)歌曲音域从小字组g到小字2组g,两个八度的跨度,其中有七度、四度的大跳,从而训练学生的气息、支点的支持能力。

(2)训练学生要在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中显露出母音的流畅、圆润与色彩的变化而达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的效果。

(四)复习歌曲 第二首:《红蜻蜓》

歌曲分析:歌曲采用二声部合唱形式,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演唱情感,从内容出发,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用声音去朔造作品的艺术形象,锻炼演唱歌曲的艺术能力。

声乐小组课 篇2

一、传统观念中的声乐课教学

多年来, 对于声乐课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为不管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的观念里对于声乐课教学的认识是一致的, 那就是:声乐课之所以一直沿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特征、领悟能力以及学习声乐的天赋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很快让教师发现学生的特点, 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

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高校扩招之前的确培养出了相当多的声乐歌唱家和桃李满天下的声乐教师。这些人才至今仍是中国声乐界的中流砥柱, 有的活跃在舞台上, 有的工作在学校中, 也有的服务于各级政府以及大中型企业的文工团中。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学子们在高考时选择报考音乐院校, 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有成绩的声乐演员或是声乐教育者的影响。

学生在高考前都会有参加考前专业强化训练的经历, 多则三四年少则几个月, 在此期间, 学生所经历的都是“一对一”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 对声乐的基础训练、歌曲的演绎有了明显的提高, 使得当中有天赋、有领悟、肯努力的学生得以如愿考取艺术类院校继续深造。

然而,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高考这条成才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历年的高考大军在数量上都有大的增长, 使得教育部门也转变了教育理念, 对全国的高校进行扩大招生, 以便于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如愿以偿地接受大学教育。扩招的变化在学生的眼中都化作了可以上大学深造的好心情, 却很少人会考虑扩招的另一个负面结果是高校的师生比发生严重的失衡。

学生对于高校的声乐课教学, 仍然希冀可以继续接受“一对一”的传统模式, 因为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多地使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自己, 为自己制定最为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里, 始终认为自己是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幸运儿, 是应该接受扩招前的精英教育的, 然而却忽略了扩招对自己带来的另一种影响。

二、新时期的声乐教学理念

对于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学生来说, 声乐课的学习, 不仅要掌握演唱的技能, 还要掌握音乐教育的方法。一个普遍的现实是:目前各院校音乐教师普遍不足, 特别是声乐教师更为缺少, 每位声乐教师每周要带二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 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改变目前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声乐课的单一授课模式。多年的个别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仅靠每周一次的“一对一”的传统声乐教学, 发生训练基础进展缓慢, 再加上相隔时间长, 给声乐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个学期下来, 能巩固的知识比较少。所幸针对艺术院校师生比的失衡, 教育者对声乐课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将传统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完善为个别课与声乐集体小组课相结合。这样的尝试在部分高校中已经实践便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同。

三、声乐小组课优势谈

笔者是从大一开始便接受了声乐个别课与声乐小组课结合的新型声乐教学法的尝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 笔者个人认为声乐小组课教学有着诸多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为:

(一)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形成通畅的歌唱状态

开设小组集体课, 上课时间增加, 教师讲解详细、透彻, 用示范对比等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找出实例, 比较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练习, 学生则从集体练唱、个别抽唱、指导、评比中, 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易于掌握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状态形成快。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这是个别课所不具备的。

(二) 有利于学生以更快捷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旋律听辨能力

个别课中声乐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发声练习中唱的方法不对, 教师为了提醒学生注意, 模仿做一个错误的唱法, 再示范一个正确的唱法, 让学生鉴别, 学生有时听辨不出来。这是声乐教学中的一大障碍, 小组课中就可以解决个别课辅导难以解决的这个问题。一个人唱大家听, 教师进行评议对比, 能尽快提高学生对发声法正误的辨别能力, 还可以学到更多的声乐知识, 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 这也是做一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与能力。

(三) 有利于师生间互动教学, 避免重复教学

在小组课中, 我们把重点放在歌唱、发声基础知识中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上, 去解决学生容易犯的通病, 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鉴别和督促。上课时一个同学唱另外几个同学旁听, 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从而避免了教师毫无意义的重复教学。那些进步明显的学生, 还可以在小组课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促进了全组的共同进步。

(四) 有利于提高小组课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 加快教学进度

在小组课的学习中, 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 丰富和扩展了学生演唱的曲目, 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培养了学习声乐的兴趣, 并通过同学间互学互帮互教活动, 锻炼了声乐学习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打下深厚的基础。

(五) 有利于学生适应灵活的教学模式, 做到寓教于学

虽然我们不是培养演员的, 但是艺术实践是必要的, 他们终究要走向社会, 走向讲台、舞台。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上个别课时唱得很好, 但一到考试就乱了方寸, 发挥失常。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是因为功底不扎实, 有的则是缺乏舞台锻炼机会。为了培养学生能适应考试、比赛、舞台演出, 有时我们把小组课拉到音乐厅的舞台上, 一个同学在台上演唱, 其他学生当观众。学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及面部表情, 教师都给予细致指导和传授。小组课的这一改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舞台实践的适应力。

结语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 在对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进行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 我也从初入大学校门时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不理解、不认同逐渐地转变为慢慢理解, 逐渐认同, 并且在声乐教师的悉心讲解下, 转变为后来的愿意主动尝试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大四实习期间, 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尝试性地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小学生的观念里很快得以认同, 学生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与任务, 又与同学建立了良好而融洽的关系。

摘要:声乐课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旋律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能胜任中等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工作。声乐课从传统模式的个别课教学发展到现在的声乐个别课与声乐小组课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声乐教学模式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论》, 俞子正,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关于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3

一、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长时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通常都采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课为基本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中,高等教育音乐专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招生人数连年增加。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编制难以解决,声乐专业教师相对于学生总数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给声乐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难以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这一现状,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高师进行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与音乐学院相比,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歌唱家人才,而是要培养能够掌握声乐基本发声方法,为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不是主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性”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能否具备在中小学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演唱与小合唱的排练能力,并从声乐学习中丰富与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等这些“共性”问题。实际上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在声乐学习上大多数是零起点,这样的客观现实为声乐小组教学统一安排教材和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具体做法

怎么样上好声乐小组课,我认为首先要确立小组课的概念与含义。过去我们偶尔也实行过三个或六个学生共上一节课,但对每个学生来说程度大都不同,声部的条件也不同,事实上老师上课时还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时间上缩短些,这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小组课,只能算是缩短教学时间的个别课,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都弄得手忙脚乱,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感觉教学任务量越来越大而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师生都有意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声乐教学小组课是无法进行的。

我认为声乐小组课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学院可以专门安排声乐教研组全体声乐老师轮流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半学期集中的示范和讲授声乐基本发声要求,每周一次课,一次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作基础理论讲解,第二个课时作具体的个别演唱。检查作业时可以采用小型演唱会的形式,全体上课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学生既是演唱者也是观众。在每个学生的演唱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辅导,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的真实效果,最后再由老师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其次,经过半学期的集体课学习后,我们再具体分出声乐小组课。我们要把声乐学习程度与条件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课时都要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例如我的一节小组课

(一)共同练声。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们习得发声的基本技巧,教师用统一的审美标准要求学生,并结合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采用一起发声与单独教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练习。如,我的这节课有六个学生,其中三个男生,音色不是很明亮,音高也不是很方便;三个女生,其中一位是个女中音,另外的两个是相对明亮单薄的女高音。我用“U”母音五度下行、从中声区开始训练,尽管是一起发声,但每个人的声音我都可以尽收耳底,在唱的过程中我用统一的要求提示他们。每个人在唱的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找自己的感觉,当他们唱对的时候,我会听到四个不同但正确的声音,往高音区进行的过程中我会示意女中音停下来,因为我知道她再往上走,会有“声音不通畅、气息上提”这样的问题出现,我先让另外两个女高音给她示范几次,然后再让她按女高音的感觉唱一遍。我发现效果很明显,同时也让三位男高音也唱一遍,同样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再次肯定了感觉可以借鉴,声音是不能借鉴的。共同练声时间我一般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分析演唱作品。这一环节很为重要,这是需要老师提前设计的。首先是选作品,选择作品既要考虑艺术性,又要考虑适合他(她)们的音域。其次是分角色,大多数中外艺术歌曲都是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的。就看你去怎么分析它。如我选择的是中国古典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这首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对有高中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设计的是三个女同学送三个即将远行的同窗好友,这样的六个同学就有了分工,歌曲前四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送行者道出。我根据每个学生的音域和音色及作品的音域,这四句分给嗓音单薄的女高音,接着“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布置给另外一个送行者,还剩一位送行者正好接着下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这句的音域也恰恰适合那位女中音,这第一叠,送人的三位同学都对即将远行的男同学表达了惜别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第二叠我作了一些调整,前两句我让两位女高音同时说,加强一下整体的气氛。下面的“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这完全可以交给那三位即将远行的同学,这几句的意思,也把送行者不忍和同学们离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下面的两句还由女中音完成,“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这样可以把前面的“动”由这几句的“静”反衬出来。第三叠我感觉这是个高潮,前面几句我用了齐唱,把大家纷纷举杯的场面表达出来,我把作品最有高音的三个乐句“载驰因,载驰因,何日言旋轩,能酌几多巡”交给两个女高音齐唱,接下来的两句“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我也调整给男高音和女中音齐唱,然后是三位送行的女生共同说“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最后一句理所当然只分配给男声完成,由远行者说出,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课后总结

这是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时间上我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通常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学生第二环节的具体演唱与表演情况给每位同学做具体的评语。其次,让学生相互指出彼此之间的演唱问题。最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假如自己是老师,又将如何的来处理这首作品,并由学生说出具体的方案。

三、实践思考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声乐教学小组课较之个别课确实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与个别课相比,声乐小组课体现了师范教学的特色。在集体课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声乐的教与学问题可以扩大观摩与交流。例如声乐演唱的听辨、学习方法的探讨等等。在集体课上,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声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是个别课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其次,声乐小组课每次都是根据具体的声乐作品,由不同声部的学生巧妙结合进行练习的,这就凸显了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现场演唱能力。这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打下良好的表演基础。

再次,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多个学生,这种课堂的气氛与个别课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个别课的教学,教师也需认真备课,但课堂教学相对随意一些,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功底和经验,即兴和随意的东西比较多。而在小组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多个学生,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全面考虑,顾及整体,认真备课,做出准确的示范演唱。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借鉴,课堂氛围活泼而不失严肃。

综上所述,声乐小组课是新形势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有其优势和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课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因声乐教学区别于通史类的一般教学,有其技术性、实践性、个体性的特点,所以声乐个别课这种教学形式在因材施教、细致指导等方面仍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们高师的声乐教学在坚持上好集体课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个别课,比如大一的学生全部实行集体课,而到大二以后逐量地加大个别课的课时,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计划。 因此,声乐小组课应作为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给予肯定,同时根据学期的递进也需适量加大个别课的比例,取两种教学模式之精华,保证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校声乐小组活动总结 2016 篇4

兰波儿广超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又过去了,在工作之余我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这半年的学校声乐小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课堂中巧妙地把音乐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时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体会美的想力,从而使学生喜爱教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给学生适当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及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地表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许多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我在上“用音乐编织故事”这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自己推选一名组长,再由组长来组织、分配备人的创作任务,课前我担心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及合作精神,但是最后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小组长组织得井井有条,同学们的创作出乎意料地好,有的声音创作是我根本想不到的,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创造能力非常强。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小看自己的学生,要充分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地看成是作曲。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创造 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上就是针对此次活动的工作总结,由于经验不足,对教材及教法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声乐小组活动总结

西柳小学

学校舞蹈小组活动总结

西柳小学

学校舞蹈小组活动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普遍的认识到,让孩子从小就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中受到美的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舞蹈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舞蹈教育自古以来就被先人所重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这套教材是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音乐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对音乐的兴趣。并注意融诗、歌、舞为一体,充分体现中国舞蹈具有的载歌载舞特色。

学生通过舞蹈训练进步很快,肩、腿、腰的软度和韧带的柔韧度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对古典芭蕾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代维洛贝、丰迪、弗拉贝、帕塞、雷勒维等。学生通过舞蹈兴趣班的学习,从不会跳舞到参加各种联谊活动的舞蹈表演并获得家长和同行的好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参加舞蹈兴趣班对他们受益非浅,对学生的气质、审美能力、身心健康、培养音乐、舞蹈的兴趣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声乐课教学教案 篇5

一、课题:白沙中校歌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气息、发声和共鸣协调的配合。能较好的调控音色,运用声音的技巧,较完整的表达声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

1、学会呼吸

吸气要领

2、学会保持气息的练习

34 I 54

I 1--II

打嘟

3、寻找支点的练习

2 I 3 2 I 1--II

Hei hei

hou hou

hei

4、绕口令练习

1 1 2 3 3 5 1 7 6 5 4 3-把薄冰

北边搬

半磅白冰摆半边1 1 2 3 3 3 5 6 1 5 4 3

宝宝背

爸爸搬

白冰摆满壁

5、演唱曲目:

《百中之歌》

四、教法:

讲授发,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个别作品实践演唱,教师分析

教案提纲

一、《百中之歌》

校园创作歌曲,C调。这是进行曲风格的校园歌曲,前一段比较抒情,第二部分比较有活力,有节奏的轻快的演唱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和轻快节奏的变化

解决方案:加强luo的练习。打下高位置基础,熟悉歌曲的进行曲风格。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

练习曲,要求: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形式,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2、熟悉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唱法、音准和音色,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对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答疑:

1、男女同学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评价和相互探讨演唱效果

3、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歌唱表演:男女同学进行演唱观摩,然后齐唱。

5、布置作业:自己平时多注意声音训练要求

声乐个别课教案1 篇6

高三池天择(男高音)

二、授课时间及地点: 1—17周,音乐01琴房

三、学时、学分分配: 本学期17学时,1学分

四、教学目的:

在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下,训练学生使之逐步地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音乐演唱人才和声乐师资合格人才。

五、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认真学习中外优秀的声乐文献,学习中外声乐发展历史。

(2)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它包含生理解剖学、声学、语音学、音响学、律学、文学、民俗学等方面内容。2.实训(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1)声乐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技法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不断练习,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掌握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从而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2)认真打好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结合起来;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把发声技巧和表现能力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

(3)学生在高年级时,应多参加校内外舞台实践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六、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歌唱与训练》(周亨芳著)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内容,阅读《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第一至三篇内容,从理论上掌握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的语言与咬字、吐字方法;歌曲的风格与润腔;歌唱的艺术表现。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演唱实践。

(二)技术训练部分

1.要求对气息和声音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做到一定程度地、有控制地运用气息和共鸣歌唱。2.进一步扩展音区,并做到上下声区基本统一。作为男高音,在大三阶段,应通过训练逐渐解决高音问题,争取唱好g2,并在高音上能控制延长音。

3.要求吐字清楚、准确,解决好an、en、ang、eng等前后鼻韵母的收声归韵方法。较熟练掌握意大利语音的拼读方法,并用于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中。

4.有一定独立分析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演唱较为完整、生动。能胜任中、高级程度作品演唱。

七、教学过程:(一)发声技术练习

技术训练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训练,解决发声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克服发声的各类毛病,提高歌唱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技术为艺术演唱服务的目的,以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本学期发声练习每次课训练时间为半节课左右,发声练习4~6条,包括以下内容: 1.五度音阶下行练习c1—e2 2.五度音阶自上而下练习c1—f2 3.带五个母音的五度音阶练习c1—f2 4.六度音阶三连音向下摸进练习c1—g2 5.八度音阶自上而下练习c1—g2 6.八度琶音连音练习c1—g2 7.练声曲参考《歌唱与训练》一书P102~131页内容(二)作品演唱

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作品演唱,其内容包含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歌剧唱段、外国艺术歌曲、外国歌剧唱段等。每次课要求必须演唱至少二首作品,经过2~3周的练唱基本达到要求后,又布置新的曲目学习练唱。每学期要求学唱骨干教材6~7首,辅助教材2首,逐步提高演唱水平。

八、教学进度安排:

声乐小组课 篇7

在笔者多年从事高师、中师、幼师、高中普通班、高中音乐特长班的实践声乐教学中, 理性认知声乐小组课教学优势。体现在:与声乐小课比较充分利用了音乐教师资源, 避免了教学重复, 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声乐小组课使学生进行声乐的认知、探讨、转化、呈现和反思递进协作学习, 提高了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同时促进了教师声乐技能的提升,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声乐大课相比较, 又把“关心每一个学生声乐学习的音乐成长”理念体现得恰到好处, 便于建立学生音乐成长档案,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使学生音乐个性得到奔放宣泄, 完善了声乐教学的个性诠释。

一、声乐小组课理论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分组。

声乐教学主要是主要采用美声唱法的音乐技巧, 而高中特长班学生, 随着变声期的结束和春声期的开始, 参与歌唱的发声器官逐渐成熟, 发声主要器官的声带, 其长度、宽度、厚度由于个体生理变化, 出现了高、低、宽、厚不同的声音特性, 再叠加男女声带结构的迥异, 男女音质、音色、音域的差异, 排列组合形成六个声种, 常论的女高、女中、女低、男高、男中、男低, 每一个声种又细分为两种类型, 如男低音又可分为庄重和轻快, 女高音可分为戏剧性和抒情性。针对男女性别不同, 嗓音不同, 进行科学生理分组, 必须对班级每一位学生嗓音性质, 细致分析研究和正确判断确定所属声部, 才能进行完善的发声技术训练, 不断磨练由自然音域扩展为艺术音域。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唱法分组分开上课, 音乐艺术发展至今, 通常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 (Bel Canto意大利文译名) , 即优美的歌唱, 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 是采用了比其他唱法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 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满, 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的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用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 (National Singing) , 由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 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民族声乐教学金铁霖归纳为“声、情、字、味、表、养、象”[1]七字诀。通俗唱法 (Popular Singing) 声音自然, 近似说话, 中声区使用真声, 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 很少使用共鸣, 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 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 常配以舞蹈动作, 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在声乐教学分组中, 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为主体训练, 有时也可根据学生兴趣取向设置通俗唱法分组。

2. 构建声乐小组课五大教学功能系统。

套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声乐小组课要达到构建声乐言语信息系统、声乐智力技能系统、声乐认知策略系统、声乐动作技能系统、声乐情感态度系统, 增强小组课学生五大系统功能功效值的终极目标。从整体声乐教学理论系统而论, 包括了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语言及咬字吐声、歌曲的艺术表现及处理几个大知识系统版块。每一个教学内容版块, 我们应该使学生掌握声乐陈述性的知识结构、声乐程序性的知识内容、声乐原理如何深入认知自我训练、自我心理调适、演唱角色内化、声乐知识原理的纵横迁移等等, 最终达到声乐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构建声乐小组课宏观教学基本原则。

声乐小组课理论教学, 其知识结构由“声乐生理基础理论”、“声乐表演基础理论”、“声乐教学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美学基础理论”、“声乐心理学基础理论”、“声乐教育学基础理论”、“声乐系统调控教学基础理论”、“声乐教学改革基础理论”、“声乐生态教学基础理论”等构成。现代声乐教学理论是一门边缘科学理论, 是由生理学、声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系统科学、教育信息技术科学等交叉混融形成的。每一次声乐教学改革的促进, 都是容纳了新的学科理念的结果。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学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学习, 同时承接传统精华构建新的教学课堂原则: (1)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原则; (2) 秉持因材施教原则; (3)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4) 以启发诱导原则为先导; (5) 以形象直观原则为规范; (6) 以整体协调原则, 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 以辩证统一原则, 创造和谐课堂; (8) 以正面激励为主, 负面激励为辅的激励原则; (9) 坚持生态教学, 体现教学互动原则; (10)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开拓民主自由课堂原则; (11) 以现代多媒体为平台, 大信息容量拓宽学习声乐渠道原则; (12) 及时教学反馈, 修正课堂教学调控原则; (13) 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原则; (14) 吐故纳新, 开辟新课堂原则。任何声乐教学原则均是相对恒定性的, 教师在实践声乐课堂教学中, 应达到孙子所言“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2], 真正做到“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的境界, 使课堂有生气, 充满灵动和变通。

二、声乐小组课教学实践研究

1. 端正歌唱心理和歌唱姿态。

“歌唱不是单纯用喉头唱歌, 而是用智慧演唱”, 在教学实践中, 首先用大量元音练声乐句外, 也可针对性用喜悦、欢畅的带字句的练习, 启发诱导学生美好的歌唱愿境, 愉悦的心情, 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艺术激情, 同时凝聚注意力, 焕发心智潜能, 使学生相关呼吸器官, 喉头、咽腔、口腔、软腭均处于协调一致、灵动通活态势。歌唱的姿态由于声乐作品的品类、体裁、表现方式不同, 歌唱姿态也呈现变化, 主要有站式、蹲式、坐式和卧式。在教学实践中, 训练学生做到神态自然、体态端正、内心诚挚、外表朴实, 逐渐达到内外兼修的表演功力与境界。

2. 强化发声训练。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 在意大利传统教学中, 十分重视呼吸, 宣称“谁懂得呼吸及咬字, 谁就会歌唱”。训练学生以饱满的气息支撑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 排斥啜泣时的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 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隔膜呼吸法。体验到呼吸正确的支持点, 高、中、低音时气柱的感觉体会, 采用不发声呼吸训练法、说话声呼吸训练法、发声呼吸训练法、运动锻炼呼吸肌肉训练法, 遵循符合生理器官自然规律的训练。“起音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效果为原则, 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看做是良好的正确发声的关键, 是调整气息、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软起音和硬起音两种, 初学者宜以练软起音为主;跳音练习也是一种很有益的练习, 它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起音, 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继而提升到声区统一、音色和谐的共鸣训练高层次。”[3]咬字吐词做到“字引腔行, 腔行字走”[4], 以情带声, 以声借情, 声情并茂。在教学实践中, 把吐词咬字和声音方法融合起来, 处理好元音和辅音、字头、字腹、字尾, 在每个音符的时值中, 唱一个单词, 元音应尽量延长, 辅音要尽量短而清楚, 好像短得不占时值, 似乎是唱在音符与音的缝隙里, 同时还要注意到发元音时不受气阻发辅音时则受气阻。除纯元音字外, 所有的字都须经字头“冲”破气阻而发出。练习的要点:要求字头“冲”力第一要敏捷, 第二要有弹性, 咬字头的那点“劲儿“”冲”破气阻后, 立即放松, 以使元音的丰满、通畅不受影响, 字尾的辅音也应收得清而快。针对分组学生不断进行计划性、多样性、科学性、变频性训练。

3. 重视培养音乐素养。

任何一首歌曲或一支咏叹调, 都是有规律、有结构层次、有组织的艺术创作。要完美诠释音乐作品, 首先要破谱, 培养学生读谱的精准性, 统筹音乐作品的完整性, 解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性, 梳理音乐作品的条理和层次。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唱好旋律, 掌握节奏, 全面理解乐曲结构;杜绝粗糙处理、切分不切、附点取消、颤音乱抖、装饰音成了自由加花、随意换气等散漫演唱作风。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重视音乐系统教育。

结语

声乐小组课在高中音乐特长班摸索中前进, 在前进中开拓, 在开拓中确立。音乐教师需要在声乐教学中, 通过缜密的调查与研究, 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声乐发展方向, 学生兴趣爱好所在的基础上, 遵循声乐规律科学分班, 在课堂教学中, 构建生态教学动态理论体系, 以爱心、恒心、专心、耐心、艺术的创造心, 完成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 实现自我艺术生涯再次磐涅。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115.

[2]春秋.孙武;三国.曹操;十一家注孙子[M].郭化若, 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32.

[3]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48.

提高学生声乐课学习效率的构想 篇8

声乐教学以师生间个体的技能传授为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必须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认真制定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积极营造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特点,据此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在正确理解歌曲背景的基础上去演唱。要准确判断学生发声及演唱中的问题,正确范唱并结合启发性的语言,及时纠正,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明确的教学目的、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把预先组织好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艺术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还要以精湛的范唱、敏锐的听觉、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来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

此外,除上面所提及的教学常规之外,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尤其要在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方面下工夫,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需要,传输足够的信息量

这是提高学生声乐学习效率的基础。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雜的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授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歌唱技能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输足够的信息量是完成这一

任务的基本条件。学生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就能进行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能的迁移,进而提高对

音乐作品的理解、巩固和二度创作的水平。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以高昂的热情和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投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之中,这些都有助于声乐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需要,传授给学生以可接受的饱和的信息量。

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注意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声乐课上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决定学生能否有效接受教学信息的主要因素,是能否提高声乐学习效率的关键。

第一,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加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以别致新颖的方法,激励思维的分析,令人难忘难舍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湛的演唱和讲解,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声乐作品的感情,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并进而做到在表现声乐作品中能充分表达、体会和感悟音乐作品。

第二,教师通过对学生嗓音条件的了解,对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和控制,让学生进行思考(包括记笔记、做摘要、做歌曲内容和调试调性的分析);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让师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都得到彰显的空间。

第三,教师继续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段调控教学进程,使学生随着学习困难的克服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掌握知识和技能,体会到学习声乐的乐趣,继而心情愉悦,注意自然而然地进入无须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阶段。并且提高了学生声乐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学生接受声乐教学信息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认知自控,即识记时,排除一切杂念;使自己的注意力始终沉浸在所演唱歌曲的感情当中。

三、指导学生掌握吸收教学信息的方法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短短的五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

每个学生一节声乐课都是50分钟,但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原因有多种,但学习方法得当与否却是重要的方面。因此,由于教学信息量非常丰富,学习方法也有不同类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掌握歌唱的要领和方法。将复杂的、摸不着、看不见、抽象的演唱方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清楚,简单的话语概括地表达复杂的内容;使其简单化、情感化和自动化,使学生认识到歌唱不仅是可听的,而且是可见的、可想的、可感的。多方位启发和诱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歌唱的内在的与外在的艺术规律,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思维的方法很多,教师要通过歌唱方法的指导、教学实践的熏陶以及教学中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歌唱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各种歌唱思维方法的运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

这是提高学生声乐学习效率的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学习的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它。复杂的思维活动可加大思维密度,它能使学生大脑皮层有关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利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密度呢?

第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仅是思维活动的源泉,还是思维活动的依据。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储备,随着老师的启发,学生的大脑皮层才能唤起有关的清晰的表象,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使声乐课堂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生动活泼的开放性学习空间。

第二,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采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演唱曲目,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样,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得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兴味,进而通过积极的、复杂的、深入的思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感悟和提高。

五、教育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紧跟教师的思路歌唱,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利于把握歌唱内容的来龙去脉,利于捕捉歌曲的重点和难点,也便于掌握教师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因此,学生在歌唱时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提高声乐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老师采用的歌唱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安排中,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特点中把握老师的思路。要引导学生仔细倾听并咀嚼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认真观察并琢磨老师的范唱、讲解,从而紧跟教师的思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演唱、边理解,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这是提高声乐学习效率的手段。声乐课教学的时间是以分秒为单位计算的。课堂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50分钟的利用率。因此,声乐教师必须增强时间观念,科学合理地支配时间。

其一,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精心备课,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精神准备,对上好课充满信心。

其二,声乐课教学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其三,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教学空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并在教学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以保证声乐教学的高效率。

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提高声乐课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极为重要,要提高声乐学习效率,必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育学生养成合理支配时间的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时间的价值。使学生懂得时间具有直线性、顺序性、连续性、不可逆性及转瞬即逝的特点,从而十分珍惜每一刻光阴,做时间的驾驭者。

2.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

学习效率取决于大脑皮层的状态。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根据脑的工作规律,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

人们常说,歌唱要“三分声七分脑”,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可相互转换就是其主要的规律。由此,在学习声乐时不要一味蛮唱,要多动脑子,要用心唱。要充分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让想象渗透歌唱与发生的每个技能、每个环节,例如声音位置、声音共鸣、声音的起始、咬字吐字等。因为想象构成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之源,想象为乐谱语言注入了生命活力;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离不开想象。

根据以上两点,教师必须告诫学生科学用脑。让学生养成每一个歌唱器官参与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科学地学习歌唱习惯。通过多条神经通路向大脑皮层传递信息,使学习的内容在大脑神经网络中得到多方面强化和巩固,以便于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也便于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

总之,要培养出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声乐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声乐课的学习效率,把握住声乐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世纪的回眸[M],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周士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 篇9

教师:良好的饱满的激情,示范或指导到位、明确、有效; (2)传授与交流要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3)检查学生回课情况,布置下次回课作业。

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从指导,配合教学; (2)掌握记忆知识要点,体会歌唱技巧; (3)主动交流提高和参与教学意识,带听课笔记。

2、歌唱的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学声乐者要通过练习,来掌握歌唱对呼吸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歌唱时,要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不要用“胸式呼吸”方式。歌唱时如果用“胸式呼吸”方式,吸气时,抬胸端肩,小腹回缩,歌唱时上胸回缩、小腹外凸,嗓子容易有挤卡、捏嗓子唱的动作,声音“白”、僵直、不通畅;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常提到的名词,有的老师主张不要用“打开喉咙”,应该用“松开喉咙”。其含义就是:歌唱时喉头应该处于吸气时的位置。喉头不能往上跑,喉头附近的肌肉不能紧张,不能挤卡,或者说,不要捏着嗓子唱,喉咙里的感觉应该是打开的状态、松开的状态。

4、哼鸣 轻声 “哼鸣”是寻找头声的好办法,一般用m或n来做练习,我也用ng做练习。多用“轻声”

进行练习,是寻找正确歌唱状态的好方法。

5、初级共鸣腔体的打开 利用练声时的合理母音做练习,打开共鸣腔体并用到共鸣腔体。

6、演唱教材歌曲 在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方面,用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歌曲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更多歌曲的磨合与发声技巧的运用。与歌曲结合学习声韵结合教学法中的辄韵。以及更多的发生技巧的介绍与运用,按照学生个性特点个别提出联系方案,完善歌唱的技巧。

1.掌握较高难度的歌唱技巧,有相当层次的`分析能力、驾驭作品的能力和表演水平,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舞台演唱综合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演唱实践。

2、加强共鸣联系,用到鼻咽腔共鸣,并能够与歌曲相结合。

3、学习教材歌曲并能与所学技巧相结合。在延长歌曲时能做到以情带声,情声结合。咬字吐字清晰,依据个人嗓音特点提出合理性的要求。

上一篇:信息管理部门职责下一篇:历年高考英语阅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