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精选11篇)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1

姓名:班级得分

25.2÷6=

34.5÷15=

5.6÷4=

1.8÷12=

1.8÷12=

6.3÷14=

1.26÷18=

28.6÷11=

328÷16=

7.83÷9=

72÷15= 43.5÷29=

20.4÷24= 1.35÷27=

4.08÷8= 0.54÷6=

14.21÷7=

24÷15=

18.9÷27=

1.35÷15=

3.64÷52=

15.6÷12=

7.65÷0.85=

12.6÷0.28=

62.4÷2.6=

0.544÷0.16=

1.44÷1.8=

11.7÷2.6=

19.4÷12=

5.98÷0.23=

19.76÷5.2=

10.8÷4.5=

21÷1.4=

8.84÷1.7=

6.21÷0.03=

0.51÷0.22=

7.1÷2.5=

1.998÷0.54=

2.1÷0.4=

2.56÷3.2=

50.18÷38.6=

14.7÷0.07=

5.4÷0.15=

124.8÷0.24=

0.544÷0.025= 203.5÷11=

1.89÷0.54= 1.28÷0.16= 4.68÷7.5=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2

对于小学生来讲, 除法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 与加法、减法、乘法一样, 除法的运算法则都是理解代数思想的基础。除法竖式是除法运算的重要方法, 除法竖式有广泛的应用性。本文将首先从四年级学生在计算时常犯的错误入手,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除法竖式算理、算法的掌握情况, 并据此浅谈计算教学策略, 即将运算方法降到最低点, 让学生明白其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使学生灵活运用法则。

二、常见错误分析

竖式除法是一种程序性操作, 计算法则是:从被除数的最高位起, 取出和除数位数相同的数 (如果取出的数小于除数, 则要取出比除数多一位的数) , 用除数去除它, 就得到商的最高位数和余数 (余数可能为零) ;把余数化为下一位的单位, 加上被除数这一位上的数, 再用除数去除它 (除数小于该数时商为0) , 得到商和余数;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被除数上的数字全部用完, 就得到最后的商和余数。

四年级的除法竖式计算内容将除数从一位数扩充到了两位数, 并从整十数逐步过渡到一般的两位数。从运算法则上来讲,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 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 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 要确定一位商是几, 不仅和除数十位上的数有关, 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 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然而, 学生的错误并不局限在试商出错上, 主要错误有: (1) 商的书写位置出错, 学生在试商过程中, 由于竖式商的位置写错, 造成商的末尾多零。 (2) 余数大于除数。学生的错误主要在试商, 商小了的错误在除法竖式计算中是极普遍的。 (3) 书写格式。在学习完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后, 出现商是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影响, 将商与除数相乘, 而在商是一位数时, 这种错误则暴露不出来。 (4) 商中漏写0。 (5) 余数末尾不写0。被除数、除数的个位数字均为零, 并且余数的个位数字也是零, 由于学生在解题时已经学过了商不变的性质, 在做题时多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以求得商, 但是余数的末尾又往往不写零, 从而造成计算出错。容易不写余数末尾的零, 因此虽然该类题目错误率较高, 但是与除数为一般两位数的题目错误原因不同, 学生的困难不在试商, 而在于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上。 (6) 竖式运算进退位错误。余数不为零, 并且在部分商与除数相乘的过程中需要进位, 并且在用所截除数与部分商和除数乘积相减的过程中需要退位,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法运算上, 这使得原来在加减法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反而暴露出来了。 (7) 0的书写问题。例:280÷14, 其除法竖式为:

教材中讲到, 在除到十位就除尽时, 竖式应这样写, 如 (1) :将0写在十位下, 个位上的0可以不再除, 只要在商中用0占位就可以了。按此标准, 第 (2) 种写法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 认为两种写法都是对的, 笔者认为第二种写法不违背除法竖式算理, 也是正确的。

三、由除法竖式运算引发的思考

在上述列举的几个例子中, 前四种类型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算理;第 (5) 种错误是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第 (6) 种错误的可能原因为基础知识不牢、计算能力偏弱;而第 (7) 种问题的产生更要求教师自身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灵活教学。针对这些错因, 下面浅谈计算教学策略。

(一) 情景教学, 将运算方法降到“水落石出”

通过情境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小问题, 列出算式, 探索结果,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除法竖式算理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让学生多说一说。例如, 在计算144÷12时, 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 让每个学生经历将144根小棒平均分成12堆的过程。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如, 当学生说“先将14捆平均分成12堆, 每堆1捆”, 剩2捆时, 结合分的过程, 在竖式的十位上商1。

强调余下2个十后应该怎么办:当学生说“再将剩下的2捆打开与4根合并也就是24根, 再继续分, 每堆2根”时, 引导学生在竖式的个位上商2。

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数学计算的过程, 弄清“要分层书写”“除到哪一位商就到哪一位”和“不够除补零”等形式中隐含的道理, 并在此基础上领悟除法竖式的数学本质。

(二)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新算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间, 因此在讲授新的计算方法时, 留有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题目, 一方面防止学生眼高手低, 从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一方面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新算法的掌握情况, 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错误, 将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细心、认真计算的习惯:在笔算除法计算题中, 学生往往抄错题, 这类错误的产生并非学生不理解算理, 也并非对计算有困难, 如果没有抄错数, 学生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抄题时会遗漏某些数字, 抄答案时又会将除数、商、余数搞混。针对这类问题, 应培养学生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的习惯。计算时, 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 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时的方便明了。

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讲, 他们没有在解题后进行检验, 这也是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题目, 学生却得到“不可能答案”的原因。在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 如果学生可以在计算完毕后, 回头看看自己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在余数不为零的除法中, 运算结果余数大于除数的错误就可以在学生重新检查后得到纠正。

(四) 抓住数学本质, 用活教材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3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了解除法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本设计注重通过有效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首先通过复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为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和每一步的运算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完成教材65页4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乘数,为学习试商的方法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根据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交流和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复习题:拿出13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思考并组内交流:

(1)说一说摆的过程与结果。

(2)列出算式。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和它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导入: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形式,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引入,复习有余数除法横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

⊙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1)教师板书除法竖式。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横式和竖式,想一想竖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 生1:“”表示除号。

生2: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

(4)引导学生对照横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预设 生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有4根,3表示分成3份。

生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积,1表示余下的1根小棒。

(5)师总结。

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除号里面写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2.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1)课件出示: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2)学生动手分小棒,列出除法横式、竖式,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生2:算式是16÷4=4(组)。

生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4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直接写出得数。

0.65+4.35= 10-5.4= 4÷20= 3.5×200= 1.5-0.06= 3.5×0.1= 1.6×0.4= 420÷1000= 0.75÷15= 4×0.25= 0.36+1.54= 1.01×1000= 135÷0.5= 0.51÷10= 32.8+19= 5.2÷1.3= 4.9×0.7= 1÷5= 0.87-0.49= 43÷0.1= 200×0.04= 12-1.2= 13×0.5= 0.42÷0.6=

二、竖式计算题。

0.86×7 3.3×16 12.8×42

0.19×40

6.7×0.3 2.4×6.2

5.7×1.07 0.45×0.60.56×0.04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5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

(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学计划 篇6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 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 7/8 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解:设这个儿童体重千克

× 4/5 =28

=28÷4/5

=35

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5)让学生自己检验,分两步检验

①把=35代入原方程,左边=35× 4/5 =28,右边=28,左边=右边,所以=35是原方程的解。

②35千克的 等于28千克,正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35千克符合题意。

(6)说说解题思路。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2)

(1)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引导题意和线段图对比。

①题中有两个量相比较,需要画两条线段来表示两个量的数量关系。

②题里的已知条件“裤子是上衣价格的 ”明确把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

③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上衣的价格× 2/3 =裤子的价格

④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点拨。

8.课堂练习

1、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教师点评。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35千米,占全长的 5/8 ,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3、明德小学六年级有女生25人,正好是三、四年级女生人数的1/4,三、四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9.作业安排

10. 自我问答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7

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知识点及练习 篇9

19.5÷6 29.76÷62 53.4÷12 60÷75

( ) ( ) ( ) ( )

二、填表格。

0.69

6.9 ÷15 =÷50 =

69

三、算式变变变。

2.6×6=( ) 15.6÷6=( ) 15.6÷2.6=( )

四、计算。

1.口算。

3.9÷13= 3.6÷12= 8.1÷27=

0.04÷2= 0.88÷4= 1.25÷5=

2.竖式计算。(带_号的验算)

16.8÷12= 369÷18= _1.62÷27=

五、生活真体验。

1、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12.45公顷,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10

4.8÷3=1.6 1.8×0.5=90.05×4=0.20÷5.32=0 13.2÷6=2.233.5÷5=6.7 3.6÷18=0.2 0.54÷2.7=0.2

2.竖式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324.57÷7 ≈46.377.525÷0.38 ≈19.8

3.列式计算

(1)两个因数的积是0.226,其中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0.226÷1.5≈0.15

(2)把15.36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

15.36÷12=1.28

4.把一根 60.3米长的钢管,截成同样长的12段,平均每段长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60.3÷12≈5

答:平均每段长5米。

5.有一批货,计划每小时运22.5吨,7小时可以运完。实际只用5.5小时就完成任务,实际每小时能多运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2.5×7=157.5

157.5÷5.5≈28.63

五年级数学除法竖式 篇11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产生、意义。

2.原型: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2)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探究的问题: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提出问题: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2(块)

(2)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

1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 (块) 3

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表述,师用纸片演示)

(3)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什么不同?

2.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例2主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合作探究

学生操作: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分得;把谁看作单位“1”;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再把12个 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 块,然后把3个 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 块。

分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 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 块。

分法三: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剪成4 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和 块拼在一起,块。

分法四:操作与推理结合: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 块,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 块,是 块。

4.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

(2)把5块月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几块?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板书)

探究二: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想一想: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

提问: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指出: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b≠0)

4. 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 表示的两种意义。

(三)训练与应用

1.教科书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科书练习十二第1题。

3(四)小结与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小结收获: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价学习表现。

★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 人教版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 数学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校本教研现场会主持词下一篇:定义判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