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学习帮扶制度(精选8篇)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1
指导思想———————————————————————— 1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帮扶措施—————————————2
后进生”为什么会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2
教师如何矫正“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性发展”。当今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师会碰到不同的学生,那么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就应采取相应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但要了解了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而且还要去认真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提高帮扶的有效性。
为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制定“珠街村完小学困生帮扶制度”:
1、班主任要教育本班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轻视、不讥讽学困生。班主任应对本班的困难学生多关注、多关心。
2、所有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讽刺、挖苦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学困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困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3、根据学困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任课教师应耐心辅导,辅导内容要明确,每次有辅导记录,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4、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学困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进行“学困生”转化研讨交流。教研组定期召开教育和转化“学困生”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各班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
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好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6、对有进步的学困生,年级每学期进行评选,教导处及时进行表彰,并颁发“学习进步奖”奖状,以示鼓励。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可能被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所以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使他们倍感亲切、温暖,让他们安心并乐意学习,努力追上其他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帮扶措施
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考虑、研究,解决的问题。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有程度轻重之分,有性质不同之别,更有心理特征之差。我们只有完全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彻底转化他们。“后进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外,还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其中破罐子破摔是“后进生”常见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看,破罐子破摔心理是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极端的思想情绪。这种心理会驱使“后进生”付出一种消极行动,对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后进生”为什么会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
首先,是自身的“自卑、自责”心理作怪。“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或操行方面往往落后于其他同学,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 2
因为学习基础差,或者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者是因为环节不佳,经过努力各方面仍然的不到明显改善,于是就怨恨自己,责怪自己,最后索性破罐子颇率,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其次,是外部原因,即学校、家长、社会的鄙视。后进生常常会因为成绩或违纪等问题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社会的冷遇,甚至被无理挖苦、惩罚。他们由此感觉苦恼、郁闷,抬不起头,产生消极情绪。达到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二、教师如何矫正“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作为班主任,在了解了“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产生的原因后,如何矫正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是他们转化为各方面表现良好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1、多关心鼓励“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儿。“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大多由于失去自信所致。那么怎么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呢?教师的外因作用不可忽视。与优秀学生相比,“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平时,我们应多鼓励“后进生”,目的是使他们树立起“我是最棒的”的信念,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后进生”往往从学习成绩差开始,继而发展到纪律、品德的“后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最终成为“双差生”。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是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后进生”由于基础较差,自卑心理相对较重,对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若教师动辄
批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加其逆反心理,产生对抗情绪,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育者的对立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后进生”的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做法是:(1)心中装着他们。平时备课,要将“后进生”的心理因素和接收程度考虑进去,有针对性地备课,为的是让他们听有所得。(2)眼中要有“后进生”。课堂上实行鼓励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关照、提问这类学生,把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对有难度的题目加以提示,只要他们答对了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
实践证明,教师的关心不但可以改变“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而且很有可能使他们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教师所要求的学习任务上来,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
3、给予支点,促成“后进生”健康的心理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平衡和失衡的对立统一。一般人的心理处在失衡和平衡交替的健康的动态之中,从总体上来看是基本平衡的。“后进生”由于经常遭遇各方面的失败,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气氛的冷遇和嘲笑,心理往往容易失去平衡。他们为了维护心理平衡,又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形成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平衡只能导致表面上的平静,实质是越变越落后,最终变为名副其实的“差生”。如何促成“后进生”健康心理平衡呢?我以为,需给予他们两个支点。
第一,放低要求,使“后进生”有成就感。在同一学习段、同一班级中,必须根据多方面(学习、纪律、品德等)的内容确立对不同层
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后进生”的要求应适当降低一点儿。客观上为“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使他们出色地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和任务,达成健康的心理平衡。
第二,予以信赖,使“后进生”有满足感。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心理需要。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因主观或客观原因而导致心理失衡时,往往会通过种种途径设法满足自己,以达到心理平衡。“后进生”的心理平衡实质是一种对其心理进行补偿的过程。补偿的方式很多,其中,教师的信赖是“后进生进行心理补偿达成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成立学习困难大学生帮扶机构
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而言, 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在国外, 为了保障学习困难人群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为他们提供服务, 出台了相应的制度, 或者成立了学术机构, 如美国的《美国人残疾人法案》, 英国的《残疾歧视法案》, 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等。[1]针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 我们各个学校都应该成立相应的机构为他们服务。如大学里可以设立“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习咨询中心”或者“学习困难大学生帮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在学校的“中心”领导下, 各学院或系成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学校的“中心”只起协调作用, 真正对学习困难大学生提供帮扶的是二级“中心”。二级“中心”的职责有两个, 第一个是主动对本学院或系的学习困难大学生进行识别;第二个是对来访的“学习困难者”提供咨询及帮扶服务。
二、帮扶过程
帮扶机构建立起来以后, 需要一套严格的流程来保障其发挥作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二级“中心”的运行过程。
(一) 诊断并建档
各二级“中心”在每一个学期初对本学院或系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 然后确定出哪些学生属于“学习困难者”, 然后为他们建立详细的档案。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意的是, “中心”不仅仅是等待“学习困难者”的来访, 而是要主动去辨别“学习困难者”。对于“学习困难者”的诊断, 需要有一个诊断的标准。该标准可以根据重修学分数来定, 也可以根据重修或补考科目来定。如, 尉民的研究将重考或重修后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及以上者列入“学习困难者”名单。[2]王运花、李海明的研究将每学期不及格门次3门及以上都归入“学困生”范畴。[3]当然对学习困难者的诊断, 除了是否为学习困难者之外, 还应该对其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做简单的分析。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如专业、年级、未通过课程等, 学习困难的原因, 帮扶的起始日期等。当然, 我们也要接待那些自认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同样也要为他们建立档案。
(二) 教育帮扶
通过诊断确立了“学习困难者”成员后, 就要对之实施教育帮扶。在实施教育帮扶前, 首先需要制定教育帮扶的方案, 并且方案的制定需要因人而异, 具有针对性。教育帮扶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个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有的可能是进入大学没有了目标, 有的可能是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 有的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 有的可能可能是人际关系不良导致的学习困难。因此教育帮扶方案的制定要因人而异。教育帮扶方案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如学习困难者本人、授课老师、辅导老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甚至家长。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 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 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 教育帮扶的效益才会最大化。学习困难者属于中心位置, 授课老师主要关注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辅导老师及班主任主要关注的是生活方面或心理及行为的变化, 家长主要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三) 追踪评估
教育帮扶是分阶段性的, 如一个月为一个阶段或两个月为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结束时都需要有一个评估, 评估其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等。每一次的评估需要一个科学设计的评估表, 并且每一次使用的评估表相同。经过多次的考核评估后, 通过其在每一个指标上的变化来考察其是否有了进步。评估表的设计要点面结合, 特别关注的点需要设计不止一个外显指标。这样才能既重点突出又全方位地了解情况。
三、帮扶措施
前已述及, 虽然结果都是“学习困难”, 但是每一个学习困难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因此, 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帮扶措施。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不同原因下的帮扶措施。
(一)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可能是自身缺乏动力、也可能是对教学方法不适应、也可能是心理原因等。激发学习动机主要是针对学习困难者自身缺乏动力的因素。李红将学习困难预警的学生分为四类, 即逃课族、易冲动者、网络成瘾者和家庭贫困者。[4]这四类里, 逃课族和网络成瘾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所以针对这两个群体, 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具体的方法包括:生涯规划、强化、成就导向、适当归因等。生涯规划是让他们为自己确立目标;强化是对适当的学习行为进行奖励;成就导向是给他们每一个人拟定一个合适的成就目标;适当归因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对成功与失败做出的适当的外部或内部归因。
(二) 重视心理辅导
在学习困难大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习困难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郑磊等人的研究认为, 学习困难大学生存在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包括:心理健康体征的偏差, 如具有强迫倾向、人际关系障碍、生活态度消极等;神经心理功能失衡;自我同一性冲突等。[5]针对这样的学生就需要借助专门心理机构, 如各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要依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 如根据情况来选择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 是短期的解决还是较长时间的改变, 主要解决认知问题还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等。另外, 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家庭贫困者, 由于家庭的贫困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如自卑、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到学习, 从而可能出现困难。针对这类人群, 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共同参与, 为他们建立一个温暖的支持系统。
(三) 加强教学改革
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中学的教学很细致而大学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性的。因此,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太适应其教学方式, 导致其学习困难。当然, 不管是大学的教学还是中学的教学, 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知识的重难点、教育教学的规律等。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都离不开教育教学的规律, 否则教学将难以进行。在此主要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 教学内容组织上, 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新的知识内容教学之前, 先向学习者呈现某种能起引导性作用的知识内容。[6]在教学组织上也要关注知识类型, 若为陈述性知识, 则更多地要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也就是与旧有的知识相联系;若是程序性知识, 则需要让学生多练习, 达到熟练化程度;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一些策略性知识, 即教他们“如何学”。第二, 知识呈现多样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或纯文字的教学课件, 不利于有效地传达丰富多彩内容, 这样,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因此采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 如文字、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立体多维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教学主体上, 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要关注学生的反应, 这就要求老师要时刻与学生进行互动。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对学习困难大学生帮扶的过程中, 首先要成立相应的帮扶机构, 然后注重帮扶的过程, 包括诊断并建档、教育帮扶和追踪评估等, 其帮扶的措施如激发学习动机、重视心理辅导以及加强教学改革等。
关键词:学习困难大学生,帮扶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冲, 孟万金.国外对学习困难大学生的教育和关注及启示[J].大学 (学术版) , 2011, (8) :23-28.
[2]尉民.对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过程管理”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0) :37-39.
[3]王运花, 李海明.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解困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14, (29) :177-178.
[4]李红.浅析大学生学业困难的成因分析与预警方法[J].商业经济, 2013, (2) :20-22.
[5]郑磊, 魏容, 邹艳辉.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预防与矫治机制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24-128.
【关键词】高校 学习困难学生 帮扶 长效机制
国家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一章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近几年来,各高校对于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帮扶工作日益重视,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学困生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巩固帮扶成果,让学生真正“解困”、成长成才。
1 何为“学困”
目前教育界对学习困难生的定义有两种主流概念: 一种叫学习障碍, 另一种叫学业不良。学习障碍更多的存在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使得学生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和推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相比较而言, 高校学习困难生往往表现为学业不良, 即大学生在正常的智力范围内,学习成绩没能反映其能力所提供的学习潜能,未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往往因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而休学、不能毕业、无学位,甚至退学。
学困生在我校的界定是指智力正常、但是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具体为学期结束补考、重修后不及格学分达到10学分以上,主要包括一般预警、降级、退学预警这三类学生,进入学困生帮扶名单,启动帮扶措施。
2 为何“学困”
学习困难者是高校里普遍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在遭遇学业困境的同时,他们往往还面临自卑、敏感、忧郁、脱群等心理压力。因此,探寻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寻求对策,以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从而实现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顺利前行,便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以我校某学院为例,该院共有868名本科学生,2012年秋季学期进入该院学困生名单的学生达到61人,其中降级人数达到7人(以一学年累计不及格学分达到17学分)和退学试读人数达到14人(以一学年累计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25学分为界),并且以本科二年级表现得尤为严重。导致高校学困生比例较高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据调查和了解,主要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和外在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2.1 个人主观因素
a.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个明确目标的指引,内心感到十分空虚,不知为什么而学习,对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进行调查,学困生中大多数都属于外在动机,如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混文凭为就业打好基础等,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此外,学困生中高达90%以上从未考虑或偶尔考虑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日子得过且过。这就直接导致了学困生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强,绝大部分有旷课记录,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而高校工科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容易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b. 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能力差。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中学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被动的学习方式,而大学的教学方法和高中有所不同,教学进度很快, 往往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却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并需要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的理念和方式。部分学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教学反馈等等, 不能尽快的从被动的安排学习转变为主动、合理的自主学习,导致跟不上进度,学习效果差。
c.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有的学生因在中学阶段缺乏对大学专业的了解, 盲目从众、 追求热点专业或因基础专业录取分数线低等原因选择了所学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实际情况与当初预期不符。这类学困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思想上多认为自己不适合所学专业或者所学专业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没有用处,而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放弃专业学习。此外,由于对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未能掌握,打破了专业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在逻辑,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严重障碍。
d.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步入大学校门,有的学生认为终于可以轻松轻松了,思想上容易产生松懈。他们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欠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休闲娱乐上,尤其是迷恋网络游戏。这类学困生依赖网络,对网络的用途认识片面,缺乏科学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消耗了大量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他们长期旷课和生活不规律,对学业问题和纪律处分较为麻木。一般说来,该类学困生的学业问题较为严重,且多随年级增长不断加剧, 最终多会从留级走向退学。
2.2 客观因素
a.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成长。部分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干涉过多,引发子女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子女过于纵容、 宠爱,使得子女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了,便对孩子一切放任自流,家长很少给予孩子关心和督促,更不会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此外,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等家庭不和谐因素而影响学习,有的学生则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频繁兼职,过多占用了学习的时间,最终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b.社会因素。纷繁复杂的社会冲击着大学校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着一部分学生,他们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认为读好读坏无所谓,能挣钱就行,从而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生源地的教育水平和生源的差异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差异,一部分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底层根基扎不牢,如果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进入高校后某些知识较难听懂,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另一部分,来自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学习成绩不高但见识广、思想活跃,其中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生活无忧无虑,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刻苦精神。endprint
3 如何“解困”
3.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及时开展相关的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入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专业方向就业前景,让学生了解到大学与中学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及教师授课方式上的不同,提醒同学积极地进行心态调整,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学会制订生活学习计划,合理科学地管理时间,尽快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此外,对新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主动地寻求发展,不断完善自我。
3.2开展学困生工作,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a.制度保障
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关学籍预警管理规定和学习困难生帮扶办法,从制度上保障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实施,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让任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有帮扶学困生的义务,形成合力,做好学生工作。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学籍预警与学困生帮扶细则,并成立学困生帮扶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对学困生帮扶工作进行跟踪、总结,切实、有效、持之以恒的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
b.人员保障
全院统一思想,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家长的合力作用。
学生办对学院的学困生帮扶工作负责,并进行具体的协调、检查和督促;一个班配备一名与专业相对应的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级的学困生帮扶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性的进行谈话;加强师德建设,任课教师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出勤情况,并随时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总体水平;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原因,挑选合适的学生党员,与学困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优带弱,结对进行帮扶;加强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告知其学生的在校情况,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实现家校互动,配合教育。
c.建立学困生档案
要专门的建立学困生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期初对于补考后的成绩进行统计,对于不及格科目达10学分的学生,建立学困生档案,详细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材料,跟踪学生选课情况、学习态度、学分情况等情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向。每学期末了解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每个学困生做详细的分析工作,尤其是徘徊在留级边缘的学生,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能保证其不留级、不退学。关注学困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量身拟定学习计划及学习方案与具体的帮扶措施,并坚持一月一谈话,定期跟踪教育。
d. 长期跟踪
对于短期帮扶不能脱困的学生,要进行长期跟踪,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对于短期效果较为明显,看起来“解困”了的学生,也不能懈怠,如果学困生帮扶要持之以恒,在短期帮扶后不持续跟进,容易出现反复、懈怠,因此对以免学困生思想反复、遇到新的困难自暴自弃。
学困生转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探索建立一套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参考文献】
[1]Ann Maydosz, Sharon A. aver:Note Taking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What Supports Are Needed [J]. Journal of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3):177-186.
[2]柳枝娜.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转化政策.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3]李德福.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调适对策.社会科学家,2012(s1).
[4]张维唯.学习困难问题的回顾及其干预措施的发展与展望,2011(4).
[5]崔妍.学习困难学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个案研究.改革与开放,2011(1).
[6]戴芸, 夏拥军, 杨金鹏. 工科大学生学业不良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7]杨琼丽.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帮 扶 方 案
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帮教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主旨是关注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成为最佳的我,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要求。为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保障“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学生”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帮教制度
1、实行德育导向激励政策,调动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学生的优点。
2、设立三级帮教制度,分校级帮教生、级组帮教生、班级帮教生。分别由教导室和少先队、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帮教工作,定期召开帮教生会议,做好跟踪调查及教育。
3、全校教师要建立帮教对子,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与一名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挂钩,定期与帮教对子谈心,对其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及时与班主任及家长沟通。学校设立帮教生追踪表,每月要对帮教生的表现进行帮教生自评、班主任评价、负责帮教的老师评价。
4、不定期召开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帮教经验,及时沟通学校与家庭对后生的帮教信息。
5、对于校级帮教生,一个月没发现违纪现象,实行一个月奖励。一个学期内转化较突出的品行有缺陷的学生,获与“三好学生”同等的奖励。
6、对帮教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成绩好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及有关人员,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健全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帮教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使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和转化。
2、坚持正面教育,反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多鼓励,少批评,充分利用校会、级会、班会表彰先进,用正面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在抓好“面”的同时,注意“点”“面”结合,大大提高了品行有缺陷的学生的转化率。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优生要高起点、高目标,追求卓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低起点、标准可逐步提高,但求有明显进步。
4、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大多缺少足够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起足够的信心。一要善于发掘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使之悦纳自己;二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使之看到自己的潜能;三要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改进学习方法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初中教学的特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其次要取得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确定学习方法;三是从高中生素质拓展的要求出发,强调自加压力,提倡自我约束。
6、帮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学风建设要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磨练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自控能力,改变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逐步告别懒惰贪玩、游手好闲、厌学旷课、迷恋网吧以及过度纵情于异性等不良行为习惯。
为了更好地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维权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抑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使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困难职工,现就新绛公路管理段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有关内容、制度和标准进行说明。
一、困难职工标准
困难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由于重病或残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400元以下)。
二、帮扶工作制度
(一)每年“两节”期间向困难职工发放米、面、油等过节物品和慰问金。
(二)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贴心人服务队开展为困难职工服务活动。
(三)每年在8月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和高中的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四)组织在读受助大学生开展暑期教育活动,并发放助学金。
(五)不定期开展转赠活动,将筹集到的帮扶物品赠与有需求的困难职工。
(六)每年按照上级工会要求,开展募捐活动,集社会
力量帮扶困难职工。
三、职工解困基金
1.资助条件。
根据职工及所供养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状况,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及家庭进行资助。人均月收入为家庭月总收入除以供养亲属总人数的平均值。
下列情况不予解困资助:
(1)不服从调配、工作安排或在外从事第二职业的。
(2)违反党纪国法或因个人原因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
(3)不继续承担抚恤责任的死者家庭,包括已失去供养条件的死者直系亲属。
2.申请程序。
(1)由职工本人或配偶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出具有关证明。
(2)填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申请表》,按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理。
3.资助标准。
(1)凡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一次性给予500至5000元救助。损失极为严重的,资助金额不受此限制。
(2)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补差额的形式,每季度视情给予300至900
元的定期救助金。
(3)困难职工子女教育助学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每学年为3000至6000元人民币,具体数额将根据职工家庭经济状况、学费标准等因素研究确定。
一、认真落实工会帮扶人的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使之经常化、规范化。
二、走访困难职工家庭,做到困难原因清、家庭人口清、工资收入清、家庭住址清等情况。
三、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站领导和上级工会报告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和帮扶工作进展情况。
三、组织站领导、工会干部积极开展联系困难职工“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帮助困难职工走出困境。
四、积极筹措送温暖资金,做到日常困难补助与节日困难补助相结合,一般困难补助和特殊困难补助相结合。
五、对困难职工子女升学实施“金秋助学”帮扶活动。确保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 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 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 缓解其思想压力, 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 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 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 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 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 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 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 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 勇气不足、瞻前顾后, 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 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 惧怕公开场合说话, 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 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 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 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 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 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 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在就业的选择上, 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 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 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 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 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 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 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上, 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 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 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 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 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评价较高, 脱离现实, 心态上自高、自傲, 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 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 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 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 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 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 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 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 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 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 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 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 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个人理想, 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 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 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 调整就业心态,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胜不骄败不馁。首先, 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 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 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 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 提高耐挫力。其次, 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 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 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 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 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 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 认真总结求职经验,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 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 不管什么单位都投, 双选会上随大流, 哪人多去哪等。首先, 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 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 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 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 避免盲目。其次, 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 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 书写求职自荐材料, 掌握面试礼仪技巧,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 提高就业自信。最后, 指导学生在面试后, 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修改简历资料, 扬长避短, 提高简历命中率, 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 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 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 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 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 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 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 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 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 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 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 免除其后顾之忧, 鼓励他们走出去, 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 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 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 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 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鼓励他们多尝试。
5. 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 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 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 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 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没有工作经验, 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 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 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 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 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应以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为主, 学校教育引导为辅, “五个引导”之间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共同帮助其走出就业困境。
摘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 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 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 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正龙、马娟、齐敏华.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及援助策略[J].高校辅导员, 2012 (3)
[2]丁怡颖.挫折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析[J].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 , 2006 (12)
然而,贫困生人学后,面临的困难不仅是经济上的困窘,还有很多要面对的问题。例如如何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培养正常的心理和心态,避免被边缘化;如何树立自尊、自强、自信、乐观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等等。目前施行的经济资助方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基本上是停留在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的层面,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生存发展需要。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才能给贫困生带来真正的温暖与关怀。让贫困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建设,将经济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为出发点,立足资助。旨在培养,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首先,学校帮助贫困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自尊至关重要。在现实中贫困学子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自尊心是贫困生的财富,是他们自强与自信的心理支撑力量,是他们改变现状、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力。贫困生一定程度上确实“差钱”,但更需要一种理解与宽容,更需要社会的呵护来维护他们的自尊。
因此,对于其中一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尤其是作为扶贫助学具体实施者的高校,更应拿出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对策,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克服心理和人格上的障碍。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激励比物质援助更为重要,更能使贫困生变得自强、自立。
其次,帮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顺利完成学业,可以有多条途径。不妨改变单纯的经济支持方式,给贫困生更多自强的机会,那就是送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既有经济收入又能得到实际锻炼。学校可以增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勤工助学岗位,适度提高工资待遇。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换得必要的学习生活费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独立人格,并且更能够增加他们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夯实基础。
教给学生一项技能,教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找份工作获取报酬,这一有益尝试不仅仅是贫困生帮助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因此,与其花大力气、大财力去让贫困生在经济上“脱贫”,倒不如把资助体系的重心落实在勤工助学上。让他们明白“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道理,真正做到精神上的“脱贫”。
当然,勤工助学市场狭小是目前贫困生资助机制存在的不足之一。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限于校内,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贫困生的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工资过低,另外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许多贫困生对校外勤工助学机会望而却步。因此,校方应当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建立以学生综合保险为保障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例如,企业提供一些工作机会给贫困生,政府和高校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偿,贫困生在企业能获得比之前更高的劳动收入。这样,企业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贫困生又能找到勤工助学岗位,学校也能达到间接资助贫困生的目的,达到三方“共赢”。
【困难学生学习帮扶制度】推荐阅读:
困难学生帮扶措施09-20
困难党员群众帮扶制度05-30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07-08
完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05-30
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11-01
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信心教育论文09-12
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07-04
“谈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学校工作计划06-12
困难党员帮扶措施06-17
困难职工帮扶方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