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关怀制度(精选7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对建立党内帮扶、关怀机制要求,切实做好党内帮扶、关怀工作,加强XX(以下简称本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内帮扶、关怀工作,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帮扶与关怀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立足实际、更有效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荣誉感。
第二章 对党员的帮扶
第三条 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各党支部建立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工作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
第四条 实行结对帮扶。原则上一名困难党员由一名有能力的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帮扶人员包括班子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本单位党员。
第五条 采取党费划拨和党员捐助等办式进行帮扶,实行专款专用。
第六条 帮扶资金的使用。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困难党员生活救济补助、困难党员重病重灾救助、困难党员子女上学费用资助等。
第七条 帮扶资金的申请、审核。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经党支部党员大会评议通过,提交总行党委研究,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无异议的,予以资金帮扶。
第八条 帮扶资金的拨付和发放。困难党员生活救济补助金、重病重灾救助金的拨付和发放,每年在春节、“七一”前后发放;若遇到重大灾情或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启动救助活动。
第三章 对党员的关怀
第九条 送精神、送政策。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开办宣传栏、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党员宣传党在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首先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树立自强自立、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第十条 开展谈心。每年党支部应根据各自实际确定谈心对象,保证每三年内至少同每名党员谈心1次。根据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到“三个先谈”,即有困难的党员先谈,党员意识淡薄的党员先谈,有怨气的党员先谈。采取集体谈心和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谈心对象的所思所想、工作生活困难,征求对党组织的意见,积极帮助党员解放思想,增强党性,树立自信心,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增强发挥先进性作用意识。
第十一条 走访慰问。党支部统筹安排,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模范进行走访慰问。在党员患病住院、生活遇到困难、发生重大灾害等情况时,随时走访慰问。
第四章 组织领导
第十二条 开展党内帮扶、关怀工作,总行党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落实党内帮扶、关怀制度的情况,纳入每对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
第六章 附则
一、离退休党员干部基本情况
1. 人数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职工560多人, 离退休职工300多人, 离退休职工人数超过在职职工50%;在职教职工党员322名, 离退休党员108名, 共设6个支部, 离退休党员人数占在职职工33%,
2. 年龄
80岁以上16人, 占15%;70~80岁44人, 占41%;60~70岁41人, 占38%;50~60岁7人, 占6%。平均年龄72岁, 70岁以上占到56%。
3. 居住情况
离退休党员主要居住在校内东生活区和西生活区, 只有10人在校外居住, 居住较为集中。
4. 身体状况
在108名党员中18人失能, 完全不能自理;14人患有重大疾病, 长期吃药, 并经常住院, 这两部分人员大概占到总人数30%左右。
5. 心态
退休后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 但仍对国家的发展、单位的改革十分关注, 但是退休后, 心态变化很大, 失落感增强, 希望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中央和广西的统一部署, 学院是广西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 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1. 领导重视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学院制定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员院领导及党委委员联系离退休党支部工作制度》, 制度规定党员院领导及党委委员参加所联系离退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学习活动, 熟悉掌握各支部情况, 研究解决离退休党支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员领导和党委委员每个学期参加所联系离退休党支部组织生活一次以上, 其中党委书记、副书记参加次数不少于2次, 每学期与所联系的党支部党员谈心5人以上, 领导经常主动征求、虚心听取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既体现了领导对老党员的关心, 又使得一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及时得到权威解释和解决, 将一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2. 组织激励
成立了以离退休党支部为主的行政第二党总支 (在职三个支部, 离退六个支部) , 负责离退休党员老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学院两年开展一次党内评先评优表彰活动, 离退休党员与在职党员享有同等比例, 对受表彰的先进党员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奖励, 树立典型。
3. 生活关心
学院关心离退休党员生活, 一是春节、“七·一”“八·一”等节假日进行慰问;二是生病住院, 及时到医院探视;三是长期卧床在家的老党员, 不定期进行上门慰问;四是对去世老党员的家属及时慰问。2014年全年进行生日慰问108人次;春节和“七·一”“八·一”等困难党员的慰问54人次;对离休干部、老领导进行春节慰问8人次;组织老党员体检100多人次;慰问生病老党员30人次, 让老党员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4. 政治关怀
坚持离退休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及时传达党最新的理论和政策, 组织听报告会、参加重大活动。设有专门的阅览室, 征订老年杂志供大家阅读, 2014年征订了22种报纸, 23种杂志, 确保老党员政治立场坚定, 思想跟得上形势。除此之外, 每年召开学院情况通报会, 通报学院在党建、教育教学、实训建设、招生就业、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学院发展情况, 了解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全力支持学院的工作。
三、目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组织生活形式化, 激励不到位
目前, 老党员的组织生活是正常开展的, 但内容单一, 吸引力不强, 并且没有固定的室内场所, 有的支部在杂物房, 有的在大树下召开支部大会;对支部委员没有任何补贴, 通知党员开会的通讯费等费用, 都由个人承担。
2. 三高期的到来, 关怀不到位
近几年学院退休党员进入了高龄期、高发病期和高需求期。党员平均年龄达到72岁, 70岁以上达到56%。越来越多的老同志眼睛看不清楚、耳朵听不见, 病愈来愈多, 大约有30%左右的老同志因体弱多病, 行动不便, 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即使参加政治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甚至有些同志提出来现在所交的党费太高了, 是一种负担, 要求转移组织关系到儿女所在社区, 每个月象征性交点费用, 再加上离退休党支部生活形式比较单一, 有些老同志也不愿意过组织生活。同时, 他们对组织的依赖越来越强, 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更多, 特别关注国家和学院的发展, 希望别人尊重他们, 重视他们的意见, 意见反映后有所反馈。
3. 工作人员偏少, 帮扶不到位
离退休党员从行政管理上讲属于离退休管理办公室管理, 目前学院工会和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 整个部门5个人, 专职干事只有1人, 同时管理着300多位退休职工;从组织归属上来讲属于离退休党总支管理, 目前总支委员有5人, 全部都是兼职的, 平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
4. 代际差异明显, 服务不到位
由于领导普遍年轻化, 目前学院离退休党员的管理人员和离退休党总支管理人员都在30-40岁之间, 管理人员在年龄上与离退休人员相差少则20岁, 多则50岁, 在管理人员还没参加工作时, 有部分老党员已经退休了, 缺乏感情基础;老年人与年轻人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 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 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有明显差异, 这加大了沟通的难度;在离退休党员中最大的99岁, 最小的50岁, 这也导致在开展学习和活动中碰到一些问题, 有些年纪大的老同志觉得累, 身体吃不消, 而刚退休的党员又觉得节奏太慢, 不尽兴, 管理服务难度加大。
四、进一步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思考
1. 日常管理科学化, 奠定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基础
⑴规范支部建设。根据党员居住区域的实际划分离退休党支部, 设立离退休党总支, 便于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和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 加强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建设的关键, 选拔时要把党性觉悟高和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好和身体素质好、群众号召力强和协调能力强的党员推荐为支部书记。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 并通过不同形式, 对支部委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时事政策进行培训学习, 使支部党员思想同心、学习同拍,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真正成为老同志的精神家园。
⑵科学运用离退休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老党员的管理比较琐碎, 需求也各不相同, 一些思想问题和矛盾往往起源于被忽略的小事, 因此建立离退休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做好老党员管理档案, 促进离退休党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非常重要。在学院建设的“智慧数字校园”项目“离退休管理”子系统中, 及时详细记录离退休党员各种信息、准确反映党建工作情况, 保证离退休党员关心的事项不被遗漏, 涉及离退休党员利益的问题不发生差错, 使离退休工作人员成为老党员的贴心人。
2. 针对党员需求特点, 增强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⑴紧贴离退休党员需求做好党建工作。学院离退休党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原附属工厂 (现在的基础技能实训中心) 退下来的, 他们喜欢文体类活动, 另一部分是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 他们比较关注国家时政、学院发展。因此在党建活动中, 既要有文艺联欢会、体育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也要有时事报告会、情况通报会等时政活动;每个月补贴一定的费用给支部, 从返还党费部分支出, 划出几个固定室内场所, 供离退休党支部使用, 增强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积极表彰大家认可的优秀党员典型, 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使他们感觉到头顶有光环, 脸上有光彩, 也让其他离退休党员学有榜样, 干有目标;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积极作用, 及时掌握本支部党员的最新状况, 并及时向总支报告;此外, 在开展组织活动、走访、谈心、交流工作中, 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 很多时候具体问题解决了, 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⑵积极搭建交流平台, 鼓励老党员充分发挥余热。老党员拥有丰富的党建经验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因此, 可以吸收退休老党员参加学生党支部建设。目前, 学院在校生12500多人, 要求入党的人数增加很快, 党员发展任务繁重, 但党建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制三年, 在校时间大概两年半左右, 半年时间在校外实习, 所以培养考察的时间很短, 如果错过了很难有机会进入党内, 聘请老党员担任系部学生党支部党建组织员, 可以大大缓解党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调动老党员利用专业技能和艺术特长发挥余热。学院离退休党员绝大多数是行业老专家, 不少同志曾是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是学院、社会的宝贵财富。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的发挥余热,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推荐他们参加学院教学督导组, 教学评估督查组, 返聘担任教学、科研等任务。组织有学科专长的老党员以老带新, 担任教学、科研、技术、管理顾问, 为年轻教职工保驾护航。引导鼓励退休有艺术特长的老党员参加大学生社团, 比如担任合唱团、舞蹈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乐器协会等社团指导老师。
3. 与时俱进, 用心创新服务方式
⑴创新学习方法。离退休党员与退休前相比, 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了解新情况逐渐变得比较慢了, 为适应老同志的这些变化, 必须改进学习教育的方法。在内容上, 每次量要少, 让老同志能消化得了;在时间安排上每次安排在1小时以内, 开短会, 搞小活动, 充分考虑老同志身体的承受能力;在组织方法上, 要灵活, 身体较好能走动的, 采取集中学习的方法, 对身体不好, 不方便出门的老同志, 可送学上门。
⑵创新联系方式。一是将原来“七一”“八一”春节等节日集中看望, 生病慰问变为不定期的登门探访;二是主动走到老党员身边询问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三是定期对失能、空巢、丧偶、独居的老党员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上的服务。
⑶创新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的老党员处于高龄期和高发病期, 能外出参加活动的将逐渐减少, 加上现在对外出参观考察活动严格控制, 外出活动也会相应减少, 因此组织活动的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组织活动时以在单位内或单位附近为主, 可以开展下棋、书画、摄影比赛等系列老同志感兴趣的并适合的活动来丰富老同志的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建中.高校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5) .
[2]徐圣淇.特邀党建组织员助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 .
[3]潘红梅.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讨——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为例[J].市场论坛, 2011 (9) .
[4]李丽玲.农业银行新形势下的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3 (5) .
[5]严春芳.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退休职工管理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2) .
[6]刘建荣.围绕转型跨越发展, 创新老干部工作[J].管理观察, 2013 (6) .
一、建立“帮扶基金”,变单一帮助为多元帮扶
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主要用于对困难党员给予帮助,针对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造血式”帮扶措施: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困难党员,通过信息引导、技术培训、信贷倾斜、项目扶持等,助其长效发展;对文化水平低、技能弱、年龄大的困难党员,以见效周期短、简便易行的种植养殖项目进行帮扶;对因突发事件等意外因素造成困难的党员,重点解决吃饭、穿衣、居住问题,形成扶志、扶贫、扶技、扶业四位一体的帮扶格局。
二、依托“爱心超市”,变被动接受为按需选购
作为一种“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新型帮困运作模式,爱心超市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現有社会资源及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爱心超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办”,由村、社区、街道提供场所,筹措物资或资金,并由村、社区或乡镇、街道组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超市进出货及账目;一种则“依托”社会超市,由区委、区政府或村、社区及乡镇、街道通过与正规超市联办的方式向困难群众发放定额购物券,困难群众凭购物券到指定超市选购。
三、结成“帮扶对子”,变临时救济为长效救助
充分发挥有帮扶能力的党员的带动、模范作用,建立结对共建制度。根据各乡镇、街道党(工)委确定的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清单,确定帮扶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落实好每位党员的结对名单。村干部、农村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进行帮扶。实行党员志愿者与困难党员“结对帮扶”, 既立足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技能、自强自立,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
四、体会
(一)加大资金投入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关键
一要建立专项补助制度。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专项补助。二要探索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基金。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探索“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民政福利补一点”等办法,把用于关怀、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三要对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及需要助孤、助老、助困、助学的党员家庭等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逐级申请享受救助基金,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帮助那些遭遇困难的党员尽快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的生活。
(二)增强造血功能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核心
一是建立联系下岗失业党员制度,帮助他们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转变择业观念,通过劳动保障网络解决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利民便民网点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共助共建推荐一批的办法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再就业。二是以加大技能培训为宗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党校和技校等培训资源,对农村贫困党员、城镇失业党员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培训;对流动党员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及技能培训;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开办“流动党校”,有效增强困难党员的致富本领。三是定期举办“党员就业推荐招聘会”,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扶持他们从事个体经营经济,使他们“下岗不离党、失业不失志”。
(三)完善机制体制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保障
一是科学界定帮扶对象标准。可把困难党员帮扶对象界定为:农村家庭年收入在特困线以下的特困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困难的家庭,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且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根据认定标准,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二是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即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大会初审,并将申报困难党员名单及有关家庭情况在所在支部进行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工)委申报,党(工)委集体研究审批,报区委组织部审定备案。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台账。尽量将困难党员的互助帮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该纳入低保的要纳入低保,积极争取有关优惠政策和救助资金。四是在城乡之间形成党内结对互帮互助。采取政策上帮、思想上引、经济上扶、技能上培等措施,为贫困党员提供致富项目、致富信息、致富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要求,为营造党内团结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特制定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1.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把握好以下原则:
(1)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要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既要注重对全体党员经常性的关爱,又要对思想、工作、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扶。
(2)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党员以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
(3)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既要充分保障党员权利,又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关怀帮扶党员与关爱帮助群众相结合。要把关怀帮扶党员与关心帮助群众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党员在党组织的关爱中激发热情,更好地服务师生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主要措施
按照“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主要包括八项内容:
(1)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党员“惑时有人解”。学校党委书记和其他校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同分管中层干部或党支部书记谈一次心,党支部书记每学期至少与本支部每一名党员谈一次心,新党员入职和老党员退休,所在党组织负责人都要与其谈一次心。做到“四必谈”,即:党员职务调整、岗位变动必谈;工作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
(2)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做到党员“平时有人访”。学校党委和党支部要坚持定期走访与平时走访相结合,每年七
一、教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要对一些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走访慰问。在党员的入党纪念日,党支部应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召开党员会、与其谈心谈话或送“入党生日贺卡”、发“红色短信”等多种形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送去党组织的祝福和关爱,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建立患病探望制度,做到党员“病时有人问”。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对患病住院的党员,要派人及时进行探望慰问;对因病在家休息的党员,也要视不同情况,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探望慰问。
(4)建立困难帮扶制度,做到党员“难时有人帮”。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对因病、因灾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或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也可采取临时捐款捐物资助的形式,给予关心和帮助。
(5)建立助学成才制度,做到党员“工作有人带”。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可通过建立老党员与青年党员结对帮助制度,帮助他们提高师德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还可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特色党日以及技能比赛、示范课等有效载体,创设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引导党员爱岗敬业当先锋,争创一流做贡献。
(6)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做到党员“贡献有人奖”。学校党委每两年对“创先争优”等党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并积极推荐他们参加上级先进表彰活动,让优秀共产党员的付出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认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政治荣誉感。(7)建立党内民主制度,做到党员“权益有人维”。学校党委坚持党务公开制度,通过党内会议、公示栏、校园网等形式对党内重要事项进行公开。对党内重要问题的决策,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纪委及时受理有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8)建立亡故关怀制度,做到党员“逝时有人唁”。党员亡故或家庭成员去世,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应派人参加临终送别仪式,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在尊重党员遗愿和亲属意愿的前提下,也可由所在党支部为亡故党员举行一定形式的吊唁活动。
3.工作要求
(1)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作为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并作为创建特色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明确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2)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着眼于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并结合半年、全年工作总结进行考核评价,并在党内进行通报。
(3)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的情况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党内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从而在全校形成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生动局面。
滚马乡中心小学支部
“党内关怀”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有了提高,组织的亲和力有了增强,党员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
一是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各级党组织通过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不仅给困难党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扶持,逐步改善困难党员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依靠,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战胜困难、摆脱困境、再创新成绩的信心,激发求发展、谋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党员以更积极姿态投入各项工作、参与党内事务提供基础和保障,使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凝聚广大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心爱护帮助困难党员而在基层党建领域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与实践模式。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意识到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开始对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行破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具体化地指出,开展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就必须努力做到:“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好关心照顾老劳模、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在此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就正式形成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概念。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经过十七大之后两年多的探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各自特色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这一机制就成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由此出发,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一机制”的角度,特别指出: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这样一来,我们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思考就基本成型。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内涵
根据目前党的政策文件、理论研究的一般思路,综合众多学者的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所下的定义,这里认为,从概念内涵上看:所谓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基本需要出发,立足党员群体的差异性、立足组织与集体之于个人的强大能量这一基本事实,以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从动态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上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统一起来、一体化谋划和运转,以建立由多种运行要素规范、有序、有机联系融合起来所构成的、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高效运转的科学工作机制,在全党形成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都来关心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都来关心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去关心人民群众的那种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协调统一运转的政治局面。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制体,而不是一个单一性的机制体。这一机制体包括了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党内帮扶机制三个子机制,是三个子机制的统一体。党内激励机制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工作业绩的情况,由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所进行的肯定性表示、表扬性鼓励、赞许性奖励等真实意思表示的动态运转模式与常态工作态势。党内关怀机制是党组织、党的干部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的一套制度化的做法,是党组织、党的干部服务党员群众的典型表现。党内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之间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职业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暂时的艰难危困局面,所形成的党组织、优势党员群体从经济上、思想上帮助扶持弱势党员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制度化运转体系。那么,为什么我们党把这三个独立运行的机制作为一个机制体提出来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从“党员是党的主人”的前提出发,致力于尊重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将党组织对党员成长的关心关注关爱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并为此设计方法路径的。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成了三者一体化运作的逻辑前提与价值基础。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和客体定格在了弱势党员群体上,认为激励关怀帮扶主要应该针对面临艰难困苦、身处危机难关中而又无法靠自身力量迅速改变现状的党员群体。这实际上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单纯地定位在困难党员身上。如
此定位是不准确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客体固然要包括困难党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认识仅止于此是片面的。我们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作为一个“母亲”,对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自觉地进行关心爱护,应该把“母爱”撒遍每一个党员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关心帮助其中的困难党员。毋庸置疑,不管党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政治上的职位差距有多大、文化上的知识水平差距有多大,他们都会在成长中、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会在思想上、事业上一马平川、一帆风顺。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果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党组织,那么党组织就应该切实担负起对他们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责任。因此,党组织对每一个党员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激励、人文关怀、困难帮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对象是全体党员,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立论依据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而不是在之前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基于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对党员主人身份、主体地位的尊重,是真正将党员作为党的主人来看待、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表明我们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清醒、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员主体地位强调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主体,强化了党是党员工具的价值内涵。既然党是党员的工具,那么党自觉地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也就成了分内之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由“组织本位”、“领导本位”、“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党员本位”的转变,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四)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差异性的产物。从哲学视角审视,应该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强调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是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为什么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放在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身上呢?这主要是由于党员群体的差异性造成的。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这些党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有着复杂的层次性、差异性特征。党员群体的差异性至少表明:整个党员群体之内各个类别的子党员群体、子党员群体内的各个党员个体,在各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处在同一个起跑线、水平线上,而是存在明显的年龄、职业、贫富差异性的。这种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水往低处流”的可行性,也决定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帮助党员群体中的弱势部分共同发展进步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五)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主要基于组织大于个人能量的事实。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度,集体主义精神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道德伦理,集体主义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威严放到高于一切的高度,从提出和倡导党内的“四个服从”开始就奠定了党组织的崇高地位、赋予党组织以强大的政治能量。因此,任何一个党员与党组织相比都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党组织的力量、能量永远大于党员个人的能量,也高于组织中所有党员个体的能量之和,这也就是所谓的1+1大于2的道理。由此出发,当党员个体靠自身的力量、能量去应付一些困难风险而不能奏效时,求助于党组织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也就为更好地帮助党员个体抵御各种困难风险搭建了制度化的保障平台。如此看来,正是由于党组织之于党员个体而言的强大优势和超强能量,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由党组织出面去帮助党员渡过难关,才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以所承担的价值功能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学界从不同的侧面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进行了揭示,联系其实际发挥的功效,可以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综合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促发精神动力功能。党组织的生存发展要靠足够的精神动力,没有精神动力就等于行尸走肉。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党员的精神动力。党员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所以党员要在党内生活中生存发
展下去,也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员的精神动力通常具体化为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党员进行“及时雨”般的激励关怀帮扶会进一步激发党员对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党员通过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更努力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获得长久的精神动力,不断保持和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使党的事业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比如,借助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组织营造的良好创新氛围、极具诱惑力的奖励条件、语重心长的关心关怀,通常会激发党员自觉地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所从事的工作,使党的事业发展不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员的积极性来自其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驱动,而健全完备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常能够为党员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自由的天空;通常情况下,正因为党员享有了作为党员其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在应该受到奖励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激励、在应该受到关心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在应该受到帮助的危困时刻得到党组织的帮扶,他才会认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他才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
(二)团结凝聚功能。要使一个庞大的政治组织保持应有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因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而要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着力研究分析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众所周知,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其中首要的是党内矛盾斗争。党内矛盾斗争虽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主流部分都是基于思想认识、政治观念不同所引发的冲突。解决党内由于思想认识不同所引发的矛盾斗争,最主要的是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思想认识上有分歧、有错误的同志要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使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坚定地站在党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实践效果上看,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可以及时发现党员身上存在的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不相一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党员思想行为中与党的基本规范相背离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帮扶和教育,促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而是对思想上有离心、离党倾向的党员不管不问,必然会使他们的不正确思想认识日益偏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走向党的反面甚至对立面,其结果必定会危害党的团结统一。
(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利运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政治学上讲,所谓“利益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党内政治生活中,通常强调党员在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广大党员的政治需要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党员的利益要求也就基本上是一致的,理论上不存在党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但在党外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党员之间由于年龄、职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在占有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事实上造成了党员之间的利益差别与利益之争。如何协调处理党员利益的差别与纷争,就成了协调党内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协调党员利益关系方面就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党内激励通过重点鼓励那些年富力强,具有上进心、事业心而又在利益分配中暂时处于劣势的党员建功立业,使他们借助激励所创造的利益空间迅速壮大自己;党内关怀通过侧重关怀那些最需要党组织呵护、关心、鼓舞的党员群体,使他们也能够分享到组织的温暖,获得利益上的补偿;党内帮扶通过重点帮助那些在经济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体,使他们借助党内帮扶最大程度地弥补了自己在党内利益分配上的劣势与不足。由此看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是党内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过程,它重新审视和定位了党内利益的分配路径,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形式将党内利益由优势党员群体合法转让到弱势党员群体身上,从而在党员群体之内实现了利益资源的协调均衡配置。所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利益协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四)维护党内和谐功能。通常看来,党内矛盾斗争、党内利益分配不均、党内不良情绪释放、党内群体差距拉大、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都是党内不和谐的主要诱因。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化解影响党内和谐的诸多因素方面都具有独特功效。通过党内激励可以进一步在党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环境,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在党内消除由于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压制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所引发的矛盾与纷争,化解一些党员感觉在党内长期受压抑而对党组织、党的干部或其他党员所产生的怨恨情绪,达到维护党内和谐的目的。通过及时到位的党内
关怀,能够从党员的举首投足中透视其内心世界,通过心贴心、面对面的人文关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症结,从而对症下药,将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迅速解决掉。党内帮扶本质上是一种以“强帮弱、富帮穷”为表征的党内利益分流过程,它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党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减轻了困苦党员的相对贫困感,抵消了困苦党员对党的怨言、对党组织的不满情绪,降低了基于贫富收入差距而引发党内不和谐的程度与频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党内和谐的功效。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必要性
(一)提高党组织亲和力的需要。亲和力是表征强势与弱势双方相互之间亲近程度的指标范畴,通常表现为强势一方之于弱势一方的吸引力系数、亲和指数,弱势一方在心理上对强势一方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简单地讲就是:亲和力就是弱势一方在心理上感觉强势一方在思想行动中讲感情、重情谊,具有人情味,从而愿意自觉靠近、拥护、支持强势一方。亲和力是任何人和组织得以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人文基础,事关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所谓党组织亲和力则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亲近感,是党员愿意靠近党组织、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的感情基础,是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气质。有没有亲和力、亲和力的大小,对于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动员党员自觉参与党的事业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考察一个党组织有没有亲和力,关键看它对待党员的态度、服务党员的程度、造福党员的行动。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拉近党组织与党员关系,提升党组织亲和力,使其更能获得党员群众拥护支持的必要手段。第一,通过进行有效的党内激励,党组织能够营造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在党员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竞争热潮,从而在日常行动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二,通过进行细致的党内关怀,党组织能够将自己的关心爱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众中去,在心灵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三,通过不遗余力的党内帮扶,党组织能够将党的温暖播撒到党员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经济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
(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需要。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党员是基础性力量、是关键所在。而党员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基层党建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足够强的素质能力进行担当。这就决定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的必要性。着力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可以借助的方式途径很多,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借助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所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党员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这显然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行得通的好策略。一些地方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表明:在足够强大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之下,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被党组织边缘化甚至抛弃的普通党员又看到了党组织的关心爱护、感受到党的温暖、萌发了为党的事业发展努力工作以回报党的关爱的强烈愿望,在此驱使之下,党员们会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自己服务于党的事业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欠缺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紧迫要求并将其付诸实施,开始着手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具体行动。可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为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长效的动力机制。
(三)解决当前基层党建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建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格外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着力解决基层党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入手,因为只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实践证明,着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查显示: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比较健全到位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充满热情和创造性,许多长期积聚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缺失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性和充足的动力,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发展,造成老问题与新问题叠加堆积的状态。
(四)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基层党建中去的需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普及,以人为本为更多的人所认知。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为大、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将人的地位和价值放在第一位和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义”是普适性的,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社会生活、党内生活中,以人为本都应该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而在党内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要做到以党员为本。以党
员为本就意味着要尊重维护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自觉地把党当作党员的工具,使党员是主人、为党员服务成为党内生活中的公认法则。而将这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生活中,就必须首先让普通党员真正体会到做主人的感觉、享受到主人应该享有的尊重与服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能够使普通党员在接受到党组织传达的激励关怀帮扶信息之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党的主人、自己在党内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原则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来行事,以规范保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始终向着理想的模式和状态进发。
(一)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相结合。在着力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着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将三者内在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彼此割裂开来,造成激励是激励、关怀是关怀、帮扶是帮扶的所谓“汤是汤、水是水”式的状态。三者之间理想化的运行状态是要努力实现和达到:激励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以激励和帮扶的形式体现、有效的帮扶就是最大的关怀和激励。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最终是要形成各级组织都来关心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群众的党内关爱传递流程。所以,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领导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党在激励关怀帮扶党员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这实际上是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的条件与手段。如果我们党只顾在党内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而将人民群众排斥在激励关怀帮扶的视野之外,就会使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为我们党是一个狭隘的党、只想着为自己的党员谋利益的党,如此以来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疏远党,不愿自觉去接受党的领导。再者,由于党员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对党员进行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民群众举行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
(三)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相关配套工作相结合。鉴于事物之间、工作之间、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特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必须克服单兵作战的局面,与其他配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是:一要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要保证全覆盖就必须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要重点对农村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困难老党员的底数进行摸排,防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疏漏。二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资金支持系统。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名副其实,就必须在资金保障上有新举措、有长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单独列支、拨付的形式解决一部分,通过党费返还、党费重点支持、交纳特殊党费的途径筹集一部分,通过社会募捐、党员和干部捐助的形式募集一部分等多种举措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运转获得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而不至于陷入开“空头支票”的尴尬境地。
(四)坚持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每一个党员都有受到党组织关心爱护的权利,党内激励关怀必须覆盖到全体党员,不能出现空档和死角。但由于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谋生手段、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党组织在对党员进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时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党组织为了发挥所掌控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更好地体现党的关爱,应该在坚持对党员群体进行普遍关心爱护的前提下重点关心帮助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党员,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低谷、渡过难关,以充分体现党内关心帮扶的针对性。
(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看得见”的物质刺激,也应该有“看不见”的精神鼓励。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既不能单纯地强调精神鼓励而忽视物质刺激,仅靠一张“写满赞语”的白纸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也不能只重视物质刺激而抛弃精神鼓励,助长党内的精神颓废与物欲横流。正确的做法是: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内的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激励中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关怀中坚持物质关怀与
一、部分第一代党领导对党内民主的探索
(一) 毛泽东对党内民主的探索
第一,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思想。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强调民主与集中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二者是辩证关系。一方面, 集中离不开民主。“无产阶级的集中, 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1]毛泽东认为, “如果没有民主, 不了解下情, 情况不明, 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 不使上下通气, 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 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 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 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2]另一方面, 民主也离不开集中。“首先, 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危险, 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 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 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 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3]毛泽东认为党内民主如果失去了党内集中的约束就会出现党内的极端民主化倾向, 而这种倾向“是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任务根本不相容的”, [4]因此, 毛泽东反对绝对的自由和民主, 强调“克服困难, 没有民主不行。当然没有集中更不行”。[5]必须“在组织上, 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并且要求加强集体领导, 反对“个人负责”取代“集体领导”的现象。
第二, 加强党内民主生活教育, 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实现党内集中统一思想。
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社会中的各种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 这就意味着党内的集中统一还需要通过党内的思想斗争来实现, 而这种思想斗争的最基本形态就是批评与教育。毛泽东提出“必须在党内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 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 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 并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6]从而克服党内民主意识、作风淡薄的缺陷。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又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要求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使人们在民主的批评与交流中, 形成正确的观点, 实现党的集中统一。党执政后, 毛泽东再次强调必须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 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 没有别的方法。但是, 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 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 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
第三, 尊重少数人意见思想。
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容许少数不同意见的人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权利, 这是因为任何人开始时总是不懂的,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 在开始的时候也常常只是被少数人所掌握, 且善于听取少数人的意见, 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四, 提出党代表常任制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 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制度。”党的代表会议不经常召开, 广大党员的权利就不能很好地通过大会来行使, 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利机关, 也就容易流于形式。在毛泽东的建议下, 党的八大决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二) 周恩来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
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致力于思考扩大党内民主的问题, 对于如何调动党员积极性、创造性, 保证党员团结一致, 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我们要时常警惕, 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 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同时周恩来也深切认识到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证, 要发展党内民主来引导和带动人民民主。在1961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周恩来一再强调要造成民主的风气, 对于中央通过的决定要允许讨论和批评, 允许党外人士提出不同的意见, 从而实现毛泽东所说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经过探索, 周恩来提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四大原则和五大途径。四大原则即第一, 平等原则;第二, 公开原则;第三, 集体领导原则;第四, 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大途径即第一, 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第二, 要有制度保证;第三, 要加强党内外的民主监督;第四, 要从坚持领导者自身的民主作风做起;第五, 要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
(三) 刘少奇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贡献
早在1941年, 刘少奇就明确指出:党内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在建国后又探索了许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的思想宝库。
刘少奇党内民主思想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实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克服官僚主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立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发挥党的领导干部榜样示范作用等诸多方面。首先, 刘少奇认为党内民主要让广大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的一切活动, 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 必须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和要求。其次,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阐释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涵义, 指出:党内民主的集中制, 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同时强调党内民主的集中制, 既不是离开民主的集中, 不是个人专制主义;也不是极端民主化, 不是党内的无政府状态。
二、毛泽东思想中对党内民主思想探索的不足
第一, 缺乏党内民主思想层面的构建。由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胜利的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 并且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傲人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不断上升。部分领导出现了骄傲情绪, “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 盲目的个人崇拜, 使民主主要担负了集中的手段的功能, 党内民主思想层面上的建设严重缺乏。
第二, 轻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是从制度上保证民主和从民主制度上保证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党内的民主制度却不甚完善。在建党之初, 在党内选举中曾实行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时期的年会制, 但是很快就被白色恐怖和长期战争所中断。1928年党的六大之后将近18年才召开七大, 又过了11年才召开八大。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又是11年才召开九大。建国后, 党的领导人又主张大民主, 淡化了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大民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对敌人实行的专政, 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文革期间, 毛泽东更是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用批判和专政来代替民主制度, 党内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的践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8卷, 第294页.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8卷, 第294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卷, 第88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卷, 第89页.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8卷, 第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