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故事有感(精选7篇)
深夜无眠,打开电脑,漫无目标的搜索着。正要关机时,一篇文章落入我的眼睛,我的心为之动了一下,哦《枪林弹雨话长征》。
我的思绪随着文章而波动了,慢慢的飞向远方,飞向那个年代。七十年前的事,发现竟如昨天一样,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还有那一张张疲惫而又坚毅的脸。
长征时期,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时代,有多少人的命运在那时毁灭,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人在痛苦中埋怨。可命运又是谁能阻止的了的呢?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数个中国人站了起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肝胆相照,只为了一个梦想而拼搏。
在无数人的响应下,在无数次的拼搏之下,我们胜利了,长征胜利了。结束了那个痛苦不堪的局面,也结束了别人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中国人的目光。我们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证明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长征路漫漫,生活极其艰苦,却造就了许多伟大的人们。“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亦如此,现在有些同学生活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停留在原地踏步。经历长征时期的人伟大坚强,和平年代,我们又怎能意志薄弱?生活造就人们,生活也改变人们。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做生活的主宰者。
世界竞争如此激烈,又是一个长征路在等着我们,先辈们成功了,我们也要成功。让我们拿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为了梦想而拼搏奋斗。俗话说,“青出于蓝胜于蓝”,相信我们定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图书名称:《〈红军长征的故事〉之一枪林弹雨话长征》
作者:叶心瑜
分类: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教师评语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书中真心真意爱别人的孩子的老师有很多很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他们的故事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他们的壮举影响着每位老师的一生。
当我走进《嵌在心灵深处的一课》时,起初我内心是那么的忐忑,那么的害怕,我害怕看到文中的“我”会因残疾而遭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我是那么小心翼翼且又迫不及待地读着那些平凡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中我读到了孩子的坚强,读到了孩子内心的自卑与沮丧。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读着读着,我热泪盈眶。多么有智慧的老师!这位王老师用悄然无声的方式呵护了一个孩子的心。你看,在那关键时刻,他让“我”去办公室拿备课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教会其他孩子懂得呵护一个孩子自卑的心,那么轻微的一个动作就让“我”不再因“瘸骆驼”这个词而害怕。这位善良的老师用爱心和智慧呵护和帮助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关爱让文中的“我”迎着阳光骄傲地成长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股温暖的风吹进了“我”的心田,感动了我的心。
我在大爱的影子下追寻自己从教的足迹,在这条长长的足迹里,是否也有这股暖风呢?
回忆就像一条长河,我在潺潺的流水里寻找那枚美丽的贝壳……
我想起了,想起了那个女孩。1999年我刚调入一所农村小学接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很邋遢,穿着脏衣服,长长的鼻涕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成绩当然也是糟糕的,之前的老师几乎都放弃了对她的教育,每天早上她都不愿意踏入校门。是什么如此伤害了她?对于刚接班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成绩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还散发出一股异味。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先不管她的学习成绩了,先教她做好个人卫生。于是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天早上我看到她进来后,便把她叫到身边为她梳理头发,为她擦鼻涕、整理衣服,告诉她女孩子要干干净净的才惹人喜欢,才漂亮可爱。慢慢地我发现,她的衣服不再那么脏了,她的头发不再散发出异味了,她的鼻涕也没有了,围在她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她的微笑也越来越甜美了,她正在变化中快乐地成长着。
后来我工作调动,很久没有见到她。再遇见,她大概已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在一家超市上班。她喊我,我在记忆的人群里寻找她的影子,直到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时,我讶然了,不敢相信原来那个邋遢的女孩如今是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漂亮。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您为我扎头发的那段日子是我最幸福、最甜美的回忆,那时每次我回家,我的邻居都夸我漂亮,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我,谢谢您!”说完向我深深地鞠了个躬。看着她,我开心地笑了。“种下爱的种子,才会结出爱的果实。”这句话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在没读《精油的故事》这本书之前,精油对于我亦或是很多人来说,印象中只是一个个相同规格的小瓶,只是里面的气味和瓶外的标签各自不同而已。而即使作为一名消费者,很多相关的故事也都是从销售人员嘴里听说的,根本无法追溯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故事,究竟是真实的还说杜撰的。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精油爱好者开启一扇尘封的大门,去与生长孕育芳香植物的土地连接,去探寻芳香植物循势而长的生机灵动之美,去关注生存在精油产业链上的个体命运的悲喜。
它不是一本游记,不是一本旅行攻略,也不是一本芳香指导的图书;它是作者的一种经历,但又不仅仅是经历。它呈现的是,那些被握在手心的精油小瓶背后的故事。精油只是锁在蓝绿色玻璃瓶中的10毫升液体,只是柜台上印着不同植物名字的商品标签,只是宣传彩页上如神似画、不知真假的传说。而读了这本书,跟随着这位芳疗师飞跃全球,保加利亚卡赞勒克(玫瑰),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埃及亚历山大(茉莉),马达加斯加诺西贝(依兰依兰),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茶树、尤加利)……5个国家、6款精油,深入旅行社无法到达的山间田野,程揭秘芳香种植农场。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精油除了商品之外的植物生命的光彩,看到精油除去售卖交易之外的种植栽培的用心,看到那些寄托在芳香产业上幸福与不幸的个体,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时间和一群不一样的人及人生。感受着呈现在一瓶瓶精油背后,蕴涵的天地、人文以及种植者在祖辈耕种过土地上而演绎出的故事。书中随不同种植地而出产的特色精油植株附有精油配方和作者的增减小方,来帮助我们更真切的体味植物带给我们的生命感受以及使用方法。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在江军过草地这段时间里,谭政委生了重病,病情相当恶劣,还不让战友们抬他走。后来由于战士们,医生们等其他人物对谭政委的细心照顾,关爱和团结把谭政委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里面我最欣赏的是谭政委,他不管自己的生命,还不想连累他的战友,自己现在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还想着别人。
有一次,我在树上看到个鸟窝。里面有着可爱的幼鸟,正在它们玩耍的时候,突然,一只老猫爬上了树,相对它们下手。我正想去帮忙时,鸟妈妈回来了,它看到这个危险场面,用自己宽大的翅膀扑打那只老猫,最终那只老猫承受不住逃跑了。它的孩子已经脱险了,可它却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它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它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向谭政委学,因为,他生了重病后不让战友抬。而要坐在骡子上。他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拖累战友。看!他多么关心集体呀!我们少先队员也应该学习他,做个关心集体的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喋血娄山关》和《一只印着“谢”的干粮袋》。
《喋血娄山关》讲的是: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本以为红军会北渡长江,就派遣了一支精良的部队守住长江,可毛泽东挥戈东指,返回川南,攻击在那里的部队。蒋介石命令王家烈调集四个团防守那里的娄山关。娄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军用一个团攻击。我们的战士们枪管打红了、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拼弯了、断了,就用石头砸、赤手空拳搏斗。经过“4”次的来回争夺,历时三天三夜,红军和敌军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血染红了娄山关。
《一只印着“谢”的干粮袋》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红军要过草地,谢益——一个红军战士,他分到了四斤干粮。有一天,部队正走在草地上,突然,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小孩冲过来,他们都饿极了,想跟着红军,他们家的房子被国民党烧了,东西也被抢走了,别人借了她一些粮食,他们又在当地老乡的掩护下逃了出来。战士们都很可怜她们,便给了她们一些粮食,没粮食的战士,只好含泪走开……谢益从那天起,就避开大家,别人发现他吃野菜,让他吃干粮,他谎称他还有,会吃的。有一天,他死了,大家本以为他是病死的,可看到那位母亲拿着他的干粮袋。原来,那天,他悄悄的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她们,他说谎是因为怕连累了战士。
王家瑞
读了毛主席这首名诗《长征》,我就被红军战士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那雄伟壮观的场面,心里不停地称赞他们的坚强意志,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长征途中英勇的将士们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激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苦难等,红军不屈不挠,那是在显示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个个永不服输,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勇于顽强拼搏。
在长征路上,红军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就说飞夺泸定桥那次战斗吧,被称为“天险”的大渡河让人看了就心惊胆颤,这场战役是多么重要啊!红军战士不能输,决不能输,他们一咬牙,一跺脚,拼了!在大雨中急速行军,赶在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夺下泸定桥,最终赢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的人们的牺牲精神和不曲不挠的勇气统一起来的。”就连外国人也为我们的红军战士的牺牲精神感到震撼!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为他们的英勇气概感到骄傲!
长征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要有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结一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愤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5位战士渡乌江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天险乌江,就这样被突破了。
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渡河办法: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各部红军战士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检查后,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选自2015年2月5日《人民政协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陆定一是一位讲故事的老手,他采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得有头有尾且波澜迭起,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安排结构,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顺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材料。本文作者张家康也善于讲故事:他巧妙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把几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表现了红军将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他善于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如“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运用一个疑问句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他还善于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对乌江天险的描写,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难的英雄形象。
不仅如此,两位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有相近的地方,即都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比如第一则故事中,作者仅用“仓皇逃窜”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对敌人的嘲讽和对我军的赞美;结尾句“天险的乌江,就这样被突破了”写得轻松自如,原来拥有天险的乌江在红军面前也不堪一击。
读有所思
1. 作者张家康也是一位讲故事的老手,试举一例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的?(“鉴赏空间”中举的例除外)
2.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语言简洁但概括性强,请你也试着给下面材料拟一个标题。
【读长征故事有感】推荐阅读:
长征故事长征精神12-12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09-07
红军长征历史小故事12-03
红军长征故事_经典01-19
讲好长征故事教学设计06-01
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中学11-04
长征故事读后感600字02-13
读长征心得体会10-08
读教育故事有感10-15
重走长征路有感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