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事业(共8篇)
残疾人是社会上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由于身体功能障碍、历史原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受到影响、平等享受物质文化成果的机会受到限制,回归主流社会生活存在很多的困难。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残疾和外界障碍影响,残疾人由于文化低,信息少劳动能力等交往能力受限制,加之家底薄、人口多、资金缺、故脱贫难度大。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于社会保障工作难跟上,残疾人举步艰难。一个普通农产购置生产资料最低需4000元左右,贫困残疾人负担不起;盲人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重度残疾者自己不能耕种,还要花钱雇工种地,往往入不敷出.加之残疾人多病,医药费比健全人开支多,这就造成欠债,生活更加贫困。
3、婚姻状况畸形发展使残疾人贫上加贫。农村残疾人尤其是男性残疾人,婚姻难解决,有的终生不娶,有的是或智残人相互结婚,生下子女又是残疾人。陷入越残越穷的恶性循环。
二、具体落实的实施建议
1、继续深入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落实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建议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扶助残疾人的优惠政策逐项落实。
2、加强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切实有效地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扶贫。
2.1、由英德市残联发挥清远、英德农副土特产的优势,组织英德市的残疾人搭建残疾人的商业平台,为社会残疾人的就业、创业建立新模式;
2.2、充分利用政策的扶持成立就业培训机构;针对肢体、听力、言语、视力轻度残疾人实现就业培训,同时重点突破农村残疾人技能提升与就业培训,并根据爱心企业的岗位需求为能适合岗位工作的残疾人进行相关技能、知识的就业培训,并推荐到有需要的企业就业,签订残疾人就业保障合同,同时就业培训中心定期跟踪管理;并给用人单位授予残疾人就业单位的荣誉牌匾;
2.3、成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协会,帮助、扶持、激励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残疾人的集体组织感;
2.4、银行低利息、或无息支持有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就业或农业种植;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人供养、无生活来源,建议由民政部门做到应保尽保,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4、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农村小学校应尽可能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或特教班。让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并注重对农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进行检查。
5、支持地方残疾人就业、创业协会办福利企业。既解决部分
残疾人就业问题又能积累资金放大残疾人的事业,使残联深入农村为贫困残疾人解决一些问题。
我市的各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这是一件好事,也为全市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观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英德市残疾人联合会
人均收入低, 农村残疾人是绝对意义上的贫困群体。农村残疾人劳动能力普遍较低, 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 劳动收入微薄, 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残无所养, 老而养残现象突出。现今财政对农村残疾人的补贴和救济不足, 一些地方甚至把补助金挪作他用, 残疾人应得的保障落空, 即使是规定的权益也享受不到, 老无所养也就成为必然。
二、影响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政策实施的因素
1. 目前农村残疾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方面的。
生理残疾带来家庭生产资产和劳动力的匮乏, 直接影响了家庭正常的经济收入, 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收入要远远低于农村健全人家庭。经济上的窘境使得农村残疾人的生活 (如看病、子女上学等) 仍存在困难, 要其为将来的养老考虑和储蓄只能是一种奢望。
2. 生理残疾带来的“心理残疾”。
残疾人生理上的残疾极易造成其较低水平的自我评估, 导致其在自我实现上的失败心理, 生理上的残疾与心理残疾由此共生。“心理残疾”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 心理上错误的认识和定位不仅从观念上影响了他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 更从行为上妨碍了养老保障的实施。
3. 政府职能缺失。
在残疾人养老保障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仍然太小。地方经济发展的滞后成为政府职能缺失的理由。此外, 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有别的政策倾向也影响着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的实施。
4. 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针对农村残疾人的养老保障主要还是依托于原来的五保户制度, 单一的保障制度使得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水平很低;其次是基金与运营存在问题, 农村残疾人的养老基金仍仔在收支缺口, 地方管理部门非专业化的管理也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 甚至会出现非法挪用基金的腐败行为。
三、我国现行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1. 家庭养老。
我国现今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主, 其他保障为辅。家庭养老还包括残疾人的自我供养, 主要指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年龄、体力允许范围内的自我供养。而现今, 农村家庭养老也陷入了困境, 家庭中残疾人的生活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 无形中加重了其家庭成员的负担和压力, 容易造成养老责任的推卸。
2. 土地保障。
对于农村残疾人来说,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作用微弱。残疾人作为有劳动能力缺陷的人群, 在土地的耕作上存在困难, 如果是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丧失了土地耕作能力, 即使依靠土地租, 也只能解决目前基本的粮食问题,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仍很弱小。因此, 土地对农村残疾人来说, 其养老保障功能受到了极大弱化甚至是基本丧失。
3. 社区养老。
“农村社区养老”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 以一个村为基本单位, 利用本行政村的各种资源为村民养老提供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怛是, 由于社区养老天生地对地方集体经济有着很强依赖性, 经济落后地区难以为社区养老提供足够的资金, 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程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很低, 养老保障也随之陷入了资金和管理上的困境。
4. 保险养老。
1992年, 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基本方案 (试行) 》, 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展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实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中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和建立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保险模式。但基于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现实情况, 总体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 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尚未建立。即使有社会救济作为补充, 也只能领取维持生存的口粮或是救济金。再次, 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社会养老基金无保证, 能力弱, 集体积累少, 用于社会救济的资金十分有限, 救济往往是钱多多补、钱少少补、无钱不补, 致使农村贫困户得不到及时救助, 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四、完善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
1.“零支柱”模式。
即无需农村残疾人个人缴费的救助式养老保险。“零支柱”养老保险模式主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即由政府来承担。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进行统筹规划。对农村残疾人提供的养老保障是政府无偿提供的, 是同个人的贡献没有直接联系的。这种“零支柱”的救助型养老模式在使用时可以有所针对, 即主要是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残疾人, 资金发放标准可依据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 凡农村特阑残疾人及其家庭, 均应优先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没有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 实施农村特网户救助制度, 按照属地的原则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提高救助金额, 以缩小农村残疾人与农村健全人的生活差距。经费的筹集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解决, 两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
2.“第一支柱”模式。
即政府强制实施的保险计划。这种养老方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资金支付能力的农村残疾人, 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由政府为农村残疾人统一筹措, 为了保障基金运行的稳定性, 应该实行非基金化强制实施的运营模式即通过进行;在个人账户基金筹措上可以是残疾人个人支付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为其支付。
摘要:现今残疾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在农村落后地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更是艰难。基于文明、和谐及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 以供养为主, 采取“零支柱”、“第一支柱”的制度, 同时辅之以家庭养老和集中供养形式, 结合就业手段, 多管齐下,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
《沈阳市残疾人保障条例》近日获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条例从经费保障、预防和康复、基本生活标准和公共服务优惠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留成的彩票公益金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条例对完善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体系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其中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完善产前检查制度,预防残疾的发生;应当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新生儿可能致残病种筛查实行免费制度,对六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八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康复;应当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家庭康复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乡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配备康复基本设施和专业人员,开展康复工作,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为残疾人康复提供基本服务。
(2012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第三条 残疾人工作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评估考核体系;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加强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残疾人状况的调查、监测、统计等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工作,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并承担同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六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时,对涉及残疾人权益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残疾人和残联的意见。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与残疾人权益相关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扶贫开发、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无障碍建设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应当邀请残联参加。
各级人大、政协在选举和推选代表、委员时应当有残疾人的候选人。残疾人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人代表。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残联应当对在残疾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康复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预防监控网络。
卫生、人口计生部门和残联应当建立健全新生儿出生缺陷预防与早期干预机制;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报告制度,开展残疾儿童筛查、诊断、评估、监测、转介和治疗工作,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和数据库。
卫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针对遗传异常、疾病、药物滥用、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采取措施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宣传部门应当宣传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教育部门应当将残疾预防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与健康、生理卫生、生物等教育课程。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康复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个人承担部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的残疾人,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给予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经费给予补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残疾儿童实行抢救性治疗和康复,为6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免费提供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内容的基本康复服务。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应当设立康复医学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室,配备专兼职康复员和康复训练器械。
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当将康复专业人员的培养纳入全省高等医科院校教育规划。
第十二条 各级残联设立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应当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供应、适配和维修服务。
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加强对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
第三章 教育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教育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特殊教育经费。省人民政府根据财力状况和实际需要安排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的助学制度及贫困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救助机制。
贫困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纳入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范围;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实现免收学费。
贫困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通过大专院校、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方式接受教育并毕业的,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助学补贴。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学前教育机构接受语言和康复教育训练的聋儿、脑瘫儿童、智残儿童、孤独症儿童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的康复补助。
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享受生活补助。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再给予生活补贴。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等因素,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中小学设置特教班,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困难;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符合残疾人特点、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公用经费、设备投入、教育补助、教师培训经费等标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十六条 省、州(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在普通师范院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等形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对特殊教育机构和各级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的,纳入教师序列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手语翻译、盲文翻译和经过手语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残疾人工作者享受特殊岗位津贴。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采取优惠和扶持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培训和资金信贷帮助,促进残疾人就业。
鼓励支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人数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1.5%。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所在县(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使用和管理的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考(招聘)工作人员,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限制残疾人报考,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工疗站、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应当优先采购。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辞退残疾职工或者单方解除残疾职工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辞退残疾职工或者单方解除残疾职工劳动合同的,应当在30日内报所在地县级残联备案。
用人单位破产或者撤销时,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好残疾职工的生活和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第二十一条 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对农村残疾人减免义务工、各项公益事业收费;对从事生产经营的残疾人,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扶贫等部门和残联应当将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扶贫开发工作规划,优先扶持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和残联应当对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劳动就业提供培训、咨询、评估、指导、训练等服务。
第二十三条 鼓励兴办以盲人为主的医疗按摩和保健按摩机构。综合医疗机构的医疗按摩科(室)应当优先录用盲人医疗按摩专业人员。
盲人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应当取得盲人医疗按摩资格证;申请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的补差水平,应当高于当地一般城乡低保对象的标准;对重度 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进行临时救助的,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确保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未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残疾职工人数不计入本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镇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的贫困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机制,鼓励并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农村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中、轻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州(市)、县(市、区)级财政补助。
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列入城乡医疗保障和救助范围,按照规定对其门诊和住院费用予以报销;对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仍无力支付的,按照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给予重点救助。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贫困残疾人、边境一线的农村残疾人,其个人缴纳费用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补助资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承担。
第二十七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对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保障性住房予以优先安排。
住房城乡建设、地震、农业、扶贫等部门应当将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部署、优先安排。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月补助标准,对进入专门机构托养的重度残疾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60周岁以上老年残疾人给予养护费补助;对符合居家托养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给予护理费补贴。
第六章 社会服务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人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补贴、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各级人民政府、城乡社区应当通过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方式,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服务。
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残疾人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优秀旅游城市(景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十一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开辟专栏或者专题节目,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无偿刊播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增加中文字幕或者手语解说。
第三十二条 残疾人在参加文化、体育等有关部门和残联组织的竞赛活动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在工作单位按照在岗标准发放;没有工作单位的,由主办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三条 有关部门应当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各级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志愿助残工作机制,培养助残志愿者队伍。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便民服务机构和医疗、交通、邮电、银行等行业的公共服务场所,应当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或者醒目标识,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机场、车站、码头、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应当提供专用通道、语音(文字)提示等无障碍服务。
第三十五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市区道路和公共设施时,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城市无障碍建设、改造;逐步推行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无障碍建设、改造;优先改造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管理。
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开辟无障碍公交线路。公共交通工具和站所应当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场应当设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的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为残疾人服务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应当在立项、规划、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重点扶持;对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对残疾人申请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应当优先办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有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检举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不予办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相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缴纳或者未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残联提出意见,财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依法处理:
(一)用人单位在职工的招考(招聘)等方面歧视残疾人,拒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
(二)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辞退残疾职工或者单方解除残疾职工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相关税费减免优惠待遇的;
(四)未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社会保险和救助范围的;
(五)新建、改建和扩建市区道路和公共设施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或者对无障碍设施未加强管理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和残疾类别、等级以及残疾人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福利待遇的合法凭证。
残疾人证由残疾人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申请,其户籍所在地的州(市)残联审批,县级残联免费核发。
村(居)民委员会、有关医疗鉴定机构及残联应当为残疾人办证提供便利和服务。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了残疾预防知识、康复政策等各项惠残政策,现场为残疾人适配轮椅16辆,护理床2个,盲杖5个,适配助听器2人,成人纸尿裤16件等各类辅具,发放宣传资料,抽纸,手提袋等1500余份,并开展了爱心义诊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对残疾人政策的知晓率,更是增进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了解,营造全民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和社会环境,对残疾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县残联副理事长陈峰说:“今天我们邀请了残工委成员单位十余家共同举行了这次活动,目的一是向广大的残疾人朋友和广大的市民宣传近年来党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惠残政策,以便残疾人朋友能了解和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残政策,二是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能呼吁广大市民能够扶残助残爱残,在全县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助残氛围。”
第150号
《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已经2014年11月19日邯郸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王会勇
2014年12月5日
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河北省扶助残疾人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安排、决策与残疾人有关的事项时,应事先征求同级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好残疾人工作,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由发展改革、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建设、住房保障房产管理、文化、交通运输、体育等部
—1—
门组成。各组成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工作,每年向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县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每年向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定期统计各类、各年龄段残疾人数量,向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提出扶助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按规定的职责履行扶助残疾人的责任和义务。第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捐助和服务的渠道,鼓励、支持、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开展志愿者助残等公益活动。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第六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逐步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在村、社区的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
第七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
市、县级人民政府在社会福利、体育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中,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福利彩票按不低于上年度本级留成的10%安排。
第八条 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残疾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法定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九条 残疾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和程序评定。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和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合法证件。
第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康复
—2—
第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开展残疾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遗传、疾病、事故、灾害、药物中毒、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
第十二条 市、县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建立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经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确诊患有可能造成下一代出现严重缺陷或者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向当事人或者监护人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医疗卫生机构对新出生的残疾婴儿应当建档立卡,及时向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报告。
对新生儿可能致残病种(包括听力、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病等)筛查实行免费制度,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第十三条 市、县级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公益性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应当给予扶持。
第十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应当有计划地培训残疾人康复专业医务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室应当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与训练、技术指导、科学研究等工作。
鼓励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有计划地开设康复课程、设臵康复专业,培养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给予补贴,对六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康复。
第十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大病救助、医疗补助优先照顾残疾人。
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残疾人应当提高住院报销比例20%以上,住院费起付标准应当降低30%以上,具体标准由市、县级政府另行制定。
市、县级民政部门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残疾人,逐步降低或取消医
—3—
疗救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50%。
市、县级人民政府对享受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待遇后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提供特别救助和康复治疗补助。
公共医疗机构对残疾人就医优先照顾,对贫困残疾人免收挂号费和注射费,减收不低于5%的治疗费、10%的检查费、50%的住院床位费、30%的手术费。
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残疾人就医提供优惠服务。
第三章 教育培训
第十七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或者以随班就读的方式对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因身体状况不便到学校就读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可以采取巡回教学、远程教学、社区教学以及家庭课堂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保障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十至十五倍。
第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捐资、捐物助学。
第二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培训托养基地和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各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第二十一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普通师范院校应当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设臵特殊教育专业。
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同等条件下其职称评定、晋级、业务培训应当优先。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和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手语、盲文翻译享受特殊教育岗位津贴,按其本人岗位和薪级工资之和25%核定发放;
—4—
工作连续满十年,或累计满十五年的,其享受的特殊教育岗位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发给特殊教育荣誉证书。
第二十二条 市、县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举办康复训练机构,开展零至三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幼儿园应当创造条件,接受轻度残疾幼儿入校(园)接受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对残疾人实施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其他成人教育。普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残疾人参加培训,并适当减免贫困残疾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
第二十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和贫困残疾人的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在享受生活补助基础上,实施义务教育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县农村特教学校学生每人每天应享受营养膳食补助不低于3元(每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高中阶段教育学费、杂费、课本费免费;接受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由学校减免不低于30%的学费。
学校应当对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通过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补助、组织勤工助学等形式,保障其入学和完成学业。同等条件下,残疾学生优先获得奖学金。第二十五条 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自学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市、县级残疾人联合会按规定给予资助,资助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
第二十六条 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可以就近就便入学,不受学区和地域限制。异地就学的,由流入地教育部门负责安排。
第二十七条 普通幼儿教育单位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5—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就读,其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应当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在职职工总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给予适当奖励;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按照差额人数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上年度当地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缴纳,由地方税务机关代征或财政代扣。其计算方法是:应缴纳就业保障金=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已安排残疾人数)。
第二十九条 未按规定条件安臵残疾人的就业单位,应当依法定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市、县级政府每年定期组织由本级财政、审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地税、残联等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监察,对漏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进行补征。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工勤人员,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招录工作人员时要单列一定数量的岗位,定向招录残疾人。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残疾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对合同期满的残疾职工优先续签合同。
第三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助残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停车场、书报亭、公用电话亭、社区服务点和收费公厕等公益性岗位,在城市建成区规定的市场内划出运营、经营场地或者摊位,安排残疾人从事经营活动,用于对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6—
第三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减免税费、补贴经费等措施,扶持社会力量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工(农)疗机构、托养机构、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机构,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有条件的公办医疗机构应当优先安排具备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
第三十三条 残疾人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工商、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优先核发执照,在场地安排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优先给予信贷扶持,开展残疾人康复扶贫到户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其他适合残疾人的项目,由县级以上财政给予贴息。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融资需求积极给予支持,创新信贷产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第三十四条 市、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并且有创业愿望、具备创业条件的残疾人进行免费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信息查询、咨询服务、企业诊断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创业者,可提供最高不超过5万元(妇女8万元)贷款;对合伙经营的,可根据人数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但最高不超过15万元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享受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第三十五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投资少、销路稳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和项目,优先安排或者调剂给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专营。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三十六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设臵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服务,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免收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费。
—7—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重视残疾职工的劳动保护,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辞退、开除残疾职工,应事先征求本单位工会和当地县级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 残疾职工在参与民主管理,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以及转正、晋级、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同等对待。残疾人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职工代表。
第三十九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技术指导、生产服务、物资供应、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四十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帮助、支持村(社区)和残疾人较多的单位兴办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有益于残疾人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盲人图书室(阅览室),增加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的种类和数量,为盲人借阅提供便利条件。邮政企业应当按规定免费邮寄盲人读物邮件。
有工作单位的盲人,所在单位应当免费为其订阅一种盲文读物;无工作单位的,由县级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赠阅盲文读物。
第四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有计划地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艺术展演、体育运动会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国内和国际性比赛与交流。
残疾职工参加前款规定的文艺汇演、艺术展演、体育运动会和职业技能竞赛,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在集训、比赛和演出期间,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的,举办单位应当予以补贴。
第四十二条 在残疾人奥运会、残疾人世界锦标赛、残疾人世界杯赛、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亚洲杯赛、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全国残疾人锦
—8—
标赛、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的残疾人运动员,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残联会同市财政、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刊、图书等形式,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助残疾人的事迹,反映残疾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公共媒体应当免费刊登播出反映残疾人事业的公益广告和节目。
第四十四条 残疾人持残疾人证可以免费进入动物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艺中心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
一级、二级重度肢体残疾人、盲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以上公共场所。以上公共场所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缆车、游园车等交通工具,对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免费,对其他残疾人减半收取费用。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四十五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救助制度,对医疗、教育、住房、生活等方面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救助。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原因造成临时性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
第四十六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不具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应当分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或者集中供养。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精神、智力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经本人或者其供养人申请应当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残疾人家庭,提高不低于10%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由县级民政部门给予救济。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
—9—
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
对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生活补贴。所需资金除省负担的外,由市、县级财政共同负担。
第四十七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缴纳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有困难的残疾职工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第四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全额给予补贴。
县级人民政府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贫困或重度残疾人应当为其代缴全部或者部分费用。
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医疗等补充保险。第四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快建立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并纳入当地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教育用地或社会福利用地形式,优先办理征地手续,并在立项、规划、建设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五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服务。
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机构供养、托养或者居家安养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补贴。
第五十一条 城市保障性住房应当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并照顾残疾人家庭的特殊需求。
农村住房改造应当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并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需要征收残疾人住房的,在回迁地域、住房楼层、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五十二条 残疾人持残疾证,免费办理公交优抚卡,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具体办法由市残疾人联合会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制定。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安装有线电视、互联网,凡安装地点与居住地点一致的,应减免不低于50%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或上网费。
—10—
通讯、供电、供水、供暖等公共服务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制定具体优先优惠措施,并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五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承担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法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申请的法律事务,应当依法优先受理;符合法律救助条件的,应当优先并免费办理。
司法鉴定机构、医疗卫生鉴定机构应当为贫困残疾人提供鉴定救助。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五十四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推进残疾人出行和信息交流无障碍。编制无障碍环境事业发展规划,应当征求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
第五十五条 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室内、室外场地,均应有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二层及以上建筑均应设臵无障碍电梯或残疾人专用坡道。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应当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并与周边道路、建筑物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市、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或者施工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第五十六条 设有无障碍设施或者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公共场所,应当设臵符合国际标准的无障碍标识。有关部门和产权单位应当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得毁损、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五十七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多种鼓励措施,积极推进已建成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优先改造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
第五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公安交通、交通运输、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理驾驶机动车证照提供便利,完善有关服务。
—11—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当设臵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免收停车费用。
第五十九条 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方便。
盲人饲养导盲犬、肢体重残人士饲养扶助犬的,免缴养犬管理服务费。第六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重要政府信息和与残疾人相关的信息,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务。
第六十一条 市和县级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手语新闻节目。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录像制品应当配备字幕。
第六十二条 在城市道路营运的公共汽车应当配备字幕报站和语音报站系统,并保持正常使用;其营运标志、标识应当保持醒目,便于视力残疾者识别。
医疗急救、交通事故处理和报警等紧急呼叫系统,应当具备文字信息报警、呼叫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的急救和报警需要。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残疾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残疾人组织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予以答复。
残疾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权益。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追究。
第六十四条 市、县、乡级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核发残疾人证的;
(二)未依法审核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
(三)其他未依法履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12—
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教育机构拒不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对残疾学生入学额外附加条件的;
(二)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
(三)未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
(四)用人单位随意加重残疾职工劳动负担或者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残疾人劳动的;
(六)用人单位虚报残疾人就业人数或者虚假安排残疾人就业,骗取相关优惠待遇的;
(七)用人单位未依法为残疾人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的;
(八)未执行无障碍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或者对无障碍设施未及时进行维修和保护造成后果的;
(九)挪用、克扣、截留、侵占残疾人事业募捐款物、减免税费和救济款物的;
(十)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侵害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六十六条 公共服务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五十二条有关规定,除按照本办法第六十五条追究责任外,其主管部门可以给予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贫困残疾人,是指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残疾人。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4月20日邯郸市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市政府令第59号)同时废止。
一.农村老年残疾人养老面临困境
1.收入水平较低,养老保险缴费率较低。农村老年残疾人往往是老病残于一体,绝大部分已经断绝生活来源,经济收入状况极为有限。在经济收入上绝大部分农村残疾人呈现“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在农村中,他们绝大部分也没有缴纳养老保险,所以农村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显得很严峻。由于新农保实施以来,很多农村老年残疾人由于年龄原因、认知方面的原因,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在进入养老年龄后,他们的老年生活缺少养老保险的支持。
2.养老供养主体单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老年残疾人进入养老年龄后,其绝大部分是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养老义务的。家庭成员供养养老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很多问题。一种情况是农村老年残疾人没有配偶与子女,其养老的主体不确定或者没有人供养。另一种情况是,有供养人,但供养人一般意义上供养是有限的。对于老年残疾人,他们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他们更需要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农村老年残疾人的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3.自理能力较差,自养能力不足。由于残疾的特殊原因,自理能力存在严重障碍。虽然有基本的医疗保险,但因残疾产生的护理和恢复费等往往难以承担。很多农村残疾老年人走上了城市乞讨的道路,这使得我国的残疾人乞讨现象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残疾人生活的穷困。老年残疾人是极其特殊的群体,老年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种变相的残疾,老年本身就是及其脆弱的。而残疾对于老年人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4.社会保障支持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农村老年残疾人不仅仅需要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支持,更需要具有特殊性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更应该成为制度与政策应当着重考虑的方面。仅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与五保等已经难以赶上物价水平,其他相应的保障又难以完善。由于保障水平不高和层次较低,农村老年残疾人往往出现因缺乏保障而导致的深层次穷困。
二.农村老年残疾人养老对策
1.推进新农保的普及。养老保险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从2009年实行新农保以来,其实整个农村都在作为试点性的和自愿性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农村老年残疾人无法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评估,而导致养老保险的丧失。加快新农保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积极引导老年残疾人投保,对于农村老年残疾人是具有长远利益的。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本来就是对弱势群体以及遭受意外或者灾害而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人群的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对于农村老年残疾人的救助更具有现实性、有效性、及时性、持续性。享受社会救助的老年残疾人在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上都要好于没有享受救助的老年人。完善社会救助,尤其是对老年残疾人的救助,对于农村老年残疾人的养老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设置针对农村老年残疾人的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设置,是对农村老年残疾人多重特点以及养老困境的深层次考虑。基金设置可以来自政府、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专项基金可以用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津贴或者是服务津贴。生活津贴是对老年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以每月领取的方式,更加长远的考虑了老年残疾人的实际。而服务津贴则是对老年残疾人因养老照料或者是服务而支付的费用,这样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照料服务体系,对他们的养老大有裨益。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绩效评估
一、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现状
(一)征收方式——地税代征方式。残疾就业保障金征收方式主要包含残疾人联合会征收、地税代征、财政代扣和社会保障部门征收四种。南疆三地州自2005年以来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地税代征方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单独的地税代征的征缴方式只能对地方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人民团体、自收自支的企业单位、乡镇经济组织、个体营业户等经济组织有其威慑性,税务部门对这类用人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拒缴现象可以实行从其存款账户直接转帐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户头上,还可以利用税务组织本身的档案系统对其具体保障金缴纳数额进行统计。以上两种优势对于当地行政区内与地方税务业务不相关的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权利机关则不能显示。
(二)征收对象——地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面宽泛。从征收对象上面看,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对象为“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央和外省(区、市)驻疆机构和其他依法设立的组织机构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本办法中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对象范围,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营业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目前我国各省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对象中最广泛的定义。
从笔者的调查效果看,对城乡个体户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引起个体户很大反感。原因在于城乡个体户基本不需要雇佣职工或雇佣人数较少,安排残疾人就业困难,且城乡个体户面临经营风险变动较大,收入不稳定,很难有能力支付保障金。
(三)征收程序——南疆三地州与全国各地标准基本统一。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程序与我国其它地区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程序方面做法比较一致,一般都是走用人单位申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当地残疾人联合会或当地残疾人联合会主管的残疾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进行审批,由残疾人联合会或其他组织进行征缴工作,由残疾人联合会或地方税务机关对拒缴单位进行催缴工作和相关奖惩工作。用图表形式表述如下:
二、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问题分析
(一)各县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数量、征收覆盖率和征收率不尽相同。笔者在南疆三地州残疾人联合会的访谈工作中了解到,在相同的征缴政策下,三地州各县市残疾人联合会实行代扣代缴政策后的基金的数量、征收覆盖率和征收率也不尽相同。具体原因是在实际征缴过程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数量受征收人员的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在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组织征收难度小,直接代扣。但是没有实行财政代征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地税代征的手段很难上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镇个体工商业户根据代征工作各县市实施也不统一。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手段存在软弱性。由于残疾人联合会属于民间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在保障金的审核过程中,参加审核的用人单位数量不确定。同样,在征缴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缴现象非常普遍。笔者在新疆残疾人联合会的实际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地税代征实施的地区,保障金征收数量的多少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的人情关系和工作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因为在保障金审核、缓缴、减交、免交审核,保障金的奖励、惩罚负责机关都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不具有行政权威,征收手段具有软弱性。地税机关的数据资料和法院的强制执行均取决于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的有效性。且地税是保障金的代征机关,税务工作人员没有职责内工作的急迫性和积极性,也没有相关的绩效考核系统,所以只征收按时缴纳的用人单位,并不会参与相关催缴工作。
(三)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缴纳困难。南疆三地州国家级贫困县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落后是导致用人单位存在残疾人就业安置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困难的根本原因。其次,用人单位对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合理性的疑问使得很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三、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问题解决对策
(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有利于解决征收覆盖率
低和征收手段软弱问题。从理论上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费模式和征税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相悖之处,特别是在征收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方面,两种模式简直是完全一样。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税模式在提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筹层次,简化保障金征收程序和提高保障金征收的强制力方面要强于征费模式。
(二)完善保障金征理程序。残疾人就业保障税的征收机关是各地税务机关,征收基金入库然后交由相关残疾人就业管理机关使用。税务机关征收力度大,效率高,成本低,且税务机关只管征收,不管使用,可以有效避免征收工作人员的一些寻租行为。纳税单位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的申报工作,简化了纳税程序。
(三)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有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南疆三地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制度各地实施效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各地不同区域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量的征多征少与各地按比例就业率的提高与否没有直接的比较系统。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而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税款的量的增多。所以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绩效评估系统的时候要正确估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税收效应。
参考文献:
[1]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残疾人保障事业】推荐阅读:
保障残疾人宣传标语09-25
残疾人权益保障11-22
广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11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11-01
残疾人保障金申请书06-23
邛崃市残疾人事业07-01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07-15
缴纳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通知10-18
残疾人事业发展调研报告1009-22
广东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暂行办法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