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共8篇)
教师〔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二、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要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
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要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重视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5.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特别是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到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应坚持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
6.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7.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包括优秀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通过实施“国培计划”,为各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开展教师培训输送一批“种子”教师;探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重点基地;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8.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9.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鼓励教师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培训机构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1.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12.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3.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14.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15.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方可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档案。
16.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确保培训机构公平参与、规范运作、能进能出,形成教师培训机构竞争择优机制。
17.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地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五、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18.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培训中小学教师。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鼓励具备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国际合作项目。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9.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优势,加强政府、高校、教师培训专业机构、中小学校分工合作,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覆盖全国城乡、“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0.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22.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实施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建立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教育部授权组织评审并推荐的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全国范围推荐使用。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地区范围推荐使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教师全员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23.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摆上重要日程,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管理到位。要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证。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规划,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和专项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体系能力建设,指导检查督促本地区教师培训工作;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教师培训实施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协调管理,确保教师培训计划落到实处。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严格执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制度,为教师学习进修提供支持和帮助。
24.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足额专款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各地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扮演着更多的角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疏导,同时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平时教师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清醒认识、理性思考,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空间更宽广。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要有太多奢侈的欲望,不要因教师的工资低而烦恼,将这些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而是要有一个泰然之心,合理消费,要真切地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不要因为我们天天面对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学生而苦恼愤怒,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观察,你自然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师者的乐趣。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事斤斤计较,要豁达,以开阔的胸怀去包容。不要因为生活中一些挫折而失去信心,而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抗挫折,最终定能战胜挫折,快乐生活。因为作为教师要时刻反思,善于改变,学会自我调节,以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而是师生互相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能自由表达、深入交流,教师并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不能有针性地展开教育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
1. 热爱学生,走进学生。要想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对话,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首先就要热爱学生。热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就像冬日的暖阳,可以带给学生以光明与温暖,消除学生与教师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热爱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细节上,要付出真心,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如学生成绩下滑,我们要问清原因,也许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影响学习,也许是因为与学生相处不当影响心情。我们要找准症结,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才是真正的师爱,这样才能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 多种交流,积极对话。一是文字交流。许多学生性格内向或不愿他人知道等原因而不能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对话,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发邮件、发信息、写信等文字形式来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可以让那些不愿直接语言交流的学生能够将心中的郁结向教师倾吐,以便教师加以有针对生地个别辅导。当然教师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而让学生再次封闭自己。二是一对一谈心。这样的交谈更具针对性,可以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进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调节,以让学生重树信心,重拾勇气,力挫困难,让学生和睦相处、快乐学习、乐观生活。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小学生认知水平低下,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来理解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以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深刻理解,从而将这些理论准则转化为自觉行为。第二课堂是课堂的补充与延伸,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正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我们要本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来开辟第二课堂,将抽象而枯燥的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寓于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感受,自觉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实践证明开辟第二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针对班内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如如何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考试前如何克服焦虑心理; 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校内广播、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 这样的活动迎合小学生的表演天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动力,同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来展现学生微妙的心理活动,这样更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1.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3.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4.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适时启动劳动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
2.加强师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资源开发。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城市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财经贸易、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专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室,配置相应设备和所需耗材。
4.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各级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少工委要加强引导,对劳动教育开展得好的地方和学校要及时宣传推广,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
教基一〔20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部署了一系列“扫黄打非”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行动,并在2009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再次强调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指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校会、班(团队)会等,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等活动,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努力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
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针对性。要通过邀请法律专家讲座咨询、运用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感染力。鼓励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遇有不良网站链接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时,及时举报。
三、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校园网络进行检查,指导中小学在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上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屏蔽或删除含有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内容的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网络处在可监控状态。加强对网站管理、维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校园网的信息更新和监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和开放绿色上网设施,依托校园网设计一些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
四、加强重点关注和引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指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适当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要十分关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了解他们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促使其监护人对他们的校外生活进行有效监管。校外活动场所要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五、加强学校家庭合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注重家庭参与,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各地中小学要利用放假前、开学后等时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提醒等多种形式,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学校和家庭要提醒学生上网时不轻信网上言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回复不明提问。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和使用手机进行引导和合理约束,教育孩子远离成人聊天室和黄色网站;尽量避免孩子在家独自上网;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们:
夏季来临,天气渐热,中小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6月9日,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杨庄中学7名初三学生结伴在莱芜汇河下游游泳时溺水身亡;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洪镇文昌村5名小学生在桃洪镇竹塘村向家山塘游泳时溺水身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方台镇7名学生在松花江边游玩时,4人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事故给有关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今年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脱离家长监护和学校老师管理的时段;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为了让惨剧不再重演,有效遏制学生发生意外溺水身亡事故,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确保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在此,我校特忠告广大家长,切实承担起监护人责任,在暑期、节假日、周末和放学后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告诫孩子远离危险水域,教会孩子必要的游泳安全知识,教育孩子“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做到如下几点:
1、不准孩子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孩子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3、不准孩子在上放学途中下河、池塘戏水玩耍;
4、一旦发现同学下水游泳要及时劝阻,及时报告老师或周边成年人;
5、发现同伴溺水不应轻易下水施救,要及时向周边成年人呼救,同时可投入木板、救生圈、长杆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6、如家长需要带子女游泳,务必认真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工作,做好防范措施,选择好安全水域,不在不熟悉的水域和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保证子女游泳安全,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家长们,你们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你们一家一户的事情,更重要的他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家庭幸福,社会才能和谐。所以,我校恳请各位家长对自己子女游泳安全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其他的如交通、用电、防火等安全问题也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顺祝家长:事业有成、合家欢乐!
长铺中心小学
(2001年11月27日)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也不能放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为了加强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促进全省青少年健康成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l、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培养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新一代公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诱导青少年学生误入歧途的消极因素。不容忽视的是,近几年来,我省青少年学生中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和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趋势,形势相当严峻。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误入歧途、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3、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知法、懂法、守法和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学会根据法律法规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4、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的各方面,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培养合格公民、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进程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重视和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5、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学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
6、加强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逐步建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适合我省省情的比较完备的中小学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环境。
(2)进一步提高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其实施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对中小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逐步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宪法观念和公民应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自觉运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4)建立家庭法制教育机制,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家长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法制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校内保障措施
7、各类中小学要建立依法治校和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一支法律素质高、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
8、各类中小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切实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使法制教育转入规范化、经常化和正规化的轨道。各类中小学进行法制教育的课时每学期不得少于6个课时。
9、各类中小学开设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教学中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相应地透渗法制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班团活动、少先队活动、黑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社会实践、开学典礼和寒暑假典礼,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10、各类中小学要定期聘请政法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给学生作法制教育专题报告,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政法部门和有关方面要无条件地认真履行这一义务。
11、要重视和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教材建设,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根据有利于家长密切配合学校法制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家长提供法制教育的资料。
12、各地要成立法制教育讲师团,以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为依据,结合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定期和轮流到所辖的中小学,对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开展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和法制教育示范工作,推进法制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13、各类中小学都要建立家长学校,采取有效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每一位学生家长都有接受家长学校培训的义务。
四、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社会保障措施
14、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力度,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5、要重视和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制度建设。全省县以上城镇要在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警校共建制,即县以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法部门要签订警校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协议。协议要明确政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双方在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政法部门要围绕“三反”(反滋扰、反勒索、反两抢)、“三防”(防黄赌毒渗透、防盗窃、防治安火灾事故)、“三净化”(净化校园治安环境、净化校园周边治安和文化环境、净化学生心灵)的内容,开展共建活动,特别是公安部门要充分发挥保一方平安的职能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开展“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普教育)、建立“三制度”(警校联系制度、社区参与制度、指导检查制度)、开展“三创建”(创建家长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创建文明学校)的内容,开展共建活动。
在县以下乡村学校,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制,从政法机关选派优秀的政法干部到一校或几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要加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培训工作,使之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
16、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通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努力净化青少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加强管理,依法行政,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游戏机室、台球室、信息台、歌舞厅、录相室和网吧,坚决铲除一切渲染黄、赌、毒及暴力、凶杀的精神垃圾。
17、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规定,认真抓好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辍学的工作,努力把中小学生辍学率降到最低限度。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辍学,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政府、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城镇街道办事处及其所辖的居委会或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及其所辖的村委会,要具体承担起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辍学的责任,认真做好每一个辍学学生及其家长的说服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把每一个辍学学生送回学校并使之安心学习。学校要关心每一个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扭转学生的辍学倾向,使之安心留在学校学习。对故意阻止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不主动把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送到学校、或对辍学的孩子放任不管的家长或监护人,要进行必要的法律处罚、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
18、各地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我省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含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综合性的、功能齐全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的铸造品质、磨炼意志、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校外活动场所。
19、建立中小学法制教育责任制和督导检查机制。各级综合治理部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部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公安、文化、教育、工商、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协同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净化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工作列为重要的监督检查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负责任或不按规定认真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部门、单位和学校,要进行督促整改,并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
20、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社会都要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切实重视和抓好这项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努力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省委宣传部
省教育厅
省文化厅
团省委
省综治办
省公安厅
省工商局
省妇联
省依法治省办
省司法厅
省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加强,传统音乐,教育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传统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最重要基地, 适时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 启发他们理解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下这个时代处境不容乐观, 但深层关系上, 传统音乐在现时代仍有市场, 探讨传统音乐发展的相关思路, 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本身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都是极有意义的。
1 中国传统教育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曾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把乐教放在教学内容的第二位。《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这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突出体现了儒家音乐教育重视道德教化的特性。继孔子之后, 又相继出现了公孙尼的《乐记》和荀子的《乐论》等系统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理论专著, 至此儒家的音乐思想已相当成熟和完备。
道家学说的老子和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 即倡导“返朴归真”。《乐记》所述:“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天乐”观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 的确曾经是一种流传很广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种自然音乐观主要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 即“天人合一”。
自老庄之后, 道家的传人层出不穷。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的黄老学派主要经营治国之术, 音乐观仍停留在庄子时代, 中国音乐美学始终在哲学、政治、社会、伦理、宗教等主体上寄生。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 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信徒们突破了老庄对世俗音乐简单排斥的极端做法, 对音乐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音乐是“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 知天地情, 四时五行之气和, 以不知尽矣”。将音乐做为客观主体加以论述, 认为音乐有“悦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 而佛教主要将佛乐用于“赞佛功德”“宣唱法理”。
魏晋时期,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观念受到玄学思潮的猛烈冲击, 音乐艺术上就出现了划时代的玄学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道家音乐理论思想的代表作, 它把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进行研究, 不但涉及到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 同时也注意到音乐的娱乐作用和养生作用, 将思辩集中在对音乐审美规律特殊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上, 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音乐美学观念。西汉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淮南子》内容和形式上都模仿了《庄子》, 老庄学说得到极大复兴。
唐宋元明清, 道家音乐思想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推陈出新, 而儒家音乐思想却一直停留在先秦诸儒的基础上, 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音乐美学以“意境”论为依傍的美学, 它的审美追求在于恬淡清远、物我同一、弦外之思、宇宙意识等等。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受“五四”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要求而生发出的思想嬗变, 导致音乐行为与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教育隐含着一个基本思想,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 从封建阶级脱颖而出, 积极从事音乐活动, 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转向近代化的进程。
2 传统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格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中普遍流行“天人合一”音乐观,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都相信音乐运动与宇宙运动同态, 崇尚自然全声之美。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 他认为在人的全面修养中不能缺少音乐, 缺少音乐才能的人, 不是完整的人, 故提出了“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 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 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在这里, 音乐被看作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在音乐的本质问题上, 传统音乐是人内在感情的表现, 强调声音的完整、一致、协调等自然属性, 具有音乐本身的音声和谐艺术特点, 强调“和谐”才会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把音乐的社会功用提高到政治教化功能。传统音乐反对的“淫声”、“夷俗邪音”和“郑卫之音”, 实即泛指民间音乐, 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不同的音乐在人民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健康向上好的音乐, 可以使人民遵守社会秩序, 达到军民齐心、城池坚固、敌人不敢侵入。因此, 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把礼乐作为了专政的工具。
3 结合当今现实, 强化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传统音乐教育有育人价值的培育作用, 对民族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提升作用, 对民族教育文化价值的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1) 建立中国音乐本体论。欧洲的音乐教育理论引入我国, 促进了中西音乐的融合和我国国民音乐水平的提高, 然而, 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一些弊端。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 不仅具有娱乐功能, 更有其教育, 认识和审美功能。文化的传承是靠教育,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通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并形成我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 其影响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各个方面, 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作出艰苦、长期的努力。
(2) 建立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客观冷静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努力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
(3) 传承传统音乐教育方法和功能。注重音乐教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切实把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体现于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 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4) 注重传统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上, 一方面, 要对音乐遗产进行整理, 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挖掘、包装, 要特别注重“抢救”极少数人才拥有的音乐和乐器及演奏;另一方面, 要注意给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5) 注重学生个性, 鼓励传统音乐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无疑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发散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教学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问题。当欣赏音乐时, 想象、联想等心理也按照思维网络运转, 这就需要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和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欣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传统音乐形象。
(6) 选择最佳途径,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音乐形象的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几部传统音乐作品, 而是给他一个机会, 使学生学会自然、真实地去感受所见、所想和所知, 把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 一个民族不能摒弃传统音乐教育, 假如没有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这一根基, 难以想象中华民族还会有核心凝聚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该积极地对传统音乐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自觉地运用和发挥传统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就一定能开发出传统音乐教育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耀华, 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陈启能.中国和加拿大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
《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扩大活动覆盖面。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要特别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指导意见》还对家庭教育工作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科学研究、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张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推荐阅读:
加强村级小学教育督导10-30
关于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思考01-13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05-27
关于小学教学教育叙事12-04
小学关于国安教育简讯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