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习作要求,了解书信的格式。

2.借助习作要求的提示,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书信来表达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景,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景,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明天,我们毕业》这篇感人的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即将毕业的我们,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母校,老师和同学说吧,今天我们就来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交流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 2.提出习作要求:

(1)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和老师交往的事情、动人的场景。

(2)给老师写一封信,把要对老师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对老师真挚的感情。(3)书信格式要正确,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写完后认真修改。用信笺纸誊写,可以亲手交给老师,也可以寄给自己的老师。

(四)创设情境。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情与情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所以,写信最忌空话、假话、虚情假意,一定要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写。真情实感是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这种交流就没有了意义了。六年了,老师为我们的进步不辞辛苦,对我们的成长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一起选择那些印象深刻、特别感人的场景写下来。创设情景: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讲着,我——? 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2.下课后,老师欢快地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 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 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情景有很多很多,请学生自己回忆和老师交往中的一两件事,全班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A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B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C写完后认真修改。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指导习作 1.表达真情实感。2.通过具体情景。3.注意格式,规范表达。

(七)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评点。2.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强调习作要求。

3.指导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成长中的烦恼。要写好本次习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真情实感。本篇习作要以感情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习作过程中要写自己熟悉,最好是亲身经历并留下深刻感受的事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要用准确、恰如其分的语言进行描述;要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感情要真挚。

2.本篇习作是给老师的一封信,因此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并用尊敬的口吻来写,语言使用要得体,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

3.文章在写法上要以叙述为主,并适当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能够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改作文

1.读给自己听,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2.读给同学听,合作互改

师:谁想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请一名同学读习作。)

师:你听后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评一评谁写得清楚具体,哪些地方写得好,也可以互相交换改一改。

(三)学生誊写作文。

要求书写端正。管宇宏: 课前思考:

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哪位老师说,题目补充完整。再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位老师。

(一)品质

1.因为他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那善良、热情、无私的品质,永远铭刻在我心怀。

2.因为我们无数次清楚的感受到:当**老师无私地奉献出一切时,幸福的光圈也就降临到她和我们的眼前,因为她常说:“这世间真正的幸福,不是接受而是给予。3.她给予我的爱与温暖,更使我终身难忘。

(二)个人魅力、学识修养

从我入校的第一天,我就被她的个人魅力和生动的课堂深深吸引,我暗暗发誓:“今天我们以你为偶像,明天,你一定会以我们为荣。”

(三)情感故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打破年龄的界限获得升华,犹如淘尽流沙后只剩下真金;我们也终于明白:岁月纵然将随风远去,留下真挚的师生情谊却将终生长忆。

这就是我们本次文章要有的明确的中心,它已经随着感情植入我们心底。相信,这次的信件交流,将谱写一曲曲富有真情实感的师生之间的感人篇章。因为,我们都在用心灵倾诉和倾听,我们全体老师都期待着收到毕业班学生临别信件的那感人一刻早早到来。.1.本次习作可以写人,可以记事,也可以适当描写一下自己感恩、敬畏甚至不满的心情,甚至融会贯通写。但是,所写内容应该体现信的原则“真情真意,格式正确”。

2.信上内容要具体,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说明,就不会太空泛了。不过,记事的话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经过,更要把自己的体验心情跟老师交流,写时适当突出外貌与性格特征,可以体现你对老师的关注和了解,重在突出“真挚”,使你的书信成为对方乐于一辈子收藏的珍品。

3.说心里话,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倾吐给对方,假如自己或对方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怕对方对自己有看法,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你的情真意切一定能够感动老师,让对方成为你的朋友和知心人。范建中: 课前修改:

给老师写一封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心,写出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作前准备:组织交流讨论,寻找最具深意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二、讲座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 2.提出习作要求: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讲着,我——?

2.下课后,老师欢快发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完成习作。1.拟写初稿;

2.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3.评议赏识,表达心声。施红英: 课前思考:

三、回忆过往,找准切入点

刚才我们看到了小作者的心声,其实在我们小学生活的六年中,老师的关心和教诲,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太多了!

此刻,请你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写下那(几)位老师的名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把你心中最难忘记的一幕幕倾诉出来吧!组织交流: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老师、哪些事情或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你的感触最多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师生生活的画面,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

我的设想: 只要孩子们能够在文章中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那么这篇习作就一定会是成功的。比如说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小作者很多的感慨;又如孩子们回忆老师给予自己的真诚帮助,真切关怀,都可以尽情挥洒于文字之中。

葛格: 课前思考:

作为小学阶段的结束,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旨在巩固学生习得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为第四学段奠定基础。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本次习作是小学阶段教材安排的最后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是“给母校老师写一封信”,要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用一个个具体动人的情景表现对教师的感激与眷恋。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向“得心应手”“自能作文”的境地迈进。另外,本单元的教材还有意地安排了几篇课文,都与母校或老师有关,便于“读写结合”,利于激情和仿写,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积累习作的前经验。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景,以深情的语言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积淀,唤起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再现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情景,让他们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实现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产生想说、要说的强烈愿望,在学生没有任何写作负担的情况下将学生引入书面表达中。然后在学生自主回忆、相互倾诉的同时,教师顺势挖掘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表达浓浓的师生情。高年级的学生,书面语言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他们学习范文的方式,不再停留在“模仿”,而是借鉴。出示习作例文,不仅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了习作的素材,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相促动。这样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到先说后写的的习作状态,使学生真正做到新课标中的八字方针——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课前修改:

一、激情导入,积淀情感

1.亲爱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六年的光阴似箭,一路有老师的陪伴;2000多个日子,从蒙昧无知到学有初成;六年的时光里,老师的关心和教诲,依然历历在目。此时此刻,即将走出小学校门的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生自由说:不舍、难过、怀念、百感交集„„)2.人生有聚散,师生情,难隔断!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你内心的感受最想对谁说?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酝酿情感,倾诉惜别之情)

3.是啊,同学们,在这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了我们多少期待、多少关心、多少帮助、多少鼓励啊!老师的音容笑貌伴随我们每一天,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记忆中显得如此珍贵。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1.组织交流: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老师、哪些事情或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你的感触最多呢?(学生自主回忆,同桌相互倾诉)

2.通过学生回忆、倾诉,确定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3.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学生回忆和老师的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自己的理想等。)

4.全班交流。为调动记忆,拓展思路,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师生生活的画面课件,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三、例文引路,学习表达

1.有一个叫蔡泽洲的同学,他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与回忆都写进了一封信里,大家都来读一读吧!(例文见教参)

2.出示例文,学生自读。(对于借鉴到的表达方法可在书上圈圈点点)3.组织交流,集体评议。

(1)例文中,小作者写了哪些事?文章表达了小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 你领略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4.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1)围绕中心,写出真情实感。(2)选取具体事例,典型场景。(3)注意详略得当,写清细节。

5.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如果你来写,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指名说说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6.集体交流,教师有代表性地进行点拨。

四、回忆格式,下笔成文 1.复习书信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2.出示温馨提示:(1)要围绕中心,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内容要真实,详略要得当,抒发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3.难忘和老师相处的那一幕幕!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把心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写下来,把心中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写下来,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4. 学生下笔成文,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姚娟: 课前修改:习作要求:

1.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和老师交往的事情、动人的场景。

2.给老师写一封信,把要对老师说的话写出来,书法自己对老师真挚的感情。3.书信格式要正确,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用信笺纸誉写,可以亲手交给老师,也可以寄给自己的老师。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不知不觉中已接近尾声了。在这个集体中,大家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记忆中显得如此珍贵。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讨论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回忆和老师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我的理想等)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2.提出习作要求: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要写真人真事,书法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我„„(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2.下课后、,老师欢快地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谈谈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情境有很多很多,请学生自己回忆和老师交往中的一两件事,全班再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完成习作 1.拟写初稿。

2.正面引导,鼓励修改。3.评议赏识,表达心声。姚震宇: 课前思考:

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最头疼的一项工作便是作文教学——部分学生确实不会写作文,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能看到学生愁眉苦脸,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情可发,在老师的强硬规定下,他们只好不情愿地挤出一篇味同嚼蜡的“陈芝麻烂谷子”。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是作文远离学生生活,是作文缺少情感的碰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节课注重让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阅读迁移,习得写作方法,并通过情感的碰撞,激发习作的激情。

部份环节修改如下: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当小学的生活从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时,当我们的感情负载得重重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同学间师生间分别的一刻了。你想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说话练习。

2.(背景音乐《送别》)师:同学们,当我们读着《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当《送别》的曲调响起时,多少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第一天踏进校门,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声同学们好在我们耳畔响起,昨天的往事历历在目。今天,在我们即将毕业,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同学时,你一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他们说吧,下面,我们就来写一篇话别作文——《话别——写给××》。

指导选材: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例文,知道了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关键,大家也已确立了习作的对象,现在,请大家再来回顾以下: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有具体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请大家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习、生活的照片,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3.师:现在,请大家就你准备写的对象,就你与他之间发生的事情,写一段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时间5分钟。

4.生:写作。5分钟后交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编排, 每单元基本围绕一个主题组织3~5篇课文。笔者实施的单元整体教学, 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编写的特点, 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目标、教材,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突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系统建构, 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停留在思考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教什么”“学什么”的操作层面, 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缺少对整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的建构。孤立解读与运用文本, 缺乏科学的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学观, 使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单元整体教学将改变教师往学生的筐里“装树叶”, 无法生长能力“树”的现象, 改变忽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整合,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勤”, 教师“拙”或学生被动“等学”的现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学习过程;改变一味面向考试的教学技巧, 注重言语积累与实践, 把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等整体设计, 使学生能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单元整体教学将运用其整合、优化、积累、运用的特点, 克服教学的随意盲目, 增强教学的连续与阶段性, 突出教学重点与系统认知, 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遵循学习规律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学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有意义的直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统整式语文学习理论是又一种能够支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 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一种学习观点。“抱持统整式语文观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共同拥有他们的语文课程。老师设计、发展长程的研究单元 (称之为‘主题式单元’) , 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机会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语文。”[2]从语文能力的评价理论看, 国际阅读评价体系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大致包括: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从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发展形势来看, 更重视联系与整合, 这就带来阅读形式随着目的的改变而改变。[3]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分解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定, 应考虑到依照课程标准, 做到单元整体架构。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内容结合起来, 就要教师有意识针对性地把课程标准落实到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三级目标比照落实: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 简单地说, 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5]单元整体教学和单元教学相比呈现出内容整合, 目标精简, 以及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性。依据课程内容设定合理的单元整体目标, 分配课时内容, 将“整合”的思想融入阅读与实践, 贯穿于学习始终。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整合教材

表达是集语文听、说、读、写为一体的一种能力,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基于表达解读教材, 促进言语运用。“学生阅读课文获得信息, 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6]关注作者表达就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 围绕“表达”层面对教材进行整合、比较, 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根据言语运用的目的合理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有趣的实验》, 教学目标之一:“品读科学家斯帕拉捷好奇猜想到四次实验得出结论, 学习文章中实验过程描写得生动有序, 并尝试练笔。”教师把单元习作4“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了这篇课文的延伸练笔, 让学生制作和12课相似的实验记录表, 根据“试验目的”记录实验过程的四次“猜想”“操作”“结论”, 然后写自己的有趣实验。学生能感悟到观察、思考、实验, 因为好奇心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表达的技巧。

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把同主题的文本表达在对比阅读中, 走向学生可选择的言语运用。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 表达上风格迥异, 《三亚落日》作者连续观察, 按照时间顺序细致描绘, 文中比喻、拟人, 联想丰富。《烟台的海》以冬春夏秋季节变换的顺序描写, 把景与人融合一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 移步换景的手法, 让读者鲜明感受到游览的顺序。作为指向言语运用的单元整体教学, 延伸练笔可以设计为“运用2、3、4课学到的一两种描写方法,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批注自己的作文, 点评伙伴的优秀习作方法。

以单元为整体基于写作进行解读, 可以多角度出发, 特级教师魏书生对一篇文章基于写作进行解读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7], 他从“分析思想”“分析选材”“分析结构”“分析表达方式”“分析语言”五个纬度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从表达运用的角度调整适合的高度。

2.整合学情

学校设计校本的探究方案, 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材料, 同时也是学情调查。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然产生阅读差异, 教师能否把这用差异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差异推进教学, 让不同学生获得多层次发展。

利用学生前置性学习产生的问题, “你自己的疑问”“团队交流后还无法解决的疑问”, 根据学情反馈, 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把不同的疑问和解决的问题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诗文精粹, 走进经典”, 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提出喜欢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青少版, 因为读原著困难。教学中, 教师把本单元的探究重点放在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 探究发现。学生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 探究原版描写的特色, 咀嚼文字, 感受精彩;学生又把课文《螳螂捕蝉》与寓言成语原文故事对比, 发现原文故事用词的精准、精炼。学习后, 引发了学生读经典名著原版的热情。

依照学情整合探究内容, 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与层次, 捕捉整合的信息。例如:针对一篇文本不同的阅读批注, 教师指导学生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碰撞, 培养他们的研究性思维;针对一组文章的比较阅读, 学生对比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写作角度、表达方法、语言特色, 而达到单元整体阅读的立体认识, 从而深入理解, 悟得方法。教师要能从知识传授转向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上来。

三、优化教学方法

1.落实“四类课型”

教师整合教学重点, 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主要的学习流程为:基础整体感知———重点体验运用———提升整体感悟, 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延伸课、单元整理课等四种。

2.推进“三性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探究方案”既是学情调查, 又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前置性学习的手段。例如:

准备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目标、提出疑问、尝试学习、搜集资料, 是学生进行单元自主学习的首要策略。学生在准备性学习中需要团队交流合作的部分可以放在课前早读时间。教师利用学生交流的重难点, 及时删减或调整自己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针对性学习利用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 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求设计教学时要进行差异性设计,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是教学策略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8]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水平, 在课堂上提高他们的学力水平, 让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产生变化, 能够提炼学习方法, 适时迁移学法。

延展性学习的策略选择为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积累与发现, 呈现同类主题的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

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合适的整体教学的“探究方案”, 并合理使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方法。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设定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需求, 同时考虑教学的快捷有效, 尽可能避免学生大量书写, 以最短的时间做最高效的单元预习。调整难于操作的设计, 考虑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时间。对方案的评价可以让团队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方案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3]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建构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 24~28.

[2]C.C.Pappas, B.Z.Kiefer, L.S.Levstik.林佩蓉, 蔡慧姿译.统整式事文教学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3:2.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

[6]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17.

[7]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013:129~130.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阅读试题 篇3

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

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罪,(截、接)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后,武王接了位,和氏又把那璞玉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仍叫玉匠来,(辨、辩)认了一番。玉匠仍旧说是块石子。武王恼怒和氏胆敢骗他,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他王位的是文王。和氏捧着那块玉,坐在山(角、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还哭个不停?”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失去两只脚而悲伤,把宝玉当做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我为此而心痛!”

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真宝玉!后来,就把这块宝玉叫做“和氏之璧”。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你是罪有应得”一句中的“罪”是指_______,“应得”是指___________。

3、与这块璧有关的一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主角是__________。

4、选择正确答案(在正确答案上打“√”)。

(1)整个故事是以(A、和氏之璧B、厉王、武王、文王 C、和氏D、玉匠)贯穿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A、楚王愚蠢、残暴B、和氏聪明,有耐心C、玉匠无知D、和氏忠诚,敢于坚持真理,不怕挫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4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读准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积累词语,培养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良好习惯。体会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更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名句,体会游子征夫对故国对乡土的眷恋之情。读成语故事,理解买椟还珠的意思,并能结合实际谈启示。

教学重难点:体会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1、多种形式练读,读准字音。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

2、师总结:这些字很容易误读,读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

3、思考:大家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4、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指导。

踱步:慢步行走。

玷污:弄脏(多用于比喻)。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破绽:衣物等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足。)

5、让我们好好读读这些词,并把它们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中吧!

学生朗读,积累。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1、自由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2、分组比较读句子。

3、全班交流。

两组句子中的第一句话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西山,对昆明湖,对雄伟绵延的长城的依恋之情,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晋祠的山、树、水由衷的赞美。

而两组句子中的第二句都只是普通的陈述句,没有强烈的情感,语言缺乏感染力。

4、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情感。

5、在学过的文章中找找排比句,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6、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断句。

3、结合注释,字字落实,理解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的意思是:北方所产的马南来后仍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向南的树枝。马和鸟尚恋旧不忘本,更何况人呢?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的意思是:狐狸死时把头朝向巢穴,而人怎能忘掉自己的故乡?“狐死首丘”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4、感情朗读,背诵着两句诗。

5、交流、积累其他表现思家怀乡情结的诗句。第2课时

四、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买椟还珠》选自于《韩非子》一书,韩非子借用这个寓言来揭露战国游说之士巧饰辩说,华而不实,讥讽战国时国君惑于动听言辞,以致取舍失当的现象,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时至今日,这则寓言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独具的魅力。

5、感情朗读成语故事。

6、同桌互讲述故事。第3、4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现状、构思作文。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境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2059年。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广告”,突然,屏幕上闪过这样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

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水的情景。

学生自由想象、述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

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讲评习作,再次修改。

1、赏一赏。请两位同学读他们的习作,请大家认真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是否富于想象。

2、品一品。对两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主要从情节合理,想象丰富,语句通顺几个方面师生共同评议,感悟习作方法。

3、改一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5

第十二册 练习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努力写得入体。

2、认识儿话音,读读比比某一个词儿化以后读起来语音上发生了变化。

3、练习运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4、修改病句,知道句中语意必须积累。

5、熟记12条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6、根据资料向同学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了解民族风俗,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修改病句。

2、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1—3题

课时目标:

1、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认读儿化韵。

2、练习用叹词表达恰当的语气。

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⑴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⑵让学生说说写钢笔字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⑶以“爱”、“歌”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⑷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二、教学第二题

1、指明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⑴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

⑵指名学生回答、讨论。

⑶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的同时卷舌。⑷学生模仿发音。

3、练习。

⑴学生自由读。

⑵四人小组轮流读,互相指正。

4、反馈。

⑴指名读,注意纠正指导。

⑵延伸练习:平时学习中,你还读过或听过哪些儿化音?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⑴学生自读例句,思考:填了一个什么词?

⑵师生讨论:怎样选用合适的叹词?

3、练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领会习作要求,写出描写暑假期间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的经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上海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3、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六、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八、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7

仿课教案略有学习。

教学内容:《穷人》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进而体会他们的善良。

教学难点:第9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学文情境。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20课《穷人》。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自学你能说说在桑娜的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

学生: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地等待外出打鱼的丈夫。邻居西蒙死后,本已有五个孩子的桑娜夫妇又主动收养了他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教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2-4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是啊,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很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再次走进桑娜夫妇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

二、品文入境,想象画面。

教师:一篇将近2000字的文章,刚刚同学们三言两语就概括了,可是书是可以越读越厚的,把书读厚,你的体验才会更丰富。想不想把这篇文章读厚呢?把书读厚有一种办法,就是边读边想象,把眼睛看到的文字在头脑里还原成画面。用这样的方法品读第7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教师: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啊!

教师: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用自己的读为大家展现这一画面?

学生带感情朗读。

教师: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这也是把书读厚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用第二只眼睛看着三幅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答案:透过这幅图我体会到了:西蒙和两个孩子的可怜,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黑暗。母爱的伟大。(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即可。)

三、深入研读,体悟心灵。

教师:其实把文章读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阅读,充分思考,咬文嚼字,多问几个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读课文的8-27自然段,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提示方法:品读文章,发现引起你注意的词或句子,勾一勾,写一写你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预设及教师的重点引导的内容:

(一)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

学生可能会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产生疑问。

1、“非这样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适时引导学生:“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2、桑娜觉得非抱回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里又忐忑不安呢?她想到了什么?这些想法说明她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预测回答:对以后生活的担忧;对丈夫的担忧。矛盾。

教师: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

3、“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提问:桑娜为什么宁愿让丈夫揍一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会挨揍,但愿意承担责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教师:在想到这里时,桑娜是不是还很犹豫不决?

学生:他已经下定决心收养两个孩子。

教师:所以应该怎样读?

学生:应该读的坚定有力。

学生朗读。

(二)理解“熬”字。

渔夫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话是那样的感人。齐读。

“熬”可以换成别的字吗?如:挺(时间短)活(不能体现生活的困苦)

“熬”字体现了渔夫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德。

同学们,故事终于有了美好结局。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画。爱心无价,真情永存。

(三)课文以穷人为题,你认为穷人穷吗?

穷人在经济上很贫困,但他们的精神很富有。

四、激情拓展,向课外延伸。

《穷人》续编。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善良和乐于助人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美德。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永远以渔夫和桑娜为榜样,永远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大家有信心吗?

六、板书设计:

20穷人

副板书:

阅读方法

1、情景再现。收养两个孩子

2、深入文本背后。穷更穷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8

教案背景:

本单元刚刚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学生们对剪纸很感兴趣。本单元习作就是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剪纸,想象故事,完成习作。学生已具备欣赏力、感悟力和构思力,能体会情感,构思故事。学生看图仅凭想象,情感空洞,写作言之无物,教师用感人的故事引入情境,开启其想象之窗。

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剪纸作品,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展开话题,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并从课文中获得启发,读写渗透,为习作做好铺垫。为此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

教学难点:表达通顺、连贯。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路,体会写法

1.最近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那么你们对剪纸有了哪些了解呢?

2.剪纸内容多,寓意深,祥和的图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像娃娃、葫芦、莲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篇课文中的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让画面在你的眼里活起来。

二、与学生仔细分析每一幅图。

第一幅图指导:

1、引导看图:一位小男孩牵着两头骆驼在草地上行走,到处是鸟语花香、蝴蝶翻飞。

2、想象故事:那位小男孩,家住在沙漠地带,家里缺水。他出来寻找水的,他可能经过了长途跋涉,克服了千辛万苦,走出了茫茫沙漠„„(发挥想象)

第二幅图指导:

1、引导看图:一位美丽的姑娘穿着美丽的连衣裙,表演着顶碗舞。

2、想象故事:那个跳舞姑娘.你可以先写一下她的外表、服饰、装饰,最好给她起一个名字,然后根据图的意思写“台上一分钟,台

下十年功”(也就是怎么刻苦练习,怎么发现“顶碗舞”的),最后再写练习之后台上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怎样热烈的掌声,3、片段引路:那位姑娘二十来岁,眉清目秀,身材苗条,穿着一身艳丽的蒙古服装,如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她站在草地上,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服装十分鲜艳,上面的花纹很精致.那为姑娘的脖子上有一串银光闪闪的项链,手上戴只一对金手镯,腰间围了几条彩色丝绸。

第三幅图看图指导:

1、引导看图:放牛娃骑在一头牛上,用力在拉另一个小男孩。两只小鸟在自由的飞翔,蜜蜂在辛勤地采蜜。„„

2、想象故事:

a、的那个小男孩意外受伤了坐在石头上,放牛娃看到后扶他起来,并把他拉上牛背带他去疗伤„„

b、那个被拉的小男孩出来游玩时,迷了路。放牛娃把他拉上牛背,送他回家。

第四幅图看图指导:

1、引导看图:蒙古包、小女孩在认真学习,蒙古包外有美丽的牵牛花、郁郁葱葱的小草„„

2、想象故事:先写在蒙古包内小女孩学习的场景。再写走出蒙古包看到的场景。

三、文章谋篇布局指导:

1、进行总写,简要介绍剪纸艺术。

2、对具体要描写的那一幅剪纸进行简要的叙述。

3、由这幅剪纸联想一则故事。

一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三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4、对这幅剪纸进行总结。

四、精彩范文引路:

1、我喜欢的一幅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动人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是这样的:一个小姑娘在一个蒙古包里面学习,蒙古包外面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草。面对这幅剪纸,我呆呆地思索着,情不自禁的摆动着衣襟,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可爱又很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英其玛,她是一个孤儿,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她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第一名。每天放学以后,她都帮奶奶干活。

一天夜晚,在蒙古包里,英其玛正在学习,只见她两眼望着书,嘴里还小声地说着什么。一会儿她又两手托腮,思考着。突然,英其玛一拍桌子,大声喊道:“我终于明白了。”顿时,风吹进蒙古包内,好像在为她鼓掌。

第二天早晨,英其玛照例来到蒙古包外,给花草浇水,施肥。这时,邻居达日娜姐姐走过来,亲切地对英其玛说:“英其玛,你真爱

劳动阿!”英其玛拢了拢打在耳边的头发,笑嘻嘻的说:“达日娜姐姐,不要夸我了,再夸我会脸红的。”多么可爱的英其玛啊!

这张剪纸,把草原上的英其玛刻画得活灵活现了。我喜欢这幅剪纸,它将伴随我快乐成长。

2、剪纸里的故事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我不由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眼,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文,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

咱们中国的剪纸。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多数学生都能够依据剪纸内容,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但农村孩子容易受到范文的影响,想象力不够丰富,下一步要着眼于让孩子们自己展开想象,少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

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自然教学计划 篇9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自然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学生多数对自然这门学科较喜欢,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副课,不够重视。针对上述情况,本期我在教学时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外,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多做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探究自然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通过说明光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

4、通过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说明颜色不同的物体反光颜色不同的对比实验,近视成因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学习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原因。

5、通过模拟眼球作用的实验、地球自转、月相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实验,使学生学习用模拟实验探究一些现象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光的传播,使学生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

第二课光的反射和折射,初步学会光反射和折射的实验。

第三课平面镜,学会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第四课凸透镜,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第五课眼睛的科学,初步学会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病理的模拟实验。

第六课彩虹的秘密,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第十二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做昼夜成因你的模拟实验。

第十三课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

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四、教学方法措施

1、教师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2、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新课标要求,要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实验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还应尽量创造条件,自制器材,努力按计划、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实验

类型

备注

2.10~2.14

光的传播

分组

2.15~2.21

光的传播

分组

2.22~2.28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3.1~3.7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3.8~3.14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3.15~3.21

平面镜7

3.22~3.28

凸透镜

分组

3.29~4.4

眼睛的科学

演示

4.5~4.116、彩虹的秘密

分组

4.12~4.18

矿产(一)

演示

4.19~4.25

矿产(二)12

4.26~5.2

动物的进化13

5.3~5.9

动物的驯化14

5.10~5.16

生物的启示15

5.17~5.2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6

5.24~5.30

月相的成因17

5.31~6.6

日食和月食18

6.7~6.13

太阳系19

6.14~6.20

无限宇宙20

6.21~6.27

复习21

6.28~7.4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10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目标导向 确定航点

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游玩时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引出本次习作,假期难忘的事。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分小组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嘴说一说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板书设计:

假期难忘的事 有趣的 有意义

中心突出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11

天河区黄村小学黄智培

一、参加第四周六年级网络教研的学校及老师:

新元小学黄穗滨江丽萍

新塘小学周影华

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黄英

珠村小学姚丽湘黎东莲

华工附小 傅伟明

棠下小学曾晓妮陈英

黄村小学黄智培邓丽霞

农科院小学曹华中.华景小学陈昌燕范美容

体育西路小学黄玉群 陈玉可

骏景小学黄沛娥

棠东小学梁永威

昌乐小学韦彬琳

(xuchunxia、)

首先,谢谢各位老师为六年级的教学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网络教研的主题是:“如何使学困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六年级的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畅所欲言,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毫无保留上传到网络,与同行们分享,相信对看过的老师都会有所启发。

二、下面,就对老师们的见解进行小结:

1、从正反比例的意义入手,加强训练

新元小学黄穗滨和江丽萍老师的教学经验是:1.运用以前所学的乘除法的常见的数量关系;2.让学生知道必须有两个相关联的量;3.通过演变成运算,化难为简。

Xuchunxia老师的教学经验是:

1、复习有关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2、在讲解正比例的意义时,先出示两个表格(第一个是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另一个是两种量不成比例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什么叫做成正比例,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成比例的概念;要学习反比例,学生也相应容易一些。

华景小学陈昌燕和范美容老师的教学经验是:让学生通过列表——观察——讨论——归纳——写关系式的方法正确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前提条件,第一通过生活事例理解“相关联”的意思,第二观察这两个量是否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第三写出这两个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如果这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否则就不成比例。

2、从学生的生活例子入手,灵活地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新塘小学周影华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引入,在结合以前所学的乘除法常见的数量关系,记他们知道正反比例的知识是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有据可寻的,让学生接受起来不至于那么困难.这时在强调讲清正反比例的共同点,同时指出不成比例的特殊例子,加深他们对比例判断的认

识.提高判断正反比例的能力.

体育西路小学黄玉群和陈玉可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引入.然后关键是讲清正\反比例的共同点:都存在两种相关连的量;而且都在变化.区别:正比例: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最后,让他们自己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与验证.另外,还要强调不成比例的特殊例子进行加深认识.棠下小学曾晓妮和陈英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应用具体事例,依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昌乐小学韦彬琳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帮一,让好的同学先讲课本的例1,比较形象也比较容易理解,再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单价、数量和总价。

3、在比较中加强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珠村小学姚丽湘和黎东莲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先从熟悉的数量关系入手,教学生先写出关系式,从关系式与正反比例的关系式进行比较,从而能顺利的对正反比例进行判断。

黄村小学黄智培和邓丽霞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关于正反比例的教学,采取以下的方法:

1、首先从正反比例的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相同点的同时,重要抓住不同点;

2、在课堂上练习时尽量让他们多讲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谁是一定的,成什么比例,如果可以的,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找出相关的正反比例的例子进行比较;

4、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正反比例的理解。

4、正视和关爱学困生的学习

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黄英老师的教学经验是:

1、对意义中的关键字眼(如:相关联、比值一定、积一定)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解透彻。

2、对要判断的两个变化的量能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看它们什么一定,学困生应最弱这一点。

3、对判断的过程要让学困生多说。

4、用同一个例子加强正反比例的对比。

5、反比例的题目用正比例解答,我认为是错的,因为是对意义的不理解。

华工附小 傅伟明老师的教学经验是:我觉得学困生学不好正反比例的知识,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你怎么帮,你如何教都是徒劳的.一测验还是不懂,只要他觉得自己要学,能主动去学,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课.所以我们先应做好中下生的思想工作,使他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一个量变大,另一量变小,...就是反比例.反之则是正比例."如此简单的知识,考个七八十分应不成问题.

农科院小学曹华中老师的教学经验是:从简单的数量关系式入手,如“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指导学困生进行正反比例的思维训练,一定的数量是由另两个相关联大量相乘还是相除得到.让学困生感受到“判断正确”的喜悦.唤起学困生大学习兴趣。

骏景小学黄沛娥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关于正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的做法来帮助学困生:

1、联系以前学习的和这个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困生知道正反比例研究的其实就是以前所学的乘除法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让他们觉得正反比例的知识是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有迹可寻的,让学困生不至于望而生畏。

2、紧抓住正反比例的意义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教学,即正(反)比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这两种量必须是用除(乘)法计算的。三是这两种量的比值(积)是一定的。

3、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的判断正反比例。

棠东小学梁永威老师的教学经验是:首先,让学生复习巩固好常用的有关乘除法的一些数量关系,让他们能正确地说出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用什么方法计算。其次,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当相关联的两个量用除法计算时,而且商不变时,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当相关联的两个量用乘法计算时,而且积不变时,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本人认为就可以把本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演变成运算,化难为简,并经过本人的尝试,这对学困生来说可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习作七教学设计 篇12

2、先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然后借助“爬高上低”“啃竹子”了解团团圆圆的性格特点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它们的可爱。

3、了解团团和圆圆在台湾很受欢迎,明白团团圆圆名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1、随文识本课12个生字,其中会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两条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2、先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然后借助“爬高上低”“啃竹子”了解团团圆圆的性格特点后,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它们的可爱。

【教学难点】:了解团团和圆圆在台湾很受欢迎,明白团团圆圆名字的含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热身:看图猜节日,看看你能猜对几个?准备好了吗?儿童节、春节。咱们接着猜??

2、中秋节的夜晚,一家人围成圈圈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这就是团圆。出示词卡“团圆”,指名读、齐读。指着词卡,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月饼圆圆的,团圆的团就是圆的意思,所以外面是个围字框,圆字外面也是围字框。板书:团圆[板书时边写边说:这两个都是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团先写围字框,里面是什么字?最后封口。圆也是先写外面的围字框,里面这个字有没有同学认识?告诉你们,里面这个字也读员,是少先队员的员哦,最后封口]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个词。

3、老师现在要变一变啦,把这个词变成两个名字。在这边再写一个团,小朋友也可以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在这边再写一个圆。谁来读读它们的名字?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叫团团和圆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团团、圆圆到底是谁的名字呢?

二、初读课文,知道团团和圆圆是指可爱的大熊猫

1、过渡:同学们,团团和圆圆到底指的是谁的名字呢?

先听老师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把课文打开到99页,双手捧好书,眼睛看好字,耳朵认真听——

2、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会听也是会学习呀!现在你们自己来读课文,注意读书姿势,身体坐直脚放平。(老师巡视,纠正读书姿势)

读之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标上自然段序号。

过渡:同学们读书真专心,我们要保持这个好习惯哦。

3.课文都会读了。提问:团团和圆圆指的是谁呢?

(1)出示词卡“大熊猫”,指名读,齐读。

(2)你了解大熊猫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介绍大熊猫:大熊猫是种珍稀动物,全世界大约只剩下不到2000只,是咱们中国的特有品种,特别珍贵,可是咱们的国宝呢,所以老师看到连你们学校里也都有大熊猫的雕像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读它们的名字——大熊猫。

(2)你看他们,圆滚滚、胖乎乎的,多可爱呀。打开词卡(可爱的大熊猫),我们再来读一读可爱的大熊猫,指名读,齐读。我们来看“爱”这个字,上面是爪字头,代表手,下面是朋友的友,朋友伸出手把最珍贵的东西捧给对方。这两只可爱的大熊猫就是大陆人民送给台湾同胞的珍贵礼物。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哪里呢?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哪里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点红“宝岛台湾”,读一读。

(3)团团和圆圆现在住在宝岛台湾。你们看:

岛:在无边无际的海中间,有块凸起的陆地,小鸟飞累了可以在水中凸起的陆地上休息,所以岛字上面像个鸟字,下面是个小山。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字,岛。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四周围都是海,与我们大陆之间隔着海峡。那里物产丰富,被誉为米仓、水果之乡、蝴蝶岛,有着好多宝贝呢,所以我们称

它为宝岛台湾。谁来读读这个词?一起读读这个词——宝岛台湾。

2、宝岛台湾现在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大陆人民一直惦记着它,2006年就送来了两只可爱的大熊猫给台湾人民。

他们住在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里。(点红)

出示:木栅动物园(出示动物园图片)指读。

正音:栅zhà,翘舌音。

3、原来啊,团团和圆圆住住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里,我们一起读一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大熊猫跟我们人一样,也分男生和女生。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第2段}

2、看图上的插图,你知道谁是男生团团?谁是女生圆圆吗?请你上来指一指。小朋友们,他指的对不对呀?你们是怎么知道这是男生团团的呀?请你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出示句子。

团团 树上 爬高上低 男生

(1)出示:团团是男生,一有空就喜欢爬高上低。

(2)出示词卡“爬高上低”。正音,开火车读词语。

(3)你知道什么叫爬高上低吗?爬高上低是民间俗语:低的地方呢,团团就可以直接上去,高的地方呢,团团就得使劲地爬上去。再来读这个词,这个词要读好,咱们就要把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读好(爬、上点红)

(3)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熊猫?(调皮、顽皮)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吗?一边读,头脑中一边想一想那个调皮的团团哦。我们男生一起读。

圆圆 树下 啃竹子 女生

(1)嗯,团团爬高上低,那么圆圆呢?它在干什么呀?

(2)出示词卡“啃竹子”,正音:啃kěn,前鼻音。(开火车读)

(2)啃是口字旁,与嘴巴有关。旁边的肯原来是指骨头上的肉。啃就是一点点往下咬。

(3)你们想不想看啃竹子的圆圆呀?你看,圆圆啃得多专心呀,在一边安安静静地啃竹子。谁来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板贴)

(4)谁来读好安安静静的圆圆?我们女生一起来读好圆圆的句子。

3、现在咱们同座位互相合作一下,读给对方听,男生扮演团团,女生扮演圆圆。我现在请一对同桌来读。指导:怎样让我们一听就能听出来谁是男生团团,谁是女生圆圆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哦,男生团团比较调皮,咱们读的时候声音可以高一点,女生圆圆特别安静,读的时候声音可以低一点。哪一对同桌再来试一试?最后我们全班来读,男生读团团,女生读圆圆的句子。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团团调皮,圆圆安静。瞧!(出示插图)图片里还有只熊猫,这是他们的宝宝。(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出示宝:宝字的图片

宝盖头就像房屋,下面的玉就是——宝玉,房屋里有着许多——宝贝,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宝啊。

3、谁来读读这个词?

4、想象说话,团团和圆圆会带着宝宝在动物园里怎么生活呀?它们会干什么呢?总结:这就是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谁来开心地读一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团团圆圆一家人不仅生活得很快乐,而且很受欢迎。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听了他的介绍,你从哪看出来它们可受欢迎了呢?

(1)每天,小朋友们排着长队,等着跟它们合影留念。

①你看,这就是木栅动物园里排的长队,有这么多人都来看团团和圆圆呢。出示词卡“排着长队”,我们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②每天:像这样的长队,可不是只有一天才有哦。

③每天,小朋友们排着长队,可不光是来看大熊猫的,他们还要和大熊猫——合影留念,出示词卡“合影留念”,指名读,正音。念字,小朋友们回到家,内心至今还牵挂着大熊猫。所以念字下面一个心字底。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④谁来读这句话?

(2)人们还制作了大熊猫纪念邮票。

①人们不仅想在动物园里看到团团圆圆,还想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它们,所以你看,连茶杯、书签上都有团团圆圆的身影呢。(出示:大熊猫纪念邮票)人们还把它们的照片印在邮票上。

②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3、是啊,难怪说团团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可显红)。小朋友们眼睛都很亮,通过这些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台湾人民非常喜欢团团圆圆一家。(词语显红),读的时候可要读好这些词哦。小朋友们先自己读一读,读出对团团圆圆的喜爱之情。

4、读好了吗?谁来试一试?谁来读第4自然段。齐读。

过渡:我们看到可爱的大熊猫这么受欢迎,很高兴,但更希望两岸同胞早日团团圆圆啊。

四、放松手指,练习写字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生字词你还记得吗?(出示词卡)我们再来读一读。我们的圆圆呀,也来出题考考大家(出示熊猫,熊猫上有生字,依次认读)。

2、学习:宝、男

3、结构、找准中线关键笔,师范写。

(1)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上下结构。

(2)咱们要写好上下结构的字,竖中线的关键笔画很重要。小朋友瞧一瞧你发现了什么?这就叫做中心对齐。(范写时在竖中线上的笔画显红)

(3)宝,注意:宝盖好似一间屋,横像小桥跨桥上,左低右稍高。

(4)男,注意:田地扁扁,分割均匀。男儿种田,折角有力。

五、总结

刚刚讲的要点记住了吗?今天我们不在课堂上写字了,待会小朋友回到教室在习字册上描一描、写一写。回家后也把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17.团团和圆圆

爬高上低 安安静静

上一篇:2024年畜牧业工作要点下一篇:我学会了面对失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