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策略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评价策略(通用8篇)

教学评价策略 篇1

本讲是第四课《信息技术情感目标的教学评价策略》,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理解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第二,情感目标评价的问题分析; 第三,情感目标教学评价策略。

本讲除了教师的讲解,还安排了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设计一些问题请学习者讨论和分享,比如针对研究型课程中的抄袭以及社会上众多知名少年作家抄袭现象,请教师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本讲的作业是要求大家结合前面几讲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回顾,思考自己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何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当然我们鼓励和期待学习者扩大讨论范围,讨论那些课程中没有触及到但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教育问题。希望大家按照以下的顺序学习本讲内容,并积极参与预设的教学活动。本讲建议学习顺序:

导学→讲座→参考材料/知识阅读→讨论→作业 本讲重点、难点:情感目标的问题分析 本讲关键词:情感目标、评价策略

讲稿四

情感目标的教学评价策略

导读: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需要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确定,以明确现在的状况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前面我们已经谈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策略,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谈谈教学评价策略。我记得在前面的课程里已经澄清了一点,现在有必要再做一些说明,那就是评价并不是课程结束之后才做的工作,我们把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分开来讲并不是说三者是谁先谁后的线性关系,之所以这样区分是由于老师们工作的步骤往往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是为了突出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讲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教学与评价的关系;第二,情感目标评价的问题分析;第三,情感目标教学评价策略。

一、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把握

评价是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的有效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最传统的关于评价的看法是评价是对所学内容的检验,甚至简单地把评价窄化为考试。本次课程改革对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各种文件和解读中都反复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等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在阐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些观念有助于改变我们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的传统,同时也符合国际世界对评价的认识和实践。日本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更是明确提出“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思想,认为“评价结果只有被用于支持学习活动才有意义,所以要推进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参见张德伟,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xxkx.cersp.com/KTYJ/200602/634.html】

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只看教学对课程标准的达标程度,不应只看对教学预设的落实程度,不应只看学生的知识学习,而更应该关注课堂教

学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新的东西,即学生不可预计的学习结果的程度,要关注学生诞生的精彩观念和学习状态、关注自己的教学智慧。尤其对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更是要在过程中加以敏锐地捕捉和机智的回应,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陶冶。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心灵的开放、舒展,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发散和聚集,那么教学和评价就是合一的,他们就都际遇了教与学的真谛。

二、情感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关注整体的人的评价理念得到普及,各地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加以说明,以避免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时重蹈覆辙。

第一,情感评价的内容不明。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很多人会通过正反举例的方式来说明,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非智力因素,或者说认知领域或动作技能领域之外的其他因素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狭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局限于学习领域,或某一学科领域,广义上讲则包括一个人存在的所有情感领域。如果仅仅局限于学习领域,则会忽略一些对学生而言同样重要的情感因素,比如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如果从广义上来评价情感,则所涉及到的情感品质非常广泛,不仅教师的负担很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难以有所侧重,难以发挥情感评价的实效,而且这中间可能涉及到复杂的甚至特殊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超出单个老师的驾驭范围,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与其他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沟通,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恰当的回应方式。

教师在确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内容时,要在全面关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重点选取几个重要而具体的情感因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除了最基本的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因素外,还涉及更深层的内容,比如我们第一讲里所澄清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态度和技术文化、信息伦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甚至更广义的对自然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老师们从中选择几个具体的情感因素加以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追踪和评价。

第二,情感评价的方式不当

有些老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诱导语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这样的做法难以得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一些老师单凭一两件孤立的事情就断定学生的情感状态,会产生以偏概全的结果。一些地方甚至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分,并把得分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进综合素质评价中。这些做法其实都没有把握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独特性。情感是容易变化的,所以需要在大量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谨慎地推论;情感是容易受暗示和影响的,所以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情感是难以量化和比较的,所以需要运用质性的方式加以描述和揭示,比如观察、访谈、情境反应、档案袋记录等。考虑到情感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比较和甄别,而主要是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应该主要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但考虑到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数都是教好多个班级,很多学生都连面熟都不可能做到,若完全采取质性方式不仅难以落实也难有针对性,所以可以结合一些教学软件,运用多种方法,采取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评价结果的处理不妥

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地区的做法是把学生的情感评价结果与最终的结果挂钩,这就加大了情感评价的利害关系,这样的话学生不但会有抵触心理,而且会防御性地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行为表现,不但教师无法获取真实信息,而且长期下去也会导致学生言

行不

一、性情虚伪。有时候有些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情感评价的结果公布于众,这些做法都有不妥之处。其实对于情感评价的结果尤其是负面的结果不应该轻易地抖露出去,以免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学生的自尊。我们要宽容学生不太积极的情感评价结果,不要轻易升级或提高到品德层次,要知道很多时候这些不太积极的情感评价结果只反映出学生态度的不够积极或者情感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但并不是品德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一些不太积极的情感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施加影响,比如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认同并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情感目标的评价策略

在明确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以及情感评价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讨论具体的情感目标评价策略。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感目标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二是对教师自己情感教育效果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将分别加以阐述。

(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课堂中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言行中所映射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教师语言中所隐含的情感含义;第二,教师选择适宜的强化表达,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我们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个问题。

第一,教师语言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含义

我们在第一讲谈到情感与认知的意义时,曾借用过Bernstain的话语分析理论,他认为,教师的言语中情感含义是第一含义,认知含义是第二含义。的确如此,尤其是在无关学科知识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情感含义,折射出教师所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出现借班上课的现象,老师通常会在上课前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谈话。一次一位老师在正式上课前这样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我们特别喜欢你们,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声音要洪亮,我要看哪些同学的表现最好,让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言语中所传达出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你们——这种感情是否真诚?有什么交往和凭据来说自己一见面就非常喜欢一个人?希望你们积极发言,声音要洪亮——我们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平等?未曾见到借班上课的老师问学生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我要看哪些同学表现最好,让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对朋友的价值判断是否恰当?好朋友就这么简单吗? 表现不好的就不能成为好朋友?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仅是知识教学,还有更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完整的人,需要的是真挚的态度和情感,而不是虚假的哄骗。在日常的随堂课中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教师自己要注意反问自己: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更应该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教师选择适宜的强化表达,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我们一直提倡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表扬和鼓励,因为奖励和表扬不见得都能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而批评也不见得都属抑制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表扬和批评具有不同的含义。低年级学生总是从直观意义上理解教师的评价,凡是表扬都有积极意义。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不再从表面上理解教师的表扬,他们能够从广泛的联系上去感知事件的意义,因此,具体的情景不同,教师的评价会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如果因完成简单学习任务而受到表扬,学生不仅不以为然,比较敏感的学生还会认为教师对自己期望不高而感到被看低。高年级学生的激励,更需要的是表达教师真诚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具体分析学习中的问题,简单的夸奖是一种敷衍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对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不管是表

扬还是批评,问题的关键是评价要有对学生充满欣赏和期待的心,要言之有物,要给出具体的建议。

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评价每堂课学生的作品,课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充分的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观、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比如在一节关于搜索下载测试练习课上,老师让学生们轮番上阵,30秒内完成下载课题。众目之下有一女生不小心找到一个女老外的美体背面图,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老师在点评时顺便说了一句:“上网嘛,就要有抵抗力,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些保健品广告不可能哈哈大笑吧?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网游、聊天中沉迷,就是他本身没有大的抵抗力,不小心感染之后没有产生抗体。大家成长的过程就是要逐渐形成抗体,即使误入歧途也能及时悬崖勒马„„”不少同学频频点头,他们明白老师的苦心,也懂得这个辩证法。老师的精彩点评不仅化解了这位女生的尴尬,也化解了一时的集体哄笑从众心理,让学生理解老师的为学生负责的立场,极好地处理了教学中的意外事件。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评价方法有很多,比如大家经常运用的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利科特量表法、电子档案袋等过程性的评价方法,还有材料分析题、半开放的微型主观题等终结性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举例说明了,我们会以资料拓展等方式呈现出来,到时候各位老师可以自主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加以借鉴和运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终结性评价中,可以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与情感目标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这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一种做法。其实,把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考察,能够起到很好地检查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的作用。下面举一例来说明这种综合考察题,是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程云飞设计的解析《网络黑客的行为》试题:

题干:据调查,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有26.3%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服”,16.7%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24.4%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24.6%的人明确表示,“黑客的行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请你根据要求,回答以下内容:

1.你觉得如何才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如上数字信息?并且说明理由。(至少两条)2.结合题1选择的方式表达获取的信息。(必须含文字、数字)3.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针对“网络黑客”行为阐明自己的观点。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有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本题既考察了学生图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对待黑客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美了达到了三维目标相互融合,共同评价的目的。当然这道综合题也可以放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随堂评价,比如可以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学习“图表制作与交流”内容时,把这个题目当作素材,不仅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数据,还能引起对网络黑客问题的思考,渗透着网络安全和网络伦理的情感学习。

在一次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远程研修班上,学员们交流了各自学校的评价实践,可供大家参考。东莞中学自己开发了一套学生成长记录系统,用于记录学生各个学科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三年用下来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很关心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发现学生一来到电脑室首先是打开学生成长记录系统看看老师给他记录了些什么,学生课堂纪律也好了很多,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也积极了。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评价表现突出或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这个在学分认定方案中也提到了。也有些学校设计了电子档案袋,可以在电子档案袋或博客中设置一些具体栏目让学生提交,例如作业、作品、笔记、感受、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知识总结,自我评价或他人

评价。天津市的老师介绍说他们的电子档案袋安装在学校或网络教室的服务器上。电子档案袋主要有三个栏目:我的资料、我的作品和我的感受。平台按班级划分,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实名帐号,每位老师一个帐号可以管理N个班级,上课时老师可以提出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素材或制作的电子作品或参与学习活动的感受分别填写的相应的栏目,素材可按不同类型上传。如果大家有兴趣,具体内容可以访问“天津教研网”,点击页面上边进入“信息技术学科”,其中左侧有“电子档案袋”的专题,大家可以进行浏览和学习。

(二)教师对情感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尤其是对关于情感目标的教学的反思不但有助于改进教学,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我们这里提出两个有助于教师评价和反思自己情感教学的策略,第一是反思性备课策略,第二是描述性研究。这两种做法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反思性备课侧重于教师的反思意识,描述性研究侧重于教师的研究态度,其实反思也是研究,研究就是反思,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从源头上努力,然后间接地改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此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反思性备课。

这是针对信息技术老师每个教案要上很多个班级,也就是要上很多遍这种状况而言的。曾听不少老师抱怨说要重复很多遍,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给了我们改进和提升教案的一个很好平台。因为简单的重复不会产生新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于老师曾与大家分享她的反思性备课经验,就是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在上过一个班后根据心得体会或者发现的新问题重新设计,修改原先教案,融入新的思想,再到下个班级来实践。反思性备课实际上就是不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一劳永逸地照搬下去,而是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总结并渗透到新教案中,对原教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新教案,然后再次实践。

反思性备课的具体做法和关注内容是:第一,自己分析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异所在;第二,若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或课后让学生填写简单的一句话总结或问卷,如在这节课上你心情怎么样?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哪一点你觉得很模糊?或者你觉得老师对整节课的处理哪些地方还可以做的更好?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无记名填写的,以免学生有说出真实想法的压力和担心。第三,若有可能的话,请其他老师听课或看你的教案,倾听他们对你的课或教案的评价,然后思考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结合。当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难处,因为老师们的工作方式大都是单兵作战的,大家可能不习惯于这种相互听课评课的工作状态,除非是有组织的情况下。但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相互促进方式,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敞开心扉,开放课堂。期待学校能够形成“课堂开放制度”,同事之间相互邀请听课,用“描述性研究”的方式相互评课,把彼此的课堂教学作为作品来欣赏和理解。第四,找到重新调整教学方案的生长点,寻求新的可行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指的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思考,努力发现背后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努力产生新的理解并进行实践,通过一种描述性语言来理解学生、理解学科、理解教学。这里所说的研究,不同于板起脸来的干巴巴的抽象研究,而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日常教学和所思所想的一种自然呈现。教师的描述性研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于教学之外另立门户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的研究是丰盈具

体的,充满教师和学生的鲜活故事、充满多种声音的交响。教师的描述性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教学中学生对学科问题的思想和体验、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表现状况、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问题的反应尤其是一些教学设计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即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在地渗透着教师的评价思想和行为,比如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评价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之间的差异、如何看待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兴趣方面的差异等等。

在描述性研究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复杂性,即著名作家要有米兰•昆德拉所提出的“复杂性精神”,即要意识到“任何事情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二,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关系性,即米兰•昆德拉所说的“连续性精神”,即个体现在的状况不是孤立存在、孤立发生的,都与他的过去、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遗传学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曾经经典地描述了她眼中的植物,“没有两株植物是完全相象的。它们完全不同。因而你必须了解那种差异„„我一开始观察秧苗就离不开它。如果我没有一直观察这株植物,我就感到自己不能真正了解它的故事。所以我了解田野里每一株植物。我密切了解它们,并且我发现了解它们具有极大的乐趣。”他对于眼前的一株株植物都能抱有这么温情和珍惜的欣赏之心,那么我们整日相处的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不更需要我们的尊重和欣赏吗?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启发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他指出,如果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他谆谆告诫我们,教师必须热爱、关怀、相信、了解和研究孩子,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也有研究者指出,优秀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的确,如果我们要从教学中找到不断更新和成长的感觉,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质量,要改善学生在我们课堂上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评价对自己的学习和情感的积极促进,教师就必须走向描述性研究和反思之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而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持续描述性研究和反思,就能够为自己的教学打开更多机会之门,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如果每一个人带入课堂之中的以前的经历和背景、每一个人的学习节奏和速度、每一个人对本学科的真实兴趣、每一个人的内在自我都能够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在认知和情感上都能够如其所是地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氛围和评价状态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参考材料

说明:

本材料是钟启泉教授关于学习评价的精辟论述,大家可以关注钟先生对于学习本质的分析、对于评价本质的解读、对于学习评价关键和盲区的鞭辟入里的阐释,对照我们自己对于评价的认识,思考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里落实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如何落实关于情感学习的理解和评价。

钟启泉:击破学习评价的“软肋”——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问题的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0日第3版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础学力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国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指标。

●不仅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教学生“学会关心”,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这就要强调“关爱”、“关切”、“关联”的“关心伦理学”。

●教师要从“支援学习”的视点出发去“护理”学生的学习,即时把握学生的行为和学习高原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持续记录和解读。

●“从儿童的弱点出发”,就是如何把儿童的“暗点”当作转化为“亮点”的出发点。

缺乏清晰的学力概念的界定,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而也就不可能有高素质学力的形成。面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一味追捧升学率、高分低能甚至高分缺德的问题,我们该痛定思痛了。

素质教育需要什么学力观 在我国,表征“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识的“学力”含混多义。“学力”一般被界定为“通过学校里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以学业能力为表征的学力”。这不过是一种操作性的界定,倘若从教育科学的高度来把握这个概念,那么其涵义囊括了以下方面:学力是通过人们后天学习习得的;这种学习的媒介是重新建构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科学、技术、艺术的体系)的课程、学科和教材,借助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以习得业已客体化了的人类能力和特性;作为人类能力的学力和学习主体的内在条件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和人类的能力与特性的总体发展有机关联。因此,学力是以其客体侧面(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内容)和主体侧面(学习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等)的交融和统整,作为人的活生生的实践能力而形成的。可以说,这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国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指标。这种素养也可以谓之为“基础学力”,而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就是承担着培育国民基础学力之重任的机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本学者数十年来借助“学力模型”的研究,把现时代理想的“学力”目标加以图像化和客体化,为“学力”的教育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上的启示:

学力的“冰山模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观念。其实,学力的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把“学力”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显性学力就是那冰山显露出来的一角,隐性学力则是处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体,两者是一体化的,且后者是支撑前者的。

学力的“树木模型”。如果把“学力”隐喻为“学力之树”,那么,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树根,可以分别视为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支撑的。

上述两个隐喻告诫我们,课程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的、供儿童“打开”的知识百宝箱。“知识百宝箱”论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把学科窄化为学科知识,进而又把学科知识窄化为既定概念、定理、规律的堆积。这就抽离了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儿童的精神发展价值,进而使学习过程蜕变成唯教材、唯教师、唯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过程。学力的形成决不是“客观”知识强加于个体的被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意义生成的探究过程。

“学力”的这种教育学的界定和解读,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我国应试教育固守的“学习观”。“学习”或“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自身发现意义、建

构意义的过程,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为单纯的知识堆积。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是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健全人格”和“基础学力”。事实上,从全球的角度看,如果说19世纪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基础学力”重心是传统的“读、写、算”技能,那么,不仅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教学生“学会关心”,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这就是强调“关爱”、“关切”、“关联”的“关心伦理学”。所谓“关爱”是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自己熟悉的人、关心陌生的人;所谓“关切”是指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工世界;所谓“关联”是指关心知识和学问。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所强调的,“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

学力目标决定着学习(教学)品质,反之,学习(教学)品质也制约着学力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我国多年来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质量,我们需要有清醒认识。

基于“三维目标”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新学力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构成学习评价框架的基本视点,是针对应试教育唯知识教育这一单维目标的弊端发起的挑战。比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不仅应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把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领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化学课程标准则把“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则更是按照儿童生活的逻辑,依据“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主线进行内容的选择和编制,等等。在这里,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可以说,“三维目标”彰显了课程的深层文化价值及其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照与滋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单纯的智力培养。这就是说,“三维目标”取代单维目标是儿童教育的本性所决定的。

基于“三维目标”的学习评价必然是多元评价。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的一个特征是借助给予学生完成“学业”的刺激来实现“高学力”,而最强有力的“刺激”就是“应试”。新课程并不一味地反对考试和测验,问题在于为什么和怎样进行考试和测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归结为学业成绩的测量,也不能聚焦于学生之间的比较,其主要功能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得到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反馈包括了对教师教的反馈和对学生学的反馈。在这里,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反馈信息,不是等级或分数,而是一种分享彼此知识和观点的沟通方式。

评价与教学同是“寻求目标的教育活动之车”的两个轮子,学习评价不是“考试+评分”。当我们从教育目标与教学的有机关联之中来把握的时候,学习评价便被赋予了“教育功能”。因此,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多年来一直在倡导“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即重视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最大限度地有助于改进教学。这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一体化,一是指“作为过程的评价”,这是从“评价助教学”这一意义上的一体化;二是指“作为教学的评价”,这是从“评价即教学”,即评价本身拥有教育功能这一意义上的一体化。

走向“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就是指统一地展开上述两个层面的一体化。概括说来,教育实践中的学习评价是由“把握-判断-运用”三者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的。把握,即教师以教育目标的方式把学力培养的目标加以具体化,从教育目标出发设定标准,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去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判断,即基于所把握的信息,联系目标作出价值判断。运用,即教师经过反思进行下一步的实践,同时,也对学生传达评

价信息,施加影响。在学习评价的活动中,教师从“支援学习”(而不是“操控学习”)的视点出发去“护理”学生的学习,这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护理”,就是细致地观察学生,即时把握学生的行为和学习高原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持续记录和解读。这是严格地要求理解学生的合理模式和需要教师具有高度识别能力的评价方法。

革新学习评价的关键与盲点

革新学习评价的关键所在,是把历来颠倒了的学习与评价的“目的与手段”关系颠倒过来,不是评价指挥学习(学力),而是学习(学力)指挥评价。换言之,评价始于目标。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维度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诸如观察法、作品法、测验法、自评与互评法,才能作出细腻而适切的学习评价。美国教育家波伊尔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并举,语言(包括语词语言---母语和外语、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读写能力,宜采用纸笔测验之类计算考分的量化评价;核心知识(公民、历史、文学、科学等知识)的理解和通识教养,宜采用划分理解等第的综合评价;特定的人格特征素质,宜采用档案袋之类的质性评价,等等。在学习评价中强调“一切量化,量化一切”的主张是同儿童教育的本性格格不入的。

不言而喻,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制度性因素构成了学习评价革新的拦路虎。除此之外,诸多主观认识上的盲点也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干扰,这是必须警惕的。

首先,必须打破“评价必须客观、严密”的立论。就其本性来说,学习评价是评判性的而非测量性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泰勒就提出了”从测量走向评价”的口号,并且指出,“对于评价来说,不是评价客观不客观的问题,而是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了的问题。在目标之中,有容易考查的部分,也有难以考查的部分。倘若忽略了难以客观地考查的部分,那么,教育本身也就被扭曲了”。学习评价需要的是完善的专业判断,而不是客观的量化测量。“评价的精确度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成反比”,英国课程学者凯利的这个断言,可以说是现代评价论的常识了。因此,倘若仅仅局限于容易评价的“知识、技能”部分,不管看起来如何客观、公正和公平,也称不上是真正的“教育评价”。当然,反过来说,倘若仅仅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类的评价,未能覆盖教育目标的全域,那也离真正的“教育评价”相去甚远。

其次,确立全面地、发展地洞察儿童的辩证法。不应忘记,儿童各自拥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无视这种“暗点”的部分而欲求得人格的真正健全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是一味地攻其弱点和缺陷。我们应当从儿童的“亮点”和“暗点”两个方面,并从这两个方面互补的角度,去塑造儿童体现其本色的“亮点”。这里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暗点”。我们不能因为儿童存在某种“暗点”就贸然加以断“罪”,而是如何把儿童的“暗点”当作转化为“亮点”的出发点。我们强调“从儿童的弱点出发”,指的就是这个含义。

教学评价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法

(一) 成就评价法。

让学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之下, 通过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比如说给定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自行上网查找资料, 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成就评价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成果展示时进行生生互评,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其一, 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即是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 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缺陷和他人作品中值得借鉴的有点;其二, 被评价的学生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反思的过程, 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的改善。有时候, 在学生相互评价时还能够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也是一种收获和提高。

(二) 语言评价法。

语言评价法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评价策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细心观察学生, 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水平展开评价, 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错误的学习习惯, 另外也能够结合学生作出的反馈信息来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比如说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之后,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值得表扬的元素时, 不能吝啬我们的鼓励, 有时候一两句真诚的赞许就可以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开小差等问题时, 教师不能坐视不管, 采取严肃但是又不失风趣的提醒方式既能够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综合评价法。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计一张综合评价表, 表中记录学生在上课时的具体表现, 比如说听课是否专心、知识掌握情况、课堂任务完成的质量、在互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等。具体教学时, 我们要随时携带评价表, 把观察到的内容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 在下一堂课开始时将结果告诉学生, 提醒他们期末会根据这一评价表来计算总成绩, 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表明, 综合评价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激励作用, 综合评价表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让表现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同时也可以让表现较差的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是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提升;第三是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是教师备课与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 评价目标要从单个学生变为全体学生。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每节课的尾声都向学生展示几名优秀学生的作业, 教师觉得这属于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公平, 事实上在短时间内教师无法找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仅仅针对极其少数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努力, 还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学评价必须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后应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展开评价, 既要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同时也应该选择一些基础较差但是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赞扬和鼓励[2]。

另一方面, 教学评价应该从过去的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因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过程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很多教师仅仅是在学期结束时以一套试题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注重结果,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过程的考察。另外, 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课堂反馈信息来构建起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师生平等的环境下获得公平的评价, 能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必须要尊重评价主体, 采取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确保教学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进而最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思考[J].发明与创新, 2014 (04) :25.

作文教学评价策略初探 篇3

一.作文评价现状剖析

以往作文指导存在形式化、空洞化,作文评价限于概念化,形同虚设。教师层面,是批改作文,学生层面就是分数及评语。究其原因:当前江苏高考模式,语文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全面科学实施评价;其次,作文写作跟客观题相比,见效慢,语文教学急于求成;再者,作文命题模式不断改变,语文教师疲于应对,对作文评价理论研究肤浅;最后,部分教师作文教学业务不精,使作文教学评价策略“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作文评价过程性探究

作文评价体系,是作文教学教学信息数量化的一个过程。以往评价体系太过单一,不利于学生评价主体性发挥,难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高效教学方法,作文评价体系是绝佳实现途径。

(一)评价角色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实践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在评价中获得直接体验,博采众长,激发其写作的内驱力。

作文教学评价实例:

学生习作节选:生活给没有后退者的留有舞台,只有勇敢去“挤”。 “挤”是一种积极心态,是一种鸿鹄之志的体现。敢于“挤”的人才有机会成就大业。挤不仅是一种人生奋斗的方式,更是一种生存信念,一种自我勉励。

教师评价:浓厚的智者品性,慧光四溢的正能量。“挤”是经历人生挑战之时相信自己的坚定信念,也是面对人生选择之时激励自我的卓越意志,很是励志。

学生评价:甲:紧扣“挤”,用自然事物和英雄事迹证明“挤”是一种竞争态度,横跨时空,石破天惊。乙:善!吾窃以为此文颇有大家之风,力透纸背。吾蓄凝良久,详阅者三,倍受震撼。诚为佳作也!

建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扮演评价主体及客体角色。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背景,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其写作经验的积累创设条件。

(二)评价视角的深入性

评价不能天马行空。应有针对性,可以从立意、构思、布局或语言等某一特定视角进行深入评价。为开拓学生写作思维,笔者设计写作练笔,实施审题立意评价:

立意评价实例:以“风景”为主题,以下为学生立意情况: (1)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2)古战场的风景,充满血腥,凸显悲壮; (3)江南小镇,是充满淳朴韵味的风景; (4) 喧嚣尘世中,忙碌的人们组成城市的一道风景; (5)生活中,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是一幅幅感人的风景。

学生评价举隅:甲:应避实就虚,绘生活之景,品景中滋味。欣赏(1)和(5)。乙:千古文章意为高。写作不可信马游缰,重在深邃。(3)很好。丙:为追求新颖,造成立意与生活脱节,矫揉造作,第(2)个缺少生活支撑。

教师评价点拨: 立意贵在深刻,独具匠心,还应考虑理性睿智与情真意切,避免附庸风雅。若无法信手拈来,甚至语竭词穷,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将生硬肤浅。我认为,要立意与现实兼顾。

上述评价,均针对习作立意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唯一,才能深入辩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评价标准人性化

评价不是品头论足,而是辩证科学地甄别;不是师心自用,应充满人文关怀。作文教学评价标准,应凸显人性化,鼓励为主,挖掘文章亮点,促进学生扬长避短。

作文评价实例:

春天是什么?是俺家的老母鸡下蛋,俺娘煮了给我吃。

乡间的春天柔软可爱,是一种自然真实。农家人,都有明亮的眼睛,映出蓝天、褐泥、绿草。真正的春天,却不只在这暖阳与融泥中。活蹦乱跳的孩子,妇女的嗔昵,淳朴的汉子,无一不是彼此温暖的春天。新绿满眼,只是乡村春天的背景。而春天,更在人们心中。

师生评价实例:

师:乡村春景清新活泼,选材自然真实;

甲:描写细腻,流畅自如;

乙:言简意赅,春满人间;

丙:布局合理,曲尽其妙;

丁:文笔洗练,浓浓生活气息;

戊:凸显童真又富于智慧。

以上评价从选材、技巧、布局等展开,发现文章闪光点,鼓励性评价中渗透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促进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课改为作文教学评价带来全新的评价理念,也为语文作文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支撑。新评价理念与现代语文作文教学的融合,才使作文教学回归理性,实现提升。

教学评价策略 篇4

二〇一七年三月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读后感 东港市马家岗中学张丽美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本文通过读《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一书,总结了有效教学的可行性和执行性。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使我感受到在新教育教学理论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单单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读了《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这本书,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有效教学原理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中的教学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二是明确教学目标。三是采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

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设计原则。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则是开展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把握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首先要把握有效教学的内涵、意义与特征。有效教学的原则要考虑到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钻研教材,结合有效教学的五大设计原则(主体化原则、主导化原则、学习化原则、结构化原则、最优化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体到每一节课要有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能检测,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达到实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准备性因素

有效教学设计的准备性因素包括学生的特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教师自身的特征分析、教学辅助的特征分析和课堂教的时空特征分析。要做到有效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各方面分析学生的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性准备因素,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组织,因此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十分必要。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在分析学生的时候也要做到自身分析,因为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学辅助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补充与延展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对教学辅助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有效教学设计中的限制

条件,有效教学设计前分析课堂教学的时空特征,能更好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教学目标。

四、有效教学的组织设计

有效教学的组织设计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媒介设计和教学组织形态设计等。有效教学组织设计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是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特征、学科特征等因素。指引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内容确定之后,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体是有效教学的信息传播方式,应重视其可行性,并优化其功能,防止媒介污染,引起课堂教学环节中断。教学流程的设计就很直观的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活动和教学内容

完成的情况。教学流程设计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具体行动方案。而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组织程序而实现的教学活动结构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对象聚集的状态,教师必须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有效教学的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就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遵循教学规律,优化了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因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达到进步和发展;是否有效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有效教学评价的两种方法,在具体的有效教学评价中需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的效果。

教学评价策略 篇5

北厂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差”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呼声愈来愈高,而与其密不可分的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近来来,上至中央教育决策部门,下至美术教育界及基层单位,都在为完善评价机制而努力,理论界已经有一定量的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要建立评价指标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为了实 现这一评价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因此评价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多元评价的研究,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1、建构多元化评价的操作方式方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二)研究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观要由竟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经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通过尝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3年1月——2013年8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美术作品在问题,教师的美术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⑴专题研讨;⑵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⑶相关教案、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四)举措:

1、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

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绘画水平及他们习惯的学习方法,在确定课题后,确定主题后让学生自主创造。

2、多元的评价的评价方式:

a.实作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b.过程评价,c.卷宗评价(个人卷宗、班级卷宗),d.合作能力的评价,e.展示与交流。

三、课题组织及成员分工

方式:本课题由我校美术教研组集体承担,既分工又协作,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团结一心、产生合力。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王静

顾 问:教研室杨建琼、杨跃武(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核心成员: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三)课题组教师参与实际研究,写心得、收集整理材料 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四)成员工作分工(建议)

项目组人员分工:王静,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王建萍,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白盛洁协调关系;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王静、王建萍负责课题推广日常工作及指导。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00字。

3、评价方式方法总结材料5份。

4、评价方式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讨课、示范课课例及心得体会交流。

五、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标准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创造力与美术教育》尹少淳,《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第二期,1994.4.5出版;

4、《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小学美术教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总之,课题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特申请开题。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策略 篇6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讲述三大策略:课前准备的有效性策略;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策略;课后反思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 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评价 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应采取以下策略,从而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健全人格形成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课前准备的有效性策略

课前准备,是指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师备课既要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又要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备课时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和个体水平,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三个“符合”――符合年级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既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因人而异,分层要求。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学到了没有。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师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力求使各步骤合理划分、紧凑周密,实现由低到高地训练学生各种能力。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顺利实施。当然教无定法,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尝试和矫正,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第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而激活知识的重要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过程当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英语语言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所以教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第五、设计精炼的、有针对性的英语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减少学生学习负担。

课前准备,还包括学生的预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

其次,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合作精神的过程。要实现课堂操作的有效性,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解难,能有效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同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哪怕对问题只有一点点的正确认识,也都给予肯定,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应批评,而且还应该鼓励其上课积极思考的精神,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使英语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不怕出错、出丑,能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较好地落实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在和谐的氛围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也使英语课堂的操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有效性发挥。

最后,课后反思的有效性策略

这里的反思既包括教师的反思,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效提升自己,学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效发展自我。教师课后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在教师思维与灵魂深处的不断反省、思考、体验,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这种反思具有研究、改进与提升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变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不足,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应用理论的方式,形成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与见解。学生课后反思是学生自我完善和丰富知识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反思可以记录思维的火花。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老师巧妙的导语、其他学生灵活的应变、机智精彩的发言、有趣的课堂活动等。把这些积极的、有意义的、可取的地方及时地记录下来,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应用,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篇7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的理性思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 促成学生积极体验、有效活动、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及创造新知识, 促成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很多名家都对“好课”的标准进行过研究。我们认为直接决定“好课”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具有如下特点: (1) 各种教学策略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序、知识序、学生认知序三者统一, 既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发展, 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 针对华师大版教材重“主题综合”的编写特点, 在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后,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堆”知识, 而是经组装的系统知识, 在引导、教学小结、板书中凸显“有机联系”。能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提供的材料丰富、生活化、有时代感。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 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 关注学生差异, 重视因材施教; (2) 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果。促使教学行为符合教学任务和要求, STSE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结合好, 不仅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 而且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与情意; (3) 各种教学策略有效率。师生投入小产出大, 各种教学行为能指向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与资源少, 教学节奏合理, 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多,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用于巩固和延伸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少; (4) 各种教学策略有魅力。教学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善于激励, 学生学得愉快, 并乐于继续学习、拓宽加深;课堂具开放性, 学生参与积极, 教学资源动态生成多。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

依据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的理性思考及课堂环境要素的认识, 将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分成两个一级指标, 即环境创设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指向为合规律等四个二级指标。主要观察对话互动等8个教学策略, 而后综合评价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策略建议。 (详见表1)

由于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 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侧重, 不是每个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任何一堂课中出现, 也并不是说某一个教学策略使用不佳的课就不是好课。我们制订评价表的目的是更深入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 研究并寻找适合教师群体与个体的最佳教学策略, 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及改进作用。

三、评价表的有关描述

1. 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包括氛围创设、情境创设、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二级指标, 涵盖了课堂环境要素中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组织形式。合适的氛围、情境创设与教学媒体能激活学生的经验, 诱发和激起学生提问与求知的欲望, 引发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生问题, 使学生敢于提问与思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 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学、小组合作、课堂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组织形式, 能发展学生的情意, 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良好的环境创设能支持开发学生经验、支持学生思考与再创造, 支持学生参与活动,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2. 八个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支持的主要二级指标

(1) 对话互动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对话, 能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取, 促进经验资源的不断开发, 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广度与深度。对话、互动要指向教学目标, 对话具有生成性, 对话体现严密思维, 促进心智成长。在课堂中重点观察教师是否能承担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支持、激励、引导点拨得法, 调控对话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主要支持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说明:1.“环境创设”部分评定等级处打“√”;2.“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部分中评定等级处填成功教学策略的序号。其中各策略序号分别为: (1) 对话互动 (参与态度、广度) (2) 教学反馈 (观察、评价、练习) (3) 意义言语传授 (4) 问题教学 (提问、质疑、解释) (5) 实验教学 (探究教学) (6) 合作学习 (7) 学法指导 (8) 思维培养 (参与深度) 。

(2) 教学反馈反馈发生在师生、生生间, 形式多样, 主要有师生个别交流、小组内交流评价、观察、质疑、倾听、训练等。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调整、有效引导。采用积极评价, 提高互动质量、效率。教师精讲, 留有时间当堂作业和训练, 重视变式练习与分层作业, 运用联想、迁移训练,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3) 意义言语传授传授包括言语和物质两种基本形式, 其中讲授法以言语形式为主, 探究、发现法以物质 (如借助实验、实践) 形式为主, 就中小学教学来说, 讲授法仍然占主要地位。讲授法要克服“满堂灌”现象, 应用意义言语传授, 教学方式包括上文所述的对话互动、教学反馈等。本教学策略特指区别于死记硬背的有助于学生意义学习的言语传授方式, 它们能满足学生需要, 吸引学生参与, 如扣人心弦、幽默风趣、饱满有激情的语言艺术, 严密精致的逻辑推理等。教师能精讲, 注重差异性。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4) 问题教学开展问题教学是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其环节一般有发现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创设引入、问题解决、总结评估等各阶段, 持续促进学生不懈的“思考”。提问题是教师组织、引领、实施教学的不可或缺的行为与策略, 其中的有效中心问题目的明确、具开放性、能统领教学。教师设问适时, 学生能有效提问。教师还要善于给学生示范运用问题教学的思维策略。主要支持5、6、7、8、9、10、11、12等二级指标。

(5) 实验教学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最鲜明特征和学科基础。重视实验过程教学, 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各个环节活动到位, 实验现象明显, 充分发挥实验功能, 尤其注重发挥实验的探究型功能。能改编或补充实验, 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支持5、7、8、11、12等二级指标。

(6)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 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增加学生的实用学习时间, 可以说是大班额下促进全体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合作形式多样, 注重组员的自主思考, 各组员参与积极, 教师能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时机适当, 评价得当。合作的适当时机有:在实验、活动探究中的合作;为解决一定难度或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任务时的合作;分享经验, 调节气氛时的合作;学生课后合作。主要支持6、7、8、10、11、12等二级指标。

(7) 学法指导开展信息选择技术、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提问、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评价,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监控, 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主要支持5、6、7、8、9等二级指标。

优化评价策略,促进美术教学 篇8

最近,笔者教学了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的《卡通画》,本课的学习要求是让学生先收集自己喜欢的卡通画,然后用绘画等形式对其进行临摹。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寻找评价机会,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产生创作的灵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一、组织交流,寻找机会

有些美术教师认为,只有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才能进行评价,课堂初期不宜进行评价。但在《卡通画》的教学时,笔者一改传统的评价方法,在上课伊始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寻找评价的机会。如在刚开始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出示各自收集的卡通形象,再介绍这些卡通形象的特点等,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卡通形象,笔者做最后总结。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笔者寻找到了学生评价中的亮点,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各种卡通形象,为学生发挥想象奠定了基础,也便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拉近距离,融化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有的学生可能会乐于接受。笔者认为,这与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关,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他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他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就要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让学生喜欢自己,做学生最好的朋友,经常用表扬的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慢慢地挖掘出来。

三、激发情感,拓展空间

在美术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融入作品的创作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所以,在评价学生时,笔者经常从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入手,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美术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空间。

如在教学《卡通画》时,无论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有创意,笔者都给予积极的肯定,都用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来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有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会适时进行评价,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励他们。记得有一位学生以“我”为素材画了一副卡通图,但是他把我的脸画的一半是笑容满面,另一半又是非常严肃,把我画成了“四不像”。但笔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大加赞赏:“你画的这个造型太有创意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希望你再加把劲儿,把我画得更像一些,让陌生人一看就知道是我。”这样富有情感的评价和肯定的语言一定会转化成一种正能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他的作品。

四、连续评价,享受成功

在对学生评价时,笔者还采用了连续评价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创作卡通图画时,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没有上色,根本看不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笔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指点,告诉他哪些地方可以保留,哪些地方还要再加工,然后让他继续作画。在他绘画的过程中,笔者又陆续进行了五次评价与指导,最终他画出了较高水平的卡通画。看到他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时,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连续评价对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

优化评价策略,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发展之上,只有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每一个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美术。

上一篇:事业单位个人总结下一篇:其实我也想飞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