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共1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追问

说说是怎么想的。

1:这道题我们先

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4×3+7 =12+7 =19

7+(4×3)=7+12 =19

追问:见下页。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的起始内容.如果钻研教材不够深入, 对学情估计不足, 那么这节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50-20×3=30×3=90, 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掌握, 头脑中有的是既往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25+12×6=72+25=97, 尽管从计算结果来看不错, 但不可忽视如此书写背后的错误想法, 即认为先算的结果一定要写在前面;再如60÷2×3=60÷6=10, 这样的错误极有可能是学生片面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内涵.只有切准了教材的脉搏, 准确把握了学情, 设计教学时, 才能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案例

(一) 复习导入

1. (板书:混合运算) 学生齐读, 问:你觉得怎样的算式就是混合运算的算式?下面的算式, 你会算吗?

2. 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

思考: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

小结: (课件出示)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 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算式.

3. 出示第三组:5+3×2 6×4-9

思考:这两个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课题前板书:乘加乘减)

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 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到底先算什么才比较合理.

(二) 探究新知

1. 研究乘加混合运算

(1) 出示例题主题图.

出示问题:小军: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 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

你会解答吗?试试看.指名不同做法的板演.

(2) 指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3) 交流明理, 明确顺序.

指名说说分步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综合算式里含有几步运算?哪两步?

先算什么合适?为什么? (先算乘法, 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 然后才能算出总价钱, 体会先算乘法的必要性.)

在综合算式上面对应板书: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

(4) 书写格式指导.

师:同学们, 计算综合算式时,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 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 用递等式表示.

板书:3×5+20=15+20=35 (元) .

边板演边介绍:在第2行先写上等号 (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 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 , 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 还没有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再写一个等号和上面对齐, 然后写出第二步得数.

(5) 启发思考: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钱, 除了列这个综合算式解答, 还有别的算式吗?说说想法. (板书:1个书包的钱+3本笔记本的钱) 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 (乘法在后面)

(6) 比较:比较这两个算式, 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2. 小结:对, 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 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 我们都是先算乘, 再算加.

……

三、教学反思

1.巧设细节, 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 往往会在细节处见分晓本课中学生在解答“3×5+20”的过程中, 已初步知道要先算乘法的道理了, 其实这题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体系, 即从左往右算, 可如果乘法在后面, 是否还应该先算乘法?显然这对学生来说是困惑, 也是难点.教学中针对“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巧设一问:“还可以列别的综合算式解答吗?”乘法在后的算式应运而生:20+3×5,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比较合理, 然后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 明确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 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 我们都是先算乘, 再算加.

再如课始复习准备第一、二组试题分别呈现, 回顾计算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小结运算顺序, 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 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样的安排承前启后, 同时与新课要学习的运算顺序明确区分.笔墨虽不多, 但对学生准确掌握运算顺序十分重要.

2.善用对比, 探究知识本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3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新与旧——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额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人是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两部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在数之间添+、×符号,而后再添-、÷符号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让我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偿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我们完成“做一做”习题,从习题当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习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4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1、看图学加减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再减去2得5。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2、看图学加减.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

二年级下《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5

1、教学混合运算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一年级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要理解“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并不困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没括号的情况下,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一内容。在学习的初级,我结合我们学校大课间出场的顺序,用打比方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定。我将二级运算比作二年级,一级运算比作一年级,当要出场的都是二年级或者都是一年级的时候,谁先出场呢(同级运算)?学生会回答:谁排在前面谁先出场(从左往右的顺序)。如果又有二年级又有一年级呢?根据已经积累的我校学生出场顺序的经验,学生回答:二年级先出场(不同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样,通过打比方的方法,避开了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名词,理解和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我还通过教学生简短的儿歌“先乘除来后加减,小括号里算在先”进一步帮助学生记忆。在计算之前,即便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也会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2、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我的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问题,并列出综合算式。

这是本单元最难的部分。因为在这一内容中,学生要先从数学信息和问题中,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解答,然后才能根据中间问题得出的答案解决最终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逐步教学生学习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边画图,边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因为有的学生面对较复杂的两步问题时,不愿或者不能仔细读题,而是用题目中的数量加减乘除乱列一气,中间也会出现有的孩子明明是乱做的,但是由于二年级乘法法都只学习了表内的,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字的大小投机取巧。所以有的孩子虽然解答正确,但是算理却是非常不清晰的。为了避免学生钻这个空子,在分步列式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写)出第一步算出了什么?第二步算出了什么?这样学生对算理是否清晰就一目了然。列出综合算式时,我强调学生列完以后一定要思考:需不需要加小括号?(这个算式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不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哪种跟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年级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篇6

课堂教学亮点:

1、加减混合的口算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生活情境图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小括号)。而这类加减混合式计算是在连加、连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我大胆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习题设计我采用同桌比赛,奖励小熊卡片的方式进行,激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3、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情景图例,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如教科书第29页第五题通过在连写竖式中填空的形式,解决用连写竖式进行计算的难点。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与不足:

五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7

五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当出现7.45+5.8+4.69这个算式时,我提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学生只有十几个人举手,那么其他的同学在犹豫什么?经过询问,张文宇同学回答说:“在想可不可以用运算定律解决”。对于同学们的这种想法,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指出在解决综合运算习题时,先看看能不能简便运算是一种好的习惯。意外的收获是在做77页第三题练习时,就有挺多学生发现了“19.92+14.4-9.92”这题可以简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的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运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而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我通过算式引导学生归纳同级运算的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进行。

因此学生在了解了这法则后,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较好。练习中除了粗心大意外,都较为乐观。但是我班学生欠缺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课堂作业本里,学生对应用题这块做的不是很好,不能根据题意准确的列出算式。因此,对解决问题这块我将重点教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9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0

不足点:

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伧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1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笔算:90-58-30= 7+59+20=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2、列式计算: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借出5本,又买来4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老师又买来6本,借出去7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他们知道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加之前面对100以内连加连减的学习,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注意以旧带新,通过类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尝试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设计理念: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尝试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达标测评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通过闯关的形势,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笔算:90-58-30= 7+59+20=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2、列式计算: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借出5本,又买来4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老师又买来6本,借出去7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看一辆公交车缓缓地进站了。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67-25+28 尝试计算。(学生独立试做。)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尝试练习。

完成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怎样才能做的又对又快。(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第二关:我的速度快。1、56+8-20= 65-9+40= 2、25+36=()-47=()+58=()-23=()+19=()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第三关:我会解决问题。

停车场上有50辆汽车,开走了13辆,又开进19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多少辆汽车?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计算。第四关:我会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请你根据生活情境编一道加减混合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30页练习五,第10题.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得应用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年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就业登记表中的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