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通用12篇)
-----中外歌剧赏析
教学背景及构想:
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平时接触歌剧也不多。对于欣赏歌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学生普遍认为歌剧太古典也太深奥,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这种局面的出现给“音乐鉴赏”中歌剧这一块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尽量的结合作品。导入从经典的音乐结合故事入手,让学生能从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歌剧艺术。
教材分析:
《歌剧之夜》是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可能没大接触过歌剧,特别是外国歌剧。由于歌剧起源于外国,而且外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剧,给学生观看与学习的价值非常的高。教材中既有中国歌剧也有外国歌剧,我这节课就中外歌剧做个简单的学习欣赏和介绍,由浅入深地进入到歌剧的艺术领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歌剧的起源、定义;了解中外歌剧的演唱形式及分类;基本技能:通过歌剧艺术的学习,能认识中外歌剧艺术,能基本掌握《北风吹》《扎红头绳》唱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图兰朵》两段片段《今夜无人入睡》《猜谜》,初步认识歌剧;通过分析、探究等方法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剧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对歌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歌剧的定义、演唱形式、中外歌剧作品的赏析。
2、学唱《扎红头绳》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理解主动参与表现歌剧音乐。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法、参与体验法、教唱法等。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音响资料。教学过程:
1、欣赏歌剧《图兰朵》之《今夜无人入睡》导入:并提问:它属于什么艺术 ?(答:歌剧)
讲解歌剧起源导出主题
[设计意图]:选择了与中国息息相关的题材,让同学们更容易接近西洋歌剧。
2、学生说出自己意向中的歌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的形式不给学生条条框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参与其中,不仅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其学习歌剧、喜爱歌剧,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总结
3、播放《图兰朵》《猜谜》简介歌剧《图兰朵》故事情节
4、欣赏《图兰朵》片段《猜谜》
问题:视频中你都听到了哪些演唱形式?用了哪种演唱方法?包含了哪些艺术种类?
找几名同学总结歌剧定义后教师总结: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拓展:你还知道那些外国歌剧?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设问使学生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更了解了歌剧的演唱形式。这种聆听、设问的教学方式简化了歌剧复杂的概念,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5、中国新歌剧:
教师范唱《白毛女》引入中国歌剧 白毛女剧情、音乐创作特点。教师介绍我国歌剧发展简况: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的唱段过渡到中国歌剧,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史上的里程碑。
拓展:(1)学唱《扎红头绳》
演唱形式:齐唱、对唱
(2)你还知道那些中国歌剧?
[设计意图]: 通过学唱歌剧,使学生乐在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歌剧。
最后总结中外歌剧在选材内容、音乐、创作手法、演唱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6、教师做最后总结:
一、鲜明的民族性
《原野》虽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歌剧形式与西方现代技法, 但其是以民族戏剧为根基创作的。在《原野》中, 作者将本民族的本土元素注入宣叙调中, 重视音乐与语言的结合, 使中国戏曲中韵白的魅力展现在作品中。古典诗词的吟诵方式以及说唱音乐中的形式, 赋予了宣叙调以中国特色和多样性的艺术特点。在节奏上, 作曲家仍从中国戏曲音乐中汲取养料, 在全剧中多次运用了京剧中“乱锤”的节奏特点, 主要由板鼓奏出, 节奏由慢逐渐加快, 动力性十足, 有力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
二、深入人心, 感人至深的咏叹调
细数历来受人喜爱、经久不衰的歌剧,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有脍炙人口、优美动听的咏叹调。咏叹调本身在歌剧中担当的角色十分重要, 不仅要推进剧情的发展, 还要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的剧情形象。在《原野》中不乏打动人心, 悠扬细腻的旋律, 正如金子的唱调《哦, 天又黑了》, 这首咏叹调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金子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主义制度下艰难痛苦的处境中, 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盼, 顽强地抵抗, 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另一首咏叹调《你们打我吧》是金子宣泄情绪的另一首出彩的咏叹调, 她在痛苦的生活中勇敢抵抗, 奋不顾身地追求爱情。这些咏叹调让观众深深地同情着苦难的金子和虎子, 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描绘我们似乎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样的咏叹调让作品变得更有生命力, 在传承中逐渐成为经典。
三、深刻地思想内涵
曹禺本人指明, 歌剧《原野》是表现受尽封建压迫的农民的一生和逐渐的觉醒。笔者从作品中学习到我们应将有仇必报, 冤冤相报的传统价值观抛弃, 因为冤冤相报的结果就是仇恨虽解但人却失去了很多东西, 甚至是生命。事实就是如此, 将仇恨占据自己的生活, 不可避免地将失去大把快乐的时光。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外在的丰富表现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其赋予的内在深意, 起到启发人、教育人的作用, 通过一个接一个紧张的矛盾冲突, 最终回归到最朴实无华的现实中来。
四、演员优秀, 舞美、灯光配合出色
演员的出色演绎是这部歌剧的又一大亮点。如金子的饰演者万山红, 她的声音浑厚有力, 这对人物情感自由的倾吐和性格的展现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观众通过她出神入化地演唱, 心中感到十分痛快。另外, 本歌剧的舞台布景并没有多余冗赘的布置, 但是必要的景又恰到好处的陈设出来, 无论是焦母烧香用的社台, 还是森林中树影斑驳, 包括第二幕一开始陈设的桌子, 仇虎抱着金子靠在桌子上, 让人完全能设想那是他们在家中的场景。灯光的配合也是恰到好处, 在仇虎迷失在森林中时, 他的精神压力已经让他产生了幻觉, 那时使用的灯光让人感受到了仇虎心中的情绪冲击, 还有金子心中的恐惧与心急如焚地期盼仇虎恢复神智。优秀的演员加以合适的舞美灯光, 加强了歌剧的视觉观赏性。
五、创作手法多样
在《原野》这部歌剧中, 对唱、重唱、合唱的创作十分精彩。例如第三幕仇虎、金子、焦大星的三重唱中, 作曲家以立体重叠、不同音乐形态的旋律矛盾、并行进行的手法, 使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以共识地呈现和发展。无论是重唱还是合唱, 都不会让听众觉得很乱或是不和谐, 这样的创作手法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 还能直观地看到剧情的冲突点, 很好地感受剧情的发展。
《原野》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为未来歌剧的发展出路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 首先吸收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的同时, 更要挖掘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元素加入创作, 我们本民族的民间曲调与器乐内容丰富, 植根于本土的土壤才能提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汁液;其次在创作咏叹调时要注意咏叹调的动听性, 因为这样才是受观众喜欢容易被传唱的;至于歌剧的剧情内容一定要有思想内涵, 与文学结合, 使作品富有深意;最后, 演员的演唱技能高超也是作品能很好呈现的保证, 我们还应继续在舞美和灯光上继续下功夫, 为歌剧更立体的表现而服务。此外, 未来歌剧发展中要避免拘泥于一种演唱形式, 可以依据剧情适当加入对唱重唱合唱等手法。只要我们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未来的歌剧定会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摘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 起源于欧洲, 虽说它被引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 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种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在诸部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中, 民族歌剧《原野》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堪称经典之作, 为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
关键词:歌剧,原野,中国歌剧,歌剧出路
参考文献
[1]王文, 歌剧《原野》中“金子”的角色塑造及主要唱段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立娟, 论歌剧《原野》的金子形象,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
上海歌剧院从去年年底开始筹划推出室内歌剧演出系列,今年4月27日第一场演出正式与观众见面。其中,《雷雨》已经演出了3场,反响热烈。由于演出整体缩小,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近在咫尺。扮演繁漪的演员有着十几年演出经历,她说:“由于与观众是‘零距离接触’,对我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曾经看过舞台版《雷雨》的观众说:“观看室内版的歌剧与舞台版歌剧最大的不同是,演员最细微的变化包括呼吸到表情都尽收眼底。这对于更好的理解剧情和演员的表演,都很有帮助。”
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介绍,上海歌剧院推出了每周有演出,每月有歌剧的运作概念。旨在把这个歌剧沙龙计划搞成演出实践基地、创作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此后的“沙龙版”系列,还将分别演出《江姐》《人间四月天》《费加罗的婚礼》《乡村骑士》《女人心》《弄臣》《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民族原创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这种以上海歌剧院多功能厅改装的小型剧场为演出基地的室内版歌剧为主体的运作,同时也为歌剧演出提供了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
张国勇说:“国内歌剧制作面临三大瓶颈:一、缺乏有质量的歌剧人才,二、歌剧制作的成本太大,三、市场观众覆盖面不足。改装后的上海歌剧院小剧场,一来解决了歌剧院常年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遗憾,最大程度地降低歌剧制作成本。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年轻歌剧演员缺乏舞台实践的不足,同时为歌剧院积累剧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上海歌剧院的这个沙龙歌剧计划,已经得到了上海市委、上海大剧院的高度重视。上海大剧院总裁方世忠也表示要积极扶持和参与上海歌剧院的这个“低成本制作,高效益产出”计划。上海歌剧院也有意通过这种免费系列小剧场形式,培养演员、打磨剧目、摸底市场,逐步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找歌剧市场的新出路,并打造歌剧经典品牌。从而实现从导演、舞美、创作到演出的一条龙自我人才培养和演出制作的新路。
歌舞剧猫,可谓艺术史上不可抹去的鲜亮一笔,第一次听说这部作品,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当时音乐老师为我们播放了歌剧猫的大部分内容,并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作品,从那之后,这部作品也已经被我看了三四遍,而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外歌剧鉴赏】上,老师再一次为我们播放了这部经典的作品,作为经典作品,可以说百看不厌,这次观看之时,便又有了新的感觉。
音乐剧猫,是安德鲁韦伯的作品,在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韦伯的职业让人感到很有趣,他的专业并不是音乐剧,但他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母亲是小提琴家,祖父是男高音歌唱家,弟弟是当今颇有声望的大提琴家,因此,攻读历史的安德鲁最终投身音乐剧事业,也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吧。而韦伯的故事也从某一方面告诉了我们,职业,并不一定是被学业固定死了的,优秀的人总能找到自己最擅长最喜爱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职业吧。
音乐剧猫,主要讲的是一年一度的杰克利猫的聚会的故事,在故事中,许多猫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詹尼安点点、剧院猫、厨师猫、摇滚猫、英雄猫、铁路锚、剧院猫等等令人觉得新奇却又觉得亲切的形象让人十分喜欢,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摇滚猫与铁路猫的故事,摇滚猫的形象张扬有个性,桀骜不驯十分活灵活现,而铁路锚这一形象,让猫穿上马甲,作为铁路秩序的维持员,很有意思,当中的音乐也很好听。
当然,这其中的所有故事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格里泽贝拉的故事,这只早先混迹于人类世界的猫已不受杰里科猫们的欢迎,被排挤被唾弃,但年迈的她仍想回到杰里科猫们之中,先后两次闯入聚会,而这两次的闯入,为我们带来了剧中最经典的曲目——回忆,两次的演唱相似但绝不相同,第一次,更多的是对于往日时光的回忆,当时的美丽已不复存在,而第二次的演唱更加有力,像是对回忆声嘶力竭的控诉,对错误选择的严肃忏悔,我更喜欢第二次的演唱,在演唱之中,她终于像一只猫一样躬下身去,趴在地上,不再像人类一样行走,而趴下之后的再次站起把歌曲推上了另一个高峰,这动情的演唱感动了所有的猫,也打动了所有的观众,最终格里泽贝拉被选上进入杰里科之月,重新来过这一生,这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情也让人十分欣慰。
歌舞剧猫可以说是艺术史上的经典,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都进行过演出,而最近它的中文版也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了,并且来到了郑州,虽然没有机会前往观看,但是在中外歌剧鉴赏课上重温这部经典的作品,也让人的心情感到十分愉悦。
论文题目 :论西洋歌剧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西洋歌剧的学习,在数部名作欣赏的过程中,我了解一些西洋歌剧的基本知识,体味到独属于西洋歌剧的魅力。以前对它的了解太少,一直以为它艰涩难懂,超过自己欣赏范围,如今明白,歌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家能够普遍理解的,至少舞台的布置与动作能传递许多信息。
关键词 : 起源与发展
类型与流派
音乐特色
论西洋歌剧
1.西洋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
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德尔也最终落脚英伦。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的典范,并风行全法。而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浦·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着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
2.西洋歌剧的类型与流派
正歌剧 盛行于十七世纪的题材重大严肃、音乐风格崇高华丽、讲求歌唱技巧的歌剧。歌唱芭蕾剧 十七、十八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歌唱与舞蹈并重的体裁。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
大歌剧 盛行于19世纪的法国。多采用历史题材,具有史诗性,音乐风格华丽恢宏,场面较一般歌剧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轻歌剧 又称作小歌剧。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常常带有对白,音乐风格轻快幽默,有时又比较抒情。
乐 剧
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对自己歌剧作品的称谓。他以此表示他对乐队以及戏剧、舞台设计等因素的高度重视,强调歌剧的“综合艺术”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样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乐剧 也称作“音乐喜剧”,或者更确切地称为“美国音乐剧”。十九世纪末发源于美国的百老汇内容从轻松幽默的到严肃深刻的都有,但常常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音乐风格较为通俗,有时是融合了严肃和通俗音乐风格的混合体。
歌剧——清唱剧 将歌剧和清唱剧(包括独唱、合唱和乐队的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与歌剧不同之处是静态的表演方式——演员没有戏剧性的动作,并且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题材混合而成的体裁,近代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自己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称谓。(在实际作品中,歌剧的类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一种类型。)
巴罗克歌剧(参看上列“正歌剧”词条)题材以历史事件、神话故事为主。具有场面宏大、庄严高贵的特点,唱段设计相当华丽,大多由大牌阉人歌手担任主角。乐队部分采用“数字低音”写法。蒙特威尔第、阿·斯卡拉蒂、亨德尔等人的歌剧是典型作品。
古典主义歌剧(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浪漫主义歌剧 因风格多元化而难以概括。总的来说是追求抒情性,以表达人物情感为主旨。代表作曲家有意大利的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第、威尔弟以及法国的马斯涅、古诺,德国的瓦格纳、俄国的柴科夫斯基等人。
民族主义歌剧 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作曲家力求表现本民族的文化,在歌剧题材上多选择民族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音乐写作中融入民间音乐因素,有时采用地道的民歌、民间舞曲。代表作曲家是德国的威柏、俄国的格林卡、莫索尔斯基、捷克的斯美塔纳等人(柴科夫斯基虽然不属于典型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但他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真实主义歌剧 采用当代题材,反映真实 生活,尤其是下层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代表作曲家是意大利的马斯卡尼和莱翁卡瓦洛(普契尼和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于这一类)。
印象主义歌剧 也可以称作“象征主义歌剧”,实际上此种风格只是反映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唯一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音乐细腻富于诗意,追求表现人物内心微妙的感受。歌唱部分带有半朗诵性质,避免夸张的舞台表演和戏剧性效果。
表现主义歌剧
以奥地利表现主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为典型作品。以表现人物与社会不可调解的矛盾以及心理状态的披露、剖析为主旨。采用无调性作曲手法(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歌剧《旋螺丝》、《彼得·格里姆斯》也带有这种特征)。
3.西洋歌剧的音乐特色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首先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的歌词往往纪录在“辞本”上。一些歌剧作曲家,往往会为自己的歌剧填词,另一些作曲往往会和指定的作词人合作。
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咏叹调,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带旋律结构的唱段。二重唱、三重唱和多人重唱也很普遍。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有时也会有合唱团伴唱。在某些形式的歌剧,如歌唱剧、喜歌剧、轻歌剧和半歌剧中,宣叙调往往被没配乐对白所代替。在其他歌剧中,宣叙调偶然也会是带旋律结构的咏叙调。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宣叙调还分为两种:干宣叙调是指只带有“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通常只有羽管键琴提供若干和弦,供歌手对音;而伴奏宣叙调则有整个管弦乐队提供伴奏。在19世纪以后,伴奏宣叙调渐渐成为歌剧界的主流,管弦乐团在歌剧中的音乐角色渐被看重。华格纳的作品更进一步“废除”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停顿,将歌剧化为旋律不休止的乐剧。当然,这个举动和华格纳的其他举动同样惹人争议。有些人跟随了这个乐剧潮流,有些现代歌剧则尊重传统,保留了这些停顿,如史特拉文斯基的《游子历程》。
4.小结
世界上有很多颇为著名的歌剧,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依旧一遍又一遍的上映,每一次都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动与震撼。这一切都是源于演员们高尚的敬业精神,历史上有不少的人为了获得绝妙的声音,甚至不惜违反自然地将一些拥有甜美歌喉的小男孩作了阉割手术,这样的结果是,他们长大后会同时具有女高音的音域、灵敏,和男子的肺活量。由于手术条件不好,有不少男孩子死在了这种手术中。那些成功的,有些的确成为音乐史上对声乐演唱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大师。这些代价真的很惨重,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艺术面前,什么都是值得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洋歌剧这的是充满魔力的,让那么多人在其中沉醉着。我印象深刻的是《猫》这部歌剧,其实在高中时也看过,当时只是无法理解那种艺术表现形式,觉得里面的造型很夸张很突兀,难以接受,更别谈对歌剧本身的欣赏与品味了。而在西洋歌剧课堂上再次观看,又觉得一切都是熟悉的,再看舞台及人物造型,只觉有新意且生动突然就特别喜欢里面音乐与人物。
所以说,只有在了解歌剧了,才能细致深刻地领悟歌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周小静
《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王必主
课题:第三十二节中国歌剧艺术 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理念:弘扬中国歌剧艺术,加强学生爱国之情。教学内容:音乐知识——1.了解歌剧定义和中国新歌
剧发展简况
2.掌握咏叹调、宣叙调、合唱的知识
欣赏——《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
献》
《江姐》中的宣叙调《红梅赞》
《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学唱——《洪湖水,浪打浪》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歌剧及中国新歌剧的有关知
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新歌剧中代表曲目的地方风格。
初步区分 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三种歌剧
音乐
3)学唱歌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歌
剧的喜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欣赏的是歌剧《江姐》中的三个选
段,它们分别是 咏叹调、宣叙调和合唱。《清
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
结婚》,它的音乐以山西民歌和山西、河南、河北地方戏曲为素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和《洪湖水,浪打浪》
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以湖北民间音乐为
素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学重、难点:1.)区分咏叹调、宣叙调和合唱三种歌
剧音乐
2.)学唱《洪湖水,浪打浪》。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
解歌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播放《洪湖水,浪打浪》前奏音乐,并鼓励学
生和教师一起演唱这首歌的片段。
b.设问: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答案:《洪湖水,浪打浪》
这首歌其实是一部歌剧的选曲,有谁能说出这
部歌剧的名称?
答案《洪湖赤卫队》
歌剧是一门感染力很强的艺术,自产生之初,就吸引了许多观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歌剧,一起去领略它的迷人魅力。
c.引出课题:中国歌剧艺术
二.教学新课
1.音乐知识介绍
歌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a.了解基本概念:
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歌剧、中国新歌
剧两个音乐概念。
b.拓展:
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的歌剧起源于什么时
候?
通过新概念的介绍并联系学过的知识,启
发学生回答。(答案:自宋元以来)
c.了解新歌剧的的发展历程,演唱熟悉的歌曲:
通过课件,了解新歌剧发展的三个阶段,熟记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了解每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些学生会唱的歌曲可以组
织讨论并进行范唱。
2.作品欣赏:
以歌剧《江姐》中的三个选曲为例,通过欣
赏,掌握咏叹调、宣叙调和合唱三个音乐形
式。
咏叹调:是歌剧主要角色的独唱曲。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宣叙调:用来代替对白。是介于歌唱与朗诵
之间的一种体裁,也成为“朗诵调”。
如《江姐》中的宣叙调
合唱 :是众人演唱的声乐体裁,常用于群
众场面。如 《红梅赞》
3.拓展与实践:
a.拓展习题: 下面我们来分别欣赏两首歌剧的选曲,体会各自浓郁的地方风味并判断属于咏叹
调、宣叙调还是合唱 ?
通过课件,边欣赏边介绍不同歌剧不同的地方
色彩和主要剧情。
《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选自歌剧 《小二
黑结婚》,它的音乐以山西民歌和河南河北地方
戏曲为素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以湖北民间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题主要迷惑学生,促使其更准确的分析出
音乐形式的类别)
介绍主要剧情:略。
习题答案:、咏叹调、表演唱
b.开阔学生视野,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歌剧院图
片:
中国国家歌剧院、上海、悉尼、维也纳、巴黎的歌剧院
c.学唱《洪湖水,浪打浪》
三、课堂结语:
这一节课,了解了中国歌剧的很多知识,你
是不是觉得与歌剧又靠近了一些呢,好,这
一、西洋歌剧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影响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歌剧演唱方法上的应用
中国歌剧自1920年诞生直到今日,一直在不断吸收西方歌剧文化的变革过程中发展演变。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成功借鉴西洋歌剧的结构样式、舞美等方面的有力体现。在演唱方法上,郭兰英老师和王琨老师主要采用了民族唱法演唱风格,口腔里的演唱成分较多,气息较浅。在西洋歌剧演唱方法的影响下,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借鉴了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在歌唱时注重腔体的打开,使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圆润通透。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中国民族歌剧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吸收西方的歌剧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歌剧。在这之后的作品,在保留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了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使得演唱时真假声相互融合,音域也进一步拓宽。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歌剧在演唱方法上加入了头声的运用,在演唱时更多是在高音区转换,在音色上更加个性化和更加饱满,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歌剧的戏剧性与音乐性。
(二)美声唱法使中国歌剧呈现多样化的结构样式
虽然我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遭受西洋歌剧文化的冲击,歌剧创作者在处理音乐与戏剧的相互关系上很多都存在不同的观念,导致我国歌剧发展过程曲折缓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族歌剧不具有西洋歌剧在演唱方法、结构样式上的丰富性及科学性,因此,歌剧创作者应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民族歌剧的创作之中。作曲家刘虹就借鉴了西洋轻歌剧体裁的轻、巧、灵等特点,创作了歌剧《特区回旋曲》。该剧题材别具一格,旋律优美,各篇章所透露出来的幽默与诙谐打破了传统民族歌剧的结构样式。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将一些流行元素和民间风格元素融入到剧中人物的唱腔中,使得人物身份与特区的契合度更加高,而且也提升了歌剧表演的文化内涵。
二、在西洋歌剧影响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趋势
(一)西方元素的融入
在我国歌剧的发展中,西方歌剧元素的融入使得我国民族歌剧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表演方式。就以《原野》为例,该剧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风格,是我国歌剧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该剧在音乐运用上集民族性、戏剧性、交响性于一体,以宣叙调风格诵唱展开情节,以乐队与人声的交响和重唱、合唱的叠置推进矛盾冲突,深刻揭示了该剧的内涵。从体裁上来说,该剧舞台设计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场景设计,使剧情内容情节的展现具有真实感,在视觉感官上给观众以冲击力;在演唱方法上,该剧主要运用西洋歌剧中的美声唱法,在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烘托中,演唱者的歌声悠扬婉转,扣人心弦。
(二)歌剧的演变与创新
时至今日,中国的歌剧种类层出不穷,丰富多彩,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下歌剧类型主要有歌舞剧、清唱剧、音乐剧等。其中音乐剧是中国歌剧中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它以歌舞表演为主,对演员要求较高,演员既要有丰富的演唱经验、灵活的发声,又要有扎实的舞蹈基础。当下中西方文化交融已成为大的趋势,人们开始习惯于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成分的演出形式,为了适应时代的步伐,歌舞剧、音乐剧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特别是摇滚和爵士风格形式的出现,使得音乐剧演唱更加趋向多元化,以满足观众愈来愈高的审美要求。
三、结语
总之,中国歌剧音乐创作在吸收借鉴西洋歌剧方面,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民族歌剧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发展现代民族歌剧要充分尊重艺术规律,歌剧创作者应结合新时期西洋歌剧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的新情况,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文化融合的优秀歌剧作品。
摘要:在演唱方法、结构样式、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中国歌剧都深受西洋歌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西洋歌剧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并就在西洋歌剧的影响下中国歌剧的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奥菲欧;蒙特威尔第;艺术风格;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56-1
歌剧《奥菲欧》故事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曾被改变为交响诗、歌剧、舞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仅仅被改编为歌剧就有20多次,在歌剧史上的《奥菲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佩里和里努契尼的《尤丽迪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1600年雅科波·佩里《尤丽迪茜》但现在已经失传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奥菲欧》的出现确立了歌剧的结构模式,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歌剧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伴奏作用,使用了包括长笛、小号、管风琴和各种弦乐器在内的几十种管弦乐器,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一、蒙特威尔第的生平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城克雷莫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克雷莫纳拥有良好的音乐传统,蒙特威尔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并大约于1576年加入克雷莫纳大教堂的唱诗班和乐队。1582年,年仅15岁的蒙特威尔第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神圣小曲集》。1589年,蒙特威尔第前往米兰,次年他来到曼图亚,担任公爵温琴佐贡扎加的宫廷乐队的中提琴手。1595年,蒙特威尔第随公爵出征匈牙利,回到曼图亚后不久,宫廷乐队指挥去世,蒙特威尔第原希望可以因此当上乐长,然而他又一次获得了失望的结果。直到1601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曼图亚公爵的宫廷乐长。1612年,温琴佐贡扎加公爵在曼图亚去世,他的长子弗朗切斯科继位,当年7月,蒙特威尔第被曼图亚宫廷解职。1613年,经过在威尼斯的一次演出,蒙特威尔第被任命为著名的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整整30年的时间,在上任伊始就着手恢复乐队在通奏低音盛行时期放弃掉的优良传统,改善混乱的纪律,定期组织排练。在他的领导下圣马可大教堂乐队的水平很快就有了很大提高,甚至后来比起威尼斯乐派鼎盛时期的水平都有过之而不及。1643年11月29日,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去世。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牧歌集、21首宗教牧歌、21首三重唱、15首三声部谐谑曲、10首二声部谐谑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几部绝对堪称精品的歌剧等。
二、歌剧《奥菲欧》的赏析
五幕歌剧《奥菲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名歌手奥菲欧到地狱救回亡妻的故事。脚本作者名叫亚历山德罗·斯特里乔,而后由蒙特威尔第谱曲创作并于1607年2月24日在曼图亚宫廷首演。奥菲欧源于希腊神话“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中的男主人公俄耳浦斯(Orpheus),很多人也将其译为奥菲欧。而女主人公欧律狄刻(Eurydice)被称为尤丽狄茜。奥菲欧是色雷斯国王欧亚格罗斯与缪斯女神卡莉俄佩所生的儿子,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他手里时刻拿着一把竖琴,为爱情、为生活尽情地弹着、唱着。奥菲欧的妻子尤丽狄茜意外死去,奥菲欧决定去地狱里寻找妻子。冥王允许他把妻子尤丽狄茜带到人间去,但条件是从冥界走到人间的路上不许回头看尤丽狄茜。奥菲欧痛快地答应了,但还是回头看了一眼,违反了约定,他再一次失去了妻子,独自悲伤地回到人间。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奥菲欧因拒绝演奏而被杀,他手中的竖琴最后被太阳神阿波罗挂在天空,这就是天琴星座。
歌剧《奥菲欧》采用正歌剧体裁,具有严肃端庄、高贵典雅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五幕歌剧或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固定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作为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剧中的咏叹调庄严精致,这种咏叹调是永恒的ABA 三段体形式,被称为“返始咏叹调”。
另外,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在伴奏乐队方面比较特殊。歌剧总谱扉页上注明了所用乐器——两架羽管键琴、两架木制管风琴和一架单簧管小风琴、一架竖琴、两个大型琉特琴、三个低音维奥尔琴、十个小提琴和两个小型的小提琴、两个像小型的倍大提琴那样的乐器,四支小号、四支长号、两支木管号和两支竖笛,还随时改变乐器组合及使用数量,具有了很好的音响效果。但他并不是为每一件乐器写出分谱,而是在总谱的不同位置上注明他的要求,如在冥府场景中使用了长号、低音琉特琴和小管风琴;在渡过通往冥府的冥河一段,使用了小提琴、木管号、竖琴;在人间的田园场景中,使用了竖笛和羽管键琴,竖琴和小提琴(或维奥尔琴)模仿天堂的音乐和里拉琴的音响。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2]沈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朱玲.中西歌剧赏析[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沈祺.歌剧欣赏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歌剧艺术
尹安丽0505060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据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和《这一仗打的真漂亮》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了解歌剧在音乐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新型歌剧的基本特点。
2通过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和高甲剧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他们认识歌剧价值。二:教学内容
1《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 2《这一仗打的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2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歌剧音乐,开始喜欢它去了解它接受它。四:教学参考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U盘 六:教学过程 〈一〉 设问导入
师问:在同学门印象中歌剧是什么?有没有会唱几句的?或能说出几部歌剧的名字?
播放音乐剧《猫》舞剧《天鹅湖》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话剧《雷雨》地方戏剧《高甲戏》选段录象,让学生判断哪段是歌剧。代入新课 ——歌剧艺术
〈二〉 认识与感悟
1播放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视频
2你们能够看出和感受到这段录象里包含了哪些艺术种类吗? 学生回答:
师归纳:歌剧构成的要素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的一种形式。师问:那么歌剧起源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师言:歌剧起源于悲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成是歌剧艺术产生根源。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是在1637年于威尼斯——圣卡西亚诺剧院。3在听一便感受小芹当时的情感起伏。
师问:说了这么多现在知道歌剧最主要的表现艺术是什么了吗?
以歌唱为主的歌剧音乐
4在让学生门欣赏另一首经典歌剧《这一仗打的真漂亮》 思考:(1)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个性化的音乐形象)与前面一首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在演唱或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首歌曲采用独唱的形式来表示音乐,有北方的语言音调特征。而这首是用领唱、齐唱、合唱的形式,有湖北地方民间音调、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个性化的音乐形象 3再听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歌曲的音乐情绪表现感受如何?学生回答:
师补充:用灵活多样的音乐形式(合、齐、领)坚定有力的表现了赤卫队员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
4在播放《一道道水一道道山》让学生听感受一下,并给予文字解释和出示图片 七:扩展
1欣赏西方歌剧: 《晴朗的一天》选自歌剧《蝴蝶夫人》唱段感受西方和中国的不同的韵味。2播放《晴朗的一天》 3文字解释
《 晴朗的一天》是西方歌剧《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唱段,是世界名曲之一,常被女高音独唱家选为音乐会上的重要曲目
这部歌剧讲的是日本艺妓巧巧桑姑娘的爱情悲剧。
《晴朗的一天》是该剧第二幕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描写在她的幻想中平克尔顿<她的丈夫,美国海军上尉>回来时的那种情景。她站在海滨的山坡上,遥望着丈夫的军舰飘着轻烟,驶进了港湾。丈夫下舰后急忙地向她奔来,呼唤着她的小名,要她快些投入他的怀抱的情景。在她幻想的美景中,她几年来所受的痛苦都全部忘掉了!歌曲的开头节奏舒缓甜美,描写了蝴蝶夫人幸福的心情,中段之后节奏逐渐趋向紧凑,结尾出现了旋律的高潮,生动地描绘了蝴蝶夫人此时情绪的热烈兴奋。4总结
可能是因为张艺谋的原因,我对歌剧《图兰朵》一直充满好奇,很希望能有机会欣赏一下,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歌剧名作欣赏》这门课。
在课上我们观看了《费加罗的婚礼》、《卡门》、《艺术家的生涯》、《弄臣》、《黑桃皇后》等歌剧,对歌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很遗憾,没有看到《图兰朵》,而《弄臣》的英语字幕则让我这个英语很一般的人看得一头雾水。但《卡门》这部歌剧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主角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歌剧《卡门》是根据梅里奥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作曲,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映。主要角色有:
卡门(烟草女工,吉普赛人)次女高音
唐·霍塞(骑兵队班长)男高音
艾斯卡米洛(斗牛士)男中音
米卡埃拉(乡村姑娘)女高音
丹凯罗(走私贩)男中音
雷门达多(走私贩)男高音
聚尼加(队长)男低音
莫拉莱斯(官吏)男低音
我们看的是大都会歌剧院乐团的版本,由列文指挥,巴尔萨演卡门,卡雷拉斯扮演唐·霍塞。歌剧共有四幕。
青年军官唐·霍塞与米卡埃拉是同村恋人,有一天米卡埃拉来找唐·霍塞,但只遇到莫拉莱斯和其他士兵,他们想向她献殷勤。吓得米卡埃拉像只受惊的小鹿般急忙逃走。一群孩子在这时跟着换岗的士兵跑出来,一边唱着《我们和士兵在一起》,个个都是那样的活泼可爱。
随着烟草工厂响起的钟声,卷烟厂的女工们出来了,卡门随着《哈巴捏拉舞曲》的节奏摇摆着唱起《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边唱边舞引诱唐·霍赛。唐·霍赛视而不见,卡门向他扔完鲜花后离开了。
在米卡埃拉带来家乡的消息后,卡门与另一女工发生冲突。唐·霍赛逮捕了卡门,但在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面前,他还是动了心,放走了卡门。
第二幕,卡门和走私贩聚在一起,斗牛大师艾斯卡米洛比赛获胜后唱着《斗牛士之歌》出场。他被卡门吸引住了,而卡门也很看重他,但此时的她还是决定等唐·霍赛。
因放走卡门而被监禁的唐·霍赛出狱了,他来看卡门。卡门为他单独跳舞,唐·霍赛如痴如醉地望着她。这时突然从营房传来回营的军号。唐·霍赛想回营引起了卡门的怒气,他从怀里掏出卡门给他的那朵花唱起了悲怆的咏叹调《你扔给我的那朵花》表明心迹。但卡门还是不放他走。就在唐·霍赛犹豫不决时,莫拉莱斯闯了进来,两人发生冲突,还动了刀。因为犯上,这时的唐·霍赛已经别无选择,只好跟卡门和走私贩们进山去了。
第三幕发生在山上,唐·霍赛开始知道卡门已经不喜欢他了,但他还是不能改变自己,还是发狂地爱着她。
一会儿,走私贩的头目宣布偷运私货的时机已到,卡门也在为偷越关口做准备,唐·霍赛则依照吩咐在岩石后面放哨。随着短小的前奏曲,米卡埃拉深情地唱着《我说我是什么也不怕的》上场了。她在寻找唐·霍赛,劝他回心转意。
这时在放哨的唐·霍赛与前来找卡门的艾斯卡米洛发生冲突,两人武艺不相上下,但在唐·霍赛凭着较好的武器占到上峰时,卡门跑过来解救了斗牛士„„
第四幕发生在斗牛的日子,卡门在斗牛场大门外等被艾斯卡米洛邀请的走私贩和吉普赛人时,唐·霍赛请求卡门和他一起离开。在被卡门坚决拒绝,唐·霍赛刺死了卡门。
整部歌剧的剧情大概就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主角和一个由爱生恨的男主角共同演绎了一部爱情悲剧。
我觉得这部歌剧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它的音乐。那首艾斯卡米洛为感谢崇拜他的人而唱的西班牙斗牛象征曲《斗牛士之歌》,唱得雄浑有力,让人感觉到了斗牛士心中的无限自信和对胜利的坚定渴望。卡门的咏叹调《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完完全全展现了一个大胆敢爱、豪情奔放的吉普赛女人的特质。
《卡门》实现了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比才在《卡门》中,还采取了分曲编排的结构方式,灵活运用主导动机,在调性上做到连贯统一,使音乐推动了剧情的深化和发展。
《卡门》的中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物的艺术创造。我觉得卡门敢爱敢恨、为了自由、爱情、敢于争取、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常理,敢于牺牲,体现出冲破自由枷锁的勇气。但当现实存在不信任、不符合理想时,则重新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男主角则是不敢爱不敢恨,又在诱惑前迷失自己,当失去时不能洒脱,追逐得失,喜欢控制、羁绊自由。为了自己的私利和过去,没有胆量去承担,而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尊严去毁灭一切,用悲观去面对失败,暗示了人的不可跨越的命运。
《卡门》中所描述的爱情,是火热的、无畏的、毫无世俗标准的,只忠于自己的心。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太多的物质、太多的现实。卡门不由令我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但也正是由于卡门的敢爱敢恨,导致了她可悲的下场,她死于世俗。不能说卡门的爱情观是对是错,但它却是最自由、最令人叹息的。即使是在今天,她如此自由的爱情也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受,但是,这的确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我们向往那种自由的爱情。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没有自由的爱情是不会有幸福。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爱情才会开出美丽的鲜花,才会有甘甜的蜜。爱情不能束缚生活,爱情是自由的鸟儿。
此次转播,是由德国和奥地利克莱萨特古典艺术公司组织,其转播面不但辐射北美,在德国、奥地利的电影院的观众同样在同一时段,也可观看歌剧。32000多名德国和奥地利的歌剧爱好者们观看了所有系列的演出,门票早已销售一空。
全球范围内有17个国家的90万观众通过转播欣赏了大都会歌剧。那塔丽·代茜、朱安·迪哥·弗罗里茨的精彩咏叹调让电影院观众大饱耳福。
德国运营总经理赫伯特·克劳依伯认为,“电影院歌剧演出季这种形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进一步推动德国电影院數字化进程。这样才能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观众,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数字内容方面获利”。
由于市场对电影院歌剧演出系列的强大需求,使得克莱萨特古典艺术公司鼓足了勇气,准备在即将来到的2008/2009演出季再度购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转播权。
新的2008/2009演出季将于2008年10月11日拉开帷幕。开场剧目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莎乐美》,由芬兰的女高音、国际获奖演员卡丽塔·玛蒂拉主演。届时,观众不但可以听到她的演唱艺术,而且还能欣赏到她表演的不可多得的面纱舞。
值得观众们期待的歌剧艺术“明珠”还有:马斯奈的《苔伊斯》,由瑞内·弗莱明和托马斯·汉姆森主演;多尼采蒂的《拉莫美的露西亚》,由安娜·内特丽布科和罗兰多·维拉松主演;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或者是贝利尼的《梦游女》,主演是“梦幻组合”——那塔丽·代茜和朱安·迪哥·弗罗里茨。
卡加·拉斯是德国慕尼黑远程集团古典音乐部门的负责人,她说:“我们非常幸运,能以新的传播方式给电影院提供新的内容,这也是对歌剧和古典音乐所作的市场营销。对于电影院和歌剧院的经营者而言,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萨瓦歌剧 (Savoy opera) 作为喜歌剧的一种形式, 发展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十九世纪后期, 剧作家W.S. 吉尔伯特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 1836-1911) 与作曲家阿瑟·沙利文 (Arthur Sullivan, 1842-1900) 是萨瓦歌剧的最早建立者和最成功的实践者。
萨瓦歌剧这一名称出自于萨瓦剧院 (Savoy theatre) 。 由于英国轻歌剧开始得比较晚, 在此之前英国轻歌剧市场一直被法国和维也纳的轻歌剧控制, 观众被一些轻佻的歌舞杂耍误导, 为了创造属于英国并且积极向上的轻歌剧, 1881年制作人理查德·德奥利·卡特 (Richard d’oyly care, 1844- 1901) 在伦敦建造了萨瓦剧院。 萨瓦剧院坐落于英国伦敦西敏市的河岸街, 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采用电力照明的剧院。 理查德·德奥利·卡特与吉尔伯特和沙利文进行联合, 那些不是G&S (吉尔伯特与沙利文) 所创作的作品或是未能达到标准的剧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留下的是“萨瓦歌剧”这个代表英国轻歌剧的标志, 以及作曲家沙利文和剧作家吉尔伯特对于英国轻歌剧开创性的影响。
吉尔伯特, 沙利文, 卡特, 和其他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作曲家、词作家、发行商, 以及当代英国媒体和文学作品, 都将这种作品称为“喜歌剧” (Comic operas) , 用来将萨瓦歌剧和其他欧洲大陆的“有伤风化”的轻歌剧 (operettas) 加以区分, 希望萨瓦歌剧可以取代它们。 那时候, 大多数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出版的作品都属于“萨瓦歌剧”、“喜歌剧”。然而, 企鹅歌剧院指南 (the Penguin Opera Guides) 和其他很多音乐词典/百科全书都将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作品归类于轻歌剧。 1881年的《耐心》 (Patience) 是在萨瓦剧院上映的第一部歌剧, 因此, 《耐心》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萨瓦歌剧。
2.萨瓦歌剧的代表人物———吉尔伯特与沙利文
2.1剧作家W.S.吉尔伯特 (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 1836-1911)
威廉·S·吉尔伯特爵士是英国剧作家、编剧、诗人, 插画解说1。 吉尔伯特的父亲威廉姆 (William) 曾是一名海军外科医生, 后来转行成为一名小说作家, 有些威廉姆出版的小说, 会配以吉尔伯特的插图。 吉尔伯特的母亲, 安妮·玛丽·拜·莫里斯 (Anne Mary Bye Morris) 出生在一个药剂师家庭2。 另外, 吉尔伯特还有三个妹妹3。
吉尔伯特儿时的小名叫做巴布 (Bab) , 因此将年轻时所做的诗歌称作巴布歌谣 (Bab Ballad) 。吉尔伯特的巴布歌谣, 广泛收集打油诗并在其中插入一些自己创作的滑稽的插画。 他创作的产量包括超过75部的戏剧及编剧剧本, 许多故事、诗歌、歌词和其他各种诙谐喜剧与庄重严肃的作品。 他的戏剧和现实的舞台指导风格启发了其他的剧作家, 包括奥斯卡王尔德和萧伯纳 (Oscar Wilde and George Bernard Shaw) 。 据 《英国、美国剑桥文学史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介绍, 吉尔伯特的 “作词的诗意和抒情上升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4。
后期作品最著名的是在与作曲家阿瑟·沙利文合作生产的14喜剧歌剧 (被称为萨瓦歌剧) 。 其中最有名的是《H.M. S.皮纳福号军舰 》、《彭赞斯和海盗 》、《日本天皇 》, 这些都是历史上最频繁上演的轻歌剧。 除了这些, 还有几个其他的萨瓦歌剧, 在英语国家中不断被歌剧团、话剧团企业、学校和社区剧团演奏。 这些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已经成为英语的一部分, 甚至成为固定用法和搭配, 如“short, sharp shock” (“短, 大幅震荡”) , “What, never? Well, hardly ever! ” (“什么, 从来没有吗? 嗯, 几乎没有! ”) , “Let the punishment fit the crime” (“让惩罚与罪行相称。 ”) 。
2.2作曲家阿瑟·沙利文 (Arthur Sullivan, 1842-1900)
作为一名英国作曲家, 沙利文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和剧作家吉尔伯特合作谱写的一系列歌剧作品, 包括《皮纳福号军舰》 (H.M.S.Pinafore) 、《彭赞斯的海盗》 (The Pirates of Pen- zance) 和《日本天皇》 (The Mikado) 。 沙利文一共作曲23部, 其中13部主打管弦乐, 8部合唱剧, 2部芭蕾。 除去歌剧作品外, 沙利文也为许多歌曲、钢琴曲、赞美诗配乐。 其中不乏很多著名的赞美诗, 例如 《前进的基督战士》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 和《遗失的和弦》 (The Lost Chord) 。
身为军队乐队指挥的儿子, 受其父亲影响, 沙利文八岁时谱写了他的第一部赞美诗5, 曾被选中在儿童合唱队演唱 《皇家礼拜堂》6 (Chapel Royal) 时担任独唱。 1856年,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为当时14岁的沙利文颁发了门德尔松一等奖奖学金 (Mendelssohn scholarship) , 并允许他在学院学习。 之后去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 (Leipzig Conservatoire) 进修7。 沙利文的毕业作品是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配了一系列的配乐。 它在1862年上映时, 便引起轰动。 因此, 沙利文开始了他的作曲生涯。 后来, 1871年到1896年间, 沙利文与剧作家吉尔伯特合作共同创作轻歌剧。 当时的他们被广大观众合称为“吉尔伯特与沙利文”。 他们创造的轻歌剧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以诙谐幽默著称,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火爆上映。 他的代表作有 《皮纳福号军舰》 (H.M.S.Pinafore) 等。
3.萨瓦歌剧代表性作品及成功原因
3.1代表作品
被世人所熟知的是, 吉尔伯特与沙利文共合作了十四部轻歌剧, 但是其实还有一部未出版的轻歌剧, 也是两人共同执笔的。 在这一系列萨瓦歌剧中, 吉尔伯特与沙利文使用很荒诞滑稽的故事映射真实的社会现象, 并成为风靡维多利亚时期的剧种。 吉尔伯特和沙利文所写的“萨瓦歌剧”有:
泰斯庇斯Thespis (1871) (从未出版)
陪审团的判决Trial by Jury (1875) (成名作)
魔法师The Sorcerer (1877)
皮纳福号军舰H.M.S.Pinafore, or The Lass that Loved a Sailor (1878)
彭赞斯的海盗The Pirates of Penzance, or The Slave of Duty (1879)
The Martyr of Antioch (1880)
Patience, or Bunthorne’s Bride (1881)
Iolanthe, or The Peer and the Peri (1882)
Princess Ida, or Castle Adamant (1884)
日本天皇The Mikado, or The Town of Titipu (1885)
Ruddigore, or The Witch’s Curse (1887)
The Yeomen of the Guard, or The Merryman and his Maid (1888)
The Gondoliers, or The King of Barataria (1889)
Utopia, Limited, or The Flowers of Progress (1893)
The Grand Duke, or The Statutory Duel (1896)
3.2成功的原因
1875年, 当时管理皇家剧院的理查德·狄欧义·卡特和约吉尔伯特及沙利文共同谱写他们的第二场演出———一场只有一个章节的歌剧:《陪审团的判决》 (Trial by Jury) 8, 并取得成功。 1876年, 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之后, 卡特终于汇集了一笔资金用于建立、支持这个戏剧剧团公司, 创作并推广亲民的喜歌剧9。 新的歌剧叫做《魔法师》 (Sorcerer) , 上映于1877年11月。同以往一样, 《魔法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共上映了178场10。 不但歌剧的乐谱很畅销, 歌剧的旋律被街头音乐家演奏着11。 与其他为剧院而创作的艺术家不同, 吉尔伯特和沙利文拥有自己的剧院, 他们的创作被自己的资金支持着, 因此, 他们可以自由发挥, 创作自己想要创作的属于自己艺术理念的作品, 可以根据作品的灵魂自由选择演员。 他们选择的很多有才华的演员, 大多不是明星, 没有高收费的指挥, 因此他们可以教会那些演员摒弃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表演风格, 从而使用更自然的风格。 他们根据这些演员的能力, 为他们量身定做合适的角色。 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用他们的表演对观众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像评论家赫尔曼·克莱恩 (Herman Klein) 所说:“我们偷偷惊叹于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用巧妙而荒谬表现出的简易和自然,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舞台上见到如此怪异, 孤僻, 但却个性强烈的人们……他们撰写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画般的世界。 ”12
《魔法师》的成功为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再次合作铺平了道路, 卡特也同意剧团是时候推出一个新的歌剧, 因此吉尔伯特在1877年年底开始了 《 皮纳福号军舰 》 (H.M.S. Pinafore, ) 的创作。 吉尔伯特的父亲曾是一名海军外科医生, 因此, 航海主题的歌剧深深吸引了他13。 他曾经做的《巴布歌谣》 (Bab ballad) 中, 就有很多航海的主题, 例如《舰长里斯》 (Captain Reece) , 《上将约翰》 (General John) 14。 《皮纳福号军舰》中, 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是出自于《巴布歌谣》:迪克死眼 (Dick Deadeye) 出自于 《女人的感激之情 》 (Woman’s Grati- tude) ;早期版本的拉尔夫 (Ralph Rackstraw) 是基于《乔, 轻轻地》 (Joe Go-Lightly) , 都是一个水手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地位远高于他的人的女儿。 “小奶油杯” (Little Buttercup) 几乎完全来自于 《小贩船女的故事》 (The Bumboat Woman’s Story) 15。 在1877年12月27日, 当沙利文在法国维埃拉度假的时候, 吉尔伯特给他发了一个故事情节的草稿, 这个故事就是《皮纳福号军舰》。 沙利文看了这个草稿之后非常高兴, 于是吉尔伯特于一月中旬给卡特也看了剧本的初稿。在导师T.W.罗宾逊的指导下, 吉尔伯特努力使剧中的服装和布景都合情合理。 1878年4月, 当吉尔伯特准备军舰的场景时, 他前往朴茨茅斯, 参观并描绘H.M.S.圣文森特和H.M.S.胜利号, 并基于他们创作出一款新的型号, 并将图纸交给木匠来制作模型。 这些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歌剧界是前作未有的。 吉尔伯特的全新理念远远超过那个时代, 自然的表演仅停留于概念, 作者也无法选择演员, 甚至无法指导演员如何就自己的戏剧而更合适地演出。 吉尔伯特这种对细节的注重成为他所有萨瓦歌剧的共同特点。 1878年4月, 虽然不幸患上肾结石, 但沙利文依然“如火如荼”地工作着, 并与4月24日完成创作, 开始音乐的排练阶段。 5月初, 两位合作者最终完成了这项作品。
在《皮纳福号军舰》中, 有几位之前出演过《魔法师》的老演员。 吉尔伯特曾在1877年12月建议过沙利文:“克利普斯太太 (也就是‘小奶油杯’Little buttercup) 最适合埃弗拉 (Everard) 出演, 而舰长则适合由巴林顿 (Barrington) 出演, 格罗史密斯 (Grossmith) 则当之无愧成为上将的不二候选人。 ”
然而, 在推荐《魔法师》中出演sangazure的霍华德保罗夫人 (Mrs Howard Paul) 时, 出现了意外。 霍华德保罗夫人当时定下了表演皮纳符号军舰的合同, 在剧中出演上将的表妹Hebe.吉尔伯特为创作她的角色付出了很多努力, 然而沙利文却不看好她。 最终, 在1878年5月中旬, 距离演出正式上映仅有一周的时候, 吉尔伯特和沙利文达成共识, 请霍华德夫人离开了此场演出。 后来, 卡特请来了演唱歌手杰西邦德 (Jessie Bond) 出演表妹Hebe。 由于邦德并不是经验老道的演员, 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删去了除最后一幕之外的很多对话, 为她量身定做了宣叙调。 还有很多其他新的演员出演, 比如艾玛好森 (Emma Howson) 和乔治帕瓦 (George Power) , 他们这一对男女高音曾为《魔法师》带来了许多亮点。
吉尔伯特总是亲自为自己的作品指导导演, 他寻求现实主义的表演, 就像他争取逼真的细节、逼真的视觉元素。 他摒弃自我意识, 提倡与观众互动, 并坚持一个荒诞却自然的写照风格。
沙利文创作音乐的时候, 总是习惯性地将序曲放到最后。 等到草图大致完成的时候, 就委托公司的音乐总监, 让音乐总监完成。 在皮纳福号军舰中, 阿尔弗雷德赛利亚 (Alfred Cellier) 则担任了这个音乐总监的职位。
首映于1878年5月25日的皮纳福号军舰, 是一部有两个章节的喜歌剧, 是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第一步红极一时的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充满势利和假仁假义的英国社会, 贫贱出身的水手拉尔夫和舰长女儿约瑟芬相爱了。 尽管吉尔伯特发布了免责声明, 观众、评论家, 甚至首相都认出了剧中的“约瑟夫·波特爵士”就是当时的W.H.史密斯 (当时被任命为海军部的第一长官, 但是他既没有军队, 又没有任何航海经验) 。
4、结语
轻歌剧作为歌剧的一种, 是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 其包含音乐、戏剧、舞蹈、对白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艺术。 这样的舞台艺术让观众不仅能收获听觉的满足, 而且能享受视觉的冲击。
我国对于英国轻歌剧的研究尚为空白, 没有太多人关注英国轻歌剧的发展。 但笔者认为无论是萨瓦歌剧还是作曲家沙利文, 剧作家吉尔伯特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Ainger, Michael (2002) .Gilbert and Sullivan-A Dual Bi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14769-3.P.107-157
[2]Allen, Reginald (1979) .Gilbert and Sullivan in America, The Story of the First 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 American Tour.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ISBN 0-686-70604-8.
[3]Eden, David.Gilbert:Appearance and Reality, p.44, Sir Arthur Sullivan Society (2003)
[5]Jacobs, Arthur (1984) .Arthur Sullivan:A Victorian Musi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315443-9.P.5-8, P.111-114
[6]Powell, Jim.William S.Gilbert’s Wicked Wit for Liber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XIII, Chapter VIII, Section 15 (1907–21)
【歌剧】推荐阅读:
中外歌剧舞剧鉴赏09-24
《歌剧魅影》观后感07-08
《歌剧魅影》观后感字06-03
歌剧图兰朵观后感07-18
歌剧魅影_英文读后感09-26
歌剧魅影观后感高二作文10-11
浅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