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通用8篇)
当前的经济模式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导致产生知识经济这种革命性变革的,不是别的,正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市场机制创造了经济对创新的强大而有效的需求。然而创新是有风险的,知识是可以为社会共享的。市场交易,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环节,而交易的前提是产权关系明晰,正是靠知识产权保护界定了本来无法独占收益的创新行为的所有权,使其独占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才使得创新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情,知识经济社会的运行才得以为继。作为科技创新内涵相当高的中药行业,也难以脱出这条知识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因此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l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目前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大体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即专利保护、商标保护、行政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比较这四种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其中专利保护应该是保护力度最大的,这种保护方式的排他性最强,但是对于中药产业而言,专利保护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专利保护的审批周期长,通常为3年左右,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不过如此;二是专利保护的保护时问短,通常为20年,保护力度还赶不上《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三是中药专利侵权难以认定,根据现有的检测手段,难以分析出中药复方制剂的原有配方和制造工艺,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出是否侵权。中
药的商标保护虽然对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于中药创新的排他性保护几乎是无能为力,所以在整个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处于一个不十分重要的位臵。而中药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目前仅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轻描淡写地提到过一些,可操作性还有待完善。所以目前来说,我国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是以行政保护为主。
2我国中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特点
由于过去我国专利法对药品不授予专利,所以在 1993年前,我国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是以行政保护为主。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组成的,比较完善的药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
目前涉及到中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法规主要有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关于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和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分别从科研成果和产品两个阶段对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通过新药证书和中药品种保护证书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研发和生产阶段的知识产权,并且这种知识产权是独占的,如《关于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中规定:“在保护期内的新药,未得到新药证书(正本)拥有者的技术转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仿制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不得受理审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规定:“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内限于由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
书》的企业生产“。目前大多数中药科研、生产单位都是利用这两部行政法规的规定来保护知识产权的。
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之所以为中药科研生产单位广泛利用,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相对于专利保护来说,它的申请提出对技巧要求不高。一般来说无论是申请新药还是中药保护品种,只要按申报要求向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提交相应的技术资料,如符合条件,即可获得批准。而中药专利的申报,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往往一个产品中含有多项专利。申报时一方面要注意不要遗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专利文献撰写的技巧,如何使申报的专利具有最大的排他性,申报专利既需要熟练掌握专利法律法规,又需要熟悉中药知识,尤其是对所申报的产品的熟悉。
2.相对中药专利的申报来说,新药的申报和中药保护品种的申报门槛较低。对于一项专利来说,它需要同时具备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其中新颖性的要求为未公开发表,未被人申请;而新药仅要求技术有所创新,中药保护品种则仅要求疗效独特。
3.对于技术秘密的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要优于专利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在专利局受理专利申请后需要在专利公报上公布专利说明书,这就意味着技术秘密的公开。而申请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则不要求向社会公开技术资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其技术秘密。
由于以上诸般优点,目前无论中药科研单位还是制药厂家大多
选用行政保护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然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第一,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精神,国际上公认的知识产权形式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商标及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可见,我们作为行政保护的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在国际上是得不到有效保护的。这在短期内还不一定看出危害性,但假以时日,随着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药品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我们的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的合法性必将受到质疑。
第二,无论是新药还是中药保护品种,对新颖性的要求都不高,相应的其排他性也就不高,同品种新药只要在该新药公告前被省级药监部门受理的都有可能获得新药证书。中药保护品种则在公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申请的也有可能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这两种保护形式确定的部分排它权当初的设定可能是出于政策的考虑,但是这对于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彻底的,也不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中药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从《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可以看出,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一方面是确定了中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它实际上相当于中药进行生产或试产的行政许可,因为它完全符合行政许可的“允许特定的人从事特定的事”的表述。然而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只能是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设定。法律是由全
目前, 出于对中药这一传统学术以及文化的保护, 国内已经颁布了多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以及部分行政法律规范;我国也加入了一些国际公约, 其目的就是形成完善的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但现实事与愿违, 法律虽多但是保护散乱形不成有效保护;规定虽多但是以西药保护模式为主, 更是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弊端。
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 中药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法律不健全
就知识产权保护来说, 主要是专利权的保护。从我们平时用药的常识可以了解, 一般西药的说明书中都会注明具体成分的化学结构式;而中药说明书上的成分往往只写着各种物质, 若是对其化学成分分析多大几十种成分;因此中药相较于西药这种单方药是相当复杂的。西药的简单使其在遭到侵权时, 对于所申请专利的保护界限, 对于侵权构成的认定也是很容易的。中药其复杂的成分特性导致了, 现实中中药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 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证据的收集以及权利范围的界定的高难度都让中药侵权认定难上加难;这也由于中药知识产权侵权的得不到有效遏制, 导致了中药行业创新的积极性降低。[1]
(二) 没有跟上国际保护发展的趋势
中药专利保护的不足, 导致出口也相对困难。我国知识产权对方法的保护较少, 因此无法形成对中药配方的有效保护。然而出口时, 无法定性中药的产品性质, 以配方保密作为保护的手段, 导致了中药所注明的物质与进口国海关检测出的成分不一致时, 会导致禁止进入该国的尴尬境地。中药不仅承载着像中药研发技术、中药配方配比的方法等实体物质, 也包含了以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医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 在国外很多人并不认可中药这一理念, 认为相较于西药是一门伪科学, 以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的这些实体物质就更难以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 进而无法畅通进入国际市场。
三、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一) 提高我国企业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水平
就我国目前的大环境来说, 知识产权发展至今, 还是相当的不成熟, 我国已经把知识产权的实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但是社会以及企业整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水平不高。尤其是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更为严重, 这一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处于缺无的状态, 虽然我国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用于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这一问题从专利的申请量来说也可以说明,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专利申请大国, 但是其中中药方面的专利申请量相当不足, 即使申请了专利, 也没有对现在的愈加严重的专利侵权而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整个行业的意识水平较低是显而易见的。企事业单位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今社会大型的跨国企业的扩张其实就是以知识产权为主力的占领市场, 抢占竞争的制高点的战争。企业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就知识产权的保护达成一种妥协, 形成一种机制, 来有效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国家应当鼓励专利代理事业向中药行业的倾斜, 加大人才的培养, 为中药专利的代理申请以及咨询提供一个现实有效的制度机制。
(二)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建议
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的实施依然带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 实施程序繁琐, 政府手中的权力过大, 行政干预也就司空见惯, 导致我国的行政效率低下以及行政审批繁琐。本部分主要从专利保护制度来论述。首先中药专利的申请应当简化行政审批的手续, 减少时间因素对其保护不利的影响;其次从中药的立项研究到生产出投放市场的药品, 应当在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最后针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侵权的案件, 应当建立专门的审判法庭以及专业的仲裁机构, 完善规范的程序和机制, 增加对其知识产权侵害的违法成本。[2]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药是我国几千年来人民智力成果的结晶, 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 其仍然焕发着万丈光芒, 展现着新的活力,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而推进我国中药行业可持续的健康创新发展。随着我国文化的复兴, 中药作为文化的承载者, 也必将国际化, 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关注传统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的发展和创新, 多层次成体系的保护下, 传统的中药产业也注定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为我国的建设创新国家, 实施知识产权大战略提供更多的助力。
摘要:我国在知识产权在各个社会方面的保护都很不够, 尤其我国传统产业中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不足, 并没有就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现状以及国情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保护制度, 而只是一味的移植了西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洋为中用, 不做一定的消化吸收和改造, 难免会水土不服, 反而阻碍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因此, 本文旨在从知识产权方面入手, 来简单论述我国中药保护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中药,法律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韦晓云.中药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实质探析[J].科技与法律, 2005 (4) :60.
中图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06-03
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使之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加快云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省创新药物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集中在中药研究开发领域,云南是药物资源大省,全省共有天然药物资源6559种,占全国总数的51%。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独特、有效的用药经验。然而,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国医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3%,这与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就中药新药中的专利保护进行探讨,为研究机构及制药企业提供参考。
1我省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据统计,在云药发明专利申请中,涉及中药的发明专利申请472件,占申请总量的81.4%,涉及西药的64件,占11%,涉及生物制品的44件,占7.6%。这说明云南的医药产业是以中药为主导,今后的发展也是以中药为主流。
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主体来看云南医药领域个人的发明专利申请仍占主流,医药企业及研究单位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的主体(见图1)。2006年,我省企业专利申请仅占全国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0.4%,平均每户企业申请量不足3件,表明我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技术类型来看,主要偏重于新药及复方、保健品、新剂型的开发上,这些方面的发明专利申请占到申请总数的88.22%,而在中药的生产加工及产业化环节上的专利申请很少,在中药种植方面就更少(见图2)。可见,云南省的中药专利申请还多数停留在产业链的前端,中端或尾端的专利申请较少。这反映了云南的技术转化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我省中药专利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复方及保健品专利多;大处方多,保护范围小;高科技含量少,发明高度低;剂型、工艺陈旧;罕有国际专利,非职务申请占绝大多数,企业申请专利少。
2中药新药研发中专利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2.1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据统计,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52%的企业未设立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机构,48%的企业未配备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77%的企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许多科技人员对专利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忽视了知识产权对中药保护的研究。例如世界抗疟药史上一重大突破青蒿素,由于当时药物研究大多是“重成果、轻专利”,被国外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专利,仅此一项,每年至少损失2~3亿美元的出口额。
2.2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人才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云南88%的科研机构和54.5%的高校未配备知识产权工作的专职人员,仅有11.7%的科研机构和36.3%的高校配备了具有专利代理资格的高层次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单位仅安排个别兼职人员,难以承担专业性、政策性强,从立项到实施各环节量大面广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2.3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不高,创造性偏低从专利申请类型来看,保护中药配方的复方制剂占50%左右,从而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把中药有效成分作为一种化合物申请的发明专利仅占3%,反映出中药新产品开发大多仍处在以变换处方为特色的阶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
2.4新药专利申请时机把握不好新药研究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而收益滞后的科研活动,很多企业由于对专利申请的时机把握不清楚,常出现申请专利时间过早,使专利公开不充分或过早公开研究成果,为竞争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以及申请过晚丧失时机、损失惨重等情况。
2.5新药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2006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为1005件,年发明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但与全国137230件的总量相比仍有差距,且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科技人员担心通过代理机构申请专利会泄密,或为节省费用而自己撰写申请文件,因缺少专门训练,使得专利申请不能被授权。另一方面,专利文献利用率不高,情报效能偏低。据估计,云南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检索、查阅本单位专利文献的人员仅占总数的5%~10%,专利文献的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有的专利文献,订购了而无人查阅。
2.6中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保护意识不强据统计,1998年,中药领域中人有两件PCT申请,占PCT总量的2.4%;2000年和2001年的中药PCT申请量分别上至4.4%和4.5%,2006年为10.4%,这表明我国的中药PCT申请量在逐步递增,中药企业正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中药领域的PCT申请仅占国内中药申请总量的0.6%,即国内有99.4%的中药没有去申请国际专利,完全放弃了国外市场。
3中药新药专利保护中的策略
3.1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科研、经营和发展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建立“以专利保护为主导,以商标保护为辅助,以商业秘密保护为点缀,以行政保护为补充”的思路。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具有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和国际规则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3.2利用专利文献,全面检索据介绍,全世界每年90%~95%的发明成果在专利文献中可找到。研究中,经常跟踪专利文献信息,可缩短60%的研究时间,节省40%的研究经费。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对比分析,一方面避免重复申请或无效申请;另一方面从中确定新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使发明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开发新产品、投入新项目、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前,需要进行专利的全面检索,可合理运用专利信息,同时避免专利纠纷的发生。
3.3立足云南特色,注重创新创新是发明专利的核心和灵魂。在科研设计上,应把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如利用发展基础好的特色品种文山三七、云南白药、灯盏花等,把现代科技利用到特色品种中进行创新研究、二次开发。在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制剂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等技术领域开发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新药物、新剂型,形成改进发明、选择发明和组合发明,并重视对专利发明的后继开发,形成专利网,延长相关产品的独占性保护期。
3.4选择发明专利种类,掌握专利申请时机 中药发明专利一般分为: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用途发明。对于一类中药、从中药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复方制剂等皆可申请产品专利。而中药往往是配方与制剂有机结合,以产品与方法的结合申请专利则更多一些,如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等;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适宜申请方法专利;增加新的主治病症申请的应是药品的新用途专利。总之,企业针对实际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另一方面,把握好申请专利的时机,处理好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技术鉴定、申报成果奖及技术转让的时间关系。通常,一种新药研制开发后,先申请专利,再申报新药证书,或在申报新药的过程中即开始申请专利。其优点是首先在法律上对该技术内容取得保护,防止技术泄密或仿制。可见,何时申请专利必须考虑:技术成熟程度,专利产品的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抗侵权的办法,专利的有关法律等。
3.5实施中药产业专利战略制定云南专利战略工程实施办法,以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为目标,形成政府引导和扶持、行业组织联合、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推进的战略实施体系,着重抓好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专利战略的实施,大幅度提高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量。
3.6重视国外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技术创新的难度与投资加大,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形成一些共同专利,或者在各自专利的基础上进行交叉许可,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研究开发进程,通过PCT途径申请国际多国专利,更有助于融入国际新药研究前沿领域,学习和借鉴有关国际规范,全面提高云南省医药领域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与无毒、配伍、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及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18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来源(指同名异物者)及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熟悉: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药的剂量和服法等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12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了解:饮食禁忌;60种较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72种掌握类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考试内容】
一、总论
1.掌握中药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内容。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沉浮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7.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
8.掌握配伍禁忌的内容。
9.掌握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和慎用药物的原则。
10.掌握殊煎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
11.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草本》、《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12.熟悉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
13.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二、各论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熟悉: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蔓荆子、升麻。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伤寒论》抵当汤:水蛭十三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翘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很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归纳起来,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方法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翘足、去咸、擘、破、呚咀、斩折、锉、捣、水浸、汤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烧、熬、炮、煅、炼、炒、炙等。同时,炮制理论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就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还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矿物药的炮制,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礼? 天关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文中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提到了丹砂能化汞,硝石炼之如膏,曾青(蓝色铜矿物)能化金铜,朴硝炼饵食之,这些就是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
中药炮制经历先秦两汉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零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这些方法和原则至今仍沿用。
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又进一步补充,在“合和”章中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这些原则在宋代《证类本草》中亦有引用。
在新炮制方法方面:晋《肘后备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毒的记载。梁代《本草经集注》已将“咀”改为“切制”。唐代《千金翼方》已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开始用麸炒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有乳制法,《博济方》开始有巴豆霜,《小儿药证直诀》开始制胆南星等。
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制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共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上有延,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须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并指出炮制能影响疗效,如:“„„旧方皆云呚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今如呚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汤就膏中,用诸石皆洗捣之,如粟米„„”等。该书记述的净选、切制、干燥、炮炙等方法众多,且均举例说明,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羚羊角镑刮作屑用,阿胶炙使通体沸起内容很丰富。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如芒硝提净云:“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辅料用酒明确指出“唯米酒入药”,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以前的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如《雷公炮制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本书的炮制部分而写成的。宋代大观年间,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并说:“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说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从药物炮制方法之多和理论实践上的重大改进来看,足见金元时期中药炮制的昌盛。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徐彦纯编撰的《本草发挥》辑自金元诸家的著作,在炮制方法上无特殊发挥,而对炮制作用原理上有较多的阐述,如“神曲火炒以补天五之气,入足阳明胃经。”“用上焦药须酒浸暴干,„„知柏之下却之药,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暴干,恐伤胃气也。”还提出童便制、盐制的作用,即“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犹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均为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明代李时珍,总计有50多家炮制资料。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并非他人经验的综述。在炮制方法上有所发展,例如独活条,雷斅曰:“采得细锉,以淫羊藿拌,**二日,暴干去藿用,免烦人心。”李时珍认为此法不切实用,接着说:“此乃服食家治法,寻常去皮或焙用尔。”对前代有问题的方法,李时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条,雷斅曰:“凡使用„„入瓶再煅。”时珍曰:“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制十七法。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著《修世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去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除了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主要用于疮、痔、烫伤、##疾、癣病及崩漏、出血、痢疾等的治疗。炭药的炮制与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很有特色。
明、清时期炮制品增加很多,而有些是由当时炮制理论影响下推理出来的,所以认识上不甚一致。如《本草通玄》中不同意#莶草“生泻熟补”,认为“#莶草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煮便有补益之功耶„„古人所谓补者,亦以邪风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同意半夏长期浸泡,如“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加,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辑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王孝涛等编辑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同一试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这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建立了炮制研究机构,已有一定力量的科研队伍。“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期间又有草乌等20种饮片列为国家研究课题,其中大黄、半夏、棕榈、斑蝥、马钱子等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能连续不断的进行系统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二)总论
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
2.解决药材品种混乱的途径有:a:实际调查临床用药情况,考证本草记载,b:考察地方药志者民间用药历史,c:规范使用品种,做到一药一名,保证中药品种的准确性,d:以药效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3.中药鉴定学的工作重点和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的质量标准。
4.中药鉴定学的研究的范围是:药材来源、中药鉴定方法、中药质量评估方法、保护和开发药材资源。
5.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质量鉴定、品种鉴定、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保护盒利用药材资源。
6.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的途径通常有:挖掘古代本草和民间草药,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源关系研制新药,研究和制定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建立药材优良品种的种子库和基因库,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家养。
7.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方法、贮藏时间。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著作是《证类本草》。
4.本草著作中,较著名的药用植物学专著是《植物名实图考》。
5.我国16世纪以前对中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6.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
7.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是:中药质量标准鉴定,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药鉴定
方法研究,中药标准物质研究。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1.根据药材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是含淀粉多或蛋白质类成分多的药材,含脂肪油的药材,含糖类成分多的药材。
2.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的采收时间是:秋、冬二季节。
3.全草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茎叶生长茂盛时间。
4.皮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春末夏初。
5.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蒸或煮、烫后晒干。
6.药材气调养护的过程中,对库内空气组成进行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降氧。
7.药材“发汗”法的目的是:便于切制。
8.药材自身能贮藏的最基本条件是:干燥。
9.木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全年均可。花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花苞含苞待放时,叶类药材
一般采收应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时,矿物类药材全年可挖。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果实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藻、菌、地衣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因用药部位不一样,采收情况不一,动物类药材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10.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应考路的因素有:有效成分积累、植物的发育阶段、毒性成分的含量。
11.在贮藏时易发生“走油”现象的药材是:当归、枸杞子、天冬、桃仁。
12.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促使干燥,符合商品规格,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储运。
13.药材在贮藏保管中常易发生的变质现象有:虫蛀、生霉、变色、走油。
14.加工时需要“发汗”的药材有: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中药的鉴定
1.在进行显微鉴定时,显微制片用水合氯醛透化得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容易鉴别细胞组织。
2.性状鉴别时中药鉴定方法中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
3.在进行中药鉴定时,抽取样品的总量一般应是一次检验用量的3倍。
4.观察粉末药材中的石细胞,最佳的制装片方法是:水合氯醛透化后装片。
5.在显微镜下观察菊糖的形态时,首选的制片方法是:冷水合氯醛溶液透化装片。
6.中药鉴定的法定依据是:《中国药典》。
7.对粉末性药材进行品种鉴定时,首选的鉴定方法一般是:显微鉴定法。
8.对药材鉴定保存留样的期限至少是:1年。
9.鉴定药材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良度的最佳方法是:理化鉴定。
10.石细胞和纤维都属于厚壁细胞。
11.要确证木质化细胞壁,一般应滴加间苯三酚-浓盐酸溶液,显红色。
12.要确证木栓化得细胞壁,最适宜滴加苏丹Ⅲ试液。
13.用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装片后,可观察草酸钙结晶。
14.制作解离组织片的主要目的是:使细胞壁的中间层溶解。
15.对部分含有较多草酸钙或碳酸钙结晶的药材,为了控制其纯度,必须测定酸不溶性灰分。
16.浸出物的含量测定常用于药效成分还不明确或尚无确切定量方法的药材的质量控制。
17.测定药材中挥发油的组分和含量,常选用的仪器是:气相色谱法。
18.目前常用的灵敏度高、准确性强、能分析绝大多数有机成分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19.《中国药典》中规定的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有甲、乙二法,丁香适合用乙法测定。
20.观察粉末中淀粉粒的特征时,常用的装片方法是:水装片。
21.测定药材中酸不溶性灰分时常用的酸是稀盐酸。
2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除了适用于动物类药材外,还适用于鉴定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23.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特点的鉴定方法是性状鉴定,粉末性药材鉴定的首选方法是显微鉴定,能够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化学成分含量的最佳方法是理化鉴定,粉末性中成药鉴定的首选方法是显微鉴定,利用中药的或所含化合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来鉴定的方法是生物鉴定。
24.化学透明剂,迅速透入组织,使细胞组织清晰透明,易于观察的是水合氯醛,为物理透明剂,一般作为临时封藏剂,用于观察糊粉粒和菌丝的是稀甘油,用于观察淀粉粒的是蒸馏水,用于检查淀粉粒的有无或配合其他试剂检查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性质的是甘油醋酸,用于固定和观察菊糖的是80%~90%乙醇。
25.用于检查纤维素细胞壁的是氯化锌碘试液,用于检查角质化或木栓化细胞壁的是
苏丹Ⅲ试液,用于检查木质化细胞壁的是间苯三酚-浓盐酸试液,用于检查菊糖的是aˉ萘酚试液,用于检查黏液质的是钌红试液。
26.100件以下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是按5件取样,100-1000件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德原则是按%5取样,多于1000件的样品,超过的部分在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是按1%取样,不足5件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样品的原则是按逐件取样,贵重药材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药品的原则是按逐件取样。
27.目前,中药鉴定常用的四种方法有: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28.中药鉴定取样的原则是:应有代表性,应有足够的数量。
29.药用植物鉴定的主要步骤包括:核对文献,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标本。
30.药典中对中药有害物质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重金属的检查,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31.药材组织的解离方法包括:硝铬酸法,氢氧化钾法,氯酸钾法。
32.中药鉴定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
33.《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中水分测定常用的方法有:甲苯法,烘干法,减压干燥法。
34.用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后制片,不可能观察到的物质有:淀粉粒,蛋白质,叶绿体,树胶。
35.中药灰分测定的目的是:保证药材质量,限制中药中泥沙的含量,限制外来杂质的含量。
36.用于植物药组织鉴定的切片方法有:徒手切片法,滑走切片法,石蜡切片法。
37.重要性状鉴定的主要适宜对象是:完整药材,粉末状药材,气味明显,饮片。
38.鉴定草酸钙结晶的方法有: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产生,加硫酸溶液(1→2)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结晶。
各论
植物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
1.狗脊来源于蚌壳蕨科,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光灯(254mm)下观察可见断面显淡紫
色荧光,凸起的木质部环显黄色荧光。狗脊表面被光亮的金黄色茸毛。药用部位是根茎。
2.绵马贯众的主产地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来源于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毛蕨。含
有细胞间隙腺毛。绵马贯众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的数目和排列方式是5-13个,环状排列,具有驱虫与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绵马贯众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选用绵马贯众对照药材作为对照。
3.细辛原植物来源于马兜铃科,细辛的性状鉴别特征有: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
圆柱状,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4.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成分,药材断面淡红棕色,显颗粒性,髓部有星点。粉末中有大型
草酸钙簇晶及网纹导管,大黄根茎异常维管束存在的位置是髓部。检查土大黄苷的方法是:检品德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紫色外光灯下观察。不显持久的荧光颜色是亮紫色。伪大黄药材横切面的特征时除藏边大黄外根茎均无星点。
5.何首乌来源于蓼科植物块根。何首乌异性维管束的存在部位是皮部。何首乌的韧皮部外
侧组织中散有异常维管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何首乌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的有效成分是二苯乙烯苷化合物。
6.牛膝断面淡棕色,角质样,中央有黄白色小木心,周围有2-4轮黄白色小点。气味是气
微,味微甜而稍苦、涩。牛膝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对照品是β-脱皮甾酮。主要化学成分是:三铁皂苷及促脱皮甾酮。
7.川乌主产于四川江油、平武。
8.川乌药材的断面特征是:类白色或浅灰黄色,粉质。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川乌药材组
织横切面的特征是皮层偶见石细胞,髓部明显。川乌五草酸钙结晶。
9.附子的药用部位是:子根的加工品。黑顺片的性状特征是:不规则纵切片,上宽下窄,外皮黑褐色,切片暗黄色,油润光泽,并有纵向脉纹。附子化学成分中有镇痛、抗炎与局麻作用的是乌头碱类生物碱。附子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将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醇胺类生物碱乌头胺是经过二次水解。
10.白芍加工时刮去外皮,置沸水中煮至透心。气味是气微,味微苦、酸。白芍与赤芍的关
系式:原植物有一种相同,产地加工不同。
11.味连的性状特征是:多单枝,圆柱形,“过桥”长。药典规定黄连含小壁碱以盐酸小壁
碱计不得少于:5.5%。味连的显微特征: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有石细胞,维管束外
韧型,中柱鞘有石细胞。黄连药材粉末中可见鲜黄色石细胞及纤维。雅连的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黄连药材的特征性成分是:黄连碱,表小壁碱。黄连粉末加95%乙醇1-2滴及30%的硝酸1滴,镜检可见有黄色针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
12.防己药材的主要成分是多种异喹林生物碱。防己药材中具有镇痛、抗炎、降压等作用的成分是粉防己碱。
13.延胡索的原植物科名和药用部位是:罂粟科,块茎。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对照品为延胡索
乙索。延胡索中镇痛、镇静地有效成分是延胡索乙素。
14.板蓝根进行薄层色谱法实验所用对照品为精氨酸。
15.粉末中可见晶纤维和石细胞的药材是苦参。粉葛的来源为甘葛藤。葛根的主成分是黄酮
类化合物。
16.甘草的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主产地是内蒙古、甘肃、新疆。甘草药材的粉末中可见晶
纤维和具缘纹孔导管。主要化学成分是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甜味成分是:甘草酸的钾、钙盐。抗炎、镇咳、抗癌的成分是甘草次酸。
17.黄芪的气味是: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皂苷类、黄酮
类及多糖。增强免疫活性的成分是多糖类。
18.人参药材来源于五加科。生晒参的鉴别特点是:上部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断面淡黄白
色,显粉性,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倒散布。香气特异,味微苦、甜。生晒参片饮片是: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切面类白色,可见棕色或淡棕色环纹,其外有红棕色小点,断面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甜。红参的产地加工方法是:去须根、蒸后晒干或烘干。人参药材的树脂道层存在的组织部位是韧皮部。人参、西洋参与三七药材韧皮部中的分泌组织是树脂道。人参三萜苷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四环三萜的达玛烷系皂苷。人参中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是人参多糖。
19.进口西洋参的产地是美国、加拿大。西洋参区别于人参的特征性成分是拟人参皂苷F11。
20.三七药材来源于五加科。三七加工时剪下的芦头、支根、须根晒干后,其商品规格分别
是剪口、筋条、绒根。三七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是:略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气微,微苦而回甜。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分离。三七药材的质地是体重,质坚实。
21.白芷的性状特征是“疙瘩钉”。白芷的乙醚溶液滴于滤纸,置紫外灯下观察,所显荧光
颜色是黄绿色。
22.当归使用甲苯法测定水分。当归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的不可供药用。
23.川芎药材的形状为:结节状拳形团块。横切面可见的分泌组织为油室。
24.防风的性状鉴别特征是“蚯蚓头”。横切面可见油管。
25.有毒,既不可当柴胡使用也不可作其他药使用的是大叶柴胡。柴胡药材中具有解热、镇
痛、镇静、抗炎、抗变态反应、保肝等药理作用的成分是柴胡皂苷a、d。
26.龙胆药材理化鉴别进行薄层色谱法实验,选用的对照品是龙胆苦苷。
27.龙胆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28.紫草既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含量测定。
29.丹参药材表面颜色为棕红色或按棕红色。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成分是丹参酚酸A。
30.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的药材是黄芩。
31.玄参药材的断面颜色是黑色。属于玄参科的药材是地黄。地黄的道地产区是河南,地黄
中具免疫与抑瘤活性的有效成分是地黄多糖RPS-b。生地黄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的对照品是梓醇。
32.外皮横向断离露出木部,形似连珠的药材是巴戟天。巴戟天来源于茜草科。
33.天花粉中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成分是天花粉蛋白。天花粉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是多
糖类成分。
34.桔梗乳汁管群存在的部位是韧皮部。
35.既含菊糖又含有淀粉粒的药材是党参,党参来源于桔梗科,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晒至半干
后,反复揉搓3-4次的药材是党参。
36.木香药材的分泌组织是油室。形似“枯骨”的药材是木香。
37.苍术药材乙醚浸出液挥干,加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显玫瑰红色。断面
有“朱砂点”的药材是苍术。
38.泽泻药材断面显颗粒性,来源于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39.半夏药材中辛辣刺激性物质是原儿茶醛。半夏具有PMN活性抗肿瘤作用的是半夏多糖。
含草酸钙针晶的药材是半夏、天麻、白术、巴戟天。
40.石菖蒲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鳞毛状的叶基残余的药材。药材的断
面显纤维性。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挥发油。
41.炉贝来源于植物梭砂贝母,松贝的性状特征是“怀中抱月”,川贝母的伪品中有毒的是
山慈菇,浙贝母划分为“大贝”和“珠贝”两个规格,大贝的直径长度为3.5cm。浙贝母粉末置紫外光灯(365mm)下观察,荧光颜色是亮淡绿色,加工时撞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干燥的药材是浙贝母。浙贝母药材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甾醇类生物碱。
42.川麦冬主产于四川的绵阳三台,麦冬药材的薄片,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浅蓝色荧光。
麦冬药材的粉末特征有:黏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石细胞有的三壁增厚,根被细胞多角形,壁木化,有壁孔,木纤维细长,壁木化。麦冬药材内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麦冬主要含皂苷和黄酮。
43.山药药材来源于薯蓣科,主产于河南,粉末的显微特征之一是草酸钙针晶束。
44.姜黄药材的断面为棕黄色至金黄色。姜黄的性状特征有:表面淡黄色,有明显的环节,质坚重,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香特异,味苦,辛。
45.温郁金药材的来源是姜科植物温郁金。郁金药材切面加乙醇及硫酸各2滴,含姜黄素细
胞部分呈紫色或紫红色。
46.天麻的性状鉴别特征是“鹦哥嘴”或“红小辫”。
47.薄壁细胞中含多糖类团块状物,遇碘液显棕色或淡棕色的药材是莪术。
48.牛膝的药用部位为根茎及根。
49.髓部呈空洞状,粉末观察可见分隔纤维的药材是虎杖。
50.今有一“红参”药材送检,经鉴定,其横切面有数点状维管束排成数个同心环,味稍甜
后微苦,久嚼麻舌,是商陆的根。
51.人参扶正固本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四环三萜类皂苷。太子参药材来源于石竹科,太子参主
含皂苷类。
52.根茎呈柱状,下生多数黑褐色细根的药材是威灵仙。威灵仙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的对照品
为齐墩果酸。
53.具有“糟皮粉渣”特征的药材是赤芍。来源于豆科的药材有葛根、苦参、山豆根、黄芪。
54.地榆药材的气味是味微苦、涩。
55.前胡药材薄层鉴别的对照品是白花前胡甲素。
56.徐长卿+药材来源于萝藦科,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
57.胡黄连的药用部位是:根茎。主含环烯醚萜苷类。横切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对其进行产权保护是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化、国际化之前提, 又是创造世界知识产权强国将迈出的艰辛一步。解决好以中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 不仅是“特色”文化归属性问题, 更是附带的经济及国际间竞争问题。
当下, 随着全球性“整体医学理念”的快速崛起, 以化学医药模式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已经受到整体医学理念及绿色健康革新的质疑。以中药为领头军的“天然药物”、“绿色药物”越来越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青睐。据资料统计, 英国5 000万人口, 有中医诊所3 000个;荷兰1 500万人口, 有中医诊所1 600个;加拿大3 000万人口, 有中医诊所3 000个;澳大利亚1 900万人口, 有中医诊所4 000个, 中医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西方称中医技术为“巫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本土中医产业正作为朝阳产业被世界所瞩目。
二、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 行政保护。
目前, 中国对中药产业的保护多以行政保护为主, 商业秘密保护为辅。1986年1月15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工作的报告》 (国发[1986]8号文件) 。2002年10月1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共同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 (2002—2010年) 。2007年3月1日,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为保护本土中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 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比如适用范围较窄, 对外不具约束力, 同时, 对新颖性要求不高, 相应的排他性也就不够强度。因此, 单纯依赖行政保护无法对中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形成有竞争力的保护性壁垒。
2. 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具有经济性、实用性和秘密性的技术或经营方面的信息, 是智力劳动的成果, 具有明显的财产价值, 能够通过转让来实现其价值, 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 已在很多国家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如今的知识产权私权属性在定向上引起质疑。作为服务于社会为最终使命的知识产权法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存在之前提。知识产权这一私权存在公权的渗透, 知识产权法需要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达成利益平衡, 从一定意义上说, 源于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
3. 商标保护。
1982年中国开始实行《商标法》, 其中第6条规定, “人用药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但是在现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 “药品目前无需进行商标的强制注册”。尽管药品不在必须进行商标注册, 但是商标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它对于企业创名牌、争效益、提高竞争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药新产品经济效益良好, 造成企业跟风仿制问题严重, 中药企业应尽早“操起”商标保护工具, 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形成有力的保护壁垒。
4. 专利保护。
专利是保护发明创造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将中药产品的发明分为中药提取物、中药组合物和中药联用制剂。有多种结构或不完全明确的成分组合成的混合体为中药提取物。由于中药提取所含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或所含成分的活性作用和隐性作用, 致使其保护效力并不完全等同于产品的绝对保护, 有时只相当于方法权利要求的保护效力。
如传统知识文献化程度过高问题, 致使许多中药配方流入公共知识领域, 造成传统文化保护范围模糊不清, 丧失其新颖性, 极大影响对经古方这一中医瑰宝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鉴于古代中医药典籍当时的出版量少, 用药形式多数有病家自己煎煮服用, 现代的研究开发虽然方名、配伍甚至用量相同, 但已在原料、制剂功能阐述上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为发挥贯彻专利宗旨, 对未开发成上市的法定药品的经古方的配方, 应视为不丧失专利新颖性, 以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从而提高人们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促进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初探
1. 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 加上传统中药缺乏适当的传承机制, 和相关立法的缺位, 千百年来而形成的中药文化流失及失传现象严重。公众保护传统中医药意识的薄弱, 各地区也对自己的中医药文化不够重视, 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甚至主动放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中医药文化丧失的速度随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加速。现存的危险是传统中医药这笔巨大的财富将要丧失, 不但是世界传统天然药物的损失, 更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2. 中国传统药物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建设现状。
加入WTO-TRIPS后, 中国为满足TRIPS协议最低要求, 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 将建立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作为重点研究开发项目。2001年8月底建成, 2002年6月, 该数据库通过WIPO传统文化工作组检索测试,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其正式更名为“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 (CTCMPD) 。该数据库共收录了4万余传统中药专利信息题录, 11万余中药方剂信息。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可分为中药专利数据库及西药专利数据库。中药专利数据库由题录数据库、方剂数据库、中药材辞典数据库组成。西药专利数据库由题录数据库、西药辞典数据库及化学结构数据库组成, 题录数据库是二者检索系统的核心部分。
除了官方完成的研究开发项目外, 国内多家单位也建立了许多中药数据库。例如, 上海创新中药研究中心开发的SIRC-TCM中药化学数据库;中国中药研究院、浙江大学开发的中医药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中药化学数据库;北京东方灵盾公司开发的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等。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未来之展望
近些年, 中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实现了对传统知识的数字化保护从无到有这一历史性突破。但是, 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数据库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把首要任务落实到信息检索系统的完善方面。信息检索系统的强大关乎于对信息的实际保护力度, 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他性、特有性、归属性进行强有力的保护。然而, 信息检索系统的完备又是基于信息录入的精确、有据。追溯到最源头, 应是对信息的广泛、准确的把握, 即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考证、追源。尤其对那些因年代、文化的差异难以核对、校准的信息, 例如中药名称的通假字、繁体字, 及中药一药多名、多药一名的情况, 对信息的录入也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完善信息系统的检索功能是保护传统文化这一宏观概念最基础、实际的一环。
自古以来,文人墨士偏爱灯笼,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灯笼谜,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起到了增长知识、裨益健康的作用。人们更善于用灯笼这一题材来制作灯谜,你看,多么形象生动!在古代,灯笼犹如现代的手电筒,是人们的生活伴侣。因此,人们也更加喜爱灯笼。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有一次与唐寅、文徵明、徐士祯等几位好友品茶聊天时,撷取灯笼这一题材制谜赏玩。其时,祝允明久病初愈,对一些中药名颇为知晓,他的灯笼谜也充溢着“药味”,看起来犹如一剂药方:“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下(夏),生地车前仗此翁。”寥寥几句诗谜,就把灯笼的制作材料以及特征、作用准确地表现出来。
类此用中药名、方剂这一独特表现形式巧妙制作的灯笼谜还真不少。相传华佗收徒弟时,有意测试拜师者的聪明才智:“我这里开有七味中药,连缀起来可猜一物,你们要是谁的智力好,猜对了,我就收你为徒。”说罢开了一张处方药方谜,要求猜一日用品。但见上面写着:“枳壳防风藏红花,熟地不用它半下(夏)。生地当用在车前,夜晚赶路眼不瞎。”有一少年头脑反应敏捷,遂即高举起他随行所带的灯笼。华佗知道他猜对了,称赞他聪敏,就收下他为徒。在闽南民间,流传一道仿大夫口吻的灯笼谜,配制得浑然天成:“面色白兼红,心里热直冲。断来是火症,看去还朦胧。宜取竹茹用,故纸复防风。生地不能少,熟地无也通。”此谜里面隐藏5味中药名,药味谜味俱浓,押韵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我想,要不是作者对医学药理颇为熟识,是颇难制出这等佳作的。
周末闲暇,笔者到一位谜友家中作客,聊谈中也侃到了灯笼谜。他说,有一道中药结合病因巧构的灯笼谜十分有趣,谜面是:“远视瓜蒌桔梗,近视防风故纸。生地须用它,熟地总不需。欲问病因如何,只因心中一点火。”的确,这道谜的谜面隐藏着6味中药名,浑然天成。乍看起来令人搔首费猜,但只要找到突破口,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另有一道灯笼谜,纯用处方形式出现,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谜面是:“病名:火攻心。处方:淡竹、柴胡、故纸、防风、灯心。熟地可用可不用,生地不可不用。”这一处方谜巧妙运用退热泻火的7味中药名,把灯笼材料、用途恰到好处表现出来。你看“火攻心”指的是蜡烛,前4味中药隐指制作灯笼的材料,而且切实是治疗“火攻心”的中药方剂。后两味更是运用巧妙,把灯笼的主要特征含蓄地勾勒了出来,你看,“熟地”(中药名)指的是熟悉的地方,要用灯笼也可以,不用也可以。而对陌生的路段(生地)就不能不使用灯笼,此谜一经猜出,无不让人恍然大悟,击掌赞妙。
最近,笔者欣赏到一则灯笼谜轶闻,说是明代年间,有一年元宵灯市,书生白简坐在一家酒店前观灯,心情舒畅脱口吟诗:“一到上元相庆赏,家家灯火乐春情……”打扮成算命先生的永乐皇帝正好也在这家酒店里饮酒,听了这书生的诗后,觉得颇有新意,便出谜语试其才识:“骨头零零星星,皮肤薄薄轻轻。问得什么顽疾,佳人热火烧心。”白简略思片刻,就向“算命先生”道出谜底是“灯笼”。永乐皇帝回到朝廷,即封白简为招宝状元,巡视河南。后人称白简为谜语状元,这道灯笼谜语也被喻称为“最幸运的谜语”。
灯谜、中药均为我国的国粹,两者的完美结合显得独特又高雅,使人们在猜谜中学到一点中医药文化知识,这是一件多么有益又有趣的事啊!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推荐阅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07-15
中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10-23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01-02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复制法——概述05-29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姜炙法10-21
中药材中药饮片总结10-26
中药学06-23
中药鉴定笔记07-04
中药微丸09-21
中药制药专业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