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精选8篇)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1

1、在天师附校分组观摩双语课堂教学,然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

2、各辅导站领导结合实际对双语教学方面发言交流。

3、教育局三位领导进行讲座。

大会上教育局领导的讲座从理论研究,行动实践为双语教学指明方向,再次阐述了双语教学是全新的实践,并不是全新的理念。通过双语教学达到双目标,双思维,双文化。(双目标:学科知识,老师提高),双语思维:语言的切换,大脑的开发;双文化:多元文化。)目前双语教学的模式可采用:渗透型,有少到多;模块型:学期的某一个章节;主题活动型:综合活动课。中外合作型:外主中辅。

从我们听到了观摩课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本次一共开了6节课,因为课都是同时并行开课,因此我们一共听了2节数学课。这2节课都反映出老师们良好的语音面貌,语音流利,语调正确。体现了老师们对双语课的理解。参加了本次活动体会最深的就是我县的双语课注重了学生的互动,教师运用的文字,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用语上,有他自己的学科性,语言整合适量。在这方面我校的双语工作还仍需努力。

总之,就像博客里说的虽然外小的双语教学是宁波的独行者,但如果学生受益,学校受益,那就是一项事业,得坚持的走。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我校的双语教学通过老师们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会更精彩。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2

1.1 铁肩担道义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 新课改的号角响彻长城内外, 新课改的浪潮席卷塞北江南, 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 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是做弄潮儿, 还是赶潮人, 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选择.为推动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联合河北省鹿泉一中、天津中学、浙江余杭高级中学、湖北大学附中、西北大学附中等20所全国课改前沿学校, 举办第三届全国新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 发起成立“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他们的口号是:改革者联合起来.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 他们以刊物为阵地, 深度剖析课改热点、焦点、难点、冰点问题, 敢于直面课改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敢于担当, 面对“衡水现象”他们不是附和众口一词的赞扬, 而是发出了自己的不同声音:叩问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而衡水这样的教育模式, 这样的教育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吗?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吗?这说明, 他们有勇气, 有胆识, 敢于铁肩担道义, 有一份坚守, 有一种责任, 有一种社会良知.承办单位是河北省鹿泉一中, 是新课改的示范学校, 走进校园让人感到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 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息, 是一种浓浓的课改范围, 从教学楼走廊的文化特色, 从他们教室课桌的摆放形式, 从他们的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他们课堂的开放程度:与会者可以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 从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 可以看出他们的课改是实实在在的, 是训练有素的, 不是作秀, 不是形式.从一个普通的县级中学, 走向全国课改名校, 应该说, 效果是显著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的社长兼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刘坚教授倡议并主持了会议.从刘坚教授的主持词及联盟理事长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致辞中, 让人感受到很大的精神鼓舞, 让人感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一种使命, 让人感到“弄潮儿在潮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风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去担当新课改的重任, 在课改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

1.2 论道鹿泉市

为了新课改, 专家们带着追问, 老师们带着困惑, 校长们带着期盼, 学生们带着感受, 会聚鹿泉市一中.这次会议到会的专家都是领导国家课改的学科领军人物.语文, 方智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数学, 王尚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英语, 邓北平, 《双语学习报》总编、特级教师.文综, 王雄, 教授, 特级教师, 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专家组核心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阿福儿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理综, 廖伯琴,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物理教学探讨》主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负责人.有他们来主持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 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有思想家与实践者的互动, 有设计人与操作人的切磋, 更能水乳交融的论道课改, 有见仁见智的坦露心曲, 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 有行之有效的领导策略, 有身临其境的引导案例, 所以, 使这次活动更具实效性.10月30日, 早晨, 首先有5位专家就所负责的学科的研讨成果向大会做15分钟的汇报, 有4位校长代表, 将校长分论坛的研讨成果进行汇报.

1.3 妙手著文章

这次会议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的是3个人的讲话:一是会议主持人刘坚的主持词, 流畅, 精炼, 非常有风采, 概括准确, 表述严谨, 富有感染力;二是理事长唐校长的演讲辞, 激情充沛, 慷慨激昂, 能震撼人心;三是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 成尚荣老先生的演讲, 从他的演讲中让人感受到教育家的素养, 一个多小时, 如行云流水, 洋洋洒洒, 妙语连珠, 精彩纷呈, 让人热血沸腾, 令人欢欣鼓舞, 虽年逾古稀, 可那充沛的气势, 非凡的气度, 让人钦佩不已, 他的论点是:课改的关键是改课, 改变老师课堂的教学行为, 老师课堂教学行为不改变, 课改就是一句空话.改课的根本是理念的转变, 理念不转变, 行为就不可能变,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 穿新鞋走老路, 不是应付就是作秀, 老师不是思想家, 但我们是思想者, 面对低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什么?

2 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新课改最有体会的是首先进入课改的学校的老师、校长, 个中三味, 他们最有发言权.10月29日晚上18:30—20:30, 会议安排4个分会场.就“如何看待老师们普遍反映的课时少, 内容多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个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关系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问题?以校长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 主持人要求台上的8位校长, 只谈观点, 不介绍学校, 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3分钟, 使人感到清新的会议风气.少了客套, 多了实在, 少了空话, 多了实话.

2.1 旗帜鲜明的校长论谈

最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是中学校长, 参加论坛的校长们都是早期进入课改的学校, 他们对课改的体会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笔者所在的会场所讨论的话题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校长的发言都言简意赅, 观点鲜明, 校长们一直的意见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出了问题, 校长们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 有理论上的成因分析, 有实践中成败举证, 原因多多, 因素多多, 加上主持人精辟的概括, 使整个会场生动活泼.

2.2 针锋相对的教师质疑

最关心新课改的是一线的老师们, 处在新旧课程的更替之际的老师们, 几多困惑, 几多迷茫, 敢问课改的路在何方?在台上台下的互动过程中, 有经历了课改之痛的老师们的慷慨陈词, 有正在开始课改的老师们的困惑发问:作为校长, 你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哪些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学校课改, 校长先行, 你对老师做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培训和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你做过学习与研究吗?你能给你的老师做有效的示范吗?你是否给你的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了吗?台下的老师们, 与校长们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 各伸己见, 对校长们的观点提出质疑, 并坦陈自己的体会与观点, 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气氛热烈, 彼此能理解对方的体验, 能包容对方的观点, 使人感到一种的和谐的学术争鸣, 自然的观点碰撞,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沙龙.

2.3 发人深省的学生发问

最关切新课程改革的是学生.在热烈而又激烈的观点交锋中, 一个特殊的举动让争论平静了下来, 一个随母亲参加会议的小学生举手发言, 主持人允许他上台, 他拿着话筒, 声泪俱下的诉说:他上小学六年级, 现在学习任务很重, 他生活的一点也不幸福, 希望我们的课改能给他们学习带来幸福.一席话, 让会场哑口无言, 用主持人的话说, 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幸福的学习, 当我们的孩子们还不能感到学习生活的快乐时, 我们每个人应感受到自己身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观点综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如何发展, 新课改怎样改?对他们来说也是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谨慎, 需要稳妥, 更需要勇气和胆识, 新课改所带来的理念的转变, 教学与管理行为的转变, 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 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问题出在哪?原因是多因素的, 一是理念层面的问题, 理念决定行为, 当一个老师对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不从根本上认可的时候, 在他的课堂上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学习行为, 他也不会支持这样的学习行为,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理念转变是关键.二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当一个老师他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他也期待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但是, 自身水平能力有限, 做不了这样的事、做不好这样的事, 这就需要学校校长给以大力的支持, 从提高老师的水平上着手.三是评价层面的问题, 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 在当下功利性极强的社会背景下, 家长, 校长, 老师更多的是关心高考成绩, 升学率, 引发的社会评价, 而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会自然服从于这一需要, 在这个“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 一个个体很难摆脱它的束缚.只有不断的改变这种评价机制, 当我们的教育能以学生的幸福快乐的学习为目标,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时, 才能更充分的解放校长、老师的思想, 抛开“患得患失”的功利性, 使他们全力以赴的投身于新课改的洪流中去,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尽心尽力.四是管理层面的问题, 新课改关键在老师, 根本在校长, 只有校长矢志于课改, 老师们才能锐意课改, 只有校长拿出课改的具体方案, 老师才会有课堂的具体行为, 只有校长的强有力的支持, 才会有老师的义无反顾的行动, 所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低, 一定意义上讲, 取决于校长课改的态度与决心, 取决于老师的理念和能力.尽管目前我们的课改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样那样的不顺利, 但我们应坚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映日荷花别样红

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扑面而来的清新, 如映日荷花有着别样的鲜艳, 真可谓“连天荷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古诗写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次听课的时候我想到了这句古诗, 我把它改成了:采得百花成蜜后, 方知:为啥辛苦为啥甜.作为老师, 当我们麽出一节成功的课后, 才能体会到为啥辛苦为啥忙的滋味.这次的观摩课, 设计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 由来自3个不同省的年轻老师用3个不同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椭圆的性质”, 课堂观摩活动由4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八仙过海———上课

第1节课由江苏锡山高级中学陈春芳老师上, 课堂的基本程序是:一是回顾椭圆的定义, 二是让学生画椭圆, 三是利用画椭圆的过程让学生找椭圆的焦点, 顶点, 范围, 引出课题———椭圆的性质的学习, 四是学习椭圆的性质———范围, 对称性, 长轴、短轴, 离心率.整个过程也在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 但显得平平淡淡, 学生的讨论活动给人的感觉是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

亮点1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离心率的含义.

亮点2让学生动手画椭圆, 在画椭圆的过程中, 探究椭圆的性质, 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第2节课是由鹿泉一中的田爽老师上, 基本程序是:一是展示预习成果, 二是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三是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四是老师评价小组成果, 并完成教学目标评价单.

亮点1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导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 以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 以问题引领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问题引航教学目标的达成.

亮点2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答案让学生自己做出, 对错让学生自己讨论, 思路让学生自己讲解, 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没有老师的讲解, 学生照样把问题解决的有滋有味, 知识的掌握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建构.

亮点3自主探究是一种养成的学习习惯.从她的课堂中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一时的作秀, 而是一种训练有素, 给我的启示是课堂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的实施需要专门的训练, 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一个过程, 要形成一种习惯, 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

亮点4学生成果展示的方式.小组探究结束后, 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对全班同学讲解, 尤其把解题过程投在屏幕上让师生对过程能共享共赏.老师的点评, 引领非常到位, 能让人感到教学方式的真正的改变.当时我就在想, 或许当学生比较多的时候, 相互之间的讨论未必能有效的开展, 但学生的这种独立学习并展示学习结果的这种形式很容易做到, 老师少讲, 让学生自己多活动很容易做到.我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朴实, 真实, 充实, 现实.

第3节课是由陕西长安一中的陈勍老师上, 基本程序是:一是由圆的几何特征, 类比发现椭圆的几何特征.如圆的方程中x, y的取值有具体的范围, 在椭圆的方程中x, y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圆是轴对称图形, 椭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吗?圆在坐标系中有特殊的点, 椭圆在坐标系中也有特殊点吗?有哪些特殊点?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画有椭圆的纸, 让学生动手实验, 验证.三是对图中看到的结论, 从数的角度进行论证.四是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探究成果, 老师点评完善.五是小结.

亮点1这节课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体现数学学习中的类比思想, 让人感到设计合理有效.

亮点2让学生自己发现椭圆的性质, 用动手的实验操作来验证、观测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 体现科学发现的思考方法.

亮点3体现动与静的结合, 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视角享受.在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的基础上, 通过动画, 动态演示画椭圆的过程, 及椭圆的对称性, 椭圆的范围.充分体现了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亮点4体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从图形中观测到结论不一定可靠, 需要从数的角度即理性的角度进行推理证明.数离形少直观, 形离数少严谨.

亮点5有无法预约的美丽, 有意料之外的生成.在探究椭圆方程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时, 有一个学生选择了用函数的方法, 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来说明问题, 这是出乎意料方法, 老师能因势利导, 借题发挥, 让一个小方法变成了数学火热的思考, 给所有的学生以启迪, 是一种真正的生成.是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

我认为这节课上的非常好, 老师的引导作用体现的非常的有效, 知识的生成自然和谐, 师生的互动进行得水乳交融, 合作探究的活动进行的水到渠成, 实现了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 让教学活动充满智慧, 让教学为学生生成智慧.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而拥有智慧的人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总之, 这是一节有“大气”的课, 沉淀了教者的文化底蕴, 有“灵气”的课, 彰显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有“朝气”的课, 突出了教者的教学激情, 有“喜气”的课, 体现了教者的教学目标.

这两节课给我的启发: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标, 所以, 要“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 教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 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更多的时候, 我们的教学总是认为老师不讲, 学生就不会, 老师讲少了, 就担心学生没有听懂, 没有听会, 没有听全, 把老师的侃侃而谈, 老师的苦口婆心, 满堂灌, 全程讲, 当做了教学的主要活动, 事实上我们也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上原原本本讲过的数学题, 考试时有很多学生根本做不上, 问题就在于老师完成了讲的使命, 而学生却根本没有完成学的任务, 老师讲的内容, 没有有效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听懂常常是学生对老师观点、思路、方法的一种认同, 而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己的行动, 要动脑去思考, 动手去操作, 亲身去体验, 主动去建构, 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智力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讲只听终觉浅, 自作自受悟方深”.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言: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 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 而老师仅仅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所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以老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还课堂于学生, 还时间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放心让学生自己学,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老师的任务是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场景,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给学生宽松的展示平台, 给学生欣赏数学精彩的视觉.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环节:坐而论道———说课

下午1点半开始:由3位上课老师分别说课, 3位的说课都比较好:一是言简意赅, 由于有时间的限制, 只能长话短说, 直奔主题;二是提纲挈领, 条理分明, 说设计思路, 说上课流程, 说预设目标;三是有理有据, 说设计的理论依据, 说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四是是非分明, 说上课的体会, 所得与所失, 有哪些成功, 有哪些失误.

第三环节:见仁见智———议课

说课结束后, 由参加会议的老师们进行讨论, 由于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 都来自教学一线, 都是上课的行家里手, 因为无所顾忌, 所以畅所欲言, 讨论就显得非常的热烈,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大漠孤烟直”的直言不讳, 有“长河落日圆”的圆润婉转, 有一针见血的批评, 有花红叶绿的赞扬, 同课异构, 有两位老师属于异地做课, 环境不熟, 学生不熟, 大家的共识是:这几位老师有很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驾驭学生的智慧,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各有千秋, 有的课堪称样板课, 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有的课可谓样本课, 需要大家讨论完善, 共同提高.一堂好课, 是老师经验的积累, 智慧的体现, 创造力的展示, 一堂好课, 需要老师潜心钻研, 精心设计, 悉心组织, 苦心引导, 耐心帮助.

第四环节:.高屋建瓴———评课

在老师们的讨论的基础上, 与会专家进行点评, 先是石家庄市教科所副所长进行点评, 然后是北京市的关键老师进行点评, 最后由王尚志教授, 以“怎样从学会数学走向会学数学”为题, 进行点评.

4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感受颇多, 感触颇深, 感想颇丰, 有惊喜, 有诧异, 有反思.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4.1 独具一格的会议安排

一是开门见山.会议的第一天的活动不是令人生厌的开幕式, 不是令人生畏的领导讲话, 不是令人生气的致辞发言, 而是“精彩纷呈”的课堂, 全天大家议论的话题是课改, 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二是节奏紧凑, 晚上也安排活动, 进行校长分论坛.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学术的氛围, 独具特色的会议风气, 务实求真.

4.2 独具慧眼的课改话题

课改走到今天, 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其中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效率低的问题;内容多, 课时少的问题;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关系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正好是课改一线的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学校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正是这些课改话题, 吸引到了全国十多个省的一千多老师、校长.省份之多, 人员之巨, 期望之殷, 让办会者始料不及, 说明, 会议是及时雨.顺风车, 因课改期待“通气化於”的良策, “乘风破浪”的航船.

4.3 独树一帜的课改联盟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3

通过认真听取四位教师的授课,受益匪浅。四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生动。各自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

于洁老师的《画夜景》,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 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 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本课的教学目 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本堂课用回忆想象的方法,进行颜色对比,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深浅是对比出来的。用两种方法来表现色彩的对比,用砂纸和油水分离法,认识色彩,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生活中的灯光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到了对黑夜的美。让学生体会到了画画用黑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的色彩更强烈。整节课于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注重了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练习中能利用学案,学生学得扎实,师生互动较好,学生作品丰富多彩,对知识掌握牢固,练习适中,课堂效果好。

崔斌老师的《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盾牌是一种古老的战争武器,它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攻击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从这一课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教材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本课主要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来表现动物头图案的威武感。最重要的是通过盾牌这一渠道,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它的独特作用,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在导入部分崔老师通过创设动态教学启动情景,播放战争场面的录像片,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

然后通过学生介绍关于搜集到盾牌的资料,了解盾牌的古今发展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较是提高观察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欣赏动物的头像,请学生分析威武的表现方法,老师创设悬念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以“悬”牵住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认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课重难点。

然后在欣赏丰富的学生作品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开放,思考能力更广更宽,并从中吸取到了新的美术营养,崔老师的角色就是只点燃鞭炮的小火引,让串串鞭炮爆发出去。通过有序的分工及合作,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在作品的展评部分,让各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崔老师播放具有战争气氛的音乐,学生手持盾牌,以有力的步伐走向敌人,轮换感受战争气氛。这堂课上完,从学生的作业反映出了他们较强的合作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而且也体现出了他们强烈的创新精神。

陈方凌老师的《我的书包》一课当中没有带领学生分析书中的作品而是直接分析学生自己的书包,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物品开始非常贴切学生们的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课上陈老师在小组中选取出三个最有特点的书包放到讲台前面来。它们的外形不同、色彩搭配有所不同、个别功能也不一样。正因为这些书包设计的非常出色,投资者才愿意投资把它们生产出来。

每个小组领回自己组推选出的书包,回到小组当中去进行研究,研究后每个小组进行简单的汇报。让学生来分析书包的不同,在同学们介绍的时候陈老师不断的肯定和指导他们的汇报。并在关键时刻给与指导和讲解。在学生思想逐步打开的时候,陈老师出示了多种书包的造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设计思路,并询问他们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欣赏并感受到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书包的美观性、实用性、合理性、可行性和书包的空间形式、造型色彩和气氛营造等。通过这堂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所展现出来的作业可真是异常的精彩。

听了朱晓艳老师的《橙色的画》一课,朱老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积极,使我受益匪浅,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首先抓住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浓浓的兴趣与好奇心,更自然地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在《橙色的画》一课教学中,朱老师首先用一个小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观看欲望。实验很简单:把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混合起来涂。学生目不转睛,兴趣浓厚。从实验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并观察到由于加入红色的量的不同,颜色还有了深浅的变化。一个小小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调色实验,只有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世界,带领他们逐步感受到身边的美。

学生认识了橙色后,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橙色的感受,他们是没有任何情感来源的。对橙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欣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比较欣赏,朱老师现场进行了现场示范(油画棒在棕色卡纸上的风景画),出示以橙色为主的儿童画,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橙色东西和场景就在自己的周围,感受多亲切啊!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便很快能说出自己对橙色的感受:喜悦、温馨、欢快、明亮等等。

学生的这些体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采用合适的开放式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肯定了学生的创作,发现了每件作品的闪光点,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体验感受到了橙色的魅力。

黄山中小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4

培训心得

——听贲友林老师《十年反思的力量》有感

4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在凯里篮球馆举行的全国著名专家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听了贲有友林、赵震、刘劲苓三位特级教师的六节示范课及讲座,我学到了许多。其中,贲友林老师的《十年反思的力量》讲座,使我受到了很深的启发。

贲老师的出生和我们一样,同样是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师范,在村小教过四年书。与我们不同的是,他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反思,善于思考并总结,因此走上名师的道路。贲老师就是把上课之余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如他在教学四年级学生认识角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角。平时老师们都使用两根小棒来作一个活动角,来演示角的大小,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但学生在认识角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贲老师在一次看电视机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电视的天线作了一个活动角,这样它即保留了原来活动角的功能,在天线一拉出来,推进去的过程中,能直观地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度无关。在教二十年前的学生认识播种机的作业宽度时,贲老师想到了在黑板上演示的方法:在黑板上用粉笔涂了一大片,把这一大片被涂的黑板当作一块要播种的地,拿黑板擦当播种机,在黑板上擦出一个长方形,用粉笔把长方形描出来,并标明宽1.2米,长200米,怎么求播种机播种的面积,什么叫作业块,学生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一节课是否具有现代的理论,并不是由我们的教学媒来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教学理念来决定,不

用课件照样可以上好公开课。课堂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一堂课不一定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上课能够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并使学生弄明白,这样的理论就是现代的理念。贲老师二十年前使的教学手段到今天来演示,仍然不过时。粉笔+黑板擦同样可以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直观教学。用一筒卷纸,就可以形象地表示压路机的轮子,打开卷纸,同样可以表示圆柱体的表面,解决表面积问题„„用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具向学生出示,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很好玩,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数学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万物。

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写文章就是写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延着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把发现和解决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为了文章。贲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就他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时出现问题。十年以来,贲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教学反思。最初他在笔记本上记录,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中写。2007年他们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这本书写道:“从2002年2月27日开始,我每一在上完课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本书是他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十多年来,他每天记录、思考,因此而成为名师。其实,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反思着,更多的表现为行动中的反思,也许,行动后的反思,不是持续、系统,偶尔为之。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的痕迹。我们想过了就过了,时间长了就忘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把教学后的想法写出来并加以提炼,就会

写出好文章了。

在探讨教师教学这么多年的书,你是越教越聪明还是越愚蠢这个问题上,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事例:“一个中师生经过层层招聘考试,被分配在一所学校里任教二十年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在参加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评比笔试中,这位老师考的是一份小学六年级数学的试卷,拿到试卷后,作为一个中师毕业的他,发现有许多题都不会做。他发现经过二十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之后,六年级的数学题不会做,自己的知识已经发展到一年级的数学水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缕见不鲜。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上课之前,你所知道的和四十分钟之后学生所知道的常常是不是一个等号?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仅比学生知道的早四十分钟?在许多老师的身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许多老师就变成了仅比学生早知道四十分钟。在探讨你做老师这么多年,你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时问题。如:几个调皮的孩子在球场上玩得起劲,你看到了怎么办,你会大吼一声:“你怎么又玩了?你怎么不开始写作业?”那几个孩子在你的吆喝下,很不情愿地回到了教室,很不情愿地拿出了笔,拿出了作业本„„你发现,孩子痛苦了,你幸福了。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在探讨你对于教的这门学科,你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乏味这个问题。贲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位数学老师,你越来越乏味,那你的学生学习数学会有兴趣吗?”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教师工作非常辛苦、非常乏味。《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指出: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较大,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老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工作压力过大直接影响老师身心健康,抽样

调显示,反映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反映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教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能控制情绪的为13.4%,城市这一比例为17.7%。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日本老师的工作的时间是平均每周52课时。超过劳动省规定的标准12个小时,所以老师是非常繁忙的。但是,体现老师是教育专家的工作时间,如授课、课前准备,研究活动、课程建设等,却只占其中的一半,另外近一半的时间是浪费在各种各样的杂务上的。美国Thomas L.Good 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中写道:对于一个典型的高中老师来说,每天要与125—175个学生打交道,晚上还得改作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当然更不用说要处理家庭琐事和做钟点工了,教书是个没完没了的工作,只要你愿意,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不会觉得多。„„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还是有一些空余时间的嘛!贲老师给我们支了招:

一、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他让我们反思教育生活,就是提醒自己不满足单调的、简单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过程穷尽创意生活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工作心态。我们不希望改变发生,而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添加创意,有了创意,我们辛苦,而不心苦。

二、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用文字的形式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的

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悄悄的革命”。贲老师坚持把他们每天的课堂记录下来,他有一天记录是这样记的:“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六、日的东大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5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一天的忙碌下来,他用文字记录他的课堂,他觉得是幸福的,快乐的。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丽的感动。我们要守着我们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我们在浮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糊涂。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5

上周末,我有幸去xx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深度教学观摩研讨会,真是受益匪浅,让人耳目一新。这次培训又解答了心中的一些疑惑,在教学的路上多了盏指明灯,感觉浑身有满满的待释放的能量。

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早地来到会场,坐在最前排,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教学魅力,汲取他们的授课精华。

第一天上午,听的是xxx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讲到《xxxx》,xx老师先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又讲了创造性复述是什么,复述的方法有哪些。又让学生以海力布或者乡亲的口吻,复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显得那样的连贯,那样的水到渠成。

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xx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书能力,她总是自己亲身去读书,给孩子推荐更好的书,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为她深知学生会写作文不是老师给的,是他们的遗传所致,而真正的写好作文,靠的就是读书,腹有诗书自然出口成章,能写出很多的好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善于读书,多读好书,使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读书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最终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阅读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其次,最重要的是尽量的、适度地扩充,而不是为了单单营造一些学习气氛,无限制地增加课文容量。

第二个授课的是xxx老师,他讲的是《xxxx》,在我看来古诗的教学难度有点高,他却讲出了别样的味道,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种美的享受。他说,他要把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说,吟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该是最不陌生的;他说,能做到“讲、看、读、写、吟”,是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他的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可他却将古诗教得那么传神,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

戴老师从纠正字音开始,又从平仄入手,这样在唱的时候、在吟的时候,就显得那样的水到渠成。当老师讲到他们的学生时,眼里流露的是自豪与兴奋,他说,如果要教好你的语文课,首先你要爱你的学生,还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x老师注重学生读书不光用眼睛看,更要学生用心看;还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在这里记得最深的是,x老师给学生读书,当她声情并茂地读出以后,学生也学会了那种感情,也学会了读,感受了当时的心境;当学生说出那么多关于父亲和“我”的生活的词语时,是那么的自然,要学会读每一句话,读出每一句话的表情、语气。

在这节课里,x老师不仅注重学生读的能力,还注重学生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告诉学生写的时候要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同时,x老师还对我们有更多的要求,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用安静平和的教育淡化技法,在情境中生发能力。

最后,我还有一些其它启发。读,应多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要做到多读课文,多读,多感受。写,每一节课设计一些写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多读书。培养自己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带动下多读书,读好书。多研究。教师要善于学习,采百家之长,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多规范自己的板书。板书好了给了学生一个提示,一个榜样,做好学生的示范。多学一技之长。自己在课余时间多充电,多学习更多方面的技能,使自己做学生崇拜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一个人做到了热爱,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干出非凡的工作。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6

10月18日至20日, 第十九届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ICTC2011) 在西安召开, Broadcom (博通) 全程参与ICTC的会议活动, 同时也继续在其展位发布了最新的宽带通信产品。

10月18日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主题报告会上, 博通公司系统设计资深主任工程师Niki Pantelias以《基于服务流的DOCSIS服务质量》为题作主旨演讲, 介绍了基于服务流QoS方案基本情况和优势。

10月19日, 博通在其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 博通宽带通信集团有线前端市场资深总监Ernie Bahm就宽带接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趋势进行了介绍, 并宣布杭州华数和深圳天威视讯利用Broadcom基于DOCSIS®的Eo C有线电视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均成功完成了网络测试。该解决方案现在可提供800 Mbps速率, 可支持视频会议、IPTV等未来应用, 促进三网融合发展。目前, Broadcom正在积极参与由中国广电总局主导的NGB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工作。

Broadcom向全球市场推出数字电视转换技术

10月10日, 全球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创新解决方案的领导者Broadcom (博通) 公司宣布, 推出40nm高清 (HD) 跨平台全球数字电视传送适配器 (DTA) 单芯片系统 (SoC) 产品系列。通过将电视节目从模拟制式转换为数字制式, Broadcom为扩展网络容量铺平了道路, 全球运营商都需要扩展网络容量, 以提供互动性更强的高清电视节目和业务。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7

16年11月份在天一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召开了关于高考化学实验教学的研讨会,在听了杜宏等伟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后,很受启发。

研讨会由教研组长徐效铮老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规定了具体的发言人和顺序,最后是共同讨论。

首先杜宏伟老师分析了近几年高考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分布和比值,并结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着重谈妥了如何教学,任何突破,并举了大量实例来分析。

化学组各位老师都作了发言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并布置了相关任务,关于高中化学实验专题的任务分解,把高中所有重要实验,典型实验都作了专题的任务分解,分解到各个老师,2个星期后汇总再进行讨论。

参加这次研讨会,感觉收获很大,以下是几点感受: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

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

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

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教学研讨会参加心得 篇8

2014年 4月 24日至 25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 短短两天的时间里, 观摩了 12节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优质课。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 12位名师 的课堂教学, 不同的理念, 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 但执教老师能根 据学情制定了详细的,符合厦门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 进,最终呈现精彩的课堂。可见,调查学情,充分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重要。

这 12节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有沙县教师进修学校林俊禄《周长》、邵武市实验小学李萍《交通 与数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李鹏 《找规律》、宁德市福安韩城一小阮志强 《分数的意义》、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张德强《圆的认识》 等。其中林俊禄老师他以独特的风格,幽默诙谐的 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林老师先带学生做了个传话筒找不同的小游戏, 通过游戏活动, 唤醒学生 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明确活动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接着,林老师又 让学生猜我和刘翔沿操场边线赛跑谁会赢?学生说,刘翔。林老师说,不对,我赢,不信你看,让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刘翔和林老师同时绕操场跑, 林老师没沿边线跑很快回到了起点, 刘翔沿操场 边线跑但没回到起点。让学生理解“沿边线”与“回到起点”这两个本质属性。林老师接着问:刘 翔赢了吗?为什么?这时学生找到刘翔和林老师赛跑的不同,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了让学 生感受周长,林老师问:看来这场比赛,老师和刘翔都没有赢,怎么办?学生回答,再跑一次。这 时课件演示:刘翔和林老师同时跑出,都沿边线跑,都能回到起点,刘翔先跑完,林老师后跑完。在整节课中,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听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鹏《找规律》是一种享受,这节数学课内容看似简单,老师却能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课堂, 数学的生命可以延伸到不同学科延伸到课外。李老师让学 生在人和动物、大人和小孩、伸左手和伸右手图片中找规律, 到相同圆片不同颜色排列变不同平面 图形不同个数排列中找规律、延伸到数字找规律, 再延伸到声音规律和动作规律相结合起来, 成健 身操。让学生在变与不变、动与静之间感受规律,然后通过不断总结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规律。这 种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上一篇:供电公司2011年线损分析报告下一篇:秋季气象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