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学设计(精选7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三、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
一、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特征
初中英语对话教学是提倡师生与课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注重师生关系的尊重与平等。作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
1.具有文化性的英语对话教学在英语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事, 也在学习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涵养。所以, 教师在英语对话教学过程中, 也要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多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与使用。
2.具有情境性的英语对话教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口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英语对话教学能为学生充分的提供将英语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 多说多练,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 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产生说英语的欲望。
3.具有开放性的英语对话教学英语课堂对话的内容不要只局限于教材当中, 而是以教材为基础, 慢慢的拓展和深化, 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另外,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初中英语对话教学, 如辩论或者小组讨论等。
二、目前初中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老师缺乏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给老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多老师对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进行了学习。从表面上看, 讨论和你问我答都需要交流与对话, 但这并不等同于对话。对话是不需要有结论或者答案的, 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对话过程中, 通过讨论和有效的提问, 激起知识的火花, 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
2.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失切性”。
(1) 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假对话”。目前, 教师对英语对话教学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 以为对话就是师生间问答及生生间讨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伪对话”。例如译林牛津版第四单元课文教学的内容 (教师是A, 学生是B, 全体同学为C)
A:Now look at the picture, who is in the picture?
C:Hi and his friends.
A:Good, where are they?
B1:They are in the park.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B2:It’s very cold.
A:........
(2) 话语权由教师掌控, 学生的对话被动化。倡导师生平等是英语对话教学的特征, 反对老师掌控话语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主导地位。
(3) 缺乏实效性的提问, 改善反馈机制。师生进行对话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问, 科学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启发学生的思维, 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 学习气氛沉闷。
(4) 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实效性。初中英语实施对话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小组讨论, 它能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学习, 共同进步。小组讨论过程中, 老师要关注每组的讨论情况, 不能让小组讨论停留在表面上, 要对小组得空反馈, 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确保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三、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英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基础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只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 并不存在卑微关系。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 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在平等、真诚的氛围中学习, 改善师生关系。
2.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将问题的设置, 具有启发性、层次性, 不能只注重答案的标准性, 要遵循层层递进、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多样化对话形式。
(1) 角色扮演。教师在授课中,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生生之间根据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 进行对话练习, 既能体会课本中的对话, 又能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老师提出几个话题, 让几个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汇总进行总结。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同时细心观察讨论小组的情况, 并加以指导, 加强小组讨论实效性。
(3) 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愉快且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 老师把知识点转换成游戏方式, 这样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很好的吸收英语知识。
结语:做到以上三点, 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中,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必定从兴趣出发, 从而大大的增加了学习兴趣, 也从过去的“只会写”, 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本文中介绍的英语对话的教学方法, 改善了教学方法的不足, 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特别是名画欣赏,能很好的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如何开展名画欣赏,让幼儿与大师“对话”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的绘画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绘画方法,创作出了许多响誉世界的“名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就中国的大师来说: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国外的大师,有梵高、达芬奇、马蒂斯等等。他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油画、剪纸、雕塑等领域。那么多的名画,如何选择适合的让幼儿欣赏呢?
1.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的题材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捕食》中,母亲喂三个孩子吃饭,那微翘的凳子,前倾的身体,表现出了喂饭时的情景,这个情景是孩子所熟悉的。再如齐白石的《虾》也是为孩子所熟知的。有了生活经验,孩子欣赏时,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动植物与风景。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动植物也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如《飓风,热带雨林和虎》、徐悲鸿的《马》等等。
3.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韵味与内涵,通过让幼儿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梵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细腻美等等。
二、挖掘——了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开展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通过多种手段去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先与大师“对话”,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思想。
1.积累素材。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名家的介绍,这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心人,把看到的收集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了解一些大师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
2.利用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当需要了解一幅名画时,我们尽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网络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获取大容量的信息,组建名画的内涵。
3.同伴共享。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了解名画内涵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老师了解一幅名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名画知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发现和挖掘是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的话,分享就是开展欣赏活动的关键了。在《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名画欣赏中,实行分享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效率。
1.幼儿“读画”。
每个孩子,对名画都有不同的了解与看法,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表达能力密不可分。老师要给孩子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欣赏。而且要充分让幼儿“读”名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名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对画面细致的观察,发现,来进一步了解名画。
如在吴作人的水墨画《熊猫竹石图》中,幼儿通过想象,说出两只熊猫,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说着悄悄话。好象在说“宝宝。快下来吃饭啦。”“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可爱的对话,正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幼儿的对话,也正是体现了作品中和谐、宁静的氛围。
读画的过程,是对名画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幼儿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教师“说画”。
在孩子读画的过程中,老师能了解幼儿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通过“说画”来完成。要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在“说画”的过程,针对幼儿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如在欣赏《鹅,鹅,鹅》时,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配上抒情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鹅的故事:“在美丽的河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大白鹅,一天清晨,大白鹅们张开雪白的翅膀,排着队伍,像要飞起来一样……”轻柔的语言,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与意境。
说画,能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名画,发现名画。
3.师幼“动画”。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样,对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体现了艺术相通的特点。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教师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大树的生长,风的变化等,把画面的内容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让静止的画“动”了起来,变的更生动、有趣,使幼儿置身其中。
四、再现——欣赏延续。
名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通过对名画的再现,达到欣赏后的延续,也能使孩子对欣赏的过程更彻底,更深入。
如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老师让幼儿创作向日葵,他们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婀娜,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力量,还有的展现出了色彩,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富有创意。再如欣赏了国画《熊猫竹石图》后,教师让孩子也尝试用水墨画的方法绘画熊猫,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同时当幼儿的笔下一只只可爱而神态各异的熊猫出现在眼前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再现名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同时也吻合了纲要中提出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观点。
②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㈠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㈡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⑴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⑵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㈢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1.“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2.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①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③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1、了解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络上下文和生存现实读懂文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诵读课文,把握发言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获得怎样样念书和学习的开辟,进一步展开有关浏览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掌控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浏览的乐趣,明了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言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晓得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不少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咱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资料。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尤为注重多音字),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形。
二.精读课文,掌控主要资料。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换交换了哪些题目?(浏览、偏科、学习外语和累积古诗文)
3.结合插图,领会文中人物的年纪、身份与感情,并透过情感诵读显露出来。
苗苗:酷爱念书的小学生,谦逊好问,对季老的尊重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民,亲热随和,诙谐中擅长引诱,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杀青共鸣,感受浏览乐趣。
1.在小组内,依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取1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交换感受。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差别的看法。
2.全班交换,重点交换“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交流中领会到浏览能带来欢喜,帮忙写作。教师也分外喜好浏览。我想如许说,“浏览,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如许的句式来说说对浏览的感受吗?
(3)老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墨客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日,教师想说的是,要是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浏览吧!
四.咀嚼标题寄意。
再读课题,说说标题的含意:
1.与2人名字相干。
2.寄意苗苗在学业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如同破土而出的小苗要吸取养分;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任选1、2项)
1.收集名人念书故事或念书名言。
2.选1本自己喜好的书浏览,念书时作摘抄或填写浏览记载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浏览书目;采访爱念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要,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桥引出课题
板书“桥”, 看到“桥”这个字, 你会想到哪些桥? (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黄河大桥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大家能看见的桥, 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 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如:A、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B、书籍是知识的桥;C、书信是联系的桥;D、悄悄话是心灵沟通的桥。还有友谊桥、思念桥等。那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
[评析:本文题目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那座无形的生命之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 从导入开始, 就引导学生理解桥有两种:有形的桥和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的无形的桥。为教学的难点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 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一读, 要读得正确、流利。
2.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是按照什么顺序讲的?
三、感受情势危急
(一) 桥窄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 课文中谈到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是一座窄窄的桥, 而且是一座木桥。)
(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窄到什么程度? (估计只有一个人的宽度)
2.同学们, 再读读这句话, 你还体会到什么?
(从“只有”体会到这座桥是这时唯一通往村外的、可逃生的路。)
那南面呢? (被洪水淹没)
小结:此时的木桥承载着全村一百多人的生命, 它是一座逃生桥。但是, 光有这一座桥, 全村一百多人就能顺利逃生吗?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评析:由桥入手理解课文, 感受桥窄, 且是唯一的出路, 直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 水猛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 (根据学生找到的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 教师相机出示: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 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请你们读一读、比一比这些句子, 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 洪水在凶猛上涨, 形势越来越危急, 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试读、指名读。)
3.前两句很明显是比喻句, 后4句是什么句? (拟人)
读着这些比喻句和拟人句, 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好像咆哮的洪水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是的,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些句子。
引读: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死亡在洪水的——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
水——
[评析:在读、画、议中引导学生感受洪水之大, 之凶猛。在老师的引读中除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外, 还让学生感受到应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三) 人慌
同学们, 洪水在上涨, 灾情在加强, 时间不等人啊, 时间就是生命, 此时此刻, 村民们怎么样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将有关部分画出来。
(出示句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 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此时的情景。
(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我们一齐把村民们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从桥窄、水猛、人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势危急, 且在读——画——议——读中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景, 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英雄行为作好了铺垫。]
四、体会英雄言行
同学们, 此时此刻, 洪水势不可当, 村民惊慌失措, 乱作一团,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是谁挺身而出, 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汉)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 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 相机出示句子。
(1) 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 这位老汉第一个来到桥头, 站在那儿,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在想什么?
B.山给你什么感觉?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无私无畏, 沉默, 镇定, 奋勇献身)
C.指导读出感情。
(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从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 (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 但是却显得非常坚定、有力、威严!)
B.谁能读出这份感受?
(3)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背景是老汉揪小伙子的图片)
同学们, 面对此情此景, 你想说点什么?
老汉这一揪, 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 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4)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 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老汉的“揪”和“推”与小伙子的“瞪”和“推”,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老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 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出示改过的内容 (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汉”改为“父亲”, “小伙子”改为“儿子”) 。同学们, 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
[评析:此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 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4.升华情感, 理解桥。
(1) 再次出示:“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 现在你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位老人了吗?
(引导学生总结, 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 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 同学们,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评析:抓住“拥戴”一词, 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 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 体会他是“桥”的含义, 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拓展升华主题
1.同学们, 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 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 比如……
2.作业
推荐阅读。
[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400字一11-27
小苗的诞生的教学反思07-24
《大树和小草》的教学设计11-13
小草与大树作文09-24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11-02
向大树道歉教案设计10-25
大树与小草高中优秀作文07-21
大树与小树童话故事作文09-20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06-17
小草大树的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