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 赏析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水田园诗 赏析(推荐8篇)

山水田园诗 赏析 篇1

一、明确 概 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以声衬静: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绘声绘色:“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由远到近、由景入情: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6.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7.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四、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构成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图。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

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说明诗人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 3 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恬静。写出了诗人对淡泊、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翠柳丛中烘托出两点娇黄,鸟鸣动听,色彩艳丽,有声且有色。辽阔碧天,点缀几只白鹭,极其醒目,天更显其大,鹭更显其小,白鹭的“上”,使蓝天划过一条白线,静中有动;对仗。

▲特写近景是翠柳藏黄鹂,衬底远景是碧天横白鹭。黄鹂鸣啭是栖止而有声,群鹭直上是飞动而无声。下栖者鸣声和谐,上飞者成行有序。画出一幅上下、大小、远近、动止、喧(口音)对比的绝妙画图。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明暗

点面、大小、正侧、声色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远近对比: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侧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声色结合: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细节描写)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压和低,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更添蝶舞莺歌,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色彩异常秾丽。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

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储光羲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之乐。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② 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③ 设想的未来之境,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用天台之高正面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

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以乐景衬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以哀景衬乐情: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

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六、回归教材

(一)、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三)、《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

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 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浮”,浮动,浮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七、真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3)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怀有欣快欢畅之情的渔民形象,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首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3分)马致远词:。张可久词:。① 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②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山水田园诗 赏析 篇2

一、疏朗萧散,似淡实腴

孟浩然以水墨写意画法写山水田园诗,疏朗的景象,萧散的神情,平淡的叙述,营造出似疏实密、似淡实腴的审美意境和包容吸纳一切又冲击感染一切的情感张力。

如《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诗歌四联,即四幅写意画,一曰磐石垂钓图,二曰潭鱼岛猿图,三曰深山忆仙图,四寻仙归棹图。诗人原本在磐石上垂钓,但醉翁之意不在钓,只是享受这与山水自然一体的“清闲“,于是诗人的眼光从钓鱼上游离出来,细看树下潭中自在的游鱼,树上藤间嬉戏的猿猴。看着看着,诗人的心思又再次从眼前的山水自然中游离出来了,他想到了《列仙传》中在汉江现身的神女以及那个“下请其佩”的唐突而幸运的郑交甫(《列仙传·江妃二女》)。因为孟浩然隐居的襄阳汉南园,本就在汉江水滨,他想起这件事再自然不过,绝无刻意用典之嫌。想到了就去找,这可能是他干了多年的傻事了,其结果是自然找不到,但找不到也无所谓,诗人依然开心,毫不失落,有明月清流作伴,一叶扁舟,一浆空明,一曲渔歌,优哉游哉,兴尽而返。细细想来,这不比“趁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子猷更任性。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个穿梭在盛唐气象和魏晋风度中的奇人,难怪闻一多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说“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二、同质相叠,清绝一代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清”的特质,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孟浩然在营造“清“境时往往采用反复叠加具有“清”的特点的同类意象,层层叠加,如波澜相推,使读者感到一种“多重净化”的清新扑面而来。

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构境便用此法。星稀之秋夜,河汉本就光彩幽淡,又有微云相遮,更见疏朗,再来一阵稀疏的小雨,天地清新如芙蕖初开,而细雨又打在宽阔的梧桐叶上,声音亦如钟磬清鸣。这重重“清”语,让读者的所有感觉都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无怪乎吟这句诗当时“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亦用此法。荷与竹,本都是清新之物,都有君子清朗的气度;风和露也是天地间常清之物,清风所拂,清露所染,一片爽气。荷之香是荷之魂,露之声为露之骨,二者给人的感受更是“清”如脊髓的。故此,“荷风”“竹露”一联历来为世人击节称赏。

三、构思不凡,笔细如尘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苏轼语:“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陈贻焮认为苏轼认为“韵高”评的是孟浩然其诗,“才短”评的是孟浩然其人,说孟浩然诗格调很高,可惜作品太少[3]。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韵高”体现在诗的构思不同凡响,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想落天外。如《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写“泊舟”却从几千里外的“挂席”写起,似乎有些离题太远,到了第四句才“始见”庐山,诗歌写到一半,主体才出现,节奏似乎太慢。这样的写法很冒失也很冒险,但仔细思量,若不是这一路几千里都没见到值得欣赏的名山,怎么能形容自己初见庐山时的那种惊喜和惊艳呢?即便是这样,若后面的句子接不好,这样的开头还是会贻笑大方。“我曾经读过庐山高僧慧远的故事,一直都对这名山这高人仰慕有加。”当人人都以为他要像李白《望庐山瀑布》和杜甫《望岳》一样给眼前的名山来几句惊人之语时,他偏偏又将笔荡开来,回到了历史典故中。诗到这里,诗歌就只剩最后一句了,庐山的特色还一点都没出来。“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日暮时分,我终于快抵达东林精舍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一声钟鸣穿过历史、穿过黄昏,弥漫在庐山上,融化在人的心里。原来孟浩然之所以仰慕庐山,不是牵挂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势,而是由庐山、高僧、精舍、钟声构成的一种禅静,一种远离世俗的平静。对,这才是孟浩然。此诗构思全不按常理,但能“始以奇胜,终与正合”,让诗人的个性卓然独立,无怪王维“美其风调”;吕本中说它“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沈德潜说它“悠然神远”;王士祯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孟浩然“笔细”,体现在他状物抒情是能于常人不能见处见之,能于常人能见处多见数层。

如《宿建德江》一首: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此时乃江湖漂泊之身,客愁自然如影随形,为何一到“建德江”畔“客愁”就“新”了呢?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原来人的性情能随所见而深浅,遇感人之物,自然会随之摇曳跳动。心中的“客愁”虽然无时无地不在,但眼前“日暮烟渚”之境却让它生长扩大,较之先前,如同新生。“客愁”能“新”,这是孟浩然感受之“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联,更是细致入神:人在旷野,视野必定开阔,远处天树理应可见,但又有暮色水气浮动于眼前,所以其见难免朦胧,哪里是天,哪里是树,辨不真切,只是在感觉中知道天绵延无际,树必定在前方某处,那么树后肯定还有天。人的视野中,天如穹庐,四面下垂,愈远愈低。那么相应远处的天肯定比相应近处的树要低。既然是“日暮烟渚”,那么江何以“清”,月何以“近人”呢?有常识的应该知道,初上的淡淡暮色和傍晚的轻盈水汽都是“遥看有近看无”的东西,只能影响水平远眺的视觉效果,天上射下来的月光和近在咫尺的江面在“日暮烟渚”依然清晰历历。江水清澈无碍,明月映江,若“静影沉璧”。在这一片晶莹透彻之中,距离感被完全消解,月亮似乎欲破水而出,江畔的人也会感觉水中的月触手可及。“天低树”、“月近人”初看荒谬不经,但若非观察感觉极细,不能得此。

四、结句超迈,余味无穷

孟浩然在诗中一直追慕神仙高士,一直留恋山水田园,但与此同时他也向当朝“献赋”,向“当路”者寻求援引。终其一生,他都在归隐和出仕两个归宿间彷徨。归向何处,对孟浩然而言,即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现实的矛盾让他痛苦,哲学的思考让他超脱。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孟浩然常以“问津”和“归去”之意收束全诗,将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和人类永恒的“归宿意识”渗透到天地万象中去,这体现了孟浩然的“执迷不悟”,也正是他的“大悟”。

为了表现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孟浩然常以“问津”之意结句,如: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岁暮海上作》)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

“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广陵别薛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夜渡湘水》)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梅道士水亭》)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下赣石》)

他在诗中不停向乘槎人、舟中人、道士、朋友问去“沧州”、“桃源”、“浔阳”、“越中”的路,在离别时问,在旅途中问,在偶遇时问。抛开表达“迷茫感”的内容需求来看,这样的结句让诗歌的感情在最后发散开来,看似渐行渐远,实则无处不在,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归去”之意结句如: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宴包二融宅》)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寻香山湛上人》)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彭蠡湖中望庐山》)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登望楚山最高顶》)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寄天台道士》)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游凤林寺西岭》)

山水田园诗 赏析 篇3

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大家辈出。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其诗独具风味。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浩然诗,文彩蘴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甚至认为孟浩然的诗“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种境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平淡入妙”的特色,除了从历代评论家的精辟评价中接受外,更需从孟诗的文本中去验证和体会。

一、疏朗萧散,似淡实腴

孟浩然以水墨写意画法写山水田园诗,疏朗的景象,萧散的神情,平淡的叙述,营造出似疏实密、似淡实腴的审美意境和包容吸纳一切又冲击感染一切的情感张力。

如《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诗歌四联,即四幅写意画,一曰磐石垂钓图,二曰潭鱼岛猿图,三曰深山忆仙图,四寻仙归棹图。诗人原本在磐石上垂钓,但醉翁之意不在钓,只是享受这与山水自然一体的“清闲“,于是诗人的眼光从钓鱼上游离出来,细看树下潭中自在的游鱼,树上藤间嬉戏的猿猴。看着看着,诗人的心思又再次从眼前的山水自然中游离出来了,他想到了《列仙传》中在汉江现身的神女以及那个“下请其佩”的唐突而幸运的郑交甫(《列仙传·江妃二女》)。因为孟浩然隐居的襄阳汉南园,本就在汉江水滨,他想起这件事再自然不过,绝无刻意用典之嫌。想到了就去找,这可能是他干了多年的傻事了,其结果是自然找不到,但找不到也无所谓,诗人依然开心,毫不失落,有明月清流作伴,一叶扁舟,一浆空明,一曲渔歌,优哉游哉,兴尽而返。细细想来,这不比“趁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子猷更任性。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个穿梭在盛唐气象和魏晋风度中的奇人,难怪闻一多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说“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二、同质相叠,清绝一代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清” 的特质,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孟浩然在营造“清“境时往往采用反复叠加具有“清”的特点的同类意象,层层叠加,如波澜相推,使读者感到一种“多重净化”的清新扑面而来。

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构境便用此法。星稀之秋夜,河汉本就光彩幽淡,又有微云相遮,更见疏朗,再来一阵稀疏的小雨,天地清新如芙蕖初开,而细雨又打在宽阔的梧桐叶上,声音亦如钟磬清鸣。这重重“清”语,让读者的所有感觉都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无怪乎吟这句诗当时“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亦用此法。荷与竹,本都是清新之物,都有君子清朗的气度;风和露也是天地间常清之物,清风所拂,清露所染,一片爽气。荷之香是荷之魂,露之声为露之骨,二者给人的感受更是“清”如脊髓的。故此,“荷风”“竹露”一联历来为世人击节称赏。

三、构思不凡,笔细如尘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苏轼语:“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陈贻焮认为苏轼认为“韵高”评的是孟浩然其诗,“才短”评的是孟浩然其人,说孟浩然诗格调很高,可惜作品太少[3]。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韵高”体现在诗的构思不同凡响,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想落天外。如《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写“泊舟”却从几千里外的“挂席”写起,似乎有些离题太远,到了第四句才“始见”庐山,诗歌写到一半,主体才出现,节奏似乎太慢。这样的写法很冒失也很冒险,但仔细思量,若不是这一路几千里都没见到值得欣赏的名山,怎么能形容自己初见庐山时的那种惊喜和惊艳呢?即便是这样,若后面的句子接不好,这样的开头还是会贻笑大方。“我曾经读过庐山高僧慧远的故事,一直都对这名山这高人仰慕有加。”当人人都以为他要像李白《望庐山瀑布》和杜甫《望岳》一样给眼前的名山来几句惊人之语时,他偏偏又将笔荡开来,回到了历史典故中。诗到这里,诗歌就只剩最后一句了,庐山的特色还一点都没出来。“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日暮时分,我终于快抵达东林精舍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一声钟鸣穿过历史、穿过黄昏,弥漫在庐山上,融化在人的心里。原来孟浩然之所以仰慕庐山,不是牵挂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势,而是由庐山、高僧、精舍、钟声构成的一种禅静,一种远离世俗的平静。对,这才是孟浩然。此诗构思全不按常理,但能“始以奇胜,终与正合”,让诗人的个性卓然独立,无怪王维“美其风调”;吕本中说它“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 沈德潜说它“悠然神远”;王士祯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孟浩然“笔细”,体现在他状物抒情是能于常人不能见处见之,能于常人能见处多见数层。

如《宿建德江》一首: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此时乃江湖漂泊之身,客愁自然如影随形,为何一到“建德江”畔“客愁”就“新”了呢?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原来人的性情能随所见而深浅,遇感人之物,自然会随之摇曳跳动。心中的“客愁”虽然无时无地不在,但眼前“日暮烟渚”之境却让它生长扩大,较之先前,如同新生。“客愁”能“新”,这是孟浩然感受之“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联,更是细致入神:人在旷野,视野必定开阔,远处天树理应可见,但又有暮色水气浮动于眼前,所以其见难免朦胧,哪里是天,哪里是树,辨不真切,只是在感觉中知道天绵延无际,树必定在前方某处,那么树后肯定还有天。人的视野中,天如穹庐,四面下垂,愈远愈低。那么相应远处的天肯定比相应近处的树要低。既然是“日暮烟渚”,那么江何以“清”,月何以“近人”呢?有常识的应该知道,初上的淡淡暮色和傍晚的轻盈水汽都是“遥看有近看无”的东西,只能影响水平远眺的视觉效果,天上射下来的月光和近在咫尺的江面在“日暮烟渚”依然清晰历历。江水清澈无碍,明月映江,若“静影沉璧”。在这一片晶莹透彻之中,距离感被完全消解,月亮似乎欲破水而出,江畔的人也会感觉水中的月触手可及。“天低树”、“月近人”初看荒谬不经,但若非观察感觉极细,不能得此。

四、结句超迈,余味无穷

孟浩然在诗中一直追慕神仙高士,一直留恋山水田园,但与此同时他也向当朝“献赋”,向“当路”者寻求援引。终其一生,他都在归隐和出仕两个归宿间彷徨。归向何处,对孟浩然而言,即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现实的矛盾让他痛苦,哲学的思考让他超脱。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孟浩然常以“问津”和“归去”之意收束全诗,将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和人类永恒的“归宿意识”渗透到天地万象中去,这体现了孟浩然的“执迷不悟”,也正是他的“大悟”。

为了表现个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孟浩然常以“问津”之意结句,如: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岁暮海上作》)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

“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广陵别薛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夜渡湘水》)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梅道士水亭》)

“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下赣石》)

他在诗中不停向乘槎人、舟中人、道士、朋友问去“沧州”、“桃源”、“浔阳”、“越中”的路,在离别时问,在旅途中问,在偶遇时问。抛开表达“迷茫感”的内容需求来看,这样的结句让诗歌的感情在最后发散开来,看似渐行渐远,实则无处不在,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归去”之意结句如: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宴包二融宅》)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寻香山湛上人》)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彭蠡湖中望庐山》)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顶》)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山中逢道士云公》)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 (《寄天台道士》)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游凤林寺西岭》)

在每一次的思想挣扎之后,他都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答复:彻底归隐。不管在人生中他是否做到了,但在诗歌中他是功德圆满了。随着羽化的仙人、高飞的鸿雁、东去的波涛,他归隐到云外、深山、清溪、平野、桃源,这样一个圆满的诗意结局,是陶谢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常用结句,那种尘埃落定的“归宿感”,真是山水田园诗营造诗人精神家园的最佳方式。

山水田园诗 篇4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王维

山水田园诗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一作村)寂,松风直似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一作只)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岁晏行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陶渊明《归田园居》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玉楼春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登太白山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

咏物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边塞诗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出塞·边庭烽火惊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鴈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遶胡营。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闺怨诗

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行旅诗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春山行旅图 惨淡岁月入梦遥,浪迹四海悲寂聊。风流正随鲲鹏去,我自面壁空长啸。万里江山皆风火,十年胸中尽怒潮。拚将一腔义士血,直向云天逞英豪。送别诗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春天的诗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光好 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春天吟

一片春天在眼前,眼前须识好春天。春秋冬夏能无累,雪月风花都一连。能用真腴为事业,岂防他物害暄妍。我生其幸何多也,安有闲愁到耳边。山中五咏·春早 草遍颍阳山,花开武陵水。春色既已同,人心亦相似。咏春 日日看山不厌山,白云吞吐翠微间。静明光里无穷乐,只是令人下语难。夏天的诗

《夏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秋天的诗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冬天的诗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雪梅》 【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战争诗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行》 杨炯

山水田园诗鉴赏 篇5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简介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的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谢灵运: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孟浩然: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李白: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

杨万里: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三、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A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 B写景的空间顺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 C、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五:解题步骤:解题三部曲,一

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二

体味情景交融之意境,三

领会写景表现之情感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围 常见问题: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象——意境——表达情感)

2、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侧重表现手法:手法--说明---情感)

六、精讲精练

(一)课内精选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⑦喧:吵闹.1.诗中展现了江边、山中两个场景,说说诗人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烟”和“忽”的妙处。

鹿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二)高考链接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王维及山水田园诗 篇6

编写人:张翠洁 审核人:李春霞

王维、孟浩然

一、知人论世

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文本学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诗歌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山水田园诗

一、概念: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以歌咏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生活的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有: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 1

谢灵运;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宋代主要有杨万里、范成大等。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旨)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四、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①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

②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

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五、高考连接

•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苍壁:深青色的崖壁。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阅读

《唐之韵》之“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渭川田家》)

抒怀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的诗《留别王维》中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到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过得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得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 4

因为他要用湖来象征人间吧。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干一番事业。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即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他是在山水诗中,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中,写出诗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化境,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流传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参考答案】

文本学习《山居秋暝》

1.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空山、松间明月、清泉、莲、渔舟等清新自然的景色。(一步)渲染了一种闲适宁谧的氛围。(二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官场,过宁静生活,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三步)

2.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步)诗中描写了月光洒满松间的静态景象,接着描写了淙淙流淌的清泉、嬉笑归来的浣衣女以及渔舟划过莲叶摇动的动态景象,(二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的清幽宁谧。(三步)高考链接《访隐者》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次石湖书扇韵》

1.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2.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练习巩固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旅游美学意境 篇7

阅读和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充分体会到诗歌中那栩栩如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他晚年隐居山林,闲适的优游生活赋予他无限的创作灵感,通过自身物化的方式展示博大的精神追求和幽静辽阔的生命情操,正是这样的艺术神韵,如果用现代人的艺术趣味从旅游美学的角度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发现,他的这类诗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旅游美学意境,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启迪。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独特的艺术成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王维的诗通晓音律,结构新颖,语言悠扬,功底深厚,言词近而意志远,既是山水田园诗的杰作,也是诗苑中的独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形象地勾勒出秋日的傍晚,新雨初晴,皓月当空,银光粼粼,松翠竹林,石上清溪,在这清新、和谐、优美的画境里,流露出诗人“绚烂之至,起于平淡”的艺术美感。从竹叶沙沙声中,传来浣纱女的串串笑语,青莲的晃动下驶来了欢快的渔舟。浣纱女、渔人加以空山夜景,宜于净化心灵。这首诗好在随意挥写,语出自然,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大半的篇幅显示出景色宜人,绝无人为痕迹之感,也就是作者投身大自然后的回味无穷。人与自然才是最完美的结合,这就是王维诗旅游美学的体现所在,得其自然,返璞归真。

其次,王维山水田园诗对自然美的多角度刻画,抒情的含蓄淡雅,都达到了天然而工的境界。在创造美的意境的艺术思维指导下,王维诗形成了冷静观察、细心体会和细致描写的特点。如王维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诗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春夜空旷寥寂,万籁无声,亭亭而立的桂花树,飘飘洒洒的落花。此时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皎洁的月光充满山林,月色惊动了山鸟,鸟鸣声震荡山谷。这月夜孤树的美景,令人如痴如醉。这首诗给人以整体的自然美,那美不在其貌而神在其中,以平淡、朴素的风格与它的意境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动态的大自然与静态的审美相结合。诗中可见王维喜欢人迹罕至、很少受到人类社会生活干扰破坏的地方,而恰恰这些地方保持了大自然的原始面貌,保持了山水林木的天然美。这也是现代人类社会中少见的,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又一启迪,那种没有人工破坏的原始状态,即“野味美”。

第三,王维山水田园诗取材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情景交融。运用多种手段展现了朴实真切与生动。诚如唐人殷瑶所言:“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如《渭川田家》:

余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并没有过分的渲染和华美的词藻,完全是即景写实。牛、羊、雉、蚕、麦苗、桑叶是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墟落、穷巷、荆扉正是农村的普通景物;老人倚仗,牧童晚归,田夫锄地,村头闲叙,又是当时农村最平常的交流活动。诗歌展现了朴实的田园风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以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出田园那种脱离世俗的超凡境界,呈现给人一幅幅天然的田园风光。作者带领读者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并觉得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朴实景象的变化达到了和谐统一。正如现代旅游美学要求,自然美的充分体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四,王维山水田园诗对人物、景物的选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那就是要使诗歌中每一项景物都仿佛具有灵魂和感知,力求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如《当江临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描写了汉江的远景风光,汉江水远远奔去,波涛汹涌,好像一直冲到天地之外。两岸群山在薄薄烟雾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给人以气势磅礴,伟丽新奇的感受。诗篇既有山水壮景,又有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二者交融一体,达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汉江呈现眼帘。令读者深刻的感受到汉江水流湍急,奔腾远去的壮丽景色。又如《惘川集》绝句中也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抒情诗,情包含在景中;景因情而更具特色,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境界。诗歌清新淡雅,自然平静。为现代旅游美学提供了最原生态的意境。

第五,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匀勒画面的手法来表现一种意境,语言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含有润泽的华采,具有“清肤”的特色。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来看,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朴素无奇的。但四句诗联系起来,却巧夺天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给人以整体美。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中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是融为一体的。语言上则词语粗糙而情感细腻,从自然中见内涵、从平淡中见出奇。

第六,王维山水诗的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的华采。如《青溪》中的两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以动衬静,以听觉写视觉。又有“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的春意撩人,无怪乎诗人要“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觑”。这是以感觉写嗅觉,这种能表达通感艺术的语言运用,变抽象为形象,以无情为有情,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王维诗还往往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形式,又以统一的情调组合完整的画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本身对美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感情同山水田园这些景观溶合在一起,以事物中的各种颜色来表现自己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如《田无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此诗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颜色和细节描写,使我们先见画后会意,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美。他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到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就给人以直观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大胆地施加色彩,“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夺目。使读者眼前会展现一片柳暗花明的图画:“桃红含珠”,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步的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稍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温和可爱,雨后空气新鲜,弥散着阵阵花香,使人如痴如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画图。

综上所述,王维兼诗、画、乐诸多才艺,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聪耳来捕捉自然,把画一般的形态溶入诗像,把事物的音律声音化入诗境,所以其诗既有画的形象性,又具有音乐的旋律韵味。王维这种诗画美、韵味十足的诗数不胜数,他独特的艺术境界,趣味盎然的山水田园自然而优美,真实而绚烂,空灵而不缺乏灵动,荒寒而又具有生命精神。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对美的现象、美的事物作了精致动人的表现。其中,既有自然景物的美,又有艺术表现的美,两方面相结合,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优美和谐的美学特征,在一定领域内达到了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不愧为诗歌中首屈一指的风景画大师。王维的诗歌又把山水田园旅游的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净化思想,陶冶性情,对现代的旅游美学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摘要: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欣赏性,抓住自然生活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挥洒自如,创造了趣味盎然的山水田园风格。通过对灵空、悠远、荒寒等意境的创造,展示了旅游美学的独特风格,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启迪。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宗智慧 篇8

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就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与山林和禅宗更有不解之缘。王维早在18岁之前,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逍遥于南山、东洛(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19岁即以一首《桃源行》表达出对尘寰之外另一个纯净世界的向往。

佛教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影响反映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的艺术上。“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物象都是佛性真如的体现,感觉中的物质世界都是精神本体虚幻的表现形式。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无生”观念。他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直至晚年,他在《秋夜独坐》中还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使思想和情绪平静下来,让身心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当诗人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来,即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由六朝晋宋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乃至进入禅境,禅境常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水穷处,自然也就是深山宁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偕,神与物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天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充分享受着那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独自遨游于天地之间、交往着自己喜爱的人物,以至忘却归返的自由之乐。每到妙处,心神领会,不求人知,自得其乐,正是禅家旨趣风味;流水有归依,从容不迫,行云了无迹,舒卷自如,正是淡泊闲适、安详自足禅意的象征。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水情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禅宗特别是色空观对王维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大乘空宗的禅宗看来,即是所谓的“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王维深受色空观的影响,往往把这种抽象的理念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悟形式中,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境界。诗人山水诗中所描写的自然音响,泉声瀑声,不绝于耳;莺啼花落,此起彼伏,所展现的应是一个万籁齐鸣、动静相形的交响乐世界,然则这些诗所指向的意境却都是静穆空寂乃至虚无缥缈。表现在自然音响上,他则最喜欢刻画那清寂空灵的天籁之音。《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果说是动,不把心与境一同沉入深深的静,如何能体验到桂花无声的飘落?如果说是喧,那么鸟鸣空谷就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夜静春山空”的感觉。有道是“此时有声胜无声”。正因为有这几声鸟鸣,才表达了比无声更沉静缥缈的意境。然而王维无论怎样善写动态声响,却始终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诸如“落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诗中虽写了猿啼、鸟鸣、瀑声、风声、雨声,却少有人声,虽写有声响,却是被诗人在午夜宁静至极的背景衬托下,捕捉到的鸟语虫鸣、泉响露滴、风拂竹响。

王维一直在追求一种澄虚静寂的心境,他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他曾自道衷曲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其乐的闲适。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美了。

《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是“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是何等的寂寞孤独啊!而王维则不然,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是一片空灵的寂静,有的只是不作言说的空白与“似花还似非花”的韵致。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中。

基于此,诗人才特别喜欢表现自然界的那种静穆空灵之美,而且大自然在无人干涉的静中之音、静寂之音,本身也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生命韵律,也指作者追求“自性清静”,即中无有垢中无有尘的静虚心境。王维诗中有诸多天籁无不一一入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也有“日出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或是“渔歌入浦深”,“深山何处钟”,诗人实现了虚静而明的审美观照主体,使其自然音响呈现出“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的静谧空灵之境。

王维寄情于山水间,于“泛泛登彼,折彼荷花。净观素鲔,俯仰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中很容易将宗教体验引向一种审美体验,而且这种契合自然的灵心最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王维以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白云、溪涧、红莲、水鸟、青松、明月为载体,表面上是在赞美自然,实际上是在讴歌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幽静中,或漫步于明月青松之下,或长啸于青山竹林之间,尽情享受那“无缚无解”、“任缘放旷”的乐趣。

超自然的幻想性潜藏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所迷恋的那大自然的幽深和他所选择的静态自然物,是这种“幻想性”的外壳和载体。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那种超脱人事动荡、纷争的自由而和谐的人生,则是这种“幻想性”的内蕴。至于“极乐世界”到哪里才能找到,诗人的回答是:“欲得净土,当静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即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即为“净土”。所谓“佛国”,所谓“极乐圣境”,既不在众生之外,又不在众生之上,就在众生日常聚居生活之地。他在用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讴歌一个理想的世界,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王维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通过如画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天水一色的空明意境。日色本为暖色调,可在泉水声中,诗人却认为它“冷”在青松之上,山中秋色在白石红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欲湿人衣;白云雾霭的时有时无,如水墨点染出山峦的浓淡静穆,诗人深入到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意境氛围的物态天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加雕饰的醇美境界。

禅宗以心法相传,证悟也以心的寂静为宗旨,其所谓“坐禅”、“禅定”都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王维与禅宗中主“顿悟”的南宗与求“坐禅”的北宗都颇有渊源。但王维诗更多表现的是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境界。他的诗与禅相互交融,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空灵迷蒙的山水风景画时,仿佛谛听到自然界诸多奇妙的声响。有涧户落花的私语,有幽谷鸟儿的啼啭,有寒灯草虫的悠鸣,有松雨轻飓的低吟,有阵阵松涛的秋思,有深山古寺的清磬疏钟,大自然的各种天籁,空灵静穆,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无求”的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

虽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融入空灵境界的并不多。王维诗中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傅璇宗:《中国禅宗与诗歌》。

2.《旧唐书·王维传》,中华书局,1975年。

3.王維:《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

4.宋广礼:《阅读和欣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郑州市图书馆)

上一篇:就业测试下一篇:面试成功的策略和技巧